粵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已整理_第1頁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已整理_第2頁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已整理_第3頁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已整理_第4頁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已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第一單元光第1課光的傳播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認識光源,通過實驗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傳播的。2、通過觀察,使學生知道光可以透過透明物體,了解光的反射現象。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教學準備:1、光沿直線傳播實驗材料——蠟燭、帶小孔的硬卡紙、紙管事塑料軟管。2、手電筒、投影儀、光學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3、各色紙片、玻璃鏡片、不銹鋼板、木板。4、光沿直線傳播的圖片或投影片,如手電筒燈光、車燈光。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新課1、談話: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它和我們生活有什么關系呢?如果沒有光,地球將會變得怎樣?人類的生活又將會怎樣?2、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能發光。二、學習新課1、指導學生認識光源。(1)教師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2)講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物體能自己發光,如蠟燭、火柴、電筒、太陽、螢火蟲等。這些能自己發光的物體都叫光源。太陽是自然界中的一個大源。2、指導學生認識光是怎樣傳播的。(1)談話:光源發出的光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則光是怎樣傳播的呢?(板書課題)(2)出示投影片——透過密林、云層和門窗的陽光。(3)討論:生活中你是否看到類似以上圖片中的現象?以上現象說明光是怎樣傳播的(通過討論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假設)(4)實驗驗證假設。①講述: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可以用一支點燃的蠟燭和一根紙管或塑料軟管來做對比實驗,也可用三張帶小孔的硬卡紙做實驗。②匯報結果并討論:以上現象說明了什么?③教師演示實驗2:調整光學演示箱使進光孔為3個,在箱內充滿煙霧,使燈光或陽光通過光欄射入箱內,可以看到三條直線光束。④學生分組做實驗3:把一束光線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質顏料,并把實驗室窗簾拉上。⑤小結:光線是直線傳播的,而且光線能透過透明的物體。3、指導學生認識光的反射現象。(1)提問:我們為什么能看見周圍的東西呢?(學生可能回答:因為我們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們雖然睜著眼睛為什么也看不見東西呢?為什么一開燈又看見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有光,光把東西照亮了)(2)觀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鏡面及其他物體上,觀察光的反射現象。(3)分組實驗:利用投影儀燈光、手電筒燈光或把室外陽光反射進室內,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顏色的物體反射光的本領。(4)學生匯報結果。(5)講述:我們能看見周圍的物體,是因為光線照亮了這些物體,光又從這些物體上反射到我們眼里的緣故。物體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強;物體顏色越淺,反射光線的能力越強。4、教師總結。5、課后感受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充分認識光是以直線傳播的。學生對小孔成像能解釋清楚了。第2課鏡子教學目標知識:使學生知道鏡子能反光,在鏡子里可以看到物體的像。能力: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鏡子反光和成像的實驗。情感、態度、精神及價值觀: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學重點、難點鏡子能反光,在鏡子里可以看到物體的像。教學準備1.分組實驗材料:平面鏡,用橡皮膏粘連在一起能構成一定角度的兩面同樣大的方形鏡子,一種小玩具。2.掛圖或投影片——額鏡。教學過程(一)教學引入(1)出示鏡子。(2)講述:這節課,我們來研究關于鏡子的秘密。(板書課題)(二)學習新課1.指導學生認識鏡子能反光(把學生帶到室外。)(1)講述:每人設法用鏡子把這面處在陰影中的墻照亮。(2)學生實驗。(3)討論:通過討論,滲透反光的含義。①照到墻上的光是從哪里來的?②鏡子本身會發光嗎?如果是夜里,用鏡子能把墻照亮嗎?如果你站在陰影里,用鏡子能把墻照亮嗎?這說明光是從哪里來的?③指一指,太陽光來自哪個方向?鏡子使太陽光照向哪個方向?④這說明鏡子有什么作用?(4)教師小結:通過以上實驗,說明鏡子能使太陽光改變方向,返回去或轉向其他方向,這叫反光或反射光。(板書:反光)2.指導學生認識反射光的應用(1)在墻上左邊和右邊分別貼上寫有文字的紙片。(2)講述:下面,請一個同學用鏡子把陽光反射到左面的紙上,請八個同學用鏡子把陽光反射到右面的紙上。比一比,兩張紙上的亮度是否相同?(3)講解:實驗說明,反射光越多,被照射的地方越亮。(出示額鏡圖)耳鼻喉科大夫頭上戴的額鏡,應用的就是這個道理。額鏡可以把陽光或燈光反射并集中到一點,從而把耳內或鼻腔內照亮,以便醫生檢查耳、鼻內的情況。3.指導學生認識在鏡子里可以看到物體的像(1)談話:①當你面向鏡子時,可以看到什么?②把鉛筆、蘋果、玩具等放在鏡子前面,可以看到什么?③鏡子里真的有人嗎?有鉛筆、蘋果、玩具嗎?那你看到的是什么?(2)講解:我們在鏡子里看到的是物體的像。(3)分組觀察:物體及鏡子里的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4)匯報觀察結果。(5)講解:物體及物體在鏡子里的像,顏色、形狀、大小是相同的,左右是相反的。(三)鞏固(1)講述:這節課,我們研究了關于鏡子的作用。下面請你看一段錄像并回答以下問題:①鏡子有什么作用?②鏡子里的像及實際的物體有什么不同?第3課彩虹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光是有顏色的。2.了解日光的色散現象。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科學是為斷發展的。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重點難點:通過活動了解陽光及彩虹的關系,知道光是有顏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現象。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準備:任務驅動頁圖片;彩虹圖片、制作彩虹的演示及分組材料。教學過程:一、問題情境本課驅動頁由一幅圖構成。圖中反映了在一個開闊的原野里,有一條美麗的彩虹掛在天邊,四位主題人物奔跑著去看彩虹,他們對彩虹很感興趣,正在討論有關彩虹的話題,“為什么雨過天晴后,會出現彩虹呢?”“彩虹太美了!”“我們也可以做彩虹嗎?”這些問題不單是主題人物感興趣,我們很多學生同樣也在思考著這些問題,也對這些問題感興趣。