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教師資格之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題庫加答案第一部分單選題(50題)1、1992年,歐共體成員國簽訂條約,決定將“歐共體”改名為“歐洲聯盟”。這一條約是()。
A.《巴黎條約》
B.《羅馬條約》
C.《布魯塞爾條約》
D.《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答案】:D
2、馬丁.路德認為.只有虔誠的信仰,每個俗人都有資格出現在上帝面前,為他人作祈禱,相互傳播有關上帝的道理。這說法實質是()。
A.宣揚人人平等觀念
B.主張世俗權力高于教會權力
C.主張限制教皇的權力
D.反對教會壟斷教義的解釋權
【答案】:D
3、“二戰”后,英國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制度;法國“為大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聯邦德國社會保障制度耗資幾乎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會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刺激社會消費
B.緩和社會矛盾
C.改善勞資關系
D.美化政府形象
【答案】:B
4、有學者指出。孟子對于社會秩序思考的出發點是建立在“人性善”上。下列言論體現孟子這一思想的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
C.釋法術而以心治,堯不能正一國
D.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
【答案】:A
5、英國《權利法案》規定:“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痹摲蓷l文保證了議會的什么權力()
A.立法權
B.司法權
C.監督權
D.選舉權
【答案】:A
6、下列王朝中,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的是()。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清朝
【答案】:D
7、《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寫道:“(中國)新政府24個部長中的11個是小黨派的代表或無黨派民主人士。”“雖然政權顯然由中國共產黨掌握,但這些職位不僅僅是形式。更廣義地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初期,對有威望的非黨人士的意見是真心去征求的?!边@說明()。
A.中國特色人民代表大會制已確立
B.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為民主黨派的創立創造了條件
C.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協商制度已經形成
D.中華人民共和國使民主黨派獲得了執政權力
【答案】:C
8、有學者在評論一位西方科學家時說,他用一把利劍“斬斷了無知、迷信和傲慢這些束縛人類對億萬年來生命了解的鐐銬”。他評論的這位科學家是()。
A.達爾文
B.牛頓
C.哥白尼
D.愛因斯坦
【答案】:A
9、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的官僚體系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五口通商大臣”“總稅務司”“總理衙門”等官職和機構。這些變化()。
A.說明原有的官僚體系遭到否定
B.是殖民主義沖擊專制主義禁錮的結果
C.是中國社會半封建化的表現
D.無益于近代中國的發展
【答案】:B
10、文獻記載鋼鐵是“雜煉生(生鐵)繅(熟鐵)為刀鐮者?!贝宋墨I提到的金屬冶煉技術發明于()。
A.春秋戰國時期
B.兩漢時期
C.魏晉南北朝時期
D.隋唐時期
【答案】:C
11、在羅斯福新政期間,政府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這些措施的作用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12、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更快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是()。
A.科學發明的大量涌現
B.各國政府重視工業生產
C.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
D.國際經貿交流日益活躍
【答案】:C
1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提出這一觀點的學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A
14、李商隱有詩日:“乘興南游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p>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周武帝
D.隋煬帝
【答案】:D
15、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成功塑造“智絕”“義絕”“奸絕”人物形象的是()。
A.《西游記》
B.《三國演義》
C.《紅樓夢》
D.《水滸傳》
【答案】:B
16、20世紀上半期的一份歷史課程標準規定,歷史課程要“敘述中華民族之演進,特別注意各支族間之融合與其相互依存之關系,以闡發全民族團結之歷史的根據,而于歷史上之光榮,以及近代所受列強之侵略與其原因,尤宜充分說明,以激發學生復興民族之意志與決心”。據此判斷,該文件頒行于()。
A.辛亥革命時期
B.國民革命時期
C.全面抗戰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
【答案】:C
17、梁啟超曾說“不敢自承”所作《戊戌政變記》“悉為信史”,因為“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將真跡放大”。上述言論說明確定史料的可靠性,要考慮的因素是()
