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0學年上學期高一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專題訓練統編版高一必修上(江蘇蘇州常熟中學-2020學年高一調研測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鄉土中國
“人治”和“法治”相對稱。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說法律本身能統治,能維持社會秩序,而是說社會上人和人的關系是根據法律來維持的。法律還得靠權力來支持,還得靠人來執行,法治其實是“依法而治”,并非沒有人的因素,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
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有很多方面和現代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說鄉土社會是“無法無天”,或者說“無需規律”。假如我們把法律限于以國家權力所維持的規則,“無法”并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
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行為規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們的行為以完成社會的任務,社會的任務是在滿足社會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們要滿足需要必須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術,向環境獲取資源,人們有學習的能力,上一代所實驗出來有效的結果,可以教給下一代。這樣一代一代的累積出一套幫助人們生活的方法.從每個人說,在他出生之前,已經有人替他準備下怎樣去應付人生道上所可能發生的問題了。他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享受滿足需要的愉快了。
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不分秦漢,代代如是的環境里,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經驗。愈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堯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們在行為和目的之間的關系不加推究,只按著規定的方法做,而且對于規定的方法帶著不這樣做就會有不幸的信念時,這套行為也就成了我們普通所謂“儀式”了,禮是按著儀式做的意思。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
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于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孔子一再的用“克”學、日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約”字來形容禮的養成,可見禮治并不是離開社會,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構成的秩序了。
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盡管一種生活的方法在過去是怎樣有效,如果環境一改變,誰也不能再依著老法子去應付新的問題了。所應付的問題如果要由團體合作的時候,就得大家接受個同意的辦法,要保證大家在規定的辦法下合作應付共同問題,就得有個力量來控制各個人了。這其實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謂“法治”。
法治和禮治是發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情態中。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但是禮治和由個人好惡統治的所謂人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并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的,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法治是通過國家的權力推行其所支持的法律規則來維持社會上人和人的關系的一種治理方式,其實質是“人依法而治”,并非不靠人來執行。
B.人治只是把統治者個人好惡作為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來進行統治的一種治理方式,它不需要法律,以統治者所掌握的權力作為推行的力量。
C.禮治是按照整個社會歷史累積形成的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來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治理方式,人們經過教化,依照某種儀式去指導自己的行為。
D.法是依靠國家權力來保障其效力,禮維持規范的力量則來自于傳統。法治和人治的區別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沒有法律并不影響鄉土社會下的秩序。它自有一套規范人們行為的規范,無需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
B.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依靠禮加之于人來限制人的行為的,一個人如果失禮,不僅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會在道德上受人唾棄。
C.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社會,人口流動小,土地也很少變動,所以在這樣的社會中,個人可以憑借自己和前人的經驗、規定的方法行事即可。
D.鄉土社會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這是因為環境的改變會產生新的問題,過去證明有效的生活方法無法應對這些問題,無法保證傳統的效力。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所謂“學而時習之”,鄉土中國時代,一個人只要能學到社會所累積的有效經驗,就能應對人生道路上可能發生的問題,獲得滿足需要的愉快。
B.所謂“言必堯舜”,鄉土中國是個崇古的社會,這是因為生活環境變化不大,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經驗可以作為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
C.所謂“富而好禮”,人對禮的服從是主動地,只要是主動服禮,就可以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為人所好,從而內在地限制人的行為。
D.所謂“克己復禮”,禮的養成并不是由本能或天意自動形成的,要求自我的克制與約束,主動服膺于傳統的習慣,禮治不能離開社會。
