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識別整改措施(共5篇)_第1頁
患者身份識別整改措施(共5篇)_第2頁
患者身份識別整改措施(共5篇)_第3頁
患者身份識別整改措施(共5篇)_第4頁
患者身份識別整改措施(共5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頁共11頁患者身份識別整改措施〔共5篇〕第1篇:患者身份識別措施患者身份識別措施為認真落實患者平安目的,保障患者平安,進步醫療質量,根據醫院臨床工作實際,開展落實《就診者身份確認制度》活動,經研究決定特制定本施行方案:一、指導思想通過落實《就診者身份確認制度》活動,進步我院醫務人員的平安意識,健全規章制度和措施,進一步落實醫患溝通和查對制度,改良醫院管理形式,進步醫療效勞質量。二、工作目的嚴格貫徹落實患者平安目的,進步醫療質量,有效防范風險,消除醫療護理隱患,更好地保障患者和醫務人員安康平安。成立施行平安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組成如下:組長:陶豐副組長:韓憲云程學玲成員:宋紀花田芳趙玲馮莉韓萍臧姚遠三、詳細目的〔一〕、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進步醫務人員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二〕、保證用藥的平安;〔三〕、建立與完善在特殊下醫務人員之間的有效溝通,做到正確執行囑;四、主要措施目的一: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進步醫務人員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1.在標本采集、給藥前等給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2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如姓名、床號等〔制止僅以房間或床號作為識別的唯一根據〕。2.施行任何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前,施行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施行正確的操作。患者身份識別制度與程序1、醫護人員在各類診療活動中,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姓名、性別、床號3種方法確認患者身份。2、病情危重、意識障礙患者必須按規定使用“腕帶”標識。3、護士在為病人使用“腕帶”標識時,實行雙核對。4、有創治療活動、標本采集、給藥、輸血或血制品、發放特殊飲食前,醫護人員應讓患者或家屬陳述患者姓名,確認患者身份。5、在診療活動前,施行者必須親自與患者或其家屬進展溝通,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保證對患者施行正確的操作。6、門診、病房之間患者識別,必須有患者身份識別的如下詳細措施:〔1〕當病人被收治住院時,使用病人標識腕帶對病人身份進展24小時隨身標識。標識應記載病人姓名、病人編號等重要信息,并保證對病人身份能進展準確快速識別。病人腕帶標識必須不怕水及酒精擦拭?!?〕在采取各種治療操作前,包括發送藥品、輸液、輸血、樣本采集,必須核對病人標識腕帶以確定病人身份。除特殊情況外,對標識信息無法區分或標識喪失的病人不能進展任何處理,必須首先確定病人身份并更換標識腕帶?!?〕在病人住院治療期間,值班、護理和工作人員應經常檢查病人腕帶,確保病人隨身佩帶,確保病人標識腕帶上記載的信息足夠明晰并可以識別。第2篇:住院患者身份識別措施患者身份識別措施1、在醫療護理活動中,對新生兒、手術、昏迷、神志不清、意識障礙、無自主才能的重癥患者以及高齡〔≥75歲〕、語言及聽力障礙的患者必須使用識別腕帶。2、佩戴腕帶應按照規定標明患者的,包括姓名、科別、床號、性別、年齡、住院日期等,填寫完畢后需由雙人核對〔醫護人員—患者、醫護人員—家屬、醫師—醫師、護士—護士、護士—醫師〕,確認無誤方可給患者佩戴。3、按照腕帶標識制度要求使用腕帶,新生兒、手術病人、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才能的危重患者或語言、聽力障礙的患者使用腕帶標識識別患者身份。4、各項操作前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必須執行不少于四種以上的患者識別方法,如反問式查對、查看腕帶標識、查對床頭卡信息等,確認患者身份無誤前方開場操作。第3篇:患者身份識別患者身份識別制度為了科學準確識別患者信息,杜絕平安隱患的發生,對住院患者實行雙重身份識別,即實行腕帶標識和床頭牌識別管理。詳細如下:1、醫務人員在進展各種診療操作時,必須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的方法,如:姓名、性別、住院號等,不得單獨使用患者床位號或病房號核對患者。2、施行有創〔包括介入〕診療活動前,施行者要親自告知病人或家屬,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以確保對正確的病人施行正確的操作。3、ICU、新生兒科/室、手術病人、意識不清、無自主才能的患者、不同語種語言交流障礙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帶”,作為施行搶救、輸血、輸液等各項診療、護理活動時辨識病人的有效手段。腕帶內容包括病人科別、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血型。新生兒腕帶內容包括床號、母親姓名、新生兒性別等。腕帶由病房護士雙人填寫并親視病人佩戴。4、手術前一天,各病區分管護士根據醫囑查對手術患者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血型、手術名稱、手術部位無誤后,進展術前準備。手術當天,手術室工作人員在病房接病人時核對病歷及腕帶的內容,并與患者或家屬核對,無誤前方能接走。進入手術室與巡回護士再次核對,無誤前方能進入手術間。手術開場前,由麻醉師、手術醫師、巡回護士再次核對,術后手術室仍應持手術病人接送卡及病歷與病區做好病情、藥品及物品的交接,無誤后填寫手術患者交接記錄本分開。5、急診科、ICU、手術室、產房等與病區交接時,由醫務人員攜帶病歷及“患者轉出交接記錄本”護送病人至轉入科室。兩科室醫護人員交接病歷,同時在床邊交接病人的病情及護理情況,交接完畢,雙方分別在“患者轉出交接記錄本”及“患者轉入交接記錄本”簽字前方可分開。6、職能部門〔醫教科、護理部、門診部〕履行督導職能,并有記錄。第二篇:患者身份識別制度1.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準確識別患者身份。