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_第1頁
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_第2頁
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_第3頁
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_第4頁
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第四章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概述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調查大氣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地表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聲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第一節概述一、目的二、環境現狀調查的一般原那么三、環境現狀調查的方法一、目的調查清楚工程附近現有污染源情況并進行評價,明確主要的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特別是與擬評價工程有關的污染源。調查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調查清楚工程所在區域環境質量狀況,對照評價標準進行評價。明確環境功能是否達標?存在哪些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二、環境現狀調查的一般原那么根據建設工程污染源及所在地區的環境特點,結合各專項影響評價的工作等級,確定各環境要素的現狀調查范圍,并篩選出應調查的有關參數。應充分搜集和利用現有的有效資料,當這些資料不能滿足要求時,需進行現場調查和測試。對環境中與評價工程有密切關系的內容應全面、詳細調查,給出定量的數據并做出分析或評價。三、環境現狀調查的方法1、收集資料法2、現場調查法3、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分析方法1.收集資料法途徑:網絡、圖書館、相關部門〔電子文件、hardcopy、手抄〕關鍵點:注意資料的有效性、注意核實!優點:應用范圍廣、收效大,比較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而且可能取得長時間的歷史資料!缺點:此方法只能獲得第二手資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補充。2.現場調查法

方法:現場觀察、路線調查、現場監測注意:針對不同要素采用不同的方法。調查內容與深度與評價等級有關。優點:可以針對使用者的需要,直接獲得第一手的數據和資料,以彌補收集資料法的缺乏。缺點:這種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較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有時還可能受季節、儀器設備條件的限制3.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分析方法方法:衛星遙感圖、航片。〔購置、網上〕。GIS、GPS優點:可從整體上了解一個區域的環境特點,可以弄清人類無法到達地區的地表環境情況,如一些大面積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缺點:此方法不十分準確,不宜用于微觀環境狀況的調查,一般只用于輔助性調查。在環境現狀調查中,使用此方法時,絕大多數情況不使用直接飛行拍攝的方法,只判讀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衛星相片方法搜集資料法現狀調查法遙感法特點應用范圍廣,收效大、較節省人力、物力、時間直接獲取第一手材料,可彌補搜集資料法的不足從整體上了解環境特點,特別是人們不易開展現狀調查的地區局限性只能獲得第二手資料,往往不全面,需要補充工作量大,耗費人力物力時間,往往受季節、儀器設備條件的限制精度不高,不宜用于微觀環境狀況調查。第二節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調查一、自然環境調查的根本內容與技術要求二、社會環境調查的根本內容與技術要求一、自然環境調查的根本內容與技術要求1.地理位置2.地質3.地形地貌4.氣候與氣象5.地面水環境6.地下水環境7.土壤與水土流失8.動、植物與生態二、社會環境調查的根本內容與技術要求1.社會經濟人口工業與能源農業與土地利用交通運輸2.文物與景觀文物指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景觀一般指具有一定價值必須保護的特定的地理區域或現象。3.人群健康狀況第三節大氣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一、大氣污染源調查二、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三、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四、氣象觀測資料調查一、大氣污染源調查對于一、二級評價工程,應調查、分析工程的所有污染源〔對于改、擴建工程應包括新、老污染源〕、評價范圍內與工程排放污染物有關的其他在建工程、已批復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未建工程等污染源。如有區域替代方案,還應調查評價范圍內所有的擬替代的污染源。對于三級評價工程可只調查、分析工程污染源。〔一〕大氣污染源調查與分析對象一般對于新建工程可通過類比調查、物料衡算或設計資料確定對于評價范圍內的在建和未建工程的污染源調查,可使用已批準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的資料對于現有工程和改、擴建工程的現狀污染源調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數據或進行實測對于分期實施的工程工程,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內的驗收監測資料、年度例行監測資料或進行實測〔二〕污染源調查與分析方法1.現場實測法對于排氣筒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可根據實測的廢氣流量和污染物濃度,按下式計算:Qi=QN·ci×10-6式中:Qi——廢氣中i類污染物的源強,kg/h;QN——廢氣體積〔標準狀態〕流量,m3/h;ci——廢氣中污染物i的實測質量濃度,mg/m32.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是對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物料情況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科學方法,按下式計算:?G投入=?G產品+?G流失上式既適用于整個生產過程中的總物料衡算,也適用于生產過程中任何工藝過程某一步驟或某一生產設備的局部衡算通過物料衡算,可明確進入環境中氣相、液相、固相的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3.排污系數法

