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教案_第1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教案_第2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教案_第3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教案_第4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古詩三首【核心素養目標】文化自信:會認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書寫會寫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語言運用: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思維能力:體會古詩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創造: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課前解析】本課編排了三首七言古詩,分別是《從軍行》《秋夜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它們展現了不同時代詩人的情懷,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從軍行》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昌齡,通過對邊塞戰事場景的描繪,表現了戍邊戰士的崇高精神。這首詩是邊塞詩中的佳作,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本詩將意蘊豐富的環境描寫與宏偉豪邁的感情抒發融為一體的寫法,從而體會古詩的意蘊之美。《秋夜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的陸游,寫了詩人在秋日黎明時分走出籬門,想到北方中原地區尚為金人所統治,心中無限感概。這首詩以遺民視角來表達自己失望而尚未絕望的心情,使得本詩所表達的愛國之情更為厚重、深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本詩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喜欲狂”的表現和原因,從而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教學目標】1.會認“仞、岳”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裳”,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書寫會寫字“籬、仞、岳”等7個生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重點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3.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4.體會古詩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深入理解古詩內容,學會背誦古詩。【教學難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自主學習字詞,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書寫會寫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古詩。3.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4.通過看插圖、想象畫面等方式幫助學生體驗意境,體會詩人情感。【教學過程】一、導語切入,引入新課(出示課件2)1.教師導入:(出示課件3)清朝愛國將領林則徐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名言你理解嗎?這是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則徐的名言,是千百年來人們愛國情懷的真實寫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三首體現詩人愛國情懷的古詩。2.自讀詩題,通過題目,你能猜猜這三首詩寫的是什么嗎?(出示課件4)3.學生自主交流,理解題意。(出示課件5-7)4.學習了這么多邊塞詩,我們一起來回顧邊塞詩的特點。(出示課件8-9)5.簡介作者。(出示課件10-12)王昌齡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詩人。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積極向上的精神。擅長七言絕句。有集,已佚,《全唐詩》編其詩為四卷。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中興四大家之一,畢生力主抗金,盼望收復失地。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詩人,被后人稱為“詩圣”,又與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代表作品:《春望》“三吏”“三別”。二、讀三首古詩,整體感知教師引導:(出示課件13)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三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圈點勾畫不理解的詞語。(1)我會認(出示課件14)五千仞岳(rènyuè)薊(jì)北涕(tì)淚衣裳(chānɡ)襄(xiānɡ)陽指名讀,教師正音.多音字(出示課件15)(2)我會寫(出示課件16)籬、仞、岳、摩、遺、涕、巫教師提問:認真讀一讀,注意勾畫的紅圈字,誰來說一說,怎樣能記住這些字。預設1:“仞”是單人旁+刃,“岳”是丘+山,“摩”字是麻+手(出示課件17)預設2:遺,遺(yí)民(出示課件18)預設3:巫,巫峽、巫婆。(出示課件19)再次朗讀古詩。教師引導:生字新詞,我們都能讀準確了,相信同學們古詩也會讀得更流利、更通順了吧!三、解讀《從軍行》(出示課件20)1.同學們,聽音頻,感受意境。再自由朗讀古詩,讀出節奏。(出示課件21)教師板書:(從軍行王昌齡唐代)2.教師引導:(出示課件22)下面我們先結合注釋來疏通《從軍行》的大致意思,然后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人生經歷來進一步理解這首詩,以體會其表達的情感,初步感受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魅力。(出示課件23-25)(前兩句大意:邊塞一帶陰云密布,烽煙滾滾,皚皚雪山都顯得黯然無光,孤城與玉門關遙遙相對。后兩句大意:將士們在塞外身經百戰,飛揚的黃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鎧甲,但只要邊患仍在,就絕不返鄉。)3.讀前兩句詩,圈畫出詩中的景物,然后借助插圖,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吧!(出示課件26-27)4.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出示課件28)5.