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名詞解釋三_第1頁
微生物學名詞解釋三_第2頁
微生物學名詞解釋三_第3頁
微生物學名詞解釋三_第4頁
微生物學名詞解釋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七章1, 遺傳型(genotype ) : 又稱基因型,指某一生物個體所含有的全部遺傳因子及基因組所攜帶的遺傳信息。2,表型( phenotype ) : 指某一生物體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內在特征的總和,是其遺傳型再合適環境條件下通過代謝和發育而得到的具體體現,所以它與遺傳型不同是一種現實性,具體性狀3,變異(variation ) : 指生物體在某種外因或內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遺傳物質結構或數量的改變,亦稱遺傳型的改變,其特點是在群體中只以極低的概率一般為10-5 到 10-10 出現,性狀變化幅度大且變化后的新性狀是穩定的可遺傳的。4,飾交( modification ) ; 是指外表的

2、修飾性改變,一種不涉及遺傳物質結構改變而只發生在轉錄、 翻譯水平上的表情變化,其特點是整個群體中的幾乎每一個體都發生同樣變化,形狀變化的幅度,因其遺傳物質未變,故飾變是不遺傳的,例如黏質沙雷氏菌在25下培養時會產生深紅色的靈桿菌素,把菌落染成鮮血狀,可是當培養在37下時,此菌群體中的一切個體都不產色素。5.核基因組:不論真核生物的細胞和或原核生物細胞的核區都是該微生物遺傳信息的最主要負荷者,被稱為核基因組和染色體組,或簡稱基因組。6,卡巴顆粒:是草履蟲放毒者品系中的,是一類屬于殺手桿菌屬的共生細菌。7. 2um質粒:又稱2師環狀體,存在于釀酒酵母的細胞核中,但不與核基因組整合,長 6300bp

3、 ,每個酵母細胞核中約含30個2師質粒。8,單倍體(heploid ) : 如果一個細胞中只有一套染色體就稱單倍體。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多數都是單倍體,而高等動植物只有其生殖細胞才是單倍體。9. 二倍體(diploid ) : 一個細胞中含有兩套功能相同的染色體。只有少數微生物如釀酒酵母的營養細胞以及由兩個單倍體性細胞通過結合形成的合子等少數細胞才是雙倍體,而高等動植物的體細胞都是雙倍體。在原核生物中通過轉化轉導或結合等過程而獲得外源染色體片段時,只能形成一種不穩定的稱作部分雙倍體的細胞。10. 堿基對(bp ) : 描述基因組大小的單位。11. 基因: 是生物體內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通常指

4、位于染色體上的一段以直線排列的核苷酸序列, 它具有編碼一特定功能的多肽,蛋白質或RNA 的功能。 一個基因的平均大小為1000到 1500bp 。12. 操縱子 ( operon ) : 原核生物的基因調控系統是由一個操縱子和它的調節基因所組成的每一個操縱子又包括三種功能上密切相關的基因一結構基因二操縱基因三啟動基因12.1 結構基因(structure gene ) 是決定某一多肽鏈一級結構的DNA 模板,它是通過轉錄和翻譯過程來執行多肽鏈合成任務的。12.2 操縱基因:是位于啟動基因和結構基因之間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它與結構基因緊密連鎖在一起,能通過與阻遏物及阻遏蛋白的結合與否控制結構基因是

5、否轉錄。12.3 啟動基因:是一種依賴于DNA 的 RNA 聚合酶所識別的核苷酸序列,它既是 DNA 聚合酶的結合部位,又是轉錄的起始位點。13. 遺傳密碼( genetic code ) 是指 DNA 鏈上決定個具體氨基酸的特定核苷酸序列。遺傳密碼的信息單位是密碼子。14. 密碼子(codon ) :遺傳密碼的信息單位。每一密碼子有三個核苷酸序列即一個三聯體所組成,密碼子一般都用mRNA 上的三個連續核苷酸序列來表示。15. 質粒 ( plasmid ) : 凡游離于原核生物和精英組以外,具有獨立復制能力的小型共價閉合環狀的 ds DNA 分子,即cccDNA 就是典型的質粒。具有超螺旋結構

6、,大小一般為1.5 到300kb ,相對分子質量為十的六次方到十的八次方。是一種獨立存在于細胞內的復制子。16,嚴緊型復制控制(stringent replication control ) : 質粒是一種獨立存在于細胞內的復制子, 如果其復制行為與核染色體的復制同步稱為嚴緊張型復制控制。在這類細胞中,一般只含 1-3 個質粒17, 松弛型復制控制( relaxed replication control ) : 質粒的復制與核染色體的復制不同步。這類細胞中可含十到15 個甚至更多的質粒。18,質粒消除(curing ):含質粒的細胞在正常的培養基上受口丫咤類染料、絲裂霉素c,紫外線, 利福平

7、,重金屬離子或高溫等因子處理時,由于其復制受抑而核染色體的復制仍繼續進行,從而引起子代細胞中不帶質粒,此即質粒消除。19, 附加體( episome ) 某些質粒具有與核染色體發生整合與脫離的功能,如F 因子這類質粒又稱附加體。20, 整合:指質粒等小型非染色體DNA 插入核基因組等大型DNA 的現象21, pBR322 質粒: 大腸桿菌的該質粒是一個常用的克隆載體。具體優點是,一,體積小僅4361bp 。 二在宿主大腸桿菌中穩定的維持高拷貝數,20 到 30 個 /細胞。 三若用氯霉素抑制其宿主的蛋白質合成,則每個細胞可擴增到含1000 到 3000 個質粒,約占核基因組的40%。四,分離及

