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學之勞動力流動培訓_第1頁
勞動經濟學之勞動力流動培訓_第2頁
勞動經濟學之勞動力流動培訓_第3頁
勞動經濟學之勞動力流動培訓_第4頁
勞動經濟學之勞動力流動培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言一、請各位同學談談你見過的勞動力流動現象?勞動力市場配置勞動力要素的功能是在勞動力流動的過程中完成的。二、資料1、美國的勞動力流動程度非常高,每年大約有1/10的人變動工作,其中1/3的人變動工作不止一次。美國制造業的月辭職率高達1%一3%,這意味著職工年流動率高達12%一36%。1980年至少有9%的工人在1981年從事其他工作,在3年的時間里,大約有25%的工人改變職業。此外美國每年還要接受50萬名合法移民,l985年非法定居在美國的移民達300萬一500萬人。1第一頁,共六十八頁。2、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強,全世界有1億多人生活在與他們出生地不同的國家,全球移民在勞動力隊伍中所占比例已經從5%上升到20%。3、我國流動人口現狀4、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勞動力流動不多,大約20年才會有一次工作變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縮短為10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縮短為5年,目前更快了,但比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慢得多。2第二頁,共六十八頁。第5章勞動力流動上章講到,人力資本投資的形式,其中之一為勞動力流動。勞動者的流動在市場經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任何市場的作用都在于促進自愿交換的實現,所以社會依靠勞動者在雇主之間的自由流動來進行勞動力的配置,這種配置方式可以使勞動者的滿足達到最大化,從而提高勞動力的效率。通過本章的學習,你可以了解:勞動力流動概述:含義、形式、成因及影響因素勞動力流動的成本-收益分析工作調整區域勞動力流動和勞動力的國際遷移中國的勞動力流動3第三頁,共六十八頁。教學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要使學生明白勞動力流動的必然性、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因素和勞動力流動的合理化分析,并了解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現狀和促進我國勞動力流動的政策選擇。教學內容:1、勞動流動的“自愿”模型2、用人力資本理論解釋勞動力的地區間流動3、移民政策的經濟分析4、勞動力流動成本的存在導致雇主的買方獨家壟斷行為4第四頁,共六十八頁。

如圖所示:勞動力投入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程度在前后兩個時期的對比中卻有所減弱,由總體約4%的貢獻下降至1.5%的貢獻,這說明單純依靠勞動力投入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投入要素彈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物質資本0.63763.9勞動0.40711.3教育投入0.14820.4技術進步4.94.45第五頁,共六十八頁。1978-1987期間與1996-2003期間遷移人口對地帶經濟的貢獻對比Q:西部地區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受惠地,他們是如何受惠的?6第六頁,共六十八頁。具體以四川為例射洪縣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全縣80萬農村人口中,勞動力就有45萬個,占農村人口總數的56%以上。除當年農業耕地吸納10多萬個外,有30多萬個勞動力需要轉移輸出,占勞動力資源總數的67%以上。近年來,盡管通過各種渠道就近就地向二、三產業年轉移達6萬人左右、向縣外勞務輸出達20萬人,目前仍有農村富余勞動力10多萬個,這個龐大的群體,如果開發利用充分,它將是一筆極大的社會財富,如果強化技能培訓,提高綜合素質,再予勞務輸出,必將產生可觀的勞務經濟。射洪縣勞動力資源普遍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術差,科技素質不高。全縣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上不到50%,具有一定技術專長的不到40%,初級職稱以上技術人才不足3%。絕大部分是屬于有一定的從業技能,可以在農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從事種養殖業和二三產業以及縣外以建筑業為主的勞務輸出工作(如磚、抹、架、水電安裝、支模、混凝土及裝飾裝修等技術)。