根據《產排污系數手冊》提供的實測和類比數據,按規模、污染物、產污系數、末端處理技術以及排污系數來計算污染物的排放量,《產排污系數》《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業污染源產排污系數手冊》。污染源排污概況調查在滿負荷排放下,按分廠或車間逐一統計各有組織排放源和無組織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對改、擴工程應給出:現有工程排放量、擴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現有工程改造后的污染物預測削減量,并按上述三個量計算最終排放量對于毒性較大的污染物還應估計其正常排放量對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還應給出周期性排放系數,周期性排放系數取值為0~1,一般可按季節、月份、星期、日、小時等給出周期性排放系數〔三〕污染源調查內容一級評價工程污染源調查點源調查內容排氣筒底部中心坐標以及排氣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排氣筒幾何高度〔m〕及排氣筒出口內徑〔m〕煙氣出口速度〔m/s〕排氣筒出口處煙氣溫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況,年排放小時數〔h〕毒性較大物質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況,年排放小時數〔h〕面源調查內容面源位置坐標,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況,年排放小時數〔h〕體源調查內容體源中心點坐標,以及體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體源高度〔m〕體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況,年排放小時數體源的邊長〔m〕體源初始橫向擴散參數〔m〕,初始垂直擴散參數〔m〕線源調查內容線源幾何尺寸〔分段坐標〕,線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寬度〔m〕,街道街谷高度〔m〕各種車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平均車速〔km/h〕,各時段車流量〔輛/h〕、車型比例二、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現狀調查資料來源收集評價范圍內及鄰近評價范圍內的各例行空氣質量監測點的近三年與工程有關的監測資料收集近三年與工程有關的歷史監測資料進行現場監測現有監測資料的有效性規定涉及《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污染物的各類監測資料的統計內容與要求,均應滿足該標準中各項污染物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涉及GB3095-1996中各項污染物的分析方法應符合GB3095-1996對分析方法的規定現狀監測資料的分析對照各污染物有關的環境質量標準,分析其長期濃度〔年均濃度、季均濃度、月均濃度〕、短期濃度〔日平均濃度、小時平均濃度〕的達標情況。假設監測結果出現超標,應分析其超標率、最大超標倍數以及超標原因。分析評價范圍內的污染水平和變化趨勢三、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1.監測因子凡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屬于常規污染物的應篩選為監測因子工程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中有國家或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的或者有《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79〕中的居住區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允許濃度的,也應篩選為監測因子對于沒有相應環境質量標準的污染物,且屬于毒性較大的,那么應按照實際情況,選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為監測因子,同時應給出參考標準值和出處2.監測制度一級評價工程應進行二期〔冬季、夏季〕監測;二級評價工程可取一期不利季節進行監測,必要時應做二期監測;三級評價工程必要時可做一期監測每期監測時間,至少應取得有季節代表性的7天有效數據,采樣時間應符合監測資料的統計要求對于評價范圍內沒有排放同種污染物的工程,可減少監測天數對于局部無法進行連續監測的特殊污染物,可監測其一次濃度值,監測時間須滿足所用評價標準值的取值時間要求空氣質量現狀監測制度3.監測布點監測點設置應根據工程的規模和性質,結合地形復雜性、污染源及環境空氣保護目標的布局,綜合考慮監測點設置數量。一級評價工程,監測點應包括評價范圍內有代表性的環境空氣保護目標,點位不少于10個;二級評價工程,監測點應包括評價范圍內有代表性的環境空氣保護目標,點位不少于6個。對于地形復雜、污染程度空間分布差異較大、環境空氣保護目標較多的區域,可酌情增加監測點數目。三級評價工程,假設評價范圍內已有例行監測點位,或評價范圍內有近3年的監測資料,且其監測數據有效性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那么-大氣環境》〔HJ2.2-2023〕有關規定,并能滿足工程評價要求的,可不再進行現狀監測,否那么,應設置2~4個監測點。假設評價范圍內沒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種特征污染物的,可適當減少監測點位。對于公路、鐵路等工程,應分布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評價范圍內,選擇有代表性的環境空氣保護目標設置監測點位。城市道路工程,可不受上述監測點設置數目限制,可以根據道路布局和車流量狀況,并結合環境空氣保護目標的分布情況,選擇有代表性的環境空氣保護目標設置監測點位。監測點的布設應盡量全面、客觀、真實反映評價范圍內的環境空氣質量一級評價工程:以監測期間所處季節的主導風向為軸向,取上風向為0°,至少在約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設置1個監測點,在主導風向下風向距離中心點〔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離,加密布設1~3個監測點。各監測期環境空氣敏感區的監測點位置應重合。預測受工程影響的高濃度區的監測點位,應根據各監測期所處季節主導風向進行調整。二級評價工程:以監測期間所處季節的主導風向為軸向,取上風向為0°,至少在約0°、90°、180°、270°、方向上各設置1個監測點,在主導風向下風向應加密布點。如需要進行二期監測,應與一級評價工程相同,根據各監測期所處季節主導風向調整監測點位。三級評價工程:以監測期間所處季節的主導風向為軸向,取上風向為0°,至少在約0°、180°方向上各設置1個監測點,在主導風向下風向應加密布點,也可根據局地地形條件、風頻分布特征以及環境功能區、環境空氣保護目標所在方位做適當調整。各個監測點要有代表性,環境監測應能反映各環境敏感區域、各環境功能區的環境質量,以及預計受工程影響的高濃度區的環境質量。城市道路評價工程:對于城市道路等線源工程,應在工程平均范圍內,選取有代表性的環境空氣保護目標設置監測點。監測點的布設還應結合敏感點的垂直空間分布進行設置。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置的周邊環境應符合相關環境監測技術標準的規定。監測點周圍空間應開闊,采樣口水平線與周圍建筑物的高度夾角小于30°;監測點周圍應有270°采樣捕集空間,空氣流動不受任何影響;避開局地污染源的影響,原那么上20m范圍內應沒有局地排放源;避開樹木和吸附力較強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圍內沒有綠色喬木、灌木等。同時注意監測點的可到達性和電力保證。4.監測采樣

