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高中語文高一期末高分預測試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1頁
遼寧省高中語文高一期末高分預測試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2頁
遼寧省高中語文高一期末高分預測試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3頁
遼寧省高中語文高一期末高分預測試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4頁
遼寧省高中語文高一期末高分預測試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密封線 高一語文期末試卷題號一二三四五六閱卷人總分得分注意事項:1.全卷采用機器閱卷,請考生注意書寫規范;考試時間為120分鐘。2.在作答前,考生請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準考證號涂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位置。

3.部分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部分必須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4.請按照題號在答題卡上與題目對應的答題區域內規范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A卷(第I卷)(滿分:100分時間:120分鐘)一、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儒家的理想人格生成于藝術與音樂。如何實現這一目的論追求呢?按照《論語》所述,仁、孝、悌、愛、義諸德,均源自人類情感。這些情感既是仁之為仁的根基,也是儒家人道主義與性本善觀的發端。為了育養這些情感,以便造就理想人格,就需要推崇兩種教育方法:“游手藝”和“成于樂”。前者源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后者源自“興于詩,生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中,道是規律,德是基礎,仁是支柱,藝是涉及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自由游戲。藝與道、德、仁并列,說明其意又重大。“游于藝”意味著對實用技藝的熟結掌握,不僅涉及良好的理解力,而且涉及利用自然規律的能力。基于這種掌握,自由的體驗便是“游于藝”的結果。“這種自由感與藝術創造性直接相關,也同其他努力活動中的創造性體驗直接相關。在本質意義上,這是對既合目的性又合規律性的審美自由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自由感意味著人格的全面成熟,因為人在這里完全掌握并能恰當運用實際技能和客觀規律。再者,自由感還展示出人格的實用智慧,表現為一種自由意志力,能夠助人自覺自愿和堅定不移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成于樂”與“游于藝”并行不悖,各善其長。在孔予思想中,樂近于仁,樂直接塑造情感性靈。誠如上述第二種說法所示,詩激發人心,使其得以善化;禮是行為規范,確立君子風尚;樂是至高藝術,助推人格完善。比較而言,詩給人以啟示和靈感,主要是憑借詩性形象與詩性情感,其中所采用的明喻、隱喻與比喻等修辭手法,會喚起人的情感反應,喚起人對詩里所述事件情景的關切。禮由外而作,別異群分,強制人類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相關的典章制度與行為規范。樂直抒胸臆,滋養情懷,感化和升華人的意志與精神。有鑒于此,“成于樂”之所以高于詩、勝于禮,就是因為樂本身能夠從內滋養和修煉人的情智與精神。“游于藝”和“成于樂”的共同之處,在于兩者均有助于促成自由的快感,但各自所引致的結果卻有所不同。“游于藝”所體驗到的快感,一般是通過對客觀規律的把握而獲得,“成于樂”所體驗到的快感則直接與人類個體的內在精神相關聯。故此,這種自由的快感,自身具有多面性。它既是自然而生的心理情感,也是一種精神境界,更是一種生活自由。人的智慧與道德行為在其中得以積淀,轉化為心理本體,超越智慧與道德。獲得這種自由快感之后,人就有可能實現理想人格,使自己安貧樂道,笑看榮華富貴,蔑視強權勢力,處世自由自在。這關乎人生,也關乎美學,這也恰恰構成仁(人)的最高境界。沿著上述路徑,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進而提出一系列更高標準,推升了儒家倡導的理想人格。孟子明確指出善、信、美、大、圣、神六大層級。顯然,“美”的層級不僅與“善”“信”兩個層級有別,而且高于這兩個層級。“善”的層級與“可欲”相伴,在此意指人們所作所為所欲所求,均符合仁義原則。“信”的層級與“有諸己”相若,在此意指人所采取的任何行動,在任何情況下都遵從仁義原則。因為,這兩項原則是人性的組成部分。“美”的層級與“充實”等同,在此意指人的行為自然而持久地遵循仁義原則,人在這里已將這仁義原則納入自己的人格和自我意識之中。“大”的層級與“充實而有光輝”相當,在此意指存在某種光明、恢宏與優美的東西,彰顯出仁義原則的偉大力量。“圣”的層級以“大而化之”為特征,在此意指成圣者為后世樹立行為典范,其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不僅能夠引導人們崇仁尚義,而且能夠將其轉化為道德良善之人。“神”的層級以“圣而不可知之”為特征,在此意指不假借外顯的努力就已成圣,就已實現人性的完滿,這是因為“神者”具有神秘而不可測知的偉大潛能。(摘編自王柯平(中華傳統審美意識四原理》)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所述的仁、孝、悌等諸德均與人類情感相關,人類情感是儒家人道主義與性本善觀的發端。B.孔子推崇“游于藝”等教育方法,認為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依靠,而游憩于六藝之中。C.道是規律,德是基礎,仁是支柱,樂能直接塑造人的情感性靈,藝與道、德、仁并列,意義重大。D.與“可欲”相伴的“善”,指人們所作所為所欲所求均符合仁義原則,借“善”可實現完滿人性。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樂本身能夠從內滋養和修煉人的情智與精神,所以“成于樂”高于詩,勝于禮。B.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對儒家倡導的理想人格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標準。C.孟子理想人格的六大層級由“善”至“神”,成為理想人格的最高標準,各層級彼此有別。D.“圣”可以讓人們崇仁尚義,轉化為道德良善之人,具有“大而化之”的特征。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的理想人格脫胎于藝術與音樂,“藝”是涉及“六藝”的自由游戲,“樂”可滋養情懷。B.“成于樂”源自《論語·泰伯》,孔子認為,人的修養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C.審美自由感能夠幫助人自覺自愿、堅定不移地奉行“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的信念。D.信,即人所采取的任何行動都應遵從仁義原則,這里的“信”與“有諸己”的含義相同。4.“游于藝”與“成于樂”在“所體驗到的快感”方面有何異同?請結合文本簡要回答。

