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診斷學名解大題_第1頁
實驗診斷學名解大題_第2頁
實驗診斷學名解大題_第3頁
實驗診斷學名解大題_第4頁
實驗診斷學名解大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瞼診斷學名解大題

第一章概論

?實驗診斷:指醫師的醫囑通過臨床實驗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為預防、治療和預后評價所用的醫學臨床活動

?診斷靈敏度:指某檢驗項目對某種疾病具有鑒§人確認的能力。數學式為所有患者中獲得真陽性結果的百分

?診斷特異性:指某檢驗項目確認無某種疾病的能力。數學式為所有非患者中獲得真陰性結果的百分數

?診斷準確度:指某檢驗項目在實際使用中,所有檢驗結果中診斷準確結果的百分比

?參考值:指對抽樣的所有個體進行某項目檢蟄所得的值

?參考范圍:所有抽樣組測得值的平均值加減兩個標準差即為參考范圍

?醫學決定水平:指不同于參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過觀察測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這些限值,可在疾病診斷中

起排除或確認的作用,或對疾病進行分級和分類,或對預后做出估計,以提示醫師在臨床上應采取何種處理

方式或決定采取某種治療措施等。

?危急值:指某些檢驗結果出現異常超過一定界值時,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醫師必須緊急處理,稱之為危急

值。

?床旁檢測POCT:在患者就診和治療的地方,由未接受臨床實驗室專業訓練的臨床人員或者患者自己進行的

臨床實驗室檢測。

第二章臨床血液學檢測

?白細胞減少:白細胞總數<4*10VL

?粒細胞減少癥: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VL

?粒細胞缺乏癥: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10VL

?Ph'染色體:是缺失長臂的22號染色體,見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細胞中,是慢粒的遺傳標志。

?核左移:周圍血中出現不分葉核粒細胞的百分率>5%。常見于感染特別是急性化膿性感染,白血病和類白

血病反應也可出現核極度左移

?核右移:周圍血中若中性粒細胞核出現5或更多分葉的百分率>3%0常見于巨幼細胞貧血及造血功能減退,

炎癥恢復期可出現一過性核右移,疾病進展期如突然出現核右移提示預后不良。

?中毒顆粒:中性粒細胞胞質中出現粗大顆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紅或紫黑色,中性粒細胞堿

性磷酸酶NAP活性顯著增高。屬于中性粒細胞的中毒性改變。

?杜勒小體:是中性粒細胞胞質中毒性變化而保留的局部嗜堿性區域,圓形或梨形,呈云霧狀天藍色或藍黑色,

亦可在單核細胞胞質中出現,屬于中性粒細胞的中毒性改變。

?棒狀小體:為白細胞胞質中出S!的紅色細桿狀物質,長約l-6pm,1條或數條不等,對急性白血病類型的

鑒別有一定價值。如急粒、急單等髓系白血病中可見到,急淋不見。

?異型淋巴細胞:外周血中有時可見到形態變異的不典型淋巴細胞,稱為異型淋巴細胞。分為泡沫型、不規則

型、幼稚型。正常不超過2%;增多見于感染、藥物過敏、輸血血透或體外循環術后、其它疾病。

?紅細胞沉降率ESR/血沉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率,受血漿蛋白比例改變、紅細胞數量和形狀的

影響。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是反映外周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參數,由血細胞分析儀測得,對貧血的診斷有

直要意義。

?貧血:單位容積循環血液中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血細胞比容低于參考值極限,稱為貧血。

?巨幼細胞貧血:由于葉酸和或vit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礙所引起的一組貧血。

?溶血性貧血:指各種原因導致紅細胞生存時間縮短、破壞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應代償而發生

的一類貧血。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為獲得性紅細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內溶血,常在睡眠時加重,可伴發

作性血紅蛋白尿和全血細胞減少癥。

?紅細胞滲透脆性實驗:測定紅細胞對不同濃度低滲氯化鈉溶血的抵抗力,即紅細胞的滲透脆性。

?免疫熒光法:熒光標記的單克隆抗體與待測細胞表面分化抗原結合,激光照射后會發出熒光,采用流式細胞

儀檢測熒光強度。

?網織紅細胞: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后的細胞,由于胞質中還殘存核糖體等嗜堿性物質,特殊染色后呈現淺藍或

深藍色的網織狀細胞而得名。是Wrihgt染色涂片中的嗜多色性紅細胞。是指示造血功能的敏感標準。

?骨髓增生程度:低倍鏡下(10x)觀察,骨髓中成熟紅細胞與所有有核細胞的大致比例。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計數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1、參考值

血紅蛋白g/L紅細胞數*1012/L

成年另性120~1604.0~5.5

成年女性110~1503.5~5.0

新生兒170~200667.0

①大小較一致,直徑平均7.5pm;

②雙凹圓盤型,血涂片中為圓形;

③未經染色的新鮮血為淡綠色,瑞士染色后呈淡橘紅色,中央淡染;

④無核等細胞器

2、數量改變

①增多:

相對性增多一血容量減少,紅細胞容量相對增加(燒傷、甲亢、尿崩、嘔吐)

絕對性增多——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血中紅細胞生成素增多所致(高原地區居民、新生兒、腫瘤)

原發性/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因未明的以紅細胞增多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②減少:

生理性減少一嬰幼兒、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病理性減少一各種貧血

3、形態改變

①大房常:

小紅細胞一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

大紅細胞——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

巨紅細胞——巨幼細胞貧血

紅細胞大小不均一^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失血性貧血

②形態異常:

球形細胞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20%以上)

