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政治發展_第1頁
第十二章 政治發展_第2頁
第十二章 政治發展_第3頁
第十二章 政治發展_第4頁
第十二章 政治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二章政治發展一、政治發展理論1、政治發展理論產生的背景

政治發展理論作為政治學的一個專門領域,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西方國家。為什么這一時期政治發展問題會引起西方政治學者的高度關注呢?這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在戰后以意識形態為特征的“冷戰”中,為壯大資本主義世界的力量,達到“領導世界”的目的,西方學者首先開始對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后來又擴展到西歐一些國家,這樣,政治學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政治發展理論便應運而生。

2、政治發展理論的演進第一個階段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這一時期西方政治學者研究的主題是“現代化”理論。第二個階段是從60年代初到70年代。這一時期他們研究的重點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第三個階段是從70年代以后。這一時期西方主流派現代化理論和政治發展理論遭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學者的強烈抵制,因而政治發展理論研究逐步走向衰落,研究的重點也由政治發展道路轉向政策研究。政治發展理論有影響的著作:勒奈的《傳統社會的消失》(1958)G.A.阿爾蒙德和J.S.科爾曼合著的《發展中地區的政治》(1960)D.阿普特的《政治現代化》(1965)L.W.派伊的《政治發展面面觀》(1966)S.P.亨廷頓的《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1968)3、政治發展的基本含義

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政治發展是與社會經濟現代化的互動過程,其代表人物是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政治發展就是通過政治多元化,建立起與一定的技術——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代表人物是美國政治學家、多元民主論的開創者羅伯特·達爾。第三種觀點認為,政治發展是一個復合概念,它既可以用來指某種過程,又可以用來分析作為政治變遷的結果。其代表人物是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和派伊。亨廷頓的定義:“現代化的政治性后果”。基本含義:所謂政治發展,就是社會政治文明的不斷進步,是政治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的歷史演變,是政治關系和政治制度通過不斷變革、調整而趨向合理化、科學化和完善化。政治發展既是與經濟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互動過程,同時也是自身各方面發展的一個互動過程。

4、政治發展的方式(途徑)政治發展采取兩種基本形態和方式,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政治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政治發展采取兩種基本形態和方式,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是政治關系的質變方式,其標志是政治權力的變更和移易。政治改革則是政治關系的量變方式,其特征是社會政治的演進和完善。政治民主是政治發展的目標。政治發展主要指的是政治現代化。在現代化過程中,政治革命與政治改革是推動政治現代化的主要手段。二、政治革命1、革命與政治革命的定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易》)“支那革命黨首領”(1895年日本的一家報紙稱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倡議稱“革命黨”,從此,“革命”一詞就流傳開來。從一般意義上來說,革命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變革,是事物從舊質向新質的飛躍。從革命的本義來看,主要是指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在廣泛意義上使用的技術革命、工業革命、文化革命等,這些都是在廣義上使用革命的概念,是革命的轉義。關于革命含義的幾種解釋:1)革命是一種實現正義和恢復秩序的行為。2)革命是一種權力轉移的方法。3)革命是一種發泄不滿和改變現狀的途徑。4)革命是一種實現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關于革命含義的基本觀點第一,革命是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第二,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第三,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動。政治革命(P300)政治革命就是在社會利益矛盾對抗的基礎上,社會政治力量為變更政權和社會利益關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權力和政治統治的激烈活動。2、政治革命的特征

(1)不同利益的沖突和對立(2)政治力量的對抗和角逐(3)政治權力的變更和奪取(4)人民群眾的參與和加入(5)革命過程的短暫和急劇(1).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在人類歷史上起過非常進步的作用。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就已開始初步形成,所以資產階級革命面前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掃除、擯棄并破壞舊社會的一切桎梏。任何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完成了它所應做的一切:加速資本主義的發展。

