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綜合測試試題(詳解)_第1頁
2024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綜合測試試題(詳解)_第2頁
2024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綜合測試試題(詳解)_第3頁
2024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綜合測試試題(詳解)_第4頁
2024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綜合測試試題(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綜合測試考試時間:90分鐘;命題人:教研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填寫在試卷規定位置上3、答案必須寫在試卷各個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的位置,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第I卷(選擇題40分)一、單選題(10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0分)1、下列能正確表示一條食物鏈的是()A.草→兔→蛇→鷹 B.草→兔→蛇→鷹→細菌和真菌C.貓頭鷹→蛇→鼠→草 D.陽光→草→鼠→蛇→鷹2、下列各項可以看作生態系統的是()A.生物圈中的植物 B.森林里所有的鳥 C.池塘中所有的魚 D.原始森林3、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中不包括()A.需要營養 B.能夠運動 C.進行繁殖 D.遺傳和變異4、某草原被有毒物質污染后,其中“草→鼠→蛇→鷹”這一食物鏈中,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是()A.草 B.鼠 C.蛇 D.鷹5、如果想了解延邊州中小學學生的睡眠情況,通常采用最好的方法是A.觀察法 B.調查法 C.實驗法 D.探究法6、在探究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時,某學生小組的實驗結果是光照處鼠婦數量多于黑暗處。對此結果,同學們持懷疑態度,想繼續進行探究,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A.修改實驗數據 B.檢查實驗裝置和實驗環境C.進行多次重復實驗 D.查閱相關資料并分析原因7、有“地球之腎”之稱的生態系統是()A.森林生態系統 B.濕地生態系統C.草原生態系統 D.海洋生態系統8、昆明COP15大會發表了《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白皮書中提到了亞洲象群、華蓋木、朱鹮等“國寶級”生物。下列哪一項不是上述生物共有的特征()A.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B.能進行呼吸 C.生活需要營養 D.都能運動9、“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下列關于滇池的描述,屬于生態系統的是()A.滇池 B.滇池里所有的魚C.滇池里所有的生物 D.滇池里所有的植物10、生態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往往會對生物產生影響,下列語句所描述的生物現象符合這一說法的是()A.雜草叢生使農作物減產 B.低溫、光照不足的天氣導致荔枝減產C.田鼠大量繁殖使農作物減產 D.大量捕捉青蛙使農作物減產第Ⅱ卷(非選擇題60分)二、填空題(5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20分)1、下列現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1)螳螂捕蟬,黃雀在后——________;(2)鯨噴出霧狀水柱——__________。2、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還有________和一定的________。3、被稱之為“地球之腎”的生態系統是_____________生態系統。4、通過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濕度和溫度,得到的結論是______,類似的現象在動物中也很普遍,請舉出一實例:______。5、自然界生物之間的關系多種多樣,例如海葵與小丑魚之間是_________關系,而貓吃老鼠則是生物之間非常普遍的_________關系。三、判斷題(5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20分)1、下圖示草原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請據此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1)食物鏈的能量最終來源于光。(____)(2)草屬于生產者,蚱蜢、螳螂、蜥蜴屬于消費者。(____)(3)箭頭表示生物之間的進化關系。(____)2、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間,還包括存在于它周圍的各種影響因素。(______)3、生態系統靠自身的調節能力維持相對穩定,這種調節能力是無限度的。(____)4、通江諾水河是著名的“溶洞之鄉”,溶洞中有大量的鐘乳石,鐘乳石會緩慢長大,所以鐘乳石是生物。(______)5、有些動物如青蛙在冬天要進行冬眠,這說明青蛙在躲避敵害。(____)四、實驗探究(2小題,每小題10分,共計20分)1、同學們本學期步入初中階段,接觸到了一門嶄新的課程——生物學,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不僅讓同學們收獲了生物學基本知識,還具備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1)了解校園周邊環境中的生物,借助顯微鏡認識細胞的形態結構采用____法。某生物興趣小組探究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請根據下表回答問題:2分鐘3分鐘4分鐘5分鐘6分鐘7分鐘8分鐘9分鐘干土44332221濕土66778889(2)該小組探究的變量是_______,像這樣,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其他條件都相同是為了保證_______原則。(3)在實驗中,該組同學用10只鼠婦進行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4)為了減少誤差,提高實驗的可信度,我們可以計算全班各組的____后再得出結論。(5)根據實驗數據,我們可以得出實驗結論是___________。(6)當假設與實驗結果不相符時,正確的做法是

。A.馬上否定原來的 B.修改實驗數據,使結論與假設一致 C.如實記錄,重新再做一次實驗(7)實驗做完后,對鼠婦的處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_。(8)通過捕捉鼠婦的過程或本實驗的研究過程中對鼠婦的觀察,提出一個關于鼠婦的可探究的問題_______________。2、有一次小明上街買回來一袋黃豆芽放在陽光下,下午去打開一看,發現許多黃豆芽變成了“綠豆芽”。小明覺得奇怪,他把這一發現告訴了同學,他們決定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于是他和同學們一起去探究“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假設是否成立。設計如下實驗,請完善實驗步驟并回答問題。(1)實驗步驟A.在甲、乙兩個培養皿中墊上濕紙巾,取長勢相當60根新鮮黃豆芽隨機分成相等兩份,分別放在兩個甲、乙兩個培養皿中。然后將兩個培養皿放置在相同且適宜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下培養。B.把甲培養皿放在___________下,乙培養皿放在___________處培養。這一步是為了設置___________實驗。