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潛在產出的估計與比較分析.doc_第1頁
中日韓潛在產出的估計與比較分析.doc_第2頁
中日韓潛在產出的估計與比較分析.doc_第3頁
中日韓潛在產出的估計與比較分析.doc_第4頁
中日韓潛在產出的估計與比較分析.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組 宏觀經濟增長與發展(12,004字符)2008年中國數量經濟年會交流論文 中日韓潛在產出的估計與比較分析 石柱鮮 孫 皓 吉林大學數量經濟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商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 2008年3月30日中日韓潛在產出的估計與比較分析* 本文得到吉林大學“985工程”“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創新基地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中國經濟轉軌時期增長軌跡與特征的實證研究”項目(批準號:05jjd790006)和國家社科基金“中日韓三國經濟周期波動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的比較研究”項目(批準號:06bgj021)的資助。作者簡介:石柱鮮(1947.6),男,吉林延吉人,吉林大學數量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孫 皓(1981.5),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大學商學院數量經濟博士研究生。石柱鮮 孫 皓摘要:本文利用生產函數方法對中日韓三國的潛在產出進行估計,并以潛在產出為基礎對三國的經濟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從人均實際gdp和潛在gdp水平看,中國與日本和韓國的差距較大,并且日本最高,韓國增長最快;三國的產出缺口變動與景氣波動基本一致,中國的一致效果相對較差,韓國的一致效果相對較好;從對潛在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資本貢獻度中國最高,勞動和tfp貢獻度韓國最高。關鍵詞:潛在產出,產出缺口,景氣波動,要素貢獻,生產函數方法一、引 言潛在產出對應于生產資源得到完全利用時的產出水平,是反映一個國家實際宏觀經濟水平的經濟變量。由于用一般統計口徑下的gdp數據難于衡量真實的經濟水平,因此潛在gdp作為反映實際經濟水平和宏觀經濟調控方向的指標,經常被應用于經濟預測和政策分析。由于潛在gdp是統計部門無法觀測的經濟變量,很多國家的政府部門都對潛在gdp進行定量估計。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政府部門和imf等官方機構都定期公布潛在gdp的估計值,以作為經濟決策的參考指標。隨著估計方法的不斷成熟,國外學者對潛在產出進行了大量的經驗研究。例如,apel和jansson(1999)利用狀態空間模型對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的潛在產出和nairu(非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進行估計,認為潛在產出是分析通貨膨脹和周期失業率等宏觀經濟變量的重要指標。froyland和nymoen(2000)利用hp濾波方法和生產函數方法對挪威潛在產出進行估計,研究結果表明這兩種方法的估計結果差別很小,均顯示出近些年挪威經濟表現出很強的擴張性;sato(2001)利用生產函數方法對日本潛在產出進行估計,認為日本官方公布的產出缺口數據與實際產出缺口相差較大;scheibe(2003)利用動態均衡修正模型對中國潛在產出進行估計,認為該模型得到的資本和勞動的長期份額與實際情況更為一致,并且中國在2002 年進入經濟高漲時期。近年來,國內學者也對潛在產出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例如,沈利生(1999)利用生產函數法對我國的潛在產出進行估計,并對1999年到2010年的中國潛在gdp進行預測。郭慶旺等(2003)分析比較了消除趨勢法、增長率推算法和生產函數法,并利用這三種方法對我國潛在產出進行估計,研究結果表明,三種方法所估算的產出缺口的總體變化趨勢較為一致,基本反映出我國現實經濟的運行狀況;石柱鮮等(2004)利用基于菲利普曲線和奧肯定律的狀態空間模型對我國的潛在gdp進行估計,認為產出缺口的變動與經濟周期波動基本一致,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率具有顯著并且穩定的正相關關系;石柱鮮等(2006)利用基于新凱恩斯動態模型的狀態空間模型對我國潛在產出進行估計,并且以此為基礎計算了政府財政預算中的結構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國內學者關于中國潛在產出國際比較的研究很少,而潛在產出的國際比較研究在分析本國經濟宏觀調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方面具有重要參考作用。本文利用生產函數方法估計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潛在產出,并且以潛在產出為基礎對三國經濟進行比較分析。在本文接下來的部分,我們首先介紹生產函數方法;第三部分對三國的潛在產出進行估計;第四部分以潛在產出為基礎,從景氣波動、要素貢獻等方面對三國經濟進行比較分析;最后部分是本文的結論。二、生產函數方法(一)模型框架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構建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一般形式為: (1)其中,表示實際產出,表示技術進步,表示勞動投入,表示資本存量;和分別為勞動和資本的彈性系數。對(1)式兩邊取對數可得: (2)其中,、和分別為、和的對數。