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試題_第1頁
2021-2022學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試題_第2頁
2021-2022學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試題_第3頁
2021-2022學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試題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試卷第 =page 1 1頁,共 =sectionpages 3 3頁云南省玉溪一中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試題一、單選題1以下與種群密度有關的表述正確的是()A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B一塊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就是這個蒲公英種群的種群密度C調查一個地方野兔的種群密度可以用樣方法D種群密度與出生率成正比2下列關于種群數量特征的敘述,錯誤的是()A性別比例可通過影響出生率,進而影響種群密度B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C對于一個自然種群來說,非生物因素不影種群數量的變化D繁殖能力強的種群一般出生率高,種群增長快3下列對種群數量特征的概念圖(如圖)分

2、析正確的是 ()A種群出生率、死亡率不是種群的數量特征B“J”形增長的種群中沒有死亡率和遷出率C預測種群數量未來變化的主要依據是bD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c也達到最大值并保持不變4如圖用來表示田鼠種群的理想增長曲線和在某自然環境中的實際增長曲線,關于曲線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X表明自然狀態下種群無法超出理想狀態下的最大增長速率B嚴密封儲糧食,保護田鼠天敵等措施可以使e點向下移動Cde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d點時種群的年齡結構是增長型5某同學在進行“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根據實驗的結果繪制出了如下圖所示的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下列有關實驗分析錯誤的是 ()A

3、由圖可看出AB段增長符合“J”形增長B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其年齡結構為穩定型CDE段種群的增長速率為負值,其主要原因是營養物質的缺乏D本實驗中酵母菌個體數常用抽樣檢測法獲得6下列有關生物種群與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A松林中的松樹高低錯落有致,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B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統計的方法是取樣器取樣法C可用標記重捕法調查作物植株上蚜蟲的種群密度D自然環境中增加某種群的天敵數量可能影響其K值7下列關于種群密度調查方法的敘述正確的是()A在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時,不能采用樣方法B趨光性昆蟲種群密度的調查可采用黑光燈誘捕法C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調查到的結果是實際值D使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若

4、部分個體標記物脫落,會導致調查結果偏小8下列有關種群的“J”形增長和“S”形增長的敘述,正確的是()A將一種生物引入一個新環境中,在一定時期內,一定會出現J形增長B“S”形增長與“J”形增長存在差異是由資源和空間有限等導致的C某種群的數量呈“S”形增長,則不同時刻的種群增長速率一定不同D種群數量的增長符合Nt=N0t,種群一定呈“J”形增長9下列有關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敘述正確的是()A同一非生物因素對不同動植物種群的影響是相同的B種群密度越大,出生率就越高C氣溫、干旱等氣候因素屬于密度制約因素D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往往是綜合性的10下列與種群研究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A年齡結

5、構屬于增長的種群,將來的數量一定增長B對于瀕危動物,可以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提高其環境容納量來進行保護C在田鼠的數量達到S形曲線的K/2之前進行防治,可以有效防止鼠害D若使用網眼過小的漁網進行捕撈,可能會造成來年魚產量降低11科學家研究某區域中田鼠的種群數量變化,得到該種群在數年內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線,如下圖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慮遷入遷出的情況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a、b兩點種群數量相等B田鼠種群數量在a點和d點是增長的,在bc期間一直在下降C該田鼠種群數量增長時期的增長方式為“S”形增長D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僅由圖可知,a、b兩點時對應的種群的年齡結構分別為增長型和

6、衰退型12下列關于“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的操作正確的是()A從試管吸出培養液之前應靜置一段時間B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計數四條邊上的菌數C當一個小方格中酵母菌數目較多時應適當稀釋D將培養液滴到計數室中蓋上蓋玻片后鏡檢13下列關于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A一個群落中的物種組成是固定不變的B群落中數量最多的物種一定占據優勢C物種組成不同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群落中所有生物的總數量稱為豐富度14甲、乙、丙是不同種但食性相同的小魚,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某研究者在4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1200 條小魚(甲、乙、丙各 400只)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

7、塘中3種魚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測合理的是()池塘編號捕食者數量/只小魚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A三種魚的生態位完全不同B小魚的種間競爭結果可能受捕食者影響C無捕食者時小魚的種間競爭一定會導致乙消失D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減少15下列有關群落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A群落的季節性是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變化而導致的B立體農業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C不同的物種在群落中占據相同的空間位置,則它們的生態位完全一樣D影響植物垂直分層現象的因素主要是陽光,此外還有溫度、水分、無機鹽等16下列有關“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實驗的

