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資源區域游戲活動培育農村幼兒人文素養的價值_第1頁
本土資源區域游戲活動培育農村幼兒人文素養的價值_第2頁
本土資源區域游戲活動培育農村幼兒人文素養的價值_第3頁
本土資源區域游戲活動培育農村幼兒人文素養的價值_第4頁
本土資源區域游戲活動培育農村幼兒人文素養的價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以津市市農村幼兒園為例,通過文獻查閱、行動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進行利用本土資源開展農村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的實踐與研究,探索本土資源的區域性、生活性、文化性、教育性等特點,分析利用本土資源區域游戲活動培育農村幼兒人文素養的價值:豐富農村幼兒的文化知識積累、涵養農村幼兒的家國情懷、推動農村幼兒的審美情趣升格、增強農村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關鍵詞:本土資源;區域游戲;農村幼兒;人文素養;培育價值3—6歲是幼兒心智和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幼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在玩中習得,對游戲活動的興趣和向往是幼兒與生俱來的。為此,農村幼兒園應當積極加強對鄉土資源的挖掘和應用[1],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區域游戲活動,為幼兒創造“玩中學”“玩即學”的機會和環境,支持、鼓勵、幫助幼兒學會相互尊重、自我領悟、塑造品格、分享成長,從而涵養幼兒個體的人文素養。一、人文素養的內涵與價值“人文”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賁卦》:“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初指工具、服飾、語言文字,后拓展至行為規范、倫理道德等領域,體現了人區別于其他生物的獨特性。2016年9月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強調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包括人文基礎。文化是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獲得的認識、改造自然的知識與技能以及建構社會角色的應景情感。人文素養是個體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知識技能與文化素質,是一個人精氣神的高度融合,是人的文化品位、理想信念、心理素質、人生態度、道德修養、政治素養、精神面貌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2]。不同幼兒群體的認知、審美情趣和發展需求不同。相比于城區幼兒,湘西北農村幼兒受客觀環境限制,知識視野相對狹窄,認知起點相對較低,他們的心智和審美情趣等人文素養需要幼兒園加強引導和培育。辦園經費緊張等因素制約了農村幼兒園的游戲活動材料投入和環境創設等工作,如有些品牌的游戲材料費用比較高,無法完全在農村幼兒園普及,這不利于農村幼兒享受高品質學前教育和提升人文素養。維戈茨基說,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作為方向。農村幼兒教育要積極創造條件,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資源,創設良好的區域游戲活動環境,開展多樣化的主題區域游戲活動,實施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的幼兒教育。二、本土資源的特點(一)區域性區域性是本土資源的首要也是最明顯的特點之一。本土資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在地區特有的自然、社會和非遺文化等資源,是有生活地域特色的物質實體和社會文化現象。這些資源所處的地域界定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地域,即“共同生活圈”,而不僅僅是行政管理區劃。津市市農村幼兒園擁有的本土資源蘊含在師幼的“共同生活圈”中,包括澧水流域和比鄰荊楚之地的自然、社會、非遺文化等資源。如,飄香的稻花、翻飛的鳥雀、渾厚鏗鏘的澧水船工號子、富有韻味的荊河戲、古渡風情的《津市打漁歌》、童趣橫生的兒歌《蟲兒飛》、苦讀求學的典范車武子等。