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互文性理論
-----吳婷互文性1.互文性理論的概念詳解以及演變軌跡2.幾種重要的互文理論及其理論主張
2.1.巴赫金:走向互文性
2.1.1對話主義
2.1.2復調小說中的對話關系
2.1.3文本與文化
2.2.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論的確立
2.2.1克里斯蒂娃的文本觀2.2.2互文本的生成過程
2.3羅蘭巴特:作者之死理論2.4.吉拉爾.熱內特:跨文本性3.互文性理論在文學批評中的實際應用4.互文性理論對文學批評的影響1.互文性理論概說“互文性”也有人譯作“文本間性”。作為一個重要的批評概念,“互文性”一詞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隨后成為后現代主義標識性術語。法國文論家克里斯蒂娃于20世紀6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互文性概念。后現代主義特征1.主體消失。在后現代文化氛圍中,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等級制度被顛倒了,現代主義中的個性和風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凈,主體成了某種破碎的幻象。2.深度消失。現代主義藝術總是以追求烏托邦的理想、表現終極真理為主題,而后現代主義藝術則放棄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釋,拒絕挖掘任何意義,僅僅追求語言快感。3.歷史感消失。歷史永遠是記憶中的事物,而記憶永遠帶有記憶主體的感受和體驗。現代主義藝術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歷史意識,而后現代主義藝術中,歷史僅僅意味著懷舊,它以一種迎合商業目的的形象出現。4.距離消失。在現代主義藝術看來,距離既是藝術和生活的界線,也是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它是使讀者對作品進行思考的一種有意識的控制手段。后現代藝術中,由于主體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歷史感,僅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沒有任何啟發和激揚的功能,換言之,它強調的只是欲望本身。1.互文性概念詳解互文性概念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基本含義:一是“一個確定的文本與它所引用、改寫、吸收、擴展、或在總體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間的關系”二是“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在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他的文本如何探究文本與其他文本的關系從文學的形式研究層面:如文本的語詞、修辭、題材、文體等都是文本間蹤跡的表現
狹義來講:它是一個文本和另一個它進行吸收、改寫的文本,二者的影響與被影響的關系構成一種互文性對于這種文本間的蹤跡
廣義來講:互文性注重的是在文本的海洋中,一個文本對其他文本的折射關系互文性理論的發展在克里斯蒂娃那里,互文性指任何文本都與別的文本相互交織。她對互文性曾下過這樣的定義:“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語的鑲嵌品構成,任何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互文性的概念代替了主體間性,詩學語言至少可以進行雙聲閱讀。”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它僅僅是一個巨大關系網絡中的一結,與許多其它文本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系。互文性概念作為先鋒派文論家手中的一個批判武器,在當時法國的整個學術語境中還屬于邊緣話語。后來在巴特《文本理論》中批判實踐活動,而這種批判并不屬于某個特定的團體。通過各國學者不斷的闡釋,獲得正統地位。互文性概念的流變過程
