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_第1頁
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_第2頁
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_第3頁
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_第4頁
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目標】

了解世界各主要區域的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本課線索第部分壹古代西亞文化概要成就一、概要西亞:位于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帶,位于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間,被稱為“五海三洲之地”。概念解讀古代西亞:包括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它被里海、黑海、地中海和波斯灣所包圍,這些海灣也就構成了它的天然界限。(新月沃地)是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1、自然因素①位于亞非歐三大洲交界處,交通發達;②兩河流域提供充足水源和沖擊平原,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③周圍高原密布,易受游牧民族侵擾;④洪水不可預見地泛濫,產生了現實、恐懼、悲觀的人生觀。2、歷史因素代表:蘇美爾文明、古巴比倫文明、亞述帝國、波斯帝國。戰爭頻發、政權更迭頻繁,多民族文化交融。相關史實1、西亞是最早農業革命的發生地:小麥、大麥的原產地。2、青銅器最早出現在西亞、北非: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技術。3、前22-21世紀,兩河流域出現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房貸,前8-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金屬貨幣。4、前3500-前3100,兩河流域蘇美爾地區出現最早的城市。二、成就1、文字——楔形文字地位:特點: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人創造的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用削尖的蘆葦稈或木桿在泥板上壓出一道道筆畫,每一筆畫前段呈三角形或橫或豎,少見彎曲、每道筆畫看起來都像楔子,因此被稱為楔形文字。泥板和蘆葦筆思考:這種書寫材料的使用受到什么影響?兩河流域木材稀少,石頭也很缺乏,但有得天獨厚的兩河沖積平原的泥土,有大量的蘆葦可以使用。地理環境對文明的產生有重要影響;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就越大。在西亞流行了數千年2、文學—《吉爾伽美什》地位:內容: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敘述了蘇美爾地區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的活動,中間穿插大量神話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動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刻在泥板上的用楔形文字寫成的《吉爾伽美什》史詩

你所追求的人生,永遠無法得到,因為上帝造人之際,就讓死亡與人伴隨。……穿上新衣,沐浴首身去吧。凝望挽著你手的兒女,愉悅懷中嬌妻。人應該關心的,唯有這些事。猖獗的洪水啊,沒人能和它對抗。它使蒼天動搖,大地顫抖,將成熟的莊稼淹沒。

——《吉爾伽美什》從《吉爾伽美什》的史詩部分,反映了兩河流域人民怎樣的生活觀和人生觀?造成這種生活態度的因素?①態度:重視現世,對死后生活感到恐懼。②原因:洪水不定期泛濫,戰爭頻繁,外族入侵造成不安全感。3、建筑①蘇美爾人的泥偶雕像生動有趣,壁畫主題多樣,別出心裁。②亞述帝國修建了多座規模宏大的王宮,王宮大門上的標志性雕刻是人首飛牛。③波斯王宮裝飾豪華,雕梁畫棟,多幅雕刻刻畫了臣民進貢的場景,體現了專制帝國統治者的威嚴。恐怖大眼睛,千年前的蘇美爾人雕塑亞述王宮人首飛牛石雕:整個雕塑姿態凜然,氣宇軒昂,極其威武雄壯。波斯衛隊浮雕本質:王權至上,體現了專制帝國統治者的威嚴。4、法律—《漢謨拉比法典》地位:特點:實質:世界上現存最早較完整的成文法典。君權神授、同態復仇、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上、保護私有財產。漢謨拉比王太陽神沙瑪什權柄法典銘文共282條,規定了臣民的義務以及違背法律后具體的懲罰措施,涉及個人道德,兵役和勞役,租賃、借貸、債務,以及奴隸地位等方面:材料一:如果一個人傷了貴族的眼睛,還傷其眼。如果一個人折了貴族的手足,還折其手足。材料二:如果貴族階層的人打了貴族出身的人,須罰銀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隸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處割耳之刑。材料三:如果一個人盜竊了寺廟或商行的貨物,處死刑,接受贓物者也處死刑。維護奴隸主利益和權威。意義: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情況,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資料。第部分貳古代埃及文化概要成就一、概要材料:尼羅河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尼羅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區沒有港灣的海岸,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別好的保護……尼羅河就像一條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接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尼羅河每年可以預知且又水勢平緩的泛濫則助長了埃及人的自信和樂觀……埃及人則把他們的洪水之神看作是“會給每個人帶來歡樂”的喜神。——斯塔夫利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上)》1、自然因素①尼羅河帶來肥沃土壤,平原廣闊,農業發達;②位于亞非歐三洲交界處,交通便利;2、歷史因素①單一民族、單一語言,政權統一,社會環境相對安寧;②宗教信仰濃厚,生活樂觀,熱愛生命。古埃及文明的興衰過程二、成就

