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管理體系培訓ppt課件_第1頁
測量管理體系培訓ppt課件_第2頁
測量管理體系培訓ppt課件_第3頁
測量管理體系培訓ppt課件_第4頁
測量管理體系培訓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丈量管理體系認證技術規范 1 計量法制要求 2 技術才干要求 3 丈量過程和丈量設備的要求 .一、計量法制要求1 總那么 組織的丈量管理體系以下簡稱“體系 應符合以及相關的法規和規章規定的要求。以下要求是按現行的計量法律法規提出的,其隨后如有修訂,那么按修訂后的要務虛施。2 計量單位 組織在從事以下活動,該當運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a) 制發公文、統計報表; b) 消費、銷售產品,標注產品標識,編制產品運用闡明書;c) 制定規范、規范、規程、技術文件;d) 出具檢定、校準、檢驗、丈量數據;e) 國家規定應運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的其他活動。3 計量人員 從事計量檢定的人員應持有相應的有效證件。.4

2、 計量規范 組織用于計量檢定和或校準的最高計量規范器應經相關的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按JJF1033-2001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運用。5 強迫檢定 組織的最高計量規范器具和用于貿易結算、醫療衛生、平安防護和環境監測列入強迫檢定目錄的任務計量器具應按規定要務虛施強迫檢定。 4.6 特定要求4.6.1從事計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繕的組織應按照的規定,履行相應的法律手續,并承當相應的法律責任。4.6.2從事定量包裝商品消費的組織應遵守的要求。4.6.3從事零售商品銷售的組織應遵守。.二、技術才干要求1 總那么 體系的計量檢測才干和檢測程度應滿足顧客、組織和法律法規對計量的要求。2 檢測才干 計量檢測才干應滿足以

3、下要求:a) 質量管理體系對過程和產品的監視和丈量的要求;b) 環境管理體系對環境的監視和丈量的要求;c) 職業安康平安管理體系對職業安康的監視和丈量的要求;d) 運營管理、能源管理和平安消費管理等對丈量設備和丈量過程的要求。3 檢測程度 需求時,計量檢測程度應該滿足以下要求:a) 采用先進的計量檢測技術和丈量設備以滿足組織的消費、運營和管理對計量檢測的要求;b) 采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管理丈量管理體系和計量檢測數據。. 三、測 量 管 理 體 系 測 量 過 程 和 測 量 設 備 的 要 求. 引 言 一個有效的丈量管理體系確保丈量設備和丈量過程順應預期用途,它對實現產質量量目的和管理不正確丈

4、量結果的風險是重要的。丈量管理體系的目的是管理由于丈量設備和丈量過程能夠產生的不正確結果而影響該組織的產質量量的風險。用于丈量管理體系的方法包括從根本的丈量設備的驗證到丈量過程控制中統計技術的運用。 在本規范中,術語“丈量過程適用于實踐的丈量活動例如在設計、檢測、消費和檢驗中的丈量活動。以下情況可以援用本規范: 顧客在規定所要求的產品時; 供方在規定所提供的產品時; 立法和執法機構; 丈量管理體系的評定和審核。. GB/T 19000規范闡明的管理原那么之一是強調過程方法。 該當以為丈量過程是支持該組織產質量量的特定過程,圖1顯示了適于本規范的丈量管理體系方式。 本規范包括丈量管理體系的要求和

5、實施指南兩部分,可用于改良丈量活動和提高產質量量。“要求 以正體字出現。“指南在相應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內, 以斜體字出現。“指南 僅作為信息而不是對“要求的添加、限制或修正。 組織有責任規定丈量管理體系要求和決議所需的控制程度作為其整個管理體系的一部分。除非經過認同,本規范不擬添加、節略或替代其它規范的任何要求。 服從本規范的要求有利于滿足其它規范中規定的丈量和丈量過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 19001-2000的第7.6條款和GB/T 24001-1996的第4.5.1條款。.引 言 建立丈量管理體系的目的1) 確保丈量設備和丈量過程適宜于預期運用要求。2) 對能夠產生的不正確的結果進

6、展控制,確保超差 的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 過程方法是丈量管理體系的管理原那么之一。 本規范用于: 顧客在規定所要求的產品時; 供方在規定所提供的產品時; 立法和執法機構; 丈量管理體系的評定和審核。. 引 言 ISO10012規范具有廣泛的適宜性1)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配備丈量設備程度和具有不同要求的組織均可以利用其建立的丈量管理體系;2) 適用于簡單丈量過程的普通控制到復雜或關鍵丈量過程統計技術控制;3) 規范所指的丈量過程除指常規丈量活動外,還可包括如設計、實驗、消費和檢驗中具有特有方式的丈量過程;.引 言4) 本規范要求建立的丈量管理體系適用于各相關方,包括采購產品的外部顧客,提供產

7、品的組織和從事質量、環境、平安管理體系認證和實驗室認可的第三方;5) 丈量管理體系是組織整個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它經過丈量設備確認和丈量過程控制,發揚和表達企業計量任務的技術根底作用。按照本規范的要求管理計量任務,有利于滿足其它規范中規定的丈量和丈量過程控制的要求。.引 言7.1計量確認7.2丈量過程7.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實現 6.資源管理8.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5.管理職責 顧客丈量要求 測 量 結 果 顧 客 滿 意 8.4 改良輸入輸出 丈量管理體系方式.1 范圍 本規范規定了丈量過程和丈量設備計量確認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證明符合計量要求。它規定了丈量管理體系的質量

