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2古代典籍概要第一章、經部第一節、經部概述春秋后期至戰國,將重要書籍稱作“經”,不限于儒家(《國語·吳語》),《莊子·天運》始將儒家著作稱作“經”。解說經:傳、記、說二、從“五經”到“十三經”秦始皇滅書時《樂》不傳,漢武帝設五經博士(今文經學)西漢五經:易、書、詩、禮、春秋東漢七經:+論語、孝經唐代九經:易、書、詩、三禮、春秋三傳唐文宗,開成石經:+論語、孝經、爾雅(12經)宋代:+孟子(13經)“四書”: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闡發理學思想元代成為科考必修之書,地位與五經相當三、今文經與古文經今文字:從漢隸至現在通行的各種漢字的總稱古文字:戰國時期六國文字今文經:公羊春秋、今文尚書。古文經:民間流傳的經書古本(《周易》);西漢在民間重新發覺后流傳的(孔壁古文經)。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今文經與古文經是來源不同的抄本,字體、字句等都有差異,后來漸漸形成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前者重視經世治學,在解經中闡發微言大義,反映天人感應。有過于繁瑣和穿鑿附會的弊病。后者重視考據,從文字音韻、名物典制入手探討。漢代今文經學占統治地位(五經博士)。古文經,民間——司馬遷——劉歆欲立學府未成,東漢學術地位高于今文經學。漢代古今經學集大成者——鄭玄。打破古今經學不同師法、家法的界線,東漢末年形成鄭玄小一統的局面。四、從《五經正義》到《十三經注疏》魏晉——王肅“王學”晉朝南渡——南學(深受玄學思想影響,擅長分析義理,不拘泥章句訓詁,簡明)、北學(承襲鄭玄考據傳統,繁瑣、保守)唐朝——經學統一。“五部唐疏”:孔穎達《五經正義》(周易、毛詩、左傳、尚書、禮記)高宗時成為科舉取士的標準。賈公彥《周禮》疏《儀禮》疏、徐彥《公羊傳》疏、楊士勛《谷梁傳》疏(四部唐疏)宋——義理之學(義理、致用)。考據學的發展:邢昺(論語、孝經、爾雅)疏;孫奭〈孟子〉清——阮元《十三經注疏》五、經部的確立劉歆《七略》最早分類解題性書目班固“六略”: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晉]荀勖《中經新簿》甲乙丙丁唐[隋書經籍志]——經史子集清乾隆[四庫總目]將經部分為十類:易、書、詩、禮、春秋、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書目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章學誠《校讎通議》)——治學門徑《四庫全書總目》分類解題書目,四部分類法。其次節、經書介紹《周易》(占筮書)一、《易經》包括64卦的卦象,卦名和卦爻辭。1、商周的占筮:卜和筮商代多用龜甲和獸骨占卜。周人多用蓍草占筮。蓍草又稱鋸齒草或蚰蜒草。兆象:甲骨紋路筮辭:記錄下來的占筮狀況2、八卦與六十四卦: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乾三連,坤六段,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3、卦辭和爻辭:《乾·用九》《坤·用六》。八卦(八經卦)重疊成64卦(別卦),每卦6爻。陽爻稱9,陰爻稱6。形成時間:西周初葉,非一人一時。哲理:陰陽改變是基本哲理魏晉三玄:易老莊魏晉三玄:易老莊二、《易傳》1《易傳》的內容:說明周易經文筮法,七種十篇,漢代人稱作七種十翼。[三篇有上下,故共十篇,稱爲十翼]《彖傳》(上下)說明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和卦辭。《象傳》(上下)說明六十四卦的卦象和爻象。《文言》說明乾、坤兩卦的卦辭和爻辭。(《彖傳》《象傳》《文言》附于64卦經文后)《系辭》(上下)是易經的通論。對義理的高度概括,最重要的部分《說卦》說明八經卦所象的事物。《序卦》解說六十四卦排列次序。《雜卦》解說六十四卦的卦義。三、馬王堆出土帛書《周易》經傳次序、文字和今本都有所不同四、《周易》注本1孔穎達等《周易正義》,采納的是魏王弼、晉韓康伯的注。《易經》以及《易傳》中的《彖傳》、《象傳》、《文言》為王弼注,其余四種《易傳》為韓康伯注。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3宋朱熹《周易本義》4清惠棟《周易述》,孫星衍《周易集解》5今人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6周振甫的《周易譯注》,中華書局,1991年《尚書》《尚書》是最早的記言體史書,先秦稱爲《書》,漢代因爲記載為上古史事,稱爲〈尚書〉。(堯舜《堯典》——秦穆公《秦誓》)記述上古歷史文件及一部分后人追述上古歷代的文章的匯編。二、《尚書》今古文與真偽問題1、今文尚書:伏生所傳2、真古文尚書:孔壁古文經3、通行本五十八篇(今文尚書與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五十八篇,有孔安國傳。將今文二十八篇分為三十三篇,多出的二十五篇為偽古文尚書。孔安國的傳,稱作偽孔傳。偽古文尚書的辨偽:南宋吳棫、朱熹的懷疑;明代梅鷟《尚書考異》;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最重要的辨偽著作)三、《尚書》二十八篇的內容:《虞書》《夏書》(追述,成書晚)《商書》《周書》四、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詩經》一、內容:(依據樂調不同進行的分類)風(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160篇雅:小雅、大雅,周王朝干脆統治地區樂調。(上博簡雅=夏,與夏文化認同有關)頌:周頌、魯頌、商頌,宗廟祭祀舞曲西周初期——春秋中葉。大多在黃河流域(除了周南召南-長江、漢水)笙詩:本無詞/本有詞,配笙樂器伴奏。三、今文三家詩:魯詩(魯人申培),齊詩(齊人轅固),韓詩(燕人韓嬰)最完備的輯佚之作:清王先謙的《詩三家義集疏》古文詩:毛詩——毛亨《毛詩故訓傳》(毛萇——小毛公);東漢鄭玄箋。孔穎達《毛詩正義》
四、《十三經注疏》本中《毛詩正義》內容除了正文,有:毛傳、鄭箋(東漢)、陸德明《毛詩音義》(《經典釋文》)、孔穎達疏《毛詩正義》(魏晉——唐)、衛宏等《詩序》一般以爲是東漢衛宏等人所作的匯集前代說詩之旨“一般以爲是東漢衛宏等人所作的匯集前代說詩之旨“以史正詩”,發揮“美刺說”五、重要注本1、
宋朱熹《詩集傳》2、
清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3、
