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點燈習俗_第1頁
元宵節的點燈習俗_第2頁
元宵節的點燈習俗_第3頁
元宵節的點燈習俗_第4頁
元宵節的點燈習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元宵節的點燈風俗

篇一:古代文學中的元宵節風俗

古代文學中的元宵節風俗及文化功能

李成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博士教授

摘要:本文從古代文學和元宵節民俗文化關系的角度討論古代文學中的元宵節祭祀、走橋、張燈、燃燈、觀燈、舞燈、猜燈謎等元宵風俗事象,及其元宵節風俗的文化內涵,提醒古代文學中元宵節風俗所表達的文學意義、審美價值和民俗研究價值,以及其促進當代年文化精神文明建立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元宵節古代文學民俗審美文化價值

民俗文化是歷代文人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源泉,古代作家從節日民俗中獲得創作靈感,創作了各種載體的文學作品,并對中國古代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妨礙,成為中國文化的珍寶,它以其特有的藝術方式和藝術魅力,妨礙著歷代讀者,成為人文精神的載體。古代文學中的元宵節豐富多彩而且就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和審美愉悅功能。

正月十五稱為上元,是年俗春節后大地回春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年俗文化春節后的又一個慶祝活動和情感釋放狂歡的高潮。沉醉在在喜慶氣氛中的人們又團聚在一起共同歡慶,亦稱為元夕、上元節,由于這天的食俗是吃“元”宵,故稱為元宵節,寓意和意味團園。節日中人們喜愛張燈結彩慶祝,故又稱為“燈節”。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有詩詞曲賦和戲曲小說等各種藝術方式關于元宵節的風俗進展了多方位的的藝術描繪,形象的反映了古代人民元宵節日的風俗和人文情懷,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民俗文化與古代文學的角度較為全面的調查古代文學中的元宵節風俗及其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是具有理論價值和民俗學意義的重要課題。

一、文學作品中反映的元宵節風俗的開展歷程

《史記·樂書》云:“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于祠壇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唐歐陽詢主編的《藝文類聚》卷四:“《史記》曰:‘漢家以望日祀太一,從昏時到明。’今夜游觀燈,是其遺址。”由此可見元宵節起源于漢代祭祀太一天神,祀神、走橋、張燈等元宵風俗事象。

晉代元宵節己有張燈現象,《藝文類聚》卷八十《燈》引晉習鑿齒詩云:“煌煌閑夜燈,修修樹間亮。燈隨風煒燁,風與燈升降。”描寫燈籠掛在樹間,隨風搖曳,即元宵節的“火樹銀花”,梁簡文帝《燈賦》中說:“何解凍嘉月,值萱莢盛開。草含春而色動,云飛彩以偕來。南油俱滿,西漆爭燃。”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萱莢是傳說中的一種瑞草,從每月初一開場,日長一葉,長至十五日那么止。從十六日開場,日落一葉,到三十日落光。因而“值萱莢之盛開”指十五日。梁代元宵張燈的描繪。梁代文學家蕭綱,即南朝梁簡文帝有《正月八日燃燈應令詩》、南北朝時代南朝陳國皇帝陳后主有《光壁殿遙詠山燈詩》、隋場帝有《正月十五日于通衙建燈夜升南樓詩》。由這些帝王詩可知在隋代往常元宵張燈主要是皇家貴族的雅習。

至唐代,元宵張燈之俗才風行于世。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正月十五夜聞京師有燈恨不得觀》詩云:“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葷隘通街。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詩中既描繪了京師長安花燈滿街的元宵盛況,也描繪了鄉間

元宵迎賽紫姑神的儀式,說明不管城市和鄉間都盛行觀燈風俗。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介紹了宋代元宵節“望之曲折如雙龍飛走”的龍燈盛況,還有“奇術異能、歌舞百戲”的演出。不但百姓觀燈游賞,皇室也張燈結彩。柳永、李清照、劉辰翁、辛棄疾等詞人創作了元宵詞,元宵詞作中展現和浸透著鮮明的時代氣息。東京汴梁和杭州作為宋代都城,當時的一些風俗在這里充分的展現,以示帝國風氣及其折射的北宋開國盛世和末期的衰微、南宋偏安一隅的的悲涼。

金元元宵節風俗也為北方民族所接受,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融。

金貞元年間已有元夕之慶。《大金國志》卷十三載,貞元元年(1153年)春正月,元夕張燈,宴丞相以下于燕之新宮,賦詩縱飲,盡歡而罷.不過,此后金朝上層對元夕張燈之俗的態度有一段反復。金世宗在大定十年(1170年)命宮中元宵無得張燈(《金史》卷六)。元宵張燈對金人的吸引力畢竟是擋不住的。到大定二十六年(1183年)正月,元夕張燈,疏璃、珠瓔、翠羽、飛仙之類不一,至有一燈金珠為飾者。都人男女盛飾觀玩,至十八日而罷(《大金國志》卷十八)。至此,金人比宋人對元宵的熱情毫不遜色。