8、敘述正確的是()A該研究可采用樣方法進行調查B利用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是根據小動物具有趨光性的特點來設計的C統計物種相對數量的常用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D記名計算法是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或體積中的種群數量17在菠菜地生態系統中,菠菜、昆蟲甲、昆蟲乙存在捕食關系。下圖為某年度調查甲、乙兩種昆蟲種群數量變化的結果。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菠菜地的碳循環在菠菜、昆蟲與無機環境之間完成B依據隨機取樣原則統計成蟲數量可計算出昆蟲種群密度C乙與甲的數量比值代表兩種昆蟲間的能量傳遞效率D乙數量的增加會減少甲種群對菠菜的攝食量18下列關于演替的敘述,正確的是()A豐富度在群落演替過程中都得以增

9、大B初生演替草本階段為灌木階段的形成創造了適宜環境C演替達到相對穩定階段就是森林階段D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自我調節能力強19某自然湖泊中生活著鱸魚和短吻鱷,短吻鱷會捕食鱸魚。當地居民為了提高鱸魚的產量而大量捕殺短吻鱷后,湖中鱸魚的種群數量竟然比原來還下降了。以下最可能的原因是()A缺乏捕食者使鱸魚種內競爭加劇導致大量死亡B短吻鱷捕食的另一種魚以鱸魚為食C捕殺短吻鱷后未向湖泊中投喂鱸魚飼料D利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鱸魚種群數量且重捕前有標記物脫落20關于群落中種間關系和生態位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的非洲獅和斑鬣狗之間不存在種間競爭關系BT2噬菌體和大腸桿菌之間屬于捕食關系C某群落中

10、綠頭鴨和綠翅鴨都喜食小堅果且覓食地點和時間相同因此它們的生態位重合度高D群落中不同生物生態位不同是不同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2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的結構應包括()A全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B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食物網C無機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D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22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A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B生態系統需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C次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屬于生產者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D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能夠發生在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23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A綠色、低碳的生活

11、方式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循環平衡B消費者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C鉛會隨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富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頂端D物質循環是指CO2等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過程24下圖為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部分示意圖,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正確的是()A在人工飼養的高密度魚塘中肯定大于B中包含了三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C從能量關系看,=D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獲得能量的方式完全相同25下列有關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信息傳遞應用在農業生產中可以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B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沒有接受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無法適應環境C有些植物受到傷害時會立刻產

12、生生物堿等物質,這屬于行為信息D在任何生態系統中,能量、物質和信息三者之間的關系都是密不可分的26某地生長著一種灌木,這種灌木釋放出具有揮發性的化學物質,被雨淋溶到土壤中去,能抑制其他植物種子的萌發和草本植物的生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灌木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屬于化學信息B農業生產上可利用信息傳遞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C信息傳遞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因此不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D灌木與它抑制的草本植物之間是種間競爭關系27下列關于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描述,正確的是 ()A生物群落的結構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B研究魚類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確定合理的捕撈量為K值C農田生態系統對太陽能的利用率低

13、于森林生態系統D北極苔原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簡單,所以恢復力穩定性很強28下表為三個穩定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調查的統計數據。據表可以確認的是()草原類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總種數16010080平均產量(千克千重/公頃)2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種數比例(%)25.049.178. 0A在植物豐富的區域選取樣方調查數據B典型草原中各種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三個草原群落的空間結構只存在水平結構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種數最多29下列有關生態系統敘述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不存在負反饋調節B同等強度干擾下,草原生態系統比森林生態系統恢復得慢C外來物種入侵會增加物種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D

14、紅樹林具有凈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30果樹-草菇立體農業和蔗基魚塘等在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之間,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A果樹-草菇立體農業能充分利該生態系統中上下層光照資源B蔗基魚塘生態農業模式中的食物鏈只是物質傳遞鏈,而不作為能量傳遞鏈C蔗基魚塘生態農業模式在提高能量傳遞效率的同時,又減輕了環境污染D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要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發展31生命系統通過某種方式阻止某個反應或過程,以達到自我干預和自我保護的現象稱為阻遏。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環境中食物和空間對種群的增長有阻遏作用B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對側芽的生長有阻遏作用

15、C正反饋調節對生態系統偏離平衡的傾向有阻遏作用D反饋調節對體內甲狀腺激素含量過高或過低有阻遏作用32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能量可驅動物質循環B物質和能量可循環利用C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兩個獨立的過程D能量和生物數量金字塔均可倒置33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云南某地通過新建沼氣池和植樹造林,構建了新型農業生態系統(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該生態系統主要利用了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有整體、循環、自生等B該生態系統的建立,提高了各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C如果在該生態系統中使用太陽能加熱、照明等技術有利于生態足跡的減小D該生態系統中各組分搭配合理,緊密