3、政治革命的類型無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徹底的革命,因為無產階級一無所有,在革命中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是自由,所以,無產階級革命最徹底、最無畏。在政治革命以后,繼續進行社會革命,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和文化結構。因而,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的進程存在根本的區別。(2)西方型革命與東方型革命[美]亨廷頓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談到——“一場全面的革命,包括用暴力摧毀舊制度,動員新興社會力量參與政治活動以及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這三方面的次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在不同國家的革命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是“西方型”,舊制度崩潰后,接踵而來的是動員新興集團參與政治,然后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法國大革命、俄國革命、墨西哥革命及中國的辛亥革命,基本屬于這種模式。另一種模式是“東方型”,革命以動員新興集團參與政治及建立新型政治制度為開端,最終以暴力推翻傳統的政治制度為結局。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越南革命以及其他反對殖民主義統治的斗爭,大體上屬于這種模式。塞謬爾·亨廷頓1927年出生于紐約

代表作:《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二十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4、政治革命的條件.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的極端激化。.統治階級不能再照舊維持自己的統治。.人民群眾不愿再以舊有方式生活下去。.被統治階級形成革命的意識。.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的組織。5、政治革命的方式(1)暴力革命主要形式有:暴動、武裝起義、戰爭(2)非暴力革命主要包括:議會斗爭、政治示威、和平談判、政治不合作、政治不服從6、政治革命的作用(P313)“一場全方位的革命,包括摧毀舊的政治制度和合法性模式,動員新社會集團參與政治,重新界定政治共同體,接近新的政治價值標準與合法性的新概念,由新的、更有活力的政治精英掌握政權,以及建立新的、更強有力的政治制度。就政治參與的擴張而言,一切革命都包含著現代化;就新的政治秩序模式的建立而言,某些革命還包含著政治發展。”([美]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1)政治革命實現革命力量的社會利益(2)政治革命改變政治關系(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體系(4)政治革命變革政治文化(5)政治革命促進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拓展延伸——

辛亥革命對中國政治發展的影響一、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政治權威的合理化。政治權威的合理化,即由單一的、世俗的、全國性的政治權威取代各種傳統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種族的政治權威。辛亥革命打破了傳統的、宗教的、家族的、種族的封建權威,摧毀了中國傳統政治的合法性模式,確立了關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價值準則和新的觀念。辛亥革命創建了中華民國,在中國開始建立法理型政治權威。因此,辛亥革命在中國政治發展中的意義,最主要的是在于它結束了“朝代國家”形態,而代之以一個“共和國家”形態——中華民國。二、辛亥革命引起了中國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就是打破‘圣靈社會’的宿命論,對宗教意識形態的依附性較小,相信科學和技術創新可以改造世界,對新事物和新思想采取開放的態度”。

三、辛亥革命促進了政治參與的擴大化

首先,政治參與意識增強。其次,政治參與范圍擴大。再次,政治參與主體的多樣化。革命使中國真正開始了政治現代化(因為,國家的統一或國家權力的統一是政治現代化必不可少的)。但革命不是萬能的。革命的成果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革命不可能使新的政治體制絕對完善。完善的手段只能是改革,而不是革命。小結三、政治改革1、政治改革的含義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關系的調整與變化,也即統治階級中的政治領導集團根據社會利益關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狀況,根據社會成員對政治權力和政治權利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旨在改進政治體系、調節政治關系以鞏固和完善政治統治的政治過程。概念比較:改革、革命和改良2、政治改革的特征(P318)(1)政治改革基于利益關系中的利益矛盾(2)政治改革是對于政治權力關系和政治權利關系的調整(3)政治改革由政治權力主體發起和領導(4)政治改革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政治變革(5)政治改革是漸進而緩慢的過程(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進行3、政治改革的目標

政治改革目標的確定和實施有三項基本原則:

(1)合理性原則

(2)可行性原則

(3)過程性原則

4、政治改革的方式

(1)綜合性改革方式(2)多項分進性改革方式(1).綜合性改革方式(激進式改革)又稱閃電戰略和休克療法主要特征:畢其功于一役總體設計,強制變遷,整體推進,一步到位(2).多項分進性改革方式(漸進式改革)又稱費邊式戰略和多項分進方法。主要特征:積小勝為大勝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分解任務,各個突破備注“費邊式”戰略是以古羅馬著名統帥費邊·馬克西穆斯的名字命名的改革戰略。費邊·馬克西穆斯在與迦太基著名統帥漢尼拔進行戰爭之中,因主張采用避實就虛,待機緩進,避免決戰的迂回戰術而聞名,所以,后世學者把改革者在改革全過程中所采用的漸進方式稱為“費邊式”戰略。“費邊式”戰略與“閃電式”戰略相對。全面的閃電式改革全面的閃電式改革是試圖在各個領域同時推行一系列改革,以求徹底變革既存的傳統秩序。特點: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計劃,并一開始就將計劃全盤端出,讓人知道其全部目標,然后成套地、全面地實施改革計劃。分項的漸進式改革分項的漸進式改革的策略是,把改革項目互相分開,隱瞞部分目標,一個時期只推行一項改革。如:土耳其凱末爾的改革第一步:建立民族國家(統一)第二步:建立現代政治體制(權威)第三步:利用現代政權強行推行宗教、社會、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改革(平等)思考:不同的改革方式

