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分析化學真題詳解_第1頁
2010年分析化學真題詳解_第2頁
2010年分析化學真題詳解_第3頁
2010年分析化學真題詳解_第4頁
2010年分析化學真題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名詞解釋1、 共振線共振線resonance line 原子受到外界能量激發時,其外層電子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所產生的吸收線稱為共振吸收線,簡稱共振線。 外層電子由激發態直接躍遷到基態時所輻射的譜線稱為共振發射線,也簡稱為共振線。 原子由激發態直接躍遷到基態所發射的譜線。由最低激發態躍遷到基態所發射的譜線,稱為第一共振線。第一共振線的激發能最低,原子最容易激發到這一能級。因此,第一共振線輻射最強,最易激發。上述為共振線的廣泛定義。 從狹義上講,所謂共振線實際上僅指第一共振線。如果基態是多重態結構,則只有對應于躍遷到最低多重態組分而發射的譜線,才稱為共振線。2、 均化效應均化效應分析化學中,各

2、種不同強度的酸或堿拉到溶劑化質子水平的效應稱為均化效應。3、 置信區間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達到某一置信度(如95)時,預報量可能出現的范圍(如E(y)±1.96,這里是標準差)。定義:是指由樣本統計量所構造的總體參數的估計區間。 1、對于具有特定的發生概率的隨機變量,其特定的價值區間-一個確定的數值范圍(“一個區間”)。 2、在一定置信水平時,以測量結果為中心,包括總體均值在內的可信范圍。 3、該區間包含了參數真值的可信程度。 4、參數的置信區間可以通過點估計量構造,也可以通過假設檢驗構造。 公式:Pr(c1<=<=c2)=1- 是顯著性水平(

3、例:0.05或0.10) 100(1-)指置信水平(例:95%或90%) 表達方式:interval(c1,c2)置信區間4、 Molecular ion 分子態離子分子離子molecular ion 有機質譜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個電子形成的離子。 常用符號M·+表示。 分子離子是質譜圖中最有價值的信息,其質荷比m/z值就是該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它是質譜圖中所有碎片離子的起源。 作為分子離子的必要的(但非充分的)條件是: (1)必須是質譜圖中最高質量的離子; (2)必須是奇電子離子; (3)必須能通過丟失合理的中性碎片產生質譜圖中高質量區的重要離子。 分子失去一個電子所形成的正

4、離子稱為分子離子,它的質荷比值即代表了試樣分子所對應的分子量數值。分子得到一個質子所形成的正離子稱為準分子離子。 化合物分子通過某種電離方式,失去一個外層電價電子而形成代正電荷的離子稱為分子離子。二、選擇題1、A2、A3、Alg(0.01*KM)>=6成立lg(0.01(logKznY-loga)>=6(logKznY-loga)>10816.4-x>8X<8.4穩定常數穩定常數指絡合平衡的平衡常數。通常指絡合物的累積穩定常數,用K穩表示。例如:對具有相同配位體數目的同類型絡合物來說,K穩值愈大,絡合物愈穩定。配合物的穩定性,可以用生成配合物的平衡常數來表示。K穩

5、值越大,表示形成配離子的傾向越大,此配合物越穩定。所以配離子的生成常數又稱為穩定常數。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生成與離解,與多元酸、堿相似,也是分級進行的,而且各級離解或生成常數也不一樣。例如,Cu2+與NH3逐步配合過程中的分步穩定常數(30)分別為: K1,K2,K3,K4稱為逐級穩定常數。由上可見,配合物的逐級穩定常數隨著配位數的增加而下降。一般認為,隨著配位體數目增多,配位體之間的排斥作用加大,故其穩定性下降。 配合物的逐級穩定常數和穩定常數間有下述關系: K= K1·K2·K3·K4Kh 對Cu(NH3)42+來說,其穩定性k 為: K= K1·K2&

6、#183;K3·K4 K=(1.41×104)(3.17×103)(7.76×102)(1.39×102)=4.8×1012與酸度的關系金屬離子Mn+和配位體A-生成配離子MA(n-x)+x,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根據平衡移動原理,改變Mn+或A-的濃度,會使上述平衡發生移動。若在上述溶液中加入某種試劑使Mn+生成難溶化合物,或者改變Mn+的氧化狀態,都會使平衡向左移動。若改變溶液的酸度使A-生成難離解的弱酸,也可使平衡向左移動。 配合平衡同樣是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態,它同溶液的PH值、沉淀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都有密切的關系。 (一)