【答案】1.B2.B3.C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要求選出的是“不正確的一項”,然后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B項,“人治只是把統治者個人好惡作為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表達太絕對,原文為“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但是禮治和由個人好惡統治的所謂人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意思是禮治是一種人治,但它并不是以統治者個人好惡為準則的。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明確題干的提問方式,如本題,題干問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然后瀏覽選項,到文中圈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比對,設題的誤區如下:因果關系不當、于文無據、以偏概全、說法過于絕對化、變未然為已然。B項,“一個人如果失禮,不僅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會在道德上受人唾棄”理解有誤,原文為“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所以一個人如果失了禮就不僅僅會在道德上受人唾棄。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這是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然后瀏覽選項,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C項,“只要……就可以……”理解有誤,原文為“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對禮的服膺需要經過教化的過程。故選C
一、(四川成都三中-2020學年高一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項羽何以輸給劉邦
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是楚國名將,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了,不過破落也還是貴族。劉邦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
楚漢戰爭中,劉邦手下有一個神箭手樓煩一箭就把項羽那邊的一個人給射死了。項羽大怒,出來往那兒一站大吼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每戰必勝。而劉邦的本事就是司馬遷說的“好酒及色”。在整個戰爭中,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一一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攻進了關中,后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秋毫無犯。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但項羽聽不進去,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完全不動腦筋。有人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您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后關頭,劉邦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動。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我準備勝利以后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于漢;韓信現在獨當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說行,就這么跟他們約定了。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
韓信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將士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
(選自《易中天品讀漢代風云人物》)
1.對“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原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項羽是貴族,是英雄;劉邦是貧民,是個流氓。
B.項羽的能力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劉邦只喜歡酒色。
C.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D.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不計利害地把它表現出來。
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圍繞“項羽何以輸給劉邦”的話題,結合劉邦、項羽的所作所為,聯系史實,展開了深入細致的論述。
B.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
C.作者認為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他的魯莽驕橫,文章由此對項羽這一形象的分析遞進到對本色英雄失敗的反思。
D.作者認為冷靜的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性格,正是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3.項羽進入咸陽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對此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句話顯示出在待人處事方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
B.這句話充分反映出項羽只求衣錦還鄉的心理。
C.通過項羽的這句話與劉邦相比,顯示項羽的寬容待人、思鄉心切。
D.這句話表現出項羽在勝利面前的那種得意狂妄,這也正是他輸給劉邦的全部原因。
二、(甘肅蘭州聯片辦學-2020學年高一期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漢字的起源與漢字之最
漢字起源的確切時代和起源的狀況曾經那樣模糊。近六十年來,現代考古的謎一個個從地下被揭曉。關于漢字的起源,也有了更多的考古資料顯示了蛛絲馬跡。
殷墟甲骨文產生在商代后期,約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紀。這時的漢字已經是可以較好地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這種漢字的實際面貌表明,它不但經過相當長時期的積累,而且經過某種程度上的整理規范。那么,在此之前的漢字是什么樣子的呢?
從商代后期再往前,推到商代前期。考古學家認為,鄭州商代遺址的發掘中找到的被稱作二里崗文化的商代文化,與殷墟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它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圍內,早于安陽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在翻轉的地面上,曾發現三件有字的骨,其中兩件各有一字,另一件有十個字。考古學家認為是為練習刻字而刻的,它的形制與殷墟甲骨文差不多,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在使用甲骨文。二里崗文化的陶器和陶片上也刻畫符號,都是簡單的刻文,刻在陶大口尊上。河北藁城縣臺西商代遺址里也發現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號,其中一部分比商代后期略早一些。江西清江吳城遺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也早于殷墟四百年左右。這三處的陶文,有的與漢字很相像。
