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苗族族名及稱的來源與含義
苗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由于它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和鮮明的民族特征,曾引起了各國學者研究的興趣。自從九、十世紀以來,在國外就相繼出現關于苗族的一些記述或研究專著。但是,由于文字資料的缺乏,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眾相一致的結論。就對苗族族名及自稱的來源和含義等基本問題,至今還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解答。鑒于此,本人就試圖從這方面作些新的探索和考釋,以求正于廣大同好。一、少數民族對或種植水稻、民族等部落的態度苗族為何稱之為“苗”,其含義與其來源有何關系,這是民族學者和歷史學者共同關心的問題。不獨在國內,就是在國外,也不乏有學者對此作過解釋。十九世紀的R·H格雷夫斯(Graves)在他所著的《苗子》(有的譯為《苗族》)一文中認為,“苗”這個字在漢文書寫時,是由一個表示“草”的符號和一個表示“田”的符號組合而成。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一種解釋:苗族這個名稱的意思是“在一塊田里長出的草”,既為田里長草,那就是草萊未辟,因此,苗族就是“許多野蠻的未開化的部落”另一位國外研究者C·E約米遜(Jamieson)則認為:“苗”的意思是“植物發的芽”,而苗族以此標名,“它表明在漢人到達之前,他們就已在那里了。”他的意思,也就是說,漢人認為苗是土生土長的,苗人即為“土著部落”。這種觀點在西方研究者中較為普遍。但是,他們又認為,所謂土著,還包含了一層“未開發的含義”。如果說,上述觀點是一種資產階級學者的民族偏見的話,那么當代澳大利人類學家W·R格迪斯的觀點,就是帶著令人憤慨的侮辱性了。他說:“苗這個字的古代寫法代表一個貓頭,而且意思是‘貓’。也許因為他們的語言是強烈濁化的語言,其發音同貓的咪咪叫的聲音相似?!痹谒磥?苗族這個名稱同貓有關系,比其它的說法“就稍微有些道理”。為了論證這個觀點,他拉扯了更為莫名其妙的“論據”。他說:“《康熙字典》中對于苗族有這樣的說法?!凑樟餍械囊庖姄f他們是有尾巴的’。”他還說“思溫(Thwing)在1896年的著作中說:廣州人告訴他,苗人的孩子是有尾巴的,出生二十天后才脫落。因此,苗和貓發生聯系正象苗同草和田聯在一起,一樣都暗示:苗是一個粗野的人種。”這種說法的荒謬絕倫,真不值得一駁。但為了探求真理,也為了民族的尊嚴,這里,必須把“苗”的含義弄清楚,以回擊資產階級學者的種種誣蔑。我認為,苗族之稱為“苗”,既不是因為苗的“尚未開發”而得名,更不是它屬“粗野人種”而謂之。恰恰相反,苗族的先民與其它民族先民相比,還是開發得較早的。苗族之稱為“苗”可能與苗族的先民最早學會種植水稻有關,或者說,苗族先民原屬農業氏族或部落。據《說文》:“苗,艸生于田,從艸從田。”《段注》:“按,苗之故訓,禾也?!庇终f:“《詩》‘誕降嘉谷,維秬維秠,維維芑’,《爾雅》、《毛傳》、《說文》,皆曰,,赤苗,芑,白苗?!段猴L》‘無食我苗’,毛曰:‘苗,嘉谷也。’”據此,可知,“苗”,在古時是指一種農作物。所謂“苗人”,就是“種田人”,或者說,是“種植農作物的人”。在漢史籍中,把“苗”作為國名,諸侯名、氏族名,是從“三苗”開始?!叭纭庇址Q“有苗”,又作“苗民”。它散見于《尚書》、《墨子》、《孟子》、《戰國策》、《禮記》、《帝王世紀》、《竹書紀年》、《呂氏春秋》、《淮南子》、《山海經》、《史記》等數十種文獻的記載中。三苗分布及活動地域,漢史文獻記載也很多,說法也紛紜各異。有南蠻說。如《帝王世紀》:“帝堯陶唐氏……諸侯有苗氏處南蠻而不服?!庇械そf,如《呂氏春秋·召類》:“堯戰于丹水之浦”?!端涀ⅰ?“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冢嶺山?!奔船F在的丹江,發源于陜西東南部,從商縣西北經河南到湖北入漢水。實際上,所謂“丹水之浦”亦屬于南蠻之境。還有江淮荊州說,如《史記·五帝本紀》?!叭缭诮辞G州數為亂”。江,古為長江專稱,后泛稱大江之意。淮,《史記正義》云:“讀曰匯,音胡罪反,今彭蠡湖也。