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緒論部分1. 中國傳統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與影響2. 中西建筑傳統文化的異同比較分析3. 道器文化思想對于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發展的影響a. 中國傳統建筑體現了中國儒家史化的基本精神一人本主義或人文精神. 這種以儒家為代表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側重于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修養問題,強調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是一種有著嚴密等級制度并且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文化。所以中國的建筑從庶民的庭院到帝王的宮殿,從院落的經營到城市的佰局,處處以嚴整的格局,強烈的秩序來反映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應當遵守的政治倫理規范。b. 中國傳統建筑體現道家文化的審美風尚和審美理想崇尚自然之美. 它是中因
2、人在建筑創造中的藝術靈感之源,追求自然美的境界已成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基本美學標準。它體現了傳統文化中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建筑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在自然環境中揉人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最典型的建筑是文人同林,它們面積雖小,但布局如吟詩作畫,曲折有法,以人工營造出自然界的萬種風情,猶如田園山野,隔絕塵囂,別有天地。或以水取勝,令人如置身清潭碧流之上;或以山石見長,使人如人深谷幽壑之間或以花木取勝,讓人如進茂林芳從之中。由于私家園林的主要使用者代表著封建時代文化的最高水平,岡而這些文人園林也往往成為古代文化精神的縮影。它們在造同時不僅注意對自然的發掘,追求再現自然,還賦予自
3、然以至善至美的人格,開始著意于再現山林意境,松以其倔強不屈的形態,梅以其傲立春寒的形象,竹以其挺拔純上的秉性,受到人們的喜愛。c. 中國傳統建筑體現了風水思想。風水思想來源丁道家思想, “風水”之稱來源于晉朝郭璞所著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經日,氣乘風則散,略水則止故謂之風水。”風水又稱作堪輿。堪表示高處,輿表示低處。“風水”之說,是古人“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總結出的大至建都立郡,小至擇宅相基的理論與方法,是古代中國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相宅之術。所謂“相宅”,便是指如何在建筑基址的選擇、平面布局和空間構成等等方面蕊循陰陽五行之說。以達到趨吉避閃的一Ii,理需求。早在兩周時期, “相宅”之術
4、就已經m現。風水思想有一套完整的美的格局。稱為美格。美格最起碼的要求是氣蓄,氣蓄又要山水環抱,形成封閉式的環境。封閉要求嚴密,不出現缺口這樣就需要水多次環抱,形成層次。同樣“風”在風水中也很重要要求藏風或避風。在以風水學說為基礎建立的中國傳統建筑中風水的“藏風、聚氣”說表現為由三面或四面的建筑物嗣合而成的“院落”空間。風水觀念對于中國古建筑的影響是巨細無遺的,它主宰了建筑群體與單體的朝向、正背、大門、軸線等等方面,這些細密的規則,有助于中國古建筑走向完善同時也禁錮了這一體系的發展。由此看來,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圍傳統建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儒道思想的內核、特點。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限于造型
5、和色彩上的視覺感受,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也是傳統文化浸染、滲透和傳承、發展的必然產物。4. 傳統建筑文化思想中的系統邏輯傳統建筑構件的基本知識1.主要概念1. 三分為一 一個整體分為三部分。建筑立面分為“大屋頂、墻體、基座”三部分;柱子分為“柱頂、柱身、柱礎”三部分;不僅立面,平面也有“三分為一”,正房一般為三開間;標準(三進)四合院分“前院、內庭、后院”;故宮中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2. 抬梁式 (疊梁式)是一種梁架結構體系,水平構件為梁,垂直的為柱,梁是受彎構件,靠自重穩定建筑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兩端并承檁;如是層疊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
6、的承脊檁這種結構在我國應用很廣,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間建筑,特別北方更是如此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缺點是柱梁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重要建筑則用斗拱承載出挑主要構件,梁,柱,檁,枋3. 穿斗式 又稱立帖式這是用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聯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這種結構在我國南方使用普遍,優點是用料較小,山面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開闊因此,它有時和疊梁式構架混合使用適用不同地勢,基本構件,柱檁穿挑4. 間 四柱之間的空間或兩榀梁架之間的空間(一般指第二種), 若兩排柱子很近則其中間部分稱之為出廊(周圍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種)
7、.5. 通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6. 通進深 進深是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的總和叫做通進深。7. 明間 建筑正中一間稱明間8. 次間 其左、右側的稱次間9. 稍間 再外的稱梢間,最外的稱盡間 10. 分心斗底槽 又稱分心槽,是宋代殿閣內部四種空間劃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將殿身平面等分11. 金廂斗底槽 一圈內柱將室內空間劃分成兩部分,即內外兩圈柱。見佛光寺大殿12. 單槽 一列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個區域。13. 雙槽 兩列