8、其容易五可插入較多的外源DNA不超過十kb,六結構完全清楚,各種核酸內切酶可酶切的位點可任意選用。有兩個選擇性抗性標記氨芳青霉素和四環素8可方便地通過轉化作用導入受體細胞。22, F 質粒 : 又稱 F 因子或致育因子或性因子,是大腸桿菌等細菌決定性別并有轉移能力的質粒,大小僅100kb為CCC DNA,含有與質粒復制和轉移相關的許多基因。其中有近三分 之一是tra區(轉移區,與質粒轉移和性菌毛合成有關,含 28個基因。),另有oriT (轉移起 始點。)oriS(復制起始點)。Inc (不相容群)rep (復制功能)phi (噬菌體抑制)和一些轉座 因子,后者可整合到宿主核染色體上的一定部位

9、,并導致各種Hfr 菌株的產生。23, R質粒:又稱R因子或抗性因子。R質粒的種類很多,如 R4 R100(可在腸道細菌間轉移的抗藥性質粒),RP4 ,R6. 一般是由兩個相連的DNA 片段組成,其一稱抗性轉移因子RTF, 它主要含調節DNA 復制和拷貝數的基因以及轉移基因。具有轉移功能,其二為抗性決定子,又稱 r 決定子,大小不很固定。無轉移功能,其上含各種抗性基因,如抗青霉素,氨芐青霉素,氯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等。24, Col 質粒: 又稱大腸桿菌素質粒或產大腸桿菌素因子。25, 細菌素:許多細菌都能產生抑制或殺死其他近緣細菌或同種不同菌株的代謝產物,因為他是由質粒編碼的蛋白質,且不像

10、抗生素那樣具有很廣的殺菌譜,所以稱為細菌素。細菌素種類很多。如大腸桿菌素,枯草桿菌素等。26, 大腸桿菌素:是一類由大腸桿菌某些菌株所產生的細菌素,具有通過抑制復制,轉錄翻譯或能量代謝等方式而專一的殺死其他種腸道菌或同種其他菌株的能力。大腸桿菌素是由COL 質粒編碼。27, Ti 質粒 : 即誘癌質粒和冠癭質粒。根癌土壤桿菌或根癌農桿菌從一些雙子葉植物的受傷根部侵入根部細胞后,最后在其中溶解釋放出Ti 質粒, 其上的 DNA 片段會與植物細胞的核基因組整合,合成正常菌株所沒有的冠癭堿類,破壞控制細胞分裂的激素調節系統,從而使他轉為癌細胞。Ti質粒是一種200kb的環狀質粒,包括毒性區vir,結

11、合轉移區con ,復制起始區ori 和 T-DNA 區四部分。28, Ri 質粒 : 是外源基因的良好載體,也可用作進行次生代謝物的生產。發根土壤桿菌或發根農桿菌可侵染雙子葉植物的根部,并誘生大量稱為毛狀跟的不定根,該菌侵入植物細胞后, 會將大型Ri 質粒 ( 250kb ) 中的一段。T-DNA 整合到宿主根部細胞的核基因組中。使之發生轉化。由Ri 質粒轉化的根部不形成瘤,僅生出可再生新植株的毛狀根。若把毛狀根做離體培養,還能合成次生代謝物。29, mega 質粒 : 即巨大質粒,存在于根瘤菌屬中,其上有一系列與共生固氮相關的基因,因其相對分子質量比一般質粒大幾十倍至幾百倍,故名。30, 降

12、解性質粒: 只在假單胞菌屬中發現這類質粒,可為降解一系列復雜有機物的酶編碼,從而使這類細菌在污水處理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特有的作用。如樟腦質粒,二甲苯質粒,水楊酸質粒。31, 基因突變(gene mutation ) :簡稱突變是變異的一類,泛指細胞內遺傳物質的分子結構或數量突然發生的可遺傳的變化,可自發或誘導產生。狹隘的突變,專指基因突變(點突變),而廣義的突變則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突變的概率一般很低。31.1 野生型菌株:從自然界中分離到的菌株。32, 選擇性突變株( selectable mutant ) : 凡能從選擇性培養基或其他選擇性培養條件快速選擇出來的突變株。包括營養缺陷型

13、,抗性突變型,條件致死突變型。33, 非選擇性突變株: 包括形態突變型,抗原突變型,產量突變型。34, 營養缺陷型( auxotroph ) : 某一野生型菌株因發生基因突變而喪失合成一種或幾種生長因子, 堿基或氨基酸等能力,因而不能再在基本培養基(minimum MM ) 上正常生長繁殖的變異類型稱為營養缺陷型。35, 抗性突變型(Resistant Mutant ) : 指野生型菌株因發生基因突變而產生的對某化學藥物, 致死物理因子或噬菌體的抗性變異型。例如對一些抗生素具抗藥性的菌株等。他們可在家有相應藥物,用相應物理因子處理的或含噬菌體的培養基平板上選出。36, 條件致死突變型(Cond