8、管理要求,可由執行丈量的組織作為整個管理體系的一部分,以確保滿足計量要求。 本規范不擬作為用于證明符合GB/T 19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規范的必要條件。相關方可以允許在認證活動中運用本規范作為滿足丈量管理體系要求的輸入。 本規范不擬替代或添加GB/T 15481idt ISO/IEC 17025規范的要求。 注:影響丈量結果的詳細要素由其它規范和指南規定,如丈量方法的細節、人員才干和實驗室間比對。.1 范 圍IS010012:2003規范界定的范圍 a) 丈量過程的控制; b) 丈量設備的計量確認。規范有助于一個組織符合IS09001:2000規范中7.6監視和丈量安裝控制的

9、要求,IS014001:1996規范4.5.1監視和丈量管理的要求。丈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可作為這兩個規范體系認證的一種重要的輸入。規范與ISOIEC17025規范的關系 是檢定校準實驗室認證規范,對丈量過程、方法、環境、人員才干、數據處置有更高的要求,因此ISO10012:2003規范不擬添加和替代ISOIEC17025規范,僅可作為參考。.2 規范性援用文件 以下文件中的條款經過本規范的援用而成為本規范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援用文件,其隨后一切的修正單不包括訂正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規范,然而,鼓勵根據本規范達成協議的各方研討能否可運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援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10、適用于本規范。 GB/T 19000-2000 質量管理體系 根底和術語 VIM:1993 國際通用計量學根本術語,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2 規范性援用規范 援用規范所列出的規范為 ISO9000:2000質量管理體系 根底和術語 1993國際通用計量學根底術語 這兩個文件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能夠進展修 正,因此,應查詢最新的現行有效的文本。.3 術語和定義3.1 丈量管理體系3.2 丈量過程3.3 丈量設備3.4 計量特性3.5 計量確認3.6 計量職能.3 術語和定義 3.1 丈量管理體系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

11、tem 為完成計量確認并繼續控制丈量過程所必需的一種相 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將計量確認過程和丈量過程的每個過程和過程 要素按照系統過程要求建立計量管理體系, 以發揚體系的整體作用。 將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控制活動,按照系統 過程的想象進展整體實施,可以到達各個過程 單獨活動所不可比較的效果。 .3 術語和定義 3.2 丈量過程measurement process 確定量值的一組操作。丈量是為了獲得丈量數據進展的一組操作, 包括設備、環境、人員才干、程序、控制方法、監視等。丈量過程是一個由未知丈量信息到知準確可靠丈量信息的過程,同時是一個“增值過程。.3 術語和定義3.3 丈量設備meas

12、uring equipment 實現丈量過程所必需的丈量儀器、軟件、丈量規范、規范樣品規范物質或輔助設備或它們的組合。1)丈量儀器儀表;2)基準丈量設備和規范丈量設備,即計量基準和任務規范器;3)丈量用輔助安裝,如丈量用各種轉換安裝,穩壓電源以及對加工產品的量值有影響的工裝、膜具、胎具和定位器等;4)檢驗安裝和檢驗安裝,包括各種理化分析儀器和規范物質;5)檢定安裝和校準安裝;6)丈量軟件和丈量丈量數據計算軟件;7)監視安裝和記錄安裝。 .3 術語和定義 3.4 計量特性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能影響丈量結果的可區分的特性。 注1. 丈量設備通常有假設干個計量特性

13、。 注2. 計量特性可作為校準的對象。計量特性普通是指丈量范圍、丈量的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丈量的反復性、穩定性、以及丈量可靠性等。計量特性取決于丈量設備本身的設計、制造工藝和所用原資料和原器件的質量。丈量設備投入批量消費之前,應經過定型鑒定和型式同意,在運用之前應進展校準或檢定。由于計量特性對丈量結果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也是丈量設備計量確認過程和丈量過程控制的影響要素。.3 術語和定義 3.5 計量確認 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 為確保丈量設備符合預期運用要求所需求的一組操作。計量確認是一個過程。通常包括校準和檢定、必要的調整修繕、再校準、驗證其能否滿足計量要求以及封印

14、和標志等7種操作活動。 計量確認的目的是要確定丈量設備能否滿足預期運用要求。所謂預期運用要求是指丈量設備特性滿足顧客的運用要求。 計量確認的兩個關鍵是:檢定或校準、驗證。 .3 術語和定義3.6計量職能 metrological function 組織中擔任確定并實施丈量管理體系的行政和技術職能。 計量職指實施丈量管理體系有關的行政管理職能和技術管理職責,計量職能組織中應具有明確的職能、權限和位置。.4 總要求 丈量管理體系應確保滿足規定的計量要求。 組織應規定屬本規范所確定的丈量設備和丈量過程,在確定丈量管理體系的范圍和內容時,應思索由于不符合計量要求而帶來的風險和后果。 丈量管理體系由設計

15、的丈量過程控制、丈量設備的計量確認見圖2 和必要的支持過程構成。丈量管理體系內的丈量過程應受控(見7.2)。丈量管理體系內一切的丈量設備應經確認見7.1。 丈量管理體系應按照組織制定的程序更改。.4 總要求 丈量管理體系應滿足顧客、組織和法律法規的計量 要求; 根據不符合計量要求帶來的風險和后果,確定體系的范圍內容; 丈量管理體系應由以丈量過程控制和丈量設備確認和必要的支持過程組成; 丈量體系內的丈量過程應受控; 丈量管理體系內一切的丈量設備應經確認; 丈量管理體系應按照組織的程序更改。.5 管理職責 5.1 計量職能 5.2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5.3 質量目的 5.4 管理評審5.1 計量職