通過任務的驅動,從而激發起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二、活動一:再現彩虹彩虹是怎樣形成的呢?彩虹的顏色是怎樣排列的呢?這個活動我們首先讓學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樣得到的。這是一個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做彩虹的活動,了解彩虹。1.引申的問題:彩虹是怎樣形成的?太陽光看起來好像沒有顏色,我們通常叫太陽光為白光,但它實際上是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我們看到的彩虹,實際上是白光透過了無數個雨、霧的水滴(或水珠),經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再現彩虹要有什么條件?實驗時要注意些什么?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出“人造彩虹”的三個必要條件:(1)背對太陽。(2)順著太陽光的方向看。(3)向空中噴充足的水霧。2.活動:做再現彩虹實驗。3.交流:學生介紹實驗結果。小組交流后記錄在書中的空白處。4.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還能見到彩虹。三、活動二:陽光是彩色的嗎?把裝滿清水的杯子放在陽光下,陽光透過杯子后,就可以看到透過杯子射出來的光是彩色的,顏色排列的順序也跟彩虹一樣,也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組成,如果我們用東西擋住陽光,剛才有顏色的光就不見了。我們再看看陽光的顏色是白色的,水和杯子都是透明的。當陽光透過透明的清水后,我們把白色的太陽光(科學上稱為復色光)通過透明的媒質以后變成有顏色的光(單色光)的現象,叫做光的色散現象。上面做的活動其實就是一個光的色散實驗,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要求杯子的杯口直徑要比杯底的直徑大。1.引申的問題白色的光能夠分散為七種顏色的光,則七種顏色的光又能否合成。2.演示:按照課本圖提示進行。把裝滿水的杯子放在陽光照著的窗臺邊上,在杯子下方的地面放一張白紙,讓陽光透過杯子照在白紙上,調整杯子的位置,讓學生看到彩虹現象。3.出示:一盆水,一面鏡子,一張白紙。4.演示將室外射進的陽光反射到紙板上,光線通過水后在紙板上形成了彩虹。5.學生匯報發現:擋住陽光就沒有了彩虹,沒有水也沒有彩虹。6.歸納:“白色”的太陽光是由彩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陽光穿過水或水霧時會被分解為各種單色光,這時我們就可以觀察到彩虹。7.拓展:你還能通過哪些方法驗證你的結論。第4課光及生活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了解光源的發展,電燈是怎樣發明的。2.了解光及我們生活的關系。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力。2.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重點難點: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學以致用,并學會用科學辯證的眼光來看問題。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準備:任務驅動頁圖片;光的用途的資料。教學過程:一.問題情景:1.出示:任務驅動頁的圖片,燈火通明的城市。2.提問燈光把我們的城市打扮得十分美麗,如果沒有燈光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燈光及我們的生活。3.目的:引出問題,讓學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內容。二、活動一:光的利用及發展這個活動是一個搜集資料、進行交流的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利用及發展,知道光(主要是照明)及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知道光的利用及發展是經過了人類漫長歲月的里程,知道我們還要不斷地努力,發展更多既節能又明亮,既安全又實用,對人類生活有更大貢獻的新光源,把我們的生活環境打扮得更美麗、更迷人。引申的問題:光除了照明外還有什么作用?三、拓展:光的利及弊怎樣才能正確地利用光為人類服務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前面我們一起學習了光的利用,知道光確實對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比如在教材中就列舉了太陽能計算器、光導纖維、口腔科手術燈、激光手術、交通燈和太陽能熱水器等。但是,如果我們不注意,光也可能傷害我們的身體,如長時間、近距離看電視會傷害眼睛,城市的玻璃幕墻會反射陽光,產生光污染等。1.引趣:你知道是誰發明了電燈嗎?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認識他。2.媒體:出示課本圖片。3.討論:說說圖片中人們利用了什么光,重溫人類對光利用的歷史,并在小組中互相學習。4.歸納:光的其他用途和光的重要性。5.討論:光對人類有利也有弊。今天,大家帶了許多資料回來,你能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嗎?6.交流:說說你知道的光的利弊,并在小組中互相學習。7.歸納:光有利也有弊許多用途,關鍵是要合理利用它們才能為人類造福。第二單元生理及健康第5課健康飲食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了解人體需要的營養及其來源。2.懂得營養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3.了解人體的消化器官和消化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探究人體奧秘的欲望。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意識到愛惜自己、珍惜生命。重點難點:了解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準備:學校飯堂一周食譜圖片、食品卡片、餃子、包餃子所用的材料。教學過程:一、問題情景:學校飯堂的公告欄前,學生在觀看一周食譜。為什么食譜中每餐都有蔬菜呢?則多的食物,如何吃、吃什么才健康呢?這都是我們這一課要學習和研究的問題。二、活動一:餃子里面有什么雖然不同地方的餃子餡料因口味的差異有所不同,但是餃子所含的營養成分較全面、較均衡,所以本課選取了餃子作為讓學生了解食物營養成分的對象。什么叫素食者?不吃肉的人叫素食者。他們的食物主要由水果、蔬菜、豆類、谷類、面食和乳制品組成的。這種飲食如果搭配得當,對健康很有好處。1.導入上課前老師請來了一位營養學博士,聽聽他今天給我們帶來什么信息(用幻燈片或圖片出示):“餃子在不少地方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食物。雖然不同地方的餃子餡料因口味的差異有所不同,但是餃子所含的營養成分是眾多食物中較全面、較均衡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喜歡吃餃子嗎?(出示餃子圖)那為什么餃子所含的營養成分是眾多食物中較全面、較均衡的呢?你打算如何來解開問題的答案呢?3.小組討論。4.活動:小組觀察,解剖餃子,了解餃子里面有什么。5.交流:學生匯報,教師點撥如食油中含有豐富的脂肪、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6.思考:餃子之所以包含了較為全面的營養是因為里面包含了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你想用什么餡料包一頓餃子呢?下面請各位同學設計一張餃子原料列表,在選擇材料的時候請注意各營養物質的搭配。7.小結:今天我們對餃子來了一次解剖,在解剖的過程中同學們也了解到了餃子包含了較為全面的營養,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對于不同的人如:素食者、回族人等來說我們在包餃子時所用的材料必須要注意食物的選擇,尊重其個人信仰及民族。