5.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格素養呢?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二、非連續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獲得知識,從不付費到付費是一個歷史性進步。但從知識付費到知識產品免費,又代表著更高階段發展的必然。中國的特殊性在于,這兩個歷史階段在時間上疊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費與不收費的兩難。在當下中國,知識付費為何會興起呢?首先,知識付費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在低收入階段,人們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沒有更多的錢用于知識付費。近幾年,知識收費興起,反映了人們收入結構改變的現實。但在知識需求與支付能力增長時,學習和付費不可持續,其原因一是在知識需求方面,終生學習還沒有成為一種習慣,持續為知識付費的習慣有待形成;二是在知識供給方面,提供的內容或方法不對路,學一次就不想再學了,這要求知識提供者從以自我為中心向以讀者為中心轉型。其次,免費經濟興起,知識服務化正成為潮流。在中國,知識付費還沒火透,迎頭撞上了免費浪潮。這就好比信用卡還沒普及,移動支付又要取代信用卡。知識免費作為一種商業模式,不是不收費,而是知識不按產品來收費,而按服務使用來收費。例如云服務中的SaaS,是指軟件產品不收費,按軟件使用(即服務)收費。本質上,是將知識的業態從產品業態升級到服務業態。這說明,知識產品收費只是初級業態,相當于知識制造業。知識產品不收費而知識服務收費是更高級的業態,相當于知識服務業。在我國,知識的產品業態還沒發育好,又迎來了服務升級。更特殊之處在于,知識產品不收費是初級業態之前的不發達狀態形成的習慣。因落后而不收費與因先進而不收費,疊合在一起。在兩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國情條件下,知識付費會向哪個方向發展?一方面,知識產品業還要大發展。知識的“制造”業要從以自我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要更有針對性地提供用戶所需的知識。另一方面,知識服務業后浪推前浪,不斷以創新業態幫助用戶解決問題。舉例來說,下載商業研究報告,不付費是不對的。但只靠版權收費,收的是小錢。如果通過服務附加價值,比如以用戶要解決的問題為主線,根據用戶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持續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線索和信息,甚至與咨詢服務結合起來,可以收到比版權費更多的服務費。

