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聯盟高三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
一、單選題(★★★★)1.如圖,鄭州大河村遺址曾發現一批仰韶文化晚期的分間式房屋。有些房屋是由較大的房屋修建隔墻后形成的若干套間,房屋周邊還存在有客穴以及專供倉儲的庫房,這表明當時該地()
A.私有制成為主流趨勢B.已經擺脫氏族群居的狀態C.階級分化的現象明顯D.出現相對獨立的家庭生活(★★★)2.錢穆認為,中國古代史“前一段落為秦以前的封建統治,后一段落為秦以后之郡縣政治”。以下對這兩大“政治”的理解正確的是()
A.都以血緣為紐帶,血緣與政治結合B.都加強了中央集權C.前者是貴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都維護了封建統治(★★★)3.東漢政府制定了“三互法”,明確規定地方官員必須回避本籍、不得在姻親之家所在地任職,或兩個地方的長官雖然沒有姻親關系,“不得交互為官”。這一規定()
A.改變了官員的選拔標準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避免了吏治腐敗的發生D.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4.下圖為北魏前期和后期中樞機構部分長官籍貫數量分布柱形圖。圖示中官員籍貫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門閥士族的影響B.選官制度的變革C.統治中心的變化D.中樞機構的調整(★★★★)5.唐高宗時期,自耕農因無積蓄,稍遇水旱之災,便“道路惶惶”。開元年間,宇文融主持括戶工作,“諸道括得客戶凡八十余萬”。主戶主要“坐食租稅”,佃戶無償勞役極少,可以比較自由地安排生產。由此可見,唐代租佃關系的發展()
A.加劇了農民逃亡問題B.助力了社會經濟發展C.強化了人身依附關系D.適應了兩稅法的推行(★★★★)6.兩宋時期,統治者設立專門機構加強對外貿的管理,如在廣州等地設立市舶司,對違法官吏及外國商人,根據情節分別給予相應的法律制裁。一些官員在對外貿易的實際活動中,逐步意識到要對奢侈品及消費品的進口加以限制,并且嚴禁金銀硬通貨的外流。據此可知,兩宋時期()
A.朝廷重視維護對外貿易權益B.重農抑商觀念趨于強化C.政府開始實施有限閉關政策D.對外貿易結構逐漸優化(★★★)7.明代對鄉飲酒禮的規定甚為嚴格。規定由鄉閭里社賢能的長者擔任鄉飲酒禮的主持人;賓客分明等級,以賢德和年齡為標準,犯法之人需被單獨列出。明代鄉飲酒禮()
A.是基層治理的一種形式B.利于推行基層道德教化C.創新了周禮的基本內容D.以重塑社會秩序為宗旨(★★)8.清朝設立理藩院負責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當時對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區的管理對應正確的是()
蒙古西藏青海新疆A奴兒干都司金瓶掣簽設將軍轄區改土歸流B單于都護府會盟行都指揮使司護烏桓校尉C“九邊”軍鎮宣政院北庭都元帥府渤海郡王D盟旗制度駐藏大臣西寧辦事大臣設將軍轄區
A.AB.BC.CD.D(★★)9.據《粵海關志》載,19世紀60年代以前,廣東省內的蔗糖大部分匯聚于廣州出口或轉往內地。之后,粵東的糖不再經廣州而是匯集于汕頭出口外國或內地,汕頭成為與廣州并存的兩大糖業銷售中心。這一變化的背景是()
A.廣州喪失外貿中心地位B.東南沿海民族工業的興起C.西方對蔗糖的需求增長D.列強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10.戊戌變法時期,在中西學關系問題上,嚴復認為中西學為相異的“二”,中西學各有體用,“中國之不興,宗法之舊為之梗也”;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則認為中西學是相通的“一”,欲證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學。這兩種觀點主要體現了()
A.二者的階級屬性不同B.救國思想主張的差異C.對待西學的態度迥異D.宣傳變法方式的分歧(★★★★)11.武昌起義爆發后,慶親王奕劻召集內閣會議,決定派陸軍大臣蔭昌督師北洋新軍前往湖北剿辦,但北洋軍心目中只知有“我們袁宮保”,蔭昌難以指揮。此后數月,湖北、湖南、江西、云南等數十省宣布獨立。這反映了()
A.新軍都已脫離清廷控制B.南方是革命黨活動重心C.辛亥革命得到民眾支持D.清朝統治基礎基本瓦解(★★★)12.1933年1月,中共中央向中共滿洲省委及其所屬各級黨組織發出指示信,要求從中共滿洲省委到支部以及每個黨員,必須用一切方法打入一切游擊隊伍、重要企業及群眾組織,秘密擴展革命群眾工作,以及從游擊戰爭、罷工斗爭和農民運動中發現與培養干部。該指示旨在()
A.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政權地位B.擴大黨在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影響C.豐富工農武裝割據的斗爭手段D.強化黨在抗日斗爭中的組織保障(★★★★)13.下圖是1947年春夏之際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的戰場態勢圖。該戰場態勢()
A.說明戰略決戰時機成熟B.為解放軍的戰略進攻提供契機C.標志著全面內戰的爆發D.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14.1956年,中央副主席陳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并得到中共八大肯定和接受。如圖所示,這一經濟思想()
A.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B.掀起了全行業公私合營C.客觀反映了生產力發展實際D.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5.以下是1976—1980年中國代表團出訪情況統計表(部分),這可以說明()
年份中央黨政代表團教育科技代表團中央領導部委辦經貿專題1976.7—1977.613次93次49次25次1977.7—1978.630次135次8次103次1978.7—1979.637次112次63次70次1979.7—1980.632次113次65次91次