今高亨《詩經今注》三禮東漢末年鄭玄作注,始有“三禮”之名一、《周禮》(周公——太平)西漢民間收集所得古文經。漢初,名為《周官》,劉歆在內府整理書籍,王莽時改稱《周禮》。以六官記載官制,分六篇:天官冢宰(政令、佐王)、地官司徒(邦教、土地、賦稅)、春官宗伯(邦禮、宗廟祭祀)、夏官司馬(軍政)、秋官司寇(獄訟刑罰)、冬官司空。《冬官》全亡,補以《考工記》(器物)。
戰國成書,漢末劉歆校勘二、《儀禮》原稱《禮》,漢人稱《禮經》、《士禮》,晉代才稱《儀禮》。士階層禮儀,含有肯定儒家志向化成分。三、《禮記》說明《禮經》。側重闡明禮的作用和意義。[西漢]戴德所輯《大戴禮記》85篇,其侄戴圣所輯《小戴禮記》49篇。鄭玄作注之後,《小戴禮記》地位上升,此後《禮記》即《小戴禮記》,是前代學者說明、闡發禮制的資料的匯編:《三禮》重要注本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疏》《儀禮疏》清孫詒讓《周禮正義》,清胡培翚《儀禮正義》,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春秋》我國首部編年體史書。有連續準確牢靠的歷史記載始于《春秋》一、釋名:西周時期,春秋是各國史書的通名,也是魯國國史的專名。(得名,史官標時記事)二、春秋記事時間: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中間包括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242年間的大事。《左傳》中《春秋》的經文,止于“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哀公十五、十六年-續經)內容:魯國史事及其他國家發生向魯國通報的史事。三、編纂特點——大事記。記年、時、月、日,沒有言論,字數少(斷爛朝報-王安石)先秦史書五個類型:譜牒(《世本》)、大事記(《竹書紀年》)、檔案(《尚書》)、故事(戰國策、國語)、政典(《周禮》)四、春秋筆法
體現了修史者的主見,通過一兩個字的褒貶來闡發微言大義,企圖以此維護周禮:明確(秧歌?)當時的等級名分制度;對明顯違反君臣之禮的事情進行隱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五、《春秋》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首部編年體,體例草創,大事紀年,史料;開私人修史先河;第一部帶有明顯政治主見的史書(春秋筆法)。六、《春秋》三傳《春秋公羊傳》《公》最先受漢代學者重視(齊人公羊高傳)、《春秋谷梁傳》(谷梁赤傳)——兩書多逐字逐句說明,問答形式闡發微言大義,今文經;《春秋左氏傳》——《公》最先受漢代學者重視七、重要注本《春秋公羊傳疏》,漢何休《春秋公羊解詁》,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疏》,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公羊義疏》,清陳立《谷梁補注》,清鐘文烝《左傳》[《左氏春秋》-《史記》中稱,《春秋左氏傳》-《漢書》中稱,西漢未被立為學官,莽新時短暫立過]一、成書年頭:大約是戰國初期三、記事時間:上起魯隱公初年(公元前722),記事下限標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實際記事到公元前453年晉國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四、敘事內容。在編年體框架中運用敘事手法。包括魯國和晉、秦、齊、楚的史事。以政治、斗爭為主,也有外交、文化等。[整章語序有調整]*取材廣泛(古代史料、他國記載及傳説);善於敍事五、注本和參考書:《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最早將經傳合一,傳文逐條拆入經文相應年中),唐孔穎達疏《左傳舊注疏證》,清劉文淇等《春秋左傳注》,楊伯峻其次章史部第一節史部概述一、史的本義:史官,引申為史書二、古代的史官商代與~~~卜祝巫沒有明確分工,占卜、祭祀;記錄先公(成康前)先王(成康後)世系。(最具體:《史記·殷本紀》)周人史官與卜、祝、巫的分工起先分化,更重人事、禮儀。《周禮》五史:內史、大史、外史、小史、御史。孔子開私修史書之先河。漢代太史令。東漢明帝時,班固擔當蘭臺令史。參加撰修本朝史。(《東觀漢記》——官修國史的起先)魏明帝在中書省設立著作郎。唐代正式確立了史館修史制度。意義:朝廷對修史的重視和限制;以制度形式保證了漫長中國社會有了歷史的記載。三、史書的分類1、史書的傳統分類《漢書·藝文志》(放)[附]入《六藝略·春秋家》之后,附屬于經書曹魏,鄭默編書目《中經》。晉武帝時,荀勖的《中經新簿》,分為甲、乙、丙、丁四部,丙部著錄史書。東晉李充《晉元帝四部書目》,甲、乙、丙、丁四部中,乙部著錄史書,確立了經、史、子、集為依次的部類位次。唐初《隋書·經籍志》,采納經、史、子、集的部稱,史部這一部稱正式確立。南朝梁阮孝緒《七錄》中第2類“紀傳類”,著錄史書,下分12小類。《隋書·經籍志》史部分為13小類。清乾隆年間《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分為15類目。(詳見附表)2、史書的綜合分類(1)按史料記載的時間:通史、斷代史、時代史(《建炎以來繫年要錄》)(2)按史料記載的地區:國別史、地方史(方志——總志和地方志)總志:全國范圍的方志地方志:如省、府、州、縣、鄉、鎮的地方志(《中國地方志聯合書目》)(3)按史書體例:編年,紀傳,典志,紀事本末,會要,實錄,綱目等。(4)按史料內容分類:全史,專史,史評,史注,雜記(有入子部·雜家的)等其次節紀傳體史書概述1、正史的概念“正史”最早見于[南朝梁]阮孝緒《正史削繁》。最早稱正史即紀傳體史書。(隋書經籍志)唐代確立紀傳體為官修史書的標準體例。(《明史·藝文志》中正史包括紀傳、編年,[因:《明史藝文志》只著錄明人著作,範圍寬,書數量少])宋代只有經過官方認定的紀傳體史書才可稱清代乾隆欽定24史為正史,最系統最重要。別史:類目,非體例,指不能歸入正史而不屬于雜史的史書,后與雜史混。2、二十四史的由來(參見“24史一覽表”)[魏晉]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後來三史中,《東觀漢記》在後來三史中,《東觀漢記》在《后漢書》出後漸漸亡佚,三史也變爲《史記》、《漢書》、《後漢書》;《東觀漢記》為我國第一部官修國史。東漢當朝國史。光武帝——漢靈帝(明、安、桓、靈)。東觀為洛陽藏書和修史之處。四史標記紀傳體史書體例的開創和(最終形成標記紀傳體史書體例的開創和(最終形成)[成熟][唐]十三史——唐人將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合稱十史。前三史加上十史,為十三史。成書于唐以前:宋書(《宋書》八志記錄制度的沿革記錄制度的沿革改變,有的追溯至夏商周,對宋魏時期尤細。