橢圓形細胞一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25~50%以上),與幼細胞貧血

口形細胞一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癥(10%以上)

靶形細胞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1異常血紅蛋白病(20%以上)

鐮形細胞一鐮狀細胞貧血

淚滴形細胞一骨髓纖維化

棘細胞——棘形細胞增多癥

裂細胞一微血管病性溶血(DIC、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癌、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惡性高血壓等)

紅細胞緡錢狀形成一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癥

③染色反應異常:

低色素性——紅細胞染色過淺,中央蒼白區擴大,常見于缺鐵性貧血等

高色素性一紅細胞染色深,中央淡染區消失,常見于巨幼細胞貧血

嗜多色性貧血一紅細胞呈淡灰藍或紫灰色,即網織紅細胞。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見于增生性

貧血(溶血性貧血)

④結構異常

嗜堿性點彩一紅細胞內含有細小嗜堿性點狀物質,是核糖體凝集而成的。大量增多并呈粗顆粒狀點彩多

見于鉛中毒

染色質小體一紅細胞內含有圓形紫紅色小體,是核的殘余物質,多見于增生性貧血

卡波環一成熟紅細胞內出現一條很細的淡紫紅色線狀體呈環形或8字形,可能是紡錘體的殘留物或是脂

蛋白變性所致。提示嚴重貧血、鉛中毒、白血病、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

有核紅細胞一各種溶血性貧血、紅白血病、髓外造血、骨髓轉移瘤、嚴重缺氧等

?中性粒細胞計數

1、數量改變:

①病理性增多:

急性感染:多見于化膿性球菌感染。但極重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反而可降{氐。

急性大出血:急性大出血后1-2小時內,周圍血中中性粒細胞數量明顯增多,先于血紅蛋白含量和紅細胞

數的減少,尤其見于內出血時,故中性粒細胞計數可用于早期診斷內出血

嚴重組織細胞損傷:急性心肌梗死、嚴重的血管內溶血后中性粒細胞可增多

中毒性疾病: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毒癥等,急性化學藥物中毒,生物性中毒,中性粒增加。

惡也中瘤、骨髓增生性疾病:急性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各類惡性腫瘤特別是消化道腫瘤時可見中性粒增多。

②減少:

感染(傷寒、流感、病肝、水痘、風疹、瘧疾、黑熱病等)

血液系統疾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再障等,白細胞減少的同時常伴血小板和紅細胞減少)

物理化學因素損傷

鑿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亢進(門脈性肝硬化、Gaucher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等)

2、核象變化

①核左移:周圍血中出現不分葉核細胞的百分率>5%。

常見于感染特別是急性化膿性感染,白血病和類白血病反應也可出現核極度左移

②核右移:周圍血中若中性粒細胞核出現5或更多分葉的百分率>3%。

常見于具有細胞貧血及造血功能減退,炎癥恢復期可出現一過性核右移,疾病進展期如突然出現核右

移提預后不良。

3、形態異常

◎中性粒細胞的中毒性改變:

嚴重傳染性疾病(如猩紅熱\各種化膿性感染、敗血癥、惡性腫瘤、中毒、大面積燒傷等病理情況下,中

性粒細胞可發生下列中毒性和退行性變化:

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后的細胞,由于胞質中還殘存核糖體等嗜堿性物質,特殊染色后呈現淺藍或深藍色的網織

狀細胞而得名。是Wrihgt染色涂片中的嗜多色性紅細胞。

1、指標含義: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標。

①Ret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見于溶血性貧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功能恢復期可見Ret

的短暫和迅速升高。

②Ret減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骨蹣性貧血(如急性白血病等)

2、應用:

①判斷骨髓增生能力,判斷貧血類型

②評價療效,判斷病情變化:Ret是貧血患者隨訪檢查的項目之一。

③骨髓移植后監測骨髓造血恢復

?紅細胞沉降率ESR/血沉率定義及血沉增快的情況

ESR是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率,受血漿蛋白比例改變、紅細胞數量和形狀的影響。增快見于:

1、生理性增快:

12歲以下兒童、60歲以上高齡者、婦女月經期、女小3個月以上

2、病理性增快:

◎各種炎癥性疾病:急性細菌性炎癥、風濕熱、結核病等

②組織損傷及壞死:急性心肌梗死、肺梗死、燒傷、骨折等。心絞痛時無改變。

③惡曲中瘤:增長迅速的惡性腫瘤血沉增快

④血漿球蛋白相對或絕對增高:多發性骨髓瘤、肝硬化等

⑤其它:部分貧血患者、血膽固醇高的患者血沉可加快。

?骨髓細胞學檢測的適應癥與禁忌癥

1、適應癥:

◎外周血細胞成分及形態異常

②不明原因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

③骨痛、骨質破壞、腎功能異常、黃疸、紫瘢、血沉明顯加快等

④化療后的療效觀察

⑤其它:遺傳學檢測、造血干細胞培養、病原體檢蟄

2、禁忌癥:

◎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②晚期妊娠婦女

?骨髓細胞學檢測的內容

1、肉眼觀察

2、低倍鏡

①確定骨髓標本的取材、涂片和染色是否滿意

②判斷骨髓增生程度

③計數巨核細胞

④觀真有無異常成分與特殊細胞

3、注鏡

①有核細胞分類計數

②觀察細胞形態

4、骨髓象的分析與報告

?骨髓穿刺術成功的標志

1、抽吸骨髓時病人有特殊痛感

2、骨髓液和涂片均有骨髓小粒(骨髓渣)和脂肪滴

3、涂片中有骨髓細胞成分,如巨核、漿、成骨、破骨、網狀細胞等

4、含有大量幼稚細胞,粒細胞的桿狀核高于分葉核

5、骨雌取量一般不超過0.2ml

?血細胞發育過程中形態演變的一般規律

隨著血細胞的成熟度增加,細胞發生如下變化

1、細胞體積:一般1(巨核系1,早幼粒較原粒稍大)

