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論環境保護_第1頁
蘇霍姆林斯基論環境保護_第2頁
蘇霍姆林斯基論環境保護_第3頁
蘇霍姆林斯基論環境保護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霍姆林斯基論環境保護

瓦哈阿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教35年,其中有23年在一所叫“帕夫雷什中學”的鄉村學校擔任校長。他十分重視校園環境建設,曾指出“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情景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他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把其教育理想與具體的環境有機結合,通過教育環境這一載體極好地貫徹了他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一、教室景觀—精心設計、創建良好校園環境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的物質基礎(我們把學生周圍的一切陳設也包括在內)首先是一個完備教育過程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其次,它又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是培養他們的觀點、信念和良好習慣的手段。因而,他特別重視改善校園環境。這個環境包括自然風光、校園美化、教學設備、室內陳設以及圖書保障。蘇霍姆林斯基特別強調,作為育人場所的校園環境,必須經過教育者精心設計而成,要盡可能地調動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辛勤耕耘了幾十個春秋的帕夫雷什中學,校園里到處都是樹木花草。他認為,美麗的校園首先應是一個綠色的、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環境。在綠色植物中,在美化的環境中,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健康成長。在每個教室里,班集體都要設法使其具備某種獨有的特色。審美環境的獨特性以布置在黑板旁邊的花木來體現:這個教室是一株檸檬樹,那個教室是一盆玫瑰,另一個教室則是一盆小松樹,這些花木顯示整個房間環境美的格調。他認為,美麗又整潔的校園環境,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感到心曠神怡,積累更多的審美印象,因為環境美素來就有氣爽明亮之感;另一方面也可使他們受到美的陶冶,從內心深處不能容忍骯臟、丑陋和雜亂無章的現象。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孩子精神面貌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他在自己周圍——在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經常看到的一切。這里任何東西都不應當是偶然出現的。因此,校園內的任何一幅裝飾畫、一處花壇、一尊雕塑,都不是隨意設置的,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都體現著教育者的意志和學校對學生的期望。教育者要努力做到使學校的墻壁會說話,如在帕夫雷什中學一塊色彩鮮艷的標語牌上,天藍的底色顯著地襯托著致學生的一段話:“你在咱們學校應該探索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生活的目的。請你認真思考這些杰出人物的卓越見解。”標語下面懸掛著一些杰出人物的畫像,像旁也是他們的語錄。各種各樣的櫥窗中陳列著愛人類、愛祖國、愛和平、愛科學、愛父母的宣傳圖片和文章,也有學生的學習體會和推薦書目等。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畫、讀到的每句話都是同該年齡段的兒童的精神生活和情趣相適應的。一切都是“會說話的”,一切都是富有教育意義的。走進校園,像是進入了一個詩意般的世界、一個精神王國的美麗的宮殿。他還非常注意創設良好的讀書環境。他把課外博覽群書的書海生活視為課堂教學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防止死記硬背),視為教學計劃的第二套大綱,視為精神生活的有機部分,視為個性全面發展的重要源泉。他認為,圖書館形式上是一種物質設備,實質上是學生身心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的精神食糧。他曾說“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念的真諦之一。學校——首先就是書籍”。在帕夫雷什中學主樓的每一層和其余三幢樓都設有閱覽室,并且注意不斷更新書刊。樓道里設置陳列架,配有適合相應年級閱讀的書籍。各學科專用室里也配備了該學科的書籍,學校圖書館收藏有教學大綱規定要學的全部書籍及充足的世界文學寶庫的作品。二、完善學生的價值觀,提高其方向,即三自與人的心理狀態和對比生的信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的核心是最高尚的道德,學校應當成為培養學生公民精神、勞動態度以及思想和道德——審美態度的第一場所。在培養學生道德的過程中,他反對教條地灌輸空洞的口號和詞句,主張根據兒童和青少年的年齡層次和心理差別,采取學生能夠接受的、豐富多樣的、潛移默化的形式,力求震撼心靈,升華崇高道德意識,取得實際成效。他認為,讓學生親身參與校園環境建設就是培養學生崇高道德,培養合格公民的一種重要途徑。