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乳劑中國農科院植保所陳福13661206041chenful2005@目錄1-水乳劑的概念和在國內外的發展2-乳狀液概念及形成機理3-乳狀液體系的穩定機理4-水乳劑不穩定現象及應對策略5-水乳劑的性能表征及研究方法6-水乳劑的配方組成與質量技術指標7-水乳劑的加工工藝水乳劑概念水乳劑又稱濃乳劑或粗乳劑,是一種以水為連續相的水包油(O/W)乳狀液分散體系通過加入適當的助劑及特殊的加工工藝,使不溶于水的原藥液體或原藥溶于有機溶劑中,并以微小的液珠分散在連續相水中,成非均相乳狀液體制劑外觀通常為乳白色液體(乳狀液)粒徑一般在0.1~10μm之間,較理想的范圍是1μm左右油溶性原藥的水基化需要向體系內輸入外界的能量屬于熱力學不穩定體系特點概念水乳劑的特點與乳油相比,水乳劑具有以下優點水乳劑大量降低了有機溶劑用量,從而降低制劑對人畜和環境的污染,減輕對靶標的藥害,在生產中對加工和使用者都比較安全表面活性劑用量少,形成乳狀液使用的乳化劑用量大大低于形成微乳液的乳化劑用量,一般也低于需要乳化大量有機溶劑的乳油制劑降低生產成本,由于水乳劑乳化劑用量低,大量的水替代了有機溶劑,使其原料成本在水基化制劑中是最低的用水替代了有機溶劑,制劑不易揮發,閃點較高,水乳劑不易燃、易爆,生產、貯存和運輸均很安全水乳劑的特點水乳劑的不足之處加工難度比乳油高,形成乳狀液需要輸入外界的能量,才能形成較小粒徑的油珠顆粒,一般加工設備需要高速剪切機或均質機,能耗較高藥效不如乳油,由于乳化劑的用量低,稀釋液的表面張力高于乳油,潤濕、展著均不如乳油(有機溶劑的滲透性較高),影響了在靶標的有效沉積制劑穩定性比乳油差,水乳劑是熱力學不穩定體系,開發難度比乳油大,而且要達到2年的經時穩定性也比較困難對有效成分的適應范圍比乳油窄,有效成分在水中穩定制約了應用范圍水乳劑在國內外發展概況在英國20世紀60年代在我國至2012年1月份發達國家將對硫磷加工成40%的水乳劑由于減少了有機溶劑的用量,得到人們的認可,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1993年水乳劑僅占到1%,而到1998年占到了5%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開發水乳劑水乳劑登記品種達到683個(微乳劑940個),登記的有效成分為94個(微乳劑99個),占農藥登記品種從2009年2.1%(9月份)的提高到2012年的2.3%(1月份)二代水乳劑特點無需剪切,流動性媲美于微乳劑顆粒粒徑小于水乳劑的粒徑,更接近于微乳劑,也可以稱為亞微乳劑乳化劑用量高于水乳劑,低于微乳劑,穩定性高于常規的水乳劑多數菊酯類農藥均可以加工成二代水乳劑適宜品種2.5%聯苯菊酯二代水乳劑及常規水乳劑的制劑外觀及稀釋液乳狀液定義1多相體系,至少存在兩個相2至少有兩個液相,且須不互溶3至少有一相分散于另一相中4規定了油珠粒徑的大小5熱力學不穩定體系,加入第三組份可增加其穩定性乳狀液的結構簡單乳狀液雙重或多重乳狀液:相當于簡單乳液的分散相(內相)中又包含了尺寸更小的分散質點乳狀液的外觀和性狀分散相和分散介質的折射率不同,外觀不同外觀隨內相液珠大小(分散度)而變化液珠大小(μm)乳狀液外觀大顆粒小球兩相很容易分離>1乳白色1~0.1藍白色0.1~0.03灰色,半透明<0.05透明外觀水乳體系形成理論能夠降低油水界面張力和表面自由能,為乳狀液分散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乳化劑所形成界面膜的空間位阻作用和在分散相微粒表面形成雙電層的靜電作用促使乳液體系成為動力學穩定體系乳化劑界