A.盡量采用原始證據
B.記錄者動機
C.語言取舍與文飾
D.當事人記憶
【答案】:B
18、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發生劇變,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
A.羅馬尼亞
B.民主德國
C.波蘭
D.南斯拉夫
【答案】:C
19、史書載:“我朝以儒立國,故命宰相讀書,用儒臣典獄,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明之治?!?/p>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20、湖北農民彭立成家1974年的春聯是“過年只有兩升米,壓歲并無一分錢”,1983年的春聯是“人有勤勞致富兩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春聯反映了湖北農村的巨大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進行土地改革。廢除舊制度
B.開展農業改造.確立公有制
C.建立人民公社,追求高速度
D.實施聯產承包,迸發新活力
【答案】:D
21、唐朝科舉制度中最重要的兩科是()。
A.明經、進士
B.秀才、進士
C.明經、明法
D.明法、明書
【答案】:A
22、新中國建立初期,清除“一貫道”等反動會道門組織的運動是()。
A.鎮反運動
B.“三反”運動
C.反右派斗爭
D.“五反”運動
【答案】:A
23、顧炎武說:“愚所謂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易學文’,日‘行己有恥’……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上述言論的主旨是()。
A.倡導經世致用
B.強調學術與道德的結合
C.提倡無征不信
D.回歸先秦儒學的義利觀
【答案】:B
24、2000年12月17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羅戈津告誡日本不要參與美國TMD計劃,并強調指出,日本同美國一起建立戰區導彈防御系統(TMD)的想法,有時令人想起20世紀60年代發生過的事,日本參與美國在東北亞建立戰區導彈防御系統計劃的實施可能對莫斯科與東京的和平條約談判產生不良影響。羅戈津說的“20世紀60年代發生過的事”具體是指()。
A.“柏林墻”的修筑
B.古巴導彈危機
C.侵越戰爭
D.柏林危機
【答案】:B
25、20世紀70年代末,廣東省委要求中央給予當地一定的權力,以便借助華僑眾多和毗鄰港澳的優勢發展經濟,中央同意給予政策支持。這一政策直接推動了()。
A.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B.沿海經濟開放區的設立
C.國有企業市場化的開始
D.外向型經濟特區的興辦
【答案】:D
26、容閎在《西學東漸記》中寫道:“戰爭之起……以此粗笨之農具,而能所向無敵,逐北追奔。如疾風掃秋葉……惡根買種于滿洲政府之政治。”他所說的“戰爭”指的是()。
A.天理教起義
B.白蓮教起義
C.太平天國運動
D.義和團運動
【答案】:C
27、標志著我國進入航天時代的事件是()。
A.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B.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
C.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D.“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
【答案】:C
28、教師在編制歷史高中試題時,要關注難度與區分度。為保證試題有較好的區分度,試題難度應控制的區間為(?)。
A.0.1~0.2
B.0.2~0.4
C.0.4~0.6
D.0.7~0.9
【答案】:C
29、“乙未,中日戰罷,公車數上書言事,聲譽巍然冠其曹,且贊其師立保國會,后又與同志共于上海經營《時務報》?!辈牧现械摹捌洹敝傅氖牵ǎ?。
A.康有為
B.梁啟超
C.嚴復
D.譚嗣同
【答案】:B
30、英國《權利法案》規定:“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該法律條文保證了議會的什么權力()
A.立法權
B.司法權
C.監督權
D.選舉權
【答案】:A
31、恩格斯以為.羅馬法“包含著資本主義時期的大多數法律關系”,是“商品生產者社會第一個世界性法律?!毕铝斜硎龇隙鞲袼拐摂嗟氖?)。
A.羅馬法是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法典
B.羅馬法是羅馬帝國統治的有力支柱
C.羅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羅馬法是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基礎
【答案】:D
32、魏源提出“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的歷史背景是()。
A.西學開始傳人中國
B.英國使者覲見乾隆帝
C.英國發動鴉片戰爭
D.外國使者獲得駐京權
【答案】:C
33、梁啟超曾說:不敢自承.所作《戊戌政變記》,“悉為信史”,因為“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真跡放大”。此言論說明史料可靠性要考慮()。
A.盡量采用原始證據
B.記錄者動機
C.語言取舍與文飾
D.當事人記憶
【答案】:B
34、1960年起,《人民日報》《紅旗》雜志等對歐洲共同體的正面報道逐漸增多,這表明中國開始調整對西歐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
B.社會主義國家間關系的變化
C.美、蘇兩國間關系的變化
D.資本主義國家間關系的變化
【答案】:B
35、有史學家說:“真正意義的世界歷史直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進行遠洋探險時才開始。”這一觀念認為新航路的開辟()。
A.推動歐洲經濟的發展
B.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C.導致東方落后于西方
D.推動拉丁美洲的革命運動
【答案】:B
36、下面資料出自于中國近代某不平等條約。該條約是()。