(《三國志》無書志,其中關於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須要至《宋書》中查找)五代史: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志于志寧、李淳鳳、李延壽,后放入《隋書》(隋書十志)晉書宋十七史:新唐書歐陽修、宋祁等歐陽修:本紀、表、志宋祁:列傳新五代史(五代史記)歐陽修(私)南史、北史李延壽、李大師明代二十一史宋史確立獨立修史,各為正統的原則脫脫卷數最多496遼史金史元史宋濂清代二十四史明史無女真記載,需查《明實錄》清張廷玉修史時間最長,評價僅次于前四史舊唐書五代后晉劉昫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乾隆時,四庫館臣邵晉涵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史評類)1錢大昕《廿二史考異》100卷2趙翼《廿二史劄(札)記》36卷3王鳴盛《十七史商榷》100卷《新元史》257卷,柯劭忞修撰;(26史)《清史稿》529卷,趙爾巽等修撰(25史)(?)[《新元史》在民國時期被大總統徐世昌欽定入為二十五史,所以也有以爲屬於正史的,稱爲二十五史,開明書店本二十五史用的就是這本;另外,二十五史也有算二十四史+清史稿的,因爲畢竟是封建末朝的紀傳本末體史書,但畢竟沒有“欽點”過,仍需留意概念的區分。百衲本二十五史和中華書局的點校本都用後者的説法]*版本:清朝武英殿本(一般)百衲本二十五史(版本較好,拼補),張元濟《校史隨筆》中華書局點校本3、紀傳體的史書體例及其在后代正史中的發展(1)紀傳體的定義與創立紀傳體:以本紀、列傳為主體,表、書志為協助,各例目既有分工,又相互協作,綜合記載史事的史書體裁。《史記》五例目:本紀、列傳、世家、書、表(司馬遷首創)(論贊)A、本紀:采納編年的體例,依照年月的依次,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以及當時的重大事務。全書綱要《史記》十二本紀: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項羽、高祖、呂太后、孝文、孝景、今上。合紀:在一篇本紀錄多位帝王及多朝大事,在位時間短的合為一篇朝代紀B、世家:一般是春秋戰國及漢初分封制度下輔佐君主的諸侯,以及有特別功勛的人物。體例為編年(諸侯的世系大事);傳記(有特別功勛的人物事跡)[也有合用的,如《越王勾踐世家》,前記載越國,後面是記載范蠡的事跡]。后代正史中只有《新五代史》中有“世家”。《晉書·載記》與之相像(國別體特征)。[《宋史》中有世家,(六卷列傳為世家),記載五代十國中在宋朝開國後仍舊存在的並立政權……]C、列傳:內容:(1)周邊國家和民族的列傳(2)人物的傳記形式:專傳(單傳。有的于專傳后附“附傳”,其姓名不入題。班固自覺運用)、合傳(兩人或以上的傳合于一篇中,重要性相當,均出現在題目中,地位比專傳傳主低,所敘幾人有肯定聯系)、類傳(同類人物的傳記)義同名異:文苑、文學;循吏、良吏、良政名近義異:《史記·佞幸傳》VS《宋書·恩幸傳》名同義異:《史記·循吏傳》(奉法循禮之吏,百姓無稱,亦無過行)VS《漢書·循吏傳》(儒家推行教化的官員,[褒義])D、表:大事記,以表格形式按時間依次,提綱挈領地譜列國家、人物、史事。體例源自先秦譜牒類史書記載。分類:(1)(形式)世表、年表、月表司馬遷:詳近略遠(2)(內容)以人物為主:《史記·三代世表》等,《漢書·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以國家、地域為主:如《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作用:使困難史事條例清晰,一目了然;補充史料E、書志:記錄典章制度及社會生活的特地問題,相當于各種制度的專史,涉及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等各方面沿革發展狀況。《史記》八書:禮書、樂書、律書、歷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漢書》十志書志體典范:律歷、禮樂書志體典范《漢書》對《史記》:改;合;增;具體說明沿革而非單記漢代一朝。后多稱“志”,《新五代史》稱“考”,《通志》稱“略”《漢書》以后改表為志,將一種志分別出幾種,增加新的志目。 《后漢書·百官志》是《漢書·百官公卿表》的續作。《輿服志》出自《禮樂志》。《魏書·釋老志》《舊五代史·選舉志》《宋書·八志》序介紹前代修志狀況《隋書·十志》五代志書三國志、南史、北史實際無志。F、論贊:表明自己對歷史事務的觀點看法,還用來接著傳聞逸事,補充材料。以《后漢書》《宋書》出名。紀傳體將一件史事分散放置于多人傳記中,不免重復;宋代紀事本末體以時間為中心彌補其缺陷。二、前四史介紹
(一)司馬遷《史記》專名始于東漢。《太史公記》中書令,發憤寫作《史記》。(《報任安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劉知幾“史才三長”說(才、學、識);章學誠“史德”史才:對材料的剪裁加工史學:對史實的駕馭和運用的實力史識:學術上的見地史德:著書者的心術《史記》三家注:[南朝]裴骃《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二)班固《漢書》起于高祖,最終孝平王莽之誅,230年。班昭八表,馬續《天文志》《漢書》對紀傳體體例的完善和發展:思想:確立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正統史觀。(東漢才成為主導思想)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編纂學:(1)改通史為斷代史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尊劉漢帝業)(2)改書為志(書志體的完善發展)(3)取消世家歸入列傳(4)整齊列傳的編次和篇名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被作為正統史學成立的標記,封建正統史作的典范,后世正史為“擬班之作”《漢書》注[唐]顏師古《漢書注》,現存最早最通行,集注性質[清]王先謙《漢書補注》(三)[南朝梁]范曄《后漢書》重評得失,重道德節操,反佛教讖緯//本紀≮皇后紀//列傳以類相從//合傳留意思想,事跡相從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晉司馬彪的《續漢書》八志三十卷(劉劭取之)。主要參考《東觀漢記》《后漢書》注:最早作注為南朝梁劉昭、昭明太子李賢召集為人為之注。今通行本,紀、傳部分,(唐)李賢注;志(南朝梁)劉昭注。