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及第七章(19~23日)_第1頁
第五章及第七章(19~23日)_第2頁
第五章及第七章(19~23日)_第3頁
第五章及第七章(19~23日)_第4頁
第五章及第七章(19~23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71第五章地球化學找礦野外工作方法地球化學找礦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數據獲取,為了得到真實、可靠的野外數據,要理解和掌握野外布樣、采樣、樣品加工等的具體要求,從而保證野外數據的真實、可靠。內容介紹與學習目的1072第一節踏勘及工作設計第二節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的選擇第三節指示元素的選擇第四節采樣布局第五節采樣第五章地球化學找礦野外工作方法1073第一節踏勘及工作設計一、踏勘二、編制設計書1074第一節踏勘及工作設計一、踏勘要求:確定目的任務;收集資料;現場踏勘。踏勘時應采集l~2套有代表性巖、礦石樣本—了解礦物及元素共生組合特點,選擇指示元素。開展地球化學找礦缺乏依據時,為選擇合適方法及研究化探中特殊問題時,可先進行試驗。方法實驗:解決化探方法的有效性。通過試驗了解異常的基本特征,確定最適用的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技術實驗:解決某些具體工作方法和技術,達到經濟合理的目的。如用哪種采樣和加工方法,選擇哪些指示元素和分析方法等比較適宜。以上兩種實驗均在踏勘過程中同時進行。專題實驗:是解決某些專門性問題所進行的試驗。這種試驗進行時間視需要而定。1075二、編制設計書。主要內容:目的任務:說明任務來源。若采用幾種方法要說明每種方法任務。工作依據:介紹已有地礦資料,著重闡述有利及不利條件。即利用以往工作成果和經驗及工區的地質、礦產、氣候、植被、地化特征及異常發育和出露條件,論證選定化探方法的有效性,選工區。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說明投入方法,確定各種方法技術要求,規定樣品采集、布點、處理、分析及質量檢查方案。可參考國家或行業手冊、規范等。施工安排:計劃完成工作量,人員配備及儀器裝備,交通工具,后勤供應,進度計劃。編寫這部分內容時,要考慮各工種配合、氣候條件利用等因素。預計提交資料、報告的性質,主要成果圖及比例尺。第一節踏勘及工作設計1076第二節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的選擇一、選擇的依據二、方法的選用1077一、選擇的依據根據工作目任務,結合工區地質、地化特征、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效益選擇化探方法。二、方法的選用1)區域化探(掃面):面積大(幾百~幾千km2),目的:迅速圈出成礦遠景區,進一步普查和詳查。在中低山區、高寒山區水系發育時宜采用水系沉積物測量方法,有條件的配合水化學測量;在地形平緩、殘坡積層分布廣泛,水系不發育時用土壤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此階段可配合少量巖石地球化學測量,以研究巖漿巖、地層、構造的含礦性,以計算圖幅中元素平均含量和不同地層、巖石中元素平均含量。第二節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的選擇10782)普查:涉及面積較大(幾十到幾百km2)。一般在成礦特點基本查明或已知礦區外圍進行。水系發育時用水系沉積物找礦方法;水系不發育時用土壤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當基巖出露較好時,則可使用巖石地球化學找礦方法。3)詳查:在普查圈定的含礦有利地段,或已知礦區鄰近進行。目的是圈定礦體位置,初步評價礦體規模,預測深部礦化趨勢。視條件使用土壤、巖石、氣體地球化學找礦方法,可輔以水化學找礦方法和生物地球化學找礦方法。4)開采階段:多用巖石地球化學找礦方法,在地表(包括探槽、淺井)、鉆孔和坑道中采樣,尋找盲礦體。二、方法的選用第二節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的選擇1079第三節指示元素的選擇一、選擇原則二、選擇的方法10710一、選擇原則對于地球化學找礦的指示元素選擇的原則是:1)所選元素能夠指示礦床存在的大致空間位置,或能指示找礦方向;2)所選指示元素及其組合特點能夠區分出礦致異常和非礦致異常;3)形成的地球化學異常要清晰,并且有一定規模,能在普查中易被發現;4)選用的指示元素最好能用快速、靈敏、簡便、經濟的分析方法加以測定;5)選擇的數目在達到找礦目的的前提下盡可能少。第三節指示元素的選擇10711二、選擇的方法1)類比法:根據前人在不同礦床類型總結出的找礦指示元素,結合礦區具體情況參照選擇。