近年來,對夏文化的探討日漸熱烈,一般認為夏代已經進入階級社會,起碼應該有一些原始文字,但是在夏代遺址的發掘中,卻沒有找到可以確證為文字的資料。河南偃師縣發掘的二里頭文化,根據考古層位,是壓在河南龍山文化層之上,又被二里崗文化所壓住的。它的時代約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紀,屬夏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經進入了文明階段。在發掘的陶片上有的刻畫記號,用意不清。這些幾何式的直紋,應當都與文字有關。
盡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似乎沒有更多的關于漢字的考古資料,但不能說明那時沒有文字。骨刻、金鑄、陶繪的器物上得以保存文字,是因為它們的質地不易腐爛。可以想見,在漢字有所積累的時期,它不可能不用來進行日常書寫。那種臨時性的交往或保留時間不必過長的書寫物,是可能劃在易于腐爛的獸皮、木片、樹皮、樹葉、草葉等東西上的。而這些書寫物在數千年之后無法再現,就像我們已經無法看到原始社會的木船和草鞋一樣,應當是十分正常的。而且,隔開這一段,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時代,我們還可以窺到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發現刻有符號的陶尊和殘器片十六件,大都出自墓葬,上面有十八個刻符。這些刻符的圖像和甲骨文與早期金文的象形文字非常接近。雖然這些符號絕大多數刻在陶尊外壁口下頸部,而且一個陶樽一般只刻一個符號,只有一件在頸部兩側刻兩個,另一件在頸部、底部各刻一個,相互并不連貫,因此,意義無法探求。但說它們是原始文字,已有相當的理由。
(節選自《漢字的起源與漢字之最》)
1.下列關于漢字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對于漢字起源的確切時代和狀況,在近六十年來的現代考古中,已經有更多的考古資料顯示了蛛絲馬跡。
B.研究漢字的起源主要不是研究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因為甲骨文已經是可以較好地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了。
C.二里崗文化中發現三件有字的骨,可以推測漢字起源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圍內。
D.二里崗文化、河北藁城縣臺西商代遺址、吳城遺址等陶器上的陶文,對于研究漢字的起源有一定價值。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在夏代遺址的發掘中,沒有找到可確證為文字的資料,這與一般認為夏代已進入階級社會,應該有原始的文字的看法不相合。
B.從考古層位上來說,處于最上層的應該是二里崗文化,其次是河南龍山文化,處于最下層的是河南偃師縣發掘的二里頭文化。
C.二里頭文化屬于夏文化,它所處的時代約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紀,根據專家的研究,至少它的晚期已經進入了文明階段。
D.盡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關于漢字的考古資料缺乏,但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中,已經有了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依據早于安陽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的二里崗文化的考古挖掘中發現的骨上的文字,考古學家作出斷定,當時已經在使用甲骨文。
B.骨刻、金鑄、陶繪的器物上的文字,因為它們的質地不易腐爛,所以能保存下來;而劃在易于腐爛的東西上的文字,就無法保存。
C.大汶口文化中大都出自墓葬的刻有符號的十六件陶尊和殘器片,上面有十八個刻符,這些刻符的圖像中透露出原始文字的信息。
D.考古工作者研究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字之前的不同時期陶片上的刻劃記號,因為弄清這些記號的年代,就能夠弄清漢字的起源。
三、(福建五校-2020學年高一聯考)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詩歌是生活的審美超越
郭國昌
古人云:“詩言志。”就是說,詩歌是表達人們的內心情感的。盡管胡適、陳獨秀等人倡導“文學革命”時對古典詩歌進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們并沒有完全拋棄那些可以超越時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詩歌觀念。即使在現代詩歌受到人們廣泛質疑的今天,“詩歌是人的內心情感的表達”的看法恐怕還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詩歌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是從哪兒來的呢?只要翻開郭沫若、聞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詩歌所表達的情感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詩歌中蘊含的內心情感絕不是詩人的任意發揮,而是從現實生活中得來的。盡管人們可能因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對詩歌的本質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詩人,他就無法拒絕現實生活在詩歌情緒生成中的決定意義。
雖然現實生活是詩歌情緒產生的基礎,但這并不是說只要生活著就會有新的詩歌情緒產生。詩人不但要生活著,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廣度,更有深度。詩人的生活范圍不應當只局限在個人的小圈子里,而應該面向廣闊的社會生活,與普通大眾生活在一起,進入到他們的精神世界里去。對于真正的詩人來說,生活與藝術是統一的,詩歌的情緒蘊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詩人應當經常地問自己:“我被生活感動過嗎?”如果生活感動了詩人,這表明詩人是在以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生活著,是在真正體驗著普通大眾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動的世界里,詩人所獲得的詩歌情緒才是真誠的,包含了人類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純粹是一種封閉孤獨的自我情緒的宣泄。