(摘編自姜奇平《知識該付費還是免費》)材料二:知識無價,但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正帶來知識產品和知識服務的變革,讓知識付費成為一股新潮流。如何評價某部熱門影視作品?中國傳統顏色怎樣應用到設計實踐中?朗讀技巧怎么練?網絡平臺上的知識問答區、內容打賞區及付費社群內,貼滿了五花八門的問題和解答。世界著名古典音樂賞析、Vlog制作入門技巧10講、職場心理成長20課,諸如此類的音視頻課程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開發制作。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今天知識生產的方式更個性化,知識獲取的渠道更加多元,知識傳播和知識學習在數字時代呈現出新的面貌。理論上說,大部分的知識獲得都是有經濟成本的,知識付費并不是新鮮事。無論是舊時的私塾,還是今日的網課,都可以算作是廣義的知識付費。而今,知識付費作為一個話題被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互聯網上免費資源浩如煙海,不計其數的電子書、唾手可得的知識百科、種類豐富的頂尖大學公開課和音視頻教學,免費知識已經鋪天蓋地,為何還要去付費獲取知識?這就涉及信息社會人們對知識的雙重需求。一方面,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知識饑渴、本領恐慌的時代。人們為自身有限的技能和認知而焦慮,擔心知識匱乏,跟不上科技尤其是智能化科技的步伐,終身學習越來越成為共識。另一方面,互聯網降低信息傳播的成本,帶來海量信息甚至信息過載,想篩選出高價值、個性化知識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如此便不難理解,為什么許多人認為知識類內容“天生有付費基因”。當然,不斷提升的互聯網覆蓋率、不斷擴大的智能手機用戶規模、不斷發展的移動支付技術,以及消費模式中體驗式消費比重的顯著增長,這些都推動了知識付費的發展。知識付費,購買不等于獲得,有解并不意味著受教,躺在收藏夾里的知識離真正內化為個人收獲,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我們越來越滿足于知識可以隨時查閱、隨時調用,卻忽視了知識并不只是一個結果,更是一個過程。學習知識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更速成不得。“學而時習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說的這些為學之道,在今天品味起來,像是來自歷史深處的善意提醒。(摘編自胡妍妍《知識付費成為知識服務新潮流》)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知識供給方的角度看,知識提供者只有實現從以我為中心向以讀者為中心的轉型,急用戶之所需,才能贏得用戶的信賴。B.在當下中國,知識付費和知識產品免費這兩個階段疊合在一起,后者對前者造成一定的沖擊,使前者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C.在當今數字時代,知識生產的方式更個性化,知識獲取的渠道更多元,知識傳播和知識學習呈現出新的面貌。D.知識付費終究只是一種購買和消費方式,要想真正獲得知識,消化知識,知識消費者還需借鑒古人潛心鉆研切磋的為學之道。7.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識付費還沒火透,又遇到免費浪潮,這就好比信用卡還沒普及,移動支付又要取代信用卡。這說明數字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很快。B.知識生產者可向用戶免費提供知識,但可收取一定的服務費;而用戶免費獲得知識,付費享用服務:商家和用戶各得所需。C.互聯網上免費資源浩如煙海,免費知識鋪天蓋地,各種知識和資源唾手可得,這些是知識付費作為話題被提出的重要原因。D.現實生活中,不斷提升的互聯網覆蓋率、不斷發展的移動支付技術,以及體驗式消費比重的顯著增長,這些都推動了知識付費的發展。8.下列各項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第三段觀點的一項是(

)A.用戶可以在抖音平臺上與好友分享自己的知識和技能。B.用戶在互聯網上下載《紅樓夢》需要支付一定費用。C.用戶免費下載某APP后,在使用過程中需支付一定費用。D.用戶在互聯網上可以免費瀏覽《三國演義》的全部內容。9.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舉例說明。