面膜相體積理論1910年,Ostwald從幾何學觀點提出的對于大小相同的球型分散相液滴,若球型液滴大小不均勻,則最大堆密度可超過74%此理論雖然不夠嚴格,乳狀液類型更主要是由乳化劑所決定,但一般來說,相體積分數相差較大時,體積分數大的液體構成連續相是可能的相體積理論液滴總體積分數0.26~0.74形成W/O或O/W乳狀液<0.26O/W乳狀液>0.74W/O乳狀液轉相或破乳雙界面膜理論1913年,Bancroft提出乳化劑在分散相和連續相界面上吸附,形成吸附膜,膜分別與水和油接觸,產生了兩個界面張力雙界面膜理論吸附膜:σW/M(水/膜)、σO/M
(油/膜)σW/M<σO/MO/W乳狀液σW/M>σO/MW/O乳狀液界面膜向界面張力大的一側彎曲,有利于界面張力的降低O/W乳狀液W/O乳狀液鍥型理論Harkins于1917年提出認為乳化劑分子形狀決定乳狀液類型乳化劑吸附在界面上,分子發生定向作用,在彎曲液滴上吸附的乳化劑分子必定是鍥型的乳化劑分子中大的一端所結合的相必定是外相,小的一端結合必定為內相,致使乳化劑在界面上有最大的覆蓋密度。如一價皂形成O/W乳狀液,多價皂則形成W/O乳狀液聚結速度理論1957年Davies提出用振蕩法制備乳液,其類型是由被分散的油滴和水滴的相對聚結速度決定的。將水、油、乳化劑一起振蕩,開始產生多分散狀態即油分散在水中,水分散在油中在水中的油滴聚結速度V1=Cl×e–W1/RT,在油中水的聚結速度V2=C2×e-W2/RT聚結速度理論C1為油滴的碰撞因子,直接正比于油相的相對體積VO/VW,與連續相水的粘度成反比;C2為水滴的碰撞因子,與水的相對體積VW/VO成正比,與油相的粘度成反比W1、W2為聚結必須克服的勢壘,W1取決于分散相油滴之間斥力勢能,W2取決于連續相水之間斥力勢能發生聚結必須破壞的乳化劑極性頭的水化層及乳化劑所覆蓋的油水界面的勢壘雙界面膜理論油滴V1=Cl×e–W1/RT
水滴V2=C2×e-W2/RV1<V2O/W乳狀液V1>V2W/O乳狀液由被分散的油滴和水滴的相對聚結速度決定乳液類型DLVO理論在擴散層模型的基礎上前蘇聯科學家Derjaguin和Landau以及荷蘭科學家Verwey和Overbeek發展了關于溶膠穩定性的理論,因而簡稱DLVO理論。該理論認為膠體的穩定性取決于膠體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溶膠在一定條件下是穩定存在還是聚沉,取決于粒子間的相互吸引力(范德華力)和靜電斥力。由相同物質構成的粒子之間存在范德華引力,其大小與構成粒子的物質性質有關,與球形顆粒的半徑成正比。在沒有相反抗力的情況下,范德華引力會導致介質中顆粒聚集。高度分散的膠體體系在熱力學上是不穩定的,但在動力學上穩定。DLVO理論膠體粒子帶上電荷而產生靜電斥力。如果靜電斥力大于范德華引力,增強顆粒的布朗運動,則能阻止粒子之間的碰撞、聚集,為溶膠提供動力學穩定。若靜電斥力小于范德華引力,則膠體粒子相互聚集,溶膠不能穩定存在。在膠體粒子表面吸附上高分子聚合物后,高分子吸附層通常會降低粒子間范德華引力。空間位阻作用也可以降低范德華引力可見DLVO穩定實質上是一種電荷穩定機制。DLVO理論由于膠體粒子的表面電荷容易受pH的影響,而且其雙電層的厚度易被電解質離子壓縮導致靜電屏蔽效應,因而DLVO穩定的溶膠容易受酸、堿和鹽等外界因素影響而散失穩定,導致聚集。這也是電解質或水質硬度對乳狀液穩定性的影響。DLVO理論是針對相對膠體體系提出來的,但仍然適用于乳狀液體系。影響乳狀液體系穩定因素界面膜粒徑大小及分布兩相密度差黏度穩定因素界面膜定義作用機理表面活性劑在油珠表面形成界面膜,極性一端插入水中,非極性一端插入油中,依靠空間位阻和靜電作用力,使油珠不能聚并長大。