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真題】2014年10月00395科學.技術.社會自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歷年真題】2014年10月00395科學.技術.社會自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歷年真題】2014年10月00395科學.技術.社會自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歷年真題】2014年10月00395科學.技術.社會自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歷年真題】2014年10月00395科學.技術.社會自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絕密★啟用前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國統一命題考試科學·技術·社會試卷(課程代碼00395)本試卷共4頁,滿分l0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考生答題注意事項:1.本卷所有試題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答在試卷上無效,試卷空白處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紙。2.第一部分為選擇題。必須對應試卷上的題號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的相應代碼涂黑。3.第二部分為非選擇題。必須注明大、小題號,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簽字筆作答。4.合理安排答題空間,超出答題區域無效。第一部分選擇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l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卡的相應代碼涂黑。未涂、錯涂或多涂均無分。1.在漢語中,“社會”一詞最早出現在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2.美國的STS內容結構可稱為A.研究一教育模式B.科學一技術模式C.理論一應用模式D.科學一探究模式3.科學社會學中的內在主義的代表模式是A.里昂模式B.加多模式C.庫恩模式D.默頓模式4.我國著名的“絲綢之路”形成于A.西周B.漢代C.唐代D.宋代5.第一次科學革命的起點是A.物理學革命B.天文學革命C.化學革命D.熱力學革命6.首次發明電話的是A.貝爾B.愛迪生C.德普勒D.莫爾斯7.現代管理的核心是A.計劃B.決策C.實施D.評價8.從歷史的角度看,科學和技術對管理的影響始于A.美國B.法國C.意大利D.英國9.STS學科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與A.英國B.法國C.德國D.日本10.以笛卡爾和牛頓為代表的邏輯思維方式是A.辯證思維方式B.機械論思維方式C.理性思維方式D.抽象思維方式11.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旨在防止全球變暖而要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條約是A.《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B.《京都議定書》C.《巴厘島路線圖》D.《哥本哈根議定書》12.中共中央、國務院于l995年5月頒布的《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要堅定不移地實施A.生態文明戰略B.協同發展戰略C.科教興國戰略D.國家創新戰略13.被稱為20世紀信息技術和理念發展的圣經是A.《數字化生存》B.《寂靜的春天》C.《學習的革命》D.《純粹理性批判》14.《單向度的人》一書的作者是A.馬克思B.默頓C.馬爾庫塞D.泰勒15.近百年來科學家為反對科學和技術成果被濫用而做出的努力,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三個階段是A.反戰與反生化武器B.反對原子武器的和平運動C.解決環境問題與生態危機D.應對新科學技術的挑戰16.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中,聞名于世的三大技術是陶瓷、絲綢與A.造紙B.釀酒C.指南針D.建筑17.生產關系的四個環節是指生產、分配、交換和A.消費B.制造C.貿易D.流通18.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五位一體”的是A.制度建設B.生態文明建設C.國際交流D.道德建設19.1997年正式寫入十五大報告的是實施A.可持續發展戰略B.科教興國戰略C.創新驅動戰略D.信息高速公路計劃20.當代科學、技術與社會三者關系中,核心是A.科學B.技術C.社會D.發展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2分,共1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卡”的相應代碼涂黑。未涂、錯涂、多涂或少涂均無分。21.科學結構的門類包括A.自然科學B.社會科學C.人文科學D.運用科學E.實證科學22.STS的發展經歷的階段包括A.多學科B.融合學科C.交叉學科D.超學科E.邊緣學科23.科學、技術與社會之問互動的模式主要包括A.科學技術化B.技術的科學化C.科學技術的社會化D.社會的科學技術化E.社會發展生態化24.科學和技術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結構中的A.產業結構B.勞動結構C.消費結構D.國際貿易結構E.社會生產部門結構25.200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公布的《2006—2011年戰略規劃》確立的NSF的戰略目標是A.發現B.遠景C.學習D.研究性設施E.管理26.科學、技術與社會教育的教師素質具有的特點有A.單一性B.綜合性C.開放性D.社會性E.封閉性27.《德國高科技戰略》中確定的創新目標是A.為創造健康而安全的生活創新B.制造技術創新C.為創造信息化與出行便捷的生活創新D.實現關鍵橫斷技術的創新E.納米技術創新第二部分非選擇題三、填空題(本大題共l0小題,每小題l分,共l0分)請在答題卡上作答。四、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l0分)請在答題卡上作答。38.技術39.研究綱領40.科學技術的倫理規范41.可持續發展42.大科學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請在答題卡上作答。43.簡析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建設策略。44.簡析科學對技術發展的拉動作用。45.教育對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46.簡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