2、細胞質:

①量:1(淋巴細胞變化不大)

②染色:深藍—淺染一淡紅(紅細胞最終變為橘紅)

③顆粒:無(原始細胞)一嗜天青顆粒(早幼粒)―特異性顆粒(中性、嗜酸性、嗜堿性粒細胞)(紅細胞無)

3、細胞核:

①大小:1,規則一不規則(巨核系1,紅系消失)

②染色質:細致疏松一粗糙致密,染色由淺變深

③核仁:有一無,清晰T消失

④核膜:不明顯T?明顯

4、細胞核/細胞質比例:1(巨核系t)

?血細胞的細胞化學染色

1、過氧化物酶染色POX—急粒AA、急單陽性(胞質中見藍黑色顆粒),急淋陰性

2、a-醋酸蔡酚酯酶染色a-NAE(特異性酯酶)一急單強陽性(有色沉淀,可被NaF抑制),急粒陰性或弱陽

性(陽性不被NaF抑制)

3、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NAP一①急性化膿菌感染活性明顯1,病毒感染不變或I

(非特異性酯酶)②再障t,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1

③類白血病反應I,慢粒CML活性明顯1,

④急淋1,急粒1,急單正常或減低

4、鐵染色一①缺鐵性貧血IDA:細胞外鐵陰性,細胞內鐵<15%,鐵劑治療時細胞內鐵先出現。

②非缺鐵性貧血:細胞外鐵增加

③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細胞內外鐵增加

第三章血栓與止血檢測

?一期止血:包括血管收縮和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從而達到初步的止血。

?二期止血:凝血系統啟動,在局部迅速發生血液凝固,使血漿中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為不溶的纖維蛋白并

交織成網,以加固止血栓,達到永久止血。

?一期止血缺陷: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異常所致的凝血障礙,常見表皮、淺部自發性出血。

?二期止血障礙:指凝血和抗凝血異常所致的止血障礙,常見關節、深部自發性出血。

?內源性凝血途徑:參與凝血的因子全部來源于血液,通常因血液與帶負電荷的異物表面接觸而激活Fxn,

從而啟動的凝血過程。

?外源性凝血途徑:(組織因子途徑)來自與血液之外的組織因子TF暴露于血液而啟動的凝HL過程。

?出血時間BT:刺破毛細血管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時間

?凝血時間CT:靜脈血放入試管(玻璃、塑料等帶負電材質)中,觀察血液接觸試管壁開始至凝固所需的時

間,稱為~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在被檢血漿中加入Ca+和組織因子或組織凝血活酶,觀測血漿的凝固時間,稱為~,

是外源性凝血系統較為靈敏和最為常用的篩選試驗。

?凝血酶時間TT:測定在受檢血漿中加入"標準化”凝血酶溶液,到開始出現纖維蛋白絲所需的時間。

?國際正常化比值INR:是首選匚服抗凝劑的監測試驗,是從凝血酶原時間PT和測定實際的國際敏感指數ISI

推算出來的,采用INR使不同實驗室和不同試劑測定的PT具有可比性,便于統一用藥標準。

?易栓癥:包括引起血栓栓塞的抗凝因子缺陷、凝血因子缺陷、纖溶因子缺陷以及代謝障礙等疾病。

?血栓前狀態/血栓前期:指血液有形成分和無形成分的生物化學和流變學發生某些病理變化。在這一狀態下,

血液有可能形成血栓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促凝物質入血引起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激活,凝血酶增加導致微循

環內產生廣泛微血栓,繼而因凝血因子和血4冊消耗產生繼發性纖溶亢進,機體出現止、凝血功能障礙的病

理生理過程。臨床常表現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瞪礙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等。

?纖溶亢進:血液凝固過程中形成的纖維蛋白被分解液化的過程,叫纖維蛋白溶解,簡稱纖溶。纖溶活性異常

增強,即稱為纖溶亢進。纖溶亢進又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凝血系統的共同途徑和特點

1、共同途徑:指激活FX到纖維蛋白形成的過程,是內、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徑。主要包括凝血酶的形成和

纖維轅白的形成兩個階段。

2、凝血系統特點:

①是多種凝血因子參與的復雜酶促反應

②三人途徑均有鈣離子參與

③多個因子的激活都有Ua的參與

④有正、負反饋的作用

?正常的止血機制?