假設可以被分解為常數和趨勢,(2)式可以變為: (3)生產函數存在一些假設:第一,生產要素的系數和為1,即,表示生產中的規模收益是不變的;第二投入和產出都是完全競爭的,也就是說工資率和利潤率分別等于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根據第一個假設,(2)式轉化為如下形式: (4)(二)資本存量估計方法中國和韓國沒有關于資本存量的統一的估計方法,我們利用永續盤存法對兩國的資本存量進行估計,計算公式為: (5)其中,是當期的實際資本存量,是當期的實際投資,是折舊率。epa(economic planning agency)給出了適合于日本的資本存量估計方法,計算公式為: (6)其中,表示資本存量,表示廢棄額,表示二手貨取得額,表示新投資額,表示折舊率(折舊在存貨中所占的比例),二手貨取得率(二手貨在新投資中所占的比率)。(三)勞動力估計方法實際勞動水平等于各國的實際就業水平。barro和lee(2001)、wang和yao(2003)等學者的研究表明,考慮勞動質量的實際就業水平與真實的經濟情況更為符合,而通常關于就業水平的統計數據并沒有考慮到勞動質量的作用。本文根據wang 和yao(2003)的標準分別在實際勞動力考慮和不考慮勞動質量兩種情況下,對三國的潛在勞動力進行估計。, 潛在就業量或者充分就業量是指一個社會在現有的激勵條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參加生產時所達到的就業量。潛在的勞動力(就業量)可以通過下面公式得出: (7)其中,是潛在的就業水平,工作人口,是趨勢參與率,是自然失業率。elmeskov(1993)給出關于求的具體方法,計算公式為: (8)其中,是名義工資水平,是實際失業率,是一階差分算子。如果是已知的,那么可以通過求出。如果假設在連續的兩個時期是固定的,那么就可以根據工資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對進行估計,計算公式為: (9)根據(9)式和(10)式,可得: (10)三、中日韓潛在gdp的估計本文利用19782004年的年度數據對模型進行估計。 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新中國統計資料50年匯編、日本統計資料門戶(www.stat.go.jp)、日本政府內閣辦公室(www.esri.cao.go.jp)、日本健康,勞動和工資委員會(www.mhlw.go.jp)、韓國統計辦公室(www.nso.go.kr)、韓國銀行(www.bok.or.kr)、ggdc(),并且利用ppp指數對相關數據進行折算。我們在這一部分首先根據上述估計資本和勞動力的方法,對中日韓的資本存量、實際勞動力和潛在勞動力進估計,然后對三國的潛在產出進行估計。(一)資本存量估計根據世界銀行 stars 數據庫收錄的 nehru 和dhareshwar(1993)的面板數據集對各國基期資本存量(1977)的數據進行設定,利用資本存量估計方法得到中日韓三國的資本存量估計值如表1所示。 表1中日韓三國資本存量的估計 (億美元)年份中國日本韓國年份中國日本韓國1977534916445145619913942552616140821978633417921212719924375055507153551979758318397282519934945457818167721980882425074342019945637259894182901981100392663741141995644006206519867198211611280994838199673149640552152119831338429411562419978226966239229521984156113089064371998927406810123764198518580347257260199910349069683247311986219763694281212000115110715052578619872587039630912920011284107290626849198830088419961017720021440337415127947198933303450191133020031643867465929002199036141483951266320041892307654929986(二)勞動力估計我們首先對各國的實際勞動力數量進行估計。根據前面的介紹,對實際和潛在勞動力的估計分為考慮和不考慮勞動質量兩種情況,但這里所考慮的勞動質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以教育程度為單一的衡量標準,而沒有考慮到熟練程度、合作作用等其他因素。各國實際勞動力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日韓三國實際勞動力的估計 (萬人)年份中國日本韓國年份中國日本韓國l1l2l1l2l1l2l1l2l1l2l1l21978401525661454081376613412462199265554121458618617031190145931979410245989554961407013602566199366373123454621517205192347511980423616311855771436113682651199467199124990624317373198549361981437256646256521463814022789199567947126381626817536204151351982452957065757211490314382933199668850126868629117695208552821983464367197657861515614513033199769600130373631317850212153711984481977518758451539914433091199869957132121633318001199451791985498737780259001563114973265199970586134338635218148202952811986512827987059511585415513430200071150135390636918291211655231987527839472659981606916353661200173025140304638518432215756771988543349888860421627516874064200273740139757639918569221759191989553291034656082164741756409020037443214137564131870422146000199063909119384611916666180942762004752001533696426188362256621019916479911453861541685218654425注:l1、l2分別表示不考慮、考慮勞動力質量的實際勞動力。