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 第二十課 課時2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2025年高中政治大一輪復習_第1頁
必修4 第二十課 課時2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2025年高中政治大一輪復習_第2頁
必修4 第二十課 課時2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2025年高中政治大一輪復習_第3頁
必修4 第二十課 課時2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2025年高中政治大一輪復習_第4頁
必修4 第二十課 課時2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2025年高中政治大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十課探索認識的奧秘課時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核心考點一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歸納提升意識、認識、真理、科學理論意識認識真理科學理論區別含義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相對于物質而言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相對于實踐而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相對于謬誤而言是真理性認識的系統化形成的理論體系,相對于個別真理而言性質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屬于正確的認識聯系①內容都是客觀的,形式都是主觀的②都對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2.真理的特征特征理解要求客觀性①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客觀的②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①真理是客觀的,要堅持真理②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要正確把握真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要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提醒①真理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統一。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②真理的具體性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強調縱向的變化。真理的條件性是相對于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來說的,強調橫向的變化。③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絕對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當客觀情況或實踐發生變化,真理就可能變成謬誤,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相對的。3.真理與謬誤的關系(1)區別: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嚴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對立的。(2)聯系①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②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3)要求: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們正確對待謬誤。提醒真理和謬誤有著嚴格的界限,不能相互包含、相互滲透。1.認識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糾正: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2.真理和謬誤的界限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糾正:真理和謬誤的界限是相對的、有條件的。3.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轉化。糾正: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4.任何認識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糾正: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考向一真理是客觀的典例1有人說,世上本無對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們應該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多一分求同存異。該觀點()①認為“世上本無對錯”是錯誤的,真理是客觀的,真理和謬誤是不容混淆的②認為“世上本無對錯”是正確的,真理是相對的,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③強調“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④強調“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場、觀點和方法等因素影響人的認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認為“世上本無對錯”是錯誤的,真理是客觀的,真理和謬誤是不容混淆的,故①正確,②錯誤;強調“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因為立場、觀點和方法等因素影響人的認識,但與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無關,故③不選,④正確。考向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典例2(2021·廣東高考)下圖漫畫《我該怎么走?!》給我們的哲學啟迪是()①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真理具有不確定性②人們在否定以往認識的過程中接近真理③要善于把握事物聯系的多樣性和條件性④個別、具體的認識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①錯誤。人們在實踐基礎上辯證否定以往認識的過程中接近真理、發現真理,②錯誤。故本題選D。易錯點一誤認為來源于現實的理論就具有真理性加練1(2020·全國Ⅱ)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時說:“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上述論斷蘊含的哲學道理是()①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②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③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④來源于現實的理論就具有真理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說明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需要發揮其積極作用,①符合題意;“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說明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③符合題意;②說法錯誤;④說法錯誤,來源于現實的理論不一定是真理,只有通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認識才是真理。易錯點二錯誤理解真理與謬誤的關系加練2“錯誤”說:“我不是魔鬼,不是惡棍,每個喜歡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終身相許、棒打不散的情人。我總是先給他們一分荒謬、兩分不幸,再給他們三分收獲、四分歡欣,我總是在陣痛中分娩著聰明。”從中得出的結論有()①真理與謬誤既對立又統一,謬誤從反面推動真理的發展②對每一個認識的個體來說,犯的錯誤越多,所獲得的真理就越多③只要找出所犯錯誤的原因,就發現了真理④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真理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②錯誤,并不是犯的錯誤越多,所獲得的真理就越多。③說法過于絕對,找出所犯錯誤的原因,只是接近了真理。核心考點二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認識過程的特點(1)認識具有反復性含義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原因①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圖示(2)認識具有無限性含義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原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圖示提醒認識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從每一個具體的認識、單個人的認識來看,認識是有限的;從整個人類認識能力來看,認識是無限的。(3)認識具有上升性含義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圖示2.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的方法論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1.經歷多次實踐后人們才能獲得真理。糾正:不一定要經歷多次實踐后人們才能獲得真理。2.經過堅持不懈的多年研究,浙江大學課題組終于發現了自然界第一個鋰鋁氧化物“竺可楨石”,為新型材料研發帶來重大突破,這主要體現出認識具有反復性。糾正:這主要體現出認識具有上升性。3.