16、能 組織應規定計量職能。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 確保必要的資源以建立和堅持計量職能。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建立丈量管理體系,構成文件,并加以堅持和繼續改良其有效性。.5 管理職責 5.1計量職能 組織應規定計量職能。 應明確計量職能部門在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確 定各級組織和人員崗位和職責。 職責和權限可經過計量職能分配表、崗位職責、 崗位作業 指點書等方式作出規定。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確保必要的資源以建立和保 持計量職能。 企業計量機構可按“集中管理或“分散管理的模 式自行設定。.5.2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 確定顧客的丈量要求并轉化為計量要求; 丈量管理體系滿足顧客的計量要求

17、; 能證明符合顧客規定的要求。.5 管理職責 5.2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全面透徹地了解顧客的丈量要求,從而正確的轉化為 顧客的計量需求; 將顧客的計量要求轉達至整個組織,使一切的相關人 員正確了解并仔細實施。 丈量才干應滿足顧客的要求: 1)所配備丈量設備的丈量才干; 2)丈量過程的控制才干; 3)丈量人員的操作才干; 4)符合丈量要求的環境條件; 5)丈量方法、丈量程序; 6) 丈量過程的監視才干 。.5 管理職責 5.2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組織應向顧客、第三方認證機構提供可靠的證據證明丈量管理體系滿足了顧客規定要求。證明丈量管理體系能滿足顧客規定的要求的證據包括:1)丈量管理體系實現質量目的有

18、效性和適宜性的證據。2)丈量設備的校準、驗證記錄;調試或修繕記錄以及發現不合格丈量設備的處置記錄。3)丈量過程的受控和監視記錄。4)各種丈量記錄5)顧客稱心度評價記錄,特別外部顧客對滿足其計量需求反響信息的記錄。.5.3 質量目的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為丈量管理體系規定可丈量的質量目的。應規定丈量過程的性能斷定客觀準那么、程序及其控制。.5 管理職責 5.3質量目的由負有計量職能的管理者經過識別和分析企業計量任務的現狀, 確定和建立丈量管理體系可丈量的質量目的體系;制定的質量目的應具有可丈量性或可審核性;確定丈量管理體系質量目的的評價準那么,構成程序文件。丈量管理體系的質量目的應按照各有關部門進

19、展分解并在各級組織層層落實。.5 管理職責 5.3質量目的 組織制定的質量目的至少應包括: 1丈量設備配備率 2丈量規范受檢率 3在用丈量設備周期受檢率 4在用丈量設備周檢合格率 5丈量設備完好率 6高等控制丈量過程受控率 7顧客稱心度.5.4 管理評審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按照方案的時間間隔系統地評審丈量管理體系,以確保其繼續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適宜性。最高管理者應確保評審丈量管理體系所需的必要資源。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利用管理評審的結果對體系進展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良丈量過程見第8章和評審質量目的。應記錄一切的評審結果和采取的一切措施。.5 管理職責 5.4管理評審管理評審是評價體系實現質量方針

20、目的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根本手段和方式。最高管理者按謀劃的時間間隔對丈量管理體系進展系統的評審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利用管理評審結果對丈量管理體系和質量目的進展必要的改良;計量職能部門對管理評審的結果及所采取的措施應做好記錄。.5 管理職責 5.4管理評審 管理評審要獲得效果的關鍵是在計量職能的組織 下,各相關部門對管理評審會的內容和議程做好 充分的預備,事先編寫好各部門應提交的書面報告。 管理評審以會議方式進展,會議應構成評審報告,對報告中提出的整改工程要進展跟蹤和驗證。 .6 資源管理 6.1 人力資源 6.2 信息資源 6.3 物資資源 6.4 外部供方6.1 人力資源6.1.1

21、人員的職責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規定丈量管理體系中所 有人員的職責,并構成文件。.6 資源管理 6.1人力資源 6.1.1人員的職責計量職能管理者規定丈量管理體系一切人員及其崗位職責,并構成文件。 人員及崗位職責可用如下方法描畫: 1) 組織機構圖 2) 體系職能分配表 3) 崗位描畫 4) 作業指點書 .6.1.2 才干和培訓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丈量管理體系有關人員具有可證明的才干,以執行分配的義務。應規定所要求的專門技藝。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提供培訓以滿足已識別的需求,保管培訓活動的記錄,評價培訓的有效性并予以記錄。員工應認識到他們所承當的職責,清楚他們的活動對丈量管理體系有效性和產質

22、量量的影響。 當運用正在培訓中的員工時,應進展充分和適宜的監視。 .6 資源管理 6.1人力資源 6.1.2才干和培訓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對丈量管理體系有關人員的任職資歷,業務才干和專門技藝作出規定,并構成文件。 識別培訓需求,計量職能的管理者確保實施培訓。評價、驗證培訓的有效性;保管培訓記錄。經過培訓使員工應明白本人的職責,清楚他們的活動對體系有效性、產質量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因任務暫時需求,運用未經過相應培訓的人員,那么應強調加強對這類人員的監視,確保其任務能滿足相應的要求。.6.2 信息資源6.2.1 程序 丈量管理體系的程序應構成必要詳細程度的文件,并經確認,以確保正確執行以及實施的一致