這些區域性的本土資源為農村幼兒教育創造了條件,有利于實踐陶行知先生的“社會即學校”理念。(二)生活性本土資源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生活圈”內的物質現實生活和現實體驗及渴求體驗的文化生活,涉及歷史場域和現實生活。幼兒區域游戲活動的本土資源應貼近幼兒學習習慣、生活體驗需求和歷史認知興趣,包含多元的、融合歷史與現實的生活內容。津市市農村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山水美景、農桑活動、傳統習俗、兒歌童謠和傳統游戲,幼兒既是過程的體驗者,又是場景的見證者。芒種時節插秧、豐收節里曬豐收、端午包粽子、迎新年打糍粑、趕場(集)換物資等活動,以及劉聾子牛肉米粉等當地特色美食,充滿了傳統生活的儀式感。它們都是農村幼兒園開展區域游戲活動的鮮活的生活材料。在游戲活動中,農村幼兒可重現生活場景,探求生活未知,體驗生活儀式感,從而獲得有益的生活經驗、知識,提升能力和人文素養。(三)文化性本土資源是世代傳承、發展、創新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被打上了地域特有的烙印,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師幼“共同生活圈”的文化資源能夠深度浸潤幼兒的心智和情感,促使他們積極發展,日臻成熟,適應、消化傳統與近現代文化,創造未來文化。舊石器時代的虎爪山遺址呈現了先民的智慧創造,展現了澧水流域文化的深厚底蘊;嘉山望夫臺孟姜女的忠貞愛情傳說闡述了文學經典情感主題;紅二、六軍團血戰澧水兩岸的革命故事傳遞了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通俗活潑的地方兒歌童謠彰顯了兒童文學的趣味性;白云山高僧惟儼普度眾生的修行詮釋了宗教文化的信仰;津市市工業發展的輝煌歷史體現了工業文化的創新力。農村幼兒園開展具有文化屬性的本土資源區域游戲活動,可以激活幼兒內在的文化積淀、審美潛質和求解未知的欲望,涵養幼兒的人文素養。(四)教育性本土資源因兼具生活和文化特性,具備良好的教育價值。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在參與本土資源區域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因熟悉游戲活動材料和形式,農村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高,這有利于農村幼兒心智水平的發展和人文素養的形成。《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要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大自然和社會不僅可以拓展農村幼兒的學習空間,還可以為農村幼兒的游戲活動提供豐富素材和鮮活形式,使他們在廣闊空間中學習生活知識,享受生活樂趣,陶冶審美情操,提升人文素養。農村幼兒園要利用本土資源進行環境創設,開展區域游戲活動,促使幼兒積極參與、體驗、思考、分享,探索自然奧秘,感受社會生活,實現認知發展,體悟本土文化精髓,弘揚紅色革命精神,培養本土文化認同,厚植家國情懷。三、本土資源區域游戲活動培育農村幼兒人文素養的價值(一)豐富農村幼兒的文化知識積累幼兒是天生的好奇者和探索者。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的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3]。皮亞杰認為,知識不是客觀的東西,也不是主觀的東西,而是個體在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4]129。幼兒園的區域游戲活動能有效推進幼兒的認知發展和豐富幼兒的知識積累。目前,學前教育正在開展“去小學化”工作,積極落實游戲教育。在游戲中,幼兒學習生活知識與培養自理能力,發展個體生命;學習生產知識與培養創造能力,滿足創造欲望;學習社會知識與培養交際能力,傳承社會文明。幼兒的心智發展尚處于萌芽期,個體認知還處在具象事物的感性認知層面。本土資源貼近幼兒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現實,易于引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鳴。