A.《天津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答案】:D
37、《東京夢華錄》記載:“瓦舍中多有……飲食、剃剪、紙畫、今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边@反映的是宋代哪一社會現象()
A.民間技術精湛
B.都市生活豐富
C.社會分工精細
D.邊境貿易繁榮
【答案】:B
38、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年)》一書中寫道:“在向西北前進的路上,毛澤東于1935年初重新被推舉上了中共領導地位,自那以后再沒有更換?!毕铝信c這一論述相關的史事是()。
A.中共二大
B.八七會議
C.古田會議
D.遵義會議
【答案】:D
39、有人說:“天安門見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和勝利?!迸c此說法相關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40、東漢桓帝、靈帝之際,社會上流行這樣一首歌謠:“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逼浞从车臓顩r是()。
A.中央權力加強
B.地方勢力坐大
C.州郡割據混戰
D.尊崇皇帝詔書
【答案】:B
4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下列理論著作按時間先后排列.準確的是()。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②①④
【答案】:A
42、1929年,中國對美國的生絲出15量下降了80%,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A.中國的內戰影響外貿出口
B.美國發生經濟危機
C.中國絲織品產量急劇下降
D.美國實行貿易壁壘
【答案】:D
4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這一改革的核心是()。
A.引導農民與市場接軌
B.增加農業發展的資金投人
C.擴大農民生產自主權
D.強化農業生產的指令性計劃
【答案】:C
44、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礎上,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在此思想下重要措施是()
A.推行包產到戶
B.實行按勞分配
C.擴大企業自主權
D.建立經濟特區
【答案】:D
45、顧炎武說:“愚所謂圣人之道如之何?日‘博易學文’,曰‘行己有恥’……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鄙鲜鲅哉摰闹髦际牵ǎ?。
A.倡導經世致用
B.強調學術與道德的結合
C.提倡無征不信
D.回歸先秦儒學的義利觀
【答案】:B
46、《新元史》記載:“上至中書省,下逮郡縣,親民之吏,必以蒙古人為長,漢人南人貳之?!贝颂幍摹皾h人”指的是()。
A.所有的漢族人
B.隨蒙古人西征的漢族人
C.原南宋統治下長江以南的漢族人
D.原遼、金統治下的漢族人及契丹、女真族人
【答案】:D
47、羅斯福新政期間成立“民用工程署”,在全國建立18萬個小工程,包括校舍、橋梁等,吸納400萬人工作。該措施的作用是()。
A.減少企業盲目生產
B.刺激生產與消費
C.促進企業間公平競爭
D.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答案】:B
48、《全球文明史》寫道:“席卷整個中國的戰爭對正在興起的官僚精英和平民來說,都是一次較大的挫折。在這個時代,軍事技能和體能被看作比士所具有的文學和禮儀才能更有價值?!蔽闹械摹斑@個時代”是指()。
A.春秋戰國時期
B.三國時期
C.南北朝時期
D.宋金對峙時期
【答案】:A
49、“這次戰役徹底結束了拿破侖的帝王生涯,也意味著圣赫勒拿島將是其最終的歸宿。”“這次戰役”發生的地點是()。
A.萊比錫
B.滑鐵盧
C.巴黎
D.莫斯科
【答案】:B
50、20世紀70年代末,廣東省委要求中央給予當地一定的權力,以便借助華僑眾多和毗鄰港澳的優勢發展經濟,中央同意給予政策支持。這一政策直接推動了()。
A.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B.沿海經濟開放區的設立
C.國有企業市場化的開始
D.外向型經濟特區的興辦
【答案】:D
第二部分多選題(50題)1、江蘇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獨特多樣。對這些文化遺產的探尋,不僅可以認識歷史風貌,還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材料一明孝陵……新創了方城、明樓和享殿等建筑,改方墳為圜丘,稱“寶頂”,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明孝陵的主體建筑坐落在鐘山之陽,從御河橋起至寶城頂,包括文武方門、中門、孝陵殿、石橋、方城、明樓等,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莊嚴、方正、均衡、協調,符合封建君權神權的思想要求?!旒姟吨袊鴨试崾贰凡牧隙≡Q昆腔,又稱昆曲,發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它在明朝中葉經過戲曲音樂家魏良輔革新后,以蘇州為大本營傳播到全國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晉昆和京昆等流派支脈,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藝術傳統的戲曲形態,被推崇為“近代百戲之祖”?!獏切吕住稙椤鞍賾蛑妗绷⒌洹穯栴}:(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明孝陵的布局特色,并分析明孝陵在中國帝王陵寢史上的突出地位。(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述昆曲的獨特文化價值。分析清中葉以來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3)從上述材料中各遺產的文化特征看,指出它們所屬遺產的類別。結合江蘇兩處文化遺產,談談保護文化遺產有何社會價值?