[清]惠棟《后漢書補注》、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四][西晉]陳壽《三國志》魏蜀吳,只有紀傳,沒有書志。東漢末年——三國結束100余年正統問題:陳壽尊魏,即尊晉;從歷史事實動身南朝宋裴松之注南北朝三大注: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與《史記》三家注、《漢書》顏注齊名。史注兩種體例:訓詁體南北朝三大注: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與《史記》三家注、《漢書》顏注齊名。史注兩種體例:訓詁體(字詞、名物、典籍)(史記三家注、漢書顏注)、補遺體(有字詞音義考證,重補充史料)(三國志裴注)近人盧弼《三國志集解》其次節編年體史書一、概述1定義:編年體,就是依據年時月日的時間依次來記載史事的體例。(紀傳體是橫向的,用不同例目來記載,以人物為中心;編年體是縱向的,以時間為中心)2創立和發展:從殷墟卜辭(干支紀日以紀事)和青銅器銘文的標時記事的形式發展而來。商代晚期、西周早中期的金文大多把記日放在記事文字的最前面,月、年放在后面。西周晚期,有的金文中年月日全備,且記時部分放在記事文字之前西周各國史官用編年體記史,稱“春秋”(史料)。先秦:如《春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原始樸實。、《左傳》、《竹書紀年》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原始樸實。東漢:荀悅《漢紀》,創立編年體斷代史。(梁啟超“善鈔書者可以成創作”)。衰落。魏晉南北朝:如袁宏《后漢紀》、東晉孫盛的《晉陽秋》、沈約《齊紀》、裴子略《宋紀》[梁]阮孝緒《七錄》:“紀傳錄”下“國史類”收錄編年、紀傳體史書。最早對史書劃細目。《隋書·經籍志》:史部中,正史和古史分別著錄紀傳體和編年體史書。司馬光《資治通鑒》:通史,使編年體真正成為可以和紀傳體并駕齊驅的地位,出現了撰寫編年體史書的風起,其后學稱“通鑒熱”,形成從上古到清代的編年體史書體系。3編年體史書的特長與缺陷:以時間為中心,簡單看清歷史事務的前后關聯。同一時間內不同事務綻開,煩亂,故后人創立以事務為中心的紀事本末體。4起居注、實錄、綱目:(1)起居注:皇帝的編年言行錄,南北朝始有。唐宋起居注存世兩種:唐初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南宋周密的《乾淳起居注》一卷(2)實錄:是以皇帝為中心,記載這個皇帝在位時期的史事的編年體史料。宋代修撰實錄的材料來源,一是起居注;二是時政記:宰相和皇帝爭論政事的記錄;三是日歷,是依據起居注、時政記以及大臣的墓碑行狀經過初步整理形成的資料;四是政府各部門的檔案資料。唐實錄:韓愈《順宗實錄》宋實錄:錢若水《太宗實錄》(殘)二、重要編年體史書介紹A、(《春秋》、《左傳》)B、《竹書紀年》一、汲冢書的發覺:西晉武帝咸寧五年(279)、太康元年(280)、二年(281)。汲郡(河南汲縣)人不準盜發戰國時期魏襄王的墓葬,出土大量的殉葬品,包括大批寫有戰國文字的竹簡。傳世有《竹書紀年》、《穆天子傳》、《瑣語》。經荀勖、束皙、杜預等學者的整理,共得書十六部,七十五篇。二、竹書紀年的內容與特點:成書于戰國中期。當時稱《古文紀年》,又稱《汲冢紀年》。酈道元《水經注》,引作《竹書紀年》。記事時間:上起夏初,三家分晉后只記魏國史事,記事下限是魏襄王二十年(BC299)。記事體例特點:大事記。《隋書·經籍志》在小類類序中,稱“其著書皆編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經》”。四、今本、古本的區分古本:西晉發覺《紀年》十三篇,用夏歷今本:明嘉靖年間出現的《竹書紀年》二卷,有沈約注。上起黃帝,用周歷。(偽作。輯古之作,亦有價值)朱右曾《汲冢紀年存真》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C、[漢獻帝]荀悅《漢紀》(《前漢紀》也有與袁宏《后漢紀》合稱“也有與袁宏《后漢紀》合稱“兩漢紀”。一、編撰過程仿《左傳》體例,將《漢書》加以改編,三年成。二、內容:時間同《漢書》,把《漢書》傳、志、表依據時間先后加以剪裁,編排到各帝紀中,成12帝紀。特點:復原編年體編寫,確立編年體大致完備的規模。梁啟超稱“此現存新編年體之第一部書”創立編年體斷代體例,以西漢12帝作為事務綱領,時間上更集中,體例上更符合儒家史觀。將編年體中匯入了紀傳體勝利的記敘方法,采納追敘、補敘、使事務盡量集中。記敘人物活動及重要事務時,說明前因后果,使編年體也可以自由廣泛地記載歷史事務。細心撰寫史論紀傳體史論側重論人;編年體史論重在論事(《左傳》、《漢紀》),直書作者姓名敘事簡明扼要上承《春秋》《左傳》,下啟《后漢紀》《資治通鑒》斷代史:班荀二體。《漢紀》、《漢書》被看作我國編年體、紀傳體代表作。D、司馬光《資治通鑒》294卷(編年體通史)一、編纂緣由:當時史書過于冗繁;借鑒史觀“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二、編撰經過最初,司馬光編撰《通志》八卷,上承《左傳》,下至秦亡。神宗即位,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賜名《資治通鑒》,并作序。三、記事時間和體例上起周威烈王23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記載1362年的歷史。(事實記事在三家滅晉,與《左傳》相接)。全書分十六紀: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編撰方法:劉恕:魏晉南北朝部分。著有《資治通鑒外紀》、《五代十國紀年》劉攽:兩漢部分。著有《東漢刊誤》范祖禹:唐代。著有《唐鑒》12卷,人稱“唐鑒公”(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鑒序》)三個步驟:1編寫叢目:事目(按正史,按年月日標出歷史條目)——叢目(從其它史書摘錄相關材料)。2組織長編:對叢目中材料進行考訂整理,對沖突處考證。“寧失于繁,無失于略”。大字正文,小字考異。3筆削定稿:體現集體修史的優勢,也可由統一體例,后世編年體史書多仿比。先修長編成為后世編年體修史的慣例。五、司馬光《通鑒書目》、《通鑒考異》各三十卷六、特點:1編纂學(在荀悅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編年體,使其成為真正可以和紀傳體并駕齊驅的史書體例)取材:兼收并蓄,不遺巨細。主要取自17部正史,參考舊史小說等。體例:在紀人敘事時汲取紀傳體寫法語言:多名篇佳作2史學思想:鑒戒史觀。(以政事史為主)史論“臣光曰……”繼承儒家思想,記事客觀,不談災異祥瑞,不為尊者諱七、相關著作“網羅宏富,體大思精”形成“通鑒學”。內容:續編、注釋、考證、簡編;體例:干脆促成綱目體、紀事本末體產生。1、朱熹《資治通鑒綱目》,創立了綱目體。