污染物濃度數據有效性的最低要求〔GB3095-2023〕5.同步氣象資料要求應同步收集工程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與各環境空氣質量現狀監測時間相對應的常規地面氣象觀測資料6.監測結果統計分析監測結果統計分析內容包括分析各監測點大氣污染物不同取值時間的濃度變化范圍,各取值時間最大濃度值占相應標準濃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標率,評價其達標情況,并分析大氣污染物濃度的日變化規律,大氣污染物濃度與地面風向、風速等氣象因素和污染源排放的關系,以及分析重污染時間分布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參加統計計算的監測數據必須是符合要求的監測數據。對于個別極值,應分析出現的原因,判斷其是否符合標準的要求,不符合監測技術標準要求的監測數據不參加統計計算,未檢出的點位數計入總監測數據個數中。對于國家未公布標準的監測工程,一般不進行超標率計算。現狀監測數據達標分析分析處理各時段監測數據時應反映其原始有效監測數據,小時、日均等監測濃度應是從最小監測值到最大監測值的濃度變化范圍值,即cmin~cmax的濃度范圍,并分析最大濃度cmax占標率,和監測期間的超標率以及達標情況超標率=超標數據個數/總監測數據個數×100%監測數據的變化規律分析分析各監測數據的日變化規律,選取典型變化規律,繪制污染物日變化圖,參考同步氣象資料和周圍污染源分布于排放情況分析其變化規律,并分析重污染時間分布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四、氣象觀測資料調查1.氣象觀測資料調查的根本原那么氣象觀測資料的調查要求與工程的評價等級有關,還與評價范圍內地形復雜程度、水平流是否均勻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連續穩定有關。對于各級評價工程,均應調查評價范圍20年以上的主要氣候統計資料。對于一、二級評價工程,還應調查逐日、逐次的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及其他氣象觀測資料2.氣象觀測資料調查要求一級評價工程評價范圍小于50km條件下,須調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并按選取的模式要求,調查必需的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評價范圍大于50km條件下,須調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和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調查要求:調查距離工程最近的地面氣象觀測站,近5年內的至少連續3年的常規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如果地面氣象觀測站與工程的距離超過50km,并且地面站與評價范圍的地理特征不一致,還需進行補充地面氣象觀測。常規空氣氣象探測資料調查要求:調查距離工程最近的高空氣象探測站,近5年內的至少連續3年的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如果高空氣象探測站與工程的距離超過50km,高空氣象資料可采用中尺度氣象模擬50km內的格點氣象資料。二級評價工程氣象觀測資料調查根本要求同一級評價工程對應的氣象觀測資料年限要求為近3年內的至少連續1年的常規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和高空氣象探測資料3.氣象觀測資料調查內容地面氣象觀測資料:時間〔年、月、日、時〕、風向〔以角度或按16個方位表示〕、風速、干球溫度、低云量、總云量。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一般應至少調查每日1次〔北京時間08點〕的距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高空氣象探測資料。觀測資料的常規調查工程包括:時間〔年、月、日、時〕、探空數據層數、每層的氣壓、高度、氣溫、風速、風向〔以角度或按16個方位表示〕。按照HJ2.2-2023所推薦的進一步預測模式,輸入的地面氣象觀測資料需要逐日每天24次的連續觀測資料,對于每日實際觀測次數缺乏24次的,應在應用氣象資料前對原始資料進行插值處理。插值方法可采用連續均勻插值法〔實際觀測次數為一日4次或8次〕或者均值插值法〔實際觀測次數為一日8次以上〕。4.補充地面氣象觀測如果地面氣象觀測站與工程的距離超過50km,并且地面站與評價范圍的地理特征不一致,還需進行補充地面氣象觀測。在評價范圍內設立補充地面氣象觀測站,站點位置應符合相關地面氣象觀測標準的要求。一級評價的補充觀測應進行為期1年的連續觀測;二級評價的補充觀測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季節進行連續觀測,觀測期限應在2個月以上。補充地面氣象觀測數據可作為當地長期氣象條件參與大氣環境影響預測。5.常規氣象資料分析內容溫度:對于一、二級評價工程,需統計長期地面氣象資料中每月平均溫度的變化情況,并繪制年平均溫度月變化曲線圖。一級評價工程還需酌情對污染較嚴重時的高空氣象探測資料做溫廓線的分析,并分析逆溫層出現的頻率、平均高度范圍和強度。風速:對于一、二級評價工程需統計月平均風速隨月份的變化和季小時平均風速的變化。一級評價工程還需酌情對污染較嚴重時的高空氣象探測資料做風廓線的分析,并分析不同時間段大氣邊界層內的風速變化規律。風向、風頻:對于一、二級評價工程,需統計在所收集的長期地面氣象資料中,每月、各季及長期平均各風向風頻變化情況。統計在所收集的長期地面氣象資料中,各風向出現的頻率,靜風頻率單獨統計;并在極坐標中按各風向標出其頻率的大小,繪制各季及年平均風向玫瑰圖。風向玫瑰圖應同時附當地氣象臺站多年〔20年以上〕氣候統計資料的統計結果。主導風向:某區域的主導風向應有明顯的優勢,其主導風向角風頻之和應≥30%,否那么可稱該區域沒有主導風向或主導風向不明顯。氣象要素風:風向、風速等。空氣質點的水平運動——風空氣質點的垂直方向運動——對流10m高處一定時間內的平均值正點前10min的平均風速、風向風廓線:風速隨高度變化的曲線——適合高度小于300m。不同穩定度下的p值穩定度ABCDE-F城市0.100.150.200.250.30鄉村0.070.070.100.150.25主導風向:主導風向指風頻最大的風向角的范圍。

風向角范圍一般為45度左右。

對于以16方位角表示的風向,主導風向一般是指連續2~3個風向角的范圍。

其主導風向角風頻之和應≧30%,否那么可稱該區域沒有主導風向或主導風向不明顯。五、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目前采用比較直觀、簡單的單項評價指數法空氣污染指數空氣污染指數〔AirPollutionIndex,簡稱API〕就是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濃度簡化成為單一的概念性指數值形式,并用于分級表征空氣污染程度和空氣質量狀況。這種方法適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空氣污染指數的分級標準是:〔1〕空氣質量指數API50對應的污染物濃度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一級標準;〔2〕API100對應的污染物濃度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二級標準;〔3〕API更高值段的分級對應于各種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影響時的濃度限制。為了對空氣污染綜合分級,首先需按單項污染因子計算空氣污染指數。參照上述空氣污染指數分級標準的一些原那么,每個單項有著各自的分級標準。空氣污染指數分級標準〔試行〕 API空氣質量級別空氣質量狀況對健康的影響0~50I優可正常活動51~100II良可正常活動101~150IIIIII1

輕微污染長期接觸,易感人群出現癥狀151~200III2

輕度污染長期接觸,健康人群出現癥狀201~250IVIV1

中度污染一定時間接觸后,健康人群出現癥狀251~300IV2

中度重污染一定時間接觸后,心臟病和肺病患者癥狀顯著加劇>300V重度污染健康人群明顯強烈癥狀,提前出現某些疾病空氣污染指數API的計算方法空氣質量描述空氣質量等級API二氧化硫濃度可吸入顆粒物嚴重污染V5002620

4002100

中度污染IV3001600

輕度污染III200250350良II100150150優I505050根據測得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值是200μg/Nm3,計算API將監測點的各項污染物濃度日均值與各自的分級標準限值相比較,確定對應于該濃度值時API所在的API指數區間,再按照插值法計算該污染物濃度的API值。空氣污染指數及其報告污染參數選取根據我國空氣污染的特點和污染防治重點,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工程定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總懸浮顆粒物。空氣污染指數分級及其濃度限值空氣污染指數的范圍從0到500,其中50、100、200分別對應于我國空氣質量標準中日均值的一、二、三級標準的污染物濃度限值,500點那么對應于對人體健康產生明顯危害的污染水平。空氣污染指數的計算方法空氣污染分指數的計算污染物的分指數Ii,可由其實測的濃度值Ci按照分段線性方程計算。對于第i種污染物的第j個轉折點(Ci,j,Ii,j)的分指數值和相應的濃度值,可由表1確定。當第i種污染物濃度Ci,j≤Ci≤Ci,j+1時:其分指數