這個概念經歷了由廣義到狹義,由模糊到精確的流變過程。這一流變過程大致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解構批評和文化研究,這一方向趨向于對互文性概念做寬泛而模糊的解釋。在這個意義上,互文性理論逐漸與美國耶魯學派的解構批評、文化研究、新歷史主義、女權主義相融合。另一個方向是詩學和修辭學方向,這一方向傾向于對互文性概念做精細的界定,將它變成一個可操作性的描述的工具,這一方向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詩學理論家熱奈特和新文體學家里法泰爾。學術界一般將前一個方向稱為廣義互文性或解構的互文性。把后一個方向稱為狹義的互文性或建構的互文性。前一個方向旨在思考文學的特性或者叫做文學性。后一個方向致力于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具體的文學現象,即用互文性來指稱一個具體的文本與其它具體文本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一些有本可依的引用、套用、影射、抄襲、重寫等關系。由此可見,互文性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確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兩個不同的走向和陣營。2.1.巴赫金:走向互文性2.1.1對話主義“對話主義”是巴赫金學術思想的核心和哲學基礎,貫穿于他整個學術生涯的始終。他說“任何一個表述就其本質而言都是對話(交際或斗爭)中的一個對話。言語本質上具有對話性”。也就是說表述的開始,是對他人表述的應答,表述的結束,是對他人表述的期望。表述就是在這種輪復一輪的應答和期望中展開、進行的。二是針對性,他認為“實際上對話是一個兩面性的行為??正如說話者與聽話者相互關系的產物。任何話語都是在對‘他人’的關系中表現一個意義的。”也就是說表述中始終存在一個受話對象,因而說話者在表述時,就得考慮受話者的情況,而這些將影響說話者的表述風格。因此表述的針對性就決定了表述在性質上的差異性。而以上兩點使克里斯蒂娃意識到意義永遠是兩個以上意識的活動,文本總是對話性的,總是指向其它文本的。正如巴赫金所說“人文思想是指向他人思想,他人涵義,他人意義。單一的聲音,什么也結束不了,什么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
2.1.2復調小說中的對話關系
所謂“復調”小說,也就是一種“全面對話”或者“多聲部性”的小說傳統“獨白”小說:傳統的寫作借助一種書寫的霸權將人物完全物化和客體化,對于寫作者而言,作品中的人物不過是創造出來的沉默的奴隸。“復調”性:不再是作者統攝下的一體世界,而是眾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識連同它們各自的世界,結合在一個統一的事件之中。
2.1.3文本與文化
在文學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巴赫金強調了三點:第一,文學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文學不能脫離一個時代完整的文化語境。第二,各種文化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第三,要“在一個時代整個文化有區分的統一體中來理解文學現象”,來揭示“那些真正決定作家創作的強大而深刻的文化潮流”。
2.2.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論的確立
克里斯蒂娃——文本觀
在《受限的文本》中,克里斯蒂娃給“互文性”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她這樣寫道:“文本是由許多文本的排列和置換,具有一種互文性:一部文本的空間里,取自其它文本的若干部分相互交匯與中和”。在克里斯蒂娃看來,文本是對已有文本的重新組成,它包含各種話語,各種言說方式,各種約定俗成的慣例和系統,包含我們稱之為文化的一切東西,文本不是個體的孤立的客體,而是各種文化文本的匯集。于是她徹底粉碎了靜止封閉的文本意義觀。
她同意巴赫金的看法,認為所有的文本中都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結構,充盈著各種話語的沖突和斗爭。從這一角度出發,克里斯蒂娃認為文本是一種生產力,體現各種話語與沖突。文本不僅關注組成自身的各種社會文本,同時也關注側身其中的社會和歷史語境。2.2.2互文本的生成過程
結構主義符號學認為文本是由話語,敘事和兩者關系構成的整體,話語,敘事構成相對獨立,又可區分為若干意義層次。而克里斯蒂娃強調文本的生產性或生產過程的機制,提出文本不是一個語言學現象,而是意義結構生產本身。互文性是大大增強語言和主體地位的一個揚棄的復雜過程,一個為了創造新文本而摧毀舊文本的“否定”的過程。
2.3羅蘭巴特:作者之死理論