【答案】:(1)明孝陵的布局特色:前朝后寢;地面建筑嚴格安置于中軸線。明孝陵在中國帝王陵寢史上的突出地位:規范了明清兩朝的帝陵風格。(2)昆曲的獨特文化價值:昆曲再現古典戲曲原貌,近代百戲源于昆曲。清中葉以來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昆曲創作脫離舞臺實際;新戲曲貼近百姓生活,對昆曲造成了沖擊。(3)上述遺產所述類別:明孝陵屬于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有:文化遺產是創新文明、汲取借鑒的寶貴資源;也是促進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2、材料: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知道“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下面是某教師設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的教學目標:基礎知識目標: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經歷了長時間矛盾與沖突的醞釀,薩拉熱窩事件起了大戰導火線的作用.凡爾登戰役和整個大戰造成了嚴重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能力目標: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如“戰前兩大軍事集團是怎樣形成的大戰的導火線如何點燃戰爭造成了怎樣的災難第二次工業革命與‘一戰’有什么聯系‘一戰’爆發前夕,國際關系的主要矛盾有哪些“一戰”,的性質是什么它給人們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歷史教訓”等,培養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到:戰爭給人類發展和進步帶來的巨大災難,形成唯物史觀,使學生樹立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的觀念,從而提高人文素養。問題:(1)這位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主要存在哪些問題(2)根據課程標準,重新擬定這一課的教學目標。
【答案】:(1)首先三維目標名稱存在問題,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應為:“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其次,在該老師設置的目標中缺少了“過程與方法”目標。,最后,書寫三維目標時應注意三維目標的書寫主語為學生.所以行為動詞上就不可以出現“使學生-讓學生”“培養”等詞語。(2)①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和大戰的爆發、歐洲三條戰線、西線三大戰役。②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列強爭霸世界和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史實.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經歷了長時間矛盾與沖突的醞釀培養運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事件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分析薩拉熱窩事件的史料.提高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凡爾登戰役的學習,認識戰爭給人類發展和進步帶來的嚴重災難.從具體歷史事實得出“一戰是不義之戰”的結論,認識到“熱愛和平、遠離戰爭”是一種進步的現代意識.
