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2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單元全部教案(共4課)_第1頁
新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2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單元全部教案(共4課)_第2頁
新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2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單元全部教案(共4課)_第3頁
新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2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單元全部教案(共4課)_第4頁
新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2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單元全部教案(共4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課題5.地球課時1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學習內容及要求地球是一顆行星3~4年級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太陽系有八顆行星。教學目標科學觀念(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科學思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式) 探究實踐(科學探究能力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態度責任(科學態度社會責任)科學觀念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科學思維了解生活中與“地球是一個球體”這一事實相關的一些自然現象。探究實踐在教師的指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態度責任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教學重點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地球是球體教學難點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通過模擬實驗,感受地球是球體。教學準備教師:PPT、地球是球體演示儀、小船模型等。學生:地球儀、小紅旗、橡皮泥、紅線、藍色氣球、陸地板塊貼紙。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設計思路教學備注上課儀式教師自我介紹:同學們好!……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了解下地球。1.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2.讓學生意識到進入上課狀態。一、導入出示微信開啟畫面截圖,這個大家熟悉嗎?畫面中的是什么?地球。對,就是地球。我們知道地球是球體。我們能夠知道這個事實,得益于現代的科學技術,例如天文望遠鏡、衛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時候并沒有這么高的科技,古人們是如何認識地球形狀的呢?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呢?如果沒有高科技,我們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狀?二、教學過程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同學們,誰能說出最初古代人們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樣的嗎?古代人由于活動范圍狹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為整個大地也是平的,像一個方形的棋盤,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個倒扣著的巨大的鍋,是半圓的;就提出了“天圓地方說”,也稱為“蓋天說”生活在海邊的人們發現,當帆船回港時,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出港時則相反。由此,人們開始認為海面不是平的。到這里,人們已經不再認為地球是平的了。后來隨著雖然人們對地球研究的深入,有什么變化嗎?誰知道?我國漢代的張衡根據太陽東升西落的規律,認為宇宙像個雞蛋,天體如蛋殼,大地如蛋黃。這種說法被稱為“渾天說”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的形狀變化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2.用實驗解釋觀點你們認為這些解釋合理嗎?有沒有一些案例可以幫助你解釋這些觀點?下面老師要抽選幾位同學和我一起來做一個模擬實驗。----模擬船只進出港。在這個實驗中,我們需要用到“地球是球體演示儀”。操作中,老師會把小船沿著球體緩慢移動,請同學在另一側平視并把看到的情況講給大家聽。然后再平面上再做一次移動,請同學在另一側平視并把看到的情況講給大家聽。選同學操作,并引導學生正確的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兩種情況下,看到的情況有什么不同。實際生活中,人們看到的情況和上面一種(第一種情況)是一樣的。實驗發現:帆船在球體上航行,進港時總是先看見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出港時看見的情況則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則不會出現上述現象。這個實驗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位偉大的人物----麥哲倫,聽過的同學舉手。你知道他的什么事情?說說看。請大家閱讀活動手冊上相關內容。然后,用彩筆在地球儀上標注出麥哲倫航海路線的主要??奎c。