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砂城中學孟玉娜教學目標一、1.掌握基本的文言句式,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2.學習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繼續的寫作特點。3.熟讀并背誦全文。二、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2.力求學生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培養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三、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2、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學重點掌握文言詞語和句式,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教學難點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學習本文的記敘手法。●教學方法1.誦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楚,即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2.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著眼于學生想像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和分析概括能力、鑒賞能力的訓練。3、點撥法。●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創設情景導入新課當作業太多時,我們會夢想有一只馬良的神筆;想盡快到達某地時,就想翻孫悟空的筋斗云;(學生大笑)當想沖鋒陷陣、滿足成功欲時,就逃課去玩《穿越火線》(某些男生低下頭竊笑)。但是,這一切都不現實。政治黑暗、戰亂頻繁、生靈涂炭,人們最想過什么樣的生活?(平靜、安寧、快樂)但是,可能嗎?那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今天就學習一篇這樣的文章,我們隨著東晉漁人的行蹤體會他們的美好愿望。作者及作品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自稱“五柳先生”,后人稱其為“靖節先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做過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不愿與士族社會合作,僅80余日就棄官歸隱,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三、初步感知:1、學生聽讀課文一遍(一讀),學生提出學習目標,注意朗讀要求。(課件展示)。2、指導朗讀:要求:a、讀準字音,停頓分明,不讀破句。b、帶著感情,聲音洪亮,讀出韻律。具體是:a、第一段平緩語氣,第二段讀出探險及釋然驚訝語氣,第三段讀出熱情和驚嘆的語氣第四、五段讀出感慨語氣。3、學生按以上要求齊讀全文。(二讀)4、同學們,請找出還有哪些文中難解的、注釋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5、學生結合下面的注釋找出文中自己認為難以翻譯的句子,三讀全文。(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敢于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6、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師生共同概括為:發現桃花林——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四、探究學習(一)、學習第一段1、學生齊讀第一段2、對照課文注釋,指多名學生逐句譯出,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3、我指出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4、點一名學生從頭至尾翻譯,同學補充。5、問題設計:(1)、漁人是怎么發現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2)、作者是如何描寫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6、再讀本段。(二)、學習第二段1、學生齊讀第二段2、對照課文注釋,指多名學生逐句譯出,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3、我指出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4、點一名學生從頭至尾翻譯,同學補充。5、問題設計:(1)、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2)、桃花源的環境和其中的人有什么特點?6、再讀本段。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1、背誦課文前兩段。2、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第二課時檢查上課情況作者及作品。背誦第一二段。繼續探究學習(一)、學習第三段1、學生自讀第三段2、對照課文注釋,指多名學生逐句譯出,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3、我指出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4、點一名學生從頭至尾翻譯,同學補充。5、問題設計:(1)、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6、齊讀本段。(二)、學習第四五段1、學生朗讀第四五段2、對照課文注釋,指多名學生逐句譯出,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3、我指出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劉子驥,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4、點一名學生從頭至尾翻譯,同學補充。5、問題設計:(1)、漁人離開桃花源“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訪,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遂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2)、最后兩個自然段與前文哪句話相呼應?三、探尋桃源美景首先:如詩般的意境美。無論是桃花林景色還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風光無限,美麗如畫,一派迷人的自然風光。更何況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詩》的序呢?其次:如畫的景色美。詩人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麗如畫,試看課文中的兩次景物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潺潺的小溪流水,兩岸滿山遍野的燦爛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畫美景。再看文中的另一幅畫面:“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畫面由山水畫漸漸變成了風俗畫。第三:樸實的人文美。在這個理想世界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過著自由、快樂、祥和、安寧的生活。“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完全是一個中國的烏托邦。這兒的人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對漁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給予了極大的同情“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第四:精巧的結構美。1、層層設疑,引人入勝。桃花源如夢似幻,飄渺若無,若幻似真,撲朔迷離,充滿神秘色彩;2、結構自然,脈絡清晰。按照漁人的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重訪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第五:如歌的語言美。1、敘事簡約,給讀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要回答的內容本來應該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話三個字“具答之。”作為回答,簡約至極。類似的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詣太守,說如此。”2、長短句相間。課文中長句、短句交替出現,錯落有致,形成一種節奏美。例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3、《桃花源記》讀來瑯瑯上口,富有音律美”。小結: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總結主題: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描繪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四、深入研討課文,了解寫作目的作者為什么虛構一個世外桃源?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評價?當時社會動亂,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作者對此現實不滿,就虛構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這理想境界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但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古漢語知識積累通假字:便要還家古今異義:1、鮮美古:鮮艷美麗。今:指食物味道好。2、交通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3、妻子古:妻和子女。今:專指男子的配偶。4、絕境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地方。5、無論古:更不用說。今:表條件關系的連詞,不管。文言句式1、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2、省略句便舍船,從口入出自本文的成語:世外桃源雞犬相聞豁然開朗怡然自樂(得)不足為道無人問津六、拓展延伸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