三、拓展: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剛才同學們結合“食物金字塔”,就各人的飲食是否合理,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作出了分析和探討。讓我們通過小組合作根據“食物金字塔”的建議,設計出一份既美味又能吃出健康來的一周晚餐食譜。1.活動:分組設計。(提示學生晚餐食譜可選季節,注意部分食物有季節性)。2.交流:分組匯報,突出自己小組的特色。學生間相互對食譜進行評比(每人有兩顆星星進行投票,得到星星最多的食譜為優勝)。3.評價:優勝小組設計的食譜,為什么合理?四、活動二:昨天吃了什么?“食物金字塔”對均衡飲食起指導作用,塔基為蔬果、谷類、面制品,應時常進食;中層為肉類、蛋、奶、乳制品、豆類及果仁,應適量進食;塔頂為脂肪、油、糖、酒類及鹽,應少量進食。養成不挑食、不暴飲暴食,全面合理攝取充足營養的飲食習慣。1.提問:上節課我們對餃子的營養成分進行了研究,還記得餃子所含的營養成分有什么嗎?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等是我們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這些營養師從各種食物中獲得的。下面讓我們來看一段短片對食物中營養成分來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播短片。短片中包括:食物中各種營養成分的介紹,營養學家為人們健康飲食設計的“食物金字塔”的介紹。)2.游戲:找秘密(出示幾種食物如米飯,蘋果等,準備好卡片上面印有“谷類”;“蔬菜、水果類”;“肉類、蛋類和豆類”;“奶制品類”、“油脂類”等字樣,讓學生把它們貼在相應的食物下面,如米飯:屬于谷類,里面含豐富的糖、維生素等。)3.任務:回想一下昨晚的晚飯,你都吃了些什么,都含有這五大類食品嗎?4.引申的問題:A.早餐的好壞及工作學習的效果有關系嗎?適當的早餐可以使人的體力充沛,很好地適應工作負荷,還可以改善認知能力并優化腦功能。不吃早餐的學生,記憶力、語言流暢程度及創造性明顯低于吃早餐的學生。B.為什么不應該偏食、挑食?因為人的生命活力、新陳代謝,需要種類繁多的營養素,既需要蛋白質,也需要維生素,還需要鐵和銅等,而任何一種食品的營養都全面。偏食、挑食,就容易造成營養不全,不利于身體健康。C.人們吃食物怎樣才算種類齊全?人們進食每天應保證有粗細糧搭配的主食,魚、肉、蛋、奶、豆類,綠色或黃色、紅色蔬菜和新鮮水果類,烹調用油及其他調味品等。D.小孩子喝酒有什么不好?小孩子喝酒,容易使肝、胃受到傷害,還會降低免疫力,甚至會傷腦,使記憶力下降,影響大腦正常發育。另外,小孩子飲酒,還影響性發育。E.肥胖有什么不好?肥胖不僅影響體形,更重要的是,它還容易引發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癥、膽石癥和中風等多種疾病。F.怎樣預防兒童肥胖?兒童吃的食物要遵循少糖、少油,保證蛋白質和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的原則,尤其要少吃甜點心和少喝甜飲料,同時多參加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五、拓展:設計營養合理的晚餐食譜為自己或家人設計一周晚餐的食譜,初步學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能力。了解食譜是否注意均衡營養,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既能滿足營養成分的需要,又能滿足自己口味的要求。六、活動三:吃進去的食物變成了什么?按圖說出食物進入人體后經由哪些消化器官,分別有什么變化?圖中的卡通小人借助一些工具及相應的操作只是作為類比,代表食物進入體內的變化。出示教材配“人的消化系統”的教學掛圖,主要的目的是通過教學掛圖把消化系統的工作過程直觀地展示給學生,知道消化系統的工作是把食物變為身體可以利用的物質,以供能量、生長和損傷修復的需要,保證新陳代謝,完成機體的各種基本功能。消化系統就像一個轉化流水線一樣,通過不同的途徑,對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蛋白質3種主要營養成分進行處理。這些營養成分和其他營養成分被提取之后,消化系統就會將其他廢物排出體外。食物在口腔及唾液混合嚼碎后,由食道送到胃,及胃內的消化液混合,分解成黏稠糊狀進入小腸,在小腸中,食物變得更細小,有用物質透過小腸壁吸收經血液送往全身,沒有被吸收的物質進入大腸,其中大部分的水及礦物質被吸收,剩余的殘渣直接送到直腸,由肛門排出體外。食物完成在體內的“旅程”,它的外形及成分、數量不斷地變化,及吃之前比較,有很大的不同。這趟“旅程”長約9米,歷時約24小時。第6課呼吸及健康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了解人體的呼吸過程。2.知道肺活量的測試。3.知道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的產生和預防。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定量觀察、類比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保持探究人體奧秘的欲望。2.體會合作的意義。3.養成良好的呼吸習慣,意識到愛惜自己、珍惜生命。重點難點:了解人體的呼吸過程,培養學生定量觀察、類比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準備:皮尺、空飲料瓶(1.25升或250毫升)、吸管、盆子、水、游戲、油性筆、秒表等。教學過程:一、問題情境花樣游泳隊員正在水中訓練,她們在水下能較長時間憋著氣,變換著各種優美的姿態,學生們看了既驚奇又佩服。為何常人很少有像花樣游泳隊員那樣的“氣量”呢?常人的“氣量”有多大呢?怎樣才能讓“氣量”變大呢?1.導入播放一段花樣游泳的視頻片斷或出示有關的圖片。2.提問要成為一名花樣游泳運動員除了會游泳外還需要一項出色的技巧,你知道是什么嗎?二、活動一:追蹤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按圖說出吸氣時,外界的空氣進入人體后,分別經過哪些器官,空氣發生了什么變化,在哪里發生變化。圖中的卡通小人借助不同顏色的氣球只是作為類比,紅色代表吸入的新鮮空氣,藍色代表呼出的氣體,空氣在肺進行氣體交換。并根據觀察結果畫出新鮮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引申的問題:a.為什么經常用嘴呼吸不好?經常用嘴呼吸,不僅使喉嚨干痛,而且沒有鼻子的“過濾”系統和分辨能力,容易把病毒、細菌、灰塵吸入體內。b.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習慣?挖鼻子極易損傷鼻腔黏膜,造成炎癥,甚至出血,這會嚴重影響鼻子的呼吸功能,從而影響身體健康。c.胎兒在媽媽肚子里呼吸嗎?年正常胎兒在母體里是不呼吸的,他們需要的氧氣和養料都通過臍帶和胎盤直接從母親的血液里攝取。d.肺泡的數字:你知道嗎?如果把人體內部的肺泡全部展開,總面積約有100米2。三、活動二:觀察呼吸時身體的變化呼氣及吸氣時身體會發生什么變化?呼氣時,我們的胸腔會內縮,橫膈會上升到原來的位置,同時肋間肌放松使肋骨向下、向內運動,從而導致胸腔容積縮小,胸腔內壓隨之升高,于是二氧化碳廢氣就被排擠出肺部。當我們吸氣時,胸腔會向外擴張,位于胸腔下面的橫膈會下降,同時肋間肌收縮,帶動附著在上面的肋骨向上、向外提,從而導致胸腔容積擴大,胸腔內壓隨之降低,于是外邊的新鮮空氣就趁機跑到了肺里,帶來更多的氧氣。1.引導上一節課我們追蹤了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同學們你們是否有留意到在呼吸時身體會發生怎么樣的變化呢?你們打算如何去研究這一問題呢?2.討論小組討論、匯報。3.活動老師點撥,引導學生可在深呼氣和深吸氣時觀察和測量胸廓或腹部的變化。4.測量以小組為單位測量深呼氣和深吸氣時胸圍的變化,同時把小組成員數據作比較看有什么區別?測量實驗。比較數據,填寫記錄表。5.交流小組匯報,找出班上胸圍差最大的同學。6.小結同過這節課的測量和對比同學們有什么發現呢?(胸圍差較大的同學呼吸功能較好。