在主要??奎c上插一面小旗,并用細紅線按航行的路線把小旗連接起來。取下這些小旗和細紅線組成的圖形。觀察細紅線,你發現了什么?請同學們思考。細紅線圍成了一個圓圈,這說明,麥哲倫圍繞著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來出發的地方。這一個偉大的創舉也說明了地球是球體。古人由于受到科技條件的限制,在認識地球是什么樣子的問題上沒有辦法實際進行觀察,現在科技的發展已經能夠讓我們從外太空觀察到實際的地球了。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1號”載人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在宇宙中親眼目睹地球外貌的人,他的觀察成了證明地球形狀最直觀、最有力的證據。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讓我們自信的看一下地球的樣子。照片上白色、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可能是什么?白色的云,藍色是海洋,咖啡色是黃土、沙漠等植被稀少的地方,綠色地方是植被密集覆蓋的區域。比較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的面積,哪個更大?藍色的面積大于綠色大于咖啡色。接下來,給大家一個挑戰,請大家仔細觀察地球儀,待會老師發給你們地球上的幾大板塊貼紙,你們有沒有信心把板塊貼紙準確貼到相應位置?學生領材料,動手操作。選出全對的小組進行講解,鼓勵大家進行修正。本環節為學生梳理了人們對地球認知過程中產生的幾種典型觀點。把學生課前了解到的知識進行了明晰和強化。本環節通過生活中海邊生活的人們所熟悉的現象來證明地球是球形的。但是這一現象對學生來說并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在課堂上重新演示,以具象學生的認知。本環節通過人人參與的動手實驗,研究麥哲倫航海路線,從而發現路線的特征,從側面認識到其中的道理。本環節是介紹現代人觀測到的地球。是人類在認識地球的過程中最現代的一個過程,也是我們最為熟知的階段。本環節是進一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通過動手操作,強化對地球幾大板塊的特征認識。三、研討小結大家今天的收獲可真多,讓我們再來復習一下今天所講的人們認識地球的幾個階段吧。出示課件中的表格。地球附近還有一個小星球,你們知道是誰嗎?月球.嗯,說的對,就是我們夜晚看到的月亮。四、拓展課后請大家閱讀關于月球的知識,我們觀察到的月亮有什么特征呢?等著你分享哦。五、練一練選擇題1.太陽系中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星球是()。A.月球B.地球C.火星D.水星2.下列說法正確的()。A.帆船行駛時,能始終看到船帆和船身同時出機B.當帆船回港時,先看到船身,再看到船帆C.當帆船回港時,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D.在不同位置看到船帆和船身先后順序也不同3.下面最能驗證地球是球體的是()。A.張衡提出的“渾天說”B.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度陰影進行的推測C.衛星拍攝到地球的照片D.自古傳說的天似穹廬4.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可以看到地球大部分是藍色,藍色部分可能是()。A.陸地B.森林C.冰川D.海洋5.地球質量足夠大,圍繞太陽運行,自身不發光,是一顆()。A.恒星B.衛星C.行星D.彗星二、判斷題1.海面上駛來的船只,人們總是先看到船身。()2.安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故事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球的。()3.地球儀上藍色部分代表的是陸地,綠色部分代表的是海洋。()4.地球儀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地球提供了方便。()5.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開始認為海面不是平的。()參考答案B2.C3.C4.D5.C×2.√3.×4.√5.√六、整理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培養學生使用材料的好習慣。七、板書設計5.地球蓋天說(古代中國人)渾天說(張衡)觀測月食推斷地球是球體(亞里士多德)地球是球體(麥哲倫)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宇航員)八、課堂反思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課題6.月球課時2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學習內容及要求月球是地球的衛星3~4年級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通過望遠鏡觀察或利用圖片資料,了解月球表面的概況。教學目標科學觀念(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科學思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式) 探究實踐(科學探究能力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態度責任(科學態度社會責任)科學觀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知道月相變化的規律??茖W思維描述月球表面的概況,知道環形山的形成原因。探究實踐能持續觀察月相,會用畫圖的方式記錄和描述月相變化的過程。態度責任通過圖片欣賞、模擬實驗、觀察記錄等方式來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學重點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月球環形山的形成原因,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教學難點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持續觀察記錄月相,分析月相變化的規律。教學準備教師:手電筒、籃球、鋁箔紙包裹的網球。學生:沙盤、細沙、大小不同的石塊、月相記錄手冊。