14、itional lethal mutant ) : 某菌株或病毒經基因突變后,在某種條件下可正常的生長繁殖,并呈現其固有的表型,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卻無法生長繁殖,這種突變類型稱為條件致死突變型。溫度敏感突變株是一類典型的條件致死突變株。37, Ts 突變株 : 即溫度敏感突變株。是一種典型的條件致死突變株。例如大腸桿菌的某些菌株可在三十七攝氏度下正常生長卻不能在四十二攝氏度下生長引起突變的原因是突變時某些重要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以致會在某特定溫度下具有功能,而在另一溫度下則無功能。38, 形態突變型( morphological mutant ) : 由突變引起的個體或菌落形態的變異,一

15、般屬非選擇性突變,例如細菌的鞭毛或莢膜的有無,霉菌或放線菌的孢子有無或顏色變化,菌落表面的光滑,粗糙以及噬菌斑大小等的突變。39, 抗性突變型( antigentic mutant ) : 指由于基因突變引起的細胞抗原結構發生的變異類型包括細胞壁缺陷變異(L 型細菌) ,細菌的莢膜或鞭毛成分變異等,一般也屬非選擇性突變。40, 產量突變型( metabolite quantitative mutant ) : 通過基因突變而產生的在代謝產物產量上明顯有別于原始菌株的突變株。稱產量突變型。41, 正變株:產量顯著高于原始菌株42, 負變株:反之43, 突變率:某一細胞或病毒體在每一世代中發生某一

16、性狀突變的幾率。例如突變率為十的負八次方者,即表示該細胞在一億次分裂過程中會發生一次突變。44, 正向突變由原始的野生型基因變異為突變型基因的過程稱為正向突變。45, 回復突變突變體(mutant) 經過第二次突變又完全地或部分地恢復為原來的基因型和表現型46, 變量試驗: 又稱波動試驗或彷徨試驗。P20147, 涂布試驗: P20148, 影印平板試驗:是一種通過在固體培養基表面蓋印章的接種方式,達到在一系列培養皿平板的相同位置出現相同遺傳型菌落的接種和培養方法。49, 艾姆斯試驗:是一種利用細菌營養缺陷型的回復突變來檢測環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學致癌劑的簡便有效方法。原理:鼠傷寒沙門氏菌的組

17、氨酸營養缺陷型(his- )菌株在基本培養基-的平板上不能生長,如發生回復突變變成原養型( his + )則能生長。50, 基本培養基(minimal medium MM ) :僅能滿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長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組合培養基。51, 完全培養基( complete medium CM ) : 凡可滿足某微生物一切營養缺陷型菌株營養需要的天然或半組合培養基。52, 補充培養基(supplemental medium SM ) :凡只能滿足相應的營養缺陷型突變株生長所需要的組合或半組合培養基。53, 野生型:指從自然界分離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發生人為營養缺陷型突變前的原始菌株。54,

18、原養型 ( prototroph ) :一般指營養缺陷型突變株經回復突變或重組后產生的菌株,其 營養要求在表型上與野生型相同。55, 基因重組( gene recombination ) : 兩個獨立基因組內的遺傳基因,通過一定的途徑轉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穩定基因組的過程。56, 轉化( transformation ) :受體菌直接吸收供體菌的DNA 片段而獲得后者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57, 轉化子:通過轉化方式而形成的雜種后代。58, 轉化因子(transforming factor ) :本質是離體的DNA 片段。一般原核生物的核基因組是一條環狀DNA 長鏈,不管在自然條件或者人為條件下都

19、極易斷裂成碎片,故轉化因子通常都是 15kb 左右的片段。59, 感受態 ( competence ) : 是指受體細胞最易接受外源DNA 片段并能實現轉化的一種生理狀態。調節感受態的一類特異性蛋白稱感受態因子,包括三種主要成分:膜相關DNA 結合蛋白,細胞壁自溶素和幾種核酸酶。60, 轉染(transfection ):指用提純的病毒核酸(DNA或RNA)去感染其宿主細胞或其原生質體, 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現象。與轉化的區別:作為轉染的病毒核酸絕不是作為供體基因的功能,被感染的宿主也絕不是能形成轉化子的受體菌。61, 轉導( transduction ) :通過缺陷噬菌體(detect

20、ive phage )的媒介,把供體細胞中的小片段 DNA 攜帶到受體細胞中,通過交換與整合,使后者獲得前者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主要有普遍轉導,局限轉導和溶原轉變。62, 轉導子:由轉導作用而獲得部分新性狀的重組細胞。99 . 普遍轉導:通過極少數完全缺陷噬菌體對供體菌基因組上的任何小片段DNA 進行“誤包”,而將其遺傳性狀傳遞給受體菌的現象。一般用溫和噬菌體作為普遍轉導的媒介。可分為完全普遍轉導和流產普遍轉導。100 流產轉導( abortive transduction ) :經轉導噬菌體的媒介而獲得了供體菌DNA 片段的受體菌,如果這段外源DNA 在其內既不進行交換,整合和復制,也不迅速

