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新部編版——滲透傳統文化_第1頁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新部編版——滲透傳統文化_第2頁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新部編版——滲透傳統文化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師學科教案20 -20學年度第學期任教學科:任教年級:任教老師:xx市實驗學校r - 二r課題名稱: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師姓名:聶海春學校: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大興南校區教學指導思想本節內容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對于聲音的產生,教材通過學生熟悉的聲現象創造聲音的情境,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出聲音的產生等問題。接著通過實驗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本章強調由 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進入到物理知識的探究中,在觀察、感知、舉例和實驗等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親 身經歷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內容分析本章的重點是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它是解釋各種聲現象的基礎。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

2、運動和 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即是第三章物質的簡單運動的延續,冋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 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的良好載體。學生情況分析學生通過生活積累,已經有了大量與聲音有關的感性認識,冋時,學生在小學科學中也學習了與 聲音有關的一些常識。但對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以及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學生仍然不清楚,因此,在 教學過程中要喚醒學生的已有感性認識,并使之系統化、理性化。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 ) 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3)知道聲音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2、過程與方法:(1 )

3、通過觀察發聲與不發聲的物體的差異,培養對比觀察能力;(2)通過列舉聲音產生的實例,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在聲學上的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時間/mi n先來做一個 聽聲辨音”的游戲: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試著猜猜你聽到 的疋什么聲音呢?(1)視頻播放各種動物發出的聲音(如狗叫、鳥叫等);(2)播放本班學生的錄音:“物 理真是太奇妙了”進行游戲,聽聲音,說出疋展示學生生 活中的聲現 象,激發學 生的學習興 趣和熱情, 給學生提出 相關問題創3min創設情景(3)敲擊裝有不同量水的玻璃什么

4、聲音。設情景。引入新課杯杯口的聲音;(4) 敲擊鼓面發出的鼓聲。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表現的特別出彩,那么你們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下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板書)。同學們每個人的桌位上都有讓學生利用一張學案,請冋學們看到學案中的觀察課桌上的實驗器材, 并身邊的小物第二項:對比觀察、交流總結。其隨著教師的介紹,認識各器品或實驗器中有四個實驗,實驗1需要用到的材及使用方法。材進行實驗是一根橡皮筋,撥動可發出聲音、探究,分析對比觀察、實驗2要用到一把直尺(演示)、歸納出聲音交流總結實驗三需要用到一個音叉、一個栓產生的原因聲音是怎樣有細線的泡沫小球、實驗四需要用產生的

5、到音叉和裝有半杯水的玻璃杯。聽教師說實驗要求現在請冋學們按照學案的要求進行實驗,注意把觀察到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記錄在學案相應位置上并回答學觀察認識到案上的問題,一會實驗結束后,請橡皮筋振動各小組代表展示問題的答案。時,發出聲好,請開始實驗:實驗1用手撥動橡皮筋。觀祭橡皮筋:(1)能聽到什么?同 時注意觀察此時橡皮筋處于什么 狀態? ( 2)當振動停止的時候, 還能聽到聲音嗎?實驗2:用刻度尺做一個簡單 的實驗,將刻度尺全長的2/3伸出 桌邊,將另外1/3緊壓在桌子上, 撥動伸出端。觀察尺子:(1)能聽到什么?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觀音;橡皮筋 不振動時, 不發出聲 音。讓學生通過 觀察認識到 尺

6、子振動 時,發出聲 音;尺子不 振動時,不 發出聲曰。10此時的尺子處于什么狀態?(2)察實驗現象,并討論回答學min當振動停止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 嗎?實驗3:首先將懸吊著的乒乓 球接觸不發聲的音叉,觀察球的狀 態,然后將音叉敲響,再使懸吊的 乒乓球接觸音叉,再次觀察記錄乒 乓球的狀態,隨著音叉聲音的消 失,觀察乒乓球的狀態。通過前后實驗對比進行思考: 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跳動?它為 什么跳動?請小組代表回答學案中的問 題。再展示實驗3答案時,引導學 生思考得出用乒乓球的體現了放 大法、轉換法的物理思想。案上的問題。滲透對比觀 察及放大法 的思想。我們一起來總結下剛才的實小組代表上臺展示, 其