3、材料一: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責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独献?gt;材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稘h書·董仲舒傳>問題:(1)根據材料,總結兩則材料的主要觀點。(2)結合材料及相關史實,分析這兩種觀點產生的歷史背景。
【答案】:(1)老子認為圣人治下的社會狀態應是統治者通過一定的手段.使得普通民眾物質生活有保障,身體健康且精神追求貧乏,沒有求知的意愿和更大的欲望,有知識的人不敢施展才智和理想抱負。即“無為而治”。董仲舒認為國家實現統一后。教育和社會輿論不統一.意見多樣,統治者就不能維護國家統一。官員不知職責所在。因此,統治者應該統一思想意識,禁絕除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六藝”以外的其他學說,如此才能統一法紀.民眾有所遵從。(2)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相互征戰.由此造成學術教育向社會底層的下移和諸子百家思想爭鳴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漢時期,國家實現政治統一。為適應政治上的中央集權需要,董仲舒以先秦儒學為基礎,吸收道家、法家等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以“天人感應”“德主刑輔…‘三綱五常“大一統”等學說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體系.得到漢武帝的采納。
4、材料:下面是初中某位歷史教師關于《三國鼎立》課堂教學內容所做的課堂小結:師:通過老師對本課內容的講解,誰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呢生:……師:安靜一下,大家可以舉手示意老師來發言。生: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意味著封建國家的分裂,歷時四百多年的秦漢統一的局面結束了.因此是歷史的倒退。生:三國鼎立后,魏、蜀、吳都想成為.天下的主宰,為此統治者都重視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相對于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社會經濟凋敝的局面而言,無疑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況且,三國時期又出現了民族大融合.也是歷史進步的具體表現。師:大家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們能否可以綜合以上的內容,以辨證的角度來分析三國鼎立局面的歷史意義呢師:相對于秦漢統一局面而言,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是歷史的倒退;相對于東漢末年社會大動蕩以致生產力嚴重破壞的局面而言,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是歷史的進步;從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角度來說,三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出現,無疑是歷史的進步。以上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請大家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問題:(1)對上述課堂小結進行分析。(2)教師在課堂小結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案】:(1)優點:該教師在課堂結束環節以三國鼎立局面的時代意義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多角度來分析這一歷史現象背后的意義.以這種方式進行課堂小結,不僅有效地訓練了學生分析、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而且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這對優化學生的思維、全面思考解決問題是十分有益的.不足:該課堂小結主要以教師和學生的口頭描述為主,并未形成文字、表格等書面內容,這樣做不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記憶與復習,容易出現時間越久遺忘越多的情況.此外,該教師忽略了課堂上的習題演練和課后作業布置,導致教學環節的人為割裂,影響教學效果.(2)①教師要把課堂小結同其他教學環節銜接起來,盡量做到時間安排合理緊湊,在總結教學內容的同時.為課堂練習、作業布置、內容拓展等環節留下一定的時間.”②教師在總結知識內容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思考、解決能力的培養.將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好方法、好思想滲透到小結內容中,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5、材料:某校歷史教師在命制期末考試題中,找到如下一段史料:“國朝設關之初,番舶入市者,僅二十余柁(艘)……舶長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懷遠驛旁建屋居番人制也”。據此,該教師命制了一道單項選擇題:史載:“國朝設關之初,番舶入市者,僅二十余柁(艘)……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此材料反映了“國朝”的經濟政策是:A.嚴禁通“番”B.限制外貿C.打擊走私D.杜絕外貿答案:B問題:(1)該題考查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各是什么(2)指出該題在命制技術上的合理性。
【答案】:(1)知識目標:了解閉關鎖國政策的主要表現,理解廣州十三行的內容和作用.能力目標:提高閱讀和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2)①題型選擇恰當。針對清朝前期的經濟政策——閉關鎖國政策這一需要理解的知識內容以及期末考試這一考試形式,選擇了材料閱讀選擇題這一題型,考查知識的同時考查相應能力.命制恰當。②難度合理。該試題是考查材料分析和知識運用能力的試題,是在新的情境中把原有知識遷移過來以解決新的問題的題目,并非單純考查記憶能力,這一考查難度符合期末考試目的。③題干史料選取精確、選項編制合理。選擇題是由題干和選項兩部分構成。該選擇題的題干表述明確.中心突出;史料選取精煉;根據史料創設新的問題情境,考查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同時,選擇題中備選項的編制。尤其是干擾項的編制與答案具有似真性,與題干有一定聯系,與正確答案一樣具有吸引力。綜上,從選擇題題型、難度、題干和選項內容都能體現該題在命制技術上的合理性。