金王寂《拙軒集》中《元夕有感》:一生能見幾元夕,況是東西南北人。殘夢關河鰲禁月舊游燈火馬行春。歲華投老送多感,節物對愁爭一新。自笑區區成底事,天涯流落淚沾巾。

《中州集》載:朱弁詩《元夕有感》:朔雪余千里,東風偏九州。關河中土異,燈火上元愁。綠蟻嘗新釀,青貂戀故裘。紫姑無用卜,世事正悠悠。

《元夕廳設醮》:春容先督府,月色滿江城。燈賞無仙夢,齋居絕市聲。兩年憂旱虐,八郡望秋成。憑藉剛風力,青章達九清。

無名氏的元散曲【中呂·迎仙客】《十二月》中的《正月》:“春氣早,斗回杓。燈焰月明三五宵。綺羅人,蘭麝飄。柳嫩梅嬌,斗合鵝兒鬧。”(隋樹森《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64,1681頁)曲中描繪了元宵節的節氣、節日風物風俗“柳嫩梅嬌,斗合鵝兒鬧”、“春氣早,斗回杓”“燈焰月明”的節日景物和“綺羅人,蘭麝飄”節日人們的盛裝。馬致遠【仙呂·青哥兒】《十二月》里有寫“元宵”的一首:“春城春宵無價,照星橋火樹銀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鰲山下。”“妙舞清歌最是他”引人矚目。

元代曾瑞的雜劇《留鞋記》(《錄鬼簿》作《佳人才子誤元宵》)。描寫了賣胭脂女子王月英和秀才郭華的愛情故事,他們的約會就在喧鬧的元宵節里發生、開展。

明·弘治溫州府志載:“元夕之張燈??屬邑有五,大概皆同,惟平陽、樂清習或頗異,泰順山鄉,樸率尤甚。上元自十二、十三夜點燈起,謂之試燈。十

四、十五、十六謂之正夜。或結鰲山、搭燈棚、放煙火,仕女通衢游賞。十七夜以后謂之殘燈。”可見,當時元宵燈節時間之長,規模之大。

清代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末詩人姚元之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晚清宋令修的《上元夜》:“軟繡明如晝,香塵一徑通。笙歌人影外,蕭鼓月明中。火樹連春曉,華燈徹夜

紅。風來弦管近,疑是在簾櫳。”清代小說《紅樓夢》中的元宵節成為貫穿全書的重要節慶風俗事項。

古代文學中的元宵佳節,從漢代到清代從具有濃郁的宗教文化氣息觀燈佳節儀式逐步演化為官民同樂的傳統有觀燈、鬧社、演百戲的節慶風俗。

二、古代文學形象生動記錄了元宵節民俗事項及其功能

1、飲酒為樂吃元宵

元宵飲食風俗主要有吃元宵和飲酒。元宵節食用的“元宵”稱謂在古代文學中有多種叫法,如”油錘”、“浮圓子”、“湯元”等。在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荊楚歲時記》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寫的一部記載荊楚歲時風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如今的我國最早的一部專門記載古代歲時季節的專著。正月十五日南朝有“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的風俗。《荊楚歲時記》援用《齊諧記》說:“正月半,有神降陳氏之宅,云是蠶室。假設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今州里風俗,是日祠門戶。其法先以楊枝插于左右門上,隨楊枝所指,乃以酒脯飲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南宋周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食浮園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嘗賦此坐間成四韻》:

今夕知何夕,團聚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提醒了吃元宵意味團園之意。

南宋詩人姜白石詩《詠元宵》:

貴客釣簾看御街,

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

不得金錢不肯回。(注:珍品這里指元宵)

詩中描寫了轎中客人鉤簾看街時遇見賣珍品湯圓的情景,表達了不吃到湯圓不肯回去的喜愛心情:“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詞》那么贊美了元宵的原料和餡的美味以及“馬家”好:“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清代李調元的《元宵》詩描繪了爭看元宵蓮等的喧鬧場景及深夜風雨賣湯元的情景:“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飲酒風俗唐初四杰之一的盧照鄰寫下了《十五夜觀燈》中對元宵宴的描寫:“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北宋詞人晁端禮的《鷓鴣天》:“閬苑瑤臺路暗通。皇州佳氣正蔥蔥。半天樓殿朦朧月,午夜笙歌淡蕩風。車流水,馬游龍。萬家行樂醉醒中。”柳永的《歸去來》:

初過元宵三五。慵困春情緒。

燈月闌珊嬉游處。游盡、厭歡聚。

憑仗如花女。持杯謝、酒朋詩侶。

馀酲更不禁香醑。歌筵罷、且歸去。

“憑仗如花女。持杯謝、酒朋詩侶”歡宴后思歸之情溢于言表。

宋代毛滂《元日·玉樓春》詞云:“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醉鄉深處少相知,祇與東君偏故舊。”

2、張燈結彩燃花焰

元宵節燃燈民間叫放燈,隋代隋煬帝在《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中詠道:“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唐代徐堅《初學記》云:“《史記·樂書》曰漢家祀太一,以昏時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觀燈是其遺事。”大約在唐代已有此風俗。唐代盧照鄰《十五夜觀燈》中如此描繪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太宗趙炅時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中有“永嘉士貢竹絲燈”之記載,這說明當時溫州一帶就能制造精巧的貢品竹絲燈,可見溫州那時已有元宵放燈的風俗。

“鰲山宮闕隱晴空”

“鰲山”是一種燈景,彩燈堆疊,并加以神仙動物等多種形象,做成山的形狀。《雍洛靈異小錄》云:“唐朝正月十五夜??山棚高百馀尺。”山棚又名鰲山、燈山、彩山、山車等。以彩綢結為山形,上懸彩燈為飾,下面是車輪,可巡回展示。宋人向伯恭【鷓鴣天】《上元》詞有“鰲山宮闕隱晴空”句。元人鄭玉《元宵詩》有“對簇鰲山十萬人”,可見欣賞者人山人海。

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憶秦娥》云:

元宵節。鳳樓相對鰲山結。

鰲山結。香塵隨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簾揭。游人不放笙歌歇。

笙歌歇。曉煙輕散,帝城宮闋。

元代詞人王丹桂《瑤臺第一層·元宵》:

時令相催。又依然,元宵報春回。

桂輪新滿,金蓮乍坼,不待栽培。

六街三市遍,列鰲山、輝映樓臺。

競追陪,簇香車寶馬,馳騁多才。

??

“夜夜蓮燈十里紅”的蓮燈北宋詞人晁端禮的《鷓鴣天》:

閬苑瑤臺路暗通。皇州佳氣正蔥蔥。

半天樓殿朦朧月,午夜笙歌淡蕩風。

車流水,馬游龍。萬家行樂醉醒中。

何須更待元宵到,夜夜蓮燈十里紅。

影燈

南宋范成大《燈市行》:

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

春前臘后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

詩人表達了“偏愛元宵影燈戲”的情感,展示了為了迎接歡慶元宵燈節,人們“春前臘后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

冰燈

清代唐順之

元夕影永冰燈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里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

轉燈南宋詩人、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詞對轉燈有形象生動的描繪“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玉壺:指月亮。魚龍舞:指舞魚、龍燈。月轉燈亦轉,一夜歡舞。

龍燈、火樹燭龍《東京夢華錄》卷六介紹了宋代元宵節“望之曲折如雙龍飛走”的龍燈盛況,還有“奇術異能、歌舞百戲”的演出。

唐代詩人韓偓《元夜即席》元宵節之夜“燭龍”:“元宵清景亞元正,絲雨霏霏向晚傾。桂兔韜光云葉重,燭龍銜耀月輪明。”宋代詩人陳與義《元夜》“悟知燒燈夕,節意亦滿目”。朱淑確實《憶秦娥》以女性的細膩情感寫出了具有女性特征的元宵女性觀看“燭龍火樹爭馳逐”的觀感:

彎彎曲,新年新月鉤寒玉。

鉤寒玉,鳳鞋兒小,翠眉兒蹙。

鬧蛾雪柳添妝束,燭龍火樹爭馳逐。

爭馳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詩歌中的“燭龍火樹爭馳逐”的場面表演情景極具動感和藝術魅力。

3、“元宵似是歡游好”的娛樂功能

篇二:客家人元宵節風俗適應

客家人元宵節風俗適應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確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是客家民間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種民間文藝活動最集中、最豐富多彩的一個節日。在客家地區,鬧元宵的風俗也由來已久,至今已經構成了一定的方式。

客家人的適應與中原文化有著親密的聯絡也有著地點的特色。如客家人的游大龍、“古事”、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活動起源于中原。