仿效《春秋》、《左傳》,創立了“綱”與“目”。依據時間依次記載史事,記載一事,首先標列提要,用大字書寫,頂格編排,即綱;之后敘述具體內容,用小字分注,低格編排,即目。這種體裁稱為綱目體。綱目體史書體系:上起上古,下至清末朱熹繼承春秋筆法,總結國家理亂、君臣得失,封建正統觀念深厚,受到朝廷重視。但春秋筆法減弱了綱目體史書的史料價值。2、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四大史注:《史記》三家注、《漢書》顏注、《三國志》裴松之注、《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四大史注:《史記》三家注、《漢書》顏注、《三國志》裴松之注、《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南宋時期三種通行的注本:托名司馬康的《釋文》、史炤《釋文》、蜀費氏本《通鑒音釋》實為校注;注釋內容豐富,尤其地理沿革;《考異》、注文behind正文;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司馬氏功臣”八、各種續編A、宋代歷史(一)[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太祖建隆元年(960)——欽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九朝168年歷史。修撰緣由:各家之說不為信史;以史為鑒修史方法和體例遵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史書特點:寧失之繁,勿失之略。史料價值:在北宋歷史探討方面家之最高,遠超過《宋史》謎團:“斧聲燭影”之謎[明以後漸漸亡佚,清初僅175卷,后從《永樂大典》中輯出520卷,缺徽宗、欽宗兩朝](二)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200卷高宗建炎元年(1127)-紹興32年(1162),記載高宗時期的歷史。(三)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250卷(《四庫全書總目》歸入“紀事本末類”,應為編年)始于徽宗政和七年(1117)海上之盟,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共46的歷史,經驗徽宗、欽宗、高宗三朝。內容以宋、金通和用兵之事為主。記事特點:按年月日的依次記事,凡勅、制、誥、詔、國書、書疏、奏議、記序、碑志,原文照錄,不加刪削論斷,故名《會編》。材料征引豐富。B、記載宋元歷史的編年史明代陳桱《通鑒續編》,王宗沐、薛應旂《宋元資治通鑒》;清代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184卷(萬斯同、胡渭、閻若璩等參加修撰)清畢沅《續資治通鑒》220卷——最重要最好記載宋元歷史(960-1368)遼、金、西夏也有C、記載明代歷史的編年史1、[明末清初]談遷《國榷》(私修)記事時間:上起元天歷元年(1328),至明弘光元年(1645)。史料來源:明代的歷朝實錄、崇禎朝邸報以及一百多家明人著述。修史過程:1647年書稿被偷,重又發憤著述,最終完成《國榷》。清建州女真的歷史很有價值。當朝人寫當朝事,重記明后期歷史,試以修史總結明亡教訓。特點:秉筆直書2、陳鶴、陳克家《明紀》60卷記事元至正11年(1351)——清順治十八年(1661),包括了明朝以及南明政權的歷史。3、[道光-咸豐]夏燮《明通鑒》100卷三部分:《前編》元朝、《正編》明朝、《附編》清朝(康熙三年,施烺攻臺)實際記事到1648年設臺灣府。如何利用編年體史書:史事發生時間、系聯法,留意注文,歧義材料取舍。第三節紀事本末體史書一、概述1創立與特點:正式創立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體例特點:以事務為中心的史書體例。從一個歷史時期分門別類地歸納出幾個重要的歷史事務;每件史事單獨成篇,標上相應的標題;依據時間依次記載事情的始末。2特長和缺陷特長:條例清晰,便于了解一件事情的始末缺陷:不能反映歷史事務的關聯,沒有干脆關聯的不收,尤其是制度類鮮有記載;不能充分系統地反映歷史全貌,但便利翻閱檢索,史料價值不及編年體、紀傳體;改編現有編年、紀傳體史書,多為二手資料,但可以幫助查閱其他體例史書當中的史料內容。二、重要紀事本末體史書1、[南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42卷,抄襲《通鑒》2、[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109成書在正史之前:[清]張鑒《西夏紀事本末》;清人起先重視西北地理,唯一完整記載西夏歷史。[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清]馬骕《繹史》160卷(太古——秦末),資料長編性質,以外錄形式記載典章制度。第四節典志類史書一、概述典志類史書:特地記載典章制度沿革演化的史書,也稱政書。由紀傳體史書中的書志部分的內容發展演化而來的。正史書志在制度沿革記載方面存在局限:斷代為限,互不連接,不易看出制度因襲演化,不是反映連續性;不是每部史書都有書志,且有書志的正史志目也并不完全相同和對應。唐代正式出現,作為體例完善、獨立成書的史書體例。分類:典志類通史:“十通”——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續通典、清朝通典、續通志、清朝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典志類斷代史:一代典章制度會要:依據制度分類記載一代典章制度,記載很多史事。創始于唐蘇冕的《會要》40卷。北宋初年王溥《唐會要》100卷最終完善確立,是現存最早的會要體史書。會典:記載一代官署職掌制度的政書。皇帝的訓誥,各府政令成規。原始文件匯編,少有史事。唐玄宗時官修《唐六典》,仿照《周禮》(最早)。現存最早會典是《元典章》60卷(《大元圣政國朝典章》)《明會典》、《清會典》。陳垣《元典章校補釋例》(即《校勘學釋例》)二、重要典志類史書唐杜佑《通典》200卷一、內容與體例:上起黃帝,下至玄宗天寶年間。附注代宗、德宗五、特點重視經濟在社會中的基礎性地位(食貨);將選舉作為推行教化的前提(選舉)杜預最早設“選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與儒家傳統是古非今的思想不同。輕鬼神典制史料,esp唐不重視兵制沿革;重政治經濟不重視文化沿革,無“藝文”六、續編《續通典》150卷肅宗至德元年(756)——明崇禎十七年(1644)。即唐后期——明亡。《清朝通典》100卷努兒哈赤天命元年(1616)——乾隆50年(1785)[南宋]鄭樵《通志》200卷一、全書內容與體例:紀傳體通史。