16、聯系形成了一個有序的整體34天然林很少發生大規模的病蟲害,但人工林卻經常發生,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天然林營養結構更復雜,抵抗力穩定性更強B天然林病蟲害少是因為天然林比人工林恢復性穩定性強C人工林成分單一,自我調節能力差D為提高人工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可投入化肥、水分、農藥等成分35中國塞罕壩林場的生態曾瀕臨崩潰,其建設者經過不斷努力,大大提高了森林覆蓋率,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塞罕壩林場曾瀕臨崩潰說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有限B塞罕壩被譽為首都“綠色屏障”,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隨著森林覆蓋率上升,塞罕壩林場固定的太陽能逐漸增加D人類

17、活動一定使群落的演替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36云南元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從低到高依次出現了干熱河谷生態系統、稀樹草原生態系統、半常綠季雨林生態系統等多種生態系統,是我國唯一的干熱河谷生態系統研究基地,保護區內生活著100余種國家級保護動植物。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保護區內建立了長期觀測站,期間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植物并命名為稀陶木。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保護區內珍稀動植物的保護屬于就地保護B稀陶木目前只有潛在價值C外來物種的盲目引進可能給該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D在保護區周圍農田中建立生態農業,是實現人與該保護區和諧發展的一項合理措施。37生態工程建設要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下

18、列敘述錯誤的是()A農村生態農業建設遵循的原理是一樣的,因此各地可按照統一的設計進行實踐B在恢復廢棄礦區生態系統時需要考慮植被與土壤的協調C生態工程是一類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的工程體系D城市中適當的園林建設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能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38有關下列圖解的敘述正確的是()A反映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B可反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C可以反映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的過程D可以發生基因重組39下列有關實驗設計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驗證酶的專一性時自變量一定是酶的種類B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對淀粉的分解作用時只能用碘液檢測C制作并觀察生態缸穩定性實驗中需要控制各營養級之間的比例D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時可直

19、接用嘴吸氣以給吸蟲器提供穩定的氣流40沼氣池應用在農村綜合發展型生態工程中時主要是將人畜糞便、作物秸稈等經過復雜的厭氧發酵過程產生富含甲烷的氣體燃料,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沼氣池應用在農村綜合發展型生態工程中實現了對能量的多級利用B燃燒沼氣釋放的能量來源于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C沼氣池中的厭氧細菌能產出沼氣屬于生產者D相比秸稈還田,沼氣發酵和燃燒加快了碳循環的過程二、非選擇題組41學校生物興趣小組進行了以下兩項研究,請根據相關研究完成下列問題:、甲組研究了在25 及一定CO2濃度條件下,光照強度對玉米和水稻光合速率的影響,實驗結果如下圖,兩種植物光合作用最適溫度為25 ,呼吸作用最適溫度為30

20、。請據下圖回答下列問題:(1)植物利用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并生成_供暗反應用。(2)在25 ,光照強度為810-2 Lux時,限制水稻光合速率增加的外界因素有_,限制玉米光合速率增加的外界因素有_(3)在30 時重復上述實驗,則圖中的a點將_(填“上升”或“下降”)。、乙組通過實驗測定某一水生生態系統(總水量已知)中單位時間內的浮游植物的總初級生產量,研究思路是根據水體中含氧量的變化算出生態系中浮游植物單位時間內的總初級生產量。(4)請完善以下實驗步驟:a在該水生生態系統中的某一水深處取水樣(水樣內含浮游植物),b水樣分成三等份(每份1L),一份直接測定O2含量(A);另兩份分別裝入不透光(甲)和

21、透光(乙)兩個玻璃瓶中,密閉后放回取樣處(假設甲、乙瓶中生產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產者)。c正常光照一小時后測定甲瓶中的O2含量(B)和乙瓶中的O2含量(C)。 d _(5)本實驗中A與B的差值表示這段時間內_三、綜合題42我國的新疆棉花以絨長、品質好、產量高著稱于世。據悉棉花是雌雄同花的經濟作物,棉纖維的長絨和短絨(由 A、a 基因控制)、白色和紅色(由B、b基因控制),為兩對相對性狀。由于長絨淺紅棉深受消費者青睞,為了獲得長絨淺紅棉新品種,育種專家對長絨深紅棉 M的萌發種子進行電離輻射處理,得到下圖所示的三種變異植株。回答下列問題:(1)輻射前控制棉的纖維長度和顏色兩對性狀的基因_ (