乳化劑緊密包圍著油珠顆粒,形成一層具機械強度、彈性的界面膜,且該膜不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阻止因布朗運動、熱交換或機械作用而產生的液相油滴聚并,明顯提高水乳劑的物理穩定性。強化界面膜添加共乳化劑采用陰離子、高分子聚合物乳化劑、混合表面活性劑加入親水性粉末吸附在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劑和共乳化劑的橫向作用增強界面膜的強度及彈性陰離子擴大雙電層厚度,高分子增加空間位阻,混合乳化劑能夠加強界面膜的橫向作用并增強界面膜的機械強度可以提高膜強度也能增強膜極性。添加的粉末的粒徑要小于油相液滴,能被水相完全潤濕而不能被油相完全潤濕。Stokes公式對于球形的液滴其沉降速度符合經典Stokes公式V=G(ρ1-ρ2)D2/18η式中:V—沉降速率;D—液滴直徑;
ρ1-ρ2—分散相與分散介質間的密度差;
η—介質黏度;G—重力加速度。粒徑大小及分布球形液滴的沉降速率與液滴直徑的平方成正比,水乳劑液滴粒徑越小,沉降速率越慢,水乳劑越穩定。在生產中,水乳劑體系因受剪切設備、表面活性劑、溶劑、原藥等影響,不可能完全均質化,剪切的粒徑大小不一,若粒徑分布過寬,容易上浮或下沉,也較易產生奧氏熟化,使水乳劑不穩定。制備水乳劑時,粒徑分布比粒徑大小對穩定性的影響更大。控制液滴大小分布可以有效抑制奧氏熟化,控制液滴的大小分布越窄,小液滴不斷增大成大液滴的進程越慢,水乳劑越穩定。V=G(ρ1-ρ2)D2/18η粒徑大小及分布作用兩相的密度差V=G(ρ1-ρ2)D2/18η球形液滴的沉降速率與油相和水相的密度差成正比兩相的密度差越小,水乳劑受重力的影響越小,則沉降速率越慢,水乳劑越穩定。黏度分散液滴的沉降速率與體系的黏度成反比,通過增大體系的黏度,也可降低液滴的沉降速率,提高水乳劑穩定性。作用機理黏度影響液滴的擴散,分散介質黏度越大,液滴的運動速率越慢,當擴散系數降低時,碰撞頻率降低,聚結速率變慢,液滴數量增加時,連續相的濃度隨著增大,使擴散減慢,這也是濃乳狀液比稀乳狀液穩定的原因相關因素水乳劑的黏度和體系中油相、水相的比例、種類、組分的性質有關,單從油相和水相來講,油相所占的比例小于總體積的30%,液滴相互接觸的機會較低,油相體積超過30%時液滴間的相互碰撞的幾率較大。故低含量的水乳劑易于制備。乳狀液體系穩定機理乳狀液液滴的作用力靜電作用力(相互排斥)空間位阻作用力(相互排斥)乳化油珠顆粒的界面張力范德華力(主要是色散力,相互吸引)重力(地心引力,下沉及上浮)作用機理乳狀液的穩定機理就是克服范德華力,減少由于相互吸引而產生的碰撞幾率,克服重力的影響,減少油珠顆粒的下沉和上浮;強化靜電作用力和空間位阻作用力,減少液滴的絮凝及聚并;降低界面張力,形成牢固的界面膜。靜電作用力該作用力來源于液-液界面的電荷分離,是一種排斥力。電荷分離是由于表面存在無機的電離基團、吸附的離子表面活性劑或聚電解質的結果。可以用來解釋靜電的相互作用,如果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在界面上吸附,表面帶負電荷并均勻分布在液滴的表面,負電荷靠吸附相反離子(帶正電荷)得到補償,反離子形成雙電層,其中一層靠近表面,形成了緊密層(即所謂Stern平面內層或吸附層、固定層),另一層具有擴散性質,形成了擴散層。雙電層模型靜電作用力當兩個有擴散雙電層的液滴相互接近,兩個雙電層的擴散層部分開始重疊,其結果導致兩個液滴的相互排斥。采用陰離子表面活性劑,使吸附層表面帶上負電荷,帶電后的液滴相互靠近,而由于帶同種電荷的靜電作用產生的排斥作用,減少油相液滴相互碰撞的機會,降低液滴聚并或絮凝的機率,使乳狀液穩定。