本屬荊州?!渡袝吩啤先胗诮?東匯澤為彭蠡’是也?!鼻G州,《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装矅?“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除此之外,還有洞庭彭蠡說,如《戰國策·魏策》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薄俄n非子》亦此說法,不過糾正了《戰國策》中與實際地望不合的左右位置:“三苗之不服者……左洞庭之波,在彭蠡之水?!薄妒酚浾x》、《路史國名記》《說苑》、《通典》《元和郡縣志》等等古籍,都有類似記載。綜觀這些說法,可知三苗活動于洞庭、彭蠡之間,足涉于丹水、江淮、荊州等地。只是后來戰敗,有一部分三苗氏才被“竄”于“三?!?《尚書·舜典》)。三苗活動的以洞庭、彭蠡為中心的,包括“江淮、荊州”的廣大地區,氣候溫暖,土地肥沃,雨水陽光充足,正是最適宜于水稻生產,發展種植業。雖然,在古籍中并沒有很多關于三苗從事何種生產,以何業的直接記載,但也決不是無跡可尋。一般研究者都承認,頭是三苗部落聯盟的領袖人物之一,或者說,頭部落,是三苗共同體的成員之一?!渡袝に吹洹?、《孟子·萬章》、《史記》、《左傳》等記載,都說明他們同時有被放逐的共同命運,即可得到佐證。而《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頭生苗民”之說?!渡胶=洝ご蠡哪辖洝氛f:“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頭。……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惟宜芑、苣、穋、楊是食?!薄墩f文》云:“芑,白苗,嘉谷,從艸己聲?!狈c同稑,《說文》云:“疾熟也,從禾坴聲?!对姟吩弧蝠⒎N稑’?!奔礊樵缡斓墓取\?也是禾屬。這足以證明,在頭時代,三苗除漁業以外,就已進入農業生產。《墨子·非攻下》說:“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霄出,雨血三朝,龍生于廟,犬哭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變化……搤失有苗之祥,苗師大亂,后乃遂幾。”這個記載,就反映了自然災害所給三苗農業生產的巨大損失,由此三苗遭受了慘重的挫折?!墩撟C》云:“三苗之亡,五谷變種,鬼哭于郊?!边@仍然反映了同一史實。這里是將“五谷變種”和“三苗之亡”聯系在一起的??梢?三苗乃是從事農業生產的部落。根據考古發現,長江中下游是我國古代水稻歷史最早的重要地區。處于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在其第四層文化上部有大量的谷殼稻桿、稻葉的混合物及炭化谷粒,同時還發現多達七十九件骨耜。而在三苗活動所及的地域,同樣是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最早的地區。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天門石家河遺址即出土秈稻遺存,湖北武昌放鷹臺遺址則發現了大量的稻殼燒土。湖南的安仁縣安坪司遺址、澧縣的夢溪遺址、湖北的松滋桂花樹遺址以及江西的修水山背、清江筑衛城等遺址,都出土過用于農業生產的石镢或石鏟。這些都是新石器時代以前的遺存。因此,丁穎先生認為:“就江漢平原以至皖、蘇、浙各地稻谷出土遺址的分布情況看,當時長江流域的水稻栽培也似比之黃河流域更為普遍;其栽培時期可能比黃河流域更早?!弊鳛樽钤缟钣陂L江流域腹地的三苗,必然也是水稻種植業的開拓者??脊诺陌l現就進一步證明了這一史實。因為他們以“苗”為業,以“苗”為生,自然也就得出了“苗”的稱號。在古代先民中,他們的數字觀念以三為多。在“苗”的前面又冠以“三”,說明這時的三苗已不是由單一部落所組成,而是由眾多的農業部落所組成的部落共同體,或者是部落聯盟。那么,現今的苗族之“苗”與古三苗之“苗”是否屬同一來源,包含同一意義呢?答案是肯定的。(當然,這里所說的同一意義,不是指民族學上的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概念所具有的特性,而是指用以標名的“苗”所原有的含義及其延伸的意義。)