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防震救災_第1頁
我國防震救災_第2頁
我國防震救災_第3頁
我國防震救災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我國防震救災我國是世界上自然苦難頻繁的國家之一。自秦漢以來,歷代封建王朝為了穩定政權,維持社會穩定,保證再生產的正常舉行,始終把救災防災政策,也就是史書上說的“荒政”,作為一項根本國策加以實施。

報災勘災

報災,指向官府報告災情;勘災,指地方官吏或同上級乃至朝廷派遣的官員共同勘查核實受災范圍、程度。秦漢以來,地方發生災荒,都要實時逐級向上直至朝廷照實報告。官員在復查核實時,往往把輕重災情分特別定級。

清朝勘災有一套嚴格程序,受災人戶要填寫簡明申報表。經核對后,申報表作為勘災底冊,交勘災人員一一核查。然后,州縣官將結果匯總造冊,然后上報。戶部接到各地報災提請后,要派員復勘,查證屬實,勘災結果可作為蠲免的依據。假設有需要賑濟的人戶,還要增加審戶程序,把災民劃分極貧、次貧等各個等級。

報災、勘災,是中國傳統救災體制運行中的重要環節,若遲報逾限或報災不實,各級官吏都將受四處罰。嚴重匿災不報,更要嚴懲,直至殺頭。

臨災救助政策與措施

朝廷的救災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賑濟、減免賦稅、調粟平糶、轉移災民、撫恤安置、勸獎社會助賑等。

(一)賑濟。嚴重災情發生后,為了實時扶助災民度過難關,國家往往首先向災民無償發放救濟錢物,叫做賑濟。元代,凡有水旱災,例行賑濟,驗口發放,賑期多為兩三月。明朝建國初,一般每戶給米1石。清前期到乾隆初年對賑濟有了統一的政策,各直省災民,大口日給米5合,小口減半。賑期,水旱災一律1月。另外按受災分數及戶等極貧、次貧的識別,各加賑3―4個月,甚至半年。

官府讓災民參與公益事業,更加是興修水利工程,獲得相應的賑濟錢物,叫以工代賑。這種賑濟形式,唐代已經有了,清朝實施最普遍。這既可以補救災民于困頓,又為國家治理河患、修筑海塘等防災工程供給了勞動力,一舉兩得。

(二)調粟平糶、轉移災民。實時從外地調運糧食支援災區,史稱“移粟就民”。清代運用對比多,調運的糧食來源,一是國庫倉米,二是截留漕糧,三是購買。雍正二年,特大風暴潮災伏擊江蘇、浙江,死亡約10萬人。政府除實時賦予賑濟外,雍正帝還命令山東、河南、湖廣、江西四省急速動用司庫銀,共買26萬石糧食,運交蘇州和浙江巡撫平糶,抑制災區糧價上漲。

由于古代糧食儲蓄和運輸條件差,一旦發生嚴重災荒,災民逃荒,盲目性大,難免沿途滋生事端,甚至引發動亂。為此,國家公布相關政策法令,組織引導災民有序滾動,到豐裕地區就食糊口,這就是所謂的“移民就食”。如《漢書?高帝紀》載,高祖二年(前205年),關中大饑,米每斛漲到1萬錢,展現人相食的慘狀,國家就把災民轉移到蜀漢地區,并發給他們口糧、路費、安家費等。

(三)蠲免與減征緩征。凡遇災年,國家都對災區實行不同程度的蠲免、減征及緩征賦役。元朝規定,受災特別之八以上,賦稅全免;受災特別之七、六、五,分別免原征額的特別之七、六和二分之一。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規定,特別全災免七分,九分災及以下依次遞減,直至四分災免一分。清朝沿襲特別計災法。緩征雖和蠲免、減征不同,只是延緩征收年限,但終究可以緩解民生壓力。

(四)撫恤安置。突發性嚴重自然苦難,往往造成家破人亡,大批災民流亡四方,傷病無錢醫治,死者沒法安葬,賣兒鬻女的凄涼景象。為此,國家同時采取了諸如賜葬、給醫藥、發放撫恤金、居養、贖子等撫恤政策。

災民大量流亡,土地荒蕪,不僅影響國家的徭役和賦稅收入,更危及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因此,安置流民回歸故里,成為古代救災政策的重要組成片面。除發給盤纏和糧食,遣送回籍外,還分給閑置公田,供給或貸給種子、耕牛;有的甚至為他們搭蓋草房,并免除5年賦稅和徭役,扶助他們重建家園。

(五)勸獎社會助賑。國家財力終究有限,單靠政府救濟災民是不夠的。采取多種方式鼓動社會氣力助賑,便成了朝廷救災的重要選擇。輸納錢谷授官賜爵便是其中之一。宋代除持續推行勸獎民間納粟助賑外,還采用納粟贖罪、散給僧道度牒等方式籌措賑災錢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