認識是一個從認識到實踐、從實踐到認識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糾正:認識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4.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糾正:每個人、每個時代中人們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但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考向一認識具有反復性典例1(2023·海南高考)2022年12月,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30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提出技術跨越的創意,經過無數次艱苦而嚴謹的實驗和科技攻關,奇跡般地將科技創意變為現實。這表明()①科學實驗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實踐活動②航天人不斷超越自我,在實踐中化科技創意為現實③空間站全面建成取決于中國航天人對太空認識的不斷深化④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性活動,①錯誤。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空間站全面建成取決于中國航天人對太空認識的不斷深化”說法錯誤,③排除。考向二認識具有無限性、上升性典例2(2022·湖北高考,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歷史上,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為了進行生產生活,不斷地砍伐森林、毀草開荒、填湖造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過多依賴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擴張和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方式,給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一方面,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已形成了現代化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在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等方面取得顯著效果。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我國建立健全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動建立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目前已具備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的條件和能力。社會的變遷推動著生態觀念的改變。從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從“天人合一”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深化發展。結合材料,運用認識的無限性觀點對此加以說明。答案(1)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發展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2)從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發展,說明了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參考答案)易錯點一誤認為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認識的過程加練1(2023·全國新課標卷)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表明月球在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該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可見()①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②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認識的過程③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④科學理論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認識的發展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并不是一個用新認識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而是對已有認識的超越。“不斷推翻前人認識”說法錯誤,②排除。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科學理論不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④錯誤。故本題選B。易錯點二混淆真理的特征與認識過程的特征加練2(2023·宣城二模)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中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處于糾纏態的兩個量子不論相距多遠、其中一個量子狀態發生改變,另一個的狀態會瞬時發生相應改變。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部分物理學家對“鬼魅般”的量子糾纏持懷疑態度。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約翰·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通過驗證不等式的成立來質疑量子糾纏理論。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通過長期研究與實驗,在“糾纏光子實驗、驗證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量子信息科學”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上述事例進一步佐證了()①真理具有無限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在不斷否定權威理論中發展的③只有否定權威,真理才能夠得到發展④實踐檢驗認識的真理性需要有個過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認識具有無限性,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①說法錯誤。真理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并非只有否定權威,真理才能夠得到發展,③說法錯誤。課時精練一、選擇題1.(2023·陽江高三統考)在有的人眼里,鄉下是凈土;在有的人眼里,鄉下凈是土。漫畫表明()①真理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沒有客觀標準②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具有主體差異性③立場和角度不同,人們的境界就會不同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沒有客觀標準的說法錯誤,①排除。漫畫不涉及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④排除。2.(2024·山東高三期中)近來,人格類型測試在網絡走紅,并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日常交流話題。還有人將測試結果作為人生參考,指導生活。盡管該測試備受歡迎,但在學術領域,卻一直面臨爭議。有學者認為,該測驗的信度和效度不理想。也有人認為,該測驗的描述含混,屬于“巴納姆效應”——因為描述模糊而普遍,以至于放諸四海而皆準。對人格類型測試的討論表明()①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由于人們的立場不同,對同一確定對象會產生不同認識③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是科研的目的,追求真理永無止境④經過科學理論反復檢驗的認識可以促進科學研究的推進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實踐是科學研究的目的,③表述錯誤。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認識可以促進科學研究的推進,④表述錯誤。3.(2023·江蘇高三統考)“液橋”是連接著兩個固體表面之間的一段液體。地面上的“液橋”通常長度很小,只有2-5mm左右,一旦大于5mm,“橋”的表面張力將小于重力而被破壞。而在“天宮”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中,液體處于“漂浮”狀態,便可以形成尺寸較大的液橋。這是因為,地球引力消失后,表面張力大顯神威。“液橋”實驗證明()A.實踐是認識的目的B.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C.新問題推動了新的探索研究D.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答案D解析在不同的環境中,“液橋”的尺寸大小不一樣,這體現了真理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成立,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只有D符合題意。4.(2024·安徽高三聯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黨逐步確立了“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兩步走”的發展戰略部署。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并設計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部署。