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設計思路教學備注上課儀式教師自我介紹:同學們好!……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了解下月亮。1.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2.讓學生意識到進入上課狀態。一、導入出示月亮圖片。同學們,這是什么?——月亮!關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有各種形狀、不會發光、球體。對了,它真正的名字叫月球。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月球。(板書課題)出示月亮的圖片直接導入課題,引導學生的認知從原先意識中的“月亮”轉變到“月球”。二、教學過程1、月球上的環形山出示月球表面的圖片。從古至今,人類對于月球的好奇心和探索從未停止過。400多年前,意大利偉大的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環形山、高地和月海。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直到大約50年前,又研究出了新的結論:這些環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或隕石撞擊而形成的。這些環形山有什么特征?——外圍一圈隆起、分布雜亂、數量眾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模擬實驗:環形山的形成與什么因素有關?隕石怎樣撞擊會形成這些不同特征呢?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問題:環形山的大小、深淺和隕石的什么有關。接下來我們用實驗來模擬環形山的形成。實驗器材有沙盤、細沙,它們代表了月球表面;還有石塊,代表宇宙中的流星和隕石。隕石的質量和撞擊速度怎么來表示?該怎樣設計實驗方案?小組間討論一下。學生討論后進行交流:大小不同的石塊表示質量不一的隕石,石塊從不同高度下落表示撞擊速度不一樣。出示實驗步驟:(1)在兩個盤子里分別鋪上約3厘米厚的細沙。(2)從不同高度往其中一個沙盤中丟相同大小的石子。(3)從同一高度往另外一個沙盤中丟不同大小的石子。(4)輕輕將石塊取出,觀察被石塊砸過的坑。同學們已經有了實驗思路,接下來請大家討論小組分工。你們小組是怎樣分工的?——A負責將細沙鋪在沙盤里;B負責挑選大小相同的石塊,使其從不同高度墜落;C負責挑選大小不同的石塊,使其從相同高度墜落;D負責將石塊取出。實驗過程中的注意問題——操作過程要嚴密、實驗器材輕拿輕放、認真觀察、注意安全。手松開時讓小石子自由下落。那就開始動手實驗吧!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請同學們交流一下看到的實驗現象?!瘔K越大,砸出的坑就越大。石塊下落越高,砸出的坑就越深。老師還給每組同學準備了手電筒,請把手電筒打開,直射或斜射沙盤里的石子坑,你觀察到了什么?和我們看到的月球表面陰影一樣嗎?2、地球的衛星——月球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知道它是一顆行星。月球和地球是什么關系呢?——月球圍繞地球轉動。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星。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所以它是地球的衛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也是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如果到月球旅行,需要帶哪些東西?同時月球不會發光,只會反射太陽光,因此我們看到的月亮其實是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又叫——月相。3、模擬月球的公轉。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月相是變化的。為什么會變化呢?這和月球繞地球公轉有關。接下來老師來演示一下月球的公轉,我用打開的手電筒表示——太陽,用一個籃球表示——地球,用這個包裹著錫箔紙的網球來表示——月亮。請一位同學拿好手電筒站在一側,關燈,讓“月球”繞“地球”轉動,觀察“月球”的明暗變化情況。由于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于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4、觀察月相并記錄。知道了不同月相的形成原因,老師今天要發布一個任務——每天晚上6點去觀察一下月亮。容易忘記怎么辦?——每天定好鬧鐘,讓鬧鐘來提醒我們。僅僅觀察還不夠,還要學會記錄月相。這是我們的活動手冊,可以將我們看到的月相畫在表格里。怎么畫呢?第一種方法:直接畫出亮面形狀。首先我們要判斷亮面在左還是右,我們來看這張圖中的月亮,它的亮面在右側。第二步:畫出亮面的形狀,一個彎彎的月牙。接下來我們試著畫兩個月相。這種方法對畫畫的要求比較高。介紹第二種方法步驟:涂陰影法(1)在記錄紙上畫好相同大小的圓圈(2)觀察月相,找出明暗分界線。(3)圓圈上點出分界線的兩個頂點,畫線連接兩頂點。(4)將不明亮的部分涂上黑色。注意:寫好日期,也可以加上日歷上的農歷日期。實事求是,如遇天氣不佳就空著。在觀察月相時,同時觀察月亮出現的位置。第二課時:1、根據形狀認識月相名稱。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同學們堅持觀察月相并且做好記錄,老師為你們點贊。請同學們說一說在觀察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么解決的?學生進行交流老師也和大家一樣,觀察和記錄了月相,其中有幾個月相圖片(課件出示),你們有沒有觀察到?介紹幾種月相名稱:新月: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這時是農歷初一。峨眉月: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歷初三、四。上弦月:隨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歷初七、初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凸月:到了農歷十二、十三,月球圓面上絕大部分是明亮的,故稱凸月。明亮部分朝向西方,滿月以前的凸月稱為“漸盈凸月”,又稱“上凸月”,。