7第七頁,共六十八頁。射洪縣農村剩余勞動力技術培訓不充分,缺乏市場競爭力。全縣農村勞動力,特別是二十多歲以下的青狀年勞動力,他們都希望學到一技之長后,離開家門到市場上去闖一闖、搏一搏,體現人生價值。盡管在以縣就業訓練中心和職業學校為龍頭、各主管部門和縣、鄉、村級和社會力量培訓、跟師學藝等形式,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年不足30000人,僅占勞動力總數的6.6%。培訓主要是以建筑行業為主的工種占70%以上,其它行業培訓工種比例很小,總體市場競爭力弱。還有的人認為培訓要花時間、花資金,不如直接外出掙現錢好,缺乏培訓學習積極性。特別是"4050"人員,他們對學習技術的要求不高,認為年齡大了,學到技術也不如年青人,難有用武之地,干脆不學。勞務經濟實力增強,社會效益顯著。2004年底,全縣輸出人數達25萬多人,獲勞務經濟13億元以上,相當于縣級財政收入的三倍以上;同時,"引鳳筑巢,回鄉創業",使勞務經濟得以升華,既發展了家鄉經濟,又解決了就業問題。8第八頁,共六十八頁。思考中國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流動近年來越演越烈,是城鄉分割造成的三農問題嗎?改革開放來中國的勞動力流動可分為哪幾階段,農民低收入的原因有哪些?中國農民工的遷移的紐帶是什么?什么是就業保護?對壓制勞動力需求有什么關系?勞動力轉移對輸入地區和輸出地有什么不同的影響?勞動力流出地是如何受惠的,是借助于回流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等,還是收入……大規模的候鳥式的農民流動,是中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特殊方式,也是中國城市化的獨特方式,對此,你的觀點呢?9第九頁,共六十八頁。第一節勞動力流動的成因勞動力流動的概念:勞動力流動是指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在空間上的位移和工崗位上的變換。包括垂直流動和水平流動。垂直流動僅僅是指勞動力在企業內的工作崗位變換,如工作性質的調整,職位級別的升遷或下落等。水平流動是指勞動力在企業之間、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工作崗位的調換。勞動力流動主要有三種形式:即勞動力在本地更換行業職業;勞動力在地區之間的流動;勞動力行業性流動(易地在其它行業就業)。10第十頁,共六十八頁。兩點說明勞動力流動和人口流動有區別(如退休后的老年人口遷移,考慮的可能是舒適的生活環境)勞動力流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勞動力市場化程度的影響。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國政府通過特定的工資和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嚴格的行政控制手段,對勞動力在不同工作單位和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進行了嚴格的控制,因此,個人的職業流動率是很低的,11第十一頁,共六十八頁。不同年代就業者平均變動工作所需時間時期北京無錫珠海1949年以前20.518.829.61950-196526.722.821.31966-197916.816.514.11980-198910.49.69.21990-19945.26.15.71995-19984.86.65.1總計13.011.88.7資料來源:“中國城鎮勞動力流動課題組”:《中國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勞動力流動》,《管理世界》,2002.312第十二頁,共六十八頁。工作單位變動次數均值比較年齡北京無錫珠海日本美國<240.450.550.402.14.425-291.080.760.822.76.230-341.071.291.383.16.235-391.141.271.563.56.240-541.241.471.584.26.255-641.381.741.434.96.2>651.672.112.97-11.2資料來源:“中國城鎮勞動力流動課題組”:《中國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勞動力流動》,《管理世界》,2002.313第十三頁,共六十八頁。1、區域間勞動力供求的不平衡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是勞動力流入的主要區域。2、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3、不同國家和地區同質勞動力工資的差異珠三角地區的“民工荒”。4、經濟波動失業率高低對流動的影響、勞動力市場的緊松對辭職率的影響5、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資本的外移必然要帶動一些員工流動,并帶來連帶效應。6、強化工作匹配的意愿工作流動是改善自身福利的一種手段;改善工作的匹配質量二、勞動力流動的原因14第十四頁,共六十八頁。按照“推—拉”理論的解釋,農民工個體向城市流動就業是市場中同時存在著的拉力和推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拉力和推力包括農村拉力、農村推力、城市拉力、城市推力四個力量,而每個力量又都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合力。農村拉力是由農村收入拉力、農村家庭結構和社會關系拉力、生理和心理拉力以及政策制度拉力等構成的合力,農村推力是由家庭生產生活推力、家庭結構和社會關系推力、發展機會和生活環境推力以及當地政府推力等構成的合力;城市拉力是由城市預期收入拉力、家庭結構和社會關系拉力以及發展機會和生活環境拉力等構成的合力,城市推力是由政策制度推力、進城就業成本推力、相對經濟社會地位推力以及就業門檻推力等構成的合力。作用于農民工個體的合力=(城市拉力+農村推力)—(城市推力+農村拉力)=某地農村凈推力+某地城市凈拉力,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方向和傾向性程度取決于這個合力的大小。勞動力流動的“推—拉”理論15第十五頁,共六十八頁。第二節勞動力流動模型2.1單個勞動者自愿流動的經濟分析2.2非法流動與移民:外來勞動力對勞動力市場的經濟影響

