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二輪復習模塊2專題突破-串點成線專題七工業文明沖擊下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訓練_第1頁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模塊2專題突破-串點成線專題七工業文明沖擊下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訓練_第2頁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模塊2專題突破-串點成線專題七工業文明沖擊下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訓練_第3頁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模塊2專題突破-串點成線專題七工業文明沖擊下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訓練_第4頁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模塊2專題突破-串點成線專題七工業文明沖擊下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突破訓練(七)一、選擇題(2017?河南鄭州聯考)從下表信息可知,當時中學教育的突出特征是()修身讀經講經中國乂字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圖回體操一年級1948324212二年級1948234212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中有關中學堂一、二年級的課程與課時A.推崇國學亦重視西學B.考試制度逐步淡化C.清朝統治岌岌可危D.封建教育體系瓦解解析:選A。根據表格中當時學堂的課程開設“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等說明仍有傳統國學教育的內容,“外國語”“算學”“博物”等說明有教授西方文化的內容,體現了中西合璧、新舊教育交織的特點,故A項正確;B、GD三項在材料中都沒有得到體現。(2017?河南開封聯考)魏源將傳統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儒家公羊學派作了改造,將公羊“三世”說解釋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認為“三世”氣運循環,社會歷史由“淳樸”的太古遞娘為中古,再由中古遞娘為“弊極”的末世。末世之后,“氣運再造”,歷史就又進入到一個新的“太古”境界。材料表明魏源()A.認為歷史是周期循環的B.對封建社會的興衰原因做了客觀分析C.具有歷史進化論史觀D.倡導變革社會政治制度的主張解析:選Co根據題干中“魏源將傳統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儒家公羊學派作了改造”可知魏源認為歷史是在不斷變化的,故A項錯誤;題干中并未提到封建社會的興衰原因,故B項錯誤;根據題干中“末世之后,‘氣運再造’,歷史就又進入到一個新的‘太古‘境界”,可知魏源的觀點具有歷史進化論史觀,故C項正確;題干中并未提到變革社會政治制度,故D項錯誤。(2017?新疆烏魯木齊聯考)早期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王韜在《變法》一文中說:“中西同有舟,而彼則以輪船;中西同有車,而彼則以火車;中西同有驛遞,而彼則以電音;中西同有火器,而彼之槍炮獨精;中西同有備御,而彼之炮臺水雷獨善其勝;中西同有陸兵水師,而彼之兵法獨長。”上述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差距B.清朝科技與西方科技的差距C.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距D.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差距解析:選D。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差距是從黑格爾思想演化而來的,真正進入中國史學界并產生社會影響,是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事,故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清朝科技與西方科技的差距,雖然在材料中有所體現,但是并不全面,故B項錯誤;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距,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以王韜、鄭觀應等為代表的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脫身于封建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他們此時尚不能提出諸如設議院、開國會等政治主張,其主張的變法仍是局限于“自強求富”的自救運動,力主學習西方先進的工業文明來挽救農耕文明之下的內外交困的清王朝,故D項正確。(2017?四川眉山、廣安、遂寧聯考)王韜的《嗖園文錄外編》中記載:“朝廷有兵刑禮樂賞罰諸大政,必集眾于上下議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見相同,而后可頒之于遠近……英國政治之美,實為泰西諸國所聞風向慕,則以君民上下互相聯絡之效也。”這表明王韜()A.準確介紹了英國議會職權B.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響C.認識到君主立憲制的本質D.深受盧梭啟蒙思想影響解析:選Bo“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說明王韜沒有認識到議會制度和君主立憲的本質,即法在王上、議會是權力的中心,故A、C兩項錯誤;王韜認為“必君民意見相同,而后可頒之于遠近”,體現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故B項正確;王韜主張保留君主,與盧梭思想不同,故D項錯誤。(2017?河北石家莊抽檢)“能變則存,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康有為上光緒皇帝第五書集中表達了“維新派變法必須是全面的‘大變’,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變’”的觀點。這主要反映了維新派()A.急于求成的躁進心態B.與傳統體制決裂的勇氣C.“跪著”變法的策略D.對變法成果的樂觀預期解析:選Bo根據題目中康有為主張“全面的大變”,結合所學知識,近代中國無法實現社會轉型的重要阻礙即是腐朽不堪的封建政治、經濟、文化觀念,故“全面的大變”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故A項錯誤;根據前面分析,故B項正確;康有為主張“全面大變”并非“跪著”變法,故C項錯誤;題目中并沒有提到維新變法的結果,故D項錯誤。