在參與校園環境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對自然財富的珍惜態度,使他們愛護和充實已有的自然財富。他認為,孩子們在環境中所創造的東西,當時對于他們只是些實際需用之物,而從長遠來講,則會成為往日集體生活的珍貴記念。他曾指出,當每一個孩子都為美化校園傾注了心血,都有一株自己精心培育的花,校園里隨意采花的行為也就自然消失了。學生們在參與環境建設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成為了環境道德的當事人,就比較容易形成正確的環境道德意識,形成正確的感情觀點和理想。這樣,學生在其保護環境的素質逐漸得到提高的同時,也深刻認識到家鄉的美,這是對祖國之愛的源泉。學生在參與校園環境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個性。他認為,如果學生為那些孱弱纖細的、毫無抵抗能力的幼苗操過心,做了一些什么,并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心血時,他就會對它們產生感情。當學生在為別人付出辛勞而感到快樂與幸福時,他的心靈就變得善良,易于接受教育,那他就會成為善良、真誠、熱忱和富有同情心的人。為此,他從新生入學的第一天起,就著手在一些細節上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如果你看到玫瑰叢或桃樹根周圍,或者剛剛移栽的小蘋果樹和葡萄秧下的土已經干裂,就把它們刨松散,到傍晚再澆上水;如果看到倒伏的小樹苗,就應當把它扶起,培好土,并寫上請別人注意的小紙條等等。學生在參與校園環境建設的過程中,還可以體會到創造的幸福,產生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在帕夫雷什中學,9-10歲的孩子已能看到自己為社會勞動的初步成果,如栽培出來的葡萄苗木,并從中體驗到快樂。當學生進入少年時期,他就能看到自己長期進行的公益勞動的成果——荒地變成了果園,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肥沃的良田。學生到了青年時就已經擁有道德財富——由于意識到用自己的勞動美化了大地而產生的由衷的快樂之感。蘇霍姆林斯基堅信這種有益的初步道德情感經驗正是形成真正的愛國主義和社會責任感的源泉。三、必須體現學校文化蘇霍姆林斯基通過其二十多年的實踐,把帕夫雷什這所因戰爭而變為廢墟的普通農村中學從荒蕪變為生氣勃勃,面目一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而又真實的校園環境建設的范例。重溫蘇霍姆林斯基的上述有關論述,對于指導我們的校園環境建設,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啟示。首先,校園環境建設需要有一顆文化“芯”。從某種意義上講,作為學生主要活動場所的校園環境是一門隱性課程,是一本活的教科書。教科書不能缺少文化!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的實踐中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與其說是校園物質環境建設的成功,不如說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功。我們在其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烏克蘭這所戰后重建鄉村學校的文化氣息:校園的綠色文化、墻壁文化、教室文化……而這一切都是因陋就簡、自力更生建立起來的,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我們在實踐中不要機械地照搬照抄,要領會其實質,發展他的教育思想,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有意識地挖掘學校文化內涵,形成學校自己的辦學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可以在校園內局部范圍進行,如長沙一中的石文化,湖南師大附中的“奧賽”文化等。也可以從校園整體層面進行考慮,把校園的布局、建筑物的色彩等都納入校園文化建設。如上海進才中學依據其辦學風格,選擇給人以穩重、凝重感覺的深紅色,形成了獨有的“進才紅”,達到了辦學風格與建筑環境的協調統一。其次,校園環境建設需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毋庸諱言,教育資源的分布在目前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不均衡,許多學校在經費和設施上都很有限。在此情況下,如何發現并利用自己身邊原來蘊含著的很多沒有被利用起來的豐富的教育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帕夫雷什中學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例,他們重視教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關注教育環節的“細枝末節”。第三,校園環境建設需要有學生雙手的參與。帕夫雷什中學校園環境建設的實踐還告訴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歡樂現成地施與孩子,要讓孩子體會創造的幸福,爭取讓學校的物質環境都能凝聚著每個學生的閃光的智慧,浸透著每一個學生的辛勤的汗水。現在有些學校嘗試單獨劃出一定區域,讓學生在這一生物角內進行樹草種類的選擇、栽培、護理等活動。這種方式讓每個學生作為集體中的一員去自始至終地完成一項復雜的責任重大的勞動,不失為一種更好的勞動方式。我們在建設與管理中還要注意少用禁令,多用鼓勵。如果對學生立了一條禁令,就應當輔以啟發其積極活動的十項激勵。要讓兒童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