根據實際勞動力的估計結果可以對三國的潛在勞動力數量進行估計。由于中國沒有關于失業率和參與率的數據,而且中國長期以來的工資水平不是由市場決定的,所以我們不能用上述方法估計潛在勞動力。參照郭慶旺等(2003),我們利用hp濾波對全社會經濟活動人數進行分解處理,得到全社會經濟活動人數的趨勢,以此代替公式中的;利用hp濾波對勞動就業人數與經濟活動人數的比值進行分解并以其趨勢成分來代替。各國潛在勞動力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日韓三國潛在勞動力的估計 (萬人)年份中國日本韓國年份中國日本韓國pl1pl2pl1pl2pl1pl2pl1pl2pl1pl2pl1pl219783918655252541413780131524141992636831179916437177241893457419794070159423547514018134925451993651801212356473179191921474619804222962921553414250140027131994665091237066452179551963488119814378266549558614467137427341995676861258966464180852027509819824537670783564214695141728921996687361266576495182672083527719834702272885574215041146430611997696841305306558185432115535619844873476025576815195151532461998705591332596285178641873486419855051778806580415378151533041999713881358646501185752067537819865237181566585815606156234562000721921373726446185132126555119875429097431591315842162336332001729841402266425185492173571819885625710238760011616716844057200273768139811634418410220358831989582381089066118165711742405920037454714159363151841722346053199060184112425624517008179642462004753231536206311185012244617919916201310961354141743918494387注:pl1、pl2分別表示不考慮、考慮勞動力質量的潛在勞動力。(三)潛在產出估計根據資本存量與實際勞動力的估計結果,我們對生產函數模型進行估計。為了避免偽回歸問題,要求變量是平穩的或者存在協整關系,因此我們首先對模型中的變量:產出的對數,資本的對數和勞動力的對數(不考慮勞動質量)和(考慮勞動質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以判斷其平穩性。表4為各變量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表4中日韓三國y,k、l1、l2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國家序 列原序列1階差分adf-統計量p值adf-統計量p值中國y1.3270.9999- 4.9550.0028k4.3041.0000- 3.8300.0096l1- 1.1430.9014- 5.1330.0018l2- 1.7380.7048- 5.8860.0003日本y- 1.5860.7694- 3.3950.0757k- 0.5890.9712- 6.2700.0001l1- 2.1841.0000- 3.0600.0121l2- 0.1860.9961- 3.4340.0074韓國y1.4760.9987- 4.6200.0012k- 0.4670.8821- 4.4540.0116l1- 1.8290.6615- 4.2990.0118l2- 0.8160.9924- 4.6190.0012根據表4中列出的單位根檢驗結果來看,所有變量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接受“至少存在一個單位根”這一原假設,并且它們的1階差分序列在同樣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因此,我們推斷各國的產出的對數、資本存量的對數和勞動的對數均為非平穩序列,且服從1階單整過程。因此我們仍需進一步驗證這些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本文利用johansen協整檢驗來判斷模型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檢驗結果如表5示。表5 中日韓三國y,k與l1、l2之間的協整檢驗結果國家變量y,k和l1y,k和l2原假設r=0r=0r=0r=1r=2r=1r=2中國統計量72.3393365.4050565.4050521.112115%臨界值29.7970729.7970729.7970714.26460日本統計量57.1450131.7017135.2823014.195835%臨界值29.7970715.4947124.2759612.32090韓國統計量63.4856922.0026570.6664227.586705%臨界值35.1927520.2618442.9152525.87211注:r表示協整關系的個數根據表5所示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中日韓三國的 y、k與l1、l2之間,均至少存在兩個顯著的協整關系。