8、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 三個區域(唐大明宮含元殿,北京故宮太和殿)14. 副階周匝 建筑主體從外到內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副階周匝”,這在早商建筑中已經出現,一般應用于比較隆重的建筑。2.主要知識點1. 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結構形式生土建筑體系(窯洞式建筑,土墻平頂、土胚拱頂式建筑),石構建筑體系(碉樓式建筑),氈包式建筑體系(蒙古包),木構架建筑體系木體系:【抬梁式】:春秋時完成,沿進深方向布置石礎,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 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構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系柱頂,梁頭與瓜柱頂做橫向的檁,檁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連成一個整體。【穿斗式
9、木構建筑】沿進深方向布柱,柱比較密,而柱徑略小,不用梁,用“穿”貫于柱間,上可立短柱,柱頂直接承檁;漢時已成熟,南方各省多用;也有在中部屋架改為抬梁式,以擴大空間。【井干式木構建筑】漢代以前多用,商墓中用,如今很少。【磚石拱】建筑中多為磚拱、無梁殿:石拱用于城門、橋梁與墓室2. 中國傳統建筑坡屋頂與歐洲傳統的坡屋頂比較a.西方較陡,中方較緩b.c.3. 中國傳統坡屋頂的類型及其在建筑構圖中的意義4. 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地盤分槽形式金箱斗底槽;雙槽;單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 :宋代營造法式中列舉的四種空間(單槽、雙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劃分方法之一。其特點是殿身內有一圈柱列與斗拱,將殿身
10、空間劃分為內外兩層。實例: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分心槽 :是分心斗底槽的簡稱,是指門屋建筑中,用一列中柱將平面等分的做法。如獨樂寺觀音閣山門。單槽:根據營造法式的記錄,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個區域。(例如山西晉祠圣母殿)雙槽: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個區域。出自營造法式中的殿閣地盤圖。(唐大明宮含元殿,北京故宮太和殿)5. 大式與小式的主要區別1.主要概念:1. 大木與大木作:大木作: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結構承重構件的處理。2. 側角: 宋代建筑規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內傾斜住高的 千分之十,在兩山向內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兩個方向都傾斜
11、。3. 生起: 宋,遼建筑的 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條緩和的曲線,這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生起”。4. (柱的)卷殺: 對木構件曲線輪廓的一種加工方法.5. (柱的)收分: 中國古建筑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6. 額枋: 聯絡檐柱(或副階柱),上承補間鋪作之枋料。清代稱為額枋。7.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與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可以用于柱間的花牙子下,稱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開間較窄自兩側柱挑出的雀替常聯
12、為一體叫騎馬雀替。8. 桃尖梁: 在大式帶檐廊的建筑物中,主要的梁由前后金柱承托,在金柱與檐柱之間另有次要的短梁連接,梁頭形式好像道冠,此梁不承重,厚為6斗口。9. 踩步金:歇山建筑屋頂四面出檐,其中,前后檐檐椽的后尾搭置在前后檐的下金檁上,兩山面檐椽后尾則搭置在山面的一個既非梁又非檁的特殊構件上,這個只有歇山建筑才有的特殊構件叫“踩步金”(踩步金是清式歇山建筑常采用的一個特殊構件)等10. 舉折(舉架): 宋代建筑屋頂構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線構成舉架法:清代大屋頂的構架做法,其舉高通過步架求得殿有單檐,重檐兩種,單檐又稱五脊殿11. 羅鍋椽: 12. 叉手: 支撐在侏儒柱兩側的斜短木
13、構件,用以固持脊檁。13. 扶脊木: 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為六角形,在伏脊木兩側朝下的斜面上開椽窩以插腦椽. 伏脊木僅在明清才出現的(唐宋時期沒有),且僅用于大式建筑中.14. 斗拱: 又稱斗科、欒櫨、欂櫨,是中國木構架建筑結構的關鍵性大木構件。斗栱在橫粱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將屋檐的荷載經斗栱傳遞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是中國古典建筑顯著特征之一。15. 補間鋪作:清代位于檐部柱間的平板枋上的外檐斗栱,即宋式的補間鋪作,起墊托檐桁的作用。16. 平身科:在柱間額枋上的斗栱,營造法式稱為補間鋪作。17. 偷心造:跳頭上不置橫栱的稱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18. 計心造:跳頭上置橫栱
14、的稱為計心造,金、元以后常用。19. 踩:清代斗栱正心為一踩,每向里或外出一拽架謂之一踩。里外出一跳的斗栱稱為三踩斗栱,出二跳稱為五踩斗栱,以此類推。20. 材分制: 21. 材與契:22.斗口制:斗口為清代建筑基本模數,斗口為平身科的大斗所開的口的大小。斗口分一等,最大6寸,最小1寸。清代的斗口實際上就是宋代的材寬,以斗口制取代材分制,是對建筑模數制的重要改進。23.廡殿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頂處理的一種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將正脊向兩端推出,從而四條垂脊由45度斜直線變為柔和的 曲線,并使屋頂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離都不一致。24.歇山收山:是指歇山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的處