16第十六頁,共六十八頁。2.1單個勞動者自愿流動的經濟分析單個勞動者自愿流動的經濟分析:勞動力的流動實質上是人力資本在地區之間的遷移。人力資本模型可以被用來理解和預測自發的勞動力流動。勞動力遷移的公式:如果與流動相聯系的收益現值超過了與之相聯系的貨幣成本和心理成本的總和,那么勞動力的遷移就會發生。估計勞動力流動凈收益的公式為:凈收益現值=

解釋: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兩種工作之間的收益差(Bjt-Bot)越大,凈現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動。

17第十七頁,共六十八頁。(一)勞動力流動的成本結合一般經濟學成本分析的方法說明成本有哪些?1、私人成本(1)直接成本(貨幣成本)遷移費、搜尋工作的費用、遷移所引起的家庭用品的重置費用、探親費用、個人承擔的再培訓費用。(2)間接成本因為流動而損失的收入、損失的經驗、資歷和社會保障收益、不確定性所造成的預期收益的下降。(3)精神成本(遠離故鄉和熟悉環境)18第十八頁,共六十八頁。2、社會成本(1)使公共物品的供給出現問題(2)帶來更多的管理成本勞動力流動所花費的成本是對人力資本的一項重要投資,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流動后的長期收益。19第十九頁,共六十八頁。(二)勞動力流動的收益1、個人收益(1)直接收益:新工作崗位給勞動者帶來的預期收入(2)間接收益:新工作環境所提供的各種便利所引致的勞動者部分開支的節省(如遷入地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社會福利和較完備的社保體系等)(3)心理收益:新職業所提供的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新工作帶來的社會地位的提高、與親人團聚所帶來的歡樂等20第二十頁,共六十八頁。增加的收益與一般增加的高等教育收益相仿,不過要考慮:A、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確定性B、收益的年限C、家庭的收益(配偶、子女的收益)2、社會收益(1)經濟效率的提高(2)外部性:縮小收入差距,有利于社會穩定21第二十一頁,共六十八頁。B是收入,C是成本Z是精神成本如果流動的現值(Vp)大于零,勞動力將自愿流動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學分析22第二十二頁,共六十八頁。請結合上述方程式說明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因素有哪些?決定流動凈收益的現值的那些因素也就是對勞動者的流動決策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勞動者從新工作中所獲得的效用水平越高,在原來的工作中所得到的快樂越少,與流動相聯系的直接成本越小,勞動者在新工作上停留或在新地區生活的時間越長(即T的值越大),則流動的凈收益現值越大。23第二十三頁,共六十八頁。5.2.1國際勞動力流動概況流動的形式:移民和外籍勞工,前者指到別國定居,最終成為該國居民;后者指在別國臨時工作;流動的性質:到美、加和澳大利亞等地多是永久性移民;到日本、歐洲和中東多是外籍勞工;流動的方向:從人口多的國家流向人口少的國家;從工資低的發展中國家流向工資高的發達國家。24第二十四頁,共六十八頁。5.2.2勞動力國際遷移對輸入國的影響對勞動力輸入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對勞動力輸入國的其他影響25第二十五頁,共六十八頁。(1)對輸入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移民導致輸入國勞動力總供給上升(供給曲線右移),工資水平下降,本國勞動力工作崗位減少清退移民導致輸入國勞動力供給減少,工資水平上升,本國工作崗位的上升的數量小于工作崗位減少的數量。結論:移民與本國居民之間的就業并不存在完全替代關系,而是有一定的互補關系。WW1W2本國勞動力供給勞動力總供給勞動力需求LL2L1L0BCD26第二十六頁,共六十八頁。(2)對輸入國的其他影響知識收益:新移民帶來知識、商業關系、藝術才能、食品烹飪技術等擁擠成本:過多的噪音、沖突與犯罪社會摩擦:種族歧視與種族沖突27第二十七頁,共六十八頁。智力外流:高級人才遷移遷移到其他國家會導致“智力外流”(braindrain),使這些人才原居國的教育投資效益下降甚至喪失對財政的影響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其他影響:促進國際間文化、經濟、技術的交流,引入國外先進文化、技術、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體制。5.2.3勞動力國際遷移對輸出國的影響28第二十八頁,共六十八頁。5.2.3非法流動與移民當前主要的觀點:兩種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非法流民或移民剝奪了一個當地居民或合法移民的工作機會。另一個觀點認為,非法流動和移民從事的工作是任何發達國家或地區公民所不愿干的。評述:上述兩種觀點都未免太簡單化了,因為它們忽視了供給和需求曲線的斜率。29第二十九頁,共六十八頁。非法流動與移民圖形分析:

外來移民并沒有按1∶1的比例剝奪當地公民的工作崗位。若N2—N3名外國人被驅逐,本地人就業的數量將從N3上升到N1,工資從W2升到W1,N2-N1個工作崗位被摧毀。盡管驅逐外國人增加了當地人在這一勞動市場的工資和就業水平,但當地居民的就業不是同比例增加的。任何發達國家或地區公民還是愿意從事體力活的。只是在W2低工資水平的情況下,才存在發達地區本地公民的“短缺”,在W1時,并不存在短缺。

30第三十頁,共六十八頁。例外情況:當政府的最低工資法導致了勞動力過剩的時候,會為本地人創造同等數量的工作崗位。但為了防止驅逐后工資水平的上升以及導致工作崗位的減少,勞動力需求曲線必須與國內勞動力供給曲線相交于B點或B點的左側,這樣才能阻止驅逐非法移民后出現工資水平的上升。最低工資ABCS1國內供給S2N0N1這種分析忽略了這種可能:如果阻止外來移民的進入,雇主可能將工作崗位轉移到勞動供給豐富、工資較低的國外或本國不發達地區。31第三十一頁,共六十八頁。移民對勞動力市場的經濟影響:1、當移民增加了體力勞動的供給,從事體力勞動的當地公民的工資和就業水平下降,如果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本地人是反貧困的對象,那么移民的流入將使反貧困的努力大打折扣。WW1W2本國勞動力供給勞動力總供給勞動力需求LL2L1L0BCD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工人總工資從W1BL1O下降到W2OL0D。工資的下降,使部分本地人離開這一勞動力市場,本地就業人數減少了L0L1,繼續留在這一市場的人接受更低的工資。32第三十二頁,共六十八頁。但由于移民有害于當地的體力勞動者,所以必然有害于全體本地人的結論卻是錯誤的,原因是:1、“廉價”勞動的移入顯然有利于這類勞動的消費者。2、重體力勞動的雇主顯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3、移民在接受國的各種消費以及消費需求的增加會為接受國的其他人創造就業機會,那些與非技術移民不存在密切替代關系的接受國雇員將會從中受益。4、那些個人勞動力與移民勞動力具有高度替代性的當地工人則有可能成為移民的受損者。W2W1N1N2D2D1如果非熟練勞動的工資下降,熟練工的需求上升,那么這兩類勞動是總互補的。33第三十三頁,共六十八頁。1、移民在接受國不工作的影響2、移民在接受國繼續工作的影響外來移民的工資等于MP,且沒有來自本地納稅者的津貼,本地公民的總收入將增加;如果移民獲得的政府服務超過他們支付的工資稅、所得稅,將對本公民產生損失。3、如果移民所支付的稅收足以彌補他們從這類政府項目中獲得的福利,那么移民的進入就不會對當地人的總收入造成影響。而有些政府項目(如國防等公共產品),其費用并不因為移民的存在而增加,而移民所交納的稅收則有助于減少當地公民承受此類項目的費用負擔。移民對接受國的總體影響34第三十四頁,共六十八頁。4、對于非法移民,研究表明他們比合法移民更有可能增加當地人的收入:(1)非法移民的主要目的是尋找工作,幾乎沒有出于家庭團聚的目的,因此他們會增加當地產品和服務的生產;(2)非法移民一般沒有資格申請當地政府為低收入階層提供的福利項目;(3)非法移民仍不可避免地要交納大多數稅收,如工資稅,銷售稅等,因此他們有可能會給當地人帶來總收入的改善,至少不會使當地人的收益受到損害。35第三十五頁,共六十八頁。限制外來移民的政策是否可取受三個因素的影響:(1)因此造成的損失可以獲得的補償可能性;(2)對外來移民沒有補貼的可能性;(3)一項旨在減少或拒絕外來移民補貼的計劃合意性。36第三十六頁,共六十八頁。第三節影響勞動力流動的諸因素分析1、年齡:勞動力流動的高峰年齡是在20歲-24歲之間。因為首先一個人越年輕,那么他從人力資本投資中所能夠獲得的潛在收益也就會越高。其次,年輕人的心理遷移成本相對較低。年齡越大,流動越少年齡大者收回投資的年限較短年齡大的人往往擁有較多的人力資本年齡大者流動成本高于年輕人年輕人自身財物較少,攜帶方便,容易流動年輕人資歷和養老金損失較少年輕人心理成本較低37第三十七頁,共六十八頁。2、家庭家庭規模越大,越難流動未婚比已婚容易流動妻子就業阻礙流動妻子就業時間越長,家庭越不容易流動有學齡兒童的家庭不宜流動38第三十八頁,共六十八頁。3、教育:較高的教育水平確實有較高的遷移率。30歲-34歲的美國公民的遷移率(%),1993-1994年資料來源:G.Ehrenberg&S.Smith:《現代勞動經濟學》,P31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9第三十九頁,共六十八頁。4、遷移的距離:

距離彈性=流動量%變化/流動距離的%變化隨著流動成本的上升,流動的勞動者數量就會隨之下降。原因如下距離越遠,可能流動的勞動者獲得工作機會的信息就越有限。與遷移本身以及遷移之后回去看望朋友、親戚的交通問題有關的貨幣成本以及遷移的心理成本,都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上升。40第四十頁,共六十八頁。5、失業率(Unemploymentrates)有失業人口的家庭流動大.失業率與流出率成正比.6、職業與技術等級:職業許可證越是嚴格,越不容易流動7、其他因素(Otherfactors)A、資格認證制度(Occupationallicensing)B、工會(Union)改變令人不滿意的工作條件,減少自愿退出者,從而降低流動性和遷移C、政府在服務方面的人均支出水平越高,內遷的數量越大;政府吸引新產業的政策可能會導致向某個地區的大量遷移D、個人所得稅稅率的高低E、語言、文化差異F、氣候、環境G、住宅所有權阻礙遷移41第四十一頁,共六十八頁。第四節勞動力流動的形式和機制4.1勞動力流動的主要形式地域之間行業之間職業之間崗位之間

42第四十二頁,共六十八頁。4.2勞動力流動的合理性4.2.1勞動力流動的意義4.2.2勞動力流動的代價4.2.3自愿流動的收益與評價

第四節勞動力流動的形式和機制43第四十三頁,共六十八頁。4.2.1勞動力流動的意義流動能使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流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能夠保證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和效率

第四節勞動力流動的形式和機制44第四十四頁,共六十八頁。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產出最大化WB WAOBLALE(1)使勞動力流入地區的勞動產品總價值增加(A地區的勞動產品總價值從OAMFLA增加到OAMFLE),使勞動力流出地區的勞動產品總價值減少(B地區的勞動產品總價值從OBNGLA減少到OBNELE),但流入區價值增加的數額大于流出區價值減少的數額,凈增加值為EFG,即勞動力流動會提高社會總產出。(2)可以使兩地區的工資水平趨于一致(3)使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證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和效率。DADBOAWA1WAEWBEWB1EMNFKGH45第四十五頁,共六十八頁。4.2.2勞動力流動的代價當一個有經驗的工人離職而由一個缺乏經驗的工人替代時,雇主就要支付訓練費用,并在相當一個時期內承擔新工人生產效率低所帶來的損失。對雇員來說,某些流動可能會造成失業。