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情緒和感受并不能全部進入到詩歌的創作中。因為,文學的創作過程是一種審美選擇的過程,是一種情緒升華的過程。詩歌的創作需要飽滿的情感。讀郭沫若的詩,我們感受到的是詩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讀艾青的詩,我們感受到的是詩人面對民族抗爭的悲壯;讀穆旦的詩,我們感受到的是個體生命在艱難境遇中的痛苦。沒有豐富的情感就不會產生優美的詩篇。然而,進入詩歌中的情感必須是以真善美為核心的,詩人要在真善美的表達中“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希望,給人以美好的感受”。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現代詩人的詩歌之所以能夠感動讀者,就是因為他們作品中的情緒和感受是經過了詩人的審美超越的。這樣說,并不是意味著個人的生存感受就沒有價值。相反,那些在與普通大眾相互交融的生活中產生的情緒體驗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懷和精神深度的。
詩歌創作中的審美超越不但是一個情感的把握過程,而且是一個語言的挑選過程。古人云:“在心為志,發口為言,言之美者為文,文之美者為詩。”說的就是詩歌創作中語言運用的重要性。五四新文學革命以后,白話成為文學創作的主要工具,口語化成為現代漢詩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然而,現代漢詩的口語化并不是意味著語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語可以成為詩歌的語言,但是它必須是經過詩人的審美加工。現代漢詩的口語化不僅是詩歌語言的藝術化,而且也是詩人以詩意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審美化。卞之琳的《斷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但是詩人卻通過日常生活的語言和意象的排列與組合,表達了常人司空見慣卻又難以言說的人生體驗和情緒。
(節選自《人民日報》)
1.下列表述,與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項是(3分)()
A.詩歌是表達人們的內心情感的,所表達的情感與現實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B.詩歌中蘊含的內心情感來源于生活,因此,詩人的現實生活在詩歌情緒的生成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C.詩歌是人的內心情感的表達,詩人要寫出好詩,就必須將自己的情感盡情抒發。
D.詩人應該面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因為現實生活是詩歌情緒產生的基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詩歌的情緒蘊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真正的詩人應該以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生活著。
B.詩歌的創作需要飽滿的情感,詩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須是以真善美為核心的。
C.文學的創作過程是一種審美選擇和情緒升華的過程,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情緒和感受并不能全部進入到詩歌的創作中。
D.詩人作品中的情緒和感受只有經過了詩人的審美超越,他們的詩歌才能能夠感動讀者。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要表達真善美,必須在與普通大眾相互交融的生活中產生最具有人文情懷和精神深度的情緒體驗。
B.詩歌創作中的審美超越還是一個語言的挑選過程,因此詩歌創作中的語言運用十分重要。
C.口語化成為現代漢詩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但日常口語也必須是經過詩人進行選擇和審美加工才成為詩歌的語言的。
D.進入詩歌的日常口語要經過詩人的審美加工,而且是詩意化的,卞之琳的《斷章》就是用詩化的口語,表達了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和情緒。
四、(甘肅蘭州一中-2020學年高一期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詩歌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視“興”的作用。所謂“興”的作用,在中國詩歌傳統上可分兩個方面來看。
從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見物起興”。《詩經》上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鳩鳥“關關”的叫聲,引發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興”的作用。但宇宙間不只草木鳥獸等種種物象能引發我們的感動,人世間種種事象也能引起我們的感動。《詩經》“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是寫對時代動蕩不安的感慨,這也是引起人感動的一種重要的因素。
“興”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讀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讀李白、杜甫的詩歌時也能產生與他們同樣的感動,那么你也就有了與李白、杜甫同樣的詩心。不過,詩在使人感動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次是一對一的感動,就是聞一知一,不產生更多的聯想。陸放翁和他的妻子分離之后又在沈園相遇,他寫了一首《釵頭鳳》,千百年之后,我們仍然為陸放翁的悲劇和他的感情所感動,這就是一對一的感動。
可孔子說“詩可以興”的感動則不僅是一對一的感動,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感動。有一次,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于是子貢就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詩經》里所說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與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貢卻從中悟到做人的道理,這正是“詩可以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健身俱樂部入股協議書
- 食堂費用補貼協議書
- 高壓配電施工協議書
- 集體資金使用協議書
- 長春專利保護協議書
- 面試審查就業協議書
- 資金撥付告知協議書
- 集中斗毆和解協議書
- 跟兄弟分錢寫協議書
- 餐廳消防責任協議書
- 2025年消防知識考試題庫:火災預防與逃生逃生技巧實戰演練題
- 高速公路占道施工應急安全措施
- 6.3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課件-2高一下學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 成人創傷性顱腦損傷院前與急診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5解讀
- 北京開放大學2025年《企業統計》形考作業4答案
- 廣東2025年中考模擬數學試卷試題及答案詳解
- GB/Z 27001-2025合格評定通用要素原則與要求
- 中國蠶絲綢文化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浙江大學
- MOOC 學術英語寫作-東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市政道路中線測量內容及計算方法
- 南瓜種植PPT演示課件(PPT 46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