15、理。其目的是為了使屋頂不過于龐大,但引起結構上的 變化25.懸山挑山:屋面有前后兩坡,而且兩山屋面懸于山墻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稱為懸山(亦稱挑山)式建筑。懸山建筑稍間的檁木不是包砌在山墻之內,而是挑出山墻之外,挑出的部分稱為“出梢”.2 主要知識點1) 傳統建筑屋頂曲面是如何形成的? 2) 試舉出傳統建筑中有代表性的一個構件,并詳細分析其在建筑中的作用和構圖意義 3) 傳統木構架建筑的結構邏輯及其對構圖的影響 4) 傳統建筑的構圖邏輯及其對于現代創作的借鑒價值小木作、彩畫作以及石作、瓦作等1 主要概念1. 格扇: 2. 支摘窗: 3. 鋪首: 4. 砌上明造:5. 平闇:平綦: 6. 旋子:
16、 7. 一整二破: 8. 須彌座:9. 踏跺: 10. 象眼:11. 如意踏步: 12. 瓦當:勾頭:滴水:排山勾滴: 2 主要知識點1) 傳統建筑小木裝修中天花的基本類型及其特點 2) 清式彩畫的基本類型及其構圖特點 (二) 傳統建筑歷史部分史前1 主要概念1. 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2. 圖騰:是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志和象征,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3. 木骨泥墻 與 干闌式:筑墻使用手腕粗的木柱作為骨架,以它們為基礎編造籬笆,然后在表面敷上幾層厚厚的濕泥,再架上柴火將其烤干,以此打造出的墻面堅固美觀,
17、被稱為“木骨泥墻”。 干闌式,多用于我國南方多雨地區和云南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一般采用底層架空。 它具有通風、防潮、防獸等優點,對于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的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非常適用。 這類民居規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間,無院落,日常生活及生產活動, 皆在一幢房子內解決,對于平坎少,地形復雜的地區,尤能顯露出其優越性。2 主要知識點1) 史前時期主要的建筑類型及其產生背景1) 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大房子以一個大房子為核心,其他小房圍繞中間空地與大房子作環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活動情況2) 陜西半坡村遺址木骨泥墻。早期:半穴居下部挖土;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圍護結構木骨泥墻;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間分隔組織
18、。半坡村方形、圓形小房子面積為2040 m2,半穴深度為500800 mm 。門口斜梯通向室內;木骨泥墻內木柱密排,編制、捆扎,敷以草泥;中有四柱支持屋頂,柱底穴內土夯實;屋頂有采光孔、通氣孔,屋面敷以草泥;室內中央火塘,門內兩側有短墻;室內墻面、地面抹細草泥,或燒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防潮。3) 鄭州大河村遺址木骨泥墻 木骨泥墻出現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關鍵,直立的墻體,傾斜的屋蓋,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1. 建筑類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廟、祭壇)墓葬、城市2. 建筑結構木骨泥墻:主要分布黃河流域,由穴居發展而來,特點墻體用木骨架,上扎結枝條后再涂泥。干闌式:主要分布長江流域,由
19、巢居發展而來,特點是底層架空。2) 史前時期祭祀性建筑的類型及構圖方式3) 史前時期居住類建筑的演變過程及原因奴隸社會1 主要概念1、 三朝五門:三朝:大規模禮儀性朝會;日常議政朝會;定期朝會三種。五門:皋、庫、雉、應、路。 2、 前朝后寢: 所謂“前朝”,即為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所謂“后寢”,即帝王與后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3、 前堂后室 :4、 山節藻梲:古代天子的廟飾。山節,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畫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處豪華奢侈,越等僭禮。 2 主要知識點1) 中國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實例 陜西岐山風雛岐山鳳雛遺址是一座相當嚴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
20、為影壁、大門、前堂、后室。前堂與后堂之間用廊子連接。門、堂、室的兩側為通長的廂房,將庭院圍成封閉空間。院落四周有檐廊環繞。房屋基址下設有排水陶管和卵石疊筑的暗溝,以排除院內雨水。屋頂以采用瓦。這組建筑規模并不大(南北通深45.2m,東西通寬32.5m),卻是我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根據西廂出土木筮卜甲骨1萬7千余片,推測此處是一座宗廟遺址。瓦的發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是西周建筑從“茅茨土階”的簡陋狀態進入了比較高級的階段。制瓦技術是從陶器制作發展而來的,在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早期的遺址中,發現的瓦還比較少,可能只用于屋脊、天溝和屋檐。到西周中晚期,從陜西扶鳳召陳遺址中發現的瓦的數
21、量就比較多了,有的屋頂已全部鋪瓦。瓦的質量也有所提高,并且出現了半瓦當。在這兩處遺址中,還出土了鋪地方磚。在鳳雛的建筑遺址中還發現了在夯土墻或土胚墻上用三合土(白灰+砂+黃泥)抹面,表面平整光潔。2) “考工記” 中有關城市建設的內容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1、反映了奴隸社會后期城市規劃所取得的成就2、反映了為奴隸主服務的規劃思想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環涂以為諸侯經涂,野涂以為都經涂3、反映出規劃中的“擇中”的思想意識荀子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呂氏春秋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3) 奴隸社會時期的主要建筑成就1、從構筑技
22、術看,夯土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并創造了大體量的臺榭建筑2、在木構技術方面,已開始運用斗拱,已能制作帶邊挺、抹頭的板門,連接木構件的節點榫卯已做得很精巧3、屋頂形式已有兩坡頂、攢尖頂和“四阿重屋”4、建筑裝飾在涂飾、彩繪、雕刻、壁畫等方面都有進展4) 陰陽五行思想及其對于傳統建筑發展的影響封建社會前期1 主要概念1、 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內之為城,外之為郭的城市建設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墻:宮城(大內、紫禁城)、皇城或內城、外城(郭);府城有兩道城墻:子城、羅城。2、 閭里制: 漢代實行閭里制,25家為一閭,閭里的街道稱閭巷,每個閭里用高墻將數十百家圍在一個方正的院里,院