思考:前兩句詩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出示課件29)通過景物勾勒出戍邊將士戰斗、生活的環境;開闊、蕭索的景色描寫,側面反映出將士戍邊生活的孤寂和艱苦。6.教師點撥:請你讀出戍邊將士的氣勢和豪情。齊讀詩的前兩句,讀出“望”的動作,讀出沉重壓抑之感以及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悲壯感。(出示課件30)教師小結:是呀!正如同學們所讀出的。金甲盡管磨穿,戍邊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壯哉!教師板書:(黃沙金甲環境艱苦戰爭艱辛戰士堅定)四、領悟詩意,深化主旨教師提問:(出示課件31)讀后兩句詩,說說詩人是怎么描寫戍邊戰士的生活的,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預設1:全詩的主旨在最后兩句,理解為:詩人以戍邊將士的口吻發聲,代他們立下的豪言壯語。盡管邊塞黃沙漫天,環境惡劣,將士又歷經百戰,鐵甲磨穿。但只要樓蘭不破,未獲全勝,就發誓永不回還。所以說,本詩表現的是戍邊將士馬革裹尸、誓死報國的豪邁氣概和忠勇精神,體現了保家衛國的決心。(出示課件32)預設2:本詩是詩人代戍邊戰士訴說在惡劣的環境下,頻繁的戰斗中內心所產生的怨言苦語。我仿佛看到黃沙漫天、將士的鎧甲都磨破了,耳邊盡是刀劍撞擊聲、廝殺聲。盡管戰士黃沙百戰、鐵甲磨穿,也盡管他們思念親人、渴望還鄉,然后只要樓蘭不破,戰士們終將還鄉渺茫、希望成空。(出示課件33)教師引導:我們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人生經歷想一想:王昌齡早年投身邊塞,并寫了大量的邊塞詩。入仕后,再無出塞赴邊的行徑。唐代文人,多有赴邊的經歷,目的在于殺敵報國、掃凈邊塵,也為立功疆場,實現個人的價值和理想。那么王昌齡借助這首古詩,到底想抒發怎樣的情感呢?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討論交流一下。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出示課件34)“不破樓蘭終不還”是以誰的口吻說的?從中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將士們為保家衛國血戰到底的豪邁氣概,這也是詩人愛國之情的體現。)教師小結:通過討論,我們贊成豪言說——悲中有壯志。本詩表現的是戍邊將士馬革裹尸、誓死報國的豪邁氣概和忠勇精神。教師板書:(豪邁氣概忠勇精神)教師引導:現在請你帶上你的理解,帶著你的情感,朗讀一下吧!(出示課件35)五、背誦古詩,主題概括1.邊看圖邊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誦這首詩!(出示課件36)從軍行[唐]王昌齡()()暗(),()遙望()。黃沙百戰(),不破樓蘭()。2.主題概括:《從軍行》通過對邊塞戰事場景的描繪,表現了戍邊戰士不怕犧牲的氣勢和豪情。(出示課件37)六、拓展延伸,課堂演練(出示課件38-39)思考:“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句,抒發了戍邊將士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寫對這種情感的表達起什么作用?(出示課件40)“不破樓蘭終不還”抒發了戍邊將士以身許國的壯志豪情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前三句所寫的艱苦的環境、頻繁殘酷的戰爭和思鄉之情對表現這種情懷起到了反襯作用。【板書設計】王昌齡唐代七絕圣手時代背景與個人經歷從軍行前兩句:青海、長云、雪山典型環境蒼涼、悲壯豪邁氣概后兩句:黃沙、金甲環境艱苦、戰爭艱辛、戰士堅定忠勇精神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2.能說出詩句的意思,并從中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教學過程】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教師導入: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戍邊將士的孤獨以及誓死報國的決心。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兩首詩,看看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出示課件41)二、詳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出示課件42)1.朗讀古詩,疏通詩意(1)朗讀古詩,讀出節奏,讀準字音(出示課件43)教師引導:現在請你讀一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讀的時候,注意認準字形、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開始讀吧!預設: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2)結合課下注釋,試著疏通詩意。(出示課件44)教師引導:下面請你結合課下注釋,試著說一說,這首詩大致的意思。時間5分鐘。學生自學3分鐘,小組里交流2分鐘。全班交流。(3)學習前兩句: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出示課件45-47)教師提問:誰來試著說一說前兩句“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意思?讀完后,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色,說說你有什么感受?預設1:我仿佛看到了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高聳入云霄青天的景色。預設2:讀完這兩句后,我感受到一股劈空而來的氣流,氣象萬千。山河本來是不動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這黃河、華山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預設3:一句寫黃河,一句寫華山,代表著奇偉壯麗的北方山河。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教師點撥:請你讀出這種壯中有悲的感覺來。教師小結:是呀,詩的前兩句要是與后兩句結合起來理解,就會更有力地顯示出詩人盼望恢復祖國山河的焦灼心情,從而使得前兩句對“三萬里河”“五千仞岳”的描寫成為一種典型環境。而這種典型環境正是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的閃耀,其中也包孕著對南宋朝廷偏安妥協的嚴厲斥責。教師板書:(三萬里河五千仞岳山河淪喪)(4)學習后兩句: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出示課件48)教師引導: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后兩句的畫面,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入進去,你的理解會變得更加豐富。(出示課件49)預設1:我覺得遺民百姓的淚水已經流盡,年復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來收復失地。