良好的呼吸功能對人的健康及發育極有好處。)四、活動三:比比誰的“氣量”大本活動是活動2的進一步驗證,用簡易的儀器測量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肺功能強弱的一項標志。完成實驗后用尺子測量小組各成員的起止標記之間的距離,找出距離最大者。距離越大則證明呼出的氣體越多,因此距離最大者也就是肺活量最大者。這些肺活量大的同學一般都愛運動,他們的身體發育都良好、健康,呼吸功能也比較好。1.引導上節課我們對呼吸時自身身體變化進行了測量,經過對數據比較,我們得出了呼吸時胸圍差較大的同學呼吸功能較好。下課后就有同學找我表示不服氣,還有其他的測量方法嗎?好今天我們就再來比比誰的“氣量”大!2.演示用簡易的儀器測量肺活量并做好記錄。肺活量是肺功能強弱的一項標志。測量肺活量簡易儀器的使用方法。測量時的注意事項。3.活動:學生分組測量肺活量,并將結果進行比較。4.交流:分組匯報。5.目的:讓學生在復述中強化理解,學生的演示讓他們更清晰地了解測試的做法。6.小結:通過今天的再次的測量,咱們班“氣量”最大的同學是誰?。渴堑脑谏弦还澱n的活動中測量到胸圍差大的同學,他們的肺活量也大。同樣,這些肺活量大的同學一般都愛運動,他們的身體發育都良好、健康,呼吸功能也比較好。當然肺活量也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大,我們不妨保留著我們今天的測量數據為自己建立一個健康檔案。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我們再來做做這個測量看看我們的肺活量將會發生怎么樣的變化。五、活動四:研究運動對呼吸的影響1.引導知道為什么老師把課堂移到操場嗎?好,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運動對呼吸的影響。你打算如何進行研究?(學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對合理的方案教師都應給予肯定。注意引導學生在運動前先測定呼吸次數,這樣做比較準確。)回憶一下我們上節課所做的,怎樣做才是一次完整的呼吸?2.媒體出示圖片,并說明如何測定1分鐘的呼吸次數。3.活動分組選擇你們組員都共同喜歡的運動,分別測定經過劇烈運動后小組成員1分鐘內的呼吸次數,以及休息3分鐘后的呼吸次數,并做好記錄。4.討論通過剛才的測定以及對數量的比較,有什么發現?5.小結結合學生的發現進行小結。第7課保護心臟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了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探究心跳的快慢及哪些因素有關。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類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難點:了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及哪些因素有關。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準備一次性水杯(約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飲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教學過程:一、活動一:心臟的“工作量”有多大?活動需要準備的材料有:約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個、250毫升的空礦泉水瓶一個、塑料盆兩個、一桶清水。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人的心臟工作的情況,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讓約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鐘約有75次,則心臟1分鐘內向全身輸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顒娱_始時,先用空礦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進一個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裝起來再倒進另一個空的塑料盆中,數一數用1分鐘時間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試一試,按1分鐘75杯的速度倒水,按這個速度,算一算一個小時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這樣一天不停地倒水,人會有什么感覺呢?活動及心臟的跳動聯系起來,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們的心臟的工作強度有多大。血液在全身循環流動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動脈把血液從心臟帶出,靜脈把血液帶回心臟,而毛細血管(比毛發還細)則把這兩種血管連接起來。心臟一直不斷地在跳動,就算你睡著了,心臟也不會停止跳動的。心肌非常特別,能夠不停地搏動,使血液循環。1.引導當一個人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就意味著死亡。那你們知道心臟的工作量有多大嗎?2.活動按照課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試驗一和試驗二,完成實驗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鐘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鐘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時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動于心臟的跳動聯系起來,你覺得心臟的工作強度有多大?)(1)學生實驗。(2)填寫實驗報告。3.小組匯報。二、拓展:心臟一天泵出多少血讓學生通過計算,了解心臟一天要輸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臟的工作強度有多大,從而認識心臟的功能,知道擁有一個健康而強壯的心臟是多么的重要。心臟一天要輸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臟每跳動一次輸送血液約70毫升,心臟每分鐘跳動約75次,每小時有60分鐘,每天有24小時)三、活動二:心跳次數及運動的關系在手腕上尋找能感覺到脈搏的地方,預測脈搏會發生的變化,測量平靜時、劇烈運動1分鐘后和運動完畢休息3分鐘后,在1分鐘內脈搏的次數,探究心跳快慢及運動的關系,比較數據,得出結論,看看是否及預測的數據一致。保留數據,一年后再測,看看是否有變化。這個活動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脈搏,脈搏能夠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臟每搏動一次,血液就會涌向手腕內的動脈一次。如果把兩個手指頭(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會感覺到輕輕的搏動,這就是脈搏。不要用大拇指來感覺脈搏,因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脈搏。引申的問題:1.引導還記得我們在研究運動對呼吸的時候嗎?找幾位同學回憶一下運動后你的呼吸有什么變化?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心跳次數及運動的關系。你打算如何進行研究?(學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對合理的方案教師都應給予肯定。)聽心跳除了用聽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通過測量脈搏來了解心臟跳動的次數。2.講述如何正確測定自己的脈搏。3.任務組內成員相互測定平靜時1分鐘的脈搏次數,并做好記錄。4.活動分組選擇你們組員都共同喜歡的運動,分別測定經過劇烈運動后小組成員1分鐘內的脈搏跳動次數以及休息3分鐘后的脈搏跳動次數,并做好記錄。5.提問通過剛才的測定以及對數量的比較,你有什么發現?6.小結結合學生的發現進行小結。第8課人體的司令部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大腦在人的語言、思維、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指揮部”。2.了解大腦的保健,懂得勞逸結合、合理用腦。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保持探究人體奧秘的欲望。2.養成良好的用腦習慣,意識到愛惜自己、珍惜生命。重點難點:知道大腦在人的語言、思維、情感方面的作用。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準備:小沙袋、30厘米的尺、記錄表、眼罩、各種小物件等

