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攻擊性行為的個案分析_第1頁
幼兒園攻擊性行為的個案分析_第2頁
幼兒園攻擊性行為的個案分析_第3頁
幼兒園攻擊性行為的個案分析_第4頁
幼兒園攻擊性行為的個案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幼兒園攻擊性行為的個案分析摘要: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處于這個階段的兒童各方面發展還處于不穩定狀態,因此,教師與家長在教育兒童的問題上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幼兒攻擊性行為就是其中的一個問題。作為幼兒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攻擊性行為一致受到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學研究所的重視。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往往不愛參加集體活動,注意力也不集中,經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長此以往,對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師與家長必須正確認識什么是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決對策。教師要采取正確的教養方式對待兒童,在游戲中培養兒童合作、友愛的精神,家長也要運用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轉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樹立兒童正確的價值觀,以促進其健康成長。關鍵詞:幼兒;攻擊性行為;分析;一、案例分析:(小班)劉子軒的“攻擊性”行為,最明顯的表現是在戶外活動時。小班幼兒做操都要求踩在一個小圓點上,這是我們按幼兒個子的高矮排的。做操前,老師都會帶幼兒繞圓圈做一些簡單的準備活動,每次他踩在自己的點上就不肯走了,也不許其他幼兒踩在他的點上,否則就會動手推開他們。做操的過程中,他經常不做,還時常推周圍的幼兒,看到別人被他推倒在地,他會笑得很高興。小班的幼兒在戶外活動時,為防止掉隊,我們用“開火車”的游戲形式要求后面的幼兒拉著前面幼兒的衣服。排隊走的時候,劉子軒經常會故意緊緊拉著前面幼兒的衣服,不讓其走;有時又不讓后面的幼兒拉自己的衣服,否則會動手打人。劉子軒喜歡用積木搭建手槍、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兒就別想拿,他也會從別的幼兒手中搶奪自己想要的積木。當他搭好一支手槍,總是很炫耀地朝其他幼兒“砰砰”開槍,然后驕傲地說:“看,我有手槍,我是警察!”。分析:劉子軒是獨生子女,父母,親人等對他都寵愛有加。家庭是幼兒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家庭氛圍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幼兒行為影響較大。如果家長對幼兒采取溺愛的教養方式,那么嬌寵和放縱會導致幼兒為所欲為,使他們稍有不如意就會采用“攻擊性”行為來發泄不滿情緒。在同玩的幾個幼兒中,劉子軒總是以“大哥”自稱,在與班上其他幼兒接觸時,常會排斥、攻擊他們,出現了相互作用的消極效應。誰要是和他的“兄弟”打架,他就會“挺身而出”,并且警告對方以后不許再打他兄弟,否則叫他“好看”。二、攻擊性行為發生的原因:每個孩子在發展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是個體發展的一種不良傾向,往往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不利于形成人際間的良好關系。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通過觀察、了解、分析,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 一日活動安排不科學、不合理。《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一日活動的組織應動靜交替”這是根據幼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易疲勞特點決定。而有時在幼兒園卻看到這種現象,由于種種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靜息或長時間在戶外“放羊”,這種長時間的抑制和長時間的興奮,使孩子的情緒極為不穩定并出現了較多的攻擊性行為,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節目排練,班里沒有節目的孩子終日無事可做,便以打鬧等各種不良方式發泄其煩燥的消極情緒。(二) 祖輩過度溺愛。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輩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從小基本由爺爺姥爺兩家老人帶,此時正是幼兒個體社會化的初始階段,是個性形式的奠基時期。而老人帶孩子常常有這樣的傳統,當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趕忙說:“都是這條路不好,把我孫子摔倒了,”甚至還踩踩石頭說“石子不好,誰讓你把我孫子摔倒的!”采用這種方法,當時還真能奏效,小孩不會更哭泣,因為他的注意轉移了,但時間一久,就養成了一種習慣,無論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則易怒、發脾氣,覺得什么都是別人的不對,沒有自己不對的。到了幼兒園,與同伴有了糾紛時,總責怪別人,不能協商解決問題時,攻擊性行為就產生了,此時如果被欺負者退縮,則更助長了他的攻擊性行為。(三)教育誤導家庭對獨苗過多關注,順從多、寵愛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媽媽出來“賠禮”,媽媽批評幾句,爺爺姥爺都成了孩子的“后臺”,這就造成孩子驕橫、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獨尊”以致養成孩子獨占,獨霸的習慣,在家什么好東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別人,他要什么,就得給他,不許別人有,也不會與別人分享,在幼兒園常發生爭玩具,搶座位等現象,不講道理,也不會講道理。有的父母對孩子攻擊性行為不僅不制止,還聽之任之,甚至有助長苗頭。他們認為,未來社會充滿競爭,要使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站得住腳,從小就應培養孩子不能吃虧的意識,有時還教孩子:“別人攻擊你,你一定要還擊”,使孩子從“以牙還牙”發展到欺負弱小。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出人頭地”,對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現視而不見不加以約束,以致出現了錯誤引導。(四)模仿有的影視片,打來打去的很多,孩子覺得好玩,無形中就學習一些不好的榜樣,還有現在孩子非常喜歡看像《神龍斗士※《奧特曼.怪獸大戰》帶打斗的動畫片。經常看,也就模仿起來,常常在幼兒園與同伴學著動畫片中人物打打鬧鬧,這樣一來免不了會乘機攻擊他人,再有就是當孩子自己犯錯時,父母有時會為一時出氣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們自己卻打人。在幼兒園也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沒有得到老師的留意,別的孩子也會跟著打斗起來。