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考點梳理與突破: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教師版)_第1頁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考點梳理與突破: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教師版)_第2頁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考點梳理與突破: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教師版)_第3頁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考點梳理與突破: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教師版)_第4頁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考點梳理與突破: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梳理與突破03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范圍:第9--12課)

(期中復習大串講)

^^代史概述

1、中國古代史綜述

三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兩條基本線索:(1)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及強化朝代歌

(2)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兩段民族大交融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和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

三次大分裂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四個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的封建王朝:

秦朝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

結束春秋戰國分裂局面實現統一

西晉

結束三國分裂局面實現統一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

隋朝

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實現統一

元朝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結束唐末以來分裂局面實現統一

結論:國家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朝代歌

2、中國古代史時空線索

前770年前221年220年5£15£9907年916叱91倒11368年1912年

年年年年年年

春秋戰三國兩晉南口胖津府期五代十口遼宋夏金元(蒙古)

秦漢時期北朝時期[隋唐時期L元朝時期明清時期

國時期國時期「政權并立時期

分裂~-統一—分裂**統一"'分裂統一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完善,為長久保持統一的“大一

統”局面提供了政治基礎

長久保持統一(2)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與封建經濟的發展為長久統一的“大一統”局面

局面的原因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3)在長期的統一局面影響下中國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大一統”國家觀

(1)各民族間交流與交融的加強;人民群眾渴望統一的歷史愿望;政

分裂中孕育著權統治者為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做出的努力

統一因素(2)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文化的密切聯系,使統一

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色單元概述

(三)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1、單元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一系列

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

然而,秦朝統治者實行殘暴統治,最終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推翻。西漢建立后,統治者采

取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在漢武帝統治時期,大一統的局面得到進一步的鞏

固和發展。

本階段時間界限為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至9年王莽新朝,主要包括:秦朝、西漢建立、秦

漢統一措施。

政治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結束了長期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

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漢承秦

制,設立刺史制度,監督地方高官,漢武帝頒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上:秦朝從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入手,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漢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

統一貨幣為五銖錢,實行鹽鐵專賣、平抑物價等措施,緩解了秦末以來經濟凋敝現象。

思想文化上:秦朝的統一便利了文化的交流,但嚴刑峻法、焚書坑儒等措施阻礙了文化的

發展。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使儒學居于主導地位,影響深遠。兩漢時期社會經濟

的繁榮促進了科技文化的快速發展。

——1^1-----------------

工皂百家院g信術

珈38年前的年

伊軍I次L[iiii

雌西域『1加護II東京麻

1)、歷史階段特征: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統稱秦漢))我國歷史階段發展

特征是什么?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2)、秦的統一: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了一系列鞏固

統一的措施?秦始皇

3)、大一統局面的鞏固和發展:漢朝什么時期大一統局面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漢武

帝時期

4)、絲綢之路:漢代開通的東西方交通的大動脈是什么?絲綢之路。

5)、單元線索:

一條主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兩大人物秦始皇和漢武帝。

三大成就秦統一六國、漢武帝大一統、張騫通西域。

四大措施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與貨幣;“推恩令"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3、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秦朝統一、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

2)、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

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4、知識體系

考點解讀

考點1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

史發展的影響。

1.秦朝建立的時間為公元前221年;建立者是秦王嬴政;定都咸陽;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措施

1、秦實現統一后,原來各自為政的政治形

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①皇帝制度:態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為加強對全國

的統治,秦朝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

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度。

軍政大權;2、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

政治上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

②中央(三公制度):設立丞相、太尉、不3、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

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

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

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

③地方:郡縣制)。掌控。

4、在地方上建立郡縣制,皇帝和朝廷就牢

經濟上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掖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

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后,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

文化上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行隸書)。

交通上車同軌,開靈渠。

北擊匈奴修長城,南攻南越筑靈渠。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

軍事上

O

地方政

I縣(令或長)

備考點撥: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是既有聯系又相區別的兩個概念。中央集權主要是將地方權

力收歸中央,君主專制主要是將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

歷史后來發展的基本框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要給予積極評價。

【名詞解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指由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組成的制度,其包含兩方

面:

(1)專制主義是就決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個人專斷獨裁,帝

位實行終身制和世襲制;

(2)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是指中央統率地方,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

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完全服從于中央。

【知識延伸】秦朝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后什我

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分裂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

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后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

要的影響。

【名師點撥】區分秦國與秦朝: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諸侯國,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

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探究活動】評價秦始皇

史料秦始皇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評說。當時有人稱贊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

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有,五帝所不及”。而也有人記載:“秦

王貪狼暴虐……窮困萬民,以適其欲也……

設問: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始皇有何功與過?評價人物應注意哪些問題?