作用機理空間位阻作用力當液滴吸附了表面活性劑分子或高聚物分子時,液滴之間存在著空間位阻作用力。當帶有吸附層的兩個液滴相互接近時,則在兩吸附層產生了兩種相互作用。第一種相互作用為吸附層的混合效應,吸附層發生相互重疊、互相滲透,高聚物濃度增大出現滲透壓,相應產生滲透斥力位能,使液滴不能聚并第二種相互作用是體積限制效應或彈性作用,產生彈性斥力位能,使液滴之間產生排斥作用空間位阻作用力影響因素取決于高聚物的分子結構,一般嵌段或接枝聚合物,形成的空間位壘,阻礙液滴聚并高聚物的分子量和吸附層厚度,分子量高的位阻作用大,吸附層越厚,乳狀液越穩定分散介質的影響。范德華力取向力極性分子的取向而產生的分子間的作用力。取向力與分子的偶極矩平方成正比,分子的極性越大,取向力越大誘導力由誘導偶極而產生的作用力,誘導力與極性分子偶極矩的平方成正比。誘導力與被誘導分子的變形性成正比色散力是分子的瞬時偶極間的作用力。分子量愈大,變形性愈大,色散力越大。油珠顆粒之間存在的主要作用力在極性分子間存在色散力,誘導力和取向力;在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間存在色散力和誘導力;在非極性分子間只有色散力。對大多數分子來說,色散力是主要的。水乳劑不穩定現象水乳劑是一種動力學穩定,熱力學不穩定的分散體系。“不穩定性”主要是指水包油乳液的穩定性能否達到農藥的2年經時穩定性水乳體系中主要的不穩定現象
水乳劑放置——出現分散相顆粒上浮或下沉的現象。也叫乳析,屬于動力學不穩定現象當液滴移動到乳狀液的頂部而發生相分離的情況稱之為分層,而把液滴移動到乳狀液的底部而發生相分離的情況稱之為沉降。
分層或沉降的主要原因:兩相密度差(由重力產生)輕輕振搖即能恢復成乳劑原來狀態
(界面膜、液滴大小沒有變)-可逆過程容易引起絮凝和破乳分層與沉降分層與沉降特點提高介質的黏度增加乳化劑用量加入密度調節劑增黏劑可使水乳劑體系黏度增加,擴散系數減小,液滴碰撞頻率降低,降低分層和沉降的速度降低液滴顆粒粒徑,增強布朗運動,減少制劑分層和沉降。使油相和水相的密度匹配,是減少分層和沉降的最有效辦法。應對策略應對策略—添加密度調節劑密度差較小時密度差較大時若ρ1=1100g/cm3,ρ2=1000g/cm3,通過在介質中加入密度調節劑使介質密度提高到ρ2=1050g/cm3,則其密度差由100g/cm3減至50g/cm3,其沉降速率比原來降低了50%,效果非常明顯若ρ1=1500g/cm3,ρ2=1000g/cm3,通過在介質中加入密度調節劑使介質密度提高到ρ2=1050g/cm3,則其密度差由500g/cm3減至450g/cm3,其沉降速率僅比原來降低了10%,效果不明顯當油相密度差較大時,通過降低分散相與分散介質間的密度差來改變沉降速率的意義不大應對策略—添加增黏劑作用使用增黏劑,提高體系的黏度,使體系轉變為非牛頓流體,降低液滴的分層與沉降機理增黏劑可使水乳劑體系黏度增加,擴散系數減小,液滴碰撞頻率降低,降低分層和沉降的速度,有利于乳狀液的穩定,這也是濃乳狀液(體系黏度)比稀乳狀液更穩定的原因注意但這種增黏劑需通過試驗慎重選用,達到既保持水乳劑不分層或沉降;又不使體系黏度太大,影響其傾倒性和乳化分散性。液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體,經振搖即能恢復成均勻乳狀液現象。——液滴聚結的前奏。絮凝的主要原因:液滴間的色散相互作用力輕微振搖能恢復乳狀液原來狀態;可逆過程液滴大小保持不變,但存在著聚并的危險性。加速分層速度,預示著穩定性降低。絮凝絮凝特點絮凝發生的示意圖絮凝發生的另一種情況是分散的油珠顆粒在線性大分子上吸附橋連,從而導致顆粒下沉的情況。添加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添加高分子聚合物乳化劑加入增黏劑液滴周圍形成雙電層,油相液滴表面覆蓋帶電的基團,產生靜電排斥作用使液滴間不能聚集在體系中形成厚的、牢固的吸附層,產生空間位阻效應。產生強吸附的條件為高分子聚合物不溶解于連續相降低油珠顆粒的擴散速度,使液滴的碰撞頻率降低,改善分散液滴的絮凝。絮凝應對策略聚結——液滴周圍的界面膜破壞,液滴聚并成大液滴,屬于熱力學不穩定現象。乳狀液的破乳——液滴的聚結進一步發展使乳狀液成為油水兩相分離聚結和破乳是不可逆過程(界面膜被破壞)
