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不同吸痰方法應用于氣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發癥觀察分析_第1頁
兩種不同吸痰方法應用于氣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發癥觀察分析_第2頁
兩種不同吸痰方法應用于氣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發癥觀察分析_第3頁
兩種不同吸痰方法應用于氣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發癥觀察分析_第4頁
兩種不同吸痰方法應用于氣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發癥觀察分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兩種不同吸痰方法應用于氣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發癥觀察分析

[摘要]目的:通過分別采用帶負壓吸痰法與傳統吸痰法對氣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的觀察,對所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為氣管插管患者選擇最佳的吸痰方式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選取2013年09月~2015年07月我院ICU收治的氣管插管并行機械通氣的重癥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30例采用帶負壓吸痰法吸痰,對照組30例采用傳統吸痰法吸痰,對兩組患者在行氣管插管接呼吸機機械通氣期間平均每24小時的吸痰頻次、每次吸痰所用時間、吸痰過程中指脈氧下降超過5%的發生率、氣道粘膜損傷的發生率以及VAP發生率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平均每24小時吸痰頻次、每次吸痰所用時間及在吸痰過程中脈氧下降超過5%的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VAP發生率及氣道粘膜損傷的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的患者使用帶負壓吸痰法進行吸痰,平均每24小時的吸痰頻次及每次吸痰所用時間均比常規吸痰法少,且能減少患者暫時性低氧血癥的發生,雖未能降低VAP的發生率,但也未增加氣道粘膜損傷的發生率。關鍵詞:吸痰方法;氣管插管;吸痰效果;并發癥;I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其中大部分患者需行氣管插管接呼吸機機械通氣治療,氣管插管建立后患者會厭作用喪失,自行咳嗽能力減弱,常需采用機械吸痰幫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氣道通暢,但吸痰屬侵入性操作,若操作不當可造成患者缺氧、氣道粘膜損傷、肺部感染加重、顱內壓升高、生命體征波動或躁動而引發意外拔管等一系列并發癥發生,所以有效、安全的吸痰尤為重要。目前臨床上傳統的吸痰方法要求在插入吸痰管時不帶負壓,這種方法容易將附著在氣管插管管壁上的分泌物隨吸痰管的下行進入下呼吸道而不易吸凈,且有可能加重肺部感染及導致肺不張的發生。本文對氣管插管患者采用帶負壓吸痰方法進行吸痰與傳統吸痰法進行對比分析,為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患者選擇最佳的吸痰方法提供理論依據。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09月~2015年07月我院ICU收治的氣管插管并行機械通氣的重癥患者60例,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平均年齡58.59±11.68歲,APEACHII評分26.89±5.81分),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57.99±12.34歲,APEACHII評分26.86±5.82分),排除標準:年齡<18歲或>75歲、生命體征不穩定、凝血功能異常(APTT>60S、PLT<80*109/L)、已發生VAP者、無咳嗽能力者、重癥肺炎、ARDS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APEACHII評分方面不存在任何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兩組患者均使用密閉式吸痰管(F12)行密閉式吸痰,吸痰深度均為密閉式吸痰管前端插至氣管插管末端再插入1cm,以刺激患者輕微咳嗽為宜;吸痰前后均給予吸純氧2min;吸痰負壓根據我國衛生部規定的吸引范圍調節至-20.0~-26.7kPa[1]。1.2.1觀察組吸痰法評估患者有吸痰指征,先予吸純氧2min,調節負壓至-20.0~-26.7kPa,將負壓吸引管與密閉式吸痰管連接,在持續打開負壓的情況下緩慢左右旋轉向下插入吸痰管,以便將氣管插管管壁的分泌物吸除,當密閉式吸痰管前端插入至氣管插管末端后夾閉負壓再插入1cm,而后再次開放負壓緩慢左右旋轉向上提拉,期間密切觀察病人病情變化,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如此反復直至氣道痰液吸凈為止,分離負壓吸引管,最后再予吸純氧2min。整個操作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原則。