式(1)

式中:Ii:第i種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數;Ci:第i種污染物的濃度監測值;Ii,j:第i種污染物j轉折點的污染分項指數值;Ii,j+1:第i種污染物j+1轉折點的污染分項指數值;Ci,j:第j轉折點上i種污染物的(對應于Ii,j)濃度限值;Ci,j+1:第j+1轉折點上i種污染物(對應于Ii,j+1)濃度限值。污染指數的計算結果只保存整數,小數點后的數值全部進位。空氣污染指數確實定各種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數都計算出以后,取最大者為該區域或城市的空氣污染指數API,那么該項污染物即為該區域或城市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API=max〔I1,I2,…Ii,…In〕

其中:Ii為第i種污染物的分指數;n為污染物的工程數。例如假定某地區TSP的監測值為0.325毫克/立方米,其污染指數的計算如下:按照表1,TSP實測濃度0.325毫克/立方米介于0.300毫克/立方米和0.500毫克/立方米之間,即按照污染指數的分段線形關系的第2段進行計算,此處濃度限值C1,2=0.300毫克/立方米,C1,3=0.500毫克/立方米,而相應的分指數值I1,2=100,I1,3=200,那么TSP的污染分指數為:

TSP的分指數為113;用相似方法由其它污染物的監測濃度計算分指數分別為105〔SO2〕和75〔NOx〕。那么總體上取污染指數最大者報告該地區的空氣污染指數:API=max〔113,105,75〕=113首要污染物為總懸浮顆粒物〔TSP〕。例:某地區的PM10日均值為0.215mg/m3,SO2日均值為0.105mg/m3,NO2日均值為0.080mg/m3,試計算并報告該地區此日的空氣污染指數。〔1〕PM10實測濃度0.215mg/m3介于0.150mg/m3和0.250mg/m3之間,按此濃度范圍內污染指數與污染物的線性關系進行計算,濃度限值為0.150mg/m3時分指數值為100,濃度限值為0.250mg/m3時分指數值為200,那么PM10的污染分指數為:IPM10=〔〔200-100〕/〔0.250-0.150〕〕×(0.215-0.150)+100=165 其它污染物分指數分別為:ISO2=76,INO2=50 〔2〕空氣污染指數報告取污染指數最大者報告該地區的空氣污染指數:API=max〔165,76,50〕=165報告內容:API指數:165質量級別:Ⅲ2級空氣狀況:輕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PM10〕空氣污染指數的發布使用空氣污染指數報告空氣質量時,一般應包含區域范圍、時間周期、首要污染物及污染指數和空氣質量級別;相應的空氣質量描述可暫不向社會和新聞媒體發布,只向各級政府報告供內部參考。當污染指數API值小于50時,那么不報告首要污染物。第四節地表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一、水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監測二、水環境現狀評價方法一、水環境現狀調查與監測水環境調查范圍應包括受建設工程影響較顯著的地面水區域在確定某具體建設開發工程的地面水環境現狀調查范圍時,應盡量按照將來污染物排放進入天然水體后可能到達水域使用功能質量標準要求的范圍,并考慮評價等級的上下〔評價等級高時調查范圍取偏大值,反之取偏小值〕后決定。當下游附近有敏感區〔如水源地、自然保護區等〕時,調查范圍應考慮延長到敏感區上游邊界,以滿足于此敏感區所受影響的需要。〔一〕調查范圍根據當地水文資料初步確定河流、湖泊、水庫的豐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同時確定最能代表這三個時期的季節或月份。遇氣候異常年份,要根據流量實際變化情況確定。對有水庫調節的河流,要注意水庫放水或不放水時的水量變化。評價等級不同,對調查時期的要求亦有所不同。當被調查的范圍內面源污染嚴重,豐水期水質劣于枯水期時,一、二級評價的各類水域應調查豐水期,假設時間允許,三級評價也應調查豐水期。冰封期較長的水域,且作為生活飲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域或漁業用水時,應調查冰封期的水質、水文情況。〔二〕調查時間對水環境調查時期的要求河流根據評價等級與河流的規模決定工作內容。感潮河口根據評價等級及河流的規模決定工作內容,其中除與河流相同的內容外,還有感潮河段的范圍,漲潮、落潮及平潮時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等。湖泊、水庫根據評價等級、湖泊和水庫的規模決定工作內容。降雨調查。需要預測建設工程的面源污染時,應調查理念的降雨資料,并根據預測的需要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三〕水文調查和水文測量污染源——凡對環境質量可以造成影響的物質和能量輸入污染物〔污染因子〕——輸入的物質和能量污染物的分類按排放方式可分為點源和面源按污染性質可分為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水體酸堿度〔pH值〕和熱效應四類。污染源調查以搜集現有資源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時才補充現場調查和現場測試〔如評價改、擴建工程時〕。〔四〕污染源調查調查的原那么點源調查的繁簡程度可根據評價等級及其與建設工程的關系而略有不同,評價等級高且現有污染源與建設工程距離較近時應詳細調查。調查的內容污染源的排放特點污染源排放數據用排水狀況廢水、污水處理狀況1.點源調查調查的原那么非點源調查根本上采用搜集資料的方法,一般不進行實測。調查的內容工業類非點源污染源其他非點源污染源污染源采樣分析方法污染源資料的整理與分析2.非點源調查常規水質因子——以《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所列的工程為根底,根據水域類別、評價等級及污染源狀況適當增減。特殊水質因子——根據建設工程特點、水域類別及評價等級以及建設工程所屬行業的特征水質參數表進行選擇,可以適當刪減。其他方面的因子——被調查水域的環境質量要求較高,且評價等級為一、二級,應考慮調查水生生物和底質。水生生物方面主要調查浮游動植物、藻類、底棲無脊椎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等;底質方面主要調查與建設工程排污水質有關的易積累的污染物。〔五〕選擇水質調查因子在調查范圍的兩端調查范圍內重點保護水域及重點保護對象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變幻出水質急劇變化處重點水工構筑物等附近水文站附近適當考慮擬進行水質預測的地點在建設工程擬建排污口上游500m處設置一個取樣斷面〔六〕河流水質采樣1.取樣斷面的布設斷面上取樣垂線確實定斷面上取樣垂線設置的主要依據為河寬。小河:在取樣斷面的主流線上設一條取樣垂線。