四部分:帝后紀傳、年譜、列傳(世家、載記)。上古——隋二十略52卷:上古至唐(相當于正史中的書志)精華。二、《通志》二十略新創9略: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謚、校讎(“編次必謹類例。類例既分,學術自明”)、圖譜、金石、昆蟲草木對文化史方面的內容大大加以充溢(《藝文略》不反映宋代藏書狀況)三、史學思想1重視“會通”,主見編寫通史。2留意“自得”、“獨斷之學”。3強調據事直書。反對陰陽五行災祥說;反對隨意褒貶4提倡求實的學風續作《續通志》:本紀、列傳:唐-元末;二十略:五代-明末《清朝通志》:二十略:努兒哈赤天命元年(1616)至乾隆50年(1785)馬端臨《文獻通考》348卷上古—南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全書分24考,19考參照《通典》而作,新增5考:帝系、經籍、封建、象緯、物異。四、特點1取材特點。以宋代制度最為具體,價值超過《宋史》。文(史籍)、獻(賢者)、己意;重視序。2編纂體例3門類劃分:《經籍考》歷代書目輯目——《直齋書錄題解》陳振孫的私人書目。陳振孫的私人書目。《續文獻通考》250卷理宗寶慶元年(1225)——明崇禎十七年(1644)二十六考《清朝文獻通考》300卷努兒哈赤天命元年(1616)——乾隆50年(1785)二十六考[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400卷乾隆51年(1786)——宣統三年(1911)三十考:增加外交、郵傳、實業、憲政四考。三通最好的續編。乾隆后期清朝典章制度最重要的材料。1、王溥《唐會要》100卷唐德宗時,蘇冕編纂《會要》40卷(高祖到德宗)。唐宣宗時,崔鉉續修《續會要》40卷(德宗到宣宗)。北宋初年,王溥續編至唐末。合編為《新編唐會要》,省稱《唐會要》。2、王溥《五代會要》30卷3、清嘉慶時,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典志體史書與正史書志無太大區分,但在史料的分類、組織和記述方面有明顯特長。分類更加精細,留意記載制度嚴格,供應重要史料。當時人編寫在正史之前:《唐會要》、《五代會要》、《清朝續文獻通考》、《通典》(中唐部分)、《文獻通考》(宋部分)查宋代史事:《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文獻通攷》第五節其他重要史書《世本》以先秦史官記錄與保存的部分歷史檔案資料為基礎的各國宗譜資料的匯編。譜牒類史書,又稱世、世系、世紀、世牒、牒記。內容:記錄從黃帝至春秋時期帝王、諸侯、卿大夫的世系,也記錄都邑、制作、謚法。開創以專題記事的新體制,打破古史記言記事的格局《逸周書》10卷原名《周書》,周代史書性質:劉向云:周時誥誓號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周文王、武王——春秋后期靈王、景王晉孔晁注《國語》西周中期周穆王征伐犬戎(BC976)——韓趙魏三家滅智氏(BC453),主要記載春秋史事。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尚書》《逸周書》之后又一部記言體史書。《左傳》(“春秋內傳”)——編年體重記事,連貫全面反映春秋歷史《國語》(“春秋外傳”)——國別體,重記言,不連貫,依據言的內容有重點記事,但有些史事更具體。最早:[三國·吳]韋昭注《國語解》劉向輯校《戰國策》戰國史料匯編本,記戰國縱橫家、游士游說各國詭詐權變的言辭,最初由各國史官及游士分別記錄,輯為游士參考資料。國別體,分十二國記事。公元前453三家滅智氏——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繼位。東漢高誘注。北宋時,曾鞏復原《戰國策》三十三篇。南宋時,一是姚宏的續注本。一是鮑彪的新注本,吳師道補正鮑彪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分類:A、史部雜史類B、子部縱橫家類([南宋]陳振孫)第六節史評、史論類著作第一節概述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最初在史部類目中設立“史評”類。一、史論(對史事的評論)與史書同步產生。(《春秋》的春秋筆法)。秦漢后爭辯文章也視作史論的一種。專著形式最早出現在西晉,有杜預的《春秋左氏傳評》,徐眾《三國志評》等。明李贄《藏書》、《續藏書》,明末清初王夫之《讀通鑒論》、《宋論》。二、史評(對史書的評論——編纂方法,史學思想,目的是總結閱歷,推動史學發展)最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唐劉知幾《史通》(首部,對唐代以前史學思想進行總結)、清章學誠《文史通義》二十四史中的史志書目藝文志:漢書、新唐書、宋史、明史(只錄明人)經籍志:隋書、舊唐書劉知幾《史通》二十卷1提出“六家二體”說。《六家》:尚書家(記言);春秋家(記事);左傳家(編年);國語家(國別);(四家之體久廢)史記家(紀傳通);漢書家(紀傳斷代)《二體》:編年體;紀傳體劉知幾不主見通史,推崇斷代史。宋以后學者留意會通。2著重對紀傳體與編年體史書的編纂體例、內容與寫作方法加以評述。認為體例應當與內容相符,應重視勸善懲惡、激揚名教的內容。還當+都邑、方物、氏族、品藻士庶、甄別華夏(如鄭樵《通志》20略)。藝文志只錄時人。3反對盲從迷信,對古書加以疑辨。《疑古》、《惑經》4論述歷代史官制度的建置沿革,指出史館修史的弊病。《史官建置》《忤時》(給監修國史蕭至忠等人的書信,提出“五不行”)5“史才三長”說清章學誠《文史通義》九卷論文匯編性質(另有著作《校讎通義》等)二、內容與史學主見:梁啟超稱作是“乾嘉后思想解放之源泉”。1主見史學要經世致用,反對專務考索和空談義理。要求考據、義理并重。2系統闡述發揮六經皆史說。(古文家認為六經市孔子整理典章制度的史書)提高了史書地位,擴大史料收集范圍;指責漢學、宋學。3在歷史編纂體例上,把史書分為“撰述”(有材料、觀點)與“記注”(史料性質,原始材料)。4《文史通義·史德》5系統論述地方志編纂的理論與方法。——方志學奠基人明確方志性質——史書。以地方為中心的史書,提高方志的地位作用系統闡明內容與體例“一方全史”。不僅記載地理沿革,更應表彰地方文獻。第三章子部概述甲骨文有“子”字[春秋],“子”指男子、女子、士大夫;爵位。春秋晚期禮崩樂壞學術下移,出現私家講學,孔子將王官之學傳到民間,弟子尊為“孔子”戰國百家爭鳴,秦漢時期人稱其為諸子百家,著作為“諸子百家語”(《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西漢,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陰陽家,儒,墨,名,法,道德家《漢書·藝文志》六略: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諸子略》中,六家之外,增加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諸子略序》——“諸子出于王官說”。