因此,我們建立的模型不存在偽回歸問題。 利用ols法對三個國家的生產函數模型進行估計,模型的估計結果如表6所示。表6 中日韓三國生產函數模型估計結果方程c13.4506(15.15608)0.6388(31.91450)0.9818c22.7615(14.81062)0.5966(26.28232)0.9615j16.2077(33.82244)0.3929(24.06038)0.9586j26.3350(33.92304)0.3207(17.57200)0.9251k13.3325(10.50870)0.6035(21.15360)0.9471k24.5287(13.96490)0.4510(14.19322)0.8896注:括號內為系數的t-統計量;c,j,l分別代表中國、日本和韓國;1和2分別代表不考慮勞動質量和考慮勞動質量兩種情況。從表6可以看出,中日韓三國生產函數模型的參數估計值均顯著,并且較高。同時,由于模型是在規模收益不變()假設下變形的,所以我們進一步利用wald方法檢驗各國生產函數的規模收益不變假設,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表7 wald系數檢驗結果方程原假設f統計量p值c13.580.0706c25.350.0663j10.0010.9753j20.210.6501k15.580.0598k24.880.0699由表7可以看出,方程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可以接受原假設,即中日韓三國經濟在19782004年間基本上經歷了規模收益不變。這說明我們建立的生產函數模型基本上能夠反映三國經濟的實際情況,以此為基礎估計各國的潛在gdp是合理的。根據生產函數的估計結果,可以得到全要素生產率(tfp),并且利用hp濾波能夠得到趨勢全要素生產率。趨勢全要素生產率的估計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中日韓三國趨勢全要素生產率的估計 年份中國日本韓國年份中國日本韓國tfp1tfp2tfp1tfp2tfp1tfp2tfp1tfp2tfp1tfp2tfp1tfp219780.1130.1410.0200.0140.1190.0071992-0.063-0.0760.0130.017-0.0380.00519790.0850.1100.0100.00640.0790.0021993-0.050-0.0620.0140.0178-0.0280.00719800.0570.0800.001-0.0010.041-0.001994-0.034-0.0460.0140.017-0.0170.00819810.0310.052-0.006-0.0080.006-0.0041995-0.019-0.0280.0130.015-0.0070.00819820.0070.025-0.013-0.013-0.022-0.0061996-0.003-0.0110.0120.0130.0030.0091983-0.0150.000-0.017-0.016-0.046-0.00719970.0110.0060.0090.0090.0130.0081984-0.034-0.023-0.019-0.017-0.063-0.00619980.0240.0210.0060.0050.0230.0071985-0.050-0.043-0.018-0.015-0.073-0.00519990.0350.0340.0030.0010.0350.0041986-0.064-0.061-0.015-0.011-0.078-0.00420000.0440.046-0.001-0.0040.0480.0011987-0.074-0.076-0.010-0.006-0.078-0.00220010.0520.056-0.004-0.0080.061-0.0031988-0.082-0.087-0.0040.000-0.074-0.00120020.0590.064-0.007-0.0130.076-0.0071989-0.084-0.0930.0020.006-0.0670.00020030.0650.072-0.010-0.0170.090-0.0121990-0.082-0.0930.0070.012-0.0590.00220040.0710.079-0.012-0.0200.105-0.0161991-0.074-0.0870.0110.015-0.0490.004注:tfp1、tfp2分別表示不考慮、考慮勞動力質量的潛在勞動力。中國 日本 韓國圖1 中日韓三國的潛在gdp1(實線)和gdp2(虛線)根據潛在勞動力與全要素生產率的估計結果,利用生產函數可以估計三國的潛在gdp(gdp1、gdp2分別表示不考慮勞動質量、考慮勞動質量的潛在gdp),估計結果如圖1所示。通過三個國家的潛在gdp可以看出,中國和日本的兩個潛在gdp的差別不是很大,并且表現的趨勢是基本一致的;韓國的兩個潛在gdp隨著時間出現了差異擴大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韓國教育程度數據與中、日的統計口徑具有較大差異引起的,因此接下來進行比較時我們將不討論考慮人力資本的韓國潛在產出。四、中日韓潛在gdp的比較分析 根據中日韓三國潛在產出的估計果,我們將從人均產出、景氣波動及要素貢獻度三個方面對三國的經濟進行比較。(一)人均實際gdp與人均潛在gdp 人均實際gdp 人均潛在gdp圖2 中日韓三國的人均實際gdp與潛在gdp(曲線從上到下依次為日本,韓國和中國)潛在產出不是一個經濟社會所能生產的最大產出或經濟的物質生產能力,而只是在充分就業、不提高通貨膨脹率條件下所能維持的最高實際gdp水平。實際gdp和潛在gdp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出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由于中日韓三國存在人口和面積上的差異,所以我們比較三國的人均實際gdp和潛在gdp。圖2給出中日韓三國人均實際gdp和人均潛在gdp。可以看出,無論是人均實際gdp還是人均潛在gdp,我國的水平都是很低的,而且與日本和韓國的差距很大。我國現在的人均實際gdp和人均潛在gdp基本與韓國二十年前的水平一樣,還不到日本二十年前的三分之一,這與我國的經濟環境有關,經濟體制的不完善使我國錯過一段黃金發展機會。