進入新時代,在黨的理論和實踐不斷創新突破的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作了集中論述和深刻闡釋,并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過程表明()①認識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飛躍過程②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發展④社會發展主要是通過不斷改革實現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認識過程包括兩次飛躍,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是第一次飛躍過程,第二次是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①錯誤。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社會主義社會可以通過改革實現,④錯誤。5.對下面漫畫寓意理解正確的是()①擔心犯錯沒有必要,錯誤也是寶貴資源②真理與謬誤相伴而行,犯錯誤是難免的③要勇于試錯,反對不做不錯的思想④要防微杜漸,克服麻痹大意就不會犯錯誤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擔心犯錯對于堅守原則底線、防止犯不必要的錯誤有積極意義,因此不能說擔心犯錯沒有必要,①錯誤。“經常擔心犯錯誤”并不是防微杜漸,而是一種消極對待錯誤的錯誤態度,而防微杜漸、克服麻痹大意也不能保證一定不犯錯誤,④錯誤。6.2023年7月,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抵達位于楚科奇海的首個作業站點,正式開始了大洋科考作業。本次科考共安排10個站位的觀測作業,主要任務是利用專業科考設備,探測在海洋不同深度的太陽輻照度,用于衡量太陽輻射能在海洋中的吸收、衰減過程等。材料說明()①科學實驗的目的是認識和發現真理②認識工具可以推動認識的深化和發展③實踐是獲得真理性認識的唯一途徑④人們在實踐中不斷追求和發展真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①錯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可以有直接途徑和間接途徑,③錯誤。7.(2023·山東高三統考)暗物質存在于人類已知的物質之外,人們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2023年7月1日,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發射升空,開啟其探索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的任務,以幫助了解宇宙的構成。對此解讀正確的是()①探索宇宙的先進認識工具延伸了人的認識器官②認識是實踐的最終目的,實踐為認識服務③物質世界的復雜性決定了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④暗物質是人的主觀意識和客觀事物改造的統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為實踐服務,②錯誤。暗物質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④錯誤。8.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然而,航天夢的實現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全國數千家單位、數十萬科研人員大力協同、集智攻關,我們最終突破和掌握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發展道路。材料體現的認識論道理有()①對宇宙認識的深化是我們探索太空的基礎②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決定了認識具有反復性③中國載人航天的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④科學研究始終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進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①錯誤。真理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科學研究能獲得真理,而不是始終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進,④錯誤。9.(2024·日照模擬)玉米、水稻馴化過程是否遵循共同的遺傳規律在科學界長期存在爭論。經過我國三代科學家近20年的研究發現,玉米基因KRN2和水稻基因OsKRN2受到趨同選擇,并通過相似的途徑調控玉米和水稻的產量。此研究為育種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撐。這表明()①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正確意識能有效改造世界②真理性的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會不斷被推翻和超越③農作物育種實踐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④人類的認識運動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意識通過實踐才能改造世界,①錯誤。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②錯誤。10.人類對火星的認識是從望遠鏡開始的,隨著望遠鏡性能的不斷提升,天文學家觀測到了火星表面存在著大片或明或暗的區域。著名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曾推測,火星表面的黑暗區域是海洋,而較明亮區域則是陸地。當人類的探測器登陸火星后,我們認識到火星是一顆沙漠行星,表面大多是沙丘和礫石,大氣稀薄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人類對火星的認識過程說明()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③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材料沒有體現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②排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可以有直接途徑和間接途徑,③錯誤。11.“長大后才發現,語文課本里全是人生!”是說,初讀不識書中意,待歷經千帆少年不再,再讀已識得其中的世味辛酸。時光流逝,才終于真正體會《記承天寺夜游》中的清涼月夜、知己難遇,在夜半時分找到人“相與步于中庭”的可貴,讀懂《我與地壇》的深意。再讀語文課本之“變”是基于()①感性認識經過歲月沉淀發展為理性認識②人們的生活實踐推動了對語文課文理解的深化③真理是具體的,在人生的特定階段才能體會文中之意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感性認識僅憑歲月沉淀不一定能發展為理性認識,①排除。材料強調人們再讀語文課本感受的變化,不涉及真理是具體的,③排除。12.(2023·河北高三聯考)1949年3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①說明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會形成多個真理性認識②表明真理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③表明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只有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④說明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而不可能有多個,①錯誤。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體現了認識具有上升性,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不體現認識的反復性,③不符合題意。13.通過開展系統的物質科學研究,我國科研人員在嫦娥五號月壤中首次發現天然玻璃纖維,證明月壤具有良好的玻璃形成能力和優異的加工成型特性,在月球表面就地取材利用月壤加工生產玻璃建材成為可能,這能為未來月球基地建設提供重要支撐。這說明()①科研能否獲得預期的成果取決于科研人員的研究能力②科研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地深化和擴展已有認識的過程③進行系統研究是科研人員獲得真理性認識的唯一途徑④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實際運用是科研的目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科研人員的研究能力影響科研預期成果的獲得,①錯誤。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包括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③錯誤。二、非選擇題14.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在長期革命和建設探索中走出的成功道路、形成的鮮明特色、積累的寶貴經驗,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對5000多年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的結果,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國國情的鮮明特色。其中,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中國人民崇尚“和而不同”“兼容并蓄”。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開放包容中形成的,是能夠有效解決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寶貴成果,超越了西方固有的單一線性,漸次發展的現代化模式,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描繪出和衷共濟、天下大同的人類文明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為其提供了全新選擇。結合材料,有人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中國方案。結合材料并運用真理的特點的相關知識對此觀點加以評析。答案(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