23、性和丈量結果的有效性。 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現有的程序應經授權同意并受控。程序應現行有效,需求時可獲得和提供。.6 資源管理 6.2.信息資 6.2.1程序丈量管理體系的一切活動應構成文件,這是建立丈量管理體系的根本要求和詳細表達。丈量管理體系文件程序文件應足夠詳細、結合組織實踐、符合規范和規范要求并經過確認。 丈量管理體系程序文件的控制要求包括: 1)程序文件必需經過授權人同意,確認有效; 2)文件的修訂或變卦也必需經過授權人同意; 3)任務現場必需隨手可得到受控的程序文件。.6.2.2 軟件 丈量過程和結果計算中所用的軟件應構成文件,并經識別和受控,以確堅繼續運用的適宜性。軟件及其任何修正在

24、啟用前應進展測試和或確認,并經同意和存檔。測試應在必要的范圍內進展,以確保丈量結果有效。.6 資源管理 6.2.信息資源 6.2.2軟件軟件是指丈量用軟件和計算丈量結果的軟件。編制程序文件對軟件進展控制,控制應包括對軟件的標識,編碼、存檔和運用控制。軟件開發后和投入運用之前對其有效性進展測試并經授權人同意。軟件測試包括:程序檢查和丈量結果反復性檢查等。.6.2.3 記錄 應保管丈量管理體系運轉所需信息的記錄。應有構成文件的程序以確保記錄的標識、儲存、維護、檢索、保管期限和處置。.6 資源管理 6.2.信息資源 6.2.3記錄記錄是丈量管理體系一切活動獨一的證據,因此對體系運轉過程中構成的一切記

25、錄進展控制并編制相應的記錄控制程序文件。對丈量管理體系有關記錄的控制要求包括: 1)記錄的標識 2)記錄的書寫 3)記錄的維護 4)記錄的檢索 5)記錄保管期 6)記錄的處置.6 資源管理 6.2信息資源 6.2.3記錄 體系記錄分類 1)丈量管理體系運轉記錄 a)體系文件 b)體系內審報告 c)體系評審報告 d)體系監視記錄 2)丈量設備與丈量才干的記錄 a)丈量設備記錄 b)丈量才干記錄 c)人員的操作才干記錄 d)環境記錄 .6 資源管理 6.2信息資源 6.2.3記錄3)丈量活動記錄 a 利用丈量設備進展校準檢定的記錄; b 理化分析人員進展理化分析的記錄; c 檢驗人員進貨檢驗、過程

26、檢驗和最終檢驗 記錄。 d) 設備運轉的各種參數記錄丈量設備確認記錄和丈量過程控制記錄在7.1.4和7.2.4中有詳細規定。 .6.2.4 標識 應清楚地標識丈量管理體系中所用的丈量設備和技術程序,可以單獨地或集中地標識。應有設備計量確認形狀的標識。已確認用于某個特定的丈量過程或某些過程的設備應清楚地標識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權運用。丈量管理體系中所用的設備應與其它設備清楚地域分。.6 資源管理 6.2信息資源 6.2.4標識標識是體系信息存在的一種方式,涉及多方面的內容,普通為: 1)丈量設備的形狀標識; 2)體系文件標識; 3)高度控制丈量過程的標識; 標識必需提供足夠的信息;標識可以是單獨標

27、識,也可以是集中標識。標識一旦喪失、損壞或超越時,其所標識的對象為不合格丈量設備或失效文件。.6.3 物資資源6.3.1 丈量設備 在丈量管理體系中應提供并標識滿足規定的計量要求所需的一切丈量設備。丈量設備在確認有效前應處于有效的校準形狀。丈量設備應在受控的或知滿足需求的環境中運用,以確保有效的丈量結果。用于監視和記錄影響量的丈量設備應包括在丈量管理體系內。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建立、堅持和運用構成文件的程序來接納、處置、搬運、儲存和發放丈量設備,以防誤用、錯用、損壞和改動其計量特性。納入或撤出丈量管理體系中的丈量設備應有處置程序。.6 資源管理 6.3物資資源 6.3.1丈量設備應提供并標識滿

28、足計量要求的丈量設備;用于監視和記錄影響量的丈量設備應包括在丈量管理體系內;丈量設備經確認合格后才干投入運用; 丈量設備必需在規定的環境下運用;丈量設備的管理 : 1申購 2審批 3購置 4入庫驗收 5裝卸運輸 6儲存維護 .6 資源管理 6.3物資資源 6.3.1丈量設備 7領用發放 8運用、保養、維護 9降級、報廢組織應提供丈量設備清單,其中包括稱號、型號、出廠編號、計量特性,對在用丈量設備應有被測參數和參數最大不確定度。丈量設備的分類管理方法。 .6.3.2 環境 丈量管理體系覆蓋的丈量過程有效運轉所要求的環境條件應構成文件。 應監視和記錄影響丈量的環境條件。根據環境條件所進展的修正應予

29、以記錄并用于丈量結果。.6 資源管理 6.3.物資資源 6.3.2環境規定丈量過程有效運轉所要求的環境條件應構成文件。對環境進展監視和記錄,需求時根據記錄的數據對丈量結果進展修正。環境條件可分為: 1)規范任務條件 2)正常任務條件 3)極限條件 .6 資源管理 6.3物資資源 6.3.2環境環境條件普通指:溫度及其變化率、濕度、照度、噪聲、振動、電源電壓、電磁干擾、生物霉菌、清潔度以及其他環境要素的影響。當環境不能滿足要求時,應對丈量的數據進展環境影響的修正。修正的數據及其根據均應堅持詳細的記錄。對能夠產生相互關擾或影響的任務區(照實驗室與車間之間)應采取措施進展隔離,防止產生相互影響。.6

