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綜合規劃_第1頁
四川省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綜合規劃_第2頁
四川省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綜合規劃_第3頁
四川省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綜合規劃_第4頁
四川省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綜合規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省民族地域旅游產業發展計劃(-)---------------------------------------------------------------------------------04-24閱讀628次本省民族地域幅員寬廣,擁有眾多品位高、吸引力強自然和文化旅游資源,是全省旅游發展潛力最大地域,也是建設西部旅游經濟發展高地關鍵支撐。加緊民族地域旅游產業發展,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可連續發展;有利于提升農牧民收入,實現旅游增收致富,富民惠民;有利于繁榮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優異民族文化遺產;有利于對外開放,轉變觀念,改善發展環境,促進民族地域穩定和友好。為加緊本省民族地域旅游產業發展,特制訂本計劃。一、發展現實狀況(一)分布范圍。本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現有56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55個,世居少數民族有14個,是全國第二大藏區、最大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羌族聚居區。民族自治地方有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及峨邊彝族自治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等三州三縣,另有米易、鹽邊、平武、石棉、仁和、金口河等6個民族待遇縣(區)及98個民族鄉。(二)旅游資源本省世界級、國家級旅游資源多數分布在民族地域,僅三州現有3處世界遺產,占全省60%;4處列入聯合國《人和生物圈保護網絡》自然保護區,占全省100%;1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全省45%;5個國家地質公園,占全省50%;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占全省33%;1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占全省33%;5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占全省18%;17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全省13%。(三)產業情況本省民族地域旅游產業初具規模。阿壩州在九黃機場通航后,客源結構優化,成為本省旅游發展又好又快地域,進入轉型升級階段;涼山州西昌市成功創建為中國優異旅游城市,帶動全州旅游規模實現了突破式增加;甘孜州入境旅游者尤其是歐美旅游者人次在全省位居前列,康定機場正式通航后,潛在優勢將加緊轉變為現實優勢。三州接待旅游者2032萬人次,占全省11%,旅游總收入為131億元,占全省11%;接待入境旅游者58萬人次,占全省34%;旅游外匯收入1.6億美元,占全省31%。不過,因為客觀條件和歷史發展等原因,本省民族地域經濟欠發達,基礎設施微弱,發展條件較差,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旅游資源優勢和潛力還未得到充足發揮,旅游產業還未成為主導產業,在帶動民族地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民群眾脫貧致富、擴大對外開放、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作用還未充足顯現。二、發展思緒(一)指導思想。以黨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黨代會、省委九屆四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富民惠民、建設民族地域小康社會為目標,充足利用民族地域獨特生態資源和豐厚文化資源,把旅游和文化、歷史、生態結合起來,加緊民族地域旅游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促進民族文化繁榮,促進對外開放,促進民族地域環境、經濟、社會全方面協調可連續發展。(二)基礎標準。1.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標準。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協調力度,在政策法規、戰略計劃、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監管、形象宣傳、公共服務、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足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在旅游投資、市場開發、產品促銷、經營服務等領域發揮企業主體作用。2.堅持資源利益共享、富民惠民標準。充足發揮旅游就業容量大、門檻低特點,促進就業、增收致富。發揮旅游惠民作用,建立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協調和處理好政府、旅游開發主體和當地農牧民利益關系,促進旅游資源就地轉化,完善旅游產品,規范旅游服務,滿足不停增加旅游需求。3.