10.關于知識付費這個問題,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述的內容各是什么?請簡要概括。三、雙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讀碑劉成章我說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莊嚴、雄偉、壯觀,像一個有著漢白玉肌膚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門廣場。其時,瞻仰者絡繹不絕,如半凝滯的河水緩緩流淌;我比他們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塊石頭。它正面的題詞,我細細地讀;它背面的碑文,我細細地讀;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細心地看了。題詞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實了我對它們的記憶。忘不了的還有,離開的時候,見石欄桿前一喜盈盈的少婦,抱著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少婦抬抬下巴指點,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撫摸石欄桿上突出的圓柱。這使我怦然心動。霎時間,昨天,今天,明天,一齊在我的心頭涌現。我不由再次仰起頭:彼蒼者天,此碑豐哉!豐碑千丈!后來,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門廣場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見紀念碑。不過,有時是細看,有時只是掃那么一眼。然而,終因看的次數數也數不清了,那碑上毛澤東的題詞,那碑上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手書的碑文,不敢說可以倒背如流,起碼是牢牢地記在心里了。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對它們的體會彌深。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灣,我竟發覺,我并沒有讀懂!南泥灣有一個泉,叫九龍泉,泉上小亭如開花的濃蔭,掩映著一座烈士紀念碑。那是當年王震同志率領的三五九旅在這兒開展大生產運動時立下的。多年的風雨剝蝕,那碑身已經有些殘破。周圍一片靜寂,只看見幾個默默耕作的農民。碑前也只站著我和陪同我的一個同志。碑如蒼茫天邊的古老星體,我倆是衛星一和衛星二,繞著它運行。它的正面,像個儲得滿當當的鉛字架;它的背面,也像個儲得滿當當的鉛字架;整個碑上,是字的堆積,字的重疊,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樣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來。啊,一個旅就犧牲了這么多的戰士!泉水如泣如訴。陪同者告訴我,年前,一位烈士的親屬從南方來,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個小時都沒有找見。他說,假若讓他到一個團的營房挨著門找人,也該找到了。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沒有數,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將目光投向前邊開闊的川道。我想,要是把每一個名字都復活為一個血肉之軀,那么,他們足以把多半條川道站滿!要是他們又像開誓師會那樣齊聲高呼,那么,這條川道將震響多么恢弘的一片聲音!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我以前實在沒有讀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從字面上讀讀就行了嗎?它的背后還有什么呢?難道不是銘刻著的密密麻麻重重疊疊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觸目驚心比森林還要遼闊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嗎?名字的數目,不是幾十萬,不是幾百萬,而是幾千萬!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復活為血肉之軀,那么,天安門廣場是站不下的,加上東西長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擠得房倒屋塌,也擺不下他們的巨大陣容!他們的人數,是要比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公民數還要多的!然而,為了締造我們的幸福生活,這么多,這么多的英雄兒女,竟倒在血泊里了!這一層,看起來淺顯,但卻是不易讀出來的最基本的東西。讀書往往要讀注釋,才能讀得懂。讀碑也需要讀注釋。南泥灣的九龍泉烈士紀念碑,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一條極好的注釋。現在完全讀懂了么?不敢說。但起碼,每看見人民英雄紀念碑,心中便升騰起一股悲壯感和使命感;起碼不會因為人生道路漫長,口袋里的什么東西丟了,也發現不了;起碼不會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鏡也打碎了,抬頭望望,說天安門廣場的那個環繞著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個美麗的裝飾。文本二:毛澤東撰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傾注了對人民英雄光輝業績的深切緬懷,凸現出“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題。它高度概括了中國100多年來革命歷史的全貌,全面系統地勾勒出不同時期人民革命的斗爭歷程,既為整座紀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紀念碑設計和建設確定了時代主題。首先,它概括梳理了中國自近代以來為爭取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斷奮斗的光輝歷史。碑文中“三年以來”是指解放戰爭時期,即1946-1949年期間的革命歷史;“三十年以來”是指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即1919-1949年的整段歷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鴉片戰爭為起點的整個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奮斗歷史。三個不同歷史時段,彼此呼應,層層遞進,構成一幅近代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其次,由近及遠,立足解放戰爭,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時代特征。碑文獨特的敘述方式,也頗值得研究。它沒有從時間順序,從遠及近,而是首先從解放戰爭講起,最后追溯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正符合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面對苦難,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進行了氣壯山河的斗爭,而真正能擔負起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歷史使命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節選自孫希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敬讀》)1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如半凝滯的河水緩緩流淌”非常生動,“河水”喻瞻仰者,“半凝滯”和“緩緩流淌”表現瞻仰者動作緩慢、閱讀認真。B.“密密麻麻重重疊疊逶逶迤迤起起伏伏”運用疊詞,表達了作者想到人民英雄紀念碑所紀念的英烈之眾而產生的震撼之情。C.泉水本無情,“泉水如泣如訴”是浸染了作者感情色彩的結果;該句單獨成段,有強調意味;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其富有感染力。D.作者兩次讀碑,第一次是讀人民英雄紀念碑,讀的是碑的內涵;第二次是讀九龍泉紀念碑,讀的是外觀,是烈士的名字。1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彼蒼者天”出自《詩經》,意思是“那蒼天啊”,文本一引用此句既強化了感嘆之意,又使語言具有了典雅色彩。B.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中反復強調要“紀念死者,鼓舞生者”,也就是要中華兒女繼承先烈的遺志,繼續努力奮斗。C.九龍泉烈士紀念碑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絕佳注釋,作者在讀了它之后,才真正完全讀懂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內涵。D.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由近及遠,把以鴉片戰爭為起點的歷史放在最后說,強調了這段歷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13.兩個文本都寫了讀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內容上各自的側重點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四、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題。張巡字巡,鄧州南陽人。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為清河令,治績最,而負節義,或以困厄歸者,傾資振護無吝。巡長七尺,須髯每怒盡張,大小四百戰,斬將三百、卒十余萬。每戰,不親臨行陣,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謂曰:“我不去此,為我決戰。”士感其誠,皆一當百。令狐潮以賊眾四萬薄城,人大恐。巡設百樓,柵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賊不敢向,巡伺擊之。積六旬,大小數百戰,士帶甲食,裹瘡斗,潮遂敗走,追之,幾獲。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合。遠自以材不及巡,請稟軍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辭,遠專治軍糧戰具。巡欲擊陳留,子琦聞,復圍城。巡語其下曰:“吾蒙上恩,賊若復來,正有死耳!”巡、遠親鼓之,賊潰,追北數十里。有大酋被甲,引拓羯千騎麾幟①乘城招巡。巡陰縋勇士數十入隍②中,酋恃眾不為備,城上噪,伏發禽之。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琦及得其狀使南霽云射,一發中左目,賊還。賊將李懷忠過城下,巡問:“君事胡幾何?”曰:“二期。”巡曰:“君祖、父官乎?”曰:“然。”巡曰:“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從賊?自古悖逆終夷滅,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誅,何忍為此?”懷忠掩涕去,俄率其黨數十人降。巡前后說降賊將甚多,皆得其死力。十月癸丑,賊攻城,士病不能戰。巡西向拜曰:“孤城備竭,弗能全,臣生不報陛下,死為鬼以癘賊。”城遂陷,與遠俱執。子琦謂巡曰:“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齒存者三四。巡罵曰:“我為君父死,爾附賊,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節,將釋之。或曰:“彼守義者,烏肯為我用?且得眾心,不可留。”乃以刃脅降,巡不屈,亦不肯降,乃遇害。巡年四十九。(選自《新唐書?張巡傳》,有改動)【注】①麾幟:將帥的旗幟。②隍:沒有水的城壕。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琦/乃得其狀/B.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琦乃得其狀/C.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琦乃得其狀/D.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琦/乃得其狀/1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①“或以困厄歸者”的“以”和《短歌行》中“慨當以慷”的“以”意思相同。