2)理論分析方法:以地質、地球化學理論為指導,結合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如應用不同類型巖石、礦床元素共生組合規律來選擇。3)掃描法:根據樣品全分析的資料選擇適當的指示元素。第三節指示元素的選擇10712第四節采樣布局一、概述二、地球化學找礦的采樣布局的種類10713一、概述采樣布局:據工作任務性質(區域性、普查、詳查)、地球化學異常的規模和形狀、取樣物質的自然分布、取樣工作的技術裝備等條件綜合考慮,選定在當地條件下完成預定任務的最經濟的方案。布置采樣時,應至少保證有一個測點落在異常內。在實際工作中,為可靠圈定異常,總是希望有3個以上的測點落在異常內。第四節采樣布局10714左圖可看出,只有當測線垂直異常延長方向時,才能保證至少有一個點落在異常內對于等軸狀的異常,采用方格網是合理的。107151“格子”采樣法在地形圖上劃分單位格子,每個單位格子內按采樣密度布點,在野外根據實際情況可靈活調整。格子大小和采樣密度按工作任務而定。區域化探和普查多采用這種布局。2規則測網如按方形網、矩形網、菱形網布點。3規則測線以一定點、線距布置采樣點。測線方向垂直于礦體或構造走向。點、線距取決于異常規模和工作程度—比例尺。原則:普查:使1~2條測線和2~3個測點落于異常內;詳查:使3~5條測線及3~5個測點落于異常內。第四節采樣布局二、地球化學找礦的采樣布局的種類10716107174不規則測網樣品并不嚴格按一定點線距采集,以能滿足所要解決的地質問題為原則。如:巖體評價采樣布局,只要使樣品大致均勻地分布于巖體中,使測定結果更具有代表性。第四節采樣布局二、地球化學找礦的采樣布局的種類10718評價斷裂構造和按觸帶時采樣布局:剖面線距無一定要求,也不相互平行,但要基本上垂直異常延伸方向。原則:能追索異常的分布。第四節采樣布局二、地球化學找礦的采樣布局的種類10719采樣密度有規范要求:第四節采樣布局1072010721第五節采樣一、水系沉積物測量二、土壤地球化學測量三、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四、水文地球化學測量五、氣體地球化學測量六、生物地球化學測量10722采樣是獲得第一手資料的第一步,采樣工作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找礦效果,須予以重視。采樣基本要求:所采樣品要能準確反映采樣對象中被測組分真實含量。不同化探方法,其采樣方法不同。第五節采樣10723采樣:在采樣點上下游5~10m內或垂直于流向取2~3個質量相等樣品組合成1個樣,要求取最新的表層物質。當表層受到污染時,則取較深層位。對于抵抗風化能力弱的礦床,如Cu、Pb、Zn、Ni、Co、U等的熱液礦床,一般取淤泥、粉砂;對于抵抗風化能力強的礦床,如Nb、Ta、REE、W、Sn、Au、Pt等則取細砂。樣品質量為100~150g。注意避開Fe、Mn氫氧化物、有機質及塌積物、人工搬動物、外來覆蓋物。干河谷采樣應除去雜草、污物,取沖積物。第五節采樣一、水系沉積物測量10724土壤采樣要注意采樣層位和粒度,應注意的問題:1.層位1)殘坡積層一般取B層土,不在A層取樣。原因:①A層金屬易貧化;②因生物聚積可產生非礦致異常;③因含有機質會給分析帶來干擾。也不在C層采樣,因效率不及B層高。2)外來物覆蓋區,應穿透外來物取樣。3)在炎熱多雨、化學風化強烈、元素在地表發生強烈淋溶時則應考慮加大取樣深度。4)水田區應穿過耕作層在殘坡積層取樣。第五節采樣二、土壤地球化學測量107252.樣品粒度對Cu、Pb、Zn、Ni、Co等硫化物礦床及熱液鈾礦,它們富集粒度為0.1~0.5mm。一般取細粒物質,如砂質土、細砂土、粉砂土、粘土。對Nb、Ta、REE、W、Sn、Au、Pt等礦床,它們的富集粒度為1~3mm。一般取樣粒度較粗,如粗砂土。在風成物廣泛分布區,細粒物中異常微弱,而較粗的粒級中風成物影響大大減小。3.樣品質量根據指示元素富集粒度、元素分布均勻程度及分析所需樣品質量確定。富集粒度較細取50~100g,富集粒度較粗取100~200g。保證過篩后樣品質量不小于20g。第五節采樣二、土壤地球化學測量10726樣品取自地表(淺井及探槽)基巖、巖芯、坑道中巖石。應采集風化很弱、未被污染巖石。根據研究需要有時也采斷層泥和裂隙充填物。注意:研究巖石中元素正常含量,樣品應避開礦化影響;若用于找礦,樣品應采集受成礦作用影響巖石。地表和坑道采樣是在采樣點附近(d=1m)采若干小塊巖石(5~7)合為1個樣品。鉆孔巖心采樣是在每個采樣點上下1m范圍采取5~7小塊巖石合為1個樣品。一般采樣點間距是2~5m。巖石樣品為150~200g,斷層泥和裂隙充填物為20g以上(如50~100g)。第五節采樣三、巖石地球化學測量10727水樣用500~1000ml帶塞玻璃瓶(或聚乙烯瓶),采樣時先用待測水沖洗2~3次,后放入水面下0.5m處取水,避開水面懸浮物和水底沉積物。水不盛滿,留10~20mL空隙,將瓶塞緊,貼標簽。井、泉、鉆孔、坑道水應取新鮮溢出水,避免取停滯水。