7、與酸度的關系 根據酸堿質子理論,所有的配位體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堿。因此,在增加溶液中的H+濃度時,由于配位體同H+結合成弱酸面使配合平衡向右移動,配離子平衡遭到破壞,這種現象稱為酸效應,例如: 配位體的堿性愈強,溶液的PH值愈小,配離子愈易被破壞。 金屬離子在水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水解作用。溶液的PH值愈大,愈有利于水解的進行。例如:Fe3+在堿性介質中容易發生水解反應,溶液的堿性愈強,水解愈徹底(生成Fe(OH)3沉淀)。 因此,在堿性介質中,由于Fe3+水解成難溶的Fe(OH)3沉淀而使平衡向右移動,因而FeF63-遭到破壞,這種現象稱為金屬離子的水解效應。4、B(不對稱電位:相界電位:內部

8、溶液相界電位E外,外部溶液相界電位E內。相界電位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在溶液中和在硅膠層中H+濃度不同引起,擴散的結果破壞了界面附近H+原來正負電荷分布的均勻性,在兩相界面形成雙電層,產生了電位差。電位差的存在影響H+在兩相間相互擴散的速度,最后形成擴散平衡,建立了平衡的相界電位。液體接界電位(EL )在兩種不同離子的溶液或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接觸界面上,存在著微小的電位差,稱之為液體接界電位。液體接界電位產生的原因:兩種溶液中存在的各種離子具有不同的遷移速率而引起。如圖所示的三種情況。左圖中,兩種溶液組成相同,濃度不同時,高濃度區向低濃度區擴散,H+遷移速率快,故左邊溶液界面帶負電荷,右邊溶液界面帶

9、正電荷,出現液界電位。不對稱電位:在玻璃電極膜兩側溶液pH相等時,仍有1mV3mV的電位差,這一電位差稱為不對稱電位。是由于玻璃內外兩表面的結構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以及外表面玷污、機械刻劃、化學腐蝕等外部因素所致的。電極的電位和溫度有關,所以測定時應調節儀器的溫度鈕,將溫度設定為待測溶液的溫度。飽和甘汞電極在標準緩沖溶液和待測溶液中產生的液接電位不一定相同,二者之差稱為殘余液接電位,其值不易知道,但只要兩種溶液的pH值比較接近,殘余液接電位引起的誤差可以忽略,所以定位時選用的標準緩沖液的pH值應盡可能與待測溶液的pH值接近。5、B(由n非鍵向反鍵的躍遷。存在于含雜原子的飽和碳氫化合物中。)(如丙

10、酮)躍遷類型:1N-V躍遷1) 定義:分子中的電子由成鍵軌道向反鍵軌道的躍遷。2) 分類(1)躍遷:由成鍵向反鍵的躍遷。存在于飽和碳氫化合物中。(2)躍遷:由成鍵向反鍵的躍遷。存在于含有不飽和鍵的碳氫化合物中。2N-Q躍遷1)定義:分子中的電子由非鍵軌道向反鍵軌道的躍遷。2)分類:a. n躍遷:由n非鍵向反鍵的躍遷。存在于含雜原子的飽和碳氫化合物中。b. n躍遷:由n非鍵向反鍵的躍遷。存在于含雜原子的不飽和碳氫化合物中。6、AA.若酸性過高,CrO42-將因酸效應致使其濃度降低,導致Ag2CrO4沉淀出現過遲甚至不沉淀;但溶液的堿性太強,又將生成Ag2O沉淀。B. Cl-離子時,若選曙紅為指示

11、劑,將使測定結果偏低.C.D.在滴定過程中,不斷有AgSCN沉淀形成,由于它具有強烈的吸附作用,所以有部分Ag+被吸附于其表面,因此往往產生終點過早出現的情況。測量誤差=測量值-真值測量值>真值,為正誤差;測量值<真值,為負誤差7、BA.聯苯f=0.2 B.蒽f=0.36 C. 苯酚f=0.18 D.萘f=0.29 由苯f=0.11,可推測苯酚f=0.18 化合物 熒光波長(nm) 熒光相對強度 苯 270310 10 苯酚 285365 18 苯胺 310405 20 苯基氰 280390 20 苯甲醚 285345 208、D2某有色溶液,當用1cm吸收池時,其透光率為T,若改

12、用2cm吸收池,則透光率應為 A2T B2 lgT C DT2 解:這四個選擇項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一個是對的??捎脙煞N思路解答此題。其一是逐個排除錯的,剩下就是對的。其二先算出正確答案,看它與哪個相符合,哪項就是應當選擇的。有時將兩種思路綜合起來。 解法1:由式(7-11)和式(7-5)可知透光率T不與液層厚度成正比因此不能選A項。而B項2lgT其值為2A,T與A是成負對數關系,而不是成正比關系,因此不能選B項。剩下CD兩項中有一個是對的。它們都是T的指數形式,由吸光度A與透光率T成負對數關系。當吸收池由1cm變為2cm時,A應增大,而T應當減小。有色溶液其透光率應在01間,即0T1。 TC項