②“令狐潮以賊眾四萬薄城”“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

③“賊若復來”的“來”和《琵琶行》中“去來江口守空船”的“來”意思相同。

④“追北數十里”的“北”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贏得倉皇北顧”的“北”意思不同。

⑤“二期”的“期”和《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

⑥“君祖、父官乎”中的“官”與“君世受官”中的“官”意思相同。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巡外放做地方官時政績突出,很講節義,帶兵打仗時,雖不親臨一線作戰,但依然親自督戰,鼓舞士氣,很好地激發了士兵的戰斗力。B.張巡面對令狐潮帶重兵侵犯時,想方設法堅守城池,歷經大小百次戰斗,最終擊敗賊兵,并且乘勝追擊,幾經挫折終于將令狐潮抓住。C.張巡到達睢陽,與太守許遠會合。許遠自認為才能不及張巡,請張巡主持軍事而自己位居張巡之下,張巡接受并沒有推辭。D.張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為國效忠、為家盡孝等角度說服賊將李懷忠帶兵前來投降;這樣的事例很多,并且降將們都拼死效力。17.把文中畫橫線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為清河令,治績最,而負節義,或以困厄歸者,傾資振護無吝。

(2)巡陰縋勇士數十入隍中,酋恃眾不為備,城上噪,伏發禽之。

18.簡要說明敵人最終沒有釋放張巡的原因。

五、古代詩文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①陸龜蒙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②。因吟郢岸百畝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但醫沈約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滿枝。[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裁詩:作詩。③《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比喻培養人才。④商崖:這里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約代指皮日休。1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寫作此詩之時,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閉門謝客,與外界不通音訊。B.作者雖然身在書齋從事教學,但心中盼望能走進自然,領略美好春光。C.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約會被暫時擱置,作者依然能寫出游春的詩篇。D.尾聯使用了關于沈約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測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20.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名篇名句默寫

2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長自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采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使三個弟子毫無顧慮地說出各自志向。

(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現這座龐大的宮殿依山勢而設計、結構精巧的特點。

(3)杜甫《登高》中,詩人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來感受秋天的氣息,他眼中的落葉、江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簡答題

2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蓮鶴方壺是中國上古青銅藝術的杰作,以其造型獨特、制作精工而_________①_________,世人評價甚高。方壺的頸部稍細,四面雕有龍獸。壺的腹部以下,略鼓起,四個角落都刻有一神獸,而圈足下則有兩只怪獸,托起方壺。壺蓋作蓮花形,立雕雙層蓮瓣,向四面綻放,烘托出全壺的中心——那只翹首展翅的仙鶴。這只鶴帶著整個方壺作飛動之態。鼎的笨重與鶴的輕盈,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