水樣體積:水質簡項分析取500~1000ml;水質全分析取2000~3000ml;分析金屬元素取1000ml,加1ml1:1HCl酸化,以防金屬離子沉淀或被吸附。光譜分析水樣送樣前先濃縮,濃縮方法:①蒸干法,所得干渣不少于0.1g;②共沉淀法,用CaCO3、CdS作沉淀劑,沉淀物烘干;③離子交換法。水溫、pH、SO42-、Cl-及重金量總量可在野外用輕便水質分析箱及時測定。第五節采樣四、水文地球化學測量10728土壤中汞氣樣品采集:在測點用鋼釬(Φ=12mm,長約lm)打深0.3~1m的孔,將與捕汞管及大氣采樣器相連的錐形取樣器(或“L”形玻璃抽氣管)置入孔內,使其與土層密封接觸,以1l/min的流量抽取所需體積(從2~3l~10l,視試驗而定)。捕汞管是內徑為8mm石英管,其內裝1g金絲,金絲直徑Φ=0.1mm,長度L=250mm,當汞蒸氣通過金絲時被吸附于金絲表面。捕汞管在管式電爐中加熱30s~1min釋汞,再以1l/min的流量將汞蒸氣抽進測汞儀測定。用金膜測汞儀直接在測量點抽土壤氣測定汞含量。第五節采樣五、氣體地球化學測量10729應取分布廣、根系深、選擇性吸收能力強的植物種屬,也可取數種植物組合,工作時應先試驗。每個采樣點應在1~4m2內采集,草本植物取上部嫩莖,木本植物取離地lm以上的樹葉或嫩枝。樣品質量為150~200g,保證處理后獲得1~3g灰分。定點:1:2.5萬及更小比例尺,將設計采樣點標在地形圖上,采樣時可適當變動。點線距變動范圍不大于原設計規定數20%,采樣密度不變。采樣點作標記。1:1萬及更大比例尺用測量儀定點。控制測網方向差應不大于線距20%,距離差應不大于控制點距l0%,測線方向變動不得超過20°,不得與相鄰測線相交。每一取樣點要按統一格式作詳細記錄。第五節采樣六、生物地球化學測量107301.根據地質任務進行的野外踏勘和方法實驗,是野外工作方法中最基礎的兩項工作,它保證了設計的科學性和方法選擇的有效性。2.采樣布局是讓采樣點盡可能覆蓋和控制大的面積。3.采樣必需嚴格按設計要求,在指定的點位和層位采樣。本章小結107311.地球化學找礦設計主要包括哪些內容?2.采樣布局需要遵循哪些原則?3.野外采樣土壤測量與水系沉積物測量有什么不同?4.如何防止樣品加工過程中的交叉污染?復習思考題10732第七章地球化學找礦資料整理與異常的解釋和評價地球化學找礦資料整理包括原始資料整理、樣品分析質量評定、背景值和異常下限確定、數據處理、圖表編制和報告編制。正確掌握它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地球化學異常解釋和評價的保證。地球化學異常的解釋與評價,是地球化學找礦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掌握正確劃分異常的原則,結合地質、構造正確解釋引起異常的原因,從而達到找礦的目的。內容介紹與學習目的10733第七章地球化學找礦資料整理與異常的解釋和評價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第二節地球化學背景值、背景上限值的確定及常用數據統計分析第三節異常的初步篩選和評序第四節異常檢查與驗證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10734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一、資料整理的意義二、資料整理的內容三、地球化學圖件的編制10735化探資料整理:分野外工作資料整理和最終階段資料整理。野外工作的資料整理:對各種原始資料的整理編錄。目的:及時發現野外工作問題,研究解決方法,總結經驗,根據新情況修改原工作計劃,指導野外工作。最終階段資料整理:對全部資料全面系統的整理。目的: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編繪各種圖表,充分挖掘找礦信息;通過編制報告,集中反映全部工作成果。最終階段的資料整理是提高化探工作質量、技術水平及總結經驗的重要過程。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一、資料整理的意義10736資料整理的主要內容:原始資料整理、樣品分析質量評定、背景值和異常下限的確定、數據處理、地球化學圖表的編制及報告編制等。1原始資料整理原始資料有:各種樣品和標本、野外記錄、送樣單、各種樣品和標本的分析鑒定報告、各批次內檢和外檢結果及分析說明書、采樣位置圖、異常檢查和驗證的所有資料、各種統計分析計算資料、測量資料,以及所收集的前人資料和文獻等。化探原始資料具長期使用價值。各種原始資料都應清理、審核、登記造冊,確保其系統性和完整性,專人保管,建立使用制度。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二、資料整理的內容107372報告編制化探報告是整個野外和室內工作成果的體現。報告內容真實反映客觀情況,各論點應以實際資料為依據,與各類圖表相印證。報告可參照下列提綱編寫。(1)工作概況

