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與蛐蛐教案設計.doc_第1頁
蟈蟈與蛐蛐教案設計.doc_第2頁
蟈蟈與蛐蛐教案設計.doc_第3頁
蟈蟈與蛐蛐教案設計.doc_第4頁
蟈蟈與蛐蛐教案設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蟈蟈與蛐蛐教學設計一、 教學設想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對本詩歌的教學我旨在探索用詩歌的方式解讀詩歌。所以,在反復閱讀詩歌的基礎上抓以下五個點來構建課堂教學:1、從“蟈蟈的樂音”與“蛐蛐的歌兒”入手,把握詩歌語言的詩意特點,并由此引出詩歌的主旨:大自然無限的生機與活力。2、閱讀詩歌中“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兩個句子變化,把握詩歌行文的特點。3、抓住夏天“蟈蟈樂音”中的“喜悅”與冬天“蛐蛐歌兒”中的“溫暖”體會詩歌詞語的凝練和詩意的美。4、從詩歌的形式出發,溯源“十四行”格律詩,了解英國“十四行”格律詩的特點。5、回歸內容,提問由“蟈蟈”與“蛐蛐”你聯想到什么?體會:詩歌,是詩人的隱喻;詩歌,會留下詩人的影子。“蟈蟈”與“蛐蛐”就是詩人的化身。二、教學目的(一)通過詩歌的詞語、意象、詩句解密詩歌。(二)重點把握“蟈蟈”與“蛐蛐”兩個意象,從中體會詩人的“喜悅”與“溫暖”。(三)通過閱讀與觀察,發現“十四行”詩的結構特點。(四)通過聯想,理解“蟈蟈”與“蛐蛐”就是詩人的化身。三、教學過程(一)熱課。你的興趣愛好是什么?(調試話筒,播放音樂。)導入:同學們剛才聽到的音樂是瑞士著名的音樂團隊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老師從剛才的音樂中抽出了一種聲音,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放蟈蟈的鳴叫。)請你說說:你聽到了什么?夏日里蟈蟈的叫聲。用“叫聲”不好,換一個優美的詞語?“歌唱”。“聽到夏日里蟈蟈在歌唱。”其實,我們在七年級上冊學過一篇有關蟈蟈的文章,大家還有印象嗎?法布爾的綠色蟈蟈,我們來看看法布爾是怎么描寫蟈蟈的叫聲:“在這喑啞而連續不斷的低音中,時不時發出一陣非常尖銳而急促、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這便是蟈蟈的歌聲和樂段,其余的則是伴唱。”法布爾把蟈蟈的叫聲比作“歌聲和樂段”,那么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在詩歌中把蟈蟈與蛐蛐的叫聲描寫成什么?“蟈蟈的樂音”、“蛐蛐的歌兒”請大家從詩歌中劃出來。請大家推薦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首詩歌。其他同學思考:你從“蟈蟈的樂音”和“蛐蛐的歌兒”中聽出了什么?詩人無限的喜悅、無限的生機、生命即使短暫也要唱出最嘹亮的高音、溫暖-其實,1816年12月30日夜晚,21歲的濟慈與朋友亨特、克拉克共坐一室,聽爐邊蟋蟀高鳴。亨特建議,他和濟慈即興以蟈蟈與蛐蛐為題材各寫一首詩歌,由克拉克計時。濟慈同意。結果濟慈先交卷,就是這首詩。詩人借助炎炎夏日的蟈蟈樂音與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兒,贊頌了大自然的無限生機與活力。(6分鐘)(二)梳理關鍵句。我們也回到那個奇妙的夜晚,感受蟈蟈的樂音與蛐蛐的歌兒,感受大自然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這種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體現在詩歌中一個反復出現的詩句,請大家一齊朗讀并劃出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兩句詩歌,其他同學來點評一下?后面詩句感情更加強烈。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后面句子中的“呀”。那我們看看詩歌原文:“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觀察一下,譯文與原文有什么區別?第2個句子是沒有“呀”,這個“呀”是譯者加上去的,有什么目的?情感上的遞進。一是便于抒情,二是行文需變化。那么,我們可以把“呀”,放到第一個句子嗎?不行。開篇鏗鏘有力表明自己立場,為后面抒情鋪墊;詩歌講究含蓄的美,一般不在開頭抒情。請大家再觀察這兩個詩句,還有什么發現嗎?詩句后面用了冒號。這個標點符號有什么作用?引出下面的詩句,起到自然分段的作用。也就是說前面寫得是蟈蟈的樂音;后面寫得是蛐蛐的歌兒。(4分鐘)(三)解讀意象。(1)、解讀“蟈蟈”意象。詩人在詩歌的前半部分借助“蟈蟈的樂音”表達什么情感?請用一個詞語概括。(齊讀課文蟈蟈部分的詩句)“喜悅”(板書)你這種感覺走進了蟈蟈的心靈,也走進了詩人的心靈。