①完整的血管壁和有效的血小板

②凝血系統、抗凝系統纖維蛋白溶解系統以及血液流變學等的功能完整性、動態平衡和生理調節

?一期止血缺陷的重要篩檢和診斷實驗,及其臨床意義

1、出血時間BT檢測

◎原理:出血時間:刺破毛細血管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時間。

②影響因素:血小板數量、功能,血管壁通透性、脆性的變化

③參考值:6.9±2.1分鐘,超過9分鐘為異常

④臨床意義:屬于血管壁功能的篩檢實驗。

延長見于血小板明顯減少,血小板功能異常,凝血因子缺乏,血管異常,藥物干擾等。

⑤評價:敏感性、特異性較差且影響因素較多,臨床價值有限。

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測定

◎原理:VWF:Ag是血管內皮細胞的促顏指標之一

②臨床意義:屬于血菅壁功能的診斷實驗

減低見于血管性血友病vWD,是診斷及分型的指標之一

升高見于血栓性疾病。

3、血塊收縮試驗CRT

◎原理:在富含血板的血漿中加入鈣離子及凝血酶,使血漿凝固,血清析出,檢測血清容積可反映血小板

血塊收縮能力。

②臨床意義:屬于血小板功能的篩檢實驗

血塊收縮不良或不收縮:血小板減少性紫癱ITP、低纖維蛋白原血癥等嚴重凝血因子缺乏和凝血功能障礙

血塊收縮過度:見于先天性和獲得性因子xm缺陷癥等

4、血漿血栓烷B2測定

◎原理:血栓烷B2是TXA2的產物,具有強烈收縮血管及誘導血小板聚集的功能。

②臨床意義:反應血小板的代謝情況,屬于血小板功能的診斷實驗。

增高:血栓前狀態或血栓性疾病

減低:服用阿司匹林或先天性血小板環氧化酶缺陷

?一期止血缺陷篩檢試驗的選擇與應用

選用出血時間BT和血小板計數PLT作為篩檢試驗,大致有以下四種結果:

1、BT和PLT都正常:正常,或單純血管壁通透性或脆性增加所致的血管性紫瘢。如過敏性紫瘦等。

2、BT延長,PLT正常:血小板功能異常或某些凝血因子嚴重缺乏所致的出血病。如血管性血友病等

3、BT延長,PLT增多:血小板增多癥。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

4、BT延長,PLT減少:血小板減少癥。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瘢。

?二期止血缺陷的重要篩檢和診斷實驗,及其臨床意義

1、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原理:加入APTT試劑和Ca+后,觀察血凝所需時間。是內源性凝血系統較靈敏和最常用的篩檢試驗。

②參考值:32-43S,大于正常對照組10s為延長

③臨床意義:屬于凝血因子功能的篩檢實驗

延長:內源性凝血途徑的凝血因子缺陷:FXII、FXI、FIX、FVDI等

共同途徑的凝血因子缺陷及相應抗凝物質增多:X、vn等」解療常纖維蛋白原、凝血酶

嚴重肝病、DIC

存在狼瘡抗凝物LA

肝素治療的檢測(對甘肅濃度較敏感,目前廣泛應用的實驗監測指標)

縮短:高凝狀態、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狀態等

2、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

◎原理:加入Ca+和TF或組織凝血活酶,觀察血凝所需時間,稱為?是外源性凝血系統較為靈敏和最為

常用的篩選試驗。

②臨床意義:屬于凝血因子功能的篩檢實驗

延長:口服抗源劑、病理性抗洪物質、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VitK缺乏、DIC、纖溶亢講

縮短:高凝狀態等

3、血漿纖維蛋白原FIB/Fg測定

◎原理:在受檢血漿中加入一定量的凝血酶,使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計算纖維蛋白原含量

②臨床意義:屬于凝血囚子功能的診斷試驗

增高:糖尿病DM、急性心肌梗死AMI、腎病綜合征、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血栓前狀態

減低:DIC、原發性纖溶癥、重癥肝炎、肝硬化、彳氐或無纖維蛋白血癥等

4、D-二聚體定性/量試驗

◎原理:D-二聚體交聯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之一,繼發性纖溶特有的代謝物

②臨床意義:纖溶活性的篩檢試驗

陰性:可排除深靜脈血栓/肺血栓栓塞,但陳舊性靜脈血栓也可呈陰性

陽性:DIC及溶栓治療有效,原發性纖溶亢進時不增加。

5、血漿硫酸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3P試驗)

◎原理:血漿中若存在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sFM與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bDP的復合物,魚精蛋白可使其解

離析出sFM,sFM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見的纖維狀物,即為陽性反應結果。

②臨床意義:纖溶活性的診斷試驗

陽性:DIC早中期、繼發性纖溶亢進、惡性W瘤、大手術等

陰性:DIC晚期、原發性纖溶亢進

?二期止血缺陷篩檢試驗的選擇與應用

選用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作為篩檢試驗,大致有以下四種結果:

1、APTT和PT都正常:正常,或僅見于遺傳性和獲得性因子XIE缺陷癥。

2、APTT正常,PT延長:外源性凝血途徑缺陷。如遺傳性和獲得性因子VII缺陷癥

3、APTT延長,PT正常:內源性凝血途徑缺陷。如遺傳性和獲得性因子皿、IX、XI、XII缺陷癥

4、APTT和PT都延長:共同凝血途徑缺陷。如遺傳性和獲得性因子X、V、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缺陷癥。

?纖溶亢進篩檢試驗的選擇與應用

選用血漿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測定FDPs和D-二聚體測定D-D作為篩檢試驗

1、FDPs和D-D均正常:纖溶活性正常

2、FDPs正常,D-D升高:繼發性纖溶

3、FDPs升高,D-D正常:原發性纖溶。

4、FDPs和D-D均升高:繼發性纖溶。

?DIC的診斷

以下指標中出現三項以上異常,結合臨床癥狀可診斷DIC:

◎血<1版計數PLT低于100X109/L或進行性下降;

②凝血酶原時間PT比對照組延長或縮短3s以上,APTT延長或縮短10s以上;

③血漿纖維蛋白原低于1.5g/L或呈進行性降低;

@3P試驗陽性或血漿FDP>20mg/L或血漿D-二聚體陽性;