大河、中河:河寬小于50m這,在取樣斷面上各距岸邊1/3水面寬處,設一條取樣垂線,共設兩條取樣垂線;河寬大于50m者,在取樣斷面的主流線上及距兩岸不小于0.5m,并有明顯水流的地方各設一條取樣垂線,即共設三條取樣垂線。特大河:取樣斷面上的取樣垂線應適當增加,而且主流兩側的垂線數目不必相等,擬設有排污口的一側可以多些。2.取樣斷面上取樣點的布設垂線上取樣點確實定垂線上取樣點設置的主要依據為水深。在一條垂線上,水深大于5m,在水面下0.5m處及在距河底0.5m處,各取樣一個。水深為1~5m時,只在水面下0.5m處取樣一個。在水深缺乏1m時,取樣點距水面不應小于0.3m,距河底也不應小于0.3m。對于三級評價的小河,不管河水深淺,只在一條垂線上一個點取樣,一般情況下取樣點應在水面下0.5m處,距河底也不應小于0.3m。取樣方式一級評價:每個取樣點的水樣均應分析,不取混合樣。二級評價:需要預測混合過程段水質的場合,每次應將段內各取樣斷面中每條垂線上的水樣混合成一個水樣。其他情況每個斷面每次只取一個混合水樣,即將斷面上各處所取水樣混勻成一個水樣。三級評價原那么上只取斷面混合水樣。河流取樣次數在所規定的不同規模河流、不同評價等級的調查時期中,每個水期調查一次,每次調查3~4d,至少有一天對所有已選定的水質因子取樣分析,其他天數根據預測需要,配合水文測量對擬預測的水質因子取樣。在不預測水溫時,只在采樣時測水溫;在預測水溫時,要測日水溫的變化情況,一般可采用每隔6h測一次的方法并分析計算日平均水溫。一般情況,每天每個水質因子只取一個樣,在水質變化很大時,應采用每間隔一定時間采樣一次的方法。當排污口擬建于河口感潮段內時,其上游需設置取樣斷面的數目與位置,應根據感潮段的實際情況決定,其下游取樣斷面的布設原那么與河流相同。取樣斷面上取樣點的布設和采樣方式同前述的河流局部。〔七〕河口水質的取樣1.取樣斷面布設原那么在所規定的不同規模河口、不同等級的調查時期中,每期調查一次,每次調查兩天,一次在大潮期,一次在小潮期;每個潮期的調查,均應分別采集同一天的高、低潮水樣;各監測斷面的采樣,盡可能同步進行。兩天調查中,要對已選定的所有水質參數取樣。在不預測水溫時,只在采樣時間測水溫;在預測水溫時,要測日平均水溫,一般可采用每隔4~6h測一次的方法求平均水溫。2.河口取樣次數〔八〕湖泊、水庫水質取樣1.取樣位置的布設原那么、方法和數目大、中型湖泊、水庫當建設工程污水排放量<50000m3/d時:一級評價每1~2.5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二級評價每1.5~3.5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三級評價每2~4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當建設工程污水排放量>50000m3/d時:一級評價每3~6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二、三級評價每4~7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小型湖泊、水庫當建設工程污水排放量<50000m3/d時:一級評價每0.5~1.5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二、三級評價每1~2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當建設工程污水排放量>50000m3/d時:各級評價每0.5~1.5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大、中型湖泊、水庫,當平均水深<10m時,取樣點設在水面下0.5m處,但此點距底不應<0.5m。當平均水深≥10m時,首先要根據現有資料查明此湖泊〔水庫〕有無溫度分層現象,如無資料可供利用,應先測水溫,找到斜溫層。找到斜溫層后,在水面下0.5m及斜溫層以下,距底0.5m以上處各取一個水樣。小型湖泊、水庫,當平均水深<10m時,在水面下0.5m處并距底不小于0.5m處設一取樣點;當平均水深≥10m時,在水面下0.5m處和水深10m并距底不小于0.5m處各設一取樣點。2.取樣位置上取樣點的布設對于小型湖泊、水庫,水深<10m時,每個取樣位置取一個水樣;如水深≥10m時,那么一般只取一個混混樣,在上下層水質差異較大時,可不進行混合。大、中型湖泊、水庫,各取樣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樣均不混合。3.取樣方式在所規定的不同規模湖泊〔水庫〕、不同評價等級的調查時期中,每期調查一次,每次調查3~4天,至少有一天對所有已選定的水質參數取樣分析,其他天數根據預測需要,配合水文測量對擬測得水質參數取樣。表層溶解氧和水溫每隔6h測一次,并在調查期內適當檢測藻類。4.湖泊、水庫取樣次數對設有閘壩受人工控制的河流,其流動狀況,在排洪時期為河流流動;用水時期,如用水量大那么類似河流,用水量小那么類似狹長水庫;在蓄水期也類似狹長型水庫。這種河流的取樣斷面、取樣位置、取樣點的布設及水質調查的取樣次數等可參考前述河流、水庫局部的取樣原那么酌情處理。受潮汐影響的河網,應按各河段的長度比例布設水質采樣、水文測量斷面。至于水質監測工程、取樣次數、斷面上取樣垂線的布設可參照前述河流、河口的有關內容。調查時應注意水質、流向、流量隨時間的變化。〔九〕水質調查取樣需注意的特殊情況河流、湖泊、水庫水樣保存、分析的原那么與方法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標準中未說明者暫先參考《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河口水樣保存、分析的原那么與方法依水樣的鹽度而不同。對水樣鹽度<0.3%者,采用河流、湖泊、水庫的原那么與方法;水樣鹽度≥0.3%者,按海灣原那么與方法執行。〔十〕水樣的采集、保存和分析現有水質資料主要從當地水質監測部門搜集。搜集的對象是有關水質監測報表、環境質量報告書及建于附近的建設工程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等技術文件中的水質資料。按照時間、地點和分析工程排列整理,收集所需資料,并盡量找出其中各水質參數間的關系及水質變化趨勢,同時收集到的同期水文資料一起,分析地面水環境各類污染物的凈化能力。〔十一〕現有水質資料的搜集、整理一個擬建項目的廢水排放量25000m3/d,排入流量為100m3/s的河流(為中河)其監測調查范圍多大?該河流上下游的地形、地物如下圖所示,請布設監測斷面和垂線。二、水環境現狀評價方法1.評價方法單因子指數評價法〔標準型指數單元〕一般水質因子:Si,j=Ci,j/Cs,jSi,j——標準指數ci,j——評價因子i在j點的實測統計代表值,mg/Lcs,j——評價因子i的評價標準限值,mg/L式中:SDO,j——DO的標準指數DOf——某水溫、氣壓條件下的飽和溶解氧濃度,mg/LT——水溫,℃DOj——溶解氧實測值,mg/LDOs——溶解氧的評價標準限值,mg/L特殊水質因子:DO的標準指數〔重點掌握〕例題:氣溫為23℃時,某河段溶解氧濃度為6.5mg/L,該河段屬于III類水體,如采用單項指數法評價,其指數為〔〕。〔根據GB3838-2002,III類水體溶解氧標準為≥5.0mg/L〕解:根據求得23℃時的DOf=8.57mg/L。根據DOs=5.0mg/L,DOj=6.5mg/L代入得SDO,j=0.58S