21、消失,而僅表現穩定的轉錄翻譯和表達,這一現象叫101 局限轉導( 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 : 指通過部分缺陷的溫和噬菌體把供體菌的少數特定基因攜帶到受體菌中,并與后者的基因組整合,重組,形成局限轉導子的現象。可分為低頻轉導和高頻轉導。102,低頻轉導(LFT)指通過一般溶源菌釋放的噬菌體進行的轉導,因其只能形成極少數( 10-4-10-6- )轉導子,故稱為103. 低頻轉導裂解物104 高頻轉導( HFT) :在局限轉導中,若對雙重溶源菌進行誘導,就會產生含50%左右的局限轉導噬菌體的高頻轉導裂解物,用這種裂解物去轉導受體菌,就會獲得高達50%左右的轉導子,故稱

22、105 溶源轉變( lysogenic conversion ) : 當正常的溫和噬菌體感染其宿主而使其發生溶源化時, 因噬菌體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組上,而使宿主獲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遺傳性狀的現象。典型例子:白喉棒桿菌不產白喉毒素的菌株,在被3溫和噬菌體感染而發生溶源化時,就會變成產毒的致病菌株。106 接合( conjugation ) :供體菌(“雄性”)通過性菌毛與受體菌(“雌性”)直接接觸,把F 質粒或其攜帶的不同長度的核基因組片段傳遞給后者,是后者獲得若干新遺傳性狀的現象。107 接合子:通過結合而獲得新遺傳性狀的受體細胞。108. F+菌株:雄性菌株,指細胞內存在一個至幾個F質

23、粒,并在細胞表面著生一至幾條性菌毛的菌株。109. F-菌株:雌性菌株,指與 F+對應的,細胞中無 F質粒,細胞表面也無性菌毛的菌株。 它可通過與F+菌株或F'菌株的接合而接受供體菌的 F質粒或F'質粒,從而使自己轉變成雄性菌株;也可通過接合接受來自Hfr 菌株的一部分或一整套核基因組DNA。110. Hfr菌株(高頻重組菌株):在該菌株細胞中,因F質粒已從游離態轉變成在核染色體特定位點上的整合態,故 Hfr菌株和F-菌株相接合后,發生基因重組的頻率比單純用F+與F-接合后的頻率高處百倍,故名。111F' 菌株 : 當 Hfr 菌株細胞內的F 質粒因不正常切離而脫離核染

24、色體時,可重新形成游離的,但攜帶整合位點鄰近一小段核染色體基因的特殊F質粒,稱為F'質粒或F'因子。凡攜帶F'質粒的菌株稱為初生F'菌株,其遺傳性狀介于F+和Hfr菌株之間;通過 F'菌株與F-菌株的接合,可使后者也成為F'菌株,這就是次生 F'菌株。112 , 接合中斷法113 . F 因子轉導(性導)114 . 原生質體融合( protoplast fusion ) :通過人為的方法,使遺傳性狀不同的兩個細胞的原生質體進行融合,借以獲得兼有雙親遺傳性狀的穩定重組子的過程。由此方法獲得的重組子,稱為融合子。115 有性雜交 ( sexu

25、al hybridization ) 一般指不同遺傳型的兩性細胞間發生的接合和隨之進行的染色體重組。116 準性生殖(parasexual reproduction ) :是一種類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為原始的兩性生殖方式,這是一種在同種而不同菌株的體細胞間發生的融合,它可不借減數分裂而導致低頻率基因重組并產生重組子。在某些真菌類尤其在還未發現有性生殖的半知菌類和構巢曲霉中最為常見。117 , 基因工程:又稱遺傳工程,是指人們利用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自覺設計操縱改造和重建細胞的遺傳核心- 基因組, 從而使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發生定向變異,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這是一種自覺的可人為操縱

26、的體外DNA 重組技術,是一種可達到超遠緣雜交的育種技術,更是一種前景寬廣,正在迅速發展的定向育種新技術。118 重組載體:目的基因與載體DNA 進行共價結合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有復制能力的環狀重 組載體或稱嵌合體。119 , 衰退 ( degeneration ) : 是指某純種微生物群體中的個別個體由于發生自發突變的結果,而使該物種原有一系列生物學性狀發生衰退性的量變或質變的現象。120 復壯 :應是一項積極的措施,即在菌種的典型特征或生產性狀尚未衰退前,就經常有意識的采取純種分離和生產性能的測定工作,以期從中選擇到自發的正變個體。121 . 菌種保藏(culture preservation

27、 ) :是指通過適當方法使微生物能長期存活,并保持原種的生物學性狀穩定不變的一類措施。122 . ATCC :美國典型菌種保藏中心。123 CCCCM :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第八章1, 微生物生態學( microbial ecology ) :是生態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研究對象是微生物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其與周圍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系統間相互作用的規律。2,真菌毒素:一類由真菌產生的,可對人或動物致病的毒素,一般存在于食物和飼料中。在目前已知的大約九萬種真菌中,有200 多個種可產生100 余種真菌毒素,其中14 種能致癌。3,黃曲霉毒素( aflatoxin AFT ) :由 A.flavus