各有何優缺點?

比較

中國與俄羅斯的政治改革之路及利弊俄羅斯政治轉軌的歷程及啟示政治轉軌的歷程:(1)波瀾不驚的戈爾巴喬夫時期(2)驚心動魄的葉利欽時期1991-1993年,憲政體制下的新舊沖突。1993-1999年,帶有資本主義特點的新憲法的確立和鞏固。(3)穩定和諧的普京時期強調總統權威加強中央集權重視政黨建設俄羅斯政治轉軌的重要特點:(1)轉軌的激進性、深刻性和全方位性(2)轉軌過程中更多地體現了國情因素(3)轉軌過程中注重配套的制度建設俄羅斯政治轉軌的啟示:(1)政改的戰略思路上應體現經濟發展優先(2)政改的發展模式上應走穩定的漸進式發展道路(3)政改的推進過程中應注意培育相應的政治文化土壤中國政治改革的特點

——增量政治改革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俞可平)所謂增量民主,有別于漸進民主,“盡管兩者都強調民主發展的有序性、平穩性、連續性,但‘漸進民主’強調的是過程,‘增量民主’強調的是目標和后果;‘漸進民主’強調過程的漸進性和緩慢性,而‘增量民主’則在強調改革進程平穩性的同時,也強調必要時的突破性改革。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有以下四層基本意義:一、正在或者將要進行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設,必須有足夠的“存量”,即必須具備充分的經濟和政治基礎;二、這種改革和民主建設,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種新的增長,是對“存量”的增加;三、這種改革和發展在過程上是漸進和緩慢的,它是一種突破但非突變;四、增量民主的實質是在不損害人民群眾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改革開放30年來

中國政治改革路徑的探索第一階段:實行政治體制改革是提升我國政治制度化水平的客觀要求(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第二階段:經濟體制改革呼喚進一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第三階段:政治社會穩定迫切需要政治改革(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第四階段:政治體制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保證(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第五階段:加強執政黨能力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的十六大至今)改革開放30年政治改革的主要特點:第一,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配套進行,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中推進政治改革。第二,始終把保持政治穩定作為政治改革的頭等大事。第三,在政治改革的探索過程中強調走自己的路。5、政治改革的條件(1)政治改革的客觀條件1)經濟方面,政治改革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2)政治方面,社會穩定是政治改革的前提條件3)文化方面,需要革故鼎新的文化理念(2)政治改革的主觀條件1)富有改革取、改革意識和改革能力的領導者。改革能力:一是控制國家政權的能力二是制定并實施切實可行的改革目標、計劃和方案的能力。三是及時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2)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廣泛的社會支持。6、政治改革的作用成功的政治改革——(1)提高政治體系的先進性和合法性,增進社會團結,維持政治穩定。(2)增強政治結構的合理性和政策的正當性,促進生產力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失敗的政治改革——則會破壞經濟的發展,進而導致社會動蕩和政權的瓦解。如巴列維改革、阿連德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四、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亨廷頓認為,現代化意味著政治穩定,而現代化卻帶來政治上的不穩定,因為現代化必然導致“社會的動員和政治參與的擴大日新月異,而政治上的組織化和制度化卻步履滿珊。結果,必然發生政治動亂和騷亂”。1、政治穩定的定義

政治穩定是指一國政治體系的連續性和有序性。它包括穩定的政權體系、合理的權力結構和有序的政治過程等三個不同層次。政權體系的穩定包括政治共同體的穩定、政制的穩定和執政者的穩定。國家權力結構的合理性包括權力結構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統一性等。政治過程的有序性包括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