因為苗族原出于三苗,換言之,三苗的后裔中有一部分就是現在的苗族。對此,筆者在《屈原族別初探》、《屈原族別再探》已作過探索和論證,茲不詳證。因為兩者在族源上的一致,而且又都用同一“苗”字來標名,所以,可這樣說,苗族之所以是“苗族”,其原因就在于苗族的先民是屬于農業發達的氏族或部落,他們最早種植水稻,從事農業生產。此為苗族之“苗”的來源及其含義。二、今之苗應為3人上面初步探討了苗族族名的來源及其含義,認為苗族之“苗”與苗族先民從事農耕有關。但決不是說,在神農、三苗時代,苗族的共同體狀已經形成,而只是說明在苗族形成以后用以標名的“苗”可以溯源到很遠的時代。同樣,這里討論的苗族名稱的歷史演變,也不是僅僅局限于苗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形成以后,而是包括了苗族尚未形成一個民族時她的先民在漢史記載上用以稱謂的名稱的。對此應該特別說明。苗族及其先民由于所處的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在漢史所出現的稱謂也是不盡相同的。在甲骨文、金文中還未發現“苗”字,只在金文中初見“蠻”字,說明用“蠻”字稱呼古代氏族比“苗”要早。但,崔述《豐鎬考信別錄》認為古代“蠻夷”為四方之總稱,并非南人之專稱。不管此說是否有足夠證據,卻也不能排斥這一點的:即古代的苗民曾被稱為“蠻”之內。換句話說,苗族先民是來源于“蠻”的。自唐虞時代,有一部分“蠻”被稱為“苗”,即“三苗”、“有苗”、“苗民”者也。其所以改稱為“苗”,正如前所說,這是因為這部分人原來是農業部落,以“苗”為業,因此,以“苗”為名,苗族的族名,最早蓋源于此。但自從清代章炳麟提出今日之苗來源于古之髳,而非古之三苗以后,一些學者相沿其說,力主“古代之三苗非今日之苗”。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朱希祖、凌純聲、芮逸夫等人.章氏的理由是認為三苗為渾敦、窮奇、饕餮諸族的后裔,與今之苗無涉,且又“夏禹伐之,三苗以亡”。而朱、凌、芮等人的理由,則認為“三苗”為國名,非種族名。其實,這些理由大可商榷。首先,三苗的活動地域是在南方。三苗是否就是指渾敦、窮奇等三族的后裔,就值得商榷。而禹伐三苗后,三苗不可能完全滅絕?!妒酚洝肪陀小胺哦涤诔缟?以變南蠻”之說。兜是三苗中的一頭領,在任何史籍都沒有說兜在遭舜、禹征伐之后完全滅絕.因此,章氏之說是不可靠的。另一方面,古籍中,雖有以“三苗”當作國名的記載,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三苗作為一個氏族名的存在。《尚書·呂刑》說:“三苗之民”?!吨駮o年》說:“有苗氏負固不服”?!渡癞惤洝氛f:“西荒之中有人焉……名曰苗民”。《漢書·地理志》師古注曰:“三苗本有苗氏之族”、顯然,這些都是以氏族名出現的。之所以古籍中有時稱三苗為國,可能是有的三苗曾加入華夏聯盟。古時,境內之封,郊內之都及諸侯所食邑,都可稱之為國,古稱國與今之國意義不同。所以說,朱氏等人以此來否定今之苗與古之苗有族源關系,同樣是站不住腳的?,F在,不少研究者根據考古發現,通過深入的研究,都越來越多地認為今之苗來源于古之三苗,這是個很自然的現象。苗族的先民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生息、勞動、繁衍,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自唐虞時代至春秋戰國以前,史籍記載中多稱他們為三苗。只是《呂氏春秋·召類篇》“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一條是個例外.其實,這里說的蠻也是苗。到殷周之時,苗人(至少有相當一部分)被稱為髳人。髳人之所以說是苗人,筆者在《屈原族別初探》、《屈原族別再探》有過論證,此不詳述。這一點上,我與章、凌、芮等氏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章氏等人卻沒有看到,今之苗出于古之三苗與古之髳,這兩說并不矛盾。苗古音為毛,髳、苗古音相同。《海外南經》即說:“三苗國……一曰三毛國?!贝丝勺鳛樽糇C。這里還需要補充一點,即三苗與髳人的承襲關系,也不乏關合之處?!渡袝つ潦摹酚涊d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尚書·偽孔傳》說“髳、微在巴蜀?!