28、 黃曲霉部分菌株產生的。在1960 年英國十萬火雞死于一種病因不明的火雞X 病被發現的。經研究,從巴西進口的花生粉餅中污染有大量的 A.flavus ,分泌 AFT 導致的。AFT 廣泛分布于花生,玉米和大米等糧食及加工品上,嚴重霉變者含量很高。在205 下也只能破壞65%.4.嗜極菌(extremophiles 極端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著一些絕大多數生物都無法生存的極端環境,如高溫 低溫 高酸 高堿 高鹽 高毒 高滲 高壓 干旱或高輻射強度等環境。凡依賴于這些極端環境才能正常生長繁殖的微生物,稱為5,條件致病菌( opportunist pathogen ) :正常菌群的微生態平衡是相

29、對的,可變的和有條件的。一旦宿主的防御能力減弱,正常菌群生長部位改變或長期服用抗生素等制菌藥物后,就會引起正常菌群失調。這時原先某些不致病的正常菌群成員,如大腸桿菌白假絲酵母就趁機大量轉移或大量繁殖,成了致病菌,這類特殊的致病菌稱條件致病菌。6,內源感染:由條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7 .微生態制劑( microecologics ) : 依據微生態學理論而制成的含有益菌的活菌制劑,其功能在于維持宿主的微生態平衡,調整宿主的微生態失調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8 .益生菌劑( probiotics ) :通常指一類分離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為主體,一般以口服或黏膜途徑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態平

30、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劑。9,益生元(prebiotics 又稱雙歧因子) :專指一類人體不能消化吸收的低聚糖類食物成分,如寡果糖,寡半乳糖,寡異麥芽糖和寡木糖等。它們進入大腸后,可被其中的雙歧桿菌,乳酸菌等消化吸收,促進了這類有益菌的增殖和產生對宿主健康有益的物質,進而發揮腸道的微生態平衡和其他保健作用。10 互生 ( metabiosis ) : 兩種可單獨生活的生物,當它們在一起時,通過各自的代謝活動而有利于對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相互關系。例如微生物與植物的互生- 植物內生菌。11,植物內生菌:一類主要生活在植物體內,但不與植物一起形成一特殊組織結構的微生物。12 共生 (

31、symbiosis ) :指兩種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為命,甚至形成獨特結構達到難分難解合二為一的極其緊密的一種相互關系。如根瘤菌與植物間的共生,地衣。13 寄生 ( parasitism ) : 一般指一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種較大型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從中奪取營養并進行生長繁殖,同時使后者蒙受損害甚至被殺死的一種相互關系。如蛭弧菌。14 拮抗 (又稱抗生anatagonism ) :指由某種生物所產生的特定代謝產物可抑制其他種生物的生長發育甚至殺死他們的一種相互關系。15 捕食( predatism ) :一般指一種大型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種小型生物以滿足其營養需要的相互關系。16

32、 二步發酵:指反應中有兩步由微生物發酵,其余各步仍為化學轉化反應。17 . 蛭弧菌:小型細菌寄生在大型細菌中的獨特寄生現象。小細菌稱為蛭弧菌18 蛭質體:已死亡的宿主細胞開始膨脹成圓球狀19 單極生態系統:只有分解者20 , 雙極生態系統:只有生產者和分解者21 三板生態系統:有生產者分解者和消費者22 細菌瀝濾(細菌冶金) :利用化能自養細菌對金屬礦物中的硫或硫化物進行氧化,使它不斷生產和再生酸性浸礦劑,并讓低品味礦石中的銅等金屬以硫酸銅等形式不斷溶解出來,然后再采用電動序較低的鐵等金屬粉末進行置換,以此獲取銅等有色金屬或稀有金屬。23 . 硝化作用( nitrifcation ) :氨態氯

33、經硝化細菌( nitifying bacteria ) 的氧化轉變為硝酸態氮的過程, 稱硝化作用。 此反應必須在通氣良好、 pH 接近中性的土壤或水體中才能進 行 。 硝 化 作 用 分 兩 階 段 1.氨 氧 化 為 亞 硝 酸 , 由 一 群 化 能 自 養 菌 亞 硝 化 細 菌( nitrosbacteria ) 引起 , 如 Nitrosomonas ( 亞硝化單胞菌屬) 等。2. 亞硝酸氧化為硝酸由一群化能自養菌硝酸化細菌( nitrobacteria ) 引起 , 例如 Nitrobater ( 硝化桿菌屬)等 。 硝化作用在自然界氮素循環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但對農業生產并無多

34、大利益, 主要是硝酸鹽比銨鹽水溶性強, 易隨雨水流入江、 河 、 湖 、 海中 , 它不僅大大降低肥料的利用率 ( 硝酸鹽氮肥一般利用率僅40% ) 而且會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 eutrophication ) ,進而導致“ 水華 ” 或 “ 赤潮 ” 等嚴重污染事件的發生。土壤中硝化作用可用化學藥劑硝吡啉去抑制。24 氨化作用( ammonification) 指含氮有機物經微生物的分解而產生氨的作用,可在通氣或不通氣條件下進行。含氮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尿素、尿酸、核酸和幾丁質等。許多好氧菌如Bacillus spp.( 多種芽孢桿菌)、 Proteus oulgaris ( 普通變形桿菌)