A.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初步形成B.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成為共識C.經濟建設成為黨的工作中心D.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的愿望迫切(★★★)16.2022年,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下列成就屬于“新時代十年”的是()①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④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士紳,又稱“鄉紳”“縉紳”,是隨著科舉制的確立而逐步形成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主要包括科舉功名之士和退居鄉里的官員。這一群體不僅擁有朝廷賦予的政治與經濟特權,同時還由于獨占文化資本,具有對社會進行規范整合的文化權力。因此,可以說士紳是傳統社會的地方領袖,通常奔走于國家與社會之間,旨在“謹庠序之教,申孝悌之義,扶危濟困,仲裁糾紛,督修和維護地方上的道路、橋梁和水利工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里,士紳群體對于基層社會的穩定、發展,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摘編自王雄剛《中國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士紳傳統》材料二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地方社會的近代化起步,一些士紳開始投身近代實業和教育事業。1906年,清政府決定推行地方自治,這使得士紳不僅可以涉足于地方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領域,而且可以進一步涉足政治領域,公然在“官治”之旁形成另一種公共權力。這一時期,各種“新政”和自治機構的首領人員組成了新的社會群體,其中包括縣議會議員、議長,教育、實業、財務等局所的首領,商會、農會、教育會會長,地方保衛團局首領等,由于這些人員扮演著傳統士紳的社會角色,所以仍被地方社會稱為“士紳”。新的士紳是一個權力群體,因此可以稱之為新官紳階層。——摘編自魏光奇《官治與自治——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縣制》(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士紳群體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古代相比,中國近代士紳群體的主要變化,并分析其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防洪記載較多,除黃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現了堤防。把堤防按險要程度分為兩類六等,冬春備料修繕,調丁夫常達10萬以上。宋代對黃河水文特征已有較多認識,將季節性漲水分為10期,根據經驗可以預估汛水的到來。王安石提出新開浚手段,曾對黃、汴等河試行機械疏浚。有“鐵龍爪揚泥車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議論很多,提出兩河不能并行、遷城色以避之、東西還徒不要以人力干涉。只能“因其所向寬立堤防,約擔水勢,使不致大段漫流”等,牽涉到當權的政治斗爭。北宋河防技術已有相當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編河防書292卷,已失傳。——摘編自毛振培、譚徐明《中國古代防洪工程技術史》等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當作安民興邦的大事。健全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防汛組織機構。編制了各大江河流域綜合規劃、防洪規劃和必要的補充修訂規劃。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萬千米,大中小型水庫8.5萬余座,大中型水閘3500多座,重點整治了河道,開辟行蓄洪區98處,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9萬平方公里。建立報汛站8600多個,水文自動測報系統200多處。應用計算機、氣象衛星等高科技手段預報洪水。制定和頒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條例等法規。勝利地抗御了長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黃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長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計減少經濟損失1.5萬億元以上。——摘編自程曉陶《新中國防洪體系建設70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宋代相比.新中國洪水防治的不同之處,并簡析其意義。(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國家權力與災害應對”的認識。(★★★)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第一,和平敘事。中國自古至今求穩定、求平安,不熱衷于征戰與擴張,主要通過內部治理維護國內的穩定與安全。第二,發展敘事。中華文明具有包容性和融會貫通性的開放系統,它不斷吸收和融入新鮮血液,在“和而不同”中尋求發展。第三,國情敘事。堅持從國情出發,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本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是新中國歷代領導人的思想、行為準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