1)各類樣品采集數和采樣密度;

2)采樣和樣品分析質量綜述;

3)采樣布局;

4)各類異常數、異常總數、見礦異常數和礦產種類。(2)資料整理方法

1)數據處理的方式、方法和所用指標;

2)背景值和異常下限的確定;

3)異常篩選和評價方法。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二、資料整理的內容10738(3)異常按異常分類分別描述,主要內容:異常所處地質條件、分布情況,用已知礦產和檢查成果評述異常成礦地質條件和地球化學特征。報告中凡已經確定的物探化探異常,無論工作程度如何,均應綜合考慮其地質起因、地質找礦意義和工作程度,進行分類,并隨著工作程度的提高和認識的深入,繼續考慮其類別歸屬,必要時應及時更改。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二、資料整理的內容10739(4)成礦預測據地化特征評述工作區成礦規律,進行成礦預測。(5)存在問題及建議報告中所用異常分類:凡經確定的物探化探異常,無論已達到的工作程度如何,均應綜合考慮其地質起因、地質找礦意義和工作(認識)程度,按異常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并在以后隨著工作程度的提高和認識的深入,繼續考慮其類別歸屬,必要時應及時更改。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二、資料整理的內容10740異常分類:甲類異常:見礦異常。可分為兩個亞類:甲1類異常:據此已見礦或擴大已知礦儲量遠景的異常。甲2類異常:反映了已知礦床,在礦床發現和評價中未起顯著作用。乙類異常:對找礦和解決其他地質問題有意義的異常(包括推斷的礦致異常)。分為三個亞類:乙1類:反映已知礦化、礦點、礦床或對成礦有嚴格控制作用的地質體、構造部位或構造型式,從異常分布范圍和強度等特征看,可有新的重要發現的異常。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二、資料整理的內容10741乙2類:反映可能含礦、控礦或對找礦有其他指示作用的地質體、構造部位或構造型式,或反映對解決其他地質問題有指示作用的地質體、構造部位或構造型式,未發現賴以做出肯或否定推斷的直接證據的異常。乙3類:推斷的礦致異常,或推斷的反映含礦、控礦或對找礦有其他指示作用的地質體、構造部位或構造型式的異常,以及推斷對解決其他地質問題有指示作用的地質體、構造部位或構造型式的異常。丙類異常:性質不明異常。分為兩個亞類:丙1類:已進行較充分物化探工作仍不能判定其性質,不能排除在找礦和解決其他地質問題方面意義的異常。丙2類:物化探工作不夠充分,尚解釋不了的異常。丁類異常:資料充分,認為其在找礦和解決其他地質問題均無意義的異常。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二、資料整理的內容107421地球化學圖的種類地球化學圖:表示各種天然物質中,單元素或多元素空間分布模式的圖件。一般可將地球化學圖分為:基本地球化學圖和解釋推斷圖。(1)基本地球化學圖據統一的規定方法,按國際分幅或行政區劃編制的正式出版的地球化學圖,稱為基本地球化學圖。意義:客觀反映不同元素含量的空間變化,不受編制人員主觀影響,從圖上可直接恢復分析數據。這類圖件有:原始點位數據圖、點位符號圖、等含量線圖,以及各種地球化學剖面圖和平剖面圖等。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三、地球化學圖件的編制10743(2)解釋推斷圖根據某種意圖對分析結果進行處理后而編制的圖件。這類圖件不是純客觀的,數據中的信息被加工、改造、取舍,能突出顯示和解決某些專門問題。這類圖件有:根據某種數學模型近似地擬合元素含量等在測區內自然分布情況而編制的圖件;根據異常下限的準則而編制的各種異常圖;各種統計方法校準背景值后所圈定的異常圖、累加值圖、累乘值圖、元素比值圖、判別得分圖、譜系圖和因子得分圖等。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三、地球化學圖件的編制107442.地球化學圖編制方法(1)原始點位數據圖數據圖方法:在聚酯薄膜上標繪采樣點位、點號及該點分析結果。一種元素一幅圖,為最原始圖件。最能反映客觀實際情況,制作時要百分之百檢查,底圖長期保存。(2)點位符號圖與數據圖的性質完全一樣,用一套與含量成比例關系的圖案標注在采樣點旁,使異常點醒目地表現出來。(3)等含量線圖根據數據圖編制,反映元素含量在空間上連續變化。編制等含量線圖,要把分析數據稍作處理,抑制分析數據因誤差的干擾,使元素含量空間變化呈較光滑連續的曲面,以便用等含量線來表示。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三、地球化學圖件的編制10745圖7—1是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的幾種圖示方法。考試時間:12月29日上午8:00~10:00地點:ZH10310747處理分析數據主要方法:用各種移動平均法。采樣點在測區分布較均勻,采用簡單移動平均法;采樣點在測區內分布不均勻,則采用加權移動平均法。編制等含量線圖步驟:①將分析數據網格化;②用移動平均法處理網格化數據;③勾繪等含量線。A.數據網格化數據網格化方法:①選擇一定采樣單元,凡是在采樣單元范圍內的采樣點都參加平均計算;②只確定網格化數據的位置和參加平均計算采樣點數目,不限定采樣點分布范圍。如近鄰搜尋、四方搜尋和八方搜尋法。選用哪種取決于所用移動平均法。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三、地球化學圖件的編制10748幾種不限定采樣點分布范圍的網格化數據方法。10749簡單移動平均方法網格化數據:用采樣單元內所有點分析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單元的網格化數值,把它標在采樣單元中心。采樣單元選擇:依據采樣密度和比例尺。一般選圖面面積1cm×1cm或2cm×2cm為宜。距離加權移動平均法網格化數據:多采用近鄰搜尋、四方搜尋或八方搜尋方法。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三、地球化學圖件的編制10750以限定4個采樣點近鄰搜尋法為例,計算方法如下:在一系列分布不均勻的分析數值中,設第i個點(坐標xi,yi)分析數值為Zi,在網格化數據點的網格中設第k個網格點(坐標xk,yk)的網格化數值為Zk,據最鄰近4個采樣點分析數值,用距離加權法計算網格化數值。計算步驟是:①計算各鄰近點至網格點的距離Dik,計算公式為:②求出Dik后,計算該點的網格化數值,公式為:式中:n為參加平均計算的采樣點數。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三、地球化學圖件的編制1075110752B.移動平均①確定窗口大小。常以4倍或9倍單元格為移動窗口。②移動平均。將移動窗口放在網格化數據圖上,使移動窗口套住4個或9個采樣單元,將移動窗口內網格化數據的算術平均值作為移動平均數值,標注在窗口的中心。依次移動,每次只移動一個單元,移動后窗口與移動前窗口重疊一部分。窗口為4倍單元時,重疊二分之一;當窗口為9倍單元時,則重疊三分之二。窗口移動從左至右、從上到下有規律進行,避免遺漏。移動一次,計算一次移動平均值,最后得到移動平均數據圖。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三、地球化學圖件的編制10753C.勾繪等含量線①合理選擇等含量線間距,影響對元素含量分布模式的辨認和對比。最常用的是對數等間隔。每種元素都有一段關鍵含量段,如背景含量與異常含量交錯的含量段等。在這一含量段內適當加密等含量線。分位數間隔也常用,它以元素含量頻率分布確定等含量線間距。優點:使頻率分布特征不同的元素含量空間變化可以進行對比,缺點:不同圖幅之間等含量線無法銜接。②在移動平均數據圖上,按等含量線間隔用內插法繪出等含量線,得到等含量線圖。③著色,含量由低到高分別以深藍、藍、淺藍、淺黃灰、淡紅、深紅、深紅褐色區分。每一種著色區不限于一個等含量線間隔,一般同一色區可有2~3條等含量線。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三、地球化學圖件的編制10754(3)綜合異常圖(異常分布圖)將區內各種元素異常標繪在同一張底圖上。主要是反映各種異常的規模和分布及它們的組合關系。為保證各種不同類型的異常清晰可辨,要合理選用陰影、線條、花紋和顏色四種系統圖例。(4)異常剖析圖將分別繪制的同一異常地段不同元素的異常圖,以及該地段的地質略圖排列在同一張圖紙上。主要用來研究不同元素異常的規模、強度、濃度變化和分帶特征,及它們之間的相互組合關系,以便判斷引起異常的礦化類型和規模、推斷剝蝕程度等問題,為異常評價和成礦規律的研究提供依據。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三、地球化學圖件的編制1075510756(5)地球化學剖面圖