(2)分析及討論①你能幫他提出問題嗎?___________能影響黃豆芽葉綠素的產生嗎?②該實驗的預期效果是:甲培養皿中的黃豆芽___________,乙培養皿中的黃豆芽不變綠。(選填“變綠”或“不變綠”)③每組30根新鮮黃豆芽,而不是1根,目的是為了___________。④實驗過程中,將兩個培養皿放置在相同且適宜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下培養,目的是___________。⑤本實驗的結果與實驗的預期效果一樣,實驗的結論是:葉綠素的形成需要___________。-參考答案-一、單選題1、A【分析】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詳解】A.該食物鏈正確的表示了生產者草類與消費者兔、蛇、鷹它們之間的關系,A正確。B.食物鏈的起點必須是生產者,細菌和真菌是分解者,食物鏈不包括分解者,B錯誤。C.食物鏈中的箭頭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該鏈狀結構箭頭方向反了,C錯誤。D.食物鏈的起點必須是生產者,陽光是非生物成分,食物鏈不包括非生物成分,D錯誤。故選A。2、D【分析】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細菌、真菌)。【詳解】A.生物圈中的植物,僅是生態系統中的部分生物,A錯誤。B.森林里所有的鳥,僅是生態系統中的部分生物,B錯誤。C.池塘中所有的魚,僅是生態系統中的部分生物,C錯誤。D.原始森林是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屬于生態系統,D正確。故選D。3、B【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結合分析可知:“需要營養”、“進行繁殖”、“遺傳和變異”都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而“能夠運動”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故選B。4、D【分析】在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詳解】有毒物質會沿著食物鏈流動并逐級積累,在一條食物鏈中營養級越低有毒物質積累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累越多。“草→鼠→蛇→鷹”食物鏈中,營養級最高的是鷹,因此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是鷹,D符合題意。故選D。5、B【分析】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比較法、文獻法和資料分析法等。【詳解】A.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故A不符合題意。B.調查法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并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不可能逐一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如果想了解延邊州中小學學生的睡眠情況,通常采用最好的方法是調查法,故B符合題意。C.實驗法是需要發現并提出問題,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并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故C不符合題意。D.探究法是指實驗者在不知曉實驗結果的前提下,通過自己實驗、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從而形成科學概念的一種認知活動,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6、A【分析】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詳解】A.科學探究實驗時,如果實驗結果和實驗數據不符,不能修改實驗數據,而是應該重新實驗,A錯誤。B.進行實驗前,要檢查實驗裝置和實驗環境,排除無關條件的干擾,B正確。C.進行多次重復實驗,可以減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實驗出現誤差,C正確。D.查閱相關資料并分析原因,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實驗并得出正確的結論,D正確。故選A。7、B【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詳解】A.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營養結構復雜。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消除污染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A錯誤。B.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腎”之稱,B正確。C.草原生態系統,較為干旱,缺乏高大植物,主要以低矮的草原植被為主,C錯誤。D.海洋生態系統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環境兩大部分組成。海洋中的植物絕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由于浮游植物數量極其龐大,它們通過光合作用每年能夠產生三百六十億噸氧氣,占全球每年產生氧氣總量的70%,因此海洋生態系統是產生氧氣最多的生態系統,D錯誤。故選B。8、D【分析】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A.除病毒以外,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所以亞洲象群、華蓋木、朱鹮等都是由細胞構成,故A不符合題意。B.亞洲象群、華蓋木、朱鹮等都能進行呼吸,有利于維持生存,故B不符合題意。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是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故C不符合題意。D.亞洲象群、朱鹮等動物能夠運動,而華蓋木等植物一般不能運動,故D符合題意。故選D。9、A【分析】在一定區域內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環境就形成一個生態系統,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詳解】A.滇池既包括了公園所在的環境,又包括了此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態系統的概念,正確。B.滇池里所有的魚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動物,沒有其它生物,也沒有環境部分,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錯誤。C.滇池里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沒有環境部分,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錯誤。D.滇池里所有的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生產者,沒有其它生物,也沒有環境部分,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錯誤。故選A。10、B【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詳解】ACD.雜草叢生使農作物減產,田鼠大量繁殖使農作物減產,大量捕捉青蛙使農作物減產,影響生物的因素分別是雜草、田鼠和青蛙,都屬于生物因素,ACD不符合題意。B.低溫、光照不足的天氣導致荔枝減產,影響荔枝減產的因素是溫度、光照,屬于非生物因素,B符合題意。故選B。