22、遵循或不遵循)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2)棉纖維的長絨和短絨中顯性性狀是_ 。若要確定某一長絨淺紅棉植株的基因組成及位置關系是上圖中的 M1還是M2,請設計一個最簡便的遺傳實驗方案。寫出實驗思路和預期結果及結論。(3)實驗思路:_,觀察并統計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4)預期結果及結論:若子代中_,則為M1。若子代中_,則為M2。432022年3月23日神州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給同學們帶來了一節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航天員們除了開展天空課堂還在空間站開展不同的科學研究,他們用不同類型的細胞開展了大量有關細胞生長發育的研究。已知甲圖為某高等動物體細胞有絲分裂部分時期

23、的示意圖;乙圖表示該動物細胞分裂過程中,不同時期細胞內染色體、染色單體和核DNA含量的關系;丙圖表示該動物細胞在不同分裂時期每條染色體上的DNA含量變化。據下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乙中表示DNA含量的是_(填字母);甲圖中與乙圖中2時期相對應的細胞是_(填“”或“”);圖甲中的細胞有_個染色體組。(2)某校學生在觀看“天宮課堂”的直播之后,某同學用自制的裝片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時,發現細胞重疊,無法辨別染色體,可能的原因是_(寫出一點)。若在顯微鏡視野中觀察到處于丙圖中BC段的分裂期細胞,則該細胞處于有絲分裂的_(填時期)(3)若圖丙表示減數分裂的過程則由C到D的變化原因是_(4)請寫

24、出細胞周期的概念:_,為一個細胞周期。44圖1表示人體血糖濃度發生變化和人體受寒冷刺激后部分調節過程示意圖(A、B、C、D表示激素),圖2表示神經系統對內分泌功能調節的幾種模式(甲、乙、丙表示模式)。(1)人體體溫調節的神經中樞是_,產生寒冷感覺的部位是_(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引起_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圖2的_(填“甲”“乙”或“丙”)模式調節分泌量,此時胰島B細胞屬于反射弧結構中的_(3)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過圖2中_模式(填“甲”“乙”或“丙”)調節的,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適宜刺激是_(4)人在劇烈運動時,體溫升高,體溫調節中樞一方面通過調節皮膚血管和汗腺,

25、增加散熱;另一方面通過圖2中的甲途徑經進行調節,最終使_ 激素分泌減少,使機體產熱減少以維持體溫相對穩定。45圖一為某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A、B、C、D是丙中關系密切的四種生物。圖三為某農村綜合發展型生態工程示意圖。圖二為能量流經某生態系統第二營養級的變化示意圖,其中能量的單位為kJ。請據圖回答問題:(1)圖一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是_,過程中碳的傳遞形式是_,丙中A為第_營養級,代表的生理作用為_(2)圖二中第二營養級和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_,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是_。(3)該濕地中的某種小魚會取食大魚身上的寄生蟲,小魚取食前,常在大魚

26、面前舞蹈一番,還分泌一種化學物質,大魚才讓小魚取食,據此分析,小魚和大魚之間傳遞的信息類型有_(4)圖三所示生態工程的結構和功能有哪些特點_答案第 = page 1 1頁,共 = sectionpages 2 2頁參考答案:1A【解析】【分析】種群的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對種群數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年齡組成可以預測一個種群數量發展的變化趨勢。【詳解】A、種群密度能很好反應種群數量的情況,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A正確;B、單位面積的蒲公英數量是蒲公英種群的種群密度,B錯誤;C、野兔活動能力強、活動

27、范圍廣,調查一個地方野兔的種群密度可以用標記重捕法,C錯誤;D、一般種群密度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成正比,還受遷入率和遷出率影響,D錯誤。故選A。2C【解析】【分析】1.種群的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對種群數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年齡組成可以預測一個種群數量發展的變化趨勢。2.種群的年齡結構分為:(1)增長型:種群中幼年個體很多,老年個體很少,這樣的種群正處于發展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大;(2)穩定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數目接近這樣的種群正處于穩定時期,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穩定;

28、(3)衰退型:種群中幼年個體較少,而老年個體較多,這樣的種群正處于衰退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小。【詳解】A、性別比例影響交配,進而影響出生率,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是決定種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A正確;B、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分為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B正確;C、非生物因素如氣候、疾病等,影響生物種群的變化,C錯誤;D、繁殖能力強的種群一般出生率高,出生率高的種群增長快,D正確。故選C。3C【解析】【分析】年齡組成包括:增長型:種群中幼年個體很多,老年個體很少,這樣的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大;穩定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這

29、樣的種群正處于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穩定;衰退型:種群中幼年個體較少,而老年個體較多,這樣的種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小。【詳解】A、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種群出生率、死亡率也是種群的數量特征,A錯誤;B、J型增長是在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和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種群的數量持續增長,具有一定的增長率,但是并不是沒有死亡率和遷出率,B錯誤;C、年齡結構能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種群數量,而性別比例能影響出生率來影響種群數量,故b為年齡結構,a為性別比例,年齡結構能預測種群數量未來變化趨勢,故預測種群數量未來變化的主要依據是b,C正確;D、c為