而與之相對比,日本在60到7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年平均實際gdp的增長率大約在10%左右。從我國的人均實際gdp和人均潛在gdp變動曲線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在90年代以前發展緩慢,只在近十年間,才出現快速增長,但增長的幅度與韓國相比還有距離。韓國與日本的差距在減小,而中國與韓國的差距卻在增大。(二)產出缺口與景氣波動實際產出圍繞潛在產出上下波動,景氣波動是由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偏差引起的,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偏差可以用產出缺口來衡量。產出缺口為正,意味著實際產出高于潛在產出,經濟處于繁榮階段;反之,經濟處于緊縮階段。我們對中日韓三國產出缺口與景氣波動的關系進行比較,圖3為三國的產出缺口與景氣波動狀態。 三國景氣波動轉折點根據b-b法劃分,具體日期參見附錄;本文用gdp偏移率來度量產出缺口,計算公式為: gdp偏移率(實際gdp 潛在gdp)/ 實際gdp (實際gdp) (潛在gdp) 。 從圖3可以看出,中日韓三國的產出缺口變動與景氣波動基本一致,中國的一致效果相對較差,韓國的一致效果相對較好。對比中國和日本的缺口1和缺口2可以看出,中國兩種缺口的差異較大,而日本兩種缺口的變動基本一致,這說明勞動質量對中國經濟影響較大。90年代以后,中國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生產利用率得到提高,因此缺口2更符合中國的實際經濟情況。成熟的市場經濟使日本的潛在生產能力得以充分發揮,而教育和科技改善的勞動質量則是其生產效率提升的關鍵。同時,三國產出缺口還表明,在景氣波動的收縮期,產出缺口往往表現為正向缺口減小或者負向缺口增大,這說明在經濟的收縮期,實際產出往往小于潛在產出,或者是趨于小于潛在產出,生產資源利用率逐步下降;在經濟的擴張期,產出往往表現為正向缺口增大或者負向缺口減少,這說明在經濟的擴張期,實際產出往往大于潛在產出或者呈現出逐漸高于潛在產出的趨勢,生產資源利用率逐步提高。但是,一些情況下,經濟處于擴張期時,而產出缺口率卻仍然呈下降趨勢(例如中國03年左右,日本的93年左右,韓國的98年左右),這可能是由于各國為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采取了以投資帶動需求的政策,造成投資的盲目擴大,使得資本不能被充分利用于生產。從總體上看,基于生產函數法得到的三國產出缺口不僅對現實經濟狀況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而且能夠比較準確的反映出實際產出在生產要素的使用方面的運行水平。產出缺口可以作為指導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及發展目標的參照,并且實際產出偏離潛在產出的程度還可以作為決定政策調控力度大小的依據。 中國 日本韓國圖3 中日韓三國的產出缺口(缺口1為實線、缺口2為虛線)與景氣波動狀態(陰影部分)(三)潛在經濟增長的要素分解在經濟理論中,潛在產出是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經濟變量,潛在產出的估計為經濟總供給能力的測算提供了一個綜合有效的方法。潛在產出在短期可以確定經濟發展所處的狀態(過熱或過冷),在長期可以對經濟增長趨勢做出判斷。為了比較中日韓三國經濟增長的源泉,我們將潛在產出增長率進行分解,研究生產要素及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對潛在產出增長率變化的貢獻。表9為中日韓三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要素分解。 要素貢獻率的計算公式為:要素貢獻率=要素增長率要素產出彈性/潛在gdp增長率100%。表9 中日韓三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要素分解國家年份不考慮勞動質量考慮勞動質量潛在gdp資本勞動tfp潛在gdp資本勞動tfp中國19808.4410.451.36-3.378.719.762.13-3.17198511.1712.151.32-2.3010.2811.351.32-2.3919906.725.441.210.076.355.081.170.10199541.5010.978.500.641.8420008.437.170.410.858.286.700.401.18200410.399.650.380.3613.239.020.311.14日本198012.6114.250.65-2.3010.6411.641.12-2.1319855.204.880.38-0.064.763.980.81-0.0419904.722.951.260.514.712.401.790.5219951.431.420.12-0.111.551.160.49-0.1120000.161.03-0.52-0.350.260.84-0.23-0.3520040.680.99-0.03-0.280.840.810.31-0.28韓國19809.6312.711.50-4.5819856.387.71-0.01-1.32199020.8619957.565.201.291.0720005.052.571.151.3320043.732.050.191.49從表5可以看出,中國的潛在gdp增長率呈現出比較穩定的波動狀態,基本上保持在6%以上,2004年達到10.39%。潛在經濟增長率體現了實際經濟增長的潛力,潛在經濟增長的變動說明中國經濟具有穩定快速增長的內在保障,這也是近年來中國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日本和韓國的潛在gdp增長率呈現出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增長率水平明顯的低于中國,韓國的增長率水平則高于日本。這說明日本和韓國經濟增長的空間逐漸變小,而日本的增長空間則相對更小,它們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已經過去,需要發掘新的增長點才能保持繼續增長。