【參考答案】

1、功:

(1)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首創中國歷史上延續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過:

⑴“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2)廣建宮殿,大修陵墓,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等。

(3)實施暴政、刑罰殘酷等,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3、評價歷史人物應注意的問題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分析。

(2)要注意歷史人物的實踐活動和主要業績。

(3)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觀點。

(4)要注意運用階級分析法。

考點2知道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知道秦朝的滅亡和西漢的建立。

1.爆發的原因:①遇雨誤期,按律當斬(直接原因);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義。

3.經過:陳勝稱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向西進攻,直逼咸陽。但最后起義失敗。

4.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

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5.秦朝的滅亡:項羽在巨鹿之戰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劉邦率軍進入咸陽,秦朝滅亡(前

207年)。

6.楚漢之爭

(1)秦朝滅亡后,項羽(西楚霸王)和劉邦(漢王)為爭奪帝位,展開爭戰,史稱“楚漢之爭”,歷時

四年,劉邦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2)劉邦取勝原因:注重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漸由弱變強。

備考點撥:大雨誤期是起義的直接原因,秦的暴政才是根本原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名師點撥】陳勝、吳廣起義與楚漢之爭的區別

陳勝、吳廣起義反抗秦的暴政,屬于農民戰爭;楚漢之爭為爭奪帝位,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

利的斗爭。

【探究活動】秦朝的暴政

史料秦簡記載:無人共同盜竊,贓物在一錢以上,斷其左足,并在臉上刺刻涂墨,判為

刑徒。

設問:材料中記載說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點?(側重歷史理解)

【參考答案】秦朝的法律非常的殘酷。

考點3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

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一、漢初休養生息政策

1.背景:漢初經濟凋敝,社會動蕩不安;吸取秦亡教訓。

2.實施者:漢高祖及其繼任者。

3.內容:兵皆罷歸家;鼓勵耕織;輕徭薄賦。

4.結果: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二、“文景之治”

1.措施:(1)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2)重視“以德化民”,

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3)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2.結果(影響):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

上稱之為“文景之治

【名師點撥】

漢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在經濟政策中的體現。

【探究活動】休養生息政策(史料實證)

史料1:“漢興……天下既定,民亡蓋臧(儲藏的東西),自天子不能具(選出)醇駟(顏色相同的四

匹馬),而將相或(有的)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

史料2: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其令郡

國務勸農桑。

—漢景帝

設問:材料1反映了漢初的市民現象?原因何在?材料2反映了漢景帝市民治國思想?采取什

么統治政策?

【參考答案】

現象:經濟蕭條、百廢待興;原因:秦末暴政和連年戰亂

治國思想:農本思想(以民為本);統治政策:休養生息政策

考點4通過了解漢武帝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

原因。

1.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政治上:接受主£量建議,頒布噴恩史削弱諸侯王勢力;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

吏、豪強。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在

長安興辦太學。

(3)經濟上: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和專賣;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4)對外關系: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

2.影響: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

期。

問題措施作用影響

政治諸侯王勢力找大;①頊布“推恩令”,削弱封中央對地方的控

豪強地主發展,產國勢力.制大大加強.

重威脅了中央集②定立制史制度,,視地方

M.官吏和豪強.