滿月: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歷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凸月:滿月過后,亮區西側開始虧缺,農歷十九、二十的凸月稱為“漸虧凸月”,又稱“下凸月”,明亮部分朝向東方。下弦月:到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峨眉月: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稱為“殘月”。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后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在你們的記錄單上把上面的幾種月相圈出來。2、整理月相記錄單,總結月相變化規律。投影展示一些學生的月相記錄單,請大家對比分析。出示月球表面的圖片,并加以視頻給學生帶來直觀視覺體驗,同時嘗試用語言描述月球表面的狀態。學生通過該模擬實驗能直觀感受到月球上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環形山的形成原因,教材上只是給出了實驗方案,需要引導學生將實驗轉移到實際,即和隕石的大小和撞擊速度有關系。介紹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與地球的關系。這部分內容主要是以圖片展示為主。模擬月球的公轉情況,可以直觀感受到月相變化產生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在教室里通過演示實驗看到的月相變化和我們在地球上真正看到的是不一樣的。觀察月相后需要記錄,首先要指導學生記錄的方法是什么。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直接徒手畫,但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差。而涂陰影法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記錄月相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中間會受天氣、自身等諸多影響。讓學生交流遇到的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同時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認識幾種常見的月相名稱是和二年級的知識點相互呼應,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認識月相名稱的環節,是知識的進階記錄單上有35個空格,因此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至少觀察35天的月相,更容易找出其變化規律。在分析月相變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按照農歷時間將月相排列好。三、研討小結課件出示月相記錄匯總,指導學生總結變化規律:上半月,亮面逐漸變大,亮面在右側(西面);下半月,亮面逐漸變小,亮面在左側。如果繼續觀察下去,月相會是怎樣的?是的,月相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根據月相觀察記錄,數一數兩次新月大約間隔多少天?——30天。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四、拓展大家今天的收獲可真多,其實關于月球還有更多有趣的知識,大家可以作為課后拓展,留待課后繼續探究,好嗎?思考:月亮出現的位置變化有什么規律?在發布觀察月相任務的時候,讓學生同時注意觀察月亮出現的位置。但對于位置的記錄和描述都有一定的難度,對于已經發現其規律的學生老師及時給與表揚,暫時說不出來的學生鼓勵其繼續觀察五、練一練選擇題1.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是()。A.月球B.地球C.火星D.水星2.古詩“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中的“三五”指的是()。A.農歷初八B.農歷十五C.農歷二十D.農歷二十八3.月相為滿月的時間是()。A.農歷初一、初二B.農歷十五、十六C.農歷十八、十九D.農歷二十五、二十六4.“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句詩描述的月相是()。A.峨眉月B.滿月C.新月D.朔月5.月球的方位變化與月相的循環周期是()。A.24小時B.半個月C.一個月D.三個月二、判斷題6.一個完整月相周期大約是30天。()7.根據月相變化情況,兩次滿月大約間隔60天。()8.月球在晚上是靜止不動的。()9.月球表面的環形山大部分是由流星或隕石撞擊形成的。()10.月球上至今沒有發現生命存在。()參考答案

1.A2.B3.B4.B5.C1.√2.×3.×4.√5.√六、整理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培養學生使用材料的好習慣。七、板書設計6.月球八、課堂反思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課題7.太陽課時1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學習內容及要求地球繞地軸自轉3~4年級觀察并描述太陽光照射下物體影長從早到晚的變化情況教學目標科學觀念(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科學思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式) 探究實踐(科學探究能力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態度責任(科學態度社會責任)科學觀念知道太陽是一顆恒星及太陽的運動特征;知道太陽高度角及其變化規律科學思維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探究實踐測量太陽高度角,發現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態度責任意識到地球自轉對時間影響教學重點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太陽是一顆恒星和太陽高度角;教學難點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測量太陽高度角。