6、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課堂教學目標設計:(1)知識與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了解孔子、孟子與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認識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及對當時和后世產生的重要影響;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觀看孔子教授學生的動畫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觀點。通過相關的寓言和成語故事來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觀點,增強感性認識。采取比較和啟發式教學等方法來理解各家學說的特色和觀點。讓學生運用諸子百家的觀點來解決現實問題.使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思考過程,用爭鳴來理解爭鳴。(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多元思想中,感受諸子百家為人類思想寶庫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體會其對人類思想惠澤千年的影響;感受先哲關于做人、處事和治國的智慧。請評價該老師的教學目標。(16分)
【答案】:新課標倡導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這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互為整體的。該教師對三維目標做了很具體的闡述。但在書寫方式和邏輯關系之間有所欠缺。首先在書寫格式上:該教師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出現了多次“讓學生、提高學生”等語句。其次,三維目標并未形成整體.邏輯性不強。針對該教師的問題,除了將“讓學生”等詞語去掉以外,將過程與方法改為:通過相關的寓言和成語故事來了解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觀點,通過比較、討論、探究教學等方法加深理解各家學說的特色和觀點。
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英國具有議會傳統。自13世紀開始,議會在王權集中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獲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斷擴大自己的職權,獨立性也不斷增強。……資產階級、新貴族和封建君主之間存在著特殊的利益關系,長期以來維持一種聯盟的狀態。他們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實現。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須有一個最高統治者,不然的話,在國內定要發生叛亂及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內戰”.這正符合英國革命局勢的發展。到革命后期,英國整個民族認識到,議會掌握無所不包的權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需的。同時,一個賢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認為是人民的幸福。這種尊崇王室的心態在歐洲其他國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和后來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關?!幾匀~·阿·科斯明斯基主編的《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材料二美國憲法是美國建國初期多元利益集團談判和妥協的結果:憲法所創立的也是一個利益談判和妥協的政治機制;在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團(群體)因應不斷變化的歷史環境,利用依憲法衍生的憲政機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聯邦的“公共”利益的定義和定位.相互進行一種連續不停地談判和妥協;談判和妥協使舊的憲法原則和實踐得以修正,使新的憲法原則和實踐得以產生,憲法的生命力不斷得到更新,表現出一種“超穩定性”。成為一部“活著的憲法”?!跸!对瓌t與妥協》材料三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頒發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國議會制訂的《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被視為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確立的標志;1776年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為根據,宣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是美國資產階級綱領性文件,被視為最早的《人權宣言》;1787年,美國制定的(1787年憲法》,規定了美國一整套國家體制,被視為近代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發表的《人權宣言》以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原則。否定了封建主義的王權和特權。1875年法國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1)根據材料一概括推動英國君主立憲的主要因素。(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概括美國憲法制定過程中“多元利益妥協”的表現。(3)結合材
【答案】:(1)主要因素:歷史傳統的影響;資產階級、新貴族和君主某種程度上利益的一致性;啟蒙思想提供的理論依據:英國民族的心理需求;“光榮革命”的推動等。(2)表現:實行代議制的民主形式;賦予總統極大的行政權;構建“分權制衡”機制?!岸嘣嫱讌f”表現: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之間;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參議院和眾議院之間;國會、總統和聯邦法院之間。(3)特點:通過立法確立民主政治;建立健全議會民主制度;倡導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原則。(4)雙方有可交換利益或矛盾可以調和;是平等協商下的共同讓步,是雙方真實妥協意愿下的謀求共識;是對對方利益的尊重與保護,實現利益整合;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轉型的平穩進行,實現和平的政治;妥協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穩轉型;妥協是雙方力量對比結果;妥協是一種藝術,是有原則的;體現的平等對話有助于民主政治的鞏固發展等。
8、材料:在歷史課中,老師講授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給每個學生發一把小刀和一個橡皮,讓學生在橡皮上刻自己的名字.比一比誰刻得好。學生們很好奇,十分鐘后進行展示,教師對學生刻的字進行點評。問題:(1)對教師的做法如何評價,說明理由。(2)歷史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歷史制作時應考慮哪些問題