教學過程:一、活動一:看看你的反應有多快?本活動要求兩位同學合作,用尺子測試對方的反應速度。測試方手持尺子放置在被測試方的手上方,尺子的零刻度朝下,及被測試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測試方在不給任何提示的情況下,突然松手,讓尺子自由落下,看看被測試方能否及時把下落的尺子捏住,并記錄所捏尺子的刻度?;Q角色,比一比誰的反應快。人類做出的各種反應都是由大腦發出指令的。它控制著人體的一切活動。腦是我們身體里掌管一切思維、學習、記憶、運動、情感和做夢的部位,是通過無數條神經和身體其他器官連接起來的。神經可以把信息傳遞給大腦,也可以把腦發出的信息傳遞到其他身體器官。1.引導在做游戲的時候,有同學能接住老師拋過來的球,有的同學因為沒反應過來就沒能接住了球,這是為什么?2.問題在這個游戲中,是大腦在指揮你作出反應。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反應較快,有的人反映相對來說較慢。怎么才能知道你的反映有多快呢?你能想到好辦法嗎?3.討論小組討論,并提出研究方案(師生對方案進行點評)。4.歸納在這個實驗中,你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應嗎?二、活動二:你摸到的是什么?這個活動要預先準備一些日常物品和一些不常見的物品,物品的種類可以多種多樣。首先,讓學生用布條把眼睛蒙上,然后用手摸物品(包括常見的和一些稀奇的),根據學生以往積累的經驗,要求把觸摸到的物品特征用語言描述出來,同時還要猜測該物品的名稱,并及其他同學交流,談談自己判斷的依據。我們的大腦控制著我們的一切活動,如控制著我們的肌肉運動、感覺、語言、閱讀、視覺、聆聽等,甚至控制著食欲、思考、記憶、審美、情感等,總的來說,大腦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指揮部”。1.導入讓我們先來玩個游戲。(預先準備一些日常物品和一些不常見的物品,物品的種類多種多樣。讓學生用布把眼睛蒙上,然后用手摸物品,根據學生以往積累的經驗,要求把觸摸到的物品特征用語言描述出來,同時還要猜測該物品的名稱,并及其他同學交流,談談自己判斷的依據。)2.游戲學生按規則進行。3.交流各小組匯報,說出是如何判斷的,在整個活動中利用了身體的哪些器官和功能?4.小結出示大腦功能圖片。先讓學生闡述,教師再小結,在這個活動中利用了身體的哪些器官和功能?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第9課認識物體的運動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怎樣描述物體的運動。2.了解物體常見的幾種運動方式。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定量觀測記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愿意及同學合作及交流。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重點難點:知道如何描述物體是否在運動,了解物體常見的運動方式并能用一些簡單的材料進行模仿。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準備:螞蟻或蝸牛、乒乓球、溜溜球、飲料瓶、擺錘、磁吸棋、風車等玩具;玻璃膠紙、粗線和橡皮筋。教學過程:一、問題情景:“我們的列車開動了!”“不是,是外面的列車開動了。”“究竟是哪個在動呢?”這是“物體的運動”單元引導頁里幾個主題人物的一段對話。他們正坐在列車上,等待著列車的啟動。為什么??吭谂赃叺牧熊嚲徛_動了,卻感覺到是自己坐的列車在運動呢?我們怎樣才能知道物體是否在運動,怎樣測量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通過引導頁提出的學習任務,激發起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1.導入:出示課本插圖。2.提問究竟是窗外的列車開動了,還是自己坐的列車開動了?怎樣才能知道?3.思考學生思考、回答。4.問題大家的想法對不對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有關物體運動的問題。二、活動一:物體的運動教材列舉了六個常見例子,讓學生觀察圖中的一些現象,探討物體是否在運動?怎樣說明它們在運動?圖中的例子是:①飛機在飛行;②.小學生在玩滾軸溜冰;③.蝸牛在石頭上爬行;④.運動會的自行車比賽;⑤.豹子在草地上奔跑;⑥.運動會的帆船比賽。教材還展示了一幅通過多次曝光把物體運動的過程拍攝下來的照片,從照片可以看到物體在運動時,其位置是會發生變化的,撐桿跳高運動員在跳高過程中,他的位置就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在無云的夜晚,看到月亮好像停在天空不動,而在有浮云的夜晚,卻感到月亮好像在很快地移動,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的感覺呢?1.提問我們怎么知道物體是否在運動呢?2.講解這位同學離講臺的位置在不斷改變著。要確定物體是否在運動,我們要選定一個參照物,假定它是不動的,別的物體相對它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就是在運動。3.小結要說明物體如何運動,除了位置變化外,還有其方向和速度。三、活動二:物體的運動方式教材列舉了常見的五種物體運動的方式,并配圖對物體運動的現象加以說明。它們分別是:①.乒乓球在球拍上上下運動(振動);②.飲料罐在臺面上打滾(滾動);③.人們穿著雪橇在雪地上滑行(平動);④.時鐘的擺砣在晃動(擺動);⑤.電風扇的葉片在旋轉(轉動)。學生觀察了幾種物體的運動方式以后,要用語言把物體的運動方式、描述出來。想一想還有哪些類似的運動方式。并把物體運動的名稱、運動方式和相似的運動填寫在教材的表格中,對物體的運動方式做一個歸納。引申的問題:汽車在路上行駛,汽車是做什么運動?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把汽車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因此,汽車在路上行駛時,我們就把汽車的運動方式叫做平動(而不會只考慮到汽車的輪子,認為是轉動或滾動了)。四、活動三:做各種方式的運動這個活動是讓學生用一些身邊容易找到的材料,做一做常見的幾種物體的運動方式,目的是鞏固學生學過的知識,同時讓學生通過活動來培養自己的設計活動和動手活動的能力。教材中提供的活動材料只有三種,粗線一段、玻璃膠紙一卷和橡皮筋三條。用這些材料,我們就可以做下面的活動:(1)用玻璃膠紙可以做物體的滾動方式;(2)用粗線一頭綁在玻璃膠紙上,另一頭用手提起,并旋轉玻璃膠紙,讓其轉動,這就是物體的轉動方式;(3)用粗線一頭綁在玻璃膠紙上,另一頭用手牽著,并在臺面上拖動,這就是物體的平動方式;(4)用粗線一頭綁在玻璃膠紙上,另一頭用手提起,并讓玻璃膠紙像鐘擺一樣晃動,這就是物體的擺動方式;(5)用三條橡皮筋連接起來,橡皮筋的一頭綁在玻璃膠紙上,另一頭用手提起,并讓玻璃膠紙上下往返運動,這就是物體的振動方式。自行車比步行快,又比汽車慢;火車比汽車快得多,又比飛機慢得多。顯然,物體運動快慢是比較而言的。自然界中電磁波傳播的速度最大,每秒約30萬千米,所以當我們打開收音機時,馬上就能聽到遠方播音員的聲音。