農村幼兒園要利用本土資源充實區域游戲活動的材料,創設生活化的環境,設計、開展豐富多彩的區域游戲活動,使幼兒積累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如,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與父母、教師共同收集本土植物種子,于科學區體驗種植活動和觀察植物生長,增長生命科學見識;帶領幼兒參觀津市市工業博物館,了解津市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讓幼兒在美工區創作“科學城”藍圖,放飛創新夢想,在建構區挑戰“發明創造”,建構模型設計,探索科學原理。可見,本土資源區域游戲活動不僅能促進幼兒思維與認知的發展提升,同時也能在幼兒心里埋下科學創新的種子。(二)涵養農村幼兒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培養未來的國家建設者至關重要。家國情懷源于現實生活的美好和對歷史文化的自豪,是催人努力工作和好好生活的動力和源泉。教育,尤其是學前教育,承擔著傳承中華文明和培養家國情懷的重任。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4]49鮮活而豐富的本土資源正是點燃教育火焰之引信。虎爪山的舊石器、城頭山的古稻田和稻谷,展示了澧水流域先民的智慧與文明火種。囊螢夜讀苦求學的東晉名臣車胤,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孟姜女,為百姓福祉而浴血斗爭的賀龍元帥和紅二、六軍團的紅軍將士們等,這些湘西北的賢達、英雄和傳奇人物的事跡都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津市市農村幼兒教育寶貴的本土資源,必須加以傳承和弘揚。農村幼兒園要在區域游戲活動中充分利用有根有魂的歷史、人文等本土資源,實現幼兒教育和發展目標。如,在語言區開展讓幼兒說一說車胤勤學苦讀的勵志傳奇故事的活動;在表演區讓幼兒演一演紅軍英勇戰斗的紅色故事,用純真的語言和形象的動作演繹先賢英雄的感人事跡;在美工區開展創意泥塑游戲活動,再現古人辛苦勞作的群體生活場景,讓幼兒用靈巧的雙手和大膽的想象,追隨本土先輩千萬年求索的足跡。通過在區域游戲活動中體悟、分享、傳承先祖們的勤勞品質和智慧成果,農村幼兒的家國情懷可以得到滋養與提升。(三)推動農村幼兒的審美情趣升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環境可以隱形地幫助幼兒獲得感性心智認知、樸素情感經驗,促進其理性思維發展,提升其審美鑒賞和創造力。本土資源既可作為游戲活動的材料,又可作為環境創設的材料。幼兒的心理、認知和情感發展尚處于啟蒙發展期,幼兒園的教育環境創設必須與之相匹配。本土資源的生活性和文化性符合幼兒具象認知和形象思維的特點,換言之,本土資源適宜融入幼兒園的生活、教學環境和區域,有利于高效創設豐富而特色鮮明的室外主題環境和室內主題區域(角)。湘西北的本土自然資源有稻草、竹子等綠植,沙土、鵝卵石等礦物,螺螄、河蚌等貝類;非遺文化資源有孟姜女、車武子等文化名人;文化遺址有虎爪山、城頭山……農村幼兒園可以從收集、整理、分類開始,讓幼兒主動參與,感受勞動之美。如,師幼共同利用本土資源創建農桑主題文化園,擺一擺農作工具實物或照片,繪一繪勞作活動場景,體悟現代“桃花源人”的農家樂;創建藝術展示長廊,引導幼兒制作貝類、藤草等工藝小飾品,感受創造藝術美的快感;創設車胤文化閱讀區,讓幼兒畫一畫車武子囊螢照讀圖,擺書案供幼兒閱讀,使他們感受文化知識的魅力。可見,在創設環境和手工制作中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有利于促進幼兒思維品質、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的升格。(四)增強農村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帕頓認為,兒童從2歲開始,就進入了非社會性(不參與)到社會性的意識,再到距離接近,最終到進行交往發展過程中[5]。《指南》也明確了幼兒在社會領域的人際交往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傳統兒童游戲和傳統習俗等本土資源富有生活氣息、文化感染力,是組織農村幼兒開展區域游戲活動的優質材料和鮮活形式。傳統游戲如荊楚農村的跳房子、捏泥塑,傳統習俗如湖湘農村趕集(場)、打漁鼓等,都是津市市農村幼兒易接觸且熟悉的本土資源。農村幼兒園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認知水平和審美鑒賞能力,改良傳統游戲和傳統習俗,創新區域游戲活動內容、形式與規則,并鼓勵、支持、幫助幼兒積極參與設計規劃。游戲活動的角色定位可促進農村幼兒逐步形成責任擔當和公德意識。如,農村幼兒園可組織農村趕集(場)游戲活動,從游戲活動的總體設計、內容選擇與規則擬定,到具體的集市環境創設、商品制作與售賣,幼兒彼此接觸、交流、分享,學會與人交往,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