pH,jS

pH,j式中,SpH,j——pH的標準指數

pHj——pH實測值

pHsd——地面水水質標準中規定的pH值下限

pHsu——地面水水質標準中規定的pH值上限特殊水質因子:pH的標準指數〔重點掌握〕例題:某水樣pH為13,如采用單項指數法評價,其指數為?解:pH值大于7,所以采用S

pH,jpH

su=9,pHj=13,代入得SpH,j=3極值法——某水質因子的檢查數據量少,水質濃度變幅大均值法——某水質因子的監測數據量多,水質濃度變幅較小內梅羅法——某水質因子有一定的監測數據量,水質濃度變幅較大。2.實測統計代表值獲取的方法例題:某水域經5次監測溶解氧的濃度為:5.6mg/L,6.1mg/L,4.5mg/L,4.8mg/L,5.8mg/L,用內梅羅法計算溶解氧的統計濃度值是〔〕mg/L。解:C均=(5.6+6.1+4.5+4.8+5.8)/5=5.36mg/LC極=4.5mg/L代入公式:得C=4.95mg/L。例題某河段4個監測斷面的監測結果如下表所示,該河段的水質保護目標為GB3838-2002中的Ⅱ類水,試根據監測結果對該河段水環境質量現狀進行評價。水質單因子指數計算表評價結論該河段W1和W2斷面的CODCr和DO超標,W3和W4斷面的CODCr和BOD5超標該河段現狀水質達不到水環境目標要求,已受污染該河段主要污染因子為CODCr、BOD5、DO,污染類型為耗氧有機物污染。

例題某河段地表水監測結果見下表,請采用單因子水質指數進行評價,評價標準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Ⅲ類水質標準。作業1.某水域經過幾次監測CODcr的濃度為:16.9mg/L,19.8mg/L,17.9mg/L,21.5mg/L,14.2mg/L,用內梅羅法計算CODcr的統計濃度值是多少mg/L?2.氣溫為23℃時,某河段溶解氧濃度為4.5mg/L,該河段屬于Ⅱ類水體,如采用單項指數法評價,其指數為多少?〔根據GB3838-2002,Ⅱ類水體溶解氧標準為≥6mg/L〕3.某水樣pH為6.5,如采用單項指數法評價,其指數為多少?4.某建設工程COD的排放濃度為30mg/L,排放量為36000m3/小時,排入地表水的COD執行20mg/L,地表水上游COD的濃度是18mg/L,其上游來水流量50m3/s,那么其ISE是多少?第五節聲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一、聲環境質量現狀調查二、評價量的含義和應用三、環境噪聲現狀測量四、聲環境現狀監測的布點要求五、環境噪聲現狀評價方法六、典型工程環境噪聲現狀水平調查方法一、聲環境現狀調查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評價范圍內現有的噪聲源種類、數量及相應的噪聲級,評價范圍內現有的噪聲敏感目標及相應的噪聲功能區劃和應執行的噪聲標準,評價范圍內各功能區噪聲現狀,邊界噪聲超標狀況及受影響人口分布和敏感目標超標情況。調查方法——收集資料法、現場調查和測量法。二、評價量的含義及應用聲壓——聲波擾動引起的和平均大氣壓不同的逾量壓強。聲功率——單位時間內聲源輻射出來的總聲能量,或單位時間內通過某一面積的聲能。聲壓級——某聲壓p與基準聲壓p0之比的常用對數乘以20稱為該聲音的聲壓級。LP=20lg〔P/P0〕〔P0=2×10-5Pa〕聲功率級——某聲源的聲功率與基準聲功率之比的常用對數乘以10,稱為該聲源的聲功率級。LW=10lg〔W/W0〕W0為人耳聽閾聲功率10-12W。1、量度聲波強度的物理量2.A聲級LA和最大A聲級LAmaxA聲級在噪聲測量時,為了模擬人耳對聲音的反響,在噪聲測量儀器中安裝濾波器〔稱計權網絡〕,通過此計權網絡,中、低頻的聲音按比例衰減,1000Hz以上的高頻聲音無衰減。由此測得的聲壓級是基于計權網絡的聲級。測量聲級的計權網絡包括A、B、C、D等種類,由此測得的包含特定頻率的聲壓級分別稱為A、B、C、D聲級,單位分別記為dB(A)、dB(B)、dB(C)、dB(D)。A聲級與人耳對噪聲強度和頻率的感覺最相近,是應用最廣的評價量。倍頻帶聲級及其修正要精確測量噪聲的強度,需要通過頻譜分析〔濾波器〕,以了解噪聲源的特性。噪聲監測中常用等比帶寬濾波器進行頻譜分析,主要有倍頻程濾波器和1/3頻程濾波器。由此測得的噪聲級,是某一頻帶的聲級。測出聲源各頻帶聲級后,可以通過修正轉化A聲級,方法為:△Li——第i個頻帶的A計權網絡修正值〔dB〕;n——總倍頻帶數。