護士在標本采集,給藥或輸血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2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2.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雙向核對法,既除核對床頭卡以外還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確認無誤前方可執行。3.對無法有效溝通的患者,如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才能的重癥患者、新生兒及不同語種或語言交流障礙、無名、兒童、鎮靜期間的患者必須按規定使用“腕帶”標識作為患者身份識別標識;在進展各項診療操作前除了核對床頭卡以外,必須核對腕帶,識別患者的身份。4.在施行任何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前,施行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定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施行正確的操作。5.對新生兒、意識不清、語言溝通障礙等原因無法向醫務人員陳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員陳述患者姓名。6.在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急診搶救室、新生兒科使用“腕帶”作為患者身份識別標識。7.填入腕帶的識別信息必須經兩名醫務人員核對前方可使用,假設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兩人重新核對。8.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明晰標準,準確無誤。工程包括:病區、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9."腕帶"原那么上佩帶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帶松緊適度,皮膚完好無破損10、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產房、新生兒、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登記制度。10、在檢驗、放射、CT、超聲、放射治療、等直接與患者當面接觸的科室都應進展識別患者11、定期檢查腕帶使用情況,護理質量控制小組每月督導并有記錄。第三篇:患者身份識別制度為了科學準確識別患者信息,杜絕平安隱患的發生,對住院患者實行雙重身份識別,即實行腕帶標識和床頭牌識別管理。詳細如下:1、住院患者床頭或床尾均懸掛床頭牌,對全院范圍內的住院患者、急診搶救患者、急診留觀患者均使用腕帶標識,精神科患者實行圖片信息、姓名識別。床頭牌及腕帶標識作為各項診療、手術操作時辨識患者的身份識別手段。2、管床護士在患者入院時更換床頭牌、為患者佩戴腕帶?;颊呱矸菪畔ɑ颊叩牟^、床號、姓名、住院號、性別、年齡、診斷、護理級別、飲食等。3、在標本采集、給藥、輸液輸血、手術等各類診療操作前及患者轉科交接時,尤其是急診、病房、手術室、ICU、產房、新生兒室之間的轉接,要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核對腕帶標識,至少同時使用姓名、年齡兩項患者身份識別方法且由患者向醫務人員陳述自己的姓名,新生兒、意識不清、語言交流障礙等原因無法向醫務人員陳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員陳述患者姓名,確保醫療平安。4、使用護士挪動站的病區,均使用電子條碼腕帶,未開通護士挪動站的病區使用塑料腕帶。5、對于無法進展患者身份確認的急診無名患者,亦使用“腕帶”標識對患者實行身份識別,如需住院治療,那么對其實行腕帶標識和床頭牌識別管理。6、患者佩戴腕帶標識應準確無誤,佩戴部位皮膚完好,無擦傷,注意手部血運情況。一條腕帶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間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為病人個人信息的主要標識,確保其處于可以隨時辨識的狀態,不得隨意摘取、涂改、轉借、遮蓋。出院時由護士為患者剪除腕帶并銷毀。7、患者轉床或轉科時床頭牌信息隨時更換,保證信息的準確性。第4篇:患者身份識別患者身份識別制度一、醫務人員在采血、給藥、輸液、輸血、手術及施行各種介入和有創診療前必須至少同時使用兩種以上識別患者的方法。常用標識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號、身份證號、診斷等,不得以床號作為識別標識。二、二、建立“腕帶”識別標示卡。目前對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產科新生兒、入住重癥病房及重危病人施行。急診科病人戴綠色腕帶,手術病人戴粉色腕帶,臨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產科新生兒戴紅色腕帶。腕帶佩戴部位皮膚完好,無擦傷、手部血運良好。三、三、絕對臥床患者,應有標識在床頭;隔離病人床頭有黃色標志。四、四、建立關鍵流程識別措施。急診與病房、與手術室、與ICU之間,手術室〔麻醉〕與病房、與ICU之間,產房與病房之間病人的轉運有專人負責,并有詳細交接記錄文書。住院重危患者到醫技科室檢查,由床位醫生陪同,急診科重?;颊叩结t技科室檢查,由急診科護士陪同。五、五、在施行手術、介入或其它有創高危診療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或家屬〕溝通,再次確認患者姓名、性別、出生日期、住院號、身份證號、家庭等作為識別和確認患者的手段,并將此過程在醫療文件中有所表達。六、六、手術前患者的病歷、影像資料、術中特殊用藥、器材等,病區護士與麻醉師〔或手術室護士〕之間應有交接與驗收,雙方簽字,不允許由患者〔或家屬〕自帶相關資料到手術室。七、七、手術與各種有創高危操作在患者進入手術場所前,對涉及到“左右”、“程度面”、“手指或腳趾”的手術,手術或操作醫師應在手術或操作部位作恰當的標示,例如在手術部位附近用藍色標志筆標上“Yes”〔Y〕,并主動邀請患者〔或家屬〕參與認定,在術前小結〔病程錄〕中有記錄。八、各種有創診療、手術當患者在手術臺上準備承受手術前,要“暫停”確認。手術醫師、麻醉師及巡回護士應對患者的身份〔兩種標識〕、手術部位、手術方式、關鍵性檢查結果及各種簽字手續履行等情況進展再一次核查,確認無誤后各自應在相關醫療文件上簽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