表示元素含量等地球化學指標沿采樣線變化。橫坐標—采樣點位置,縱坐標—含量等地球化學指標。先根據樣品采樣位置和分析結果標定其坐標點,然后連接相鄰坐標點所得曲線,即元素含量變化曲線。在編繪地球化學剖面圖時,在橫坐標軸下繪出相應地質剖面,了解元素含量變化與各種地質條件聯系。地球化學平面剖面圖:采樣線相互平行時,把元素含量變化曲線直接畫在平面圖采樣線實際位置上,形成地球化學平面剖面圖。這種圖件不但反映每一條采樣線內的元素含量變化情況,而且還反映采樣線之間的元素含量變化情況。在圖面上可直接判讀線狀或帶狀異常的延展情況。第一節化探資料整理及圖件編制三、地球化學圖件的編制10757第二節地球化學背景值、背景上限值的確定及常用數據統計分析一、長剖面法二、數理統計法10758第二節地球化學背景值、背景上限值的確定及常用數據統計分析地球化學背景值及異常下限的確定,對于圈定異常及解釋評價異常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故在進行化探資料綜合整理時,首先確定背景值及異常下限。地球化學背景含量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地球化學背景的變化范圍。其平均值稱背景值,最大臨界值稱為異常下限—區分背景和異常含量的數值。最小臨界值稱為背景下限—區分背景和負異常。常用確定背景值及背景上限的方法:長剖面法、數理統計法和圖解法,背景下限確定方法原則上和背景上限相同。10759在地質剖面觀察基礎上,通過對比地質剖面和元素含量變化曲線來確定背景值和背景上限。①選擇一條或幾條橫穿礦體的有代表性的長剖面,在觀測地質剖面同時,按一定間距采集巖(土)樣品。據樣品分析的元素含量,編繪地球化學綜合剖面圖。②在綜合剖面圖上,對比觀察地質現象和元素含量變化曲線,據遠離礦體處樣品中的元素含量,平行橫坐標作一條平均含量線,所指示含量即為該元素在這一地段的背景值。據遠離礦體處樣品中元素含量波動范圍,由波動上限處平行橫坐標作直線,其指示的含量即為該元素在這一地段背景上限值。該方法以地質觀察為基礎,簡便易行,在礦區及其圍地段進行地球化學找礦時較適用;缺點較粗略。第二節地球化學背景值、背景上限值的確定及常用數據統計分析一、長剖面法10760據長剖面法,確定Pb背景值50×10-6背景上限l00×10-6107611.基本原理(理論根據)微量元素含量服從對數正態分布或正態分布。當元素含量是屬于或近似于對數正態分布或正態分布時,背景值就可用樣本的幾何平均值()或算術平均值()、眾數(M0)、中位數(Me)來估計。當含量服從對數正態分布時,計算公式為:TL=lgC0+Kσ式中:TL為對數異常下限;σ為元素含量的對數標準離差;C0為背景值;K為常數。當元素含量服從正態分布時,計算公式為:T=C0+KσK值一般可定為1~3。K值愈小,異常值出現的可能性愈大;K值愈大,異常值出現的可能性愈小。第二節地球化學背景值、背景上限值的確定及常用數據統計分析二、數理統計法10762第二節地球化學背景值、背景上限值的確定及常用數據統計分析二、數理統計法K值的選取主要是取決于測區內的成礦地質條件、工作目的和任務等。當測區內成礦地質條件良好,K值應取小一些;當成礦地質條件不好,K值就要取大一些。在初步普查階段,因怕漏掉有意義的異常,K值要取小一些;在詳查階段,為避免混入非礦致異常,K值就要取大一些。107632.常用方法現介紹確定背景值和異常下限的具體方法。(1)計算法直接計算法:利用分析結果對數值,直接求出平均值:式中:m為不同分析結果的數目,fi為頻數。則TL=lg+Kσ第二節地球化學背景值、背景上限值的確定及常用數據統計分析二、數理統計法10764簡化計算法:為突出反映數據頻率分布規律和簡化運算時的計算方法。其步驟:①將分析結果的對數值分成若干組,確定組數(n)和組距(l)。組數要適中,一般以5~7組為宜。每組數據平均不得少于5個,組距一般是在0.1~0.5之間。②確定分組的下界和上界,下界小于數據最低值;上界大于數據最高值。上界與下界之差等于組距與組數之積。確定上、下界時,應盡量使數據避開分組點的數值。③將分組后的數據統計結果填入計算表內。第二節地球化學背景值、背景上限值的確定及常用數據統計分析二、數理統計法10765④利用下列公式求出分析結果對數值的平均值(lg)和對數標準離差(σ):⑤求背景值和異常下限:

TL=lg+Kσ查反對數表得背景值和異常下限值。10766(2)圖解法——直方圖法①將數據分組。②將分組后的數據統計結果填入計算表內。第二節地球化學背景值、背景上限值的確定及常用數據統計分析二、數理統計法③編繪頻率分布直方圖,以其繪制頻率密度曲線。10767取一直角坐標,橫坐標為元素含量對數值(1gxi),縱坐標為頻率分布密度,即頻率與組距的比值。以組距為底邊,做矩形,以矩形面積表示各組頻率,得到頻率分布直方圖,據其繪出頻率密度曲線。④利用直方圖求眾數對數值,利用頻率密度曲線求含量對數標準離差。在直方圖的最高的矩形內,連接AC和BD,二者交點對應橫坐標即為眾數對數值,取頻率密度曲線極大值(p)0.6倍,作一平行橫坐標軸的直線,其與曲線左翼交點對應橫坐標為lgM0-σ,與右翼交點對應橫坐標為lgM0+σ。則可求出含量對數標準離差。⑤求背景值和異常下限:C0=M0,TL=lgC0+Kσ10768(2)圖解法——累積頻率圖法用累積頻率圖求出中位數對數值和含量對數標準離差,以中位數估計背景值,再求出異常下限。步驟:①將數據分組。②將分組后的數據統計結果填入表內。③繪制累積頻率圖。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橫標—含量對數值,縱標—累積頻率。用組上限為橫坐標,該組累積頻率為縱坐標,繪出各坐標點位置,用圓滑曲線連接各點,得到頻率分布曲線。如用概率格紙繪圖,則為直線。④利用頻率分布曲線求lgM0和σ。曲線上累積頻率為50%點對應橫坐標為lgM0,累積頻率為15.9%、84.1%點對應橫坐標為lgM0-σ、lgM0+σ。故可求出σ。第二節地球化學背景值、背景上限值的確定及常用數據統計分析二、數理統計法10769中位數與標準離差圖解法示意圖右圖用概率格紙繪制,其頻率分布曲線為一直線⑤求背景值和異常下限:C0=Me,TL=lgC0+Kσ10770第三節異常的初步篩選和評序一、異常的初步篩選二、異常的評序10771第三節異常的初步篩選和評序一次面積性的地球化學測量,總會發現一批異常。但不都與礦化有關,僅有少數異常是由礦體引起,多數是分散礦化或非礦化成因。因此,對所發現異常進行解釋評價篩選十分必要。異常初步篩選和評序,是對異常的初步評價。它不能確定是否由礦引起。目的是提出異常檢查和驗證的順序,使有限的力量集中到最有希望異常區。10772異常的初步篩選:據異常特征和經驗,對已發現的異常作一般性評價,并粗略分類。目前化探異常分類如下:

1區域化探異常分類Ⅰ類:異常面積很大,達數十km2;有明顯強度,中等濃集中心,元素組合較復雜;有明顯的元素分帶。該類異常常與大中型礦床有聯系,見礦幾率較大。Ⅱ類:異常面積中等,十余km2或更小;有濃集中心,元素組合較復雜,有明顯元素分帶。該類異常也與有工業價值的礦床有一定聯系,見礦幾率比Ⅰ類小。Ⅲ類:異常面積較小,數km2;有強度較弱的濃集中心。這類異常有時與有價值礦床有關,見礦幾率更小。第三節異常的初步篩選和評序一、異常的初步篩選10773Ⅳ類:異常面積雖很大,數十km2以上,但無明顯濃集中心。這類異常為大面積分散礦化或高背景巖石引起,也可能由埋藏較深而規模很大盲礦引起的。V類:異常面積很小,異常強度很低,元素組合簡單,甚至為單一元素。這類異常一般沒有找礦意義。但這類異常成群分布時,也可能是深埋藏盲礦體的前緣異常,因剝蝕程度較差零散出現。2詳查化探異常的分類Ⅰ類:與已知礦點、礦床有聯系的異常。Ⅱ類:可能由礦引起的異常和具有找礦意義的異常。Ⅲ類:性質不明的異常。Ⅳ類:基本認為是不具有找礦意義的非礦致異常。第三節異常的初步篩選和評序一、異常的初步篩選10774對異常進行初步篩選后,為更好地安排異常檢查和驗證,要以異常的找礦遠景評定其先后次序,即為異常評序。異常評序應按礦種、礦化類型分別進行。異常評序重要參數:主成礦元素和伴生元素異常的面積和規模、濃集中心的面積和規模、元素比值、分帶評價值和累加或累乘指數等。分帶評價值:前緣元素的線金屬量累加(或累乘)值與尾部元素的線金屬量累加(或累乘)值的比值。第三節異常的初步篩選和評序二、異常的評序10775線金屬量的計算方法:若測線上采樣點為等間距,線金屬量(pl)計算公式:式中:為測線上平均異常含量;C0為背景值10-6