通常所說的汽車、火車、飛機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大的物體比平均速度小的物體運動快。自然界中,物體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平動、擺動、轉動、滾動和振動,是機械運動的幾種基本形式。實際上,許多物體的運動是由幾種基本運動合成的。平動:物體上任意兩點所連成的直線,在整個運動中始終保持平行的移動叫平動,又稱“平移”、“平行移動”?!駭[動物體運動的一種形式,即物體繞固定點做往復運動。●轉動機械運動的一種最基本的形式。轉動物體繞著轉動的直線稱為軸線或稱轉軸?!駶L動物體運動的一種形式。物體的滾動可以看成是由平動和轉動結合起來的一種運動。如鐵環滾動,環相對于地面是平動,環的各部分相對于圓心是轉動,這樣,鐵環的滾動就是平動加轉動的復合運動?!裾駝右话阒笝C械振動,是物體(或物體的一部分)沿直線或曲線并經過平衡位置所做的往復運動。電的振動往往稱為振蕩。第10課物體運動的測量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物體的運動描述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2.測量并記錄沿直線運動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3.用簡單圖表來表示距離及時間的關系。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定量觀測記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愿意及同學合作及交流。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重點難點:培養定量觀測記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用簡單圖表來表示距離及時間的關系。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準備:玩具小車、秒表(電子表)、卷尺;教學過程:一、問題情境在一條現代化的高速公路上,汽車正在上面高速地行駛著。波波說:“這車究竟有多快呢?”琪琪想:“汽車上應該有表示快慢的裝置?!北虮蛘f:“看看汽車的儀表就知道了。”妍妍接著說:“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測量呢?”用什么辦法可以測量汽車行駛得有多快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我們這個單元要研究的問題。二、活動一:物體運動的測量我們通過比試,看看哪一輛玩具小車行駛得最快。然后,我們可以用測量的辦法來研究最快的玩具小車到底有多快。我們可以設計一個記錄表格,把測量小車的一些數據記錄下來,通過分析和計算,就知道玩具小車到底有多快了。這是一個讓學生進行探究的活動內容。目的是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知道小車的運動描述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學會用測量的方法,并記錄沿直線運動的小車到不同位置所需的時間,用簡單圖表來表示距離及時間的關系;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定量測量和數學運算的能力。三、材料準備:各小組有兩輛以上小車。1.提問:怎樣知道誰的小車跑得快?2.討論:比賽規則。3.交流:確定比賽規則(同時、等距)。4.活動:分組比賽,匯報結果。5.提問:究竟小車能跑多快呢?有沒有方法測量?6.討論:研究測量方法、設計記錄表格。7.交流:確定測量方法(分段記錄、測量3次取平均值)。8.實驗:分組測量、記錄,計算小車的平均速度。9.交流:匯報結果。10.小結:科學上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引申的問題:甲、乙兩輛小車,甲小車用2秒跑了5米,乙小車用4秒跑了15米。算一算,哪輛小車跑得快?1.導入:出示課本圖片。2.提問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測量汽車的速度呢?怎樣才能準確地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四、拓展:列車現在在哪里?“列車現在在哪里?”這部分是學習的拓展內容,教材通過廣州到北京的T16次特快列車行駛的具體情況,預計在京廣鐵路沿線各站的到達時間,估計這趟列車現在這個時刻會在哪里。題目給出列車在廣州發車的時間,到達北京的時間,列車行駛全程的時間,廣州到北京的路程以及沿線鐵路各大站的距離等。讓學生通過對題目的閱讀、思考、分析和計算,學會記錄和計算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用簡單圖表來表示距離及時間的關系。北京至廣州(京廣)鐵路線全長2294千米,T16次特快列車每天16時52分從廣州向北京發車,第二天的14時58分到達北京,全程行車時間為22小時06分鐘(即22.1小時)。通過思考、分析和計算,我們可以得到T16次列車的平均速度是:2294千米÷22.1小時=103.80(千米/小時)T16次列車每小時的平均速度為103.80千米/小時,根據這個速度,我們就不難預計出到站的時間如下表的結果。引申的問題:現在是上午10時20分,你估計T16次特快列車大約行駛在什么區間?上午10時20分,T16次特快列車將行駛在鄭州及北京的區間上。第四單元常見的力第11課力的現象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發生變化。2.認識推力和拉力。3.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愿意及同學合作及交流。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重點難點: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方向之分。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準備:大箱子、粗繩;盒裝鉤碼、細繩、乒乓球、水槽和水。教學過程:一、問題情景: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騎自行車上坡時要比在平路上騎自行車費力。為什么會存在這種現象呢?“力的現象”課題的任務驅動頁給我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從而激發起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為什么騎車上坡則費力呢?生活中及力有關的現象很多,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二、活動一:推和拉我們怎樣才能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呢?教材列舉了波波使勁地推木箱和彬彬用力拉箱子的例子。探討用力推箱子,箱子會向什么方向運動?如果分別向不同方向用力推箱子,箱子的運動方向及用力的方向有什么關系?用勁推箱子和輕輕地推箱子,箱子的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如果把推箱子變成用繩子拉箱子,當拉力的大小和拉力的方向發生變化時,箱子的運動情況又會發生什么變化?讓學生從上述的探究活動中得到有關問題的研究結果。