教學準備教師:愛牛課件優化學生:量角器、線(如:棉線)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設計思路教學備注上課儀式教師自我介紹:同學們好!……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探究太陽的影響。1.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2.讓學生意識到進入上課狀態。一、導入同學們,我們一起猜謎語吧,記得舉手搶答哦。老師待會叫最快舉手的同學回答。一個球,圓溜溜,夜里人人不見,白天家家有。說的沒錯,就是太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引出本節課的主角----太陽。謎語中還能調取學生頭腦中關于太陽的已有知識。二、教學過程太陽是一個自身能發光、發熱的天體,表面溫度約為5500℃,內部溫度可達1500萬℃。這個溫度可是很高很高的呢,把水燒開的溫度是100攝氏度,把鐵融化的溫度是1500度左右。這樣一對比,是不是感覺到了太陽的溫度有多高了吧。太陽的體積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這么大。因為短時間內難以察覺其位置的變化,人們稱這樣的天體為恒星。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也是白天在地球上唯一能看到的恒星。太陽雖然很大,但是相對于銀河系來講,它就像是很小的一顆塵埃。太陽離地球約有1.5億千米,光每秒鐘的傳播距離為30萬千米。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光的速度是極快的,為了更好的感受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接下來,請你計算一下,此刻照在你身上的太陽光是什么時候發出來的?500秒!約8分鐘,這樣的數據真實太讓人驚訝了。目前,人類的主要交通工具中,飛機是最快的了,拿時速是1000千米的飛機來對比,你能算出假如人類乘飛機去太陽那里,大概需要多久嗎?如果換成宇航員乘坐的速度更快的火箭呢?火箭的時速達到了40000千米。當我們計算過之后,能夠得出坐飛機大約需要連續飛行17年;坐火箭的話大約要連續飛行5個月。這樣的數據不經讓我們感嘆太陽離我們真的是太遠了。我們知道太陽每時每刻都是改變自己的位置,比如:早上太陽在東方,中午太陽在頭頂偏南的方向,傍晚在西方。初次之外,同學們還關注了太陽的哪些變化呢?太陽的高度變了嗎?變了。說的沒錯,太陽的高度也是變化的。比如:早上和傍晚的高度比較低,中午的時候高度最高。但是怎樣才能清楚地表述太陽的高度變化呢?請大家思考。用直尺能行嗎?不可以,說的沒錯,剛才的數據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那應該怎么表示太陽的高度呢下面,老師給大家介紹一個方法。當我們(或者其他可以遮光的物體)站在太陽下的時候會產生影子。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我們把它命名為太陽高度角。用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角度越大說明太陽高度越高,角度越小說明太陽高度越低。那具體怎樣測量太陽的高度角呢?誰愿意嘗試一下?請學生代表到黑板上進行操作演示。同學們,你覺得他們做的對嗎?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嗎?老師在這里有一個友情提示:角的頂點與量角器的中心重合,紅色為量角器的中心點,藍色為常見的錯誤操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接下來,我們將分發材料,外出進行實際觀測。出發前,老師提醒大家:輕聲討論、及時記錄任務分工,聽從安排多做幾次,避免失敗完后觀測,及時返回觀測后,請大家匯報你們觀測的結果。有數據和其他小組差異較大的請思考問題出在哪里。介紹太陽的基本特征和太陽與地球的距離。用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數據作為對比,為學生理解這些枯燥的數據做好鋪墊,感受宇宙的廣袤。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相關數據的理解記憶。太陽的變化包括了很多方面,之前低年級的學習中已經涉及了部分內容,本節課從高度入手,并應發思考,從而順勢推出“太陽高度角”的概念。操作上有一些易錯點,要伺機給學生買下埋伏,讓學生及時發現,自我發現,以便對相關知識點的深入剖析,切實理解,深刻記憶。用實際觀測來強化對測量方法的理解吸收,但是一節課的時間不可能把問題中三個時間點都測出來,只能放在課后,讓學生進行拓展練習,這樣既延展了課堂,又增加了學生的鍛煉機會。三、研討小結同學們,大家今天的收獲可真多,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太陽的相關特征,太陽距離地球的長度以及可以告訴我們太陽高度的太陽高度角。今天和同學們一起愉快地完成了這節課,我感到非常高興,謝謝大家!下課。四、拓展請大家利用幾天學到的方法,測量上午9:00,中午12:00,下午3:00的太陽高度角,并把結果填寫在活動手冊上,思考這個問題: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太陽高度角有什么不同?下節課,我們將進行數據匯報和答案討論。五、練一練一、選擇題1.小明和同學要測量太陽高度角,一定用到下列哪種器材(

)。A.手電筒B.直尺C.量角器D.繩子2.(

)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它給地球上的萬物提供了光和熱。A.太陽B.電燈 C.蠟燭D.月亮3.自身能夠發光、發熱的星球是(

)。A.太陽B.地球C.月球D.火星4.太陽是一顆(

)星球,天文學家把太陽這樣的星球稱為恒星。A.自身能發光發熱的氣體B.自身不能發光發熱的氣體C.自身能發光發熱的固體D.自身不能發光發熱的固體5.(

