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8課
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魯迅先生在民國時期所著的一篇駁論文,最早于1934年刊發,后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魯迅創作背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淪陷,但中國國民黨的官僚政客和社會“名人”等,卻在北京等地多次舉行“法會”,祈禱“解救國難”。1934年8月27日,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散布“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主要是為了反駁當時有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錯誤論調,鼓舞當時的民族自信心。01020304了解本文背景,理解積累相關詞語、格言。理解文章批駁的觀點,把握作者的觀點。掌握分析文章中論據和論證方式的方法。結合寫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層含義。學習目標文體知識——駁論文知識儲備議論文立論文駁論文直接表達作者對某一論述對象所持見解、主張和態度的議論文;定義:特點:對論述的問題有正確的看法;?使用充足的論據;論證過程需要合乎邏輯;用正確的觀點披露或駁斥錯誤的觀點,從而進一步闡明和確立正確的觀點。定義:特點:明確對方觀點的錯誤之處;駁對方的論點、論據或論證?;提出自己的正確觀點并加以論證?第一部分全文朗讀,整體感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詞語積累根據預習任務,閱讀下面重點字詞的讀音,注意字詞的正確寫法。字詞過關玄虛xuán渺茫miǎo脊梁jǐ省悟xǐng誣蔑wū
miè搽chá脂粉zhī誆騙kuāng詞語積累字詞過關根據預習任務,借助字典和相關工具,結合語境思考詞語的含義。懷古傷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傷現在的事情。埋頭苦干專心一意地刻苦工作。舍身求法比喻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自己。地大物博是指國家疆土遼闊,資源豐富。詞語積累字詞過關根據預習任務,借助字典和相關工具,結合語境思考詞語的含義。前仆后繼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繼續跟上去。自欺欺人指既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常用以不肯面對事實。不足為據不能作為依據。為民請命替老百姓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要求:(1)認真體會文章的節奏,標記段落序號。(2)聽完音頻后,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3)有感情的朗讀全文,體會作者情緒。(4)體會文章大意,劃分文章層次。全文朗讀內容過關整體感知(1)閱讀全文,說說本文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又是什么?批駁的觀點正面的觀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內容過關整體感知
(2)文章中說“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是如何反駁這一觀點的。開頭始于現實,擺出對方論據,引出對方論點(1、2段)承認對方的論據是事實,但推不出他們的結論(3—5段)“兩年以前……“地大物博”……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中國人失掉了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但這并不能得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結論。內容過關整體感知
(2)文章中說“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是如何反駁這一觀點的。舉古今事例,明確樹立自己觀點,間接批駁對方的論點(68)論點:論據: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古——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
身求法的人(中國的脊梁)今——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后繼戰斗得出“自信力的有無……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結論(9)內容過關整體感知
(2)文章中說“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是如何反駁這一觀點的。
作者先承認對方的論據是事實,即“中國人失掉了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但這并不能得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結論。作者指出,論據不能證明論點,這是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的方法?。內容過關整體感知
(3)結合對文章的閱讀和理解,劃分出全文的層次,并歸納每小結的主要內容。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5)第三部分(6—8)第三部分(9)提出對方的論點及論據,暗示對方的論證以偏概全。直接反駁——失去的是“他信力”并發展著“自欺力”。間接反駁——用事實證明正面論點的正確反駁敵論點。得出結論:中國人自信力的有無要看中國人的筋骨和脊梁。第二部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重點解析,深層探究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1)文章的開篇,作者說“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怎么理解作者這里說的“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
“公開”一詞具有多重含義,既表示后文的批駁言之有據、事實確鑿,又蘊藏著一種無可辯駁的力量。??
這句話作為一篇駁論文的開頭,暗示國民黨反動派還有許多不愿也不敢公開的見不得人的事?。??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2)文章的開篇,用一句話指出了三個階段中“中國人”表現出來的三種不同的態度,說一說分別是什么態度?“總自夸著”“只希望”“一味”“總”含有“一向”的意思盲目驕傲,夜郎自大“只”含有“唯一”的意思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今不如昔,祈求鬼神。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3)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作者反復強調明確的目的是什么?
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但這真實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后文的駁論證奠定基礎。
后文就根據這些事實揭示悲觀論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現在是在發展自欺力。進而指出這些事實是部分事實,歷史和現在的事實證明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斥責了對方論點。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4)“他信力”與“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創的詞,這兩個詞的使用達到了怎樣的效果?說一說你對這兩個詞的理解。
“他信力”、“自欺力”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兩個新詞,用“自”和“他”,“信”和“欺”兩對反義詞衍義造成的。這是一種修辭手法,這兩個新造的詞和原詞“自信力”一對照,就顯出極其深刻的諷刺意義。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5)“失掉了他信力……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后面加點的國民黨政府刪除的字說明什么?