;l為測線上異常長度;θ為測線與異常延伸方向所夾銳角。如果測線上采樣點點距不等,線金屬量可按下式計算:式中:Cai為第i個采樣點的異常含量;n為測線上異常內采樣點總數;xi為第i個采樣點至測線某一端點的距離(i=1,2,…,n),m。第三節異常的初步篩選和評序二、異常的評序10776異常評序可用單一參數和多種參數。對于規模差異不顯著的大量異常,用單一參數效果不佳,應用多種參數評序。方法:先依據每種參數評定次序分別給異常一定分數,并計算每個異常獲得的總分數,再以總分數排定異常次序。10777第四節異常檢查與驗證一、異常檢查的目的任務二、異常檢查的方法10778異常檢查:主要是對經過評序而選出的一部分異常作進一步了解,取得更為詳細的資料,以便正確地評價異常,從中篩選出最有找礦遠景的少數異常再作查證,而開展調查的一項調查研究工作。異常檢查的目的:①追蹤異常地段有無異常源;②收集更詳細資料,為異常評價提供依據。異常檢查的任務:①確定異常是否存在,確定異常參數是否可靠;②追蹤異常源;③詳細了解異常的形狀、面積、強度、濃集中心、元素組合和分帶特征;④研究異常賦存的地質環境和自然地理條件等。第四節異常檢查與驗證一、異常檢查的目的任務10779主要是現場踏勘和重新采樣。1.現場踏勘在異常范圍內及附近,對各種地質現象和自然地理條件進行詳細調查研究,查明對異常的控制作用,收集一切可供參考的找礦標志,了解當地礦產情況等。2.重新采樣在異常范圍內布置1~2條測線重新采樣。測線要長些,至少重復原來5~6個點,也不能采過多的樣品。為取得更詳細完整資料,應在異常內加密測線和采樣點重新采樣。為追蹤異常源,可改變采樣對象或部位重新采樣。第四節異常檢查與驗證二、異常檢查的方法10780當土層厚度>0.5m,地形較平坦時,可適當布置剖面,可用淺井或取樣鉆,沿鉛垂方向取樣直至基巖。再利用分析結果編繪剖面等含量線圖。根據指示元素含量在剖面上變化情況,可判定基巖源位置(左圖);分辨由污染或其他表生富集作用而形成的非礦致異常(右圖)。第四節異常檢查與驗證二、異常檢查的方法10781現以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檢查為例,介紹異常檢查的具體方法和過程。攜帶現場分析設備沿異常水系邊重復采樣邊分析,確定異常是否存在,隨時考查各種非礦成因(如污染、次生富集等)可能干擾。當追蹤到異常截止位置后,再轉向兩岸和谷坡進行地質觀察,同時布置測線,采集土壤樣品(或巖石樣品),以尋找異常源的位置。除上述兩種異常檢查方法外,還可用適當的物探方法,或用少量的地表坑探工程直接揭露異常源。第四節異常檢查與驗證二、異常檢查的方法10782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一、異常評價的內容二、礦致異常與非礦致異常的區分方法三、礦體異常與礦化異常的區分方法四、判斷礦化類型的方法五、判斷礦體賦存位置的方法六、異常的驗證10783初步普查階段異常評價:從異常分布特征出發,依據區域礦產形成和分布規律,對成礦遠景進行評價;詳細普查階段異常評價:從異常本身特征出發,依據礦體分散暈的形成和基本特征,對異常區含礦性評價。評價的主要內容:①確定異常的性質,即區分礦致異常和非礦致異常、礦體異常和礦化異常;②判斷引起異常的礦產種類和礦床類型;③判定引起異常的礦體位置;④推斷引起異常礦體形狀、產狀、規模和剝蝕程度等。評價異常方法很多,目前沒有完善又通用的方法,特別是選擇評價指標,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一、異常評價的內容10784非礦致異常:與礦化無關的異常,成因:①高背景非礦巖體、巖層及其風化產物引起。如超基性巖中的Cr、Ni、Co、Cu等,花崗巖類巖石中W、Sn、Nb、Ta、U、Be等,都可形成異常;②特殊地理環境使某些元素在天然物中次生富集引起;③由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等等。區分方法: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異常,通過現場踏勘可分辨。由高背景非礦巖體、巖層及其風化產物引起的異常,可重新采樣追蹤異常源;也可通過測定和統計區內各類巖石中指示元素的背景值及其共生組合規律辨認。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二、礦致異常與非礦致異常的區分方法10785例如,廣東物探隊在某Co礦區進行土壤測量,以As為指示元素,圈定了幾十個As次生異常。異常檢查發現,表生帶中褐鐵礦有兩種成因:①砂頁巖中的鐵質條帶或其風化淋濾形成的褐鐵礦中,含As高,但Cu、Pb、Bi含量極低;由此引起的As異常與巖層走向一致。②鈷礦脈氧化帶的褐鐵礦——As含量高,且伴隨Cu、Pb、Bi等異常,該異常與含礦構造帶方向基本一致。由此將兩類異常區分出來。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二、礦致異常與非礦致異常的區分方法10786礦體異常:由工業礦體引起的異常。礦化異常:由未達到工業指標的礦化地質體引起的異常。礦體異常特征:為多元素組分、異常強度較高、異常面積有一定規模、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分帶明顯、異常形態較有規律等;礦化異常特征:異常組分較簡單、無明顯濃集中心或呈分散的多中心、異常分帶不明顯和異常形態比較雜亂等。有時礦體異常和礦化異常特征沒有顯著差異,給判別帶來困難。但還是可用某些方法把二者分開。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三、礦體異常與礦化異常的區分方法107871.類比法先據已知礦體異常的特征、各種參數及其與礦體的空間關系等,擬定異常評價指標;或據前人經驗,對照測區的具體情況擬定出異常評價指標,應用這些指標來判斷未知異常。例:在某內生脈狀金礦區開展化探工作時,發現已知礦體異常具下列三個特征:①礦脈前緣As異常呈單峰狀、強度高;②礦脈尾部As異常呈多峰狀、強度較弱;③元素組合為As-Pb型。據這三個特征對該區未知異常評價,發現了盲礦脈。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三、礦體異常與礦化異常的區分方法10788累乘指數:前緣元素的累乘值與尾部元素的累乘值之比值。累加指數:前緣元素的累加值與尾部元素的累加值之比值。分散礦化的累乘指數或累加指數與有經濟價值礦體已剝蝕到尾部時的累乘指數或累加指數大致相當。據此多寶山礦區判別了一個分散礦化引起的異常。具體做法:先利用多寶山、銅山已知礦段原生異常資料,確定前緣和尾部兩組元素(Pb-Zn和Cu-Ag)。然后分別計算已知見礦剖面不同部位的累乘指數和待評價的銅山異常累乘指數(見表)。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三、礦體異常與礦化異常的區分方法10789由表知礦上圍巖、礦體中和礦下部位累乘指數差異明顯。待評價異常累乘指數相當于已知礦段礦下部累乘指數。故推斷該異常由分散礦化引起。經驗證深部未見工業礦體。107902.單礦物分析法利用單礦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有時也能有效地區分礦體異常和礦化異常。例:某矽卡巖型銅礦區,孔雀石單礦物Bi和Pb含量:礦體中冷提取Bi含量幾何平均值<l00×10-6;光譜分析Bi含量幾何平均值小于300×10-6。礦化體中冷提取分析Bi含量的幾何平均值>500×10-6,光譜分析Bi含量幾何平均值為(1000~2000)×10-6。可利用孔雀石單礦物Bi含量區分礦體異常和礦化異常。3.統計分析法利用判別分析和聚類分析等統計分析,也能區分礦體異常和礦化異常。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三、礦體異常與礦化異常的區分方法10791判斷引起礦體異常礦種:通過從構成異常各種元素中找出主要成礦元素;某些情況下,可根據特有的伴生元素組合加以判斷。主要成礦元素特征:形成規模大、濃度分帶顯著,在較大范圍內出現一級異常含量。一級異常含量:據經驗,將主要成礦元素最低工業品位十分之一作為一級異常含量下限較合適。如銅礦最低工業品位為0.5%,則一級異常含量下限為0.05%;金礦最低工業品位為2g/t,則一級異常含量下限為0.2×10-6等。當某元素異常規模較大、異常強度達到或超過一級異常含量下限,則認為它是主要成礦元素。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四、判斷礦化類型的方法金屬計算單位最低工業品位%備注鐵Fe25-30