⑤AT-DI活性<60%或PC活性降低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體液檢測

?隱血:消化道少量出血,紅細胞被消化破壞,糞便外觀無異常,肉眼和顯微鏡均不能證實的出血,僅能通過

隱血試驗直出。

?糞便隱血試瞼FOBT的臨床意義——篩查或輔助診斷鑒別消化道出血

1、陽性反應

◎消化道潰瘍——間歇性陽性,陽性率40-70%

②消化道惡性腫瘤一持續性陽性,陽性率>95%

③急性胃黏膜病變、腸結核、鉤蟲病、流行性出血熱一常陽性

2、假陽性反應:進食動物血、肉類時均可出現

3、假陰性反應:攝入鐵劑或大量VitC

?腦脊液相關參考值

1、壓力:成人0.78-1.76kPa(80-160mmH20)JLm0.4-1.0kPa(40-100mmH20),嬰兒0.29-0.78kPa

2、容量:成人90?l成ml,新生兒10-60ml

?腦脊液新鮮性出血與陳舊性出血鑒別

?腦脊液檢測的臨床應用、常見腦膜疾病的腦脊液特點和鑒別

1、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鑒別:

腦脊液特點壓力外觀蛋白質葡萄糖氯化物細胞計數及分類細菌

化膿性腦膜炎ttt渾濁,膿性,凝塊或沉淀tttUIIttt,中性粒細胞(十)

結核使腦膜炎tt渾濁,毛玻璃,薄膜ttIItt,淋巴細胞(十)

病毒住腦膜炎t清或微濁t1—?T淋巴細胞(-)

2、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鑒別

外觀易凝性紅紐胞形態離心后上清液上清液隱血試驗白細胞計數

穿刺由血渾濁易無變化無色透明-不增高

疾病出血澄清不易有皺縮紅、黃褐、檸檬色4-增高

3、協助腦部腫瘤的診斷

4、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及療效觀察

?漿膜腔積液的分類和發生機制

1、漏出液一非炎性積液

①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血漿清蛋白低于25g/L時,血管與組織間滲透壓平衡失調,水分進入組織或潴留在漿

膜腔而形成積液。常見于晚期肝硬化、重度營養不良、腎病綜合征等。

②毛細血管內流體靜脈壓升高:使得過多液體濾出,組織間液增多并超過代償限度時,液體進入漿膜腔形成積液。

常見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靜脈栓塞。

③淋巳管阻塞:常見于絲蟲病或腫瘤壓迫等,此時積液可以是乳糜樣的。

前兩種原因形成的漏出液常為多漿膜腔積液,同時伴有組織間液增多引起的水腫。

2、滲出液一炎性積液

炎癥時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組織缺氧、炎癥介質作用,使得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以致血液中大分了物質及各種細胞成分都能滲出血管壁。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如外傷、化學性剌激等)引

起。此外,惡性腫瘤、風濕性疾病也可引起類1以滲出液的積液。

滲出液常表現為單一漿膜腔積液,甚至是一側胸膜腔積液,如結核性胸膜炎。

?滲出液與漏出液的鑒別

漏出液滲出液

原因非炎癥所致炎癥、腫瘤、化學或物理刺激

外觀淡黃色,漿液性不定,可為血性、膿性、乳糜性等

透明度透明或微渾多渾濁

比重低于1.018高于1.018

凝固不自凝能自凝

粘蛋白定性陰性陽性

蛋白定量(g/L)<25>30

葡萄糖定量與血糖木眥常低于血糖水平

細胞0A6/L)常<100常>500

細胞分類以淋巴細胞、間皮細胞為主根據不同病因分別以中性粒細胞或淋巴

細胞為主

細菌學檢測陰性可找到病原菌

積液/血清總蛋白<0.5)0.5

積液/血清LDH比值<0.6>0.6

LDH<200>200

第五章尿液和腎功能檢查

?晨尿:指清晨起床、未進早餐和做運動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該標本可獲得較多信息,是尿液檢測首選

?清潔中段尿:用肥皂水或碘伏清洗女性外陰或男性陰莖頭后,收集中段尿標本10~20ml于滅菌容器內。

?血尿:包括鏡下血尿和肉眼血尿。鏡下血尿指尿色正常,須經顯微鏡檢查方能確定,通常離心沉淀后的尿液

鏡檢每高倍視野有紅細胞3個以上。肉眼血尿是指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過1ml即可使尿呈洗肉水色或血色、

肉眼即可見的血尿。

?腎小球源性血尿:紅細胞在通過有病變的腎小球濾過膜時受到擠壓損傷,之后又在腎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

滲透壓變化的影響,最終出現三種類型的形態學改變:①大小變化②形態異常③血紅蛋白含量變化,此種血

尿稱為~

?血紅蛋白尿:正常尿液隱血試驗為陰性,當血紅蛋白出現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濃茶色、紅葡萄酒色或醬油色,

離心沉淀后鏡檢時不見紅細胞,但隱血試驗陽性。主要見于嚴重的血管內溶血。

?乳糜尿: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狀,常見于絲蟲病及腎周圍淋巴管梗阻。

?病理性蛋白尿:因各種腎臟及腎外疾病所致的蛋白尿,多為持續性蛋白尿。

?微量清蛋白尿:指尿液中清蛋白超過正常水平、但低于常規試帶法可檢出的范圍。是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臨床

主要征象,其概念主要用于區別傳統的臨床蛋白尿。

?選擇性蛋白尿:腎小管病變較輕時,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質(以清蛋白為主,并有少量低分子蛋白如B

2-MG)從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質(IgG、IgA、IgM、C3、C4)排出較少,此種蛋白尿稱為。典型

病種是腎病綜合征。

?本周蛋白:本質是游離的免疫球蛋白輕鏈,能通過腎小球濾過膜,當濃度增高超過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極限時,