30、.4 外部供方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對外部供方為丈量管理體系提供的產品和效力提出要求并構成文件。應根據外部供方滿足文件規定要求的才干對其進展評價和選擇。應規定選擇、監視和評價的準那么并構成文件,并記錄評價結果。應保管外部供方提供產品或效力的記錄。.6 資源管理 6.4外部供方外部供方是指為本組織丈量管理體系提供產品和效力的外部組織。對外部供方的選擇、監視和評價的準那么應制定專門的文件。外部供方為組織提供的產品主要包括: 1) 丈量設備 ; 2) 輔助安裝 ; 3) 檢驗設備、實驗設備 ; 4) 理化分析設備及適用的規范物質; 5) 測試用計算機與公用丈量軟件;.6 資源管理 6.4外部供方 6)

31、 環境監測和過程監控用的監視設備; 7) 與丈量有關的各種記錄器與自動報警器; 8) 維修用的零部件、原器件或組合件等。 提供外來效力的組織主要包括: 1) 提供檢定或校準效力的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或授權的 檢定校準實驗室; 2) 提供修繕、調試或安裝的外來技術效力機構; 3) 提供人員業務培訓、設備裝卸運輸等外來效力的機構。.6 資源管理 6.4外部供方 外供產品必需經過CMC認證,維修、安裝部門應獲得政府計量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的答應證。提供丈量設備檢定或校準服的實驗室應具有符合IS0IECl7025規范的實驗室認可證書或證明滿足ISOIECl7025規范要求的技術才干的證據。.7 計量確認和丈量

32、過程的實現 7.1 計量確認 7.2 丈量過程 7.3 丈量不確定度和溯源性7.1計量確認7.1.1 總那么 應設計并實施計量確認見圖2和附錄A,以確保丈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滿足丈量過程的計量要求。計量確認包括丈量設備校準和丈量設備驗證。 丈量設備的操作者應得到與丈量設備計量確認形狀有關的信息,包括一切限制和特殊要求。 丈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應適宜其預期用途。.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1.計量確認 7.1.1總那么 計量確認目的是確保丈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滿足測 量過程的運用要求。 丈量設備及其計量特性是丈量過程最主要的影響 要素,因此要滿足丈量過程的計量要求首先應確 保丈量設備本身的計量特性。為

33、了確保丈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滿足丈量過程的計 量要求,丈量設備在投入運用之前或按照規定的計量確認間隔,對丈量設備進展確認。 .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1.計量確認 7.1.1總那么計量確認關鍵的步驟是檢定校準和驗證,檢定校準是確定丈量設備的計量特性能否滿足規程或規范的要求,驗證是確定丈量設備能否滿足計量要求。對于列入強檢目錄的丈量設備必需由各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進展強迫檢定,本單位進展驗證。.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1.計量確認 7.1.1總那么校準是要確定被校設備的示值誤差,丈量設備的檢定是要確定被檢設備能否滿足相應計量檢定規程規定的要求屬法制計量范疇。利用規范物質對理化分析設備進

34、展分度或定度,這也是丈量設備校準的一種常用方式。對于暫時無法檢定或校準的丈量設備,可以經過同類丈量設備的比對,以修正丈量的系統誤差,確定能否能滿足預期運用的計量要求。計量確認的過程和方法應編寫程序文件。 .7.1.2 計量確認間隔 用于確定或改動計量確認間隔的方法運用程序文件表述。計量確認間隔應經評審,必要時進展調整以確堅繼續符合規定的計量要求。 每次對不合格的丈量設備進展維修、調整或修正時,應評審其計量確認間隔。.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1.計量確認 7.1.2計量確認間隔確認間隔是丈量設備的校準間隔或檢定周期, 校準間隔可由運用部門根據計量技術法規、丈量設備校準的歷史數據和丈量設備

35、的運用環境和頻次確定;ISO10012.1規范的附錄A 給出了丈量設備確認間隔確定指南, 表述了確認間隔的初始選擇和確認間隔評審方法,可供調整校準間隔的參考。.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1.計量確認 7.1.2計量確認間隔國家計量檢定規程對不同種類丈量設備規定的檢定間隔,作出的一致規定。在計量器具分類管理方法中 A類丈量設備必需嚴厲遵守,B類丈量設備可適當的擴展23倍,C類可只作初次檢定。對實行自主校準的丈量設備確實認間隔,要定期評審,適時調整。在周檢過程中,發現不合格丈量設備時,應對確認間隔進展評審, 評審應有記錄。對丈量設備確認間隔的調整應編制相應的程序文件。.7.1.3 設備調整控

36、制 在經確認的丈量設備上,對影響其性能的調整安裝進展封印或采取其它維護措施,以防止未經授權的改動。封印或維護安裝的設計和實施應保證一旦改動將會被發現。 計量確認過程程序應包括當封印或維護安裝被發現損壞、破損、轉移或喪失時應采取的措施。.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1.計量確認 7.1.3設備調整控制調整控制主要適器具有影響計量特性可調部件的丈量設備。 封印的調整控制應做到,假設未經授權者改動或調整封印,封印即自行破壞或產生明顯的破壞痕跡。丈量設備封印用的資料可采用填料、涂料、焊料、線材或標簽。對丈量、計算軟件應采取加密和寫維護的措施。封印破壞的丈量設備應按不合格丈量設備處置。.7.1.4