35、、 Pseudomonas fuorescens ( 熒光假單胞菌)和一些厭氧菌如Clostridium spp. ( 多種梭菌)等都具有強烈的氨化作用能力。氨化作用對提供農作物氮素營養十分重要。25 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又稱脫氮作用,指硝酸鹽轉化為氣態氮化物(N2 和 NO) 的作用。 由于它一般發生在pH 為中性至微堿性的厭氧條件下,所以多見于淹水土壤或死水塘中。在無氧條件下,催化硝酸鹽異化性還原作用并引起反硝化作用的一系列還原酶都呈現去阻遏作用。一些化能異養微生物和化能自養微生物可進行反硝化作用,例如Baillus licheniformis地衣芽孢桿菌) 、

36、Paracocus denitrficans 脫氮副球菌)、 Thibacillus denirificans 脫氮氣硫桿菌 )和若干Pseudomonas(假單胞菌屬)的菌種等。反硝化作用會引起土壤中氮肥嚴重損失(可占施入化肥量的3/4 左右),因此對農業生產十分不利。26 .同化性硝酸鹽還原作用(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指硝酸鹽被生物體還原成銨鹽并進一步合成各種含有機物的過程。所有綠色植物、多數真菌和部分原核生物都能進行此反應。27 , 異化性硝酸鹽還原作用( 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指硝酸離子充作呼吸鏈(電

37、子傳遞鏈)末端的電子受體而被還原為亞硝酸的作用。能進行這種反應的都是一些微生物,尤其是兼性厭氧菌(詳見第五章第一節的厭氧呼吸和硝酸鹽呼吸)。28 富營養化(eutrophication ) :指水體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過高而導致水體表層藍細菌和藻類過度生長繁殖的現象。這時, 下層水體不僅缺光少氧,而且因大量死藻被細菌分解而進一步造成缺氧和有毒的環境。29 水華 :水華 (water bloom) 指發生在池、河、江、湖或水庫等淡水水體中因富營養化而引起的藻類過度繁殖的自然現家。在溫暖季節,當因不合理施用化肥、使用大量含磷洗滌劑等而使水體中的P/N 值達到 redfield 氏常數或無機氮濃度達

38、到300 mg/m3 、總磷量達到20 mg/m3 時, 水體中的藍細菌和浮游藻類就會迅速增殖,從而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層由藍綠色的藻體和泡沫組成的水華。水華中常見的藍細菌有微囊藍細菌屬、魚腥藍細菌屬和束絲藍細菌屬常見的的綠藻有衣藻屬裸藻屬和多種硅藻等。其中許多種類會產生對魚、蝦、 軟體動物和人、畜等有害的毒素,特別是藍細菌毒素(又稱藍藻毒素)等。30 , 赤潮: (red tide) 指發生在河口、港灣或淺海等咸水區的水體,因富營養化而導致其中的藍細菌、浮游植物和原生動物的暴發性增殖、聚集,從而使水體呈現紅、棕色的自然現象。近年來,我國沿海的赤潮頻繁出現,以每 10 年 3 倍的速度遞增,每年都

39、有特大赤潮(面積大于 1000km) 出現。31 生化需氧量(BOD): (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即“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又稱生物需氧量,是水中有機物含量的一個間接指標。一般指在1 L 污水或待測水樣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機物,當微生物對其氧化、分解時,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數(其單位為 mg/L) 。 BOD 的測定條件一般規定在20 °C 下 5 晝夜,故常用BOD5(5 日生化需氧量)符號表示。 我國對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的規定為: 一級水 BOD5 值 <1 mg/L, 二三級水<3mg/L,三級水 <4 mg/L

40、, 若 > 10mg/L 時,表示該水已嚴重污染,魚類無法生存。32 化學需氧量(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即化學需氧量,是表示水體中有機物含量的一個簡便的間接指標,指1 L 污水中所含的有機物在用強氧化劑將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數(單位為mg/L) 。 常用的化學氧化劑有K2Cr20 , 或 KMnO2, 但前者的氧化力更強,能使水體中80% 100%的有機物迅速氧化,故被優先選用,由此測得的COD 值應標以“CODcr ”。此法較測 BOD 更為快速簡便。同一水樣其BOD5 和 COD 值并不相等,但它們間有一定的比例關系。33 總需氧量(TOD

41、) : ( total oxygen demand) 即總需氧量,指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質(主要是有機物)在高溫下燃燒變成穩定氧化物時所需的氧量。TOD 是評價某水質的綜合指標之一,與測 BOD 或 COD 相比,具有快速、重現性好等優點,但需用靈敏的檢測儀器作測定。34 溶解氧量(DO) : dissolved oxygen 即溶解氧量,指溶于水體中的分子態氧,是評價水質優劣的重要指標。DO 值大小是水體能否進行自凈作用的關鍵。天然水的DO 值般為 510mg/L 。我國規定地面水水質的合格標準為DO>4 mg/L 。35 . 懸浮物含量(SS) : (suspend solid) 即懸

42、浮物含量,指污水中不溶性固態物質的含量。36 , 總有機碳含量(TOC) : (total organic carbon) 即總有機碳含量,指水體內所含有機物中的全部有機碳的量。可通過把水樣中的所有有機物全部氧化成co2 和 H2O, 然后測定生成CO2 的量來計算。37 異生物質(xenobiotic ) :是指一些天然條件下并不存在的由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如一些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等。38,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是一類具有環境持久性(極難降解),生物累積性(可通過食物鏈進行傳遞和累積),高生物學毒性和長距離遷移性的人工合成有機污染物。目前發現的已有 20 余種,主要是各種氯代有機