將某一段時間內連續暴露的不同A聲級變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聲級表示該段時間內的噪聲大小,單位為dB〔A〕。T時間段內某受聲點的等效連續A聲級的計算公式如下:如T時間段內的A聲級是按等時間間隔進行測量,Leq(A)的計算較為簡單。3.等效連續A聲級LAeq或Leq一日計權有效連續感覺噪聲級計算公式:式中:——N次飛行的有效感覺噪聲級的能量平均值,dB;N1——7時到19時的飛行次數;N2——19時到22時的飛行次數;N3——22時到7時的飛行次數。式中所需參數如飛機噪聲的EPNL與距離的關系,采用設計數據和飛機制造廠家的實測聲學參數或通過類比實測。4.計權等效連續感覺噪聲級LWECPN或WECPNL5.統計聲級〔累積百分聲級〕某點噪聲級較大波動時,需要統計某一時間段內不同大小聲級的分布情況,常用統計的方法進行數據整理。較多采用的方法是:把某一時間段內測量的聲級按從大到小排列,前10%、50%和90%的聲級分別相當于噪聲平均峰值、噪聲平均值和噪聲背景值,一般用L10、L50、L90表示。L10表示在取樣時間內10%的時間超過的噪聲級,相當于噪聲平均峰值;L50表示在取樣時間內50%的時間超過的噪聲級,相當于噪聲的平均值;L90表示在取樣時間內90%的時間超過的噪聲級,相當于噪聲的背景值。三、環境噪聲現狀測量聲環境質量監測執行GB3096-2023機場周圍飛機噪聲測量執行GB9661-88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測量執行GB12348-2023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測量執行GB22337-2023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測量執行GB12524-90鐵路邊界噪聲測量執行Gb12525-90城市軌道交通車站站臺噪聲測量執行GB14227-20061.環境噪聲測量標準方法獲得噪聲源數據有2個途徑:類比測量法;引用已有的數據。首先應考慮類比測量法。評價等級為一級,必須采用類比測量法;評價等級為二級、三級,可引用已有的噪聲源聲級數據。類比測量:在噪聲預測過程中,應選取與建設工程的聲源具有相似的型號、工況和環境條件的聲源進行類比測量,并根據條件的差異進行必要的聲學修正。引用已有的數據:引用類似的聲源聲級數據,必須是公開發表的、經過專家鑒定并且是按有關標準測量得到的數據。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指明被引用數據的來源。2.噪聲源數據獲得3.環境噪聲現狀測量要求

測量量環境噪聲測量量為等效連續A聲級;頻發、偶發噪聲,非穩態噪聲測量量還應用最大A聲級及噪聲持續時間;機場飛機噪聲的測量量為等效感覺噪聲級,然后根據飛行架次計算出計權等效連續感覺噪聲級。聲源的測量量為A聲功率級,等效感覺噪聲級。應在聲源正常運行工況的條件下選擇適當時段測量每一測點,應分別進行晝間、夜間時段的測量,以便與相應標準對照。對于噪聲起伏較大的情況,應增加晝間、夜間的測量次數。其測量時段應具有代表性。測量時段測量儀器型號、級別,儀器使用過程的校準情況。各測量點的編號、測量時段和對應的聲級數據。有關聲源運行情況。測量記錄內容四、聲環境現狀監測的布點要求布設的現狀監測點應能覆蓋整個評價范圍評價范圍內的廠界〔或場界、邊界〕和敏感目標的監測點位均應在調查的根底上,合理布設。當敏感目標高于三層〔含三層〕建筑時,還應選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樓層設置測點。1.布點范圍評價范圍內無明顯聲源,聲級一般較低。評價范圍內有明顯的聲源,并對敏感目標的聲環境質量有影響,或建設工程為改、擴建工程,還應根據聲源種類采取不同的監測布點原那么。當聲源為固定聲源時,現狀監測點應重點布設在既可能受到現有聲源影響,又受到建設工程聲源影響的敏感目標處,以及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標之處;為滿足于此需要,也可在距離現有聲源不同距離處加密設監測點,以測量出噪聲隨距離的衰減。2.環境現狀監測布點②當聲源為流動聲源,且呈現線聲源特點時,現狀監測點位置選取應兼顧敏感目標的分布狀況、工程特點及線聲源噪聲影響隨距離衰減的特點。為滿足預測需要,得到隨距離衰減的規律,也可選取假設干線聲源的垂線,在垂線上距聲源不同距離處布設監測點。③對于改、擴建機場工程,測點一般布設在距機場跑道不同距離的主要敏感目標處,可以在跑道側面和起、降航線的正下方和兩側設點;設置的測點應能監測到飛機起飛和降落時的噪聲。測點數量可根據機場分行量級周圍敏感目標情況確定,現有單條跑道、兩條跑道或三條跑道的根底可分別布設3~9,9~14或12~18個飛機噪聲測點,跑道增多可進一步增加測點。五、環境噪聲現狀評價方法對于噪聲源現狀評價,應當評價在評價范圍內現有噪聲源種類、數量及相應的噪聲級、噪聲特性,并運行主要噪聲源分析等。對于環境噪聲現狀評價應當就評價范圍內現有噪聲敏感區、保護目標的分布情況、噪聲功能區的劃分情況等,來評價評價范圍內環境噪聲現狀,包括各功能區噪聲級、超標狀況及主要影響的噪聲源分析;各邊界的噪聲級、超標狀況,并進行主要噪聲源分析。說明受噪聲影響的人口分布狀況。環境噪聲現狀評價結果應當用表格和圖示來表達清楚。六、典型工程環境噪聲現狀水平調查方法現有車間的噪聲現狀調查,重點為85dB〔A〕以上的噪聲源分布及聲級分析。廠區內噪聲水平調查一般采用網格法,每間隔10~50m劃分正方形網格〔大型廠區可取50~100m〕,交叉點〔中心點〕布點測量,測量結果標在圖上供數據處理用。廠界噪聲水平調查測量點布置在廠界外1m處,間隔可以為50~100m,大型工程也可以取100~300m。1.工礦企業環境噪聲現狀水平調查調查評價范圍內有關城鎮、學校、醫院、居民集中區或農村生活區在沿線的分布和建筑情況以及相應執行的噪聲標準。通過測量調查環境噪聲背景值,假設敏感目標較多時,應分路段測量環境噪聲背景值。假設存在現有噪聲源,應調查其分布狀況和對周圍敏感目標影響的范圍和程度。2.公路、鐵路環境噪聲現狀水平調查第六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二、生態環境現狀評價三、生態環境敏感保護目標一般根據開發建設工程的實際情況,可分別按中尺度〔區域〕和小尺度〔評價范圍〕進行生態影響調查。一級評價應給出采樣地樣方實測、遙感等方法測定的生物量、物種多樣性等數據,給出主要生物物種名錄、受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物種等調查資料。二級評價的生物量和物種多樣性調查可依據已有資料推斷。或實測一定數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樣方予以驗證。三級評價可充分借鑒已有資料進行說明。1.調查要求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