思想思想不算一,影響①"W釉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居于主導地

文化了中央決策.立儲家學說為正玩思想。位,為歷代王朝所漢式帝從政

②在長安興辦大學,以五經推崇,巖響深遠。治、思想、經

為教材,培春倩學人才.濟、軍事等方

經濟社會上出現了許多①把傳幣權收電中央,嫵一使國家的財政狀面鞏固了大

客商大賈,控制了等選五銖錢.況有了很大改善,一玩的局面,

國家的經濟命除.②在全國各地設我鐵官,把為漢武帝許多政使西漢正朝

玄武、冶鐵等經營權收中國策的推行奠定了開巖進入品

有,實行生鐵官營、專支.經濟基威。盛時期.

③在全國筑一調足物資,千

抑物價。

軍事匈奴強大,不斷南①如■速我大的騎兵隊伍,開匈奴無力對抗西

下襲擾西漢邊界.妗大學反擊匈虬漢,部分旬奴人西

②前119年,衛青霍去痞漠遷,北部邊界得到

北戰役大破勾虬安宇。

備考點撥:鹽鐵專賣政策有利有弊,要能區分秦始皇和漢武帝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的措施。本

考點重點在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并能根據措施理解其意義。

【名師點撥】

1.漢武帝大力發展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而非大學。

2.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3.秦始皇與漢武帝雖然對待儒學的態度不同,但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加強思想控制,

鞏固其統治。

【探究活動】大一統王朝(史料實證)

史料秦始皇和漢武帝加強大一統的措施

措施秦始皇漢武帝

最高統治者稱皇帝,中央設立丞相、太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權,加強中央集權,力口

政治

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縣制。強中央監察權。

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

經濟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營。

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

軍事開鑿靈渠,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北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

設問:你對秦始皇與漢武帝加強大一統的措施有何認識?

【參考答案】

①共同之處: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君主;都采取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其舉措對后

世影響巨大并且對社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秦皇漢武”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征。

②對中國歷史的貢獻:秦始皇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漢武帝

實現了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統。

③強化中央集權的作用:有利于國家統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到

了重要作用;中央集權制度的設置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

建王朝所沿用,而且不斷完善和加強。

④啟示:國家統一是秦漢時期歷史發展的突出特征;國家的強盛既要依靠政治的穩定和強大

的軍事實力,也要依靠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要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國家的統一是一

個國家、一個民族強盛的基礎。

可考點突破

常規考點+高頻考點

常規考點01秦朝的暴政

學法指導: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嚴刑峻法,焚書坑儒;秦二世更加

殘暴。

【例1】(2022?廣東廣州?一模)下表為《秦簡?法律答問》案例選。它反映了秦律()

甲教唆乙盜竊殺人,甲得到贓款十錢,乙身高不到六尺(未成年),

案例一

甲被判處磔刑(車裂)。

甲因偷牛犯罪,他偷牛時身高六尺,在被關押一年后再量甲的身高,

案例二

甲長到了六尺七寸,對甲應判處完城旦(筑城勞役)。

A.維護了社會的長治久安B.規定的刑罰極為殘酷

C.以肉刑和經濟懲罰為主D.規定了定罪量刑原則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乙身高不到六尺(未成年),甲被判處磔刑”“他偷牛時身高六尺,在

被關押一年后再量甲的身高,甲長到了六尺七寸,對甲應判處完城旦(筑城勞役)”等信

息可知,秦律規定了確定刑事責任能力的標準,未達到該標準的,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

事處罰,材料所述內容體現了秦律以身高為確定刑事責任能力的標準,即規定了定罪量刑

原則,D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秦律規定的刑事責任標準,沒有體現秦律產生的影

響,排除A項;材料內容強調的是秦律以身高為確定刑事責任能力的標準,沒有強調秦律

的殘酷性,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秦律的其他內容,就憑材料中“磔刑(車裂)”“完

城旦(筑城勞役)”等信息無法得出秦律以刑和經濟懲罰為主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

項。

【例2】(2022?山東青島?期末)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阿房、阿房、亡始皇”是秦朝末

年民間流傳的童謠。從中可以知道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

A.修建阿房宮B.農民起義C.楚漢之爭D.秦的暴政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秦始皇窮兵糠武,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大興土木,焚書坑儒,

禁錮人們的實現,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農民被征發修筑長城、宮殿、

馳道、建陵墓,其刑法及其嚴酷,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分析題干,童謠反映秦王朝滅

