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人才振興經驗做法_第1頁
鄉土人才振興經驗做法_第2頁
鄉土人才振興經驗做法_第3頁
鄉土人才振興經驗做法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鄉土人才振興經驗做法 鄉土人才振興經驗做法 *堅持實施人才振興戰略,扣緊"五個維度',強化政治引領、創新機制體制、加強引用培育、聚合人才力量,全面推進人才工作創新發展,構建"一心多點'人才工作新格局。 把握"高度',強化人才政治引領。*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人才強*'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及時調整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和職能職責,今年召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4 次,*委組織部召開 5 次專題會議研究人才工作。嚴格落實"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制度,將人才工作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納

2、入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簽訂責任書,不斷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的人才工作格局。以完善"1+n'人才政策體系為抓手,創新推行"1345'人才工作機制,實施獨具阿左*特色的"駝鄉英才'制度,進一步規范急需緊缺人才工作流程,不斷提高人才引進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拓展"寬度',搭建人才引進橋梁。創新"人才+項目+平臺'模式,轉變人才引進思路和方式,通過院士專家工作站、醫療聯合體、"三區人才'等服務模式,邀請區內外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柔性引進 34 名專家人才,有效推動產學研

3、結合和科研攻關及成果轉化。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突出用人單位在識才、引才、用才中的主體作用,跟進"智匯駝鄉 鴻雁歸巢'、選調等計劃落地實施,暢通"綠色通道',引進高學歷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158 人,通過舉辦人才交流大會、沙產業創新創業大賽等方式,吸引人才返鄉創業,根據人才特點建立"駝鄉智庫'儲備各類人才,進一步做大人才增量,為各單位融入新鮮血液。 增加"深度',豐富人才培養模式。搭建沙產業、文化旅游、就業服務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四類平臺,累計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眾創空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

4、 8 家,自治區級院士專家工作站、企業研發中心等 11 家,盟級示范園區、基地等 13 家。分類抓好人才教育培訓,依托"干部大講堂'"雙休日大講堂'等,加強黨政人才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培養,對全*領導干部 1700 余人開展了專項培訓,下派專家、科技特派員開展技術培訓、科普大講堂等專題講座140 余期,開辦崗位練兵、職業競賽和各類技能培訓班 25 期,提升人才素質,多 渠道培養人才。盤活本土人才,分門別類建立"本土人才信息臺賬',籌備本土人才資源 1.2 萬人,培育"田專家'"土秀才'2021 余人,不斷激

5、發激活本土人才主戰場、主陣地的內生動力。 把準"精度',聚合人才發展力量。聚焦沙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奇石產業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切實能夠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大力推行"*英才'"*英才'工程,選育"*英才'個人 5 名、團隊 2 個、人才引領項目 3 個,共獲得獎補資金 355.5 萬元。推進實施"科技興蒙'行動,組織實施 23 個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深化"藍領精英計劃'"百名專家服務基層活動',選派"三區'專家 20 人,科技特派員 67 人,服

6、務對象達 9000 余戶,科技扶貧實現了全覆蓋。細致制定農牧區產業、人才發展規劃,深入推動富民黨建"三鏈'工程,發揮人才隊伍輻射帶領作用,新增產業鏈 12 條,創建黨組織領辦合作經濟組織 12 個,多途徑、多渠道增加*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實現產值 7481 萬元。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 提升"溫度',厚植人才成長沃土。建立黨員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專家制度,繼續深化"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進一步做好高學歷人才的關心關愛工作,對"智匯駝鄉、鴻雁歸巢'計劃引進的 40 名高學歷人才進行跟蹤回訪,組建"鴻雁

7、歸巢'學子宣講團,通過組織交流、宣傳活動,給予人才歸屬感,加大體制外優秀人才關愛力度,選派黨建指導員 87 名,對非公企業和.組織開展人才引進工作給予幫助指導。加大疫情防控等急難險重任務一線專家人才典型宣傳和服務聯系力度,著力營造全.惜才愛才敬才的濃厚氛圍。 鄉土人才振興經驗做法 近年來,*市大力推廣"科技小院'模式,全市各級組織部門強化牽頭抓總職能,抓牢"產才融合'這條主線,依托"院地共建'項目平臺,以人才驅動助力產業創新發展,著力提升融合輻射、助農服務、引才聚智、黨建引領能力,走出一條"人才助農、產才融合'的新

8、路子。 聚焦融合輻射,提升引領帶動力。突出抓融合、促輻射,通過"科技小院'模式,搭建起農民與農技專家人才交流、學農聯合創新、不同服務主體協作平臺,在服務優勢特色產業、培育新型農牧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有效促進作物高產、資源高效和農民增收。目前,全市建成"科技小院'16 個,其中,*建成核心區、果蔬、小麥、西甜瓜、向日葵、玉米 6 個科技小院,*縣、*區、*建成燈籠紅科技小院、全域綠色發展科技小院、二狼山白絨山羊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小院等 10 個科技小院,"產才'融合助推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效應日趨顯現。 聚焦助農增收,提升