30、種群密度,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種群密度也達到最大并保持相對穩定,D錯誤。故選C。4C【解析】【分析】種群數量變化的兩種曲線:(1)“J”型曲線:指數增長函數,描述在食物充足,無限空間,無天敵的理想條件下生物無限增長的情況。(2)“S”型曲線:是受限制的指數增長函數,描述食物、空間都有限,有天敵捕食的真實生物數量增長情況,存在環境容納的最大值K。【詳解】A、比較兩條曲線的走勢和斜率可知,由于存在環境阻力,自然狀態下種群無法超出理想狀態下的最大增長速率,A正確;B、嚴密封儲糧食,保護田鼠天敵等措施可以降低田鼠的環境容納量,使e點向下移動,B正確;C、de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但是仍然大于0,因此

31、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錯誤;D、d點時種群數量在增加,此時的年齡組成是增長型,D正確。故選C。5A【解析】【分析】分析曲線圖:圖示為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其中AB段,酵母菌種群數量增長速率逐漸增大,酵母菌種群數量加快增長;B點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大,此時種群數量增長最快;BC段,酵母菌種群數量增長速率逐漸減小,酵母菌種群數量減慢增長;C點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為0,此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即K值;CD段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穩定;DE段種群數量逐漸減少。【詳解】A、由圖可看出,AB段在逐步增長,但不屬于“J”形增長,A錯誤;B、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其數量保持相對穩定,因此其年齡組成為穩定型

32、,B正確;C、DE段種群數量逐漸減少,種群的增長速率為負值,其主要原因是營養物質的缺乏,C正確;D、酵母菌個體小,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本實驗中酵母菌個體數需間隔相同的時間進行計數,常用抽樣檢測法獲得,D正確。故選A。6D【解析】【分析】1、種群的特征包括種群的數量特征和空間特征,種群的數量特征有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性別比例、遷入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空間特征有均勻分布、隨機分布和集群分布等。2、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1)群落的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狀態,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分層現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許多層次的現象。(2)群落水平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

33、起伏、光照的陰暗、濕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種群密度也有差別。【詳解】A、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松林中的松樹高低錯落有致,但只有一個種群,不能構成群落,A錯誤;B、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統計的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而取樣器取樣法是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采集方法,B錯誤;C、標記重捕法適用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應用樣方法調查作物植株上蚜蟲的種群密度,C錯誤;D、K值是指在環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環境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增加某種群的天敵數量可能影響其K值,D正確。故選D。

34、7B【解析】【分析】1、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法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2)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樣方法:五點取樣法: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要求一致,適用于總體為非長條形。等距取樣法。適用于長條形的總體,先將總體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樣比例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后以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2、標記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中個體數(N)標記總數=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詳解】A、

35、在調查活動范圍小、能力弱的動物種群密度時,如蚜蟲、跳蝻等,可采用樣方法,A錯誤;B、趨光性昆蟲種群密度的調查可采用黑光燈誘捕法,B正確;C、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調查到的結果是估算值,不是實際值,C錯誤;D、根據分析中的公式可知,使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若部分個體標記物脫落,會導致調查結果偏大,D錯誤。故選B。8B【解析】【分析】種群數量變化的兩種曲線:(1)“J”形曲線:指數增長函數,描述在食物充足,無限空間,無天敵的理想條件下生物無限增長的情況。(2)“S”形曲線:是受限制的指數增長函數,描述食物、空間都有限,有天敵捕食的真實生物數量增長情況,存在環境容納的最大值K。【詳解】A、將一種生

36、物引入到一個新環境中,若不適應新環境,則可能被淘汰,新環境為理想條件時,種群才能出現J形增長,A錯誤;B、“S”形增長與“J”形增長存在差異是由資源和空間有限等導致的,“S”形增長由于存在環境阻力,因此數量不可能一直增大,B正確;C、某種群的數量呈“S”形增長,增長速率一般先增大后減小,不同時刻的種群增長速率有可能相同,C錯誤;D、種群數量的增長符合Nt=N0t,且1時,種群才呈“J”形增長,D錯誤。故選B。9D【解析】【分析】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影響種群個體數量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隨種群密度而變化的,這種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例如,傳染病在密度大的種群中更容易傳播,因而對種