1、羅蘭·巴特互文性理論前提——作者之死羅蘭·巴特認為,在傳統的可讀文本中,“作者在書籍之前存在,他為書籍而思考,而忍受,而活著,他與其文本之間有著一種父親與子女般的先后關系”。作者是文本的上帝和主人,他將意義賦予文本,讀者是文本的奴仆,他只能按作者的要求去閱讀文本。讀者的地位在互文性的“可寫文本”中得到徹底的改觀。1968年,羅蘭·巴特在《作者之死》中宣布:“作者步入他自己的死亡,寫作也就開始了”。作者的死亡否定了作者作為創作活動主體,從而也就否定了作者對文本意義的專制和壟斷。傳統的作者已經蛻變成為一個現代寫作者,真正說話的不是作者,而是言語本身。當作者借助于語言開始寫作時,這些語言符號則在彼此的聯系、混雜和碰撞中開始了自由嬉戲的運動。作者實際上是無法對他們加以控制的。于是他的文本只有在與其他的文本相互聯系和區分中才能顯示自己的意義。2.4.吉拉爾.熱內特:跨文本性
詩學的對象是跨文本性,或文本的超驗性,是所有使一文本與其他文本產生明顯或潛在關系的因素。跨文本性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可以分為五大類:第一,互文性。克里斯蒂娃理解的互文性是以文本在另一文本中的忠實,這是對于互文性的理解是最狹義的理解。第二類,副文本性,一部文學作品所構成的整體中正文與只能稱作它的“副文本”的部分所維持的關系,如標題,前言,后記,致讀者,致謝等。第三類,元文本性,即是人們常說的“評論”關系。另一文本不必提及該文本的名稱或內容,而評論的就是該文本。第四類,承文本性,任何連接文本(承文本)與先前的另一文本(藍文本)的非評論性攀附關系。第五類,廣義文本性,詩學的研究對象不是文本,而是廣義文本,廣義文本性包括言語類型,文學體裁,敘事模式等。3.互文性理論在文學批評中的實際應用
(一)從顯性層面尋找互文性手法其一:尋找文中的“再現”現象。即一篇文本另一篇中切實地出現。主要表現為“隱喻”、“引用”、“用典”等等。其二:尋找“派生”現象即一篇文本從另一篇文本中被派生出來,叫“超文”。“超文”不一定直接引用源文本,但卻是由源文本“引出”或“派生”出來。源文本雖然不一定在仿作和戲擬中“切實地出現”,但后者卻是前者“引出”或“派生”出來的,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后者或在題材,或在主題,或在風格,或在筆法等方面是前者的外化、延續。
(二)從潛在層面尋找互文性手法從潛在層面尋找互文手法的習慣做法是,將文本歸結為若干個基本單元或拆解成一系列“碎片”。通過解構一系列文本“碎片”在源文本中的意義,同時又充分利用文本“碎片”的生產性進行重構,生成作者也無法預見的豐富意義。于是文本得到了充分的闡釋。“碎片”成了小說文本互文性策略。例如,巴特的作品《戀人絮語——一個解構主義的文本》是在巴黎高師班研討《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成果。全書既有對愛情的哲學反思,又滲透著巴特本人的情感感受。小說將《少年維特之煩惱》分解成若干個片段,對每~個片段進行各種自由聯想。《戀人絮語》雖然在對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進行解讀,但全書的聚焦點已經不是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了,它還涉及到柏拉圖,尼采,拉康等思想家理論著作的片段。4.互文性理論對文學批評的影響
(一)突破了結構主義方法的局限(二)引入一種解構的思想(三)消弭了傳統文學批評所恪守的批評與創作的界限(四)給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個體身份認同與自我價值重構研究
- 團隊管理考勤管理辦法
- 文本分析技術在地質圖處理中的應用與效果評估
- 公司并購案例分析與策略討論
- 河南招聘安全管理辦法
- 團隊人員協同管理辦法
- 生產調度與資源配置優化策略研究
- 道德理性探析:疑與惑之間的關系
- 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的風險因素識別與防范策略
- 合肥租賃公司管理辦法
- 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實踐與案例
- 2025年江西省金控科技產業集團社會招聘4人(第一批次)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菜園開墾種植合同協議
- 紡織品紗線疵點分析與處理考核試卷
- AI賦能下的護理專業教育與培訓革新
- 瓦楞紙板生產線操作機長培訓講義
- 2025電子病歷書寫基本規范
- 近五年遼寧中考英語真題及答案2024
- 全年病蟲害防治明細表
- 林權林地轉租協議書
- 碧桂園物業管家述職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