堅持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并重標準。一直堅持保護第一、開發服從保護方針,尊重民族民俗文化和習慣,抓好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自然和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保護工作,保護好生態環境,促進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有機融合,加緊資源科學開發,創新資源開發模式,實現旅游產業可連續發展。4.堅持統籌協調發展標準。旅游發展主動融入民族地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民族地域民生工程中旅游發展相銜接,加強旅游和交通、建設、林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文化、宣傳、教育、招商等方面對接和整合,促進旅游產業化,實現一二三產業良性互動、協調發展。(三)發展目標。,三州及其它民族地域實現旅游總收入突破425億元,占全省17%,和相比翻一番多,增加2.24倍,年均增加速度達成25%以上,接待旅游者達成4330萬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42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4億美元,占全省40%;基礎建成世界級生態旅游目標地。其中:阿壩州,實現接待旅游者達18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34億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15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3億美元;建成中國旅游第一州。涼山州,實現接待旅游者達15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成81億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500萬美元;建成中國彝族風情最濃陽光休閑度假旅游目標地。甘孜州,實現接待旅游者達103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00億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5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9500萬美元;基礎建成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關鍵區。其它民族地域。到,努力爭取旅游總收入在4.5億元基礎上翻一番,達成10億元。(四)總體布局。依據資源特征和開發條件,以旅游線路為依靠,圍繞旅游景區、旅游城鎮、旅游通道三個步驟,形成“54321”計劃布局。5條精品線路:九環線、川西環線、“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線、香格里拉環線、大小涼山環線;4大旅游經濟區:大九寨國際休閑度假旅游區、熊貓生態文化旅游區、香格里拉生文化生態旅游區、彝族文化休閑度假旅游區;3個旅游集散中心:以九黃機場、西昌機場、康定機場為依靠建設旅游集散中心;21個關鍵旅游景區:以九寨溝、邛海、海螺溝等形成比較完善世界級、國家級旅游景區體系;10個特色旅游城鎮:以九寨溝縣漳扎鎮、普格縣螺髻山鎮、丹巴縣章谷鎮等基礎建成民族地域功效齊全、特色鮮明旅游城鎮。三、關鍵工作(一)完善旅游計劃和項目策劃開發。1.圍繞線路完善旅游計劃。科學編制旅游城鎮、旅游景區計劃,旅游計劃應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計劃和城鎮總體計劃,并加強旅游計劃和自然生態保護區、文化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計劃協調。加緊修編阿壩州、涼山州、甘孜州旅游發展總體計劃,完善環貢嘎山兩小時旅游圈計劃體系,加緊推進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計劃制訂;完善21個關鍵旅游景區、10個特色旅游城鎮旅游計劃編制;開啟川西環線旅游要素整合方案制訂,編制香格里拉環線、大小涼山旅游環線和10條精品旅游小環線要素整合方案。加大各級各類文化資源,包含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利用計劃力度。推進九環線和“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線線路統籌實施。各級政府要從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題經費用于計劃編制,并認真組織實施。2.策劃和開發重大旅游項目。依靠民族地域旅游資源優勢,每十二個月策劃、推出3—5個條件好、市場潛力大重大旅游項目,建立民族地域旅游招商項目庫;省、州主動搭建旅游融資平臺,實施旅游產業鏈招商,激勵和吸引多個經濟成份投入民族地域旅游產業,逐步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實現旅游資本市場供需有效對接;做好重大項目標跟蹤落實,推進項目建設和旅游經濟區形成,培育和做大做強旅游骨干企業,促進區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和整體升級。(二)加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1.加強旅游交通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根據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綜合交通樞紐發展計劃,加緊九黃機場、西昌機場、康定機場等3個旅游集散中心建設,爭取開設九黃機場航空口岸,完善康定機場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加緊稻城亞丁機場、馬爾康機場、成全部—九寨溝—甘肅哈達鋪鐵路建設,加緊成昆鐵路復線立項和開工建設;加緊旅游景區、城鎮、通道公路建設,關鍵加緊雅西高速公路、西攀高速公路建設和瀘沽湖—亞丁等公路建設,和康東路、G318-G317連接線改造升級,主動爭取中央對G318、G317線改造升級支持,推進本省民族地域和云南、西藏、甘肅、青海等周圍省區聯動發展旅游交通環線建設。