不可逆過程!聚結和破乳聚結發生示意圖當不能形成良好的靜電位阻和空間位阻,或外加電解質壓迫油珠顆粒界面的雙電層,破壞靜電位阻,導致油珠穩定性變差,已分散的油珠顆粒發生聚結合并而聚沉。當所用水或原藥含鹽量較高時,常會出現上述情況。聚結應對策略混合表面活性劑高分子聚合物提高界面黏度,增加界面彈性;對乳狀液穩定產生協同效應,使界面膜具有較高的膨脹彈性使用高分子聚合物可以產生空間位阻效應,有效阻止兩個液滴的接觸和碰撞。主要有接枝與嵌段共聚物奧氏熟化(Ostwaldripening)定義水乳劑屬于熱力學不穩定的分散體系,在較長時間內可以保持動力學穩定,但隨著時間推移,會出現液滴大小和分布朝著較大的液滴方向移動的現象,這種依靠消耗小液滴形成較大液滴的過程稱為奧氏熟化。溶解度大奧氏熟化與原藥本身的溶解度有關,水溶性較大的原藥,易于產生奧氏熟化,如吡蟲啉(20℃,510mg/L)、滅蠅胺(20℃,11000mg/L)等農藥有效成分制成水乳劑時,易發生奧氏熟化現象。溶解度小一般農藥原藥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100mg/L時,則很少發生奧氏熟化,如大多數的菊酯類殺蟲劑。奧氏熟化機理分析油珠在水中的飽和溶解度與其油珠顆粒的大小有關,并服從Kelvin公式:C1、c2—半徑為R1和R2的小油珠的溶液濃度;R′1、R′2—油珠顆粒半徑;ρ—油珠密度;γs-l—水-油界面能;M—油珠摩爾質量奧氏熟化機理分析小液滴溶解度較大介質為不飽和溶液溶解而消失大液滴溶解度較小介質為飽和溶液大液滴增大從Kelvin公式可見:液滴愈小,飽和溶液濃度愈大,其溶解度愈大奧氏熟化應對策略提高表面活性劑的用量添加溶解度更低的溶劑使用高分子量表面活性劑降低界面張力,使油珠粒徑分布更均勻,降低奧氏熟化的驅動力,可以減緩奧氏熟化有助于減緩溶解度較高的油相的奧氏熟化,其原理為減慢了油分子的擴散速度,而這正是奧氏熟化的驅動力。增加吸附層厚度,減少“裸露”液滴表面積,增加空間位阻,提高空間穩定性,如嵌段或梳型接枝聚合物上述分層或沉降、絮凝、聚結和奧氏熟化的過程,在實際上可以同時發生或依次出現,這將決定于水乳劑在貯存條件下上述四種基本過程的相對速度常數聚結、破乳和奧氏熟化是不可逆,熱力學不穩定絮凝、分層和沉降是可逆的,動力學不穩定不合格產品的調整策略絮凝、分層和沉降,則有調整的空間,通過以上的應對策略進行適當調整,重新進行加工對于聚結、破乳、奧氏熟化等不穩定現象,為不可逆過程,則產品只能報廢但對于高含量的水乳劑,由于配方添加容量有限,也無法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只能倒出,在后續的生產中小批量的加入不合格產品,進行分批分次的調整所以對于水乳劑的配方研制,一定要慎重,要嚴格按照小試、中試、放大生產的步驟進行,才能保證水乳劑的順利生產。水乳劑的重要性能指標—析水率研制階段,出現稍許的析油所選的乳化體系是可行的,經過進一步的優化,可以獲得優良的水乳劑配方水乳劑中不允許析油,油相析出為不合格析油嚴重,所選的乳化體系不合適析水率(%)=(水相體積/樣品體積)×100一般規定水乳劑析水率低于5%為合格計算公式標準水乳劑的重要性能指標—細度定義水乳劑的重要指標之一。油珠顆粒粒徑越小,水乳劑越穩定。測定可用激光粒徑測定儀測定或顯微鏡下測量水乳劑細度標準一般為0.1-10μm,較理想的在1μm左右。細度小于1μm的水乳劑穩定性更高,但需要更多的乳化劑。這也是諾普信公司提出的二代水乳劑的概念在乳狀液的范疇內,粒徑分布比粒徑大小對水乳劑的穩定性影響更大,粒徑分布窄、均勻,其水乳劑越穩定。粘度在100mP?s