二、填空題1、(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1)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說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鯨噴出霧狀水柱說明生物能進行呼吸。2、營養物質陽光水空氣適宜的溫度生存空間【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它能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生存條件。【詳解】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家園,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動物和植物生存的環境條件基本是相同的,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等。3、濕地【分析】地球的腎主要是指濕地,包括多種類型,珊瑚礁、灘涂、紅樹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澤、水庫、池塘、水稻田等都屬于濕地。濕地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和“鳥類的樂園”。【詳解】濕地生態系統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豐富和生產力較高的生態系統。濕地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調節氣候、分解凈化環境,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地球之腎”。【點睛】解題的關鍵是知道生態系統的類型,理解濕地的特點和作用是解答本題的關鍵。4、生物能影響環境如:蚯蚓改良土壤、蝗蟲啃食莊稼等【分析】生物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詳解】測量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空氣濕度最大的地點是灌叢,而濕度最小的是裸地,而引起這種差異的原因則是:在不同的地點,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是不同的,裸地最少、灌叢最多,植物多蒸騰作用大,空氣濕度就大,可見生物能影響環境,如蚯蚓改良土壤、蝗蟲啃食莊稼等。5、共生捕食【詳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①種內關系: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②種間關系:競爭、捕食、寄生、共生、合作等。小丑魚吃剩的食物能給海葵當食物,有時也能幫海葵趕走海葵的天敵,海葵能用毒刺保護小丑魚,因此海葵與小丑魚之間是共生關系;貓吃老鼠,屬于捕食關系。三、判斷題1、(1)正確(2)正確(3)錯誤【分析】(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1)在生態系統中只有綠色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有機物中儲存著來自陽光的能量。因此該食物鏈的能量最終來源于光,正確。(2)生態系統的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草是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屬于生產者;蚱蜢、螳螂、蜥蜴都是動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正確。(3)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因此食物鏈中的箭頭表示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而不是進化關系,錯誤。2、正確【分析】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指生物的生存空間,還包括在于它周圍的各種因素。【詳解】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指生物的生存空間,還包括在于它周圍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統稱為生態因素。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生物。故題干說法正確。3、錯誤【詳解】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當外界(人為的或自然因素)干擾超過了這種限度時,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例如,如果草原上放養的牲畜太多,就會嚴重破壞草場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場就很難恢復原樣了。故錯誤。4、錯誤【詳解】鐘乳石是指碳酸鹽巖地區洞穴內在漫長地質歷史中和特定地質條件下、石筍、石柱等不同形態碳酸鈣沉淀物的總稱,鐘乳石雖然能夠慢慢的長大,但是一個鐘乳石不能變為兩個或多個也就是沒有繁殖現象。因此鐘乳石不屬于生物。故題干說法錯誤。5、錯誤【分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解答時可以從生物適應環境的表現方面來切入。【詳解】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樹必須種植耐旱樹種沙棘。沙棗才能容易成活,若種植需水較多的水蓮在很難成活。有些動物如青蛙在冬天要進行冬眠,變溫動物體溫隨著環境溫度而變化,冬天溫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因溫度過低而凍傷甚至凍死,因此青蛙在冬天要進行冬眠是變溫動物對冬季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題干說法錯誤。四、實驗探究1、(1)觀察法(2)水分(土壤潮濕程度或濕度)控制單一變量(3)避免偶然性,減小誤差(4)求平均值(5)土壤濕度對鼠婦生活有影響(鼠婦更喜歡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6)C(7)將鼠婦放回大自然(8)光照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答案合理即可)【分析】科學探究可以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實驗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1)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實驗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了解校園等周邊環境中的生物,我們采用了調查法;認識細胞的形態結構,我們借助顯微鏡采用了觀察法。(2)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如果我們要探究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所以實驗中惟一的變量是土壤的潮濕程度即水分的多少不同,就要設置除了水分以外,其他條件如溫度、光照都相同的對照實驗。(3)如果采集的鼠婦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響、處于特殊生長時期等都會導致實驗結論出錯,所以為了避免出現此類偏差,實驗中多選用鼠婦的數量,盡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但數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會增加實驗操作難度。因此在實驗中用10只鼠婦而不用1只鼠婦的目的是避免出現偶然性,減小誤差。(4)統計一次容易產生誤差,有可能其他因素導致產生偶然現象不一定能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