根據《四川省旅游道路建設標準》、《四川省旅游標志標牌設置標準》,完善旅游線路上旅游標志標牌、旅游服務區、緊搶救援及基礎醫療設施、安全設施、汽車營地、旅游汽車租賃維修等配套設施建設,實現手機信號全覆蓋,完善沿線旅游信息化服務系統。加緊旅游景區文化設施和環境保護設施建設。2.加緊旅游城鎮建設。根據計劃和標準,突出民族地域地域特色文化,加緊松潘、鹽源、康定等旅游強縣建設;完善和提升城鎮現代旅游功效,加緊建設阿壩州漳扎鎮、川主寺鎮、日隆鎮、耿達鎮,涼山州螺髻山鎮、瀘沽湖鎮、雷波黃瑯水鄉古鎮,甘孜州磨西鎮、新全部橋鎮、章谷鎮等10個特色旅游小城鎮。爭取申報一批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3.加緊旅游飯店服務設施建設。關鍵發展經濟型酒店、汽車旅館。加緊星級飯店提檔升級,突出民族特色,滿足游客多層次、個性化服務需求。努力爭取建成4家五星級飯店、12家四星級飯店、40家以上經濟型酒店和汽車旅館。(三)著力打造旅游精品。1.開發和建設21個精品旅游景區。根據《四川省旅游景區建設標準》,繼續完善大九寨國際休閑度假旅游區,做優“九寨、黃龍”國際品牌;推進建成熊貓生態文化旅游區,做精“熊貓”國際品牌;加速建設香格里拉文化生態旅游區,做強“香格里拉”國際品牌;加緊建設彝族文化休閑度假旅游區,做響“陽光度假”品牌。以四大旅游經濟區為依靠,建設精品景區。阿壩州關鍵建好九寨溝、黃龍、臥龍、四姑娘山、達古冰川、疊溪—松坪溝、川西北黃河大草原、卓克基官寨等8個旅游景區;涼山州關鍵建好邛海—瀘山、螺髻山、溪洛渡-馬湖、瀘沽湖、會理古城、彝海結盟等6個旅游景區;甘孜州關鍵建好海螺溝、跑馬山—木格措、九龍伍須海、甲居藏寨、稻城亞丁、措普國家森林公園、瀘定鐵索橋等7個旅游景區。2.著力建設10條精品旅游小環線。以自然生態和原生性文化為基礎,在環境承載范圍內,以加強環境保護、節省資源為關鍵,合理設計旅游線路。以5條精品線路為根本,關鍵建設九寨溝—松潘古城生態文化體驗旅游線、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生態旅游線、卓克基官寨—桃坪羌寨藏羌文化風情體驗旅游線、達古冰川—紅原—若爾蓋雪山草地紅色體驗旅游線、西昌邛海—航天城—螺髻山休閑度假旅游線、西昌邛海—瀘沽湖陽光體驗旅游線、木里?洛克九百里旅游線、海螺溝—跑馬山—木格措冰川溫泉浪漫休閑旅游線、丹巴甲居—瀘定鐵索橋康巴風情體驗旅游線、香格里拉—太陽谷生態?文化探秘旅游線等10條旅游小環線。3.圍繞“長征豐碑”專題,使紅色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緊密結合。以“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線為統領,充足發揮發展政府、企業、居民和從業人員三個主體主動作用,圍繞旅游線路旅游景區、旅游城鎮和旅游通道三大步驟,計劃建設旅游形象、旅游功效和旅游機制,整合旅游線路各方要素,提升旅游線路整體競爭力和吸引力,使紅色旅游發展和沿線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富民惠民結合起來,使紅色旅游成為帶動民族地域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四)推進民族文化旅游建設。1.保護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大力保護和充足利用民族地域豐厚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充足挖掘民族文化內涵。申報和建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強化文化資源對旅游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作用。重視藏、羌、彝等民族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和保護,開展民族地域民間傳說和英雄小說整理編輯和出版工作,創作和推出一批反應本省民族地域文化風情歌舞、影視、戲劇作品。做好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基礎工作,關鍵做好藏羌碉樓村寨等遺產申報,同時做好貢嘎山—海子山—稻城亞丁自然遺產、瀘沽湖自然和文化遺產、《康定情歌》和《格薩爾王》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備選工作。2.開發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突出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生產和生活方法,增加民族文化旅游魅力和市場競爭力。計劃和建設一批民族文化展示場館、民族文化旅游景區。在民族地域主動推廣民族文化體驗“五個一”,讓游客在文化旅游活動中“游覽一個民族村寨,觀賞一臺民族歌舞,品嘗一頓民族風味,購置一件民族商品,過上一次民族節日”。抓住文化部中國對外文化集團企業支持甘孜州圍繞康定情歌品牌,打造跑馬山國際轉山會機遇,打造民族文化產業長廊,開發系列文化旅游產品。支持教授、學者開展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努力推進理論研究結果產業化。3.策劃包裝一批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大型旅游商演劇目。將民俗、節慶活動打造為特色旅游產品,激勵發展旅游演藝團體,打造旅游文藝演出品牌。擴大阿壩州《藏謎》、涼山州《火?圖騰》、甘孜州《圣潔甘孜?情歌家鄉》等民族旅游商演劇目標市場影響力,努力爭取再培育、挖掘一批原生態、高品質民族旅游品牌劇目。(五)實施牧(農、林)家樂工程。1.加緊發展民族地域牧(農、林)家樂。民族村寨、民居是民族本土基礎生產、生活單元。