37、群數量的影響就大,反之,在密度小的種群中影響就小。又如,在密度大的種群中競爭強度比較大,對種群數量的影響也較大,反之就較小。有些因素雖對種群數量起限制作用,但作用強度和種群密度無關。氣候因素就是這樣,刮風、下雨、降雪、氣溫都會對種群的數量產生影響,但這種因素起多大作用與種群密度也是無關的,這類因素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無論是密度制約因素還是非密度制約因素。它們都是通過影響種群出生率、死亡率或遷移率而起著控制種群數量的作用。 【詳解】A、同一非生物因素對不同動植物種群的影響是相同的,如陽光對不同的植物影響不同,光照強度增加,可能更加促進陽生植物的生長,A錯誤;B、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直

38、接決定種群密度,種群密度越大,出生率不一定就越高,B錯誤;C、氣溫、干旱等氣候因素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C錯誤;D、非生物因素:如陽光、溫度、水等,其影響主要是綜合性的,D正確。故選D。10A【解析】【分析】種群數量變化的兩種曲線:(1)“J”形曲線:指數增長函數,描述在食物充足,無限空間,無天敵的理想條件下生物無限增長的情況。(2)“S”形曲線:是受限制的指數增長函數,描述食物、空間都有限,有天敵捕食的真實生物數量增長情況,存在環境容納的最大值K。【詳解】A、年齡結構只是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增長型的年齡結構將來可能增長,但不是一定增長,A錯誤;B、對于瀕危動物,可以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進行就地保

39、護,以提高其環境容納量,B正確;C、S形曲線的K/2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防治田鼠,應該在K/2之前,C正確;D、若使用網眼過小的漁網進行捕撈,可能會導致小魚(生殖前期)都被捕殺,因此可能會造成來年魚產量降低,D正確。故選A。11C【解析】【分析】1、題意分析: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等于1時,種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意味著種群數量處于穩定狀態;當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時,種群數量增長;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時,種群數量下降。2、種群的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四個基本特征。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衡量種群大小的數

40、量指標,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是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特征,年齡結構是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重要因素,性別比例是影響種群數量的重要因素。【詳解】A、R=出生率/死亡率,圖中a、b兩點的R值相等,但兩點的種群數量不一定相等,A錯誤;B、由分析可知:田鼠種群數量在ad之間R值的變化由大于1逐漸上升,而后又由大于1變成了小于1的值,故種群數量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a點是增長的,d點是穩定的,在bc期間,R值先大于1后小于1,種群數量先增長越來越慢后來下降,B錯誤;C、該田鼠種群數量增長時期先增長較快后來越來越慢,其增長方式為“S”形增長,C正確;D、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僅由圖可知,a、b兩點時對應的

41、種群的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D錯誤。故選C。12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要求考生理解該實驗的原理和方法,能熟練操作并完成實驗的能力。“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中,從試管吸出培養液之前應進行搖勻處理,以減少實驗誤差,A錯誤;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計數相鄰兩邊(如左、上兩邊)上的菌數,B錯誤;當一個小方格中酵母菌數目較多時應適當稀釋,C正確;應該先蓋上蓋玻片,然后將培養液滴到計數室中,再鏡檢,D錯誤。【點睛】易錯知識點撥:(1)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之前,要輕輕振蕩幾次,使酵母菌均勻分布,從而使計數準確。(2)向血細胞計數

42、板中滴加樣液前應先蓋上蓋玻片,讓樣液自行滲入計數室,若先滴加樣液,統計結果會偏大。(3)計數時,需統計小方格內以及小方格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細胞。(4)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在時間上形成前后自身對照,所以無需設置對照實驗。但要獲得準確的實驗數據,必須進行重復實驗,求得平均值。13C【解析】【分析】優勢種:在一定區域內分布數量最大、生長占優勢的種類。在自然條件下,因一定區域內的環境條件只對一二種物種最有利,這類物種便發展為優勢種,其他種則相對處于次要或劣勢地位。【詳解】A、群落中的物種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原來不占優勢的物種可能逐漸變得有優勢,A錯誤;B、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種,

43、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生長有很大的影響,是群落中的優勢種,故群落中數量最多的物種不一定占據優勢,B錯誤;C、群落是一定空間內所有生物的集合體,物種組成不同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確;D、群落中所有生物的種類數稱為豐富度,D錯誤。故選C。14B【解析】【分析】生態位: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詳解】A、題中顯示,甲、

44、乙、丙是不同種但食性相同的小魚,據此可知,三種魚的生態位不完全不同,A錯誤;B、1號池塘中甲的存活率最高,隨著捕食者的增加,甲和丙的存活率在下降,而乙的存活率有所增加,顯然,小魚的種間競爭結果受捕食者影響,B正確;C、無捕食者時,即1號池塘中乙的存活率最低,說明在競爭中處于劣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魚的種間競爭可能會導致乙消失,C錯誤;D、結合表中數據可看出,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逐漸在增多,因為其存活率在增加,D錯誤。故選B。15C【解析】【分析】1、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在群落中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每種生物都占據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