中日韓三國資本對潛在gdp增長率的貢獻仍然是最大的,但是貢獻度的大小基本上呈下降趨勢,中國資本的貢獻度最高而日本最低。資本貢獻度越高,說明經濟增長越依賴經濟規模、資金投入和資源消耗等因素的增加,不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雖然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是與日韓等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從勞動力的貢獻度來看,三國勞動力的貢獻度基本上呈下降趨勢,韓國勞動力貢獻度整體水平最高,日本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在考慮與不考慮勞動質量的情況下,中國的勞動力貢獻并沒有明顯差別,而日本的勞動力貢獻則有明顯提高。這說明,勞動質量是目前保持日本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而中國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教育與科技投入,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tfp是指“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說,生產率與資本、勞動等要素投入都貢獻于經濟的增長。從效率角度考察,生產率等同于一定時間內國民經濟中產出與各種資源要素總投入的比值。從本質上講,它反映的則是一個國家發展經濟在一定時期里表現出來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作用的綜合反映。中國和韓國的tfp貢獻率,從負到正,上升趨勢明顯,而日本的tfp貢獻率一直為負。因此,從整體來看,中國和韓國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驅動力,韓國的驅動力相對更強,而日本的經濟發展目前基本上處于停頓狀態,沒有找到經濟增長的辦法。同時,在考慮勞動質量的情況下,中國tfp貢獻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這說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所帶來的積極效果正在逐步體現,而勞動質量則是推動這一轉變的重要力量。五、結論本文利用生產函數方法對中日韓三國的潛在產出進行估計,并且以潛在產出為基礎對三國經濟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從人均實際gdp和潛在gdp水平看,中國與日本和韓國的差距較大,并且日本最高,韓國增長最快;中日韓三國的產出缺口變動與景氣波動基本一致,中國的一致效果相對較差,韓國的一致效果相對較好;中日韓三國資本對潛在gdp增長率的貢獻仍然是最大的,中國資本的貢獻度最高而日本最低;從勞動力的貢獻度來看,韓國勞動力貢獻度整體水平最高而日本最低;中國和韓國的tfp貢獻率從負到正,上升趨勢明顯,而日本的tfp一直為負。概括說來,本文以潛在產出為基礎,為中日韓三國經濟之間的比較關系提供了新的經驗證據,這些證據對我國借鑒國外經濟發展的經驗,合理進行宏觀經濟調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參考文獻:1 apel, m. & jansson, p. (1999), “a theory-consistent system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potential output and the nairu” j. economics letters 64 (1999) 271275.2 espen, f. & ragnar, n (2000), “output gap in the norwegian economy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same results?” norges bank. economic bulletin, jul 2000, 71, 2; abi/ inform global, pg.46.3 sato, k.(2001), “japans potential output and the gdp gap: a new estimate” 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2 (2001) 183196.4 scheibe, j.(2003), “the chinese output gap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1978-2002” j. 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no.179.5 沈利生:“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變動趨勢估計”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年第9期,3-6。6 郭慶旺、賈俊雪:“中國潛在產出與產出缺口的估算”j,經濟研究,2004年第5期,31-49。7 石柱鮮、黃紅梅、石慶華:“關于中國的潛在gdp與景氣波動、通貨膨脹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4年第8期,34-41。8 石柱鮮、王立勇:“對我國潛在產出、結構預算與財政態勢的關聯性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年第9期,69-81。9 nehru, v., and dhareshwar, a. (1993), “a new database on physical capital stock: sources, methodology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