37、計量確認過程記錄 適用時,計量確認過程的記錄應注明日期并由授權人審查同意以證明結果的正確性。 應堅持并可獲得這些記錄。 計量確認過程記錄應證明每臺丈量設備能否滿足規定的計量要求。 需求時,記錄應包括:a)設備制造者的表述和獨一性標識、型號、系列號等;b)完成計量確認的日期;c)計量確認結果;d)規定的計量確認間隔;e)計量確認程序的標識見6.2.1;f)規定的最大允許誤差;.g)相關的環境條件和必要的修正闡明;h)設備校準引入的丈量不確定度; i)維護的詳細情況,如調整、維修和修正等; j)運用限制;k)執行計量確認的人員標識; l)對信息記錄正確性擔任的人員標識;m)校準證書和報告以及其它相

38、關文件的獨一性標識如編號;n)校準結果的溯源性的證據;o)預期運用的計量要求;p)調整、修正或維修后的校準結果以及要求時的調整、修正或維修前的校準結果。 計量職能應確保只需經授權的人員才允許構成、修正、出具和刪除記錄。.七、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1計量確認 7.1.4計量確認過程記錄確認記錄應能證明丈量設備滿足了預期計量要求。確認是確定丈量設備滿足計量要求的最根本過程,必需構成并保管好確認記錄。確認過程記錄必需由授權確實認人員簽字、由授權的復核人員認可,以證明計量確認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靠性。計量確認過程記錄的數據有專門的規定。本規范添加丈量設備的計量要求、驗證和驗證結果。計量確認過程記錄,

39、所列數據項應該足夠充分。確認記錄的書寫、保管、處置應滿足6.2.3的要求。.7.2 丈量過程7.2.1 總那么 應對作為丈量管理體系組成部分的丈量過程進展謀劃、確認、實施、構成文件和加以控制。應識別和思索影響丈量過程的影響量。 每一個丈量過程的完好規范應包括一切有關設備的標識、丈量程序、丈量軟件、運用條件、操作者才干和影響丈量結果可靠性的其他要素。丈量過程控制應根據構成文件的程序進展。.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2丈量過程 7.2.1 總那么丈量過程是在丈量人員,利用丈量設備,按照規定的丈量方法,在規定的環境條件下所進展的受控活動。 計量職能部門應對丈量過程進展謀劃、設計、確認和實現,并

40、編制程序文件進展控制。在謀劃過程中識別丈量過程中的“高度控制過程是非常必要的。 必需識別丈量過程中的影響要素以及影響的大小,以和丈量過程的控制相匹配。.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2丈量過程 7.2.1 總那么高度控制丈量過程構成的文件應充分地描畫: 1) 被測參數及允許的最大不確定度; 2運用的丈量設備及其特性要求; 3) 所運用的丈量程序以及丈量軟件; 4) 任務的環境條件; 5) 丈量操作者的資歷和技藝; 6監視方法。 .7.2.2 丈量過程設計 應根據顧客、組織和法律法規的要求確定計量要求。為了滿足這些規定要求而設計的丈量過程應構成文件,并確認有效,必要時,征得顧客贊同。 對每一丈

41、量過程,應識別有關的過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選擇要與不符合規定的要求時引起的風險相稱。這些過程要素和控制應包括操作者、設備、環境條件、影響量和運用方法的影響。 丈量過程應設計成能防止出現錯誤的丈量結果,并確保能迅速檢測出存在的問題和及時采取糾正措施。 應確定和量化丈量過程預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 。.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2丈量過程 7.2.2丈量過程設計 按照對產質量量、組織的效益重要程度,丈量過程可分為 “高度控制丈量過程和“普通控制丈量過程。 高度控制丈量過程包括: 1) 關鍵、重要或精細的丈量參數; 2) 與組織經濟效益、效率相關的參數 3) 法律法規要求的平安的丈量;

42、 4溯源測試; 5) 丈量結果不準確會呵斥費用很高的丈量。 6) 由于相關緣由,丈量設備不能滿足丈量要求 測試; .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2丈量過程 7.2.2丈量過程設計 7) 組織以為應作為高度控制的測試。 除此而外,其他的丈量過程,那么為“普通控制丈量過程 。丈量過程控制設計是針對高度控制丈量過程而言的。丈量過程的設計首先要分析和識別過程和過程要素要素,特別是影響特定過程丈量結果的關鍵要素進展識別,要素包括:操作者、丈量設備、環境、影響量、丈量方法、監視方法,并對這些要素進展控制。 . 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 7.2丈量過程 7.2.2丈量過程設計丈量過程設計要做到一旦出

43、現錯誤丈量結果,能迅速檢測出存在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政措施:為此要制定丈量過程正常運轉的判別準那么和判別方法;設計中應明確對丈量過程實施監視和驗證的方法;對于普通控制丈量過程,要求做到丈量設備必需確認合格和按照規定的丈量程序進展丈量即可。丈量過程的設計應構成文件。.7.2.3 丈量過程的實現 丈量過程應在設計的受控條件下實現,以滿足計量要求。 受控條件應包括: a)運用經確認的設備; b)運用經確認有效的丈量程序; c)可獲得所要求的信息資源; d)堅持所要求的環境條件; e)使器具備才干的人員; f)適宜的結果報告方式; g)按規定實施監視。.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2 丈量過程 7.2