薄妒酚洝ぶ鼙炯o》《正義》引《括地志》云:“姚府以南,古髳國之地。”髳,唐時姚府在今云南姚安縣北?!缎绿茣さ乩碇尽吩?髳州漢越嶲郡地,南接姚州?!笔求愔萦衷跐h越嶲地,為姚州以北,即今四川西昌一帶。兩說略異,一說髳州在姚府以南,一說在姚州以北。但綜觀其地域,均屬貴州與四川交界的赤水河以東?!渡胶=洝ずM饽辖洝吩?“三苗國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一曰毛國?!惫弊?“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舜殺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边@說明,舜之時已有部分三苗氏逃到巴蜀以南?!逗M饽辖洝贩Q這里的三苗國為“三毛國”,即可證,這里的髳是從苗而來。因毛、髳同音同義。故髳人當是三苗在殷周時的稱謂。春秋之時,髳、苗通稱蠻了,因此《詩·小雅·角弓》有“如蠻如髳”之說。自周、春秋以后,至唐宋以前,苗和別的南方少數民族皆稱蠻。而這種稱謂往往和地域方位聯在一起。如以方位稱謂的有“南蠻”。以地域稱謂的,春秋、戰國時,“有荊蠻”;秦時,有“黔中蠻”;漢時,有“武陵蠻”,“五溪蠻”等等。此外,還有“溇中蠻”、澧中蠻”、“酉溪蠻”、“黔陽蠻”、“辰州蠻”、“長沙蠻”等等。另外,還有以圖騰崇拜遺跡而稱謂的,如“槃瓠蠻”。苗族便包括在這些“蠻”之中。為什么在漢史中,有一段相當長的歷史,苗族不被稱為“苗”而稱為“蠻”呢?一般學者都認為,這是歷代統治階級御用文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歧視而給的一種侮稱。這當然是對的。但,這僅僅是其中的一種原因?!靶U”在古代,并無野蠻、落后之意。楚王熊渠、熊通就不止一次地表白自己是屬于“蠻夷”,從語氣中,絲毫看不出有自貶之意。我以為,苗族之被稱“苗”而“蠻”,除二者讀音相似外,還與苗族的圖騰崇拜有關?!墩f文》云:“蠻,南蠻,蛇種,聲。”所謂“蛇種”不是如有的人所說,是“食蛇”的種族,更不是由蛇所生,這是指圖騰崇拜而言。蛇圖騰,實際上也就是龍圖騰?!吧摺弊?古同“巳”字。金文中“龍”(龍)字多從“已”。所以,“蛇”即“龍”也。而“蟲”字在《卜辭》中又與“巳”同字,“”下加“蟲”,也就包含“龍種”的意思。苗族崇拜龍,古籍記載與現在保留的遺跡均不勝枚舉。在苗族的“兄妹結婚”神話中,相傳這人類的始祖兩兄妹即伏羲、女媧。苗族是把這兩人作為先祖的。湘西苗族“還儺愿”的活動中,供奉的儺公儺母神像,據說就是伏羲女媧。而伏羲女媧在古籍和古畫中都是“人首蛇身”顯然是龍的形象。《山海經,海內經》說:“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是為古三苗以龍為圖騰的反映。至今,在苗族中,還有不少有關龍圖騰崇拜的遺跡。如苗族有接龍、舞龍、祭龍等風俗。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看風水必與龍有關,如家中人丁興旺,子孫有出息,也說成與龍有關。苗族中關于龍的神話特別多。湘西苗族關于龍的神話中,龍的形象大多是可親可敬的,卻不象有的民族神話中有關龍的形象那樣,或者為害,或者是可敬而不可親。因此,苗族名稱由“苗”而“蠻”,當與圖騰崇拜有關。因為南方民族又普遍有此崇拜,故有“南蠻”之謂。當然,龍崇拜不止南方民族,但畢竟以南方為久為盛。加上中原華夏族對南方民族的歧視和偏見,也就使“蠻”變成了南方民族的專稱了。探討苗族名稱與圖騰崇拜的關系問題,不能不涉及到槃瓠說問題。因為《后漢書·南蠻列傳》說“長沙武陵蠻”皆出于槃瓠之后,后代一些學者相繼沿襲其說。其實,槃瓠的最早雛型是盤古。常任俠先生在其《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一文中認為,“伏羲與槃瓠為雙聲,伏羲包犧盤古槃瓠聲訓可通,殆屬一詞”。我同意這種看法。據徐整《五運歷年紀》:“磐古之君,龍頭蛇身,……”盤古的形象也是龍。聞一多先生則更證之以伏羲女媧就是苗族洪水神話中葫蘆之化身。葫蘆就是槃瓠。追溯起來,這都無不和龍有關??墒?《后漢書》中卻說槃瓠為一狗名。之所以產生這個說法,原有深刻的歷史和民俗的原因。筆者擬有專文詳論,茲不贅述。但狗原也與龍相關?!逗鬂h書·孔僖傳》有“畫龍不成反類狗”之說;《列仙傳·呼子先傳》有“仙人持二茅狗來,……乃龍也”之說;《博物志》八引《徐偃王志》亦有“犬名鵠倉,……實黃龍也”之說等等。