來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限定符號組成。象形文字約形成于公元前4千紀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紀。1、文字——象形文字牛象月山羊龜魚鳥問題思考:古埃及書寫材料是什么?莎草紙不是現代概念的紙,只是對紙莎草這種植物做一定成的書寫介質。真正的造紙術是中國西漢時期發明的,經阿拉伯人得以廣泛傳播。2、文學古代埃及人創作出神話、詩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神話包括世界誕生和人類起源等內容;詩歌大多是宗教詩,也有愛情詩;哲理故事傳達著埃及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傳記等。3、建筑特征:陵墓:神廟:受到宗教較大影響。大量精力和財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給統治者修建豪華的陵墓,準備豐厚的隨葬品。法老們修建了眾多神廟,表達自己對神的敬畏,祭司們宣揚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則賜予神廟大量財富。

胡夫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卡爾納克神廟阿布辛貝神廟4、建筑①古代埃及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太陽歷是古代世界最精確的歷法之一。古羅馬的凱撒在制定作為今天公歷重要基礎的儒略歷時,吸收了埃及歷法的成就。②數學、醫學等方面,埃及人也頗有建樹。波斯帝國宮廷中,就有許多埃及醫生。太陽歷

《萊因德紙草書》約前1650年的埃及數學著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數學著作之一。問題思考:根據材料分析影響巴比倫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不同特點并分析其原因。材料一

兩河流域由不同的地域組成…南部由沼澤和寬廣、平坦而貧瘠的平原組成,各城市沿河渠而建并逐漸發展起來。由于自然資源匱乏,與周邊國家的商貿異常重要。兩河地區那難以預測的洪水,使得河畔的農人飽受命運的捉弄,戰爭的頻繁更增加了命運無常的感嘆。

——吳宇虹《泥板上不朽的蘇美爾文明》材料二

古代埃及在地理位置上有相對的孤立性。由于沙漠屏障對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和入侵起著阻隔作用,使得古埃及社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局。埃及沙漠少有雨水…水源是許多條熱帶河流,它們分布的范圍很廣……很少有強烈的泛濫。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大量的沃土,而且保障了這種條件的持續,即避免了困擾兩河地區的土地鹽堿化問題。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特點:(1)西亞文明:是一種城市文明:充滿抗爭、悲觀,注重現世;(2)埃及文明:是一種帝國文明:“享受今生、追求來世”的生死觀,樂觀自信,重視家庭。人與自然與神和諧相處,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原因:(1)巴比倫文明:平原無屏障;兩河不定期泛濫;經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國更換頻繁、充滿不安全感。(2)古埃及文明:有沙漠屏障;尼羅河定期泛濫;長期統一、政權較為穩固、航行便利、生活較愜意。第部分叁阿拉伯文化概要成就一、概要1、自然因素處于亞歐非三洲的中心地帶,是世界東西和南北交通的必經之地,也促成了阿拉伯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2、歷史因素①帝國政治相對穩定,商業貿易發達,經濟繁榮;②統一的語言和伊斯蘭教信仰,為文化繁榮提供必要前提;③統治者重視科學文化事業,注重教育和文化保存,受其他地區文化影響。7世紀初,在麥加城傳教,遭到當地傳統勢力的反對。622年,遷居麥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穆斯林公社實際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雛形;622年為伊斯蘭教教歷元年630年,出兵麥加;占領麥加,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圣地。632年,半島統一;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8世紀中期:地跨歐亞非阿拉伯人一手拿古蘭經,一手執劍,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阿拉伯國家成為橫跨亞、非、歐的洲際大帝國。