45、2、動物的季節性變化一方面受生物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植物規律性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還受溫度、光照等非生物因素的影響(日照長短會影響很多高等動物性腺的發育)。【詳解】A、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變化,群落的結構會隨之發生規律性變化,屬干群落特征的季節性,A正確;B、立體農業運用的是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即分層現象,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B正確;C、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在群落中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不同的物種在群落中占據相同的空間位置,則它們的生態位不一定完全一樣,C錯誤;D、群里中的動植物均存在分層現象,影響植物垂直分層現象的因素主要是陽光,此外還有溫度、水分、無機鹽等,D正

46、確。故選C。16C【解析】【分析】調查土壤中小動物因身體微小不適合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而采用取樣器取樣法,樣方法用于調查植物的豐富度。觀察肉眼難識別的小動物使用放大鏡;統計土壤動物豐富度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詳解】A、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常用取樣器取樣法進行調查,A錯誤;B、土壤中小動物有趨熱、趨濕、避光的特點,用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時一定打開電燈,以免影響采集,B錯誤;C、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C正確;D、目測估計法是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D錯誤。故選C。17D【解析】【分析】分析題圖:該圖表示的是某年度甲、乙

47、兩種昆蟲種群數量變化,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自變量是時間,因變量是種群數數量的變化。【詳解】A、碳循環發生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A錯誤;B、隨機取樣原則統計各個樣方中該種群所有個體的數量,然后求平均值,可計算出某種昆蟲的種群密度,B錯誤;C、由圖可知,乙捕食甲,但該曲線中乙與甲的數量不能代表兩種昆蟲間的能量傳遞效率,C錯誤;D、由圖可知,乙捕食甲,故乙數量的增加,甲的數量減少,所以會減少甲種群對絲瓜的攝食量,D正確。故選D。【點睛】本題依托曲線為載體,考查生物的種間關系等相關知識,理解能量流動的過程,掌握種群密度的計算方法。18B【解析】【分析】隨時間的推移,

48、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種類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群落發生演替的主要標志:群落在物種組成上發生了變化,或者是在一定區域內一個群落逐步被另一個群落替代。初生演替起點:從來未有過生物生長或雖有過生物生長但已被徹底消滅了的原生裸地。次生演替起點:植被遭受嚴重破壞后所形成的次生裸地。【詳解】A、豐富度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不一定都得以增大,在某一階段也可能降低(廢棄水塘在水全部蒸發后,水生全部死亡,之后才有草本,在這之間是會降低的),A錯誤;B、草本階段時,在動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機物越來越豐富,土壤的通氣性越來越好,為灌木階段的群落形成創造了適宜環境,B正確;C、演替達

49、到相對穩定階段不一定是森林階段,要看當地的環境,如極端干旱的環境下,最后穩定階段就是荒漠(沙漠),C錯誤;D、灌木階段中灌木的生長起到了遮陰、避風等作用,同時為各種生物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階段的物種豐富度要大于草本階段,營養結構更復雜,自我調節能力也越強,D錯誤。故選B。19B【解析】【分析】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2、人為因素:動物棲息地環境的破壞;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環境污染等。【詳解】ABC、短吻鱷會捕食鱸魚,是鱸魚的天敵,大量捕殺短吻鱷后,鱸魚的產量卻沒有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短吻鱷捕食的另一種魚大量繁殖,而該魚又大量捕食鱸魚所致,A

50、C錯誤、B正確;D、利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鱸魚種群數量且重捕前有標記物脫落,導致調查的數量偏大,而題干湖中鱸魚的種群數量竟然比原來還下降,不符合題意,D錯誤。故選B。20C【解析】【分析】1、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有一定的種間關系,包括捕食、競爭、共生、寄生等,不同的生物可能存在一種以上種間關系,比如鷹可以捕食兔子和狐貍,狐貍捕食兔子,鷹和狐貍既有捕食關系,又有競爭關系。2、生態位:(1)概念:物種利用各種資源的幅度以及該物種與種群中其他物種關系的總和。(2)作用:決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決定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3)意義:它表示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51、。【詳解】A、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的非洲獅和斑鬣狗都是肉食動物,可以以小動物為食,所以它們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A錯誤;B、T2噬菌體不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只能寄生于大腸桿菌細胞內,它們之間屬于寄生關系,B錯誤;C、某群落中綠頭鴨和綠翅鴨都喜食小堅果且覓食地點和時間相同因此它們的生態位重合度高 ,C正確;D、群落中不同生物生態位不同,是不同生物、生物與環境長期共同進化的結果,D錯誤。故選C。21D【解析】【分析】生態系統 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圍或區域內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生物群落內不同生物種群的生存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