請同學把這幾句詩歌中帶有“喜悅”情感的詞語圈出來,并加以細細評點?(可以結合鳥的意象,比較蟈蟈旺盛的精力)“沉醉”:入迷,因為喜悅。“盛夏的豪華”:交響樂,氣勢宏大,蟈蟈的狂歡。“新割的草地”:用嗅覺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唱得疲勞”:喜悅之極,一直歌唱。“舒適地棲息”:生活的愜意,內心的滿足。“可喜的草叢”:草叢也充滿了喜悅。“飄蕩”:喜悅之情油然而生。(8分鐘)(2)、解讀“蛐蛐”意象。蟈蟈在盛夏唱起了嘹亮的歌兒,那么到了冬季,萬物沉睡,大自然中的聲音消亡了嗎?沒有。還有誰在嘹亮地歌唱?蛐蛐。我們先認識一下蛐蛐(投影蛐蛐的圖片)。蛐蛐其實就是我們說的“蟋蟀”。那題目能不能改成“蟈蟈與蟋蟀”?不行。疊詞產生節奏音韻的美。再來聽聽“蛐蛐的歌兒”(播放蛐蛐的叫聲)。結合詩句你從“蛐蛐的歌兒“中聽出了什么?用一個詞語概括。“溫暖”(板書)說說詩歌中哪些詞語或者句子烘托了蛐蛐的“溫暖”?“彈起”。能否改成“唱起”“發出”。辨析。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說:“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在這里彈琴。”(動靜結合)“升高的暖氣”感受到冬日的溫暖。“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受到那聲音/仿佛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從冬日的蛐蛐聯想到盛夏的蟈蟈,體會到蛐蛐在寒冷的冬日帶給我們盛夏的溫暖。(小結:)為什么在詩歌的結尾要從“蛐蛐”重新寫到“蟈蟈”呢?除了前面感受到溫暖外,還有什么用意呢?(討論)詩人旨在表達“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大地的詩歌呀,從來不會停息”,大自然的歌唱是從夏天一直延續到冬天,一年四季,大地歌聲不斷。(6分鐘)(四)詩歌拓展。(1)余音。至此,我們完成對詩歌的解讀:詩人借助炎炎夏日蟈蟈的樂音和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兒,贊揚了大自然地無限生機與活力。但是,老師的腦海中總存在幾個疑問?1、 這么淺顯的文章有必要放到初三的課本里嗎?2、 詩歌中寫蟈蟈的內容明顯多于蛐蛐的內容,這是頭重腳輕,有悖于中國傳統文學結構?所以,題目是否可以改成“蛐蛐與蟈蟈”?于是老師多次閱讀、反復觀察這首詩歌,結果發現了一個“秘密”。老師先賣一個關子,請大家來觀察這首詩歌的結構,看看你有什么發現?(打出詩歌完整的體例,讓學生發表看法。) 蟈蟈與蛐蛐 濟 慈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隱藏在陰涼的林中,就有一種聲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上飄蕩,那就是蟈蟈的樂音啊! 它爭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 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 一片寧靜,從爐邊就彈起了蛐蛐的歌兒,在逐漸升高的暖氣, 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到那聲音 仿佛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 (趙瑞蕻)結構不是傳統的平頭詩歌,而是參差不齊。追問:這參差不齊的結構有規律可循嗎?4433=14行。是英國著名的14行格律詩。鼓掌。老師覺得你們真得很精彩,你們發現所有的詩歌秘密。特別是14行詩,老師想起了英國文學史中的“十四行”詩體。這就是老師發現的“秘密”?(4分鐘)(2)十四行詩.(投影:)十四行詩,又譯“商籟體”,為英文Sonnet的音譯。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創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稱“彼特拉克體”,后傳到歐洲各國。由兩節四行詩和兩節三行詩組成,每行11個音節,韻式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種類型稱為“莎士比亞體”(Shakespearean)或“伊麗莎白體”,由三節四行詩和兩行對句組成,每行10個音節,韻式為ABAB,CDCD,EFEF,GG。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讀到的蟈蟈與蛐蛐其實就是英國“十四行”格律詩歌的譯文。一起朗讀加點的關鍵句:1、詩歌的行數是固定的14行,由兩節四行詩和兩節三行詩組成。2、每行有固定的11個音節。