通過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了解箱子運動的快慢和運動的方向及用力(推和拉)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從探究活動中知道,推和拉木箱都可以使木箱有可能運動起來。推力和拉力的用力方向及箱子的運動方向一致;推力和拉力的用力大小及木箱運動快慢有關,用力大時,箱子的運動速度快,相反,用力小,箱子的運動速度就慢甚至停止不動。三、活動二:乒乓球受的力眾所周知,當我們把乒乓球拋向天空,不管拋得多高,最后乒乓球還是要掉到地面上;如果我們用手把乒乓球壓在水底,當放開手時,乒乓球就會浮到水面上來。通過這兩個例子說明:在生活中,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拋起來的乒乓球就受到了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在水中的乒乓球也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這是一個科學的探究活動內容,讓學生根據教材的要求,研究乒乓球的受力情況。當然,學生現在是剛剛接觸到力的問題,而力的問題又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時,要盡可能讓學生每人都能動手活動,感受乒乓球受到力的作用。我們把球拋起來,球最后還是落到地面,這說明有一個什么力把乒乓球吸到地面;然而,我們用手把乒乓球壓到水里,如果把手松開,乒乓球就會浮到水面,這也說明有一個什么力把乒乓球托到水面。學生進行這個探究活動時,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活動,進行觀察和思考,并在學生之間開展討論及交流。四、活動三:生活中力的現象教材列舉了七個常見例子,讓學生通過觀察圖中的一些現象,了解生活中力的現象。圖中的例子分別是:1.跳傘(受到重力的影響);2.玩滾軸溜冰(受摩擦力的影響);3.在跳板上跳水(受彈力的影響);4.劃船(受浮力的影響);5.用磁鐵吸回形針(受磁力的影響);6.拍球(受彈力的影響);7.風帆(受風力的影響)。上述的例子有很多是同時受到幾種力的影響的,這里只是將受影響最主要的一種力展示出來。除了上面的例子外,還可以讓學生找一找自己熟悉的現象,找出更多物體受力的例子。這部分的活動,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關力的一些現象,不要求學生搞清楚每一個現象都是屬于受到什么力的影響。通過這些活動,目的是引起學生對有關力的現象的興趣。至于屬于什么類型的力,在下來還要進行專門的學習。我們在討論、分析上述的例子外,我們還可以讓學生舉例自己熟悉的現象,及同學一起討論、交流和分析,了解更多有關五、小結:物體受到常見的力主要有重力、磁力、浮力、風力、彈力和摩檫力等。第12課重力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著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2.通過學習有關牛頓的資料,了解前人對重力的研究。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重點難點:知道生活中存在著重力,培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準備:瀑布圖、棉花、地球儀、地球引力方向圖、鐵架臺、細繩、乒乓球(橡皮)、剪刀。教學過程:一、問題情景:“水往低處流”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是,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倒是我們很多人都不清楚的。在這一課題的任務驅動頁里,就反映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主題人物在觀看美麗大瀑布的時候,就提出了這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為什么水總是向低處流?”這個問題就是我們這課題要研究的任務—重力。1、提問:看到這樣的景象,你會想到什么問題呢?2、講述:是不是同學們所說的道理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二、活動一:小球受力的情況圖中反映了這樣的一個活動,用繩子綁著一個小球,并把它掛在支架上。如果我們將繩子剪斷,小球將會怎樣運動?這時小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教材把需要研究的問題擺了出來,讓學生思考和活動,從而得到正確的結果。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我們把這種作用力叫物體的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1.討論:你還能舉出其他例子說明地球有引力嗎?2.交流:匯報討論結果。3.作業:以“如果沒有地球引力”為題,寫一篇科幻童話。三、拓展:地球的“上”和“下”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都受到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都能安安穩穩地生活在大地上,而且都把正對頭頂上方的天空叫做“上方”,把朝向地球中心(地心)的方向叫做“下方”。重力的方向就是豎直指向地心的。如果將繩子剪斷,小球將會怎樣運動,這時小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學習這部分拓展內容的時候,我們可以回顧前面進行的探究活動。通過活動知道,地球對物體有一種力量把它拉到地面上,而不會讓物體飛到天空,這種拉力(引力)就是我們要研究的重力。由于地球存在重力的緣故,地球上的人(包括所有物體)才能安安穩穩地生活在地球上。有些學生會認為,在地球的“上方”,人會穩穩當當地站立在地面上。但是,在地球的“下方”,人為什么還是能站在地面上,而不會離開地球飛出去呢?其實,在宇宙中看地球,地球根本就沒有“上”、“下”之分,人所感到的“上”和“下”,是以地面作參考的,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都把正對頭頂上方的天空叫做“上方”,把朝向地球中心(地心)的方向叫做“下方”。我們所說的下方,就是重力的方向。第13課大氣壓力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著大氣壓力。2.了解大氣壓力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實驗操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重點難點:通過實驗和活動認識到大氣壓力。教學準備:吸盤、托盤、鉤碼、膠管、水槽、注射器、吸管、可樂、口服液的吸管等材料。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一、問題情景:波波指著墻上的吸盤說:“吸盤沒有涂上膠水,為什么也能牢牢地吸在瓷磚上呢?”妍妍觀察后說:“這個小小的吸盤還可以掛不少東西呢!”幾位主題人物正在討論著這個話題。我們很多學生也會發現這些問題,也同樣會提出類似的疑問。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學習有關大氣壓力的知識,探究有關的科學問題。二、活動一:吸盤的秘密看看吸盤的樣子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吸盤上沒有涂膠水,但是為什么能夠吸在光滑的物體表面上呢?這一連串有關吸盤的問題,正是這個活動需要進行探究的問題。我們可以先組織學生觀察吸盤的樣子和結構,了解吸盤的特點。然后,試一試把吸盤輕輕地放在光滑的物體(如玻璃)表面上,看看吸盤能不能被吸在物體的表面上(一般情況下,吸盤是不會被吸在物體的表面上的)。但是,如果把吸盤緊緊地按壓在光滑的物體表面(如玻璃)上,吸盤里的空氣就被擠壓出來,吸盤外的大氣壓力就會把吸盤牢牢地如果將吸盤緊緊按壓在玻璃表面,吸盤的形狀有什么變化?吸盤里的空氣會怎樣?吸盤能不能吸在玻璃板上呢?壓在物體的表面上了。所以說,吸盤能吸在物體表面是由于受到大氣壓力的緣故。三、活動二:吸盤能掛多重的物體通過用吸盤吸附在物體平坦光滑的表面上,然后在吸盤上掛重物,檢驗吸盤能掛多重的物體(砝碼);同時也選用不同的物體,了解吸盤吸在什么物體上吸得牢,掛得多和掛得重。我們知道,不同的物體表面的光滑程度是不同的,物體表面越光滑,吸盤吸在物體上面就越牢固,同時所能掛的物體就越多越重。在本活動中,可以讓學生選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探究,把活動結果填寫在教材里的表格中,對吸盤的研究進行一個科學的分析,從中分析、歸納出吸盤能夠吸緊物體的條件和方法。小結:通過做這個對比實驗,你發現了什么?在不同的物體的表面上粘吸盤,吸盤能掛住的鉤碼的數量一樣嗎?鉤碼掛得多的物體表面是怎樣的?說明了什么?