[西晉],荀勖《中經新簿》乙部著錄“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從今,子部范圍大致確定。[東晉]李充《晉元帝四部書目》丙部著錄子書。[唐]《隋書·經籍志》中子部下分十四種: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和醫方。佛教、道教書籍,“錄其大綱,附于四部之末”。[五代后晉]《舊唐書·經籍志》和[北宋]《新唐書·藝文志》中,佛、道書籍歸入“道家類”,在道家類下分出道家、神仙、釋氏。——三教九流。《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下分:儒、兵、法、農、醫、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共十四類。《諸子集成》,世界書局,1935年。第四章集部先秦單篇流傳。《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收錄賦和詩106六家。西晉荀勖《中經新簿》丁部“詩賦、圖贊、汲冢書”。梁朝的阮孝緒在《七錄》中“文集錄”,下分楚辭、別集、總集和雜文。《隋書·經籍志》集部下分楚辭、別集和總集。《四庫全書總目》集部下分五類: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和詞曲。別集類,著錄個人的詩文集。總集類,著錄匯合眾家之作的詩文總集別集——匯合一家之作編為一書。總集——匯合眾家之作編為一書。《隋書·經籍志》中,西晉摯虞的《文章流別集》為最早的總集,(實際當為《詩經》,《楚辭》次)已佚。現存最早總集,是梁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纂的《文選》。《中國叢書綜錄·集部》: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類1.楚辭2.
文選3.
玉臺新詠4.
樂府詩集、古謠諺5.
文苑英華6.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唐文粹、全唐文、宋文鑒、南宋文范、全遼文、金文最、元文類、明文海、明文衡、清文匯7.
古文辭類篹、古文觀止8.
歷代賦匯、駢體文鈔9.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10.全唐詩11.
唐人選唐詩12.
唐詩別裁集等13.
宋詩鈔、全金詩、元詩選14.
列朝詩集、明詩綜15.
晚晴簃清詩匯等16.花間集、尊前集等楚辭一、含義1楚辭原是指戰國時期以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五字、六字為句。3/2、2/3、3/3節奏,多用“兮”字。2以屈原為代表的一批詩人用這種體裁寫的詩作。3書名。西漢末年成帝時期,劉向整理秘府群書,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漢代一些文人仿照這種詩體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二、《楚辭》的注本1[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所見最早。今收入《楚辭補注》。序,注,蠻語//望文生義、穿鑿附會2[南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另有《楚辭考異》)內容:1《楚辭》正文2王逸《楚辭章句》3《文選》五臣注4《楚辭釋文》的文字考異的材料。5洪興祖《楚辭考異》。6洪興祖《楚辭補注》“補曰”后,名物典故說明,保存前人舊說和同時送人說明。3朱熹《楚辭集注》今本三部分:《楚辭集注》八卷;(卷一到卷五收錄屈原辭二十五篇,統稱“離騷”;卷六到卷八收宋玉至淮南小山的辭作,通稱“續離騷”。)《楚辭辨證》二卷;《楚辭后語》六卷,輯錄荀子以下到宋人的楚歌和辭賦五十二篇,依據晁補之的《續楚辭》《變離騷》二書刪編而成。4、明清重要注本:明汪瑗《楚辭集解》清代楚辭三大名注:戴震《屈原賦注》、蔣驥《山帶閣注楚辭》、王夫之的《楚辭通釋》《文選》30卷蕭統(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謚“昭明”。一、《文選》內容和收錄原則《文選》收錄先秦至梁代的129家的七百多篇辭賦詩文,分為37大類,共三十卷。《文選序》中,交代了收錄原則:1經書不收。2子書不收。3史書不收。(部分贊論序述可收入)二、背景:魏晉是文學自覺地時代,人們起先相識到文學的獨立價值。(《后漢書·文苑傳》——首次)三、在文學史上的作用和影響體現并影響了文學觀念的發展,“文筆之分”““文筆之爭”:南朝時的文筆之爭,是對文學與非文學的進一步相識。最早劉勰提出“有韻為文,無韻為筆”;蕭統在《文選序》中提出選文標準是“事出于深思,義歸乎翰藻”;梁元帝蕭繹在《金樓子·立言》中說“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至如文者,唯須綺觳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等,或從好用非好用、思維方式、語言形式等方面來區分文筆,說明這一時期人們對文學特征的相識相當深刻了。 沈約、謝眺重視聲律,永明體。影響作品流傳和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影響一代文風、六朝文風里形成講究詞藻、音律……對形式主義文風也有所警惕對唐及唐以后的文學產生重要影響,唐形成選學(唐、清最盛)。北宋慶歷以后宋學興起,南宋重視蘇門文章,蜀學興起。文選學分5類:注釋、辭章、廣續、校讎、評論四、《文選》的注本最早:[隋]蕭該《文選音》[隋唐]曹憲《文選音義》現存:1、[唐]李善《文選注》六十卷2、《文選》五臣注: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3、六臣注60卷本《玉臺玉臺新詠》十卷玉臺[南朝梁]徐陵編纂,收錄了漢——梁的690首詩作。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徐庾體”編纂緣由:體現蕭綱的文學主見,收錄大量當代宮體詩;代表新的文風和世風,為艷體詩張目,為宮體詩找到歷史淵源和依據。[清·康熙]吳兆宜箋注[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一百卷(上古——唐)樂府含義:最早:朝廷主管音樂的官署。漢承秦制。