44、.3丈量過程的實現 丈量過程實現就是為滿足計量要求,使事先設計 好的丈量過程一直處于受控形狀。 丈量過程通常的受控條件: 1)必需運用計量確認合格的丈量設備; 2)采用經過證明有效的丈量程序; 3)有需求的信息資源(包括準確可靠的丈量數據); 4)必需堅持和維護符合丈量要求的環境條件; 5)運用經過培訓合格有資歷證書的丈量人員; .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2 丈量過程 7.2.3丈量過程的實現6)規定丈量結果報告的適當方式;7)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進展丈量過程參數的監視和丈量,搜集和積累足夠數量的丈量數據。普通說來,一個高度控制丈量過程只需符合以上 的要求,那么該丈量過程應是受控的,該丈

45、量過程有關的產品加工過程也應是受控的,加工的產質量量應該是符合規范的。 對于“ 普通控制丈量過程,只需運用經計量確認合格的丈量設備、執行丈量程序或操作規程,就可視為丈量過程受控。.7.2.4 丈量過程的記錄 計量職能應保管記錄以證明丈量過程符合要求,記錄內容包括:a)實施的丈量過程的完好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丈量設備或核對規范和相關的操作條件;b)從丈量過程控制獲得的有關數據,包括有關丈量不確定度信息;c)根據丈量過程控制數據的結果而采取的措施;d)進展每個丈量過程控制活動的日期;e)有關驗證文件的標識;f)擔任提供記錄信息的人員標識;g)人員才干要求的和實踐具備的。 計量職能應

46、確保只需授權的人員才允許構成、修正、出具和刪除這些記錄。.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2丈量過程 7.2.4 丈量過程記錄丈量過程控制記錄是丈量過程受控的證據,是分析丈量過程失控緣由的根據,也是改良丈量過程的重要途徑。計量職能部門應堅持和維護好丈量過程控制記錄,以證明已滿足顧客對丈量過程的要求。丈量過程控制記錄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丈量過程要素,包括丈量設備;核對規范;丈量操作人員;環境條件;控制程序;監視方法等。2) 設定的丈量過程控制數據,包括丈量過程參數及其累積的數據,設定的控制限及其變動,同時控制數據應包含丈量不確定度的數據;.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2丈量過程 7

47、.2.4 丈量過程記錄 3) 丈量過程失控所采取的糾正措施及其效果; 4) 丈量過程控制所采集丈量數據的頻次和日期; 5) 丈量程序文件,包括檢驗驗證文件及其編號; 6) 擔任丈量過程記錄的人員及稱號; 7) 丈量人員要求的才干與實踐的才干。 丈量過程控制記錄的構成,修正、提供和刪除應由授權人員擔任,并在相應程序文件中作規定。 .7.3 丈量不確定度和溯源性7.3.1 丈量不確定度 丈量管理體系覆蓋的每個丈量過程都應評價丈量不確定度 。 應記錄丈量不確定度的評價。丈量不確定度分析應在丈量設備和丈量過程確實認有效前完成。對一切知的丈量變化的來源應構成文件。.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3丈量

48、不確定度和溯源性 7.3.1丈量不確定度丈量不確定度的定義是:表征合理的賦予被丈量之值的分散性,與丈量結果相聯絡的參數。 它表示了對丈量結果的不可信度或對丈量結果有效性的疑心程度。丈量管理體系所包括的每個丈量過程都應估算丈量不確定度,而且對丈量不確定度的評價和計算作詳細的記錄。 .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3丈量不確定度和溯源性 7.3.1丈量不確定度在進展丈量設備的計量確認和對高度丈量過程進展確認進展丈量不確定度計算和分析時,對呵斥丈量變動性的一切知來源均應構成記錄,不確定度分析應在丈量設備和丈量過程確認有效前進展。關于丈量不確定度估算和表示執行國家質量技術總局發布的JJF105919

49、99 。. 7.3.2 溯源性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一切丈量結果都能溯源到SI單位規范。 對SI單位的溯源應經過相應基準或自然常數實現,自然常數的值與SI單位的關系是知的,并被國際計量大會和國際計量委員會引薦。 在合同情況下,運用公認的規范只需在雙方贊同且不存在SI單位或不存在已被成認的自然常數時才運用。 丈量結果的溯源記錄應根據丈量管理體系、顧客或法律法規要求的期限予以保管。.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3丈量不確定度和溯源性 7.3.2溯源性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一切丈量結果都可以溯源到 SI單位規范。丈量結果假設不能實現溯源,丈量就缺乏可比性, 丈量結果就沒有意義。 確保丈量結果實

50、現溯源性的方式包括: 1) 丈量設備的校準; 2) 丈量設備的檢定; 3) 運用有證的規范物質; 4) 丈量設備的相互比對; 5) 利用核對規范進展反復性丈量或校準。.7 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的實現7.3丈量不確定度和溯源性 7.3.2溯源性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實現溯源性,丈量結果的溯源記錄應予以保管。提供校準或檢定的實驗室應該是可靠的。 它們應該符合IS0IECl7025 國際規范要求, 經過國家實驗室認可的校準檢定實驗或測試實驗 室才是可靠的實驗室。按規定的保管期,保管量值溯源記錄的結果。.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8.1總那么8.2審核與監視8.3不合格控制8.4改良8.1總那么 計量職能應謀