7、余學驗:生傾聽、交流、反饋。1. 以上實驗中,發聲的物體相同 嗎?發出的聲音相冋嗎?2. 這些物體在發聲時,有什么相總結實驗共同的現象?性,為學生3.由此猜想:聲音是怎樣產生思考,回答問題理解聲音疋的?由振動產生猜想是否正確,需要經過實踐的考的做鋪墊。驗,現在給同學提供一個鼓, 一些驗證猜想,紙屑、以及你自己的嗓子,請同學認識人發聲們設計實驗,來驗證猜想吧!學生設計實驗,并展示。時,聲帶在科學家們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振動,進一探究,得出了:聲音疋由振動產生步驗證猜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觀察,回答想。動停止,聲音也停止的纟口論。思考通過交流討觀察紙屑,通過前后實驗對論中國傳統中國是制造和使用

8、樂器最早的國比進行思考。樂器的發聲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原理及古人中國便有大型打擊樂器編鐘, 著名們在這些器的傳統樂器還有笛子、琵琶、二胡樂上的偉大等,你知道它們是靠什么發聲的成就,培養嗎?請相互交流討論下。交流討論中國傳統樂器的學生的民族發聲原理。自豪感。設計實驗、老師現在聲帶振動產生了聲音,你們聽到了聲音,那么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呢?觀看PPT動畫探究新知一由于空氣我們看不見,但我們應用水波類聲音的傳播都見過水波,一滴水滴到平靜的湖比聲波,為需要介質面,引起周圍水的振動,從而形成后面學習聲10min水波。敲擊音叉,結合PPT圖片介 紹音叉在空氣中振動引起空氣疏 密振動的模擬圖。

9、解釋說:同樣,發聲體在空氣 中振動時,也會引起周圍空氣的振 動,聲音在空氣中以波的形式向外 傳播。那么,聲音能否在液體中傳播 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下。 演示手機放入水中的實驗。聲音在固體中可以傳播嗎? 實驗6:請一位學生在教室門 外對著紙杯輕聲說話(雙手成喇叭 狀,捂著杯口,減少聲音向空氣中 的擴散,不讓教室內部的其他同學 聽到),請兩位學生并排站在一塊, 一位用聽筒接聽,另一位不用聽 筒,請兩位學生告訴大家聽見什么 了。不用聽筒的同學說不知道,用 聽筒的同學告訴大家聽到的內容, 教師詢問說話的同學:她聽對沒?有同學可能會說,這兩學生是 不是老師的托呀!懷疑是他倆是老師托的同學, 請來體驗下

10、吧!岡財的實驗稱為“土電話”,觀看演示實驗及PPT,學習空氣傳播聲音的原理。觀察實驗觀察同學的演示實驗音的傳播需 要介質、聲 音在真空中 不能傳播做 鋪墊。通過實驗,學習聲音在 固體中也能 傳播。也稱“傳聲筒”,由中國人最先發 明,實際中土電話傳聲的距離可達 到50-60米,同學們可以想象下, 在很冷的冬天,古代勞動人民就可 以利用土電話來和鄰居交流了。曾有專豕建議中國將土電話申報為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剛才沒有體 驗的同學,課下再去試試吧。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都 能夠傳播,那么,在真空中能否傳 播呢?視頻播放真空罩實驗。給出結 論:真空不能傳聲。你知道哪些與真空不可傳聲相關的現象嗎?在學

11、生發言之后補充:(1)太 空宇航員離的再近,也要通過無線 電傳聲;(2)用抽成真空的雙層玻 璃隔音。學習“土電話”的歷史學生思考、討論、表達通過介紹土 電話的歷 史,培養學 生的民主自 豪感和信 心。學習新知、解釋現象一聲音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圖片介紹聲音遇到障礙物會 反射回來,如果反射回來的聲音與 第一次聽到的聲音間隔超過0.1s,人們就會聽到回聲。中國古人應用聲音的反射原 理建造的天壇,堪稱世界一大奇 跡。圖片介紹天壇中的三大聲學奇 跡,并利用圖片簡單說明其中的原 理。傾聽觀察圖片,傾聽學習天壇中的聲學奇跡。4min小結通過這節課,我學習到了哪些知學生交流討論8min識?古代中國人應用這些知識,有哪些偉大成就?最后,我們來欣賞一曲用出土的西 周時期的編鐘表演的 歡樂頌來 結束本課的學習吧!今天的內容就學習到這兒,最后, 我們評選出3-5名表現最特出的 學生吧!板書設計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三、回聲土的氣體液體固體教學反思由于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這一節內容比較多,起初備課時,教學內 容安排過多,有一些環節:如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原因之后,再 讓學生通過實驗展示說明學案中的答案和結論,耗時過多,導致后面滲透 傳統文化部分的重要內容一一天壇,沒機會講,為滲透傳統文化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