三、“攻擊性行為”矯正的啟示: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幼兒攻擊性行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會影響到幼兒道德行為的發展。因此,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解決。(一)合理安排一日活動,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1、 為兒童創設適宜的活動空間。一般在天氣情況允許的條件下,盡量將室內活動安排在室外進行,這不僅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充足的活動范圍讓孩子自由活動,同時也能減少同伴間因為擁擠而產生的無意碰撞與摩擦。2、 為兒童創設一個適宜的心理環境。孩子的情緒有易變性、波動性和易“傳染性”等特點,如何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使孩子處于積極的情緒體驗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師生之間、同伴之間建立一種民主、寬松、愉悅的環境,教師以愛心平等的關注每個孩子,盡量避免給孩子造成過多的挫折感和壓抑感。3、要為兒童提供適宜的活動材料。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自己的年齡階段的特點。即以工具性攻擊占優勢。因此,適宜的材料的投放,對減少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出現有很大的作用。如小棒、小刀等,教師在投放時應回避這些材料。而幼兒園的經費問題又通常不能滿足對活動材料投放數量上的要求。(二)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我們應更多地強調愛、平靜、溫和的教育,特別要注意平時培養他們的愛心及善良、謙讓、合作等良好品格,這才能鏟除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土壤,切忌當孩子有了過失或攻擊他人時,便對孩子態度冷漠,粗暴對待,這樣只能使孩子產生反感甚至對立。其次,幼兒園與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家庭成員間對孩子的態度也要一致,否則,教育的作用就會互相抵銷,造成幼兒思想上的混亂或行為上的矛盾。(三) 注重體驗,激起情感共鳴幼兒期(3-6歲)是孩子情感發展和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時期。特別是幼兒的活動和行為的情緒色彩非常濃厚,情緒直接指導、調控著兒童的行為。根據情感的本質特征及幼兒情感的發展特點規律,我們從“情感體驗”、“表情表達”、“替代想象”、“自我調節”幾個方面人手來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1、 情感體驗。依據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在創設的環境中進行體驗,從此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為此教師要注重創設典型情景。如:讓愛打架的小朋友在角色游戲中扮演挨打的兒童,讓他體驗一下挨打者的心情,讓他把挨打后的表情、委屈和悲傷表演出來。2、 表情表達。表情不僅是幼兒情緒體驗的表現形式,而且在表達感情時,其情緒體驗也隨之發生變化。《心情預報》活動就為孩子創設了一個表現的環境,當孩子拿著心情圖,象播音員一樣站在“電視機”前播報心情時,興趣非常濃厚,在提問什么情況下心情不好,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情變晴天,幼兒對自己各種感情體驗進行了回憶。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學會了用恰當的表情表達自己的情緒,溝通了自己與同伴之間的感情,并學會了觀察別人的情緒,調整自己的情緒。3、 替代想象。多讓孩子想象自己處于別人位置時的感受,有助于攻擊性行為的減少。我們通過與工業園區博愛學校小朋友的“同樂”活動,使孩子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生存教育,當看到瘸腿的孩子扶著欄桿,撐著走步器,艱難地滑滑梯時,孩子們深深體會到“你真能干,你真行。”“我與你比一比”代替了“我需要幫助”,糾正現代孩子任性專橫的心理。4、自我調節。自我調節是指在沒有外部指導或監視的情況下,個體維持其行為歷程以達到某一特定目的的過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我們設立了“心情小站”,由幼兒輪流當心情疏導者,以旁觀者的身份分析爭執的問題。當其他幼兒發生爭執或矛盾后,請小站幫忙解決,以幼兒為主,教師為輔,從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通過概括他人的觀點,逐漸將社會要求轉化為個人的價值觀,納入其自我概念中。四、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分享能力。教育與心理科學的研究成果證明:人生的每一階段,從某一階段講都是為后繼階段打基礎。幼兒時期擁有良好的同伴關系,會有助于幼兒學會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會有助于幼兒以后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一)自帶玩具,鼓勵幼兒獨立交往。在家庭中,幼兒一般只與家人交往,進幼兒園后,交往范圍明顯擴大了,他們要學會與同伴交往、合作、分享。為了讓幼兒感受到集體生活中與同伴交往的樂趣,教師定時讓幼兒帶上心愛的玩具到園,并把玩具的性能和玩法告訴小朋友。在活動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啟發他們加強同伴間的交往,并及時鼓勵幼兒積極的交往行為。活動后讓幼兒講講“你和伙伴如何玩?你的玩具給誰玩了”等,讓幼兒交流各種交往的方法,從中體驗交往的樂趣。(二)多給幼兒提供一些輕松自由、感興趣的合作活動。游戲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而游戲對于幼兒同伴交往,對幼兒的社會化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在開展娃娃家、醫院、超市等角色游戲時,讓幼兒自由組合、自己分配角色,一起玩,一起交談,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交際,并從中體驗了與同伴交往合作的快樂,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覺性和責任心,以及互愛互助、熱情待人、友好協作的優良品質。(三)教師參與并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幼兒對幼兒園的適應和喜愛是從其接觸的教師和同伴開始的。教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幼兒交往中,積極引導幼兒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關系,引導幼兒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合作、分享,當幼兒能較好的與同伴合作、分享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進一步強化幼兒合作、分享行為。另外,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合作、分享能力強的幼兒與能力弱的幼兒相互合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