可自尿中排出,見于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增殖性疾患

?腎性糖尿:又稱血糖正常性糖尿。系由于腎小管病變導致葡萄糖重吸收能力降低,腎糖閾下降而致。常見于

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等。

?腎糖閾:一般為8.88mmol/L或160mg/dl,血糖濃度超過腎糖閾或血糖雖未升高但腎糖閾降低時,將導

致尿中出現大量葡萄糖。

?酮尿:酮體是小羥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總稱。當體內糖分解代謝不足時,脂肪分解活躍但氧化不完全可

產生大量酮體,從尿中排出形成酮尿。

?管型:是蛋白質、細胞或碎片在腎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圓柱形蛋白聚體。

?顆粒管型:腎實質病變崩解的組胞碎片、血漿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蛋白上而成。顆粒總量超過管

型的1/3。可分為粗顆粒管型和細顆粒管型,剛形成時多為粗大顆粒,在腎臟停滯時間較長后,粗顆粒碎化

為細顆粒)

?腎小球濾過率GDR:單位時間內(分鐘)經腎小球濾過的血漿液體量(ml/min1是評估胃濾過功能的參

數。

?腎清除率:雙腎于單位時間(分鐘)內,將若干毫升血液中所含的某物質全部加以清除,結果以ml/min或

以24h表示。

?內生肌酊清除率Ccr:雙腎在單位時間內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內在肌HF全部清除出去,稱為內生肌酊清除率

?尿滲量:尿液中具有滲透活性的全部溶質微粒總數量,反映溶質和水的相對排出速度,葡萄糖和蛋白質等大

分子對其影響小,是評價腎臟濃縮功能的良好指標。

?如何鑒別渾濁尿

1、尿酸鹽沉淀一加熱或加堿可溶解

2、磷酸鹽和碳酸鹽沉淀——加酸可溶解,其中碳酸鹽會產生氣泡

3、豚尿和菌尿一加熱加酸均不溶解

?病理性尿液顏色改變及其臨床意義

1、血尿一洗肉水色一尿內含有一定量紅細胞。可見于泌尿系統炎癥、結石、腫瘤、結核、外傷等,也可見

于血液系統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臧等

2、血紅蛋白尿及肌紅蛋白尿一紅葡萄酒色——離心沉淀后鏡檢時不見紅細胞,但隱血試驗陽性。可見于陣發

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劇烈運動后等。

3、膽紅素尿一暗紅褐色或金黃色——豆油樣改變,震蕩后出現黃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尿內含有大量結合膽紅

素。常見于膽汁淤積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

4、膿尿和菌尿一白色渾濁(膿尿X白色云霧狀(菌尿)一加熱或加酸均不能使渾濁消失。見于泌尿系統

感染如腎盂腎炎、膀胱炎等

5、乳糜尿和脂肪尿一乳白色一用有機溶劑抽提溶質后尿液變清。乳糜尿見于絲蟲病、腎周圍淋巴管梗阻,

脂肪尿見于脂肪擠壓損傷、骨折和腎病綜合征等。

?尿蛋白的產生機制和臨床意義

1、產生機制:

◎腎小球基底膜損傷:分子篩破壞、電荷屏障改變

②腎小管重吸收功能降{氐(近由小管)

③血漿中低相對分子量蛋白質異常增多(血紅、肌紅蛋白、免疫球蛋白輕鏈等)

④腎小管分泌T-H蛋白增加(沅曲小管)

2、I位床意義——病理性蛋白尿:因各種腎臟及腎外疾病所致的蛋白尿,多為持續性蛋白尿。

0腎小球性蛋白尿——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增加及電荷屏障受損,原尿中蛋白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大

中小I常見于腎病綜合征、腎小球腎炎、糖尿病、高血壓、SLE腎病早期。

②腎小管性蛋白尿一近曲小管對低相對分子質量蛋白的重吸收功能降低(小\見于腎盂腎炎、腎小管性

酸中毒、重金屬中毒、使用某些藥物、腎移植術后

③混合性蛋白尿一球、管同時受損(大中小\常見于腎盂腎炎后期、糖尿病等

④溢出性蛋白尿一血漿中低相對分子量蛋白異常增多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血紅、肌紅蛋白、免疫球

蛋白輕鏈等\見于溶血性貧血(血紅雷白尿\擠壓綜合征(肌紅蛋白尿\多發性骨髓瘤等。

⑤組織性蛋白尿一腎組織被破壞或腎小管分泌蛋白增多(「H糖蛋白\

⑥假性蛋白尿一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膿、黏液等成分而導致蛋白定性試驗陽性,一般無腎損害。見于

膀胱炎、尿道炎等。

?管型的定義、形成條件和臨床意義

1、定義:是蛋白質、細胞或碎片在腎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圓柱形蛋白聚體。

2、形成條件

◎尿中清蛋白、腎小管上皮細胞產生的T-H糖蛋白是構成管型的基質

②腎小管仍有濃縮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濃縮,后者則促進蛋白變性聚集。

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腎單位,處于休息狀態的腎單位尿液瘀滯,有足夠的時間形成管型,當該腎單位重新

排尿時,已形成的管型便隨尿排出。

3、常見管型的特征及臨床意義

◎透明管型(T-H糖蛋白等):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惡性高血壓、心衰時增多,偶見于正常人。

②細胞管型(細胞含量超過管型體積1/3):分為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紅細胞管型、白細胞管型、混合管

③顆粒管型(腎實質病變崩解的細胞碎片、血漿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蛋白上而成,顆粒總量超過