43、物,溴代有機物和氟代有機物,如有機氯農藥,多氯聯苯。39, 完全混合曝氣法:又稱表面加速曝氣法,是一種利用活性污泥處理污水的方法。40, 活性污泥(active sludge ) :指一種由活細菌,原生動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組成的凝絮團。41, 生物轉盤法:適合土地面積緊張的大城市內的利用生物背膜處理污水的方法。42, 生物質 ( biomass ) : 由光合作用直接或間接的把日光能轉化成的有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體以及它們的加工產物和殘余物在內的一切有機物,稱為生物物質。43, 沼氣發酵 ( methanogenesis ) : 又稱甲烷形成作用,其生物化學本質是:產甲烷菌在無氧

44、條件下,利用H2還原CO2等碳源營養物,借以產生能量,細胞物質和代謝廢物( CH4)的生理過程。第九章1. 病原體(pathogen ) :凡能引起傳染病的生物。2,傳染(感染)( infection ) : 又稱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內源性病原體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線(機械屏障,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長,繁殖,產生特殊酶和毒素,進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應的過程。3,傳染病:是一類由活病原體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從某一宿主的個體直接或間接傳播到同種或異種宿主的疾病。4 人畜共患病:人和脊椎動物由同一種病原體引起的,在流行病學上密切相關的一類傳染病5 毒力( viru

45、lence ) :又稱致病力,表示病原體致病能力的強弱。對細菌性病原體來說,毒力就是菌體對宿主體表的吸附,向體內侵入,在體內定居,生長和繁殖,向周圍組織的擴散蔓延, 對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以及產生損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總和。不同的細菌及其毒力組成有很大差別。現把構成毒力諸因素歸結為侵襲力和毒素兩方面。6 侵襲力(invastiveness ) :指病原體所具有的突破宿主防御功能,并在其中進行生長繁殖和實現蔓延擴散的能力。包括以下三種: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與擴散能力和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7 透明質酸酶(hyaluronidase ) :舊稱擴散因子,可水解機體結締組織中的透明質酸,引起組

46、織松散,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體迅速擴散,因而可發展成全身性感染。鏈球菌屬,葡萄球菌屬和梭菌屬的若干種可產生酶。8,膠原酶(collagenase ) :又稱 k 毒素,能水解膠原蛋白以利于病原體在組織中擴散,可引起氣性壞疽的病原菌- 產氣莢膜梭菌等可產生此酶。9卵磷脂酶:又稱“毒素,可水解各種組織的細胞,尤其是紅細胞。如蛇毒是由此酶引起10 . 外毒素(exotoxin ) :指在病原細菌生長過程中不斷向外界環境分泌的一類毒性蛋白質,有的屬于酶,有的屬于酶原,有的屬于毒蛋白。11,類毒素 ( toxoid ) :若用0.3%-0.4%的甲醛溶液對外毒素進行脫毒處理,可獲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

47、有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將其注射機體,可使機體產生對相應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體(抗毒素)常用的類毒素有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和肉毒毒素12內毒素 (endotoxin ):是G-細菌細胞壁外層的組分之一,其化學成分是脂多糖。因其在活細胞中不分泌到體外,僅在細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時才釋放,故稱內毒素。13 熱源質 ( pyrogen ) : 若將內毒素注射到溫血動物或人體內后,會刺激宿主細胞釋放內源性的熱源質,通過它對大腦控溫中心的作用,就會引起動物發高燒。14 鱟試劑法(limulus assay ) :即鱟變形細胞溶解物質試驗法(LALtest ) 。鱟血中僅含一種變形細胞,其裂

48、解產物可與G- 細菌的內毒素和脂磷壁酸(膜磷壁酸)發生特異性和高靈敏度的凝膠化反應。P27815 垂直傳播途徑:有些病毒如艾滋病,皰疹,乙型肝炎等的病原體可通過胎盤,產道等途徑由母親傳給嬰兒,稱為垂直16 , 隱性傳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 :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強,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對較弱,數量又較少,傳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輕微損害,且很快就將病原體徹底消滅,而且基本上不出現臨床癥狀者,稱為17 , 帶菌狀態( carrier state ) :如果病原菌和宿主雙方都有一定的優勢,但病原體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無法大量繁殖,兩者長期處于相持的狀態,就稱為帶菌狀態。18 顯性

49、傳染( apparent infection )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較低,或入侵病原體的毒力較強,數量較多,病原體很快在體內繁殖并產生大量有毒產物,使宿主的細胞和組織蒙受損害,生理功能異常,于是就出現了一系列的臨床癥狀,這就是顯性傳染或傳染病。19 敗血癥 ( septicemia ) : 病原體侵入宿主的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嚴重損傷和全身性中毒癥狀者,稱為敗血癥。例如銅綠假單胞菌常可引起敗血癥。20 非特異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 :凡在生物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屬于先天即有, 相對穩定,無特殊針對性的對付病原體的天然抵抗能力,稱為非特異性免疫也稱先天免

