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_第1頁
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_第2頁
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_第3頁
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_第4頁
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幾點思考席埡小學段發秀強國必先強教。一直以來國家都很重視教育,特別是近幾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教育投資,這更加說明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是事物內部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國人口眾多,國家教育的受眾廣泛。“留守兒童”作為教育對象中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其教育問題關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何謂“留守兒童”呢?在研究“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之前有必要對這個名詞作下簡介。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那么,“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為什么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又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現作如下闡述:一、留守兒童教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原因。追根溯源,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廣泛關注的根本原因。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長期以來我們政府在資源配置時候錦上添花的做法,導致了城市和農村、東部和西部,同一區域的不同學校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不同群體享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資源,不同群體所受教育也很不平衡。“留守兒童”作為農民工的后代,作為弱勢群體,他們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相對比較少,特別是農村女留守兒童,在教育上還是相對地處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在閉塞的山村,對女童的重教意識還有待提升。“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國家積極實踐“以人為本”思想,實現社會公平的舉措。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了“民為本,君為輕,社稷次之”的人本思想。如今國家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正是對孟子民本思想的實踐,這也是社會公平得以實現的有利保障。一旦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勢必導致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從而導致社會更多的不公平現象產生,隨之而來,社會不穩定的諸種因素也將會滋生,這些都威脅著社會的穩定發展。政府加大對“留守兒童”教育投資的做法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發展不僅是教育系統內的事務,更是體現社會公平、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身上有很多共性。而當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著“一刀切”的弊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具體問題應該具體分析,所以針對“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找出癥結,然后才能對癥下藥。那么“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哪些問題呢?細細想來,“留守兒童”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比較突出的。1.“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隱患的突出表現。(1)“多動癥”癥候群。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由于監護力度不夠,這些孩子好動成性,他們在學校學習觀念淡薄,不把精力用在學習上,甚至厭學逃學,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2)不愿意與人交流,人際關系淡漠。“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別的細膩、脆弱,對周圍的任何事物也比較的敏感。他們心理活動雖然很很豐富,但是卻把心門上鎖,即使有心事也不會和任何人說。老師找其談話,他們通常也比較無動于衷。老師話稍微說得重點,他們就容易掉眼淚,簡直就是水做的。(3)“留守兒童”的道德觀念比較薄弱。現如今社會歪風邪氣橫行,學校里又存在不切實際的空洞說教,而他們的父母一年到頭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他們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沒有多少關注。而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兒童,缺乏對事物正確與否的判斷能力,又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有些孩子因此變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于是,他們中的一些道德觀念很容易出現偏差,日積月累,他們就會成為問題兒童:有的放任自流、不服管教;有的拉幫結派、賭博斗毆;有的甚至還走上違法的犯罪道路。(4)自卑心理在作祟。當“留守兒童”看到其他同學與父母朝夕相伴,而自己的父母卻遠在天涯的時候,兩相對照,必然會感到失落和自卑,他們會變得更加沉默。當自卑感一旦形成,它就會以一種負向情緒體驗驅動人的消極行為。因此,與父母全在身邊的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降低要求,上進心不強。(5)“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嚴重。農村“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嚴重。社會發展中的消極現象使他們缺乏安全感,他們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懷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總是心懷芥蒂。他們距人于千里之外,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為。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的他們,對于老師親友等的善意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6)對父母有種疏離感。少數孩子認為家里窮,父母無能,才會出去打工掙錢,他們會自覺低人一等。有些孩子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覺得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由此產生怨恨情緒。他們或多或少表現出一些心理問題。其中年齡越小的孩子表現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厭學逃學、不愿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道德觀念比較薄弱、自卑、反抗或逆反心理嚴重這些都是我們分析“留守兒童”心理狀況時候常常用到的詞語。事實上這種認識是偏頗的。“留守兒童”很多也是快樂健康的成長著。他們活潑開朗,待人熱情有禮,學習認真踏實。在他們身上,你看不出“頑劣”的痕跡,這一部分“留守兒童”是如此的乖巧懂事,我們沒理由忽視。不過“留守兒童”中的這兩類代表了兩種極端,剩下的中間派確實讓人頭疼得,稍不加正確引導,放縱其發展,久而久之他們必將自我毀滅,甚至成為社會的毒瘤。2.“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1)家庭監管不到位。“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多是隔代監管(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他們容易溺愛孩子,對孩子采取“綏靖政策”。在他們看來,只要不犯大錯,孩子的一些毛病是可以忽略的。常言道“禍亂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他們的輕視必將種下惡果。等到惡果長大的時候,想要改正已經是無力回天的時候了。(2)親子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的父母們常年在外,與孩子聚少離多,他們不能很好的盡撫育義務,這讓對父母天生有著強烈依戀的孩子們產生了疏離感。