13、肯定是錯的,剩下只有選D項。再則從 與T2相比較來看,因為T1。T 2T 只有D項是對。故此題正確的選擇項是D項。解法2:由AKbc及AlgT可得到 T=10A10Kbc;b11cm時,T110Kc T b22cm時,T2102KcT2而D項恰為T2故本題選擇D項。某有色溶液在2.00cm吸收池電測得百分透光率T50,若改用(1)1cm,(2)3cm厚的吸收池時,其T和A各為多少?解:先求有色溶液在2cm吸收池中的吸光度A,由(75)式可得A2一lgT2lg50030由吸光度與液層厚度成正比,可求得厚度為1cm和3cm時有色溶液的吸光度,又據(7-5)式可求各自的T:(1)b1cm,A(0.3

14、0/2.00)*1.000.15lgT2A20.151.85T71(2)b3cm, A=(0.30/2.00)*3.00=0.45 lgT%=20.45=1.55 T%=359、因r和V為定值,m/z比值小的首先通過狹縫答:首先應該進行定性分析,了解石灰石樣品中的金屬雜質是什么.題中沒有告訴,我只按一般情況,即金屬雜質主要是Mg2+和Fe3+來考慮. 一.試樣準備. 取m克的試樣.用鹽酸溶解,加NaOH調pH=10.過濾并用冷水洗滌沉淀,濾液和洗出液收集在一起. 二.測定 1.氧化還原法 將試樣用鹽酸或者硫酸酸化,加入過量的(NH4)2C2O4,然后用稀氨水中和至甲基橙顯黃色,并陳化一段時間.

15、過濾,用冷水按"少量多次"的方法洗滌沉淀. 將以上的沉淀溶于熱的稀硫酸中(7085),用KMnO4標準溶液滴定. 有關反應為: Ca2+ (NH4)2C2O4 CaC2O4(白色) +2 NH4+2MnO4- +5C2O42- +16H+=2Mn2+ +10CO2+8H2O 設KMnO4標準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Cmol/L,用去體積Vml;樣品中Ca2+的物質的量為n. 2MnO4- +5C2O42- +16H+=2Mn2+ +10CO2+8H2O 2-5 CV/1000-n n=5CV/2000mol 樣品中CaO質量為n*56 鈣含量(用CaO表示)為56n/m.A;取

16、代苯類:CH伸 3100-3000 一般是三四個峰苯環高度特征峰。 骨架震動 1650-1430 CH彎:910-665B:芳酮類:C=O伸 1690-1680 C-C伸 1325-1215(都有脂酮類的特征峰)(2)A: 三組峰(苯環5H單峰、亞甲基2H單峰、甲基3H單峰)B:三組峰(苯環5H單峰、亞甲基2H四重峰、甲基3H三重峰)答:Rf=1/(1+KVs/Vm),當Vs/Vm不變是,K值越大,Rf值越小,所以Rfa>Rfb>Rfc四、解:(R=1.5)L=16*1.521.1/(1.1-1)2*0.6mm=2.61cmK=k Vm/Vs K=k*1/20 k=6k=tR/t0

17、tR=6t0分配系數:(partition coefficient)指一定溫度下,處于平衡狀態時,組分在固定相中的濃度和在流動相中的濃度之比,以K表示。 分配系數反映了溶質在兩相中的遷移能力及分離效能,是描述物質在兩相中行為的重要物理化學特征參數。 分配系數與組分、流動相和固定相的熱力學性質有關,也與溫度、壓力有關。在不同的色譜分離機制中,K有不同的概念:吸附色譜法為吸附系數,離子交換色譜法為選擇性系數(或稱交換系數),凝膠色譜法為滲透參數。但一般情況可用分配系數來表示。 在條件(流動相、固定相、溫度和壓力等)一定,樣品濃度很低時(Cs、Cm很小)時,K只取決于組分的性質,而與濃度無關。這只是

18、理想狀態下的色譜條件,在這種條件下,得到的色譜峰為正常峰;在許多情況下,隨著濃度的增大,K減小,這時色譜峰為拖尾峰;而有時隨著溶質濃度增大,K也增大,這時色譜峰為前延峰。因此,只有盡可能減少進樣量,使組分在柱內濃度降低,K恒定時,才能獲得正常峰。 在同一色譜條件下,樣品中K值大的組分在固定相中滯留時間長,后流出色譜柱;K值小的組分則滯留時間短,先流出色譜柱?;旌衔镏懈鹘M分的分配系數相差越大,越容易分離,因此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分配系數不同是色譜分離的前提。 在HPLC中,固定相確定后,K主要受流動相的性質影響。實踐中主要靠調整流動相的組成配比及pH值,以獲得組分間的分配系數差異及適宜的保留時間,達到分離的目的C8H12O4(課本例題P387)解:C8H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