客家人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圓以后,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愿親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聚。在元宵節或早三幾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廳的梁上懸掛大紅燈籠,并請親朋好友前來喝酒恭喜,期間戶主抱來去年出生的男嬰,先向先祖神位參拜,接著參拜長輩,長輩給“利市”表示祝愿,完畢后眾人開懷暢飲。吃過“燈酒”,男嬰就算正式參加家族行列,將名字注入族譜。一般是一個兒子掛一個燈籠,哪個圍屋掛的燈籠越多就越光榮,表示人丁興隆。

江西贛州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在元宵節更是別有一番景象,人們用游彩龍、儺舞、唱戲、放添丁炮、舞燈火等方式來祈求五谷豐登、人丁興隆、國泰民安。梅州地點的元宵節節慶有迎鑼鼓、燒“煙架”、“火龍”,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豐順縣埔寨鎮元宵之夜以迎鑼鼓、燒“煙架”、“火龍”而飲譽海內外。

閩西客家元宵節節慶方式最有代表性的是姑田游大龍、羅坊走古事等。姑田游大龍活動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正月十五元宵夜,兩百多節、千米長的大龍,曲折于姑田鄉間村落,穿行于大街小巷,騰挪崎嶇,活靈敏現;所到之處,家家門前點香燭、擺果茶、放爆竹,迎接“龍游大地,喜到人間”的場面喧鬧非凡。羅坊走古事是以宗族為單位,以族或以房為一棚古事,每棚古事選擇兩名十歲左右的俊童,按戲曲打扮,化裝臉譜,身著戲袍,一名扮主角坐上頂,一名扮護將坐轎臺。永定縣撫市鎮“走古事”中常見的故事有魁星點燈、桃園三結義、五虎將、六國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過海等。閩西客家元宵節集中

反映了漢民族和畬、黎、瑤族等文化交融而制造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慶典,它具有原生性、人文性、質樸性、性,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還有一些個別地點才獨有的元宵民俗活動,大家一起欣賞下。

魁星點斗

魁星,客家民間信仰的神明。傳說他聰明智慧,才氣過人,客家人把信仰魁星作為勉勵后代崇尚知識、勤奮讀書的傳統風俗。

閩西新泉鄉燒炮

閩西新泉鄉有東南、西、北三個村,每逢正月十四,家家購1萬至10萬響鞭炮,用一塊門板作墊,將爆竹圈成三角形,像一面旗子,懸掛在屋前空坪上。次日凌晨1時許,村民用轎抬著三太祖師,舉著獅、豹、龍、鳳旗,敲鑼打鼓,自北村、西村至東南村游行一日。每到一家門前,村民就燒香點燭,拱手祭拜,燃放懸掛在屋前的鞭炮。只聽一聲聲炸響,震耳欲聾,頃刻之間火光沖天,硝煙彌漫。炮團燒而非放,故名燒炮,取一年大發吉利之兆。

閩西姑田游大龍

閩西姑田游大龍,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每條龍從90節到150節不等,每節4米,龍身直徑70厘米左右,每節由5個青壯年輪番高看游動,有“天下第一龍”之譽。

每年正月十三下午,大龍出游前,先由10多個人帶上工具查修龍路。次日黃昏時分,一條十分壯觀的大龍有如騰云跨風,慢慢行游。龍游大地,百姓緊隨,家家門前燃松明、點燈燭、擺果茶、放炮仗。正月十六上午,燃燒龍身,但龍頭、龍尾上的龍珠不能燒。抬龍板的人最后競相往家里跑,誰先到家誰最吉利。至此,整個游大龍活動完畢。

豐順埔寨燒火龍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歷年頭一個月圓之夜,它意味著幸福美滿。元宵夜豐順縣埔寨燒火龍。燒火龍是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由燒火樹(燒煙架)、燒禹門(鯉魚跳龍門)、燒火龍三項組成,至今有300年歷史。“埔寨火龍”由鐵絲、竹料、紙等扎成,繪上鱗、角、爪,龍首至龍尾長達數十米。在龍身上安裝煙花、炮竹、火箭多達數千枚,龍頭、龍尾裝的火藥更數不勝數。一條火龍由三四十個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樂手、龍蝦、金魚等人,整個隊伍達200多人。燒火龍,

意在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添丁添財。

這些豐富多彩、爭奇斗艷的元宵節慶民俗活動,是客家地區數百年來的一種文化積淀,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客家人的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既活潑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又成為客家傳統精神得以世代傳承的一種載體,是一項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之進展繼承、開展與弘揚,關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立與和諧社會建立,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篇三:元宵風俗

元宵風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漢就存在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倡導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院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節日逐步構成民間浩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開展過程。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確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因而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祝新春的連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祝。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1]。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立“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

大節日。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風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開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那么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不斷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喧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如此,正月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