“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轉,“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條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虛無漂渺、精神麻醉的路。
這是上層統治者自欺欺人,以掩蓋他們乞求于帝國主義鎮壓革命的罪惡目的。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6)結合上下文,說說第六段在全文來看有什么作用?“籠罩了一切”說明了什么?
第六自然段是過渡段,承上啟下,明確論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先承接上文,對“自欺”作了歷史說明,指出“自欺”是從古就有,于今更甚。“籠罩了一切”說明“自欺”在當時國民黨上層社會泛濫的嚴重性。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7)“我們從古以來……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句話里的“中國的脊梁”這個比喻好在哪里?試著列舉兩個你認為的“中國的脊梁”。
“脊梁”本義指人的脊柱,在這里,它被比喻為中國自古以來有著堅定信念、不屈精神,對歷史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的優秀兒女。
這樣比喻不僅形象地描繪了這些人物的精神特質,還強調了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岳飛【南宋時期抗金名將】
岳飛是南宋杰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李時珍【明代著名醫藥學家】
自1565年起,先后到各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記錄上千萬字札記,歷經二十七個寒暑,三易其稿,于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錢學森【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著名航天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8)“我們從古以來……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里的“中國人”和前面的“中國人”一樣嗎?
這里的“中國人”與上文的“中國人”內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國民黨反動派一小撮民族敗類;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國人民。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對“中國人”作了階級分析,熱情贊揚了作為“中國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9)“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這句話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緒?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敵人“摧殘”、“抹殺”革命者的罪行。
“總"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間接謳歌了“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之情。”直斥“有人”的無恥讕言。觀點十分鮮明,感情十分強烈。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10)文章的最后“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這句話與上文的哪些話呼應?“狀元宰相”“地底下”有什么含義?“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與上文“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等句子相呼應。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與上文中的“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等句子相呼應。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10)文章的最后“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這句話與上文的哪些話呼應?“狀元宰相”“地底下”有什么含義?
“狀元宰相”是指國民黨統治階級及其御用文人,他們的作用只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當時還處在地下斗爭狀態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因為他們來自民眾,所以稱“地底下”。重點探究細節研讀探究(11)文章的最后“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最后一段作者主要想表達什么?
魯迅號召廣大中國人民必須擦亮眼睛,剝去敵人的偽裝,徹底粉碎反革命的陰謀活動。
中國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動文人發表出來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稱中國脊梁的人的所作所為。他們雖然“總在被摧殘,被捕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但他們“有確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國人。
綜觀全文,文章以現實為緯,以歷史為經組織材料,開頭始于現實,然后引申到歷史,再由歷史回到現實,結尾則既是對歷史的總結,又是對現實的概括。
文章先破后立,破得有力,立得牢固,駁論與立論相結合,互相映襯。駁論以事實為依據,內含邏輯推理,極其雄辯;立論則直抒胸臆,充滿激情;排比句式的運用,更使文章增添了氣勢;議論與抒情水乳交融,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溫習小結練習課堂內容小結駁斥論證正面立論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國際聯盟”一味“求神拜佛”只有他信力發展自欺力論據不能證明論點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中國的脊梁間接反駁論點小結練習課堂內容練習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渺茫(miǎo)
搽粉(chá)
誆騙(kuāng)
B.玄虛(xuán)
脂粉(zǐ)
拜佛(fó)
C.宰相(zhǎi)
麻醉(zuì)
慨嘆(kǎi)
D.省悟(xǐng)
脊梁(jí)
倘若(tǎng)B.脂粉(zǐ)——zhī;C.宰相(zhǎi)——zǎi;D.脊梁(jí)——jǐ;A小結練習課堂內容練習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為民請命:為人民保全自己)
C.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玄虛:空而不切實,不可信)
D.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卻也是事實。(懷古傷今:懷念古代,哀嘆現在,表示對現狀不滿的懷舊思緒)B“為民請命”指替百姓向上申訴,請求減輕負擔或解除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標準作業規程管理辦法
- 《質量管理體系及其實施措施范例》
- 何謂工程安全管理辦法
- 《學校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復習資料》
- 村莊房屋綠化管理辦法
- 城市供水系統恒壓控制技術優化設計研究
- AI時代數據價值最大化:從底層架構到大模型應用落地實踐
- 園區地面車輛管理辦法
- 物業公司員工績效考核與獎懲制度
- 鋼結構廠房施工組織設計優化與鋼結構部分研究
- 【中考真題】2025年北京市中考數學真題(含解析)
- 浙江省臺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期末英語試題
- 光伏發電項目施工方案(安裝)光伏施工方案
- 行為安全觀察與溝通
- 疲勞風險培訓課件
- GB/T 45707-2025皮革鉻鞣鞋面用坯革規范
- 2025年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考試試卷及答案
- 中職學校教材管理制度
- 海綿城市建設中的BIM技術應用實例
- 員工定崗定員管理制度
- 高校教師資格證考試《高等教育心理學》真題及解析(2025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