預設2:我仿佛看到了金兵在搶老百姓的東西,看到了宋朝老百姓在呼天喊地,眼淚都哭干了的情景,還看到了金兵的馬蹄踩到了黃河邊,踏在華山上,他們無情地侵占了南宋的土地。預設3:我仿佛聽到了一連串的馬蹄聲由遠而近向我奔來,聽到了老百姓聲嘶力竭的哭喊聲,還聽到了金兵殘忍而得意的笑聲。預設4:我覺得這里的淚是痛失親人的淚;是老百姓失望的淚、氣憤的淚;是對金兵充滿仇恨的淚;是期盼祖國統一的淚。教師點撥:請你讀出這種復雜的情緒,既有滿腔的悲憤,又有熱切的期待。教師小結:是呀!這一群群遺民,被金兵踐踏。老人、婦女、孩子相繼倒下,哀鴻遍野,生民涂炭,這是何等的悲慘呀。3.領悟詩情,深化主旨(出示課件50)師:在疏通詩意、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請同學們結合背景資料想一想:詩人寫這首詩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呢?預設1:詩人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愿落空,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熱切期盼。預設2:詩人以遺民之口表達自己的失望而尚未絕望的心情,希望引起南宋統治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預設3:詩人憂國憂民,難以入睡。就在這樣一個秋夜,陸游因為大好河山的淪喪而痛苦;因為中原百姓的悲慘而同情;更因為南宋統治者的醉生夢死而悲憤。4.詩中說的“遺民”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里感受到的?(出示課件51-52)教師小結:詩人終究是希望、失望終不絕望。是呀,就是這樣的一位老者,在罷歸山陰故里之后,在秋夜將曉籬門外,還依然守望故土未收復的情景,不得不讓人敬佩啊!讓我們帶著這些復雜的情感再來誦讀這首詩吧!(出示課件53)5.背誦:邊看圖邊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誦這首詩!(出示課件54-55)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宋]陸游三萬里河(),五千仞岳()。遺民(),南望()。6.主旨概括:《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寫了詩人在秋日黎明時分走出籬門,想到北方中原地區尚為金人所統治,心中無限感慨,表達了詩人的愛國之情。(出示課件56)三、略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師引導:如果說山河淪喪激發起詩人的滿腔悲憤,這是一種熾熱愛國之情的話,那么,收復失地,讓詩人“喜”,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愛國呢?下面我們來學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出示課件57)教師引導:在學習之前,我們已經學了兩首古詩。前兩首古詩,是老師帶著大家學習的。杜甫這首古詩的學習,老師相信你們能自己學會。同學們,要想理解古詩的意思,我們先要了解背景。(出示課件58-59)預設:結合注釋,疏通詩意。2.結合注釋,疏通詩意(出示課件60)教師提問:借助注釋,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說說這首詩大概寫了一件什么事。時間5分鐘。學生自學3分鐘,小組里交流2分鐘。(出示課件61-64)全班交流。預設1:身在蜀地時,忽然聽聞薊北被收復的消息,不禁淚灑衣衫,回頭看到妻兒也一掃愁容,隨手卷起書本,內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飲,想著正好趁春天啟程返鄉,可以從巴峽穿過巫峽,再順流而下到襄陽,去往洛陽方向。預設2:讀完后,我覺得詩人有些發狂,“喜欲狂”,使我體會到了詩人忽聞捷報、急于返鄉的喜悅之情。教師追問:那詩人“喜欲狂”表現在哪兒呢?請你結合具體的語句來說。預設1:我認為詩人的“喜欲狂”的表現在“涕淚滿衣裳”,這是喜極而哭啊!預設2:我認為詩人的“喜欲狂”的表現在“漫卷詩書”,詩人胡亂地將書籍一卷,再也無心伏案讀書了。多么反常的舉動!預設3:表現在“放歌、縱酒”,詩人既要盡情歌唱,還要開懷暢飲。預設4:我從“即從、穿、便下、向”這一系列行為中,我體會到了使人狂想返回家。教師小結:是呀!本詩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可以說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余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教師板書:(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即從、穿、便下、向)3.領悟詩情,深化主旨(出示課件65-68)教師提問:既然如此瘋狂,那么,為什么詩人會“喜欲狂”呢?現在請你結合詩歌創作背景和詩人的人生經歷想一想:詩人“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預設1:原因在于作者七年的顛沛流離,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種,有親人不能相聚,想想那種心酸就會浮現眼前,這一切都讓他感受悲傷難過。現在這一切都結束了,他終于盼來了戰亂結束。他喜極而泣,欣喜若狂。預設2:他想到了前線戰士浴血奮戰的場景,將士們奮勇殺敵,不收復失地不還家,才換來了收復薊北的喜訊。他這份喜欲狂里,有著對將士們忠勇的決心的敬佩啊!教師小結:(出示課件69-74)是呀!杜甫就是這樣一位心系家國的詩人。當他聽到收復失地的消息后,無法抑制住內心的勝利喜悅與還鄉快意,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表達了詩人博大的愛國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你們真棒!這是同學們自己領悟到的。現在請你帶上你的理解,帶著你的情感,試著背誦一下吧!教師板書:(心系家國)四、拓展延伸,總結升華1.總結《古詩三首》這三首古詩,都表現的是一種家國情懷,更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你還記得林則徐說的那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嗎?現在學習完這三首古詩,請你結合所學的古詩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2.看圖背詩(出示課件75-76)3.主題概括:《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主要敘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的事。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出示課件77)4.拓展詩詞:具有家國情懷的詩篇。(出示課件79)5.課堂演練(出示課件80-81)6.升華主旨教師總結:是呀!不管詩人們身處哪個時代,遇到何種境遇,那份家國情懷是不會改變的。他們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追求中,踐行著自己的夢想與追求,正是這樣,才匯集成中華民族輝煌五千年的文化長廊,浸潤著中華兒女的責任與擔當。【教學板書】三萬里河、五千仞岳山河淪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