50、疫或自然免疫。21 . 血腦屏障: 一種可阻擋病原體及其有毒產物或某些藥物從血流透入腦組織或腦脊液的非專有解剖構造,具有保護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主要由軟腦膜,脈絡叢,腦血管及星狀膠質細胞組成。嬰兒因血腦屏障未發育完善,故易患腦膜炎或乙型腦炎等傳染病。22 , 血胎屏障: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底蛻膜和胎兒的絨毛膜共同組成。當它發育成熟(約妊娠三個月后),具有保證母子間物質交換和防止母體內的病原體侵入胎兒的功能。23 多形核白細胞( PMN ) 又稱粒細胞。一類有分節狀細胞核,細胞質含大量溶酶體顆粒的白細胞,形狀較小,運動力強,在骨髓中形成,壽命短(半衰期6-7h ) ,存在于血流和骨髓中。有三類:嗜中

51、性粒細胞(最為重要占 90%) ,嗜堿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24 單核細胞25巨噬細胞(M。):是一類存在于血液,淋巴,淋巴結,脾臟,腹水和多種組織中的大型單核細胞,壽命長,可作變形蟲運動,對異物有吞噬,胞飲,抗原加工和遞呈功能。26 炎癥 ( inflammation ) : 是機體對病原體的侵入或其他損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在相應部位出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是炎癥的五大病理特征。27 補體( complement ) :補體實為一補體系統,是指存在于正常人體或高等動物血清中的一組非特異性血清蛋白(主要成分是3球蛋白)。在免疫反應中,由于它具有擴大和增強抗體的補助功能,故稱補體。本質是

52、一類酶原,能被任何抗原- 抗體復合物激活,激活后的補體就能參與破壞或清除已被抗體結合的抗原或細胞,發揮其溶胞作用,病毒滅活,促進吞噬細胞吞噬和釋放組胺等免疫功能。性質不穩定。由巨噬細胞,腸道上皮細胞及肝,脾細胞所產生。28 干擾素(interferons IFNs ) :是高等動物在病毒或dsRNA 等干擾素誘生劑的刺激下,所產生的一種具有高活性,廣譜抗病毒功能的特異性糖蛋白,相對分子質量很小。它的功能除能抑制病毒在細胞中的增殖外,還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包括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增強NK 細胞和 T 細胞的活力)和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等,因此可用于病毒病和癌癥的治療。四類:INF- a INF-

53、 3 INF- 丫 INF- 3。29 , 特異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也稱獲得性免疫或適應性免疫,是相對于上述非特異性免疫而言的,其主要功能是識別自身和非自身的抗原物質,并對它產生免疫應答,從而保證機體內環境的穩定狀態。30 . 免疫應答( immune response ) :是指一類發生在活生物體內的特異性免疫的系列反應過程。 這是一個從抗原的刺激開始,經過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對抗原的識別,使淋巴細胞發生活化,增殖,分化等一系列變化,最終表現出相應的體液免疫或細胞免疫效應。能識別異己,具有特異性和記憶性是免疫應答的三個突出特點。31 . 細胞免疫: 指機體在抗原刺

54、激下,一類小淋巴細胞發生增殖分化進而直接攻擊靶細胞或間接的釋放一些淋巴因子的免疫作用。32 , 體液免疫:則指機體受抗原刺激后,來源于骨髓的一類小淋巴細胞(B 細胞)進行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由它合成抗體并釋放到體液中以發揮其免疫作用。33 中樞免疫器官: 一級淋巴器官,是免疫細胞發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骨髓胸腺,法氏囊。S7,外周免疫器官:主要是脾和淋巴結。34 . 免疫細胞( immunocyte ) : 泛指一切具有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功能的細胞,包括各類淋巴細胞(T, B, NK和K細胞等),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各種類型的巨噬細胞等。35 , 免疫活性細胞:指能特異性識別抗原,即能接受抗原的刺激,

55、并隨后進行分化,增殖和產生抗體或淋巴因子,以發揮特異性免疫應答的一群細胞,主要是指T 和 B。 因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在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中都發揮作用,故也可列入免疫活性細胞。36 . 細胞因子( cytokines ) : 一類存在于人和高等動物體中的,由白細胞和其他細胞合成的異源性蛋白或糖蛋白,一般以小分子分泌物形式釋放,可結合在靶細胞的特異受體上。細胞因子可使各種信使分子連成一動態網絡,借以發揮其激活和調節免疫系統的多種功能,以便對外來的病原體感染或抗原性異物迅速做出免疫應答或其他生理反應。包括:細胞化學因子,白細胞介素( IL) , 細胞毒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NF) , 集落刺激因子( CSF) , 促生長因子,干擾素(IFN)37 免疫分子:主要指抗原和抗體38 , 抗原 ( antigen Ag ) :是一類能誘導機體發生免疫應答并能與相應抗體或T 淋巴細胞受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大分子物質。一般同時具有兩個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應性39 . 半抗原 ( hapten ) :凡缺乏免疫原性而有免疫反應性的抗原物質,稱為半抗原,例如大多數多糖,類脂, 核酸及其降解物以及某些藥物(如青霉素在水溶液中分解產生的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等,因其無免疫原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