第四節勞動力流動的形式和機制46第四十六頁,共六十八頁。勞動力非自愿流動的原因1、勞動者對工作的評價(偏好)2、信息不完全3、勞動力選擇職位和工作范圍的有限性限制了勞動力流動的頻率47第四十七頁,共六十八頁。4.2.3自愿流動的收益與評價

如果工人不是在消息非常閉塞的情況下,自愿流動的結果一般來說都能夠提高工人對工作的整體滿足程度。工作滿足程度的提高是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經濟收益的提高。雇主通常對工人的自愿辭職持反對態度。這是由于在高度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流動頻繁使得雇主難以對工人進行特殊的培訓。尤其是大企業需要降低離職率。第四節勞動力流動的形式和機制48第四十八頁,共六十八頁。第五節我國勞動力流動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5.1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5.2改善我國勞動力流動機制的對策分析49第四十九頁,共六十八頁。5.1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我國勞動力流動的四大流向:從農村、小城鎮向大中城市流動由內地落后城市向沿海發達城市流動由各地傳統經濟部門向新技術、新產業開發區流動由技術力量雄厚的部門和單位流向技術力量薄弱的部門和單位或技術雄厚部門或單位之間的流動。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對我國具有特殊意義,并將在長時期內在我國多種勞動力流動中占據主要地位。因此,我國城鄉勞動力流動是研究的重點。50第五十頁,共六十八頁。5.1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我國城鄉勞動力流動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50—70年代末,這一階段城市人口增長速度較慢,人口和勞動力流動數量相對較少。勞動力流動是勞動力資源配置和再配置的過程,在原有的計劃體制下,我國的勞動力流動率是非常低的,沒有“勞動力市場”概念。51第五十一頁,共六十八頁。第二階段是80—90年代末,這一階段城市化速度較快,不是以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為主要特征,而是以開放城鄉之間的經濟交流,對戶籍管理工作進行試驗性改革,積極引導農村工業化與小城鎮結合等為主要特征。推行勞動合同制,打破了一次就業定終生的計劃體制理論界逐漸統一認識,認為勞動力市商品,社會主義也有失業第三階段是2001—現在,在更為市場化的條件下推進,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正在醞釀對戶籍制度進行實質性改革。

以下崗為核心的分流企業富余人員的政策戶籍制度的漸進改革流動呈現出“體制間流動”(城鎮)與“地區間流動”(城鄉)特征52第五十二頁,共六十八頁。從世界范圍看,10%左右的勞動力流動不會對經濟的良性發展帶來損害,而且能提高勞動者的工作熱情、擴散技術技能、改變分工過細和增進生產效率。中國的勞動力流動不同于前蘇聯、東歐國家的短缺促進流動(勞動者選擇的機會較多),而是勞動力過剩阻滯型流動。53第五十三頁,共六十八頁。也有學者認為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共經歷了四次人才大流動,將目前這輪正在進行的人才流動稱為“第四波”。第一次人才大流動時間: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政策:國家正式發文,鼓勵人才流動。同時嚴格限定,流動必須“正向”,即從國企流向集體企業、從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從內地流向邊疆。標志性事件:1983年3月,全國第一家人才流動服務機構———沈陽人才公司誕生。現象:1986年,人才流動出現異常高峰,許多人不辭而別,成為沒有檔案的“黑戶”;搶奪人才的惡性事件也頻頻發生,有關部門隨即出臺強硬措施,流動戛然而止。54第五十四頁,共六十八頁。5.1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第二次人才大流動時間:1988年至1989年政策:中央鼓勵知識分子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可以辭職、兼職、停薪留職、創辦和領辦鄉鎮企業,同時也支持三資企業的用人自主權。現象:百萬大軍下廣東,赴蘇南,一時蔚為壯觀。這次人才流動是全民性的,規模大、有組織,‘下海’一詞出現,人才服務業務也發生了變化。隨著三資企業、鄉鎮企業涌現,為保證這些不具備管理檔案權限企業能夠用人,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誕生了掛靠檔案的業務。標志性事件:一位年輕人毅然脫離了科研機構,簽訂了北京第一份人才流動協議,該協議編號“003”,成為北京現存最早的一份人才檔案管理協議,已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55第五十五頁,共六十八頁。5.1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第三次大規模流動時間: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后現象:人才流動空前活躍,僅1992年7月一個月,《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等10多家報紙刊登重金招聘人才的廣告185個。山東省第一個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向全國、全世界招聘人才。