實施民族地域“百千萬”牧(農、林)家樂工程,建設好100個特色牧(農、林)家樂示范鄉、1000個特色牧(農、林)家樂示范村、10000個特色牧(農、林)家樂示范戶,計劃布局好一批“藏家樂”、“羌家樂”、“彝家樂”和特色家庭旅館。抓好富民安康工程、藏區民生工程落實,實現旅游脫貧致富、富民惠民。每十二個月在三州各選擇一個旅游資源豐富縣,以牧(農、林)家樂工程為切入點開展旅游扶貧示范工作。2.促進旅游富民惠民。以政府為主導,整合新農村建設、城鎮統籌和扶貧、以工代賑等政策資源,推進村寨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牧民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分批、分類培訓從業人員,提升農牧民增收致富技能。以農牧民為主體,根據標準要求,改善民居內部住房、廚房、衛生間、消防等設施,購置家電設備,改善農牧民現代生活條件和水平,豐富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牧(農、林)家樂經營和放牧、務農互為補充、互為促進,形成適合本身家庭特點產業支撐和收入起源。3.激勵、扶持民族地域牧(農、林)家樂發展。各級政府要做好計劃、指導和服務工作,著力幫助處理牧(農、林)家樂小額貸款、稅收優惠、道路、通訊、水電、廣播電視等問題;對“藏家樂”、“羌家樂”、“彝家樂”和特色家庭旅館旅游從業人員,無償培訓一般話、外語、衛生健康、烹飪技術、接待禮儀等旅游服務實用知識和基礎規范;加強規范化和標準化建設指導,建立民族地域家庭旅游經營新模式,帶動當地居民致富。(六)開發民族旅游商品。1.開發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充足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適應市場需求,設計、生產、包裝含有民族和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挖掘、保護、傳承民間手工技藝,關鍵發展民族手工藝品、土特產品、民族民間生活和節慶用具,促進旅游商品特色化、多樣化、系列化、規模化。2.計劃建設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市場。結合地方商業網點計劃,在阿壩州形成8個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場,在涼山州形成6個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場,在甘孜州形成6個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場。3.開發含有民族、地方特色餐飲。完善九環線特色餐飲點布局,提升旅游餐飲點餐飲質量和服務水平;加大川西環線、大小涼山環線、香格里拉環線、“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線等旅游餐飲服務設施建設。培育、形成各具特色餐飲品牌。(七)強化旅游宣傳促銷。1.強化旅游品牌和線路營銷。圍繞九寨黃龍、熊貓、香格里拉、陽光度假等旅游品牌和5條精品線路,制訂民族地域旅游營銷計劃及宣傳促銷計劃;組織系列特色鮮明、有影響旅游宣傳促銷活動;制訂優惠政策,支持民族地域主動參與中國外旅交會、旅游會展等大型活動;加強網絡營銷,完善民族地域旅游外文網頁建設,開展大型網絡宣傳推廣活動。2.做大、做響一批民族旅游節慶活動。著重包裝策劃好阿壩州國際熊貓節、涼山州彝族國際火把節和甘孜州中國康定情歌節等特色旅游節慶活動,培育成世界性旅游節慶,提升民族地域和本省美譽度、著名度。3.推進營銷整合。整合政府、旅游企業、航空企業和媒體營銷資源,建立聯合促銷機制,親密民族地域之間、民族地域和周圍地域之間宣傳促銷合作,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各方聯合、市場化運作宣傳促銷格局。(八)優化旅游發展環境。1.優化旅游投融資環境。可將景區門票收入作為擔保或質押進行融資,主動引入國際中國資本,用于旅游景區資源保護和開發建設。探索實施收費還貸等優惠政策,吸引中國外大集團、大企業參與民族地域基礎設施、旅游重大項目建設和旅游資源開發。2.加強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制訂優惠政策,吸引優異旅游人才參與民族地域旅游發展。加強國家級景區和世界遺產地和國際相關組織人才交流合作。突出抓好分管旅游工作領導干部、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人員、旅游執法人員、旅游教育師資和旅游從業人員專題培訓,著力加強導游、講解員一般話和外語培訓。3.強化旅游市場綜合治理。根據屬地管理標準,健全旅游聯合執法機制,探索建立綜合執法體系。關鍵加強交通、購物、文藝演出、旅行社、導游等綜合整改,建立行政執法、社會監督、輿論監督、游客監督相結合旅游質量監督網絡。充足發揮工商等行政執法垂直管理部門作用,加大對旅游市場監管力度。發揮涉旅行業協會作用,強化標準指導,加強維權、自律、服務和協調,規范經營,誠信服務,提升旅游服務品質。強化規范服務,營造良好旅游環境,切實維護游客利益。4.打造安全旅游目標地。完善民族地域旅游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加強景區警務室建設,切實維護旅游景區治安秩序。強化旅游景區安全設施尤其是交通安全設施建設,切實加強對旅游交通工具資質、車況和司乘人員管理,抓好高原山地搶救,食品衛生監管體系,旅游景區、賓館飯店和家庭旅館等場所消防設施建設。完善民族地域自駕車旅游安全服務保障體系。推廣旅游者人身財產意外保險。做好索道、游樂等特種設施設備安全管理。四、政策和方法(一)扶持政策。1.圍繞產業發展尤其是資源開發和旅游經濟發展需要,大力發展民族地域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2.省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民族地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職業教育、醫療衛生、信息化、宣傳設施等方面資金投入和項目扶持力度。省旅游發展專題資金要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