(2017?山東淄博聯考)《一代風流人物的登場》一文指出,1894年,未來中國的主導者開始崛起,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孫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臺,他們因甲午戰爭改變了命運,更改變了人生態度和政治理念,中國歷史則從此進入“快進”模式。他們主導的“快進”模式以()A.西方學說代替傳統儒學B.實業救國為主要途徑C.美國的政治制度為藍本D.資產階級代議制為目標解析:選D。材料中涉及“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孫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臺”更多的是政治學說,故A項錯誤;實業救國是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揚的、以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作為救國救民的主要途徑,與材料不符,故B項錯誤;以美國的民主共和政體的藍本只有孫中山等人,故C項錯誤;無論是康有為、梁啟超的君主立憲制還是孫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資產階級代議制,故D項正確。(2017?江西宜春聯考)1876年出使英國的郭嵩煮、因曾上書太平天國而流亡香港和英國的王韜、在上海為外商當買辦的鄭觀應、參加洋務運動的官員薛福成等人都對議會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紹,使國人對西方的議會制度有了初步了解。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限制君主權力達成共識C.國人普遍贊同議會制度D.中外交流促進西學傳播解析:選D。根據材料“出使英國的郭嵩煮”“流亡香港和英國的王韜”可知,他們介紹的是君主立憲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幾位進步人士)“對議會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紹”,并不能表明限制君權已經達成共識或議會制度得到國人普遍贊同,故B、C兩項錯誤;根據材料“出使英國”“流亡香港和英國”“為外商當買辦”“參加洋務運動”等信息可知,這些進步人士多少都與西方有一定的關系,在與西方的接觸中傳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D項正確。(2017?江蘇南京、鹽城聯考)近代文學家、翻譯家林紓在《公言報》上發文批評某項運動是“覆孔孟,鏟倫常”,“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是“叛親蔑倫”,“人頭畜鳴”。材料表明該學者()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號B.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基本主張C.否定袁世凱尊孔復古的政策D.重建中國傳統儒學思想體系解析:選Bo材料反映了林紓批評新文化運動中“覆孔孟,鏟倫常”即“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林紓反對“覆孔孟,鏟倫常”,“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是“叛親蔑倫”,“人頭畜鳴”得出他反對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和廢除文言文,推行白話文的主張,故B項正確;袁世凱尊孔復古的政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材料中并未涉及重建中國傳統儒學思想體系,故D項錯誤。(2017?浙江臺州名校聯考)“以科學的批判的態度,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兩千年來獨家經理的‘孔家店’內許多陳貨都變成無價值的廢料了”。材料中評價的事件是()A.維新變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運動D.五四運動解析:選C。依據材料中“以科學的批判的態度,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兩千年來獨家經理的‘孔家店’內許多陳貨都變成無價值的廢料了”的信息可知,該事件已經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故C項正確。(2017?河北保定適應檢測)胡適認為:“我們思想新、信仰新,我們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仍舊是傳統的中國人。”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新文化運動徹底失敗C.傳統思想文化影響深遠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強解析:選C。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而辛亥革命使民主觀念深入人心,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我們思想新、信仰新,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仍舊是傳統的中國人”可知新文化運動并未徹底失敗,故B項錯誤;依據材料“但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仍舊是傳統的中國人”由此可知傳統思想文化影響深遠,故C項正確;材料中重點強調的是“但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仍舊是傳統的中國人”,不能體現文化融合,故D項錯誤。(2017?河南鄭州聯考)張太雷在其《中國革命運動和中國的學生》一文中寫道:”在五四運動之后,這種對舊社會思想的攻擊幾乎完全停頓,一切新出版物都換了戰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爭了。”“對舊社會思想的攻擊”早夭的原因是()A.對傳統文化絕對地否定B.對西方文化絕對地肯定C.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D.