市場在人才調配中開始發揮重要作用,許多單位把人才的進出管理交給中介機構,大學畢業生就業開始實行雙向選擇。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大人才服務中心空前火爆。56第五十六頁,共六十八頁。5.1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第四次大流動時間:目前進行中背景:國企改制、產業結構調整、戶籍制度改革、國際人才市場進入、跨國公司大量空降及迅速本土化預測:國際性的人才價格、理念,國際性的評價標準,將前所未有地影響中國人才配置的既有格局。第四次人才流動的流量和流速都會超過前三次,流動的人數也將呈幾何數增長,第四沖擊波的影響,絕不亞于前三次。57第五十七頁,共六十八頁。勞動力流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障礙:1、農村進城勞動力與城市剩余勞動力之間爭奪就業崗位的沖突。2、農村進城勞動力成為社會管理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3、戶籍障礙4、信息障礙5、成本障礙

就業成本(身份證、暫住證、計劃生育證明、外出務工證明、治安管理費、衛生費)、生存成本(住房、教育)、交通成本、心理成本、風險成本(工資風險、傷病風險)5.1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58第五十八頁,共六十八頁。由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的流動轉移受阻,導致了我國三大產業間比較勞動生產率狀況不合理的格局。

中國三大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系數

系數較高說明在該產業中相對于產值比重而言,勞動力的比重較小,反之,說明勞動力的比重偏高。上表反映了一個不發達的二元經濟社會的特征,即農業存在著大量的過剩余勞動力。其邊際生產率接近于零,需要將其大規模轉向工業趨向。

59第五十九頁,共六十八頁。5.2改善我國勞動力流動機制的對策降低勞動者偏高的流動成本1、將勞動力流動作為一種投資行為看待2、強化勞動者的流動激勵,通過財政援助推動勞動者的流動3、健全社會保障制度4、完善法律法規制度

5、戶籍制度和城市化管理方面的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城市化進程、城市管理和社區建設、本地居民與外地及農村移民的平等競爭)60第六十頁,共六十八頁。案例5-1

大遷移:南方黑人遷移到北方在1910年,南方出生的黑人只有4.9%居住在北方。到1950年大約有20%南方出生的黑人已經離開了南方。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黑人教育水平的上升。在1880年有超過75%十歲以上的非洲美國人是文盲,但這個數值到1930年就降到了大約20%。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其在兩個方面引發了這次遷移。一方面,戰爭使得北方工業的勞動需求迅速增大。另一方面,它使得從國外進入的移民迅速減少。這樣,黑人在北方的工作機會就打開了。一項使用從1870年到1950年的人口數據的研究表明,工資越高的北方州吸引的黑人移民越多,同時這些地方的制造業發展得越快。

61第六十一頁,共六十八頁。案例5-2工作周期的確定

美國人在他們一生的職業生涯中要換好幾次工作,一般的工作周期——一個人從事他現在的工作的時間長度——大約是6.5年。影響工作周期的幾個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年齡:年齡小的工人比年齡大的工人更容易更換工作。年齡在16-24歲的工人平均工作周期是2.0年,而年齡在55-64歲的工人工作周期是17.4年。(2)行業傾向:發展的行業要持續增加新工人,這就使得平均的工作周期縮短。而發展緩慢或停滯的行業很少雇傭新工人,它們的平均工作周期就長。

62第六十二頁,共六十八頁。案例5-2工作周期的確定(3)教育與培訓:對于某一特殊行業的有較多的教育投資的工人比那些人力資本較少的工人的工作周期要長。一般高中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