【答案】:(1)該教師運用了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如臨其境的感覺中,進行歷史的體驗和思維,激發求知欲和情感,培養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不足之處:制作過程中師生關系沒有協調好。體驗式教學課上的環節、過程在具體教學中應是交叉進行或平行的,而并非單純的制作與體驗,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應將該課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穿插其中,制作完成的過程也是教學目標完成的過程,教師應將實踐與理論結合起來.效果更佳。(2)在組織學生進行歷史制作時應注意.①情境的直觀性:創設的教學情境要直觀,有很強的歷史真實感,才能使學生有代入感.②啟發性:創設形式要新穎,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選擇的內容要有討論的價值,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③過程的靈活性:課上的環節過程在具體教學中往往是交叉進行或平行的。引導參與時情境創設可能就在其中,實踐探索的過程可能就是成果交流的過程,重要的是要將這些環節靈活的融合,使學生“身臨其境”.④操作時做好安排:課前確定主題、搜集活字印刷術制作的資料;課上引導參與_÷情境創設。實踐探索成果交流;課后總結知識、提升能力。
9、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j匕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問題:(1)隋文帝和隋煬帝分別開鑿或疏通了哪些河段?(2)如果你是一名初中歷史教師,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將從哪些方面來講授開通大運河的歷史意義。(3)“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有人說,開鑿大運河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對此你是怎么看的?請說明理由。
【答案】:(1)隋文帝開鑿了廣通渠,隋煬帝開鑿了通濟渠、永濟渠和江南河,并疏通了邗溝。(2)①首先,根據材料,引導學生找出開鑿大運河的原因——加強交通,鞏固統治。然后師生共同總結這兩方面的目標有沒有實現,實現狀況如何。②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最后一句話,找出關鍵詞——經濟。然后師生總結在經濟方面的意義。③最后得出答案:大運河開通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將南方的漕糧運輸到北方,解決南糧北運的問題。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于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維護和加強政治上的統一具有重要作用。(3)這種說法是片面的。首先,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大運河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它連通南北,加強了南北區域間的交流,使運河沿線的城鎮迅速繁榮起來,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貫通的南北水路,解決了南北交通難題(南糧北運和鹽運要道),加強了政治統治,鞏固了國家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與價值。其次,隋煬帝為了開鑿大運河征發了大量民工,耗費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征收了大量的賦役,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所以說大運河的開鑿從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A.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僭越之權力,為非法權力。B.近來以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利,為非法權力。C.未經議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征收,或借國王使用而征收金錢,超
【答案】:(1)《權利法案》。立法權、征稅權、司法權、軍權。(2)《權力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實現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君權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權利由法律授予,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議會權利日益超過國王權力,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11、材料一:今日特派本方面軍政治部主任李克農同志傳達微忱,并提出下列問題以資討論:一、從本月十六日起,我軍即下令撤出甘泉膚施之圍,雙方停止敵對行動,同謀抗日;二、目前各就原防.作抗日的一切準備……——摘編自1936年1月紅軍第一方面軍彭德懷、毛澤東致張學良信材料二:雙方同意在最近將來之適當時機。向各黨各派各界各軍提議共同發起抗日救國代表大會,討論抗日救國統一戰線之總斗爭綱領,并產生聯合戰斗之機構;在抗日作戰時,雙方軍事力量各擔任一定戰線,取得互相聯系與協同動作,以此去配合全國抗戰力量在統一指揮下之一致的堅決的動作。——摘編自1936年4月周恩來面呈張學良的紅軍與東北軍的《抗日救國協定》材料三:趙年同志從趙聯處回,根據趙聯同志的意見,根據二、四方面軍北上、西南事變發展、日本對綏蒙進攻等情況,我們認為兄部須立即準備配合紅軍,選定九、十月間有利時機,決心發動抗日局面,占領甘涼肅,完成打通趙聯的任務……八個月來的政治關系,證明了你我之間的完全一致。這封信的意見以及今后我們提出的一切意見,都是同志建議的性質,是在和衷商酌之下產生的。(注:趙年即潘漢年的代名,趙聯即蘇聯的代名)——摘編自1936年8月中共中央領導人給張學良的信問題:
【答案】:(1)表現:中國共產黨秘密同國民黨將領接洽,謀求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雙方停止一切敵對行為,并且制定相應文件,為國共合作抗日奠定基礎;國共雙方各自為抗日備戰,并且積極配合參與抗日行動。(2)內部因素:民族矛盾成為當時中國的主要社會矛盾,面對“亡國滅種”的危險(根本原因);張學良等愛國將領具有強烈的御辱愛國思想和自我犧牲精神;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讓認識到該政策實質的張學良與蔣介石矛盾激化。外部因素:被中國共產黨此時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所感召,也受到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3)影響: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出于各方考慮,提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經過談判,迫使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條件,促進了國共合作局面的出現,也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
12、材料: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董仲舒《天人三策》問題:(1)根據材料,董仲舒認為“持一統”的主要障礙是什么(2)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漢初統治者崇尚什么學說(3)材料中董仲舒提出什么建議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1)學說眾多,法制數變。(2)黃老之學。(3)建