僅局限于知識分子中傳播解析:選Co對傳統文化絕對地否定,是“對舊社會思想的攻擊”的表現,故A項錯誤;對西方文化絕對地肯定,是“對舊社會思想的攻擊”的表現,故B項錯誤;當新文化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之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材料中“在五四運動之后……局限于政治斗爭了"相符,故C項正確;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知識分子發起的運動,與題中“對舊社會思想的攻擊”早夭不符,故D項錯誤。(2017?河南洛陽聯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外國傳教士、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無政府主義者都在積極宣傳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這種現象的出現表明()A.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的國情B.中國亟需改造社會的良方C.社會主義已經成為時代潮流D.中共的政治影響不斷擴大解析:選Bo各種思潮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的國情,故A項錯誤;材料中說明眾多思想在中國宣傳,表明當時中國社會需要變革,故B項正確;材料中體現不出社會主義已經成為時代潮流,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提及中共相關信息,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2017?河北邢臺抽檢)“群”在漢語中的基本含義是個體集合成眾。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群分”荀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異性)。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材料二“群學”《群學肆言》是嚴復于1896年開始翻譯的西方社會學名著之一。此后幾年,“群學”一詞在進步思想界流行。梁啟超曰:“善為群者,小而一地一事之法團,大而一國之議院,莫不行少數服從多數之律。”材料三“群眾”“群眾”一詞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眾”的使用次數達到最高峰,常用作“工農群眾”、“勞動群眾”等。1937年,中國共產黨創辦了《群眾》周刊。材料四“群聊”QQ群是騰訊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個公眾平臺。QQ群的理念是群聚精彩,共享盛世。材料一中,荀子以“義”而“群分”的主張屬于哪派思想?他提出“群分”的實質目的是什么?據材料二,概述19世紀末“群學”流行的有利條件。“群學”流行對促進民族意識的覺醒有何意義?據材料三,1919—1925年,哪些歷史事件促使“群眾”一詞日益流行?“群眾”一詞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廣泛使用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特征?材料四中“群聊”時代到來的條件有哪些?你認為“群聊”的交往方式對社會人際關系的發展有何影響?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荀子屬于儒家;第二小問,結合材料一“分(指差異性),故義以分則和”,說明群分的目的是維護等級制度,實現社會和諧。第(2)問第一小問,結合19世紀末嚴復、梁啟超等人的活動背景,可知,經濟上民族工業發展,政治上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思想上西方政治思想傳播;第二小問,首先思想上,維新派宣傳“群學”,傳播了西方的民族民主思想,推動中國進入向西方學習政治制度,其次政治上,推動了愛國救亡的戊戌變法,促進民族意識的覺醒。第(3)問第一小問,抓住關鍵時間“1919—1925年”,可知“哪些”包括五四運動、中共成立、國民大革命等;第二小問,“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共依靠工農群眾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工農群眾”、“勞動群眾”等詞語體現了社會群體的劃分體現鮮明的階級色彩。第(4)問第一小問,抓住材料四中關鍵信息“QQ群是騰訊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個公眾平臺”,可判斷時間和條件,“群聊”時代必須借助網絡技術,改革開放使人們的交往方式變得開放而新潮,加之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地球村的村民交往更為便捷頻繁;第二小問,此問言之有理即可,如使人際關系朝自由、平等、和諧的方向發展,網絡力量不容小覷等。答案:(1)派別:儒家。TOC\o"1-5"\h\z目的: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實現社會和諧。(回答富國強兵、實現統一也可得分)條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國不斷傳播。(任答兩點即可,答甲午戰敗,列強瓜分,民族危機嚴重也可酌情給分)意義:維新派宣傳“群學”,傳播了西方的民族民主思想,推動中國進入向西方學習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愛國救亡的維新變法運動,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事件:1919年五四運動后,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1921年中共成立,以工農群眾作為其階級基礎;1924年后國共進行第一次合作,開展國民大革命,群眾運動高漲。(任答兩點TOC\o"1-5"\h\z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符合史實與時段也可給分)特征:20世紀20至30年代,中共依靠工農群眾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群體的劃分體現鮮明的階級色彩。(答案須從革命性和階級性兩個方面來概括時代特征)條件:網絡技術迅速發展;改革開放促進人們交往方式的開放與新潮;經濟全球化背景。(任答兩點即可)影響:促使人際關系朝自由、平等、和諧的方向發展;網絡力量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傳播正能量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言之有理即可)14.(2017?福建莆田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函一1907年。近仁老叔大人尊前:半年之中通問殊少,吾叔或能諒我懶也。日前,乃以兒女之私,辱吾叔殷殷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