23、里四面或兩面有門,叫里門,門巷修直,閭里設里正管理,早晚定時啟閉里門。3、 昭穆之制: 昭穆”是古代的義的宗法制度,規定的就是在宗廟和墓地的一輩人和一輩人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在始祖左邊,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在右邊,為穆。4、 因山為陵: 因 (依、以 ) 山為陵、鑿山為藏 (葬 )”是我國古代葬制的一種。它將墓葬埋在自然山體中, 形成背依大山的恢宏氣勢。5、 一池三山: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東海里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長滿了長生不老藥,住著長壽快樂的神仙。封建帝王都夢想萬壽無疆與長久統治,自從漢武帝在長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瑤池三仙山”開始,“一池三山”就成為歷代皇
24、家園林的傳統格局。6、 文人園林:7、 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為中國佛塔主要類型之一,可以說是一種由樓閣式塔演變而來的新式佛塔,多是磚石結構。8、 一斗三升 : 由一只大斗、一個橫栱和三個三才升構成的斗栱。屬不出踩斗栱,只起傳導荷載作用。是斗栱中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9、 人字拱: 古代建筑斗栱組合形式的一種,亦稱人字形栱。常用于槽下補間,在額枋上用兩根枋材斜向對置而成,栱頂置斗,承托檐檁,下腳設榫入額背,是早期建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斗栱。10、 黃腸題湊:漢代帝王陵墓的一種棺槨形式。三國時期魏國學者蘇林在 漢書·霍光傳中注解黃腸題湊說:“以柏木黃心致壘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云題
25、湊2 主要知識點1) 傳統陵墓營造制度的特點及其借鑒價值(一) 地下部分墓道、墓室1.商西漢:豎穴為主,土壙木槨2.東漢明清,橫穴為主,磚石發券(二)地上陵體從墓而不墳到“寶城寶頂”1.早期墓而不墳,不封不樹2.春秋戰國墳丘式墓葬,后來演化為三種形式:1)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形成的陵體;2)以山為陵3)寶城寶頂:明清以后(三)陵園建筑(祭祀建筑區、神道、護陵監)1.祭祀建筑1)漢及以前:寢殿2)唐宋:獻殿(享殿、上宮)與寢殿(下宮)并存東漢明帝廢除了西漢時期在“陵旁設廟”的制度,取消了為每一個祖先建立一個廟的辦法,而是建立祖廟,把許多祖先的神位供奉在一個祖廟里面。而把原本在宗廟中
26、進行的祭祀活動挪到陵寢中實行。因此陵寢的規模有所擴大。3)明清:祾恩殿,隆恩殿2.神道:石象生、牌坊、門闕等。3.護陵監:明清時稱陵監,是專門設置的保護陵園的機構。一陵一監,用來防盜挖和破壞,確保陵墓安全。監的外面有城墻圍繞,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2) 文人園林的興起及其原因3) 中西園林藝術特點的異同及其成因中西園林由于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盡管中國園林有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私家園林之分,且呈現出諸多差異,而西方園林因歷史發展不同階段而有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園林等不同風格。但從整體上看,中、西方園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學、美學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風格差別還是十分鮮明
27、的。1、 人工美與自然美:中、西園林從形式上看其差異非常明顯。西方園林所體現的是人工美,不僅布局對稱、規則、嚴謹,就連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從而呈現出一種幾何圖案美,從現象上看西方造園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變其自然狀態。中國園林則完全不同,既不求軸線對稱,也沒有任何規則可循,相反卻是山環水抱,曲折蜿蜒,不僅花草樹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盡量順應自然而參差錯落,力求與自然融合。2、 人化自然與自然擬人化:既然是造園,便離不開自然,但中西方對自然的態度卻很不相同。西方美學著作中雖也提到自然美,但這只是美的一種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經過人工的改造,便達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說自
28、然美本身并不具備獨立的審美意義。中國人對自然美的發現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種途徑。中國人主要是尋求自然界中能與人的審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鳴的某些方面。中國人的自然審美觀的確立大約 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特定的歷史條件迫使士大夫階層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見,于是便借"情"作為中介而體現湖光山色中蘊涵的極其豐富的自然美。中國園林雖從形式和風格上看屬于自然山水園,但決非簡單的再現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領悟自然美的基礎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這種創造卻不違背藹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順應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現自然。在中國人看來審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變自然,而是強調主客體之