)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A.太陽B.月球C.金星D.水星二、判斷題6.太陽在天空中位置是不動的()7.太陽和月球是一樣大的,所以我們看到它們是一樣大的。()8.陽光強烈時,不要直射太陽。()9.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大的多。()10.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小,因為在天上看起來很小。()參考答案:1.C2.A3.A4.C5.A6.×7.×8.√9.√10.×六、整理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培養學生使用材料的好習慣。七、板書設計7.太陽太陽是恒星太陽距離地球1.5億千米。太陽的高度在不斷的變化,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八、課堂反思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課題8.太陽鐘課時1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學習內容及要求地球繞地軸自轉3~4年級觀察并描述太陽光照射下物體影長從早到晚的變化情況教學目標科學觀念(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科學思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式) 探究實踐(科學探究能力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態度責任(科學態度社會責任)科學觀念能描述一天中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科學思維探究影子形成的條件后,研究太陽照射下影子的的長短和方向隨太陽位置變化而產生的變化規律探究實踐使用和制作簡易的古代的測量儀器模型,如日晷;在制作過程中及完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態度責任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了解人類的需求是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教學重點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日晷的工作原理教學難點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制作日晷教學準備教師:PPT、手電筒、鉛筆、橡皮泥、竹篾等。學生:硬卡紙、膠水、剪刀、筆。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設計思路教學備注上課儀式教師自我介紹:同學們好!……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繼續探究太陽的影響。1.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2.讓學生意識到進入上課狀態。一、導入同學們,在探究上節課的問題時,你們有什么發現嗎?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太陽高度角是相同的。它們比中午時分的太陽高度角要小。對我們的探究問題: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太陽高度角有什么不同?大家有答案了嗎?誰來說一說。角的頂點、開口方向是不同的。還有就是影子的方向也是不同的。這就要和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有關了。(板書:太陽鐘)承上啟下的作用,將上下兩節課銜接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有一個連貫性,探究活動有基礎。教學過程1.研究影子方向與長短的變化與光源的關系讓我們來觀察兩幅圖片。一幅是下午3點測量太陽高度角時拍攝的照片,一幅是用手電筒照射一根豎立的木條,觀察它們的影子。請大家思考: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呢?教師引導出:光源、遮擋物、屏說的沒錯,左面這幅圖中,光源是什么?太陽人是遮擋物,屏是草坪。同學們,現在我們用手電筒來照射豎立的木條,觀察它的影子。我們發現了人的影子也在變化,現在你能改變木條的的影子嗎?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器材,尋找方法。匯報改變影子方向和長短的方法??偨Y一下實現的方法就是?改變照射的方向和高度。非常棒,同學們有沒有什么其他發現?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嗎?豎直向下照射!既然已經知道了影子會變化,同學們有沒有什么繼續研究的方向嗎?下面我們來模擬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從而觀察物體影子的長短和方向是怎樣改變的。太陽是東面升起,西面落下,在天空中變化的軌跡呈現半圓形,我們可以用竹篾模擬太陽運行的軌跡;用手電筒模擬太陽。把手電筒放在竹篾上貼合移動。在竹篾上分別標注7:00;9:00;12:00;14:00;17:00時間的位置,手電筒分別放在這樣一些位置。手電筒照射方向面朝木條上部。請大家及時記錄5個位置的影子大小和方向,可以把影子繪制在底板上。實驗中,老師提醒大家,繪制的時候每個影子旁邊都要標注好對應的時間點,便于后期對比是進行區分。操作時把數據記錄在我們的活動手冊上。匯報記錄情況根據大家記錄的情況,我們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呢?太陽位置變化時,物體影子也隨之發生變化;早晨和傍晚影子最長,中午最短。2.介紹太陽鐘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陽的移動與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計時工具。這一類計時工具在西方被稱為“太陽鐘”,在中國被稱為“日晷”。請大家觀察圖片,左側是地平式日晷,右側是赤道式日晷,你認為這些日晷是怎么工作的?它們有什么不同?學生思考,舉手回答說的沒錯,日晷正是利用了太陽的位置變化對物體的影子的影響是有規律的原理做成的。他們之間有的是平鋪在地面的,有的與地面成一定的夾角。3.制作日晷了解了日晷,大家想不想做一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做日晷,親自去室外計時。做日晷需要使用的器材有:半圓形硬卡紙、三角形硬卡紙、膠水、直尺、筆制作的步驟是:1、在半圓形的硬卡紙上按刻度示例圖標明刻度和方向。2、按成品效果圖,把三角形的硬卡紙豎直粘貼在半圓形硬卡紙上。3、確定好方向后,根據三角形硬卡紙的投影確定時間。請同學們注意,三角形硬卡紙要豎直粘貼。否則影響計時準確度。學生動手操作成品展示,錯誤指導。同學們,下課之后,大家可以嘗試著在陽光下計時,計時結果和教室的鐘表核對,看一看自己制作的日晷是不是能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