所以,槃瓠崇拜,可能就是龍崇拜的分支或異化。就《后漢書·南蠻列傳》所記的槃瓠神話,是不能概括為苗族圖騰崇拜的,反之,屬于《后漢書》所稱的“槃瓠苗”也不是僅僅指苗族。相反,就目前所保留的遺跡看,卻以瑤族為最。然而,不管怎么說,苗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或因地域,或因郡縣設置等原因而被稱為某某“蠻”,誠是事實。自唐樊綽《蠻書》作為族名的“苗”字復有開始出現。其書卷十說:“黔、涇、巴、夏四邑苗眾,……祖乃盤瓠之裔?!钡?此中的“苗”,不僅包括苗族,還包括和苗族共處的其他兄弟少數民族。比較明確地把苗族從“槃瓠蠻”中區分出來,當是宋朱輔的《溪蠻叢笑·葉錢序》;“五溪蠻,皆槃瓠種地。聚落區分,名亦隨異。沅其故壤,環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貓、曰搖、曰獠、曰獞、曰仡佬。風俗氣習,大抵相似。”朱氏在這些族名上均加一“犬”旁,其民族歧視和偏見是十分明顯的。朱熹在漳州做官時,因有感于“邊患常出于苗”,特在長沙岳麓山右首建一“諭苗臺”,以對苗民進行“教化”招撫.可見,“苗”作為一專門族名在宋時已十分明確。到了元代,在史籍中,苗族之“苗”,有時記作“貓”,“貓”、“苗”互見。如《元史·世祖本紀》有“生貓”、“貓蠻”之說;而在《元史·泰定帝本紀》中又有“苗酋”、“苗蠻”之說。到了明代,關于苗族的記載益多,《大明一統志》一百十卷始有“苗族”字樣。至清代,因為苗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因而關于苗族事跡入史也日見增多。但是,在一些記載中,往往把其他少數民族也稱為“苗”。這樣,“苗”又同“蠻”一樣,變成了西南少數民施的總稱。魏源《圣武記》卷七說:“無君長不相統屬之謂苗,各長其部割據一方之謂蠻。若粵之黎,黔楚之瑤,四川之僰之生番、云南之俚之野人,皆無君長,不相統屬,其苗乎。”魏氏以此來區分“苗”、“蠻”,顯然是不科學的。另一方面,又有人把苗族強分成若干種苗。如嚴如煜《苗防備覽》根據苗族服飾等因素,分成“紅苗”、“青苗”等等。其后,一些地方志、民族學者的調查報告更把苗族分成五花八門。這些分法,同樣是不科學的。只有在解放后,“苗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的統一名稱,才科學地固定下來。只有在解放后,苗族才作為一個平等的民族,活躍于中國的歷史舞臺上。三、苗字與苗、苗、維苗族是一個方言繁多的民族,其自稱也因方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據一九五六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調查組第二工作隊調查結果,苗語方言大體分為東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滇東北方言等四種。每一種方言還可分為若干次方言和土語。由于地域不同,方言不同,自稱也有所不同。但大體說來,操東部方言的苗族自稱為“果雄”(),操中部方言的苗族自稱為“?!?mao),操西部方言的苗族自稱為“蒙”(moy),操滇東北部方言的苗族自稱為“阿髳”(amau)。除東部方言的苗族自稱較為特殊以外,其余三個方言的苗族,自稱大體相近。因此,現作兩方面加以探討。先看中部、西部、滇東北部方言苗族的自稱。這幾個方言的苗族自稱中,或叫“模”、或叫“蒙”,或叫“阿髳”(“阿”為字頭,助詞,無實際意義),聲母都為“m”,讀音正和苗族的古代族名讀音相同或相近。如前所述,苗古讀毛,與“髳”同。又《廣韻·正韻》,髳作莫紅切,與西部方言的苗族自稱“蒙”相同。在《集韻·韻會》中,髳又作謨逢切,與上述方言的苗族自稱也是相同或相近。因此,這幾個方言的苗族自稱與族名讀音是統一的。這說明,苗族的自稱也是溯源于“苗”。因為他們古代先民本是從事農耕,以“苗”為業,故也自稱為“苗”(音毛或髳)。音變為“蒙”、“模”等。只是隨著漢語語言的發展變化,“苗”讀“miao”了,才使現在苗族族名讀音與自稱產生了差異。但兩者的同源關系卻仍然是十分明顯的。為何苗族自稱與族名漢語讀音一樣昵?因為苗語同漢語原屬“親族”,同屬漢藏語系。古漢語本身就有不少苗語,而苗語本身,也保留了不少古漢語,以致不易分請哪是源哪是流,可說,有的詞語乃是同源。