29、間的情感契合點,即“暢神”。它可以起到溝通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的作用。從更高的層次上看,還可以通過:“移情”的作用把客體對象人格化。莊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認為物我之間可以相互交融,以致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園的美學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國則是自然擬人化。3、 形式美與意境美:由于對自然美的態度不同,反映在造園藝術上的追求便有所側重了。西方造園雖不乏詩意,但刻意追求的卻是形式美;中國造園雖也重視形式,但傾心追求的卻是意境美。西方人認為自然美有缺陷,為了克服這種缺陷而達到完美的境地,必須憑借某種理念去提升自然美,從而達到藝術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種形式美。早在古希臘,哲學家
30、畢達哥拉斯就從數的角度來探求和諧,并提出了黃金率。羅馬時期的維特魯威在他的論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問題,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組合細部時適度的關系”。文藝復興時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人還通過人體來論證形式美的法則。而黑格爾則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為命題,對整齊一律、平衡對稱、符合規律、和諧等形式美法則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則就有了相當的普遍性。它不僅支配著建筑、繪畫、雕刻等視覺藝術,甚至對音樂、詩歌等聽覺藝術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與建筑有密切關系的園林更是奉之為金科玉律。西方園林那種軸線對稱、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幾何圖案構圖,強烈的韻律節奏感都明顯的體現出對形式美的刻意追求4、 明晰與
31、含混:西方園林主從分明,重點突出,各部分關系明確、肯定,邊界和空間范圍一目了然,空間序列段落分明,給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確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園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則顯示出一種規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規律性的東西都會給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長邏輯思維,對事物習慣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質,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大大影響了人們的審美習慣和觀念。中國造園講究的是含蓄、虛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們置身其內有撲溯迷離和不可窮盡的幻覺,這自然是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觀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國人認識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體認,認為直覺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應,而是一種心智活動,一種內在經驗
32、的升華,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國園林的造景借鑒詩詞、繪畫,力求含蓄、深沉、虛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從而把許多全然對立的因素交織融會,渾然一體,而無明晰可言。相反,處處使人感到朦朧、含混。4) 傳統塔剎類建筑的類別及其特點按形式和結構類型分:(1)樓閣式塔基本特征:a.內設樓梯,可供登臨b.每層有門窗,平坐1)陜西西安大雁塔(唐,652)方形平面 土心磚表 收分顯著2)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遼,1056)中國現存唯一木構樓閣式塔 平面八角形,副階周匝 明五暗四,共九層 桁架筒體木結構,金廂斗底槽 平坐暗層增加柱梁間斜向支撐 各層遞收3)江蘇
33、蘇州虎丘云巖寺塔五代(959961)最早的雙層塔壁磚塔平面八角形雙套筒結構塔身平面由外壁、回廊、內壁、塔心室組成,通體以粘性黃泥砌筑,套筒式結構。登塔木梯置于回廊內。內壁平面亦呈八角形,四面辟壼門,塔心室疊砌藻井。4)江蘇蘇州報恩寺塔南宋(1153)八角形平面磚木混合塔心用磚石,外面用木雙套筒結構5)福建泉州開元寺雙石塔南宋(東塔,1238)我國規模最大的石塔(2)密檐塔:盛于遼金時期,底層高,二層起層高驟減,多數不能登臨,磚石結構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我國現存最早的塔(磚塔,密檐塔,北魏,十二邊形)2)陜西西安小雁塔(唐,707)方形平面空筒結構3)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唐4)山西渾源圓覺寺塔
34、金 塔高九層,密檐飛拱,通體磚砌,呈八角形,全仿木結構建筑。(3)單層塔:1)山東歷城神通寺四門塔(隋,611)該塔是我國早期單層石塔的代表作,建于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四門塔平面正方,高15.04米,通身全部用當地青石砌筑而成。整座塔除塔剎部分略有裝飾外,塔體其他部分無明顯的裝飾,整體造型渾厚、古樸。2)河南登封凈藏禪師塔(唐,746)最早的八角形塔 柱下無柱礎,柱頭有闌額。柱頭斗拱為一頭三升拱,并上承托疊澀出檐。3)河南登封同光禪師塔 唐(4)喇嘛塔:1)北京妙應寺白塔妙應寺即白塔寺,遼道宗壽昌二年(1096年),曾在此修建過一座佛舍利塔。后來此塔毀于兵火。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在遼塔遺址
35、上修建一座喇嘛塔。2)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 塔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人稱“塔中有塔”。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十萬個,因而得名十萬佛塔。(5)金剛寶座塔北京大正覺寺塔明北京西黃寺清靜化成塔(6)傣族小乘佛教代表建筑云南景供飛龍塔:由九座白塔組成,主塔四周分布著8個小塔,每個小塔塔座上有一佛龕,主塔塔基下有一較大的佛洞。主塔高16.29米,小塔均高9.1米。塔上的各種雕塑、浮雕、彩繪造型優美。塔身潔白如玉,塔尖金色. 5) 我國主要石窟的類型及其特點6) 中國佛教石窟的特點為:1)建筑以石洞窟為主,附屬之土木構筑很少;2)其規模以洞窟多少與面積大小為依托;3)總體平面常依崖壁
36、作帶形展開,與一般寺院沿縱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開山鑿石,故工程量大,費時長;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繪畫等藝術中,還保存了許多我國早期的建筑形象。3 主要建筑實例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塔的實物,磚構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邊形的塔。嵩岳寺塔是磚砌密檐式塔。塔身建于樸素的臺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組挑出的磚疊澀,將塔身劃分為上下兩段,上段裝飾精美,下段素平無飾。塔內砌成直通頂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為十二邊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為八角形。標志著中國磚構技術的重要進展和融合外來建筑文化,創造中國式密檐塔達到了成熟水平。
37、高頤墓闕從各地漢墓來看,東漢墓的石材加工水平比西漢更為精致技術更高。至于地面的石建筑,主要也是貴族、官僚的墓闕、墓祠、墓表以及獸石、石碑等遺物。著名的有四川雅安東漢益州太守高頤墓石闕和石辟邪、北京西郊東漢幽州書左秦軍墓表、山東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等。這些雕刻精美的石建筑,是漢代石刻的代表。高頤墓闕位于雅安市雨城區姚橋鎮漢碑村,為雅安漢闕博物館所在地。東漢建安十四年 (209年)建造,為東漢益州太守高頤及其弟高實的墓闕,是全國現存地面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石闕。高頤墓闕分東西而闕,兩闕相距13.6米,闕間有高君宋碑及巨型石辟邪。兩闕北壁皆有陰刻隸書銘文,東闕為“漢故益州太守武陰令上計史舉孝廉諸部從事
38、高君字貫方”,西闕為“漢故益州太守陰平督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君字貫光”。現東闕的主闕斗拱層以上部分和子闕被毀,西闕的主闕和子闕保存完整。西闕主闕高約6沒米,子闕高3.39米。為重檐五脊式仿木結構建筑,用多塊紅色長條石英砂巖堆砌而成。轉角斗拱各雕一角獸,界石南、北各雕一饕餮,頂層四周刻貴胄出游、車蓋弛馬、宴飲行樂等貴族生活場景及張良椎秦皇、高祖斬蛇、季桂掛劍、師曠鼓琴等歷史故事,中層刻九尾狐、三足馬、龍虎、朱雀等,惟妙惟肖。是研究漢代建筑藝術、造型藝術、地震史的珍貴文物。 洛陽白馬寺 中國第一座佛教建筑在十三朝古都洛陽市東郊一片郁郁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這座
39、一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間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閣和高峭的寶塔,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游人。洛陽白馬寺2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乃佛教傳入我國后官辦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白馬寺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洛,漢明帝躬親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 白馬寺座北面南,總面積二百余畝,其主體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2、接引殿、毗盧閣五層殿堂及中國第一釋迦舍利塔。白
40、馬寺是一處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封建社會中期1 主要概念1、 方上:古代陵墓中累土為堆,呈截頂方錐體形的封土。秦始皇營建驪山陵,大崇墳臺,漢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椎體陵臺。2、 叉柱造:將上層檐柱底部十字開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內,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內退半柱徑3、 經幢:刻有佛的名字或經咒的石柱子,柱身多為六角形或圓形(現代漢語詞典)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經文(陀羅尼經),用以宣揚佛法的紀念性建筑物始見于唐,到宋遼時頗有發展,以后又少見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4、 平坐層:高臺或樓層用斗栱、枋子、鋪板等挑出,以利登臨眺望,此結構層稱為平坐。 殿堂
41、型構架中的構件5、 魚沼飛梁:魚沼飛梁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的晉祠圣母殿前,是一座精致的古橋建筑。北宋時與圣母殿同建于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整個梁架都是宋代的遺物。這種十字形橋也是中國現存古橋梁中的孤例,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一級文物。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因沼中原為晉水第二大源頭,流量甚或大,游魚甚多,所以取名魚沼。沼內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枕梁,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6、 敞肩式拱橋: 2 主要知識點1) 唐代建筑的基本特點第一, 規模宏大,規劃嚴整。唐朝首都長安原是隋代規劃興建的,但唐繼承后又加擴充,使之成為當時世界最宏大繁
42、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劃是我國古代都城最為嚴整的,唐長安大明宮的規模也很大。第二, 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隋唐后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筑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第三, 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以定型化。東漢至南北朝已解決了高層木建筑的技術。到了隋唐,大體量建筑以不像漢代以前那樣依賴夯土高臺外包小空間木建筑的辦法來解決,從現存一些的唐代后期建筑看,但是可能已經有了用材制度,用材制度的出現,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進步,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質量,對建筑設計也有促進作用。第四, 設計與施工水平提高。 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民間
43、技術人員“都料”。專業技術熟練,專門從事佛那個死房屋的設計與現場施工指揮,并以此為生。一般房屋都在墻上畫圖后按圖施工。房屋建成后還要在梁上記下他的名字。第五, 磚石建筑進一步發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磚石構筑者增多。第六, 建筑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唐代建筑風格的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而又開朗,現存的木建筑遺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在建筑物上沒有純粹為了裝飾而加上去的構件,也沒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從于裝飾要求的現象。 2) 唐宋建筑特點的異同之比較3) 趙縣安濟橋的特點及其意義安濟橋座落在趙縣城南的河之上,因趙縣古時曾為趙州,所以一般稱為趙州橋。 安濟橋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
44、跨徑37.02,拱矢7.23。橋的結構十分廳巧,從整體來看,是一座單孔弧形橋。但它卻是由28道拱縱向并列構成的。特別是在大拱的拱肩上各建造了兩個小拱,即敞肩拱,這就使其比實肩拱顯得空靈秀麗,使石橋的造型分外美觀。安濟橋在建造上有其獨到的特點:橋身為單,跨度大,而弧形平緩,既節約石料,又便于行人和四輛行走;敞肩拱的運用,不僅增加了排水面積,減少了水流阻力,而且又節省石料,減輕了橋身重量增加了橋的穩定性;采用縱向并列砌筑法,每道拱券可獨立站穩,自成一體,既便于施工,節約木材,又便于單獨修補;橋臺基址沒有特殊設置,采用天然地基,等等。安濟橋不僅科學技術水平很高,而且造型藝術也很優美。它的弧形平拱和敞
45、肩小拱,巨身空靈,雄偉而秀逸,穩重且輕盈。橋兩邊的欄板和望柱上,雕刻著各種蛟龍、獸面、竹節和花飾等,刀法蒼勁有力,風格豪放新穎。4) 唐長安城與宋東京城的比較分析 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結構、技術及藝術特點分析 即佛光寺內的東大殿,位于山西五臺山,建于唐(公元年)面闊七開間,進深八架椽(四間),屬“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內槽柱圍成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的內槽空間。屬殿堂型構架。上覆單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臺階。屋頂平緩、門窗質樸、挑檐深遠。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線,有側腳,采用了叉手和托腳,正吻用鴟尾,柱高與開間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約為柱高的。佛光寺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構架建筑,處于晚唐時期,是木構
46、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構架特點:殿堂型構架1) 柱網層有顯著的“生起”和“側腳”2) 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墻內,對柱網穩定起很大作用3) 在屋架層內運用了四椽草栿、草乳栿,在鋪作層內運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兩套梁栿。4) 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栿上添加“托腳”構成局部的三角桿件,增添了屋架的穩定性5) 斗栱用“材”已標準化,“材”高30厘米,“分”長2厘米。大殿的面闊、進深、柱高均為“材分”的整齊倍數。外觀特點:大殿上覆單檐四阿頂(廡殿頂),下承低矮的臺基,平緩提拔的屋面,深遠舒展的出檐,造型遒
47、勁的鴟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機的斗栱,一氣五間的方形板門,細膩的柱列“升起”、“側腳”,以及鴟尾對準左右第二縫梁架的嚴密構圖,組構了大殿外觀簡潔、穩健、恢宏的氣度,典型地表示出唐代建筑的泱泱風貌。5) 佛光寺大殿的室內空間特點分析平面:闊7間,進深八架椽,屬“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內槽柱圍成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的內槽空間,兩圈柱子之間形成一周外槽空間斗栱:殿共用7種斗栱,外檐柱頭鋪作為七鋪作出雙下昂,半偷心。外檐補間鋪作每間僅施一朵,內外出雙抄。7) 晉祠圣母殿的構圖特點建于北宋天圣年間(10231032),崇寧元年重修,是山西省太原市晉祠的主體建筑。它坐西朝東,殿身面闊5間,進深4間,四周
48、環繞深1間的回廊,屬“副階周匝”形式,呈重檐歇山頂。結構為殿堂型構架單槽形式。為了加深前廊,其構架做了減柱處理。殿內部分深3間6椽,架六椽栿通梁,整個內殿空間無內柱,上部作徹上露明造,使殿內空間非常完整、高敞。大殿斗栱用材很大,形制靈活多樣,柱身有顯著的側腳、生氣,尤以上檐為甚。檐口和屋脊呈柔美曲線,表現出典型的北宋建筑風格。8) 隆興寺摩尼殿的構圖特點A面闊七間,進深七間,四面出龜頭屋B內外兩圈柱,C. 重檐歇山,有側腳和生起,D. 闌額上用普拍枋平立面:大殿面闊7間(約35米),進深7間(約28米)。十字形平面,呈有南北中軸線的狹長方形。面闊進深2個方向的次間都比梢間狹窄一些,布局奇特。大
49、殿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后代重修),四面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龜頭屋)。外檐檐柱邊砌以封閉的磚墻,內部柱網由兩圈內柱組成。構件:檐柱用材粗大,有側腳及生起。闌額上已有普拍枋,闌額端部做卷云頭式樣。補間鋪作以用45°斜栱。空間特色:四面抱廈有門窗,僅有栱眼壁略通光線,故殿內采光通風欠佳。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配置復雜。立體結構重疊雄偉,富于變化,在我國現在古代早期建筑中實屬罕見。利用了建筑體量大小和院落空間的變化,軸線雖長而不覺呆板。9) 獨樂寺觀音閣的結構特點分析10)佛宮寺釋迦塔的結構特點分析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中國現存唯一木構樓閣式塔 平面八角形,副階周匝 明五暗四,共九
50、層 桁架筒體木結構,金廂斗底槽 平坐暗層增加柱梁間斜向支撐 各層遞收各層檐柱與其下暗層檐柱結合使用叉柱造。但上層暗層檐柱移下層檐柱內收半柱徑,其交接方式為纏柱造。在外觀上形成層向內遞收的輪廓。各層都設平坐及走廊。全塔共有斗拱60余種。3 主要建筑實例 河北趙縣安濟橋 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陜西乾縣乾陵a、陵體四周為神墻,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門,各設門獅一對。神墻四隅建角樓(角闕)。b、善于利用地形和運用前導空間與建筑物來陪襯主體的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自。1.以山為陵,鑿山為穴,以山為闕2.繼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長3.柏城4.上宮(獻殿)下宮(寢殿)分別建造乾陵位于乾縣北梁山上。梁山分三
51、峰:北峰居中為主,前方東西兩峰對峙而且形體相仿,猶如門闕。兩峰之間依勢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宮即在北峰,鑿山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隧道墓門用石條層層填塞,縫隙以溶鐵汁澆濤錮閉,因此,迄今無損。乾陵地上情況大致是:主峰(陵體)四周為神墻,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門,各設門獅一對。神墻四隅建角樓(角闕)。南神門內為獻殿址,門外列石象,自南往北:華表、飛馬、朱雀、石馬(五對)、石人(十對)、碑、華表南即東西乳峰,上置乳闕(相當宋陵乳臺);闕南又有雙闕為陵南端入口(相當宋陵鵲臺)。這種善于利用地形和運用前導空間與建筑物來陪襯主體的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自。唐陵特點是利用地形,
52、以山為墳,不采用秦漢人工夯筑的封土方上。唐高宗(650683在位)與皇后武則天合葬乾陵,是唐陵的代表。乾陵位于乾縣北梁山上。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為主,前方東西兩峰對峙而且形體相仿,猶如門闕。兩峰之間依勢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宮即在北峰,鑿山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隧道墓門用石條層層填塞,縫隙以溶鐵汁澆濤錮閉,因此,迄今無損。乾陵地上情況大致是:主峰(陵體)四周為神墻,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門,各設門獅一對。神墻四隅建角樓(角闕)。南神門內為獻殿址,門外列石象,自南往北:華表、飛馬、朱雀、石馬(五對)、石人(十對)、碑、華表南即東西乳峰,上置乳闕(相當宋陵乳臺);闕南又有雙闕為陵南端
53、入口(相當宋陵鵲臺)。這種善于利用地形和運用前導空間與建筑物來陪襯主體的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自。唐代例于陵區(兆城)植柏樹,文獻稱為“柏城”。用松柏作為紀念祭祀場所綠化樹種,在中國有久遠傳統,見于文字制度則始于唐代。 河北正定隆興寺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殿身五間,正面朝東,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平面成方形,加副階周匝,但平面上減去殿身前檐柱,外墻內收,使前廊深達二間。殿身五間,副階周匝,所以立面成為面闊七間的重檐。角柱生起特別高,檐口及正脊彎曲明顯,斗拱較唐代繁密,外貌顯得輕盈富麗,和唐遼時期的凝重雄健風格有所不同。殿前匯泉成方形魚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橋梁可起殿前平臺的作用,構思甚是
54、別致。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獨樂寺在縣城內,相傳始建于唐,后經遼統和二年重建,現存遼代建筑尚有山門及觀音閣二處。觀音閣位于山門以北,亦重建于遼統和二年,面闊五間(20.23m),進深四間八椽(14.26m)。外觀2層,有腰檐、平坐;內部3層(中間夾一層)。屋頂用救脊殿式樣。臺基為石建,低矮切前附月臺。平面仍為“金廂斗底槽”式樣,并在二層形成六邊形的井口,以容納高16m的遼塑11面觀音像。柱子僅端部有卷殺,并有側腳。上、下層柱的交接采用叉柱造的構造方式。由于上層和夾層的檐柱較底層檐柱收緊約半個柱徑,在外觀上形成穩定感。位于底層斗拱以上和平坐樓板一下的夾層,在柱間施以斜撐,加強了結構的剛度,這種做法
55、和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如出一轍,他經受了千年來多次地震的考驗,證明結構式合理的。斗拱的種類有24種。梁架分明栿及草栿兩部分,仍用叉手與托腳。井口勾闌用通長之尋杖及承托之斗子蜀柱,與甘肅敦煌鳴沙山石窟唐壁畫中之圖像頗為相似。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封建社會晚期1 主要概念1、 減柱造:古代建筑柱網平面中減掉部分金柱的做法。2、 方城明樓:明清帝陵墳丘前的城樓式建筑,下為方形城臺,上為明樓,樓中立廟謚碑。此式始于安徽鳳陽明皇陵。皇陵有內外三重陵墻,中間一到陵墻四門如城樓,分別稱南北東西明樓,及至南京明孝陵,僅有一座明樓,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襲孝陵方城明樓形制3、 月牙城(啞巴院):明清帝陵寶城和
56、方城之間有一小院稱月牙城,俗稱“啞巴院”。正對方城所筑之墻成為月牙墻(據劉敦楨文集二“易縣清西陵”)。或稱小院為“啞巴院”,而正對方城之墻為“月牙墻”(據王其亨明代陵墓建筑)。4、 集中設陵:5、 垂花門:垂花門是中國古代建筑院落內部的門,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稱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故被稱為垂花門。6、 抄手廊:中國傳統建筑中走廊的一種常用形式.多見于四合院中,與垂花門相銜接.抄手游廊,連接和包抄垂花門、廂房和正房,雨雪天可方便行走。2 主要知識點1) 元代木構架技術的革新及其對建筑的影響2) 唐宋與明清建筑風格的異同明清建筑相對唐宋來說,琉璃,彩畫,雕刻,都有
57、了很大的提高,建筑造型比唐宋的更為和諧明清建筑較唐宋建筑來說缺少創造力,趨向城市化和裝飾化3) 明清故宮的構圖藝術及借鑒價值4) 北京天壇如何體現祭天主題 天壇的總體軸線偏東,由祈年殿組群、圜丘組群、齋宮、神樂署、犧牲所和丹陛橋等組成。祈年殿位于天壇北部,圜丘位于天壇南部,齋宮位于以上二者之西側,供皇帝祭祀前夕齋宿之用。靠近西側外墻,有神樂署和犧牲所。 天壇采用了宏大的規模,是北京故宮用地的四倍,以次來表現天壇的空間氣勢,達到恢弘的效果。 天壇以建筑形象來表現天:以圓的形象表現天,如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的外形都是圓的;盡量用矮墻來擴大形象;通過高臺基、重檐屋頂來擴大建筑形象;通過使用純凈的色彩來表現天,如用藍色的瓦、白色的臺基表現端莊、雄偉、純凈的氣氛。 采用獨特的方法創造崇天的境界,讓天闖入視野,讓天空來擔任自己的角色。主要用三種方法:用臺基抬高圜丘,視野得以開闊;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