愛是人的基本需求,這種需要的缺失成為一種驅動力,促使他們尋求補償。金錢能豐富物質生活,但是卻無法使空虛無依的靈魂得到棲息。有些父母以多給物質享受作為補償撫育的失責,來減輕自己的負罪感。實際這并非良策,這有可能會導致孩子亂花錢,沉迷玩樂和不思進取,甚至會滋生出更多的“寄生蟲”。(3)自我調控能力差外因是提供事物發展的條件,內因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外因通過內因其作用。以上引起“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均屬于外部因素,而“留守兒童”本身的自我調控能力就是其內部因素。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兒童”比自控能力強或者一般的“留守兒童”在情緒、情感、學習心態和行為方面更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其人格的健康發展。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的舉措。(一)家庭教育亟待加強。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長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則阻礙其發展。“留守兒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關愛和呵護。“留守兒童”大多處在小學階段,一般都是未滿14歲的少年兒童。這個階段,正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親子關系的正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我班學生鐘凱為例。鐘凱的父母生下他不久就外出打工,現在父母務工回家。鐘凱同學對父母很淡漠,從未喊過他們一聲爸爸媽媽。由此可知,為了能讓“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我認為完善家庭教育環境,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培養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2.尋找合適的監護人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他們應該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的教育與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溝通,打開他們的心扉,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祖父輩的監護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學習給予幫助,可以為孩子請家教,使其獲得個別化的教育,提高學習成績。俗語云:“上梁不正下梁歪。”身為長輩要以身作責,做好示范。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二)學校教育任務還相當嚴峻。“留守兒童”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在學校接受教育。如何有效利用這段時間把他們教育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學校要為他們提供舒適的生活場所。尤其是生活在山區的“留守兒童”住家離學校太遠,這給他們正常有序的學習帶來諸多不便。學校修建適宜“留守兒童”居住的寢室,配備生活學習輔導教師,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是當務之急。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學校要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學校如何關愛“留守兒童“?最基本的應該做到以下這幾點:(1)完善“留守兒童”檔案,做到有據可循。“留守兒童”的詳細資料應該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住址、聯系電話,家長務工單位的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監護人或其委托監護人的職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學校要指定專人負責建檔及管理工作。這些資料,使學校加強了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聯系,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2)建立“留守兒童”幫扶制。根據留守學生實際情況,動員和組織學校的教職員工對他們進行“一對一”的結對幫扶,隨時掌握孩子的思想、學習、生活方面的情況及困難,并及時幫助解決;特別是他們在學校時,應該能感受到像在家中一樣的溫暖。(3)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應急措施。“安全第一,責任重于泰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層層建立安全工作責任制和安全工作預案,建立留守學生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讓“留守兒童”在學校有安全感。“留守兒童”若在校期間遇到突發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適當的救助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孩子的委托監護人和在外務工的家長,同時按規定及時報告上級有關主管部門。處理完畢后,學校還要記錄在案,并寫好后期跟蹤報道。(4)改進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加強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的指導和訓練,結合實際開設好有關德育課程。如設立“心理咨詢室”、“傾訴信箱”、“親情視頻室”“親情專用電話”或“電子信箱”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要搭建“留守兒童”與其父母或監護人溝通的橋梁,讓學生家長與孩子定期保持聯系,使家長放心,學生安心,學校舒心。學校還可以舉行文藝、體育、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孩子在歡樂和睦、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學習、成長,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玩耍。(三)全社會廣泛關注,建構立體關愛網絡,將他們“一網打盡”1.政府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工作議程,建設服務型政府。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各地普遍認識到“留守兒童”教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強調“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強調政府在“留守兒童”教育和發展中的重要角色。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政府工作議程。如:2004年湖北省教育廳頒布《關于加強農村外出務工農民子女教育和管理的若干意見》,以及2005年湖北省委宣傳部等部門聯合頒布《關于加強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和管理的意見》,2006年江西省教育廳等部門頒布《關于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的意見》,200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管理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他們都強調政府要解決好農民工托留在農村的子女教育問題,各級教育部門充分發揮學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作用,各級婦聯組織充分發揮婦聯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和協調、維權、教育、服務的組織優勢,各級文明辦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到‘三個文明’建設中,各級關工委充分發揮‘五老’作用。農業、民政等部門也在職責范圍內積極開展工作”。總之,社會的各部門都應該通力合作,做到各盡其責,各施其職。有的地方政府還強調“農民工戶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解決好本地區農村留守義務教育工作”;“要加強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的建設和管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尤其是農村勞動力輸出規模大的地方,要把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與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結合起來,滿足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廣大農民子女寄宿需求”。各級政府應該將農村“留守兒童”管理服務工作納入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