區域性生態特征調查

區域性生態問題調查2.區域性生態現狀調查自然環境調查生態系統調查區域資源和社會經濟狀況調查區域敏感保護目標調查區域土地利用規劃、開展規劃、環境規劃的調查區域生態環境歷史變遷情況、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自然災害等

3.調查內容

生態背景調查

重要敏感生態保護目標調查自然資源調查主要生態問題調查4.影響范圍內生態現狀調查資料收集法現場勘察法專家和公眾咨詢法生態監測法遙感調查法海洋生態調查方法GB/T12763.9-2007水庫漁業資源調查方法SL167-19965.現狀調查方法6.植物的樣方調查和物種重要值1、密度=個體數目/樣地面積相對密度=一個種的密度/所有種的密度×100%2、優勢度=底面積〔或覆蓋面積總值〕/樣地面積相對優勢度=一個種的優勢度/所有種的優勢度×100%3、頻度=包含該種樣地數/樣地總數相對頻度=一個種的頻度/所有種的頻度×100%4、重要值=相對密度+相對優勢度+相對頻度物種重要值1、樣地大小:以植物大小和密度為根底〔草本1m2,灌木10m2,喬木100m2〕2、樣地數目:必須包括群落大局部現存物種,用種-面積曲線確定3、樣地排列:系統,隨機4、本卷須知:邊緣植物的計量〔內,外〕植物的樣方調查初級生產力調查浮游生物調查底棲生物調查潮間帶生物調查魚類調查7.水生生態環境調查陸地動物一般采用樣線〔帶〕法、樣地〔樣方〕法、捕捉法、標本收集法、直觀調查法、特征識別法、訪談法等。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可參考《淡水水生物資源調查技術標準》和《海洋生物調查標準》。調查內容:種類、分布、種群數量、棲居生境類型及質量、不同生境的指示物種、重要經濟種類及其用途與利用現狀、受威脅現狀及因素、保護現狀等。8.動物調查二、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生態環境現狀評價一般需說明生態系統的類型、根本結構和特點,評價區內居優勢的生態系統及其環境功能或生態功能區劃。域內自然資源賦存和優勢資源及其利用狀況說明域內不同生態系統間的相互關系及連通情況,各生態因子間的相互關系明確區域生態系統主要約束條件以及所研究的生態系統的特殊性問題明確主要的或敏感的保護目標評價的生態環境目前所受到的主要壓力、威脅和存在的主要問題1.生態環境現狀評價一般要求列表清單法或描述法圖形疊置法生態機理分析法景觀生態學法指數法與綜合指數法系統分析法生物多樣性定量計算方法生態質量評價法生態環境狀況指數法2.現狀評價技術方法3.生態環境現狀評價要點:分辨層次、類型評價質量、狀態、功能、重要性等內容評價要求方法區域生態結構、狀態、質量景觀生態學穩定性、生產力景觀生態學區域生態功能規劃、景觀、…….重要性問題指標分析系統、群落生物多樣性樣方、指數質量:生產力景觀、傳統實測重要性:物種、生境指標評分排序物種重要性及保護要求法規+科學評價生境質量與功能指標綜合重要度綜合評分排序在說明生態系統現狀的根底上,分析影響區域內生態系統狀況的主要原因。評價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狀況、生態系統面臨的壓力和存在的問題、生態系統的總體變化趨勢等。分析和評價受影響區域內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現狀組成、分布;當評價區域涉及受保護的敏感物種時,應重點分析該敏感物種的生態學特征;當評價區域涉及特殊生態敏感區或重要生態敏感區時,應分析其生態現狀、保護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等。評價生態現狀可選用植被覆蓋率、頻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蝕程度、荒漠化面積、物種數量等測算值、統計值等指標。4.現狀評價根本內容1級評價——評價工程建設影響范圍內生態系統的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穩定性及其演變歷史或趨勢,評價國家或地方保護野生動植物、重要經濟物種的生境條件及現狀質量,評價或說明生態敏感保護目標的生態環境質量現狀水平,分析或說明造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2級評價——評價工程建設影響范圍內典型或重要生態系統的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穩定性及其演變歷史或趨勢,評價重要經濟物種的生境條件及現狀質量,分析或說明造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3級評價——簡要說明土地利用現狀,代表性野生動植物及植被類型或生態系統類型,土壤侵蝕情況。5.不同評價等級的根本要求三、生態環境敏感保護目標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飲用水源保護區;根本農田保護區、根本草原、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重要濕地、天然林、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區、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及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天然漁場、資源性缺水地區、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封閉及半封閉海域、富營養化水域;以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等為主要功能的區域,文物保護單位,具有特殊歷史、文化、科學、民族意義的保護地。1.法規確定的保護目標《建設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目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確定的保護目標保護目標依據法律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人文遺跡、古樹名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自然景觀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海洋特別保護區、海上自然保護區、濱海風景游覽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水產資源、水產養殖場、魚蟹洄游通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海涂、海岸防護林、風景林、紅樹林、珊瑚礁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水土資源、植被、荒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崩塌滑坡危險區、泥石流易發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具有生態學意義的保護目標具有美學意義的保護目標具有科學文化意義的保護目標具有經濟價值的保護目標重要生態功能區和具有社會平安意義的保護目標生態脆弱區人類建立的各種具有生態環境保護意義的對象環境質量急劇退化或環境質量已達不到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的地域、水域人類社會特別關注的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