四、活動三:大氣壓力在生活中的應用這部分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大氣壓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教材列舉了四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說明大氣壓力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子具體如下:1.要有大氣壓力的幫助,人才能用吸管吸到汽水;2.醫務人員要給病人注射藥物時,必須要靠大氣壓力的幫忙;3.為金魚箱換水要用塑料管子把水箱里的水抽出來,這種現象叫“虹吸現象”,如果沒有大氣壓力的存在,虹吸現象就不會出現;4.要想把罐頭里的濃湯(牛奶)倒出來,就要在罐上扎兩個孔,濃湯(牛奶)才能流出來。原因是大氣壓力在其中的一個孔壓入空氣,濃湯(牛奶)才能從另一個孔流出。這四個例子從生活中幾個不同的側面,反映大氣壓力的應用情況,可以說大氣壓力是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緊密關系的。第14課彈力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著彈力。2.了解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3.學習制作簡易測力計。

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動手制作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重點難點:重點:認識生活中存在彈力。難點:區分物體的彈性和彈力。教學準備;小彈簧、橡皮筋、尺子、衣夾、圓珠筆、圓筒測力計等材料。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一、問題情景:游樂園里的蹦蹦床,是孩子們熟悉的游樂設施。在蹦蹦床上蹦跳,是他們喜歡玩的游戲之一。本課任務驅動頁就通過一幅主題人物在游樂園里玩蹦蹦床的情景圖,引出了有關蹦蹦床的討論話題?!盀槭裁幢谋拇材馨讶藦椘疬@么高呢?”彬彬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很多學生也會提出類似的問題,這就是我們這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孩子通過回憶生活現象,感受彈力,以培養學生多觀察和善于觀察身邊事物的良好習慣。二、活動一:彈性和彈力彈簧和橡皮筋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材料,本活動讓學生通過用手按一按彈簧,用手拉一拉橡皮筋,看一看彈簧和橡皮筋的形狀有沒有發生變化,體會一下自己的手有什么感覺。把手松開后,彈簧和橡皮筋又恢復原來的形狀了。從中可以觀察到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物體的形狀會發生變化。當外力撤銷后,一些物體如彈簧和橡皮筋又恢復了原來的形狀??梢哉f,這些物體就具有彈性。同時也感受彈性物體要恢復原來形狀所產生的彈力。這是一個讓學生參及的探究活動。彈簧和橡皮筋是學生容易找到的材料(自動圓珠筆就有小彈簧),如果我們用力按一按彈簧,用力拉一拉橡皮筋,我們就不難發現,彈簧和橡皮筋都會發生形狀的變化,并力圖恢復原來的形狀,同時也產生了彈力。如果把施加在彈簧和橡皮筋上的力撤銷后,彈簧和橡皮筋就會恢復回原來的形狀,我們就說彈簧和橡皮筋具有彈性。我們把物體形狀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三、活動二:什么物體有彈性?什么物體有彈性呢?這個問題是需要學生通過活動才能發現的。通過讓學生用力去按一按,拉一拉要研究的材料,細心觀察施力前后材料形狀有沒有發生變化,從而判斷材料有沒有彈性。在本教材里,列舉了幾種學生容易找到的材料,如海綿、彈簧、橡皮筋、橡皮擦、蠟燭、塑料尺和橡皮泥等。經過研究后,要求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填寫在空白的表格里。在這幾種材料中,海綿、彈簧、橡皮筋、橡皮擦、塑料尺都具有彈性;而蠟燭和橡皮泥一般就不具有彈性,只有塑性(或稱范性)。1.談話:有什么方法知道物體具有彈性?2.活動(1)設計研究計劃和實驗。(2)小組討論,挑選實驗材料,并修整實驗方案。(3)分小組活動并做好活動記錄。知道哪些物體有彈性,哪些物體沒有彈性。3.小結:通過實驗活動,你知道了什么?4.目的:讓學生通過自主設計實驗,大膽嘗試,激發孩子們的探究精神和大膽動手的能力。四、活動三: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多,如果我們對生活中的現象注意觀察,我們就不難發現很多有關彈力應用的事例。在教材中僅列舉了六個不同類型的例子,其目的是啟發學生進一步觀察及思考。這些例子分別是:(1)利用弓的彈力把箭射出去;(2)圓珠筆為什么能伸縮自如,就是因為有了彈簧的彈力。木衣夾能夾緊衣物,也是利用了彈簧的彈力;(3)沙發里的彈簧和海綿是很好的彈性材料,它們產生的彈力使我們坐在上面很舒服;(4)摩托車裝有彈簧,可以利用彈簧的彈力減少行駛過程的震動;(5)現代的球鞋里裝有彈簧和空氣墊,穿上這樣的鞋能彈跳得很高;(6)自行車里也應用了不少彈性材料,目的也是利用彈力。讓學生找一找利用彈力的地方。讓學生通過對生活實際的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知道在生活中有不少地方應用了彈力。由于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除了教材中討論的幾個例子之外,在教學中還可以結合更多的例子進行討論,讓學生展開交流,使學生認識彈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五、拓展:制作簡易測力計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加深對物體的彈性和彈力知識的了解,教學中可以組織和指導學生制作一把簡易的測力計。這種簡易測力計原理和構造都比較簡單、直觀,學生易于制作,用來測量物體的重力時,操作簡單、容易。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都能參及這個活動,爭取每位學生都有一個簡易測力計,并且測力計可用到“浮力”和“摩擦力”兩課的學習。另外,通過制作簡易測力計,培養學生的動手制作的能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認識幾種常用的測力計,了解測力計的結構和原理,以及測力計的用途。然后,再按教材的步驟指導學生制作測力計。本活動的活動材料容易找到,教材展示的制作方法也比較清楚,估計學生在制作中不會有太多的困難,只要教師預先讓學生準備好活動材料(配套的“學生實驗材料”中已配備該活動所需的材料),我們用一節課的時間就能完成這個制作活動。第15課浮力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著浮力。2.知道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3.簡單測量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能力培養: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定量測量、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運用互聯網查找資料。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學準備:水槽、測力計、橡皮筋、小石塊、泡沫塑料、乒乓球、小木板、小玻璃瓶、鐵釘、鉤碼等材料。教學過程:一、問題情景:在一個現代化的港口里,一艘用鋼鐵制造的萬噸巨輪??吭诎哆叄喆涎b滿了大型的集裝箱。主題人物看到這種情景都感到非常驚訝,同時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這艘輪船真大??!鋼鐵制造的輪船這么大,為什么還能浮在水面呢?在我們的學生中間,有不少人認為鋼鐵都是很重的,是會沉到水里的,但是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