管型的1/3,可分為粗顆粒管型和細顆粒管型,開始時多為粗大顆粒,在腎臟停滯時間較長后,粗顆粒碎化為細

顆粒):

A粗顆粒管型:蛋白基質內含有較多粗大而致密的顆粒,夕|形較寬且易斷裂,可吸收色素而呈黃褐色,見

于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腎小管損傷

B細顆粒管型:蛋白基質內含有較多細小而稀疏的顆粒,見于慢性腎炎或急性腎小球腎炎后期。

4、管型演變一般規律:細胞管型T粗顆粒管型T細顆粒管型T蠟洋管型(腎衰終末期)T寬幅管型

?內生肌酊清除率的定義、測定注意事項及臨床意義

1、定義:雙腎在單位時間內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內在肌酊全部清除出去,稱為內生肌酎清除率。

2、測定注意事項(如何排除外來肌酎的影響?)

①連續3天低蛋白飲食,并禁食肉類

②避免劇烈運動

③準確留取24h尿

④同時測定尿和血肌酊

3、臨床意義

①敏感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有無損害及受損程度

②評估腎功能,為慢性腎炎的分型提供參考

③指導臨床治療

③作為腎移植術的療效觀察指標

?血尿素氮BUN的測定意義

1、增高見于器質性腎損害

2、腎外因素引起的血尿素氮增加:腎前性少尿、蛋白質分解或攝入過多

3、BUN作為腎衰竭透析的充分性指標

?如何用血尿素氮BUN與血肌酊測定來鑒別腎前性和腎實質性少尿

腎前性少尿腎實質性少尿(器質性腎衰竭)

血肌好Cr上升,<200pmol/L上升,>200pmol/L

BUN/Cr比值(md/dl)>10:1<10:1

?血清胱抑素C測定的優點及臨床應用

1、優點:(生成恒定,血中濃度僅受腎小球濾過決定)

◎無性別、年齡差異,可測兒童

②不受藥物、急性時相疾病干擾

③評價GFR優于肌酊,是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的靈敏且特異的指標

2、臨床應用:

◎兒童腎病患者、腎移植患者、腎病患者的腎功能檢測

②透析效果監測

③體檢:先于尿素氮、肌酊發現腎功能損傷

?簡要說明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常用指標及評價

1、血肌酢:臨床常用,但嚴重損傷時才會出現改變,敏感性差

2、血尿素氮:體內尿素生成不如肌肝穩定,且受腎外因素影響大,特異性、靈敏性均差,僅用于粗略觀察腎小

球濾過功能,其與血肌酊的比值可用于鑒別器質性或腎前性少尿。

3、內生肌酊清除率:在嚴格控制外源性肌酎,內源性肌酊產生相對穩定的條件下,Ccr?與GFR有良好相關性,

能較旦期敏感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

4、血清胱抑素C:是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的靈敏且特異的指標,比其他指標均敏感。

?臨床常用的腎功能檢查方法

1、腎小球功能檢測

①內與幾酊清除率測定

②血清肌酊及血清尿素氮測定

2、腎小管功能檢測

①近端腎小管功能檢測:包括對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功能測定、腎小管葡萄糖最大吸收量測定

②遠端腎小管功能檢測:包括晝夜尿比密試驗、尿滲量測定等

③尿酸化功能檢測:酸負荷試驗、堿負荷試驗

第六章肝臟病常用實驗室檢測

?肝功能試瞼LFTs:為發現肝臟損傷及了解、評估肝臟各種功能狀態而設計的眾多實驗室檢測方法,廣義上

可統稱為肝功能試驗,主要包括反映肝臟代謝功能狀態的相關指標及反映肝損傷的相關指標,(肝癌標志物、

肝炎病毒標志物、基因檢測不屬于。)

?低蛋白血癥:血清總蛋白TP<60g/L或清蛋白<25g/L0臨床上常出現嚴重水腫及胸、腹水。

?高蛋白血癥/高球蛋白血癥:血清總蛋白TP>80g/L或球蛋白>35g/L稱之。總蛋白增高主要是因球蛋白增

高,其中又以丫球蛋白增高為主。

?前清蛋白:是肝細胞合成的一種載體蛋白,電泳圖譜上為位于清蛋白前方的染色很淺的區帶.能與甲狀腺素

結合,并能運輸維生素A。半衰期較其它血漿蛋白短,可反映早期急癥肝損害。

?阻塞性脂蛋白X:當膽道阻塞、膽汁淤積時,由于膽汁排泄受阻,膽汁內的磷脂逆流入血,血中出現大顆粒

的異常低密度脂蛋白,稱為,

?膽紅素的腸肝循環:結合膽紅素從肝細胞經膽管排入腸道后,在回腸末端及結腸經細菌酶的分解與還原作用

形成尿膽原。尿膽原大部分從糞便排出,稱為糞膽原,小部分經腸道吸收,通過門靜脈血回到肝內,其中大

部分再轉變為結合膽紅素,又隨膽汁排入腸內。這一過程稱為?