——比魯尼

二、成就1、文學①阿拉伯各部落就經常派人到麥加附近舉行詩歌比賽,獲勝的詩歌懸掛在克爾白神廟的墻壁上,名為“懸詩”。②故事集《天方夜譚》中很多故事來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亞等地的民間傳說,通過王后講故事的形式串聯在一起。在中國廣泛流傳;在西歐,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等,都受其影響。數學天文醫學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白塔尼證明發生日環食的可能性,《薩比天文歷表》傳入歐洲,對歐洲天文學產生很大影響,曾經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傳入歐洲后長期用作醫學的標準教科書。2、科學閱讀教材,完成下表的填空問題思考:結合材料及所學思考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及繁榮的原因、影響。材料: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美索不達美亞、波斯、印度、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的地區。帝國政治的相對穩定,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而通行全國的阿拉伯語和占統治地位的伊斯蘭教意識形態,則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國歷代統治者都比較關心發展科學文化事業,他們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獎掖各界學者。中國的造紙術和羅盤針傳入阿拉伯帝國,對阿拉伯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帝國統治的熱心鼓勵和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下,全國的好學風氣蔚然成風。阿拉伯文化,碩果累累,向全世界發出絢麗的光彩。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阿拉伯帝國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原因①地理位置優越,融合東西方優秀文化;②國家統一,政局穩定;③當政者重視教育科技文化;④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⑤寬容的宗教政策,統一的語言和意識形態;⑥中國四大發明的影響;⑦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特點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影響對世界:阿拉伯人成為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對西方:為歐洲文藝復興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把東方的技術發明傳入西方,有利于西歐社會的轉型。對中國:傳播中華文明成果,擴大了影響,加強與其他文明地區的聯系。對阿拉伯:豐富和發展了阿拉伯文化,擴大帝國影響力。古代西亞、非洲文化古代西亞文化文字:楔形文字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文學:《吉爾美加什》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建筑和藝術:泥偶雕像、王宮法律:《漢謨拉比法典》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古代非洲文化文字:象形文字文學:神話、詩歌、散文等建筑:陵墓、神廟歷法:太陽歷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阿拉伯文化懸詩:詩歌比賽獲勝的詩歌懸掛在克爾白神廟的墻壁上,名為“懸詩”。故事集:《天方夜譚》或(《一千零一夜》)數學: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阿拉伯數字”天文:白塔尼著《薩比天文歷表》醫學:伊本·西那的《醫典》課堂小結西亞文明城市文明、抗爭、悲觀、注重現世北非文明帝國文明、樂觀、自信注重來世阿拉伯文化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人類面臨共同的外部環境,任何民族都要從事生產活動,都有其道德、法律規范,都有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價值追求、審美觀念。這就是文化的共通性。

人類受不同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形成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體現為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交流方式,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等。這就是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當堂檢測1.(2024·浙江·高考真題)中世紀開始后的數百年間,亞里士多德已經被人們忘在腦后,盡管其希臘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間,所有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譯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譯自希臘文,一些由古敘利亞文轉譯。之后,他的著作又從阿拉伯文譯成拉丁文。到13世紀,亞里士多德幾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譯本,并聞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譯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萊多。上述材料旨在說明()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B.西方文明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蘭文明C.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古希臘學者D.希臘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經歷了相當漫長的過程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伊斯蘭文明保留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