例如“廣”,古音讀Kuang,《廣韻》云:“廣,闊也?!泵缯Z在這個詞語上,同漢語音義相通。又如古漢語中,“暮”、“莫”音義皆通?!墩f文》:“莫,曰且冥也?!庇帧巴?莫也?!闭峭淼囊馑?。苗語中稱“晚”正叫“莫”或“暮”。又如古漢語中,“閶”是門,苗語中,門正叫“閶”?!绑纭笔强曜?苗語中,筷子正叫“箸”,音義均相通。這些例子,真不勝枚舉。現就以“苗”來說吧。現在湘西苗語中稱“禾”為“miou”,與“苗”讀音相近,也和苗的古音為一聲之轉。這既是如前所說“苗”含義的旁證,又是苗漢某些語言同源共用的證據。正因為如此,苗族自稱與族名的漢語讀音相一致,也就不足為怪了?,F在的問題是,為何屬東部方言的苗族又自稱為“果雄”呢?這需從族源中尋找答案。凌、芮二氏在其《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中認為,“果雄”即為“竹筒”(苗巫所用的一種法器),疑湘西苗族自稱與竹王有關。我認為,這是牽強附會之說,毫不足取。事實上,湘西苗族稱“竹筒”并不叫“果雄”,而與竹王傳說有關的夜郎國,也不完全盡屬苗族。筆者在《屈原族別初探》、《屈原族別再探》等文中已經指出,東部方言的苗族自稱為“果雄”當與楚的先祖“穴熊”,“鬻熊”,“熊繹”節之“熊”有關。為了說明明這個問題,現補論于下。苗族出自三苗。三苗屬九黎之后。《國語·楚語下》說:“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其后,三苗復九黎之德,堯復育重黎之后,不忘舊者,使復典之?!表f昭注:“三苗,九黎之后。”鄭玄亦有此說法:“苗民,謂九黎之裔也。九黎之君于少吳氏裹而棄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變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编嵖党伞秴涡獭纷⒃?“三苗,九黎君名。”據此,可知三苗為九黎之后,或從九黎發展而來。九黎本屬于南方民族。那么九黎與祝融是何關系呢?《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薄秶Z.鄭語》說:“夫黎為高辛氏火正,……故命之曰祝融。”《史記·楚世家》云:“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那么,黎為祝融無疑。問題在于此黎與九黎之黎是否同一對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九黎屬于南方民族,從其后的三苗活動地域可知。祝融亦同樣活動于南方?!豆茏印の逍衅吩?“黃帝得祝融而辨于南方?!薄对浇^書》亦云:“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睋髡f,祝融死后葬于衡山,故衡山南岳今有祝融峰?!肚G州記》云:“衡山之南有南正重黎墓”?!堵肥贰芬嗾f,祝融“葬衡山之陽,是所謂祝融蜂也?!北M管祝融八姓中,有的活動地域涉及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汽車行業項目工程師供應商職責
- 城鎮學困生綜合幫扶計劃
- 遼寧省鐵嶺市調兵山市2025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三模數學試卷(含解析)
- 2025年培訓項目總結及2025年培訓計劃
- 微課程制作教學質量監控心得體會
- 醫療場所設備更新措施
- 公共藝術裝置裝飾項目風險應對措施
- 新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安排計劃
- 2025年船舶安全運營管理計劃
- JL1901年度品牌形象內部審核計劃
- 市政管道施工培訓課件
- 探索玻璃瓶身藝術噴漆裝飾的美學價值
- 南電一水庫防洪搶險應急預案
- 2023年中國收藏卡市場研究報告-2023
- 檔案掃描保密管理制度
- 初中數學中心對稱圖形訓練50題(含參考答案)
- 2024版網絡安全攻防演練與實踐分享培訓課件
- 大中小學思政課內容一體化研究
- 美國FDA-21CFR820法規培訓
- 報名統計表格
- 特許經營管理手冊范本(餐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