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D項正確;修建修建阿房宮是濫用民力的具體表現;農民起義

直接滅亡了秦朝;楚漢之爭是在秦亡后,排除ABC項。故選D項。

常規考點02陳勝吳廣起義

學法指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體現了革命的首創精神和大無畏精神;爆發的

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例1】(2022?河南南陽?七年級期末)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創精神表現在()

①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②建立了張楚政權

③打擊了秦朝黑暗統治④消滅了秦軍的主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詳解】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陳勝、吳廣起義的準確識記,可用排除法。依據已學知識可

知,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進行反秦斗爭,公元前207

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所以可以排除④,其他選項都符合陳勝、吳廣

起義的特征。故選A。

常規考點03楚漢之爭

學法指導:項羽與劉邦爭奪帝位之爭,屬于地主階級之間內部矛盾。劉邦獲勝的主要原因

是收攬人心,善用人才。

【例1】象棋是由兩人輪流走子,以“將死”或“困斃”對方將(帥)為勝的一種棋類運動。

根據棋盤,請你判斷一下這種游戲的產生與下列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A.牧野大戰B.晉楚爭霸C.吳越爭霸D.楚漢之爭

【答案】D

【解析】根據棋盤中的“楚河、漢界”字樣,聯系所學可知,楚漢之爭中,劉邦項羽本來以

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就是楚漢邊界,即楚河漢界。故選D。

常規考點04休養生息政策與“文景之治”

學法指導: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初統治者吸收秦朝速亡教訓,推行道家的

“無為而治”,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

定,史稱“文景之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為漢朝的大一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例1】(2022?全國?七年級課時練習)漢高祖劉邦“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文

帝時多次下詔減“田租之半”或“租稅之半”;景帝時甚至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這些舉措

()

A.體現抑制諸侯王的意圖B.貫徹了儒家仁政思想

C.促進了封建統治的穩固D.促成了“光武中興”

【答案】C

【詳解】材料中提到的措施對應的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結合所學,休養生息政策是為了

恢復發展生產以促進統治的長治久安,而這些措施也確實有利于促進漢朝封建統治的穩

固,到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更是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C項正確;休養生息政策不

是為了抑制諸侯國勢力,而是為了恢復發展生產,排除A項;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是道家無

為而治思想的體現,排除B項;“光武中興”是東漢初年,材料提到的時間是西漢初年,排

除D項。故選C項。

【例2】(2022?全國?七年級課時練習)《漢書》中記載,漢代經濟發展經歷了從漢初的

“民失作業,而大饑饃”,到武帝初年“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的過程。完成這

一變化的重要因素是()

A.楚漢爭霸B.文景之治C.鹽鐵專賣D.統一鑄幣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漢文帝、漢景帝繼續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輕徭薄賦:注重

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關心農桑,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減輕刑罰:重視“以德化

民”,廢除一些嚴刑苛法;提倡節儉:提倡勤儉治國,以身作則。這些措施使得社會經濟

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增

強,國庫錢糧充盈。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稱為-文景之治。因此

才會出現“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的現象,B項正確;A項是戰爭,不利于社

會穩定,排除A項;CD項是漢武帝的措施,不符合題意,排除CD項。故選B項。

【例3】.(2022年湖北宜昌)2022年3月,陜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

古新發現”。該項考古成果確認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獻記載霸陵在鳳

凰嘴的觀點,此事表明

A.歷史文獻可信度高于考古發現B.考古發現可信度高于歷史文獻

C.考古發現不能作為歷史證據D.歷史文獻記載的都不是真實的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考古成果確認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獻記載霸陵在

鳳凰嘴的觀點”表明考古發現可信度高于歷史文獻,B項正確;歷史文獻可信度高于考古發

現、考古發現不能作為歷史證據和歷史文獻記載的都不是真實的這三個表述錯誤,排除

ACD項。故選B項。

高頻考點0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學法指導:考查的重點多集中在中央機構的三公制、地方上的郡縣制、文字、貨幣、焚書