?膽汁酸的腸肝循環:結合膽汁酸從肝細胞經膽管排入腸道后,在腸道經細菌酶水解脫去甘氨酸或牛磺酸而形

成游離膽汁酸。95%的游離膽汁酸在回腸被重吸收經門靜脈入肝,在肝中重新轉變為結合膽汁酸,又隨膽汁

排入腸內。這一過程稱為~

?膽酶分離現象:急性重癥肝炎時,病程初期轉氨酶升高,以AST升高顯著,但癥狀惡化時,黃疸進行性加

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現膽酶分離現象,提示肝細胞嚴重壞死,預后不佳。

?同工酶:指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結構、理化性質及免疫學反應等都不相同的一組酶,又稱為同工異構

酶。這些酶存在于人體不同組織,或在同一組織、同一細胞的不同亞細胞結構內。因此同工酶測定可提高酶

學檢直對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的特異性。

?血清總蛋白STP、清蛋白ALB、球蛋白GLB、清蛋白與球蛋白比值A/G測定的臨床意義

①是反映肝臟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標

②當肝臟損害到一定程度和在一定病程后才能出現改變

③用于檢測慢性肝損傷(急性或局灶性損傷時正常)

④可反映肝實質細胞的儲備功能。

1、STP、ALB增高:見于血液濃縮、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2、STP、ALB解氐:

0肝臟合成減少:見于肝細胞損害明顯的疾病。(ALB量與有功能肝細胞數量成正比)

②營養不良:見于蛋白質攝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③蛋白丟失過多:見于嚴重燒傷、急性失血、腎病綜合癥

④消耗增加:見于甲亢、重癥結核、惡,的中瘤等

⑤血清水分增加:見于水鈉潴留等

3、STP、GLB增高:

◎慢性肝臟疾病:見于肝硬化等。(球蛋白增高程度與肝臟病嚴重性相關)

②M球蛋白血癥:見于多發性骨髓炎、淋巴瘤等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見于SLE、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④慢性炎癥與慢性感染:見于結核、瘧疾、麻風等

4、GLB降低:主要是合成減少

◎生理性減少:小于3歲的嬰兒

②免疫功能抑制: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

③先天性低Y球蛋白血癥

5、A/G倒置:ALB減低或GLB增高均可引起,見于嚴重肝損傷。

?蛋白電泳的原理及臨床意義

1、原理:在堿性環境中(PH8.6)血清蛋白質均帶負電,在電場中均會向陽極游動,因血清中各種蛋白質的顆

粒大小、等電點及所帶的負電荷多少不同,它們在電場中的游動速度也不同。電泳后從陽極開始依次為清蛋白、

al球蛋白、球蛋白、0球蛋白和y球蛋白五個區帶。

2、臨床意義:

◎肝臟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細胞癌時,清蛋白降1氐,。1、。2、0球蛋白也有減少傾向,Y球蛋白增

加明顯,典型者0區和丫區帶融合出現0,橋,在慢性活動性肝炎和失代償的肝硬化增加尤為顯著

②M蛋白血癥: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及惡性淋巴瘤時,清蛋白降低,僅單克隆Y球蛋白明顯升高,

大部分患者在丫1區帶、0區帶或與丫區帶之間可見結構均一、基底窄、峰高尖的M蛋白。

③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清蛋白降{氐,a2及0球蛋白增高,丫球蛋白不變或相對降{氐

清蛋白a2球蛋白B球蛋白Y球蛋白

肝臟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細胞癌時11Y球蛋白增加明顯,典型者B區和丫區

帶融合出現p-Y橋。在慢性活動性肝炎

和失代償的肝硬化,增加尤為顯著

M蛋白血癥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及1]單克隆Y球蛋白明顯升高,大部分患者

惡性淋巴瘤時在丫1區帶、R區帶或與v區帶之間可見

結構均一、基底窄、峰高尖的M蛋白

腎病綜合征、1tt一或相對1

糖尿病、腎病

?何為前清蛋白?其測定的臨床意義

前清蛋白是肝細胞合成的一種載體蛋白,電泳圖譜上為位于清蛋白前方的染色很淺的區帶。能與甲狀腺素結

合,并能運輸維生素A。半衰期較其它血漿蛋白短,可反映早期急癥肝損害。

1、解氐:

0營養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惡性腫瘤

②肝膽系統疾病:半衰期比其他蛋白短,比清蛋白更早反映肝細胞損害,對早期、急癥、重癥肝炎有特殊診

斷價值

2、增高:見于Hodgkin病

?膽紅素代謝檢測在黃疸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

血清膽紅素(pmol/L)尿內膽紅素

CB結合膽紅素UCB非結合膽紅素CB/STB尿膽紅素尿膽原(|imol/L)

正常人0-6.81.7-10.20.2-0.4-0.84-4.2

梗阻性黃疸tttt>0,5強陽性1

溶血性黃疸Tttt<0.2-ttt

肝細胞性黃疸TttT0.2-0.5+t

?血清總膽紅素STB測定的臨床意義

1、判斷有無黃疸、黃疸程度及演變過程

正常:1.71~17.1pmol/L(0.1-lmg/dl)

隱性黃疸:17.1-34.2|jmol/L

輕度黃疸:34.2-171pmol/L(2-10倍)

中度黃疸:171-342pmol/L(10-20倍)

重度黃疸:>342pmol/L

2、根據黃疸程度推斷病情

溶血性黃疸一隱性或輕度黃疸

肝細胞性黃疸一隱性或輕度黃疸

不完全梗阻性黃疸一中度黃疸

完全梗阻性黃疸一重度黃疸

3、根據STB、CB、UCB升高程度判斷黃疸類型

梗阻性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STB升高、CB明顯升高

溶血性黃疸一STB升高、UCB明顯升高

肝細胞性黃疸一STB、CB、UCB均升高

?血清氨基轉移酶檢測的臨床意義

ALTASTDeRitis比值(AST/ALT)

急性病毒性肝炎ttt<1

急性重癥肝炎ttt>1

慢性病毒性肝炎正常或經度上升正常或輕度上升<1

慢性肝炎活動期tTt>1

酒精慟干病正常tt>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