以下易分層粘度在800mP?s以上則黏稠,傾倒性較差,影響分散水乳劑的重要性能指標—黏度300~600mP?s,制劑穩定預測水乳劑物理穩定性的研究方法凍融穩定性離心法電導法光散射技術在水乳劑物理穩定性中的應用凍融穩定性預測水乳劑在惡劣環境下長期貯存穩定性和貯存期限的試驗方法方法1:以24h為一周期,在-5℃~50℃波動一次,每24h檢查一次。循環數在5以上認為是合格的方法2:-15℃下貯存16h,之后于24℃貯存8h為一循環,3次循環之后外觀無明顯變化表明制劑穩定。方法3:類似于方法1,見下圖-10℃~5℃下貯存24h室溫下貯存24h54℃下貯存24h方法3:凍融穩定性循環示意圖分層現象觀察:加速觀察制劑的分層或沉降4000r/min,15min制劑穩定
3750r/min,5h(r=10cm)1年
(自然條件)不分層不分層離心法離心法可以觀察到水乳劑的分層或沉降,確定不同離心速度下的沉降速率常數,根據離心力估計出重力,則可以對乳狀液體系在自然重力條件下的分層或沉降做出判斷。電導法對于O/W型水乳劑,由于水相的基礎電導值很高,很難反映出水乳劑開始破壞時的變化。加熱冷卻加熱測定電導率變化曲線,如果變化很小,說明水乳劑穩定光散射技術在水乳劑物理穩定性中的應用TurbiscanLab分散穩定性分析儀主要用于分析乳狀液和懸浮液的穩定性,能快速分析乳狀液、懸浮液等分散體系的沉淀、乳化、絮凝、聚結、分相等不穩定現象。可同時采集、檢測背散射光和透射光的強度,利用隨機軟件可計算出粒子的移動速率、澄清層和浮油層的厚度、顆粒的平均粒徑以及分散體系的體積濃度隨時間的動態變化等上述現象所發生的速率,并給出試樣的分散穩定性參數SI,評價分散體系的穩定性測定參數穩定性參數為水乳劑提供量化評價指標量化評價指標的獲得更有利于設計水乳劑正交試驗,進行水乳劑物理穩定性的研究。透射光探測器反射光探測器光散射技術原理表面活性劑與共乳化劑有效成分水乳劑結構示意圖水乳劑的配方組成
有效成分熔點<60℃溶解度<0.02%(200mg/L)水中穩定質量好、純度高有效成分水溶性高的農藥有效成分對乳狀液穩定性影響很大(奧氏熟化),不容易加工成水乳劑同一種有效成分應選擇固體原藥而不用液體母液,采用質量好、純度高的原藥,而不宜選擇純度較低,含雜質多的原藥不合格水乳劑的再處理有著其它劑型所沒有的技術障礙有機溶劑作用水乳劑為水基性制劑,其目的就是降低有機溶劑的用量,需要篩選溶解度大的有機溶劑熔點較高的固體原藥,必須添加有機溶劑來溶解,而液態原藥或熔點較低的原藥則一般不用有機溶劑特點篩選的有機溶劑與農藥乳化劑單體有著極好的互溶性,所配制的油相具有閃點高,揮發速度慢,滲透性強等優點。在農藥噴灑時,使液滴更長時間滯留在植物或昆蟲體表上,延長并充分發揮農藥的藥效。高純度的液體原藥也需要添加少量溶劑,保證油相的均勻,以提高制劑穩定性。表面活性劑表面活性劑降低界面張力,降低油滴破裂的阻力形成彈性或十分穩定的高黏度的界面膜離子型乳化劑形成雙電層,產生靜電排斥作用高聚物乳化劑產生空間位阻作用共乳化劑定義共乳化劑是分子量較小的極性分子,因有極性頭,在水乳劑中,易被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特點本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