51、劃和實施所需的對丈量管理體系的監視、分析和改良,以:a確保丈量管理體系符合本規范。b繼續改良丈量管理體系。.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 8.1 總那么對丈量管理體系進展監視、分析和必要的改良并組織實施,以確保丈量管理體系運轉符合規范的要求。丈量管理體系監視的對象包括: 1)丈量設備的計量確認; 2)高度控制的丈量過程; 3)體系實現質量目的的程度。.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 8.1 總那么監視的方式和手段有: 1)顧客稱心度信息的調查和搜集; 2)核對規范; 3)丈量數據的統計技術分析。丈量管理體系監視和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丈量設備確認和丈量過程受控。.8.2審核和監視821 總那么 計量職

52、能應利用審核、監視和其它適用技術以確定丈量管理體系的適宜性和有效性。.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 8.2 審核和監視 8.2.1 總那么經過丈量管理體系監視和審核評價丈量管理體系的適宜性和有效性。 丈量管理體系適宜性是指:1) 體系的質量目的能否適宜實踐情況。2) 體系組織構造能否適宜體系的運轉。3) 體系文件能否符合規范規定和組織的實踐情況。4) 丈量設備配備程度能否滿足顧客的計量要求。5) 計量人員的素質和才干能否滿足丈量要求.6) 環境設備等能否滿足規定的要求。.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 8.2 審核和監視 8.2.1 總那么丈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是指: 1) 評價丈量管理體系實現質量目

53、的能否有效。 2) 確定顧客對實現其計量要求的稱心程度。 3) 丈量過程能否延續受控。丈量過程控制對改 進和提高產質量量、平安、效益能否有效。.8.2.2顧客稱心 計量職能應就顧客的計量要求能否已滿足來監視有關顧客稱心的信息。應規定獲得和運用信息的方法。.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8.2 審核和監視 8.2.2 顧客稱心顧客稱心度是實現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原那么的主要方法,也是進展丈量管理體系繼續改良的重要手段。體系的顧客分外部顧客和內部顧客,內部顧客指:工藝設計部門、質檢部門和運用丈量設備的部門。 外部顧客是指:訂購產品的最終顧客。計量職能部門應就顧客的計量要求得到滿足來監視和搜集有關顧客稱心度

54、的信息。 搜集他們對提供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控制稱心程度進展調查、匯總和分析。.八、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8.2 審核和監視 8.2.2 顧客稱心有關顧客稱心度信息搜集可采用以下方式: a)上門調查,征求有關部門意見; b)請上述部門的代表參與顧客意見調查座談會; c)發放顧客意見調查表; d)與顧客接觸時征求顧客意見。計量職能部門對顧客的滿度進展登記、記錄、匯總、整理和分析,重點應放在顧客不稱心的意見,制定相應的糾正措施予以糾正。規定搜集顧客稱心度信息的方式和利用顧客稱心度信息進展分析的方法。.8.2.3丈量管理體系審核 計量職能應謀劃并進展丈量管理體系審核,以確保其繼續有效地實施和符合規定要

55、求。審核的結果應報告給組織的管理層中受影響的部分。 應記錄丈量管理體系的審核結果和體系的一切更改。組織應確保立刻采取行動以消除檢查到的不合格及其緣由。.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8.2 審核和監視 8.2.3丈量管理體系審核體系審核是體系自我改良、自我完善的重要活動,必需制定年度審核方案并組織實施。丈量管理體系審核的目的: 1評價體系文件的符合性; 2丈量管理體系實施的適宜性和實現質量目的的 有效性進展全面評價; 3針對審核發現的不合格,分析產生不合格的原 因,制定實施糾正措施,使體系不斷改良。 .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8.2 審核和監視 8.2.3丈量管理體系審核體系審核的謀劃: 1制定

56、丈量管理體系年度審核方案; 2編制審核方案(日程表); 3編制審核檢查表,作好審核組內部分工。丈量管理體系審核的實施: 1) 確定審核的方式、方法; 2) 初次會議; 3) 現場審核 4) 確定不合格項,填寫不合格報告; .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8.2 審核和監視 8.2.3丈量管理體系審核 5) 召開末次會議,宣布內審結果; 6) 編制丈量管理體系審核報告; 7) 指點和督促發生不合格的部門或人員制定糾正 措施; 8) 審核組組長或指定審核員進展跟蹤和驗證; .8.2.4丈量管理體系的監視 在構成丈量管理體系的各個過程中,應監視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監視應按照構成文件的程序和確定的時間間隔

57、進展。 監視應包括確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統計技術和它們的運用范圍。 經過確保迅速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及時采取糾正措施,丈量管理體系監視應能提供防止偏離要求的機制。這種監視應與不符合規定要求所產生的風險相匹配。 丈量和確認過程的監視結果和采取的糾正措施應構成文件以證明丈量和確認過程繼續地滿足文件的要求。.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8.2 審核和監視 8.2.4丈量管理體系的監視體系監視的主要對象是計量確認和丈量過程,監視必需按規定的時間間隔進展。體系監視的目的是發現丈量過程的變動或異常,及時迅速檢測出存在問題,以便采取糾正措施。監視的重點是容易失控或失控呵斥嚴重后果的丈量過程。 .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8.2 審核和監視 8.2.4丈量管理體系的監視監視的方法 核對規范法 控制圖法 比對法監視結果應構成記錄,監視方法應在程序文件中作出規定。.8.3不合格控制8.3.1 不合格丈量管理體系 計量職能應確保發現任何不合格,并立刻采取措施。.8 丈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良8.3不合格控制 8.3.1不合格丈量管理體系不合格的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