漢惠帝時設太樂令,武帝設樂府,并有采詩入樂制度。在樂府中收集的可以和樂的詩“樂府詩”六朝時凡可以入樂的皆稱為“樂府”,無論是否是樂府所收唐以樂府體作詩,未必入樂。三、《樂府詩集》的內容與編排:樂府詩四大類:樂府古題古辭、古題新辭、新題新辭、無題新辭四、價值:《古今樂錄》,原貌;北朝民歌《古謠諺》100卷清代咸豐間年杜文瀾主編專收古代歌謠諺語謠諺都有韻,謠是徒歌(不配樂而唱的歌謠),諺是傳世之常言的總集。實際由其幕僚劉毓崧完成。(上古謠諺都有韻,謠是徒歌(不配樂而唱的歌謠),諺是傳世之常言[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746卷(上古——隋代)收錄范圍:有零有整,作者又小傳,作品注明出處經:經傳文不收。錄入誓、誥、箴、銘、佚文(詩除外)史:史序、史評、后代失傳史書之論贊部分子:諸子佚文、佚作集:宋玉、賈誼等擬騷著作《文苑英華》北宋太宗、真宗時,朝廷主持編修四大書:李昉等《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王欽若、楊億《冊府元龜》一、編纂狀況和內容編排上繼《文選》,收錄詩文上起南朝梁末年,下至五代,并仿照《文選》的體例。唐代作品比重大,堪稱唐代詩文的總集。彭叔夏《~辯證》10卷1、[北宋]姚鉉《唐文粹》100卷唐代詩文選本。姚鉉提倡古體詩文,排斥聲律,不收駢文,詩歌亦只收古體,不入五、七言。2、[清]董誥等奉敕編撰《全唐文》1000卷唐五代文章的總集。編排原則:以文從人清陸心源《唐文拾遺》72卷、《唐文續拾》16卷;清勞格《讀全唐文札記》、《札記續補》近代唐史名家岑仲勉撰《讀全唐文札記》3、[南宋]呂祖謙奉敕編撰《宋文鑒》150卷收錄北宋兩千五百多篇的詩文,分為四十九類。孝宗賜名《皇朝文鑒》。呂祖謙重義理,作品藝術性欠缺,奏疏類最多,多收理學家作品。與朱熹、張栻并稱“東南三賢”。4、[清]莊仲方輯《南宋文范》70卷董兆熊《南宋文錄》相當于《南宋文范》的補充。5、《全宋文》6、今人陳述輯校《全遼文》十二卷,補遺一卷。遼代詩文總集。7、[清]張金吾《金文最》120卷8、[元]蘇天爵編《元文類》70卷《唐文粹》《宋文鑒》《元文類》——三朝代表元代詩文選集,原名《國朝文類》。收錄元初——延祐間詩文9、《全元文》10、黃宗羲編《明文海》11、[清末[沈粹芬等《清文匯》200卷。清代文章的大型選集。《清人文集篇目分類索引》,王重民、楊殿珣編纂。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編《古文辭類篹》七十五卷。先秦——清代(自屈原至劉大櫆),共64人,作品共774篇。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并重。“文統說”(文統——六經、論孟、左傳、史記、唐宋八大家、歸有光)[康熙]吳楚材、吳調侯編《古文觀止》12卷(吳楚材另編有《綱鑒易知錄》等)(先秦——明)康熙御定,陳元龍等編《歷代賦匯》184卷(先秦——明代的賦)清李兆洛編《駢體文鈔》31卷,選編自秦至隋末的駢文。(?)李兆洛為“陽湖派”的代表人物,主見“駢散合一”,故書中也收入一些散文。[相當數量的散文了,須要辨析的是李兆洛的“駢體文”的概念,可以參看金開誠、葛兆光先生的《古詩文要籍敍錄》中的介紹]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54卷一、之前收錄唐以前詩作的兩種重要總集:1、
明馮惟訥《詩紀》156卷,上古至隋代的詩歌總集,分為前、正、外、別集。明末馮舒《詩紀匡謬》2、
清沈德潛《古詩源》14卷,上古至隋代的詩歌選集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在馮惟訥《詩紀》基礎上輯補、校訂《全唐詩》900卷一、編纂狀況:清康熙年間編定的唐五代詩總集。康熙皇帝作序,故又稱《御定全唐詩》。曹寅帶領彭定求、楊中訥等編纂完成。收錄唐、五代共2200多個作者,48900多首詩,末附唐五代詞。編纂依據:1.明胡震亨的《唐音統籤(簽)》(1033卷)前九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籤,共1000卷;第十集:癸籤(《唐音癸籤》詩話、野史、評論等相關材料,很早就單獨傳抄刊刻),33卷2.清初季振宜的《全唐詩》(717卷)編排方式:按登第年編排,樂府詩單另排。《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五代人所選的唐詩選本,現在流傳下來的有十種:
1佚名唐寫本《唐人選唐詩》2元結《篋中集》3殷璠《河岳英靈集》三卷4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四川省成都嘉祥外國語學校高一下化學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五中2025屆高一化學第二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廣西柳江中學高一下化學期末考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單招第6類考試題及答案
- 大學思政戀愛觀考試題及答案
- 餐飲部后廚考試題及答案
- 鈑金考試題及答案
- 電子電器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立項備案模板)undefinedundefined
- 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組織設計范本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2025年金融科技企業估值方法創新與投資策略案例分析報告
- 2025河南省豫地科技集團社會招聘169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英語期末模擬測試卷(含答案)
- 兵團開放大學2025年春季《公共關系學》終結考試答案
- 電線電纜出入庫管理制度
- T/CADCC 003-2024汽車漆面保護膜施工技術規程
- 福建省廈門市雙十中學2025屆七年級生物第二學期期末聯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小學】新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暑假每日一練(02):計算題-應用題(含答案)
- 2025豬藍耳病防控及凈化指南(第三版)
- TCUWA20059-2022城鎮供水管網模型構建與應用技術規程
- 2025至2030中國壓縮空氣儲能產業現狀調查及項目投資策略建議報告
- 三臺縣2024-2025學年小學六年級數學畢業檢測指導卷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