1.2.2對照組吸痰法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吸痰,在插入吸痰管時夾閉負壓,待密閉式吸痰管前端插入至氣管插管末端再插入1cm,而后打開負壓緩慢旋轉向上提拉,其余方法同觀察組。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在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期間平均每24小時的吸痰頻次、每次吸痰所用時間、吸痰過程中指脈氧下降超過5%的發生率、氣道粘膜損傷的發生率以及VAP發生率進行觀察,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1.4判定標準1.4.1平均每24小時吸痰頻次遵循按需吸痰原則,根據吸痰指征進行吸痰。吸痰指征為[2]:①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②肺部聽診或床旁聽到痰鳴音③氣囊放氣前后④依據血氧飽和度監測值適時吸痰⑤依據氣道壓力變化適時吸痰。每次吸痰后在護理記錄單上做好記錄。每位患者選取氣管插管72h內的數據取平均值。1.4.2每次吸痰所用時間從連接負壓吸引管開始至分離負壓吸引管結束所用時間,痰液吸凈標準:①患者無咳嗽或呼吸窘迫,人機配合協調②肺部聽診或床旁未聽到痰鳴音③呼吸機氣道壓力及潮氣量在正常范圍。每位患者隨機選取10次吸痰所需時間取平均值。1.4.3吸痰過程中指脈氧下降超過5%的發生率使用DASE4000監護儀持續監測指脈氧,如在吸痰過程中或吸痰后出現指脈氧較吸痰前下降超過5%(脈氧數值)即做好記錄。1.4.4氣道粘膜損傷的發生率如在吸痰過程中或吸痰后出現氣道出血或痰中帶有鮮紅色血液現象,在排除疾病因素外(真菌感染、肺水腫等)判斷為氣道黏膜損傷,即終止實施帶負壓吸痰法。1.4.5VAP的診斷方法根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學會制定的VAP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作為VAP診斷標準。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系統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2.1實驗組平均每24小時吸痰頻次、每次吸痰所用時間及在吸痰過程中脈氧下降超過5%的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實驗組VAP發生率及氣道粘膜損傷的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表1兩組患者在平均每24小時吸痰頻次、每次吸痰所用時間以及吸痰過程中脈氧下降超過5%的發生率的比較(`x±s)組別平均每24小時吸痰頻次(次)每次吸痰所用時間(秒)吸痰過程中脈氧下降超過5%的發生率(%)觀察組(n=30)對照組(n=30)9.52±3.0713.32±4.83*60.16±30.6785.25±39.74*7.4%(106/1428)15.7%(314/1998)*注:兩組間比較*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表2兩組患者在VAP發生率以及氣道粘膜損傷的發生率的比較組別VAP發生率(%)氣道粘膜損傷發生率(%)觀察組(n=30)對照組(n=30)13.33%(4/30)13.33%(4/30)20%(6/30)16.7%(5/30)注:兩組間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3討論氣管插管是ICU應用最廣泛的診療技術之一,它能為通暢氣道、輔助供氧、呼吸道吸引以及防止誤吸等醫療操作提供便捷、有效的條件,已成為ICU中危重患者搶救的重要手段[3]。本文選用的氣管插管為帶聲門下吸引的導管,型號為7.0~7.5#,內壁光滑,通過密閉式吸痰管將氣管插管與呼吸機連接,故整個吸痰操作在密閉情況下完成,不但避免肺通氣量的下降和PEEP失效[4],還可預防低氧血癥以及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而傳統吸痰方法在插入密閉式吸痰管的過程中不帶負壓,在吸痰管下行時容易將附著在氣管插管管壁的分泌物送至下呼吸道而不易吸凈,甚至加重肺部感染及肺不張的發生。本次研究使用帶負壓方法插入密閉式吸痰管,使吸痰管在下行的同時不斷吸除氣管插管管壁上的分泌物,從而避免了使用傳統方法吸痰時將分泌物帶入下呼吸道的缺點。通過對60例患者的觀察,與傳統吸痰法相比,帶負壓吸痰法對減少氣管插管患者平均每24小時吸痰頻次、每次吸痰所用時間以及吸痰過程中脈氧下降超過5%的發生率有顯著的改善效果,說明此種方法吸痰效果更為徹底,可延長吸痰間隔時間,同時因每次吸痰時間縮短,使發生暫時性低氧血癥的機率下降;研究結果也顯示帶負壓吸痰法與傳統吸痰法相比未增加患者氣道粘膜損傷的發生率,可能與本研究中帶負壓插入吸痰管時僅是與氣管插管內壁接觸而并未與患者的氣道黏膜直接接觸,且當密閉式吸痰管前端插入至氣管插管末端后立即夾閉負壓再插入1cm,故并未加重患者的氣道黏膜損傷有關。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因樣本量較小,兩種吸痰方式對患者VAP發生率對比無顯著差異,下一步可以擴大樣本量及與其他單位合作,針對氣管插管患者的吸痰問題行進一步研究,從而提升危重病人氣道管理質量,促進護理專科的發展。參考文獻:[1]林文娟,施蘭來,付彥麗,等.不同吸痰負壓對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病人的效果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