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例習題的整合_第1頁
課本例習題的整合_第2頁
課本例習題的整合_第3頁
課本例習題的整合_第4頁
課本例習題的整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課本例習題的整合湖北省襄陽市第十八中學 吳雙貴課本上的例、習題,是編者通過長時間的研究,最后確認為很經典的,所以一直沿用著,老師可以對書本題目進行適當整合,再對這類題目進行變式,這樣可幫助學生培養思維的規律性和發散性,在教學中變換題目的條件或結論,變換題目的表現形式,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可防止學生對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已掌握的基本技能陷于僵化,以達到讓學生學一題,會一類,通一片的效果。我主要是將書本上的同類題目進行比較,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然后再進行習題的編寫和變化。如:人教版教材九年級課本第123頁第14題:“如圖1 ,O的直徑AB=12cm,AM和BN是它的兩條切線,DE且O于E,交AM與D,

2、交BN與C,設AD=,BC=,求與的函數關系,畫出它的圖像。”圖1 圖2此題考查了切線的性質定理,切線長定理,勾股定理,解直角梯形時常規的作輔助線的方法,函數圖象的畫法以及在實際問題中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等知識,考查了轉化和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過點D作DFBC于點F,構造矩形ABFD和直角三角形DFC,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再看人教版教材九年級課本第103頁第12題,“如圖2,AB,BC,CD分別與O相切于E,F,G,且ABCD,BO=6cm,CO=8cm,求BC的長。”此題考查了切線的性質定理,切線長定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知識,同樣也考查了轉化及數形結合的數學

3、思想。先分別證明OEB與OFB,OGC與OFC全等,然后得到EOB=FOB,GOC=FOC,從而得到BOC=90°,再利用就可以求出題目要求的答案。上面兩個題目考察的知識點基本相同,它們的區別就在于14題中直接告訴學生AB是直徑,然后證明過直徑兩個端點的兩條切線平行,而12題是直接告訴學生圓的兩條互相平行的切線,然后要學生來證明兩個切點的連線段是直徑,這樣讓學生認真分析題目的異同點,可以讓學生在相類似的題目中很快找到他們之間的關系 ,從而實現對有共性題目的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上面兩個題目細心研究 ,可以設計下面練習題:已知如圖,O的直徑AB=12cm,AM和BN是它的兩條切線,

4、DE切O于E,交AM于D,交BN于C(1)連接OD、BE,求證:ODBE (2)設AD=,BC=,()若、是方程的兩個根,求、的值;若以B點為坐標原點,以BN為軸的正半軸,以BA為軸的正半軸建立直角坐標系,求出直線OD、BE、CD的解析式和點E的坐標。(3)若F是CD的中點,猜想:OF與CD有何數量關系?并說明理由。(4)以CD為直徑作P,隨著CD的變化,P的大小、位置都發生變化,但變化過程中P必經過一個固定點,試找出這一點,并說明理由。此題利用課本上熟悉的圖形,讓學生思有所屬,想有所指,有方法可依。第一問考察了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兩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以及平行線的判定定理;第二問的第一

5、小問考察了14題中之間的函數關系式的求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以及方程組的解法;第二小問考察了直線解析式的求法;第三問就是考察DOC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斜邊上的中線是斜邊的一半這條性質,跟12題證明BOC是直角三角形方法一樣,只是要證明的結論稍微有點變化,這樣學生能快速看到題目結論之間的關系,以達到快速找到題目的入手點,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第四問就是證明OP是P的半徑,跟第三問比就是換了一種問法,異曲同工,有法可依。數形結合的題目總是離不開函數,所以我在設計問題時總是將這些題目細心研究,然后跟函數問題、動點問題聯系,讓學生也慢慢學會自編習題,以達到獨立思考,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6、于是學生對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數學第122頁拓廣探索14題,“如圖,四邊形ABCD是直角梯形,ADBC,B=90°,AB=8cm,AD=24cm,BC=26cm,點P從A點出發,以1cm/s的速度向點D運動,點Q從點C同時出發,以3cm/s的速度向點B運動。其中一個動點到達終點時,另一個動點也隨之停止運動。從運動開始,經過多少時間,四邊形PQCD為平行四邊形?成為等腰梯形?”加了一個已知條件“以AB為直徑作O,設運動的時間為t s”,結論變為“(1) t分別為何值時,直線PQ與O相切、相交、相離?(2)t為何值時,AOP與BOQ相似?(3)AP、PQ、BQ以及半圓弧AB所圍成的圖形的

7、面積有最大值與最小值嗎?如果有,就求出t值和面積的最值。”本來課本習題是一個關于動點問題與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綜合運用題,它考察了直角梯形常規輔助線的添法,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等腰梯形的性質以及方程的思想等,學生感覺不是太難。改編以后的題目就將上述三個題目中用到的切線的性質、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同圓心距與半徑的關系等都得到考察,同時還考察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質以及分式方程的解法,將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轉化為梯形APQB的面積減去半O的面積,這樣又把面積問題轉化為二次函數來解,綜合性很強, 但一直與關鍵知識點聯系,而題目也沒有脫離書本,讓學生做起來很自然,不唐突。總之,對課本例習題認真研究,細心找到它們的題設與結論之間的關系,從圖形的位置、形狀、大小等的變化中找到規律,通過對題目中題設與結論之間關系的互譯,最終使學生掌握哪些在變化過程中始終不變的因素,從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萬變不離其宗”,再巧妙設計變式于課堂教學中,學生感到課堂的豐富多彩,從而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圖形變式探索各種情況下問題的結論,是幫助學生培養探索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不可缺少的訓練手段,適當的變式教學是課堂教學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有效途徑,是促進學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