坑儒,有時還聯系前后相關知識進行綜合考查。(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例1】(2022年黑龍江牡丹江)“承天景命,天下一統”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追求。下

圖是哪個王朝在經濟上鞏固統一的措施()

A.秦朝B.西晉C.隋朝D.元朝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統一全國后,秦

始皇規定貨幣以圓形方孔銅錢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觀察題干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這是秦朝在經濟上統一貨幣、鞏固統一的措施,A項正確;西晉、隋朝和元朝與題干

內容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項。

【例2】.(2022年湖南張家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文字起到了重要紐帶作用。秦

統一后,頒行全國的通用文字是

A.甲骨文B.小篆C.楷書D.草書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秦始皇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

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

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B項正確;甲骨文是我國

已知最早的文字,楷書、草書均有小篆發展而來,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

【例3】.(2022年北京)有學者認為,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

什么樣子,雖有曲折,歷史大勢終歸是要回到統一國家的正軌上來。他意在說明

A.王室衰微的表現B.商聃變法的背景C.秦滅六國的過程D.秦朝統一的意義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么樣子”并所學知識

可知,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為諸侯國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

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D項正確;王室衰微的表現是春秋時期,排除A項;商輛

變法的背景是戰國時期,排除B項;秦滅六國的過程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

【例4】.(2022年安徽)有學者認為:“從春秋到戰國是一變,但這尚是小變。從戰國到

秦卻是一大變。”從制度變革的角度理解這句話,此“一大變”是指

A.世襲制取代禪讓制B.分封制取代世襲制

C.郡縣制取代分封制D.行省制取代郡縣制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從春秋到戰國是一變,但這尚是小變。從戰國到秦卻是一大變”及所學

知識可得,秦國統一六國后推行郡縣制,這指的是郡縣制取代分封制,c項正確;“世襲制

取代禪讓制”夏朝建立后出現的,排除A項;“分封制取代世襲制”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

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漢武帝推行大一統措施

學法指導:政治上的削藩;經濟上的五銖錢和鹽鐵專營;思想上的尊崇儒術,設太學;軍

事上的北擊匈奴,都是考查的重點。(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例1】.(2022年湖南益陽)西漢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到漢武帝

時期,“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西漢

A.社會政治清明B.經濟恢復發展C.中央集權加強D.農民負擔沉重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可知,這反映了漢初經濟的凋敝,由

材料“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可知,這反映了漢朝經濟得恢復和發展,

B項正確;社會政治清明、中央集權加強、農民負擔沉重與題干無關,排除ACD項。故選

B項。

【例2】.(2022年山東濰坊)漢武帝時,有大臣主張:此國家大業,所以制四夷,安邊

足用之本,不可廢也。“國家大業”是指()

A.鹽鐵專賣B.北擊匈奴C.推恩諸侯D.罷黜百家

【答案】A

【詳解】通過材料中“所以制四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可以分析出此項措施與經

濟有關,銀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采取的措施中經濟方面是鹽鐵專賣,A項正確;北擊匈

奴為軍事領域,排除B項;推恩諸侯為政治領域,排除C項;罷黜百家為思想領域,排除D

項。故選A項。

【例3】.(2022年湖南懷化)西漢初年,湖南歷史上第一個諸侯國長沙國建立。長沙國

建立初期,管轄面積相當于今天湖南面積的1.5倍,到了漢平帝時,長沙國的面積不及它建

國初期的五分之一。出現這種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C.刺史制度的建立D.“推恩令”的推行

【答案】D

【解析】據所學知識,西漢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漢武帝采納主父偃“推恩令”,下詔規定諸侯王初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

給其他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諸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

越小,分析題干,西漢初年,湖南歷史上第一個諸侯國長沙國建立。長沙國建立初期,管

轄面積相當于今天湖南面積的1.5倍,到了漢平帝時,長沙國的面積不及它建國初期的五分

之一,可以得出是“推恩令”的推行,D項正確;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

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排除A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確立儒家學說的正統地

位,排除B項;刺史制度是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

歹,排除C項。故選D項。

【例4】.(2022年重慶B卷)漢武帝時,將京畿以外地區分為十三州部,設剌史,每年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