錳Mn30

鉻Cr2O337-40

鈦TiO210-20

鈦鐵礦

1.5-3

釩V2O50.7

金Au1-5(克/噸)

汞Hg0.04-0.05

鉬Mo0.2-0.3

鎢WO30.2原生礦床鈾UO30.1

銅Cu0.4-0.5

鉛Pb0.5-0.7

鋅Zn1

鋁Al2O340

銻Sb1-2

金剛石

15-30毫克/立方米巖筒型10793例:河南地礦局地調一隊化探分隊,在熊耳山地區進行l: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發現上宮異常。其中Au異常:0.02×10-6的范圍13km2,0.04×10-6的范圍9.7km2,最高異常含量1.1×10-6;Ag異常:l×10-6的范圍l7km2,2×10-6的范圍11.6km2,最高異常含量70×10-6;而Pb、Zn、Mn、As異常強度都較低。從上述情況可判斷出,該異常是由金礦化引起。在異常檢查驗證時,發現了4條金礦脈,初步認為是一個遠景較大的金礦床。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四、判斷礦化類型的方法10794單礦物和含礦地質體中主要的微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特征組合,也對判斷礦種有指示作用。此外,還可借助已經建立的某些典型礦床和礦化類型的地球化學模式,辨認不同的礦種或礦化類型。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四、判斷礦化類型的方法10795判斷礦體賦存位置:從研究異常與礦體的空間關系和引起異常礦體的剝蝕程度等入手。注意:次生異常只能確定礦體大致賦存部位,用原生異常才能較準確地判斷礦體賦存位置。成礦元素在原生暈中含量多自礦體向外逐步降低。通常將其分為內、中、外三個濃度帶。濃度帶界限按a0Ca

、alCa、a2Ca幾何級數確定。a為小自然數,Ca為異常下限。若取a=2,濃度帶界限為Ca、2Ca、4Ca。a取值視濃度梯度大小而定。礦體多位于內帶。第五節異常評價與查證五、判斷礦體賦存位置的方法10796根據原生暈的分帶:當原生暈出露地表,若外帶面積較大,中帶面積較小—有深埋藏盲礦體;若中帶大面積出現—盲礦體淺埋藏,且中帶范圍常與盲礦體水平投影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