3、必須變化押韻,韻式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現在我們不妨嘗試回歸到英文詩來看看十四行格律詩特定的格律特點。The Grashopper and the Cricket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 A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B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 a voice will run BFrom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mead AThat is the Grasshoppers. He takes the lead AIn summer luxury; he has never done BWhithhis delights, 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 B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 A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C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trost D Has wrought a silence, 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 EThe crikets song, 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 CAnd seems to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ist, D The grasshoppers among some gressy hills. E配音朗讀。聽不大懂詩歌沒有關系,說說你有什么發現?1、詩歌有十四行。兩部分構成:86結構,分成4433結構形式。2、每行有11個音節。3、結尾壓韻。韻式為ABBA,ABBA,CDE,CDE。(5分鐘)(3)比較。這樣的形式讓我們想起了中國唐代的格律詩。絕句與律詩,必須遵循字數、行數、平仄、壓韻、工整的對偶等。我們現在所學詩歌其實就像把中國唐代的格律詩翻譯成現代文,然后再把現代文翻譯成英語一樣。在把握了英國“十四行”詩歌的特點后,現在我們再看一看課本中的譯文,說說課本的譯文有什么局限性呢?蟈蟈與蛐蛐 濟 慈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隱藏在陰涼的林中,就有一種聲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上飄蕩,那就是蟈蟈的樂音啊! 它爭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 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 一片寧靜,從爐邊就彈起了蛐蛐的歌兒,在逐漸升高的暖氣, 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到那聲音 仿佛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 (趙瑞蕻譯)無法押韻;缺乏相同的字數。(5分鐘)(五)小結。這是翻譯詩歌的局限性,所以有可能我們還是朗讀英文版本的原詩會比較好。現在,我們再次齊讀詩歌。說說經過本課的學習,看到“蟈蟈”與“蛐蛐”你會聯想到什么?1、“樂音”“歌兒”“生機”“十四行”詩歌等。(對本課內容的小結)2、老師還聯想到詩人。(投影:濟慈,英國浪漫主義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約翰濟慈的父親是出租車馬的馬房飼養員,地位低微,家道貧寒。他還沒到15歲,父母雙亡,他和兩弟一妹在親友的照管下成長,生活很貧困。他自幼酷愛文學,但不滿16歲就離開學校去跟一個醫生學學徒,1816年獲得助理醫師資格。這一年,他認識了李亨特和雪萊等作家,由于對文學的酷愛,使他棄醫從文,走上了寫作的道路。1816年5月,他在亨特主編的探究者上發表了第一首詩作呵,孤獨。1817年,他在雪萊的幫助下,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詩歌。1818年,是濟慈整個生活的轉折點。這一年,他發表了長詩安迪米恩。從1818年末到1820年初,他先后寫出了夜鶯頌、依莎貝拉、希臘古甕頌、海坡里安等詩歌。1820年3月,濟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為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