52、和生物環境。非生物環境又稱無機環境、物理環境,如各種化學物質、氣候因素等,生物環境又稱有機環境,如不同種群的生物。【詳解】生態系統結構包括營養結構和成分,營養結構指食物鏈和食物網,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所以D選項正確。A、B、C選項錯誤。故選D。22C【解析】【分析】1、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聯系:兩者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是推動物質循環的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2、生態系統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三者

53、缺一不可;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動力,信息傳遞則決定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向和狀態;信息傳遞是雙向的,能量流動是單向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詳解】A、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這個渠道進行的,A正確;B、因為生態系統中,能量單向流動,逐級遞減,故任何生態系統都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才能維持其正常功能,B正確;C、次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屬于初級消費者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C錯誤;D、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能夠發生在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具有雙向性,D正確。故選C。23D【解析】【分析】1、物質循環就是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在生物群

54、落和在無機環境之間的往復循環過程。2、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食物網流動;能量是物質循環的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的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因此二者是同時進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關系。【詳解】A、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開采使用,使碳循環不平衡,導致溫室效應的發生,因此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A正確;B、消費者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成分,消費者的呼吸作用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B正確;C、人類活動向環境中排放了許多有害物質,如鉛、汞等,它們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頂端,危害人類,C正確;D、物質循環就是組成生物體

55、的各種化學元素在生物群落和在無機環境之間的往復循環過程,D錯誤。故選D。24B【解析】【分析】分析圖解:圖中表示生產者同化的能量,該能量為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分別表示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表示次級消費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詳解】A、在人工飼養的高密度魚塘中需要添加飼料,生產者的同化量不一定大于初級消費者的同化量,A錯誤;B、表示次級消費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三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屬于次級消費者同化的一部能量,也會流向分解者,因此中包含了三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B正確;C、能量逐級遞減,從能量關系看,為次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大于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與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之和,C錯

56、誤;D、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獲得能量的方式不完全相同,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同化太陽能,消費者通過捕食同化化學能,D錯誤。故選B。25C【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中信息的類型:(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顏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3)行為信息:是指某些動物通過某些特殊行為,在同種或異種生物間傳遞的某種信息。2、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三者的關系:(1)信息傳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生態系統各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信息傳遞是長期的生物進化的結果,

57、具有調節系統穩定性的作用。(2)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具有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這三者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動力,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而信息傳遞則決定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向和狀態在生態系統中,種群和種群之間、種群內部個體與個體之間,甚至生物和環境之間都有信息傳遞。【詳解】A、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A正確;B、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傳遞,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沒有接受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無法適應環境,B正確;C、植物生命活動過程產生的生物堿、有機酸等代謝產物屬于化學信息,C錯誤;D

58、、在任何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生態系統各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D正確。故選C。26C【解析】【分析】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種類: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1)利用聲信號誘捕或驅趕某些動物使其集群或遠離農田。(2)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捕或警示有害動物,降低害蟲的種群密度。(3)有特殊的化學物質擾亂某些動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動物的繁殖力下降種間關系包括寄生、捕食、互利共生和競爭關系。【詳解】A、這種灌木釋放出來的是一種揮發性的化學物質,因此屬于化學信息,A正確;B、在農業生產上可以利用信息傳遞控制有害動物,有效提高農產品的產

59、量,B正確;C、信息傳遞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因此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C錯誤;D、灌木和它抑制的草本植物是不同物種,它們之間是競爭關系,D正確。故選C。27C【解析】【分析】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類群種類豐富,營養結構復雜,而農田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簡單,所以對太陽能的利用率森林生態系統遠遠高于農田生態系統。【詳解】A、生物群落具有季節性,其結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A錯誤;B、研究海洋魚類種群數量變化規律有利于確定合理的捕撈量,一般在K/2處捕撈,因為種群增長率最大,B錯誤;C、森林生態系統垂直結構明顯,農田生態系統對太陽能的利用率低于森林生態系統,C正確;D、北極苔原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少

60、,營養結構簡單,生物代謝活動弱,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及抵抗力穩定性都弱,D錯誤。故選C。28D【解析】【分析】1、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2、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詳解】A、使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為求調查結果準確,應嚴格隨機取樣,而不是在植物豐富的區域取樣,A錯誤;B、由表中數據可知:典型草原每平方米的平均植物總種數大于荒漠草原,但是缺乏單位面積中每個種群的個體數量,故不能說明典型草原中各種群的種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B錯誤;C、三個草原群落的空間結構既存在水平結構,也存在垂直結構,C錯誤;D、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由表中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