9、一線服務力。突出抓服務、促增收,通過"科技小院'讓專家人才和科技人員扎根基層一線、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科技服務,點對點解決實際問題,面對面提供貼心服務,充分發揮科技轉化、人才培養、服務產業最大效能。比如,*三道橋鎮西甜瓜科技小院"南瓜苗嫁接+生物抗重茬劑'技術比連茬種植增產 20%以上;*縣依托"科技小院'平臺,先后引進 20 多所科研院校、100 余名專家學者、30 多家企業,引導農民科學管理和精細生產,實現增產增收;*區積極打造全域綠色

10、發展"科技小院',健全"專家+科技骨干+科技指導+科技示范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服務體系,在"三農'一線開展農技科研、.服務和人才培育。 聚焦引才聚智,提升人才吸納力。突出抓引進、促提升,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柔性引才理念,依托"科技小院'模式,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讓更多的"候鳥型'"季節型'高層次人才輻射*,匯聚起助力地方發展的"隱形力量'。通過"科技小院'模式,累計柔性引進中國工程院張福鎖、康紹忠、吳孔明

11、院士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楊勁松等國內高層次人才 112人,引進 9 名博士并創建博士科研工作站,建立自治區級研發中心 3 個、工程技術中心 2 個,培養 8 名科技小院人才掛職副*長、副鎮長、第一書記等崗位,通過廣聚英才為發展"添智聚能',達到"雙贏'效果。 聚焦同向發力,提升黨建引領力。突出抓黨建、促引領,把黨建引領放在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首位,作為集聚人才合力、激發人才活力重要抓手,把人才牢牢吸附在黨組織周圍,讓科技小院成為各類人才踐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載體,通過開展"四聯四進十帶頭'"守初心、擔使命、聯創助農

12、'"助力脫貧攻堅聚力鄉村振興'"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等系列活動,筑牢人才"政治之魂';通過產學研一線成立臨時黨支部,推進人才引進與基層黨建"同頻共振';通過組織開展"主題黨日'等黨建活動,實現凝聚人心和推動發展"同向發力',讓"科 技小院'更具生命力和引領力。 近年來,*市找準人才服務脫貧攻堅的切入點,組織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投身到扶貧工作中,著力打好"科技+教育+衛生+農牧+*對口幫扶'人才精準扶貧組合拳,推動各類人才在脫貧攻堅一線貢獻才智、建

13、功立業。 科技人才助燃脫貧攻堅之"火'。*市緊緊圍繞貧困*縣扶貧產業發展需求,著力推動"三區'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員服務向貧困地區傾斜,積極為貧困*村開展技術幫扶。新增科技特派員工作站 3 家,從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三區'科技人才 130 名。協調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向貧困地區發放甘藍種子 3200畝,推薦申報自治區科技助力脫貧攻堅項目 7 項。同時,不斷創新科技特派員服務方式,加大對貧困農牧民的培訓指導力度,助推當地產業發展。今年以來,選聘市、縣兩級科技特派員 666 名,組建農牧業領域服務團隊 27 個、工業領域服務團隊 12 個。

14、 教育、衛生人才灌注脫貧攻堅之"水'。開展調研摸底,全面掌握各*縣市區在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事業方面的人才需求狀況,制作需求計劃表。由市教育、衛健部門統籌選派,按照每個貧困*縣至少選派 2 名、其他*縣至少 1 名的標準,把業務能力強、志愿服務基層的中青年骨干專家選派下去,重點開展宣傳講學、專題授課、技術培訓、對口指導,以傳幫帶方式解決基層急需緊缺人才培養難題,為教育扶貧、醫療扶貧強化人才保障。 農村實用人才夯實脫貧攻堅之"土'。圍繞馬鈴薯、燕麥、肉牛、肉羊等當地農牧業主導產業,按照"結構穩定、適當調整'動態管理原則,積極吸納農技人員、致富

15、帶頭人等農村實用人才充實產業指導員隊伍,調整成立了 1967 人組成的產業指導員隊伍。同時,選聘 218 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豐富的農牧業技術專家,組建成市縣兩級專家指導組,對全市產業發展指導員進行全面培訓,協助產業指導員深入田間地頭、養殖圈舍開展技術指導,使他們成為基層農牧業技術指導服務的行家里手。今年以來,全市共舉辦產業指導員培訓班 11 期,培訓產業指導員 1981 人次,產業指導員入戶宣講和現場指導貧困農牧民 4.41 萬人次。創建"*市產業扶貧指導通'微信公眾號,開通專家答疑、政策法規、農牧講堂和供求信息等 10 個模塊,為貧困戶提供線上技術服務。截至目前,"*市產業扶貧指導通'為貧困戶解決產業發展問題 110 多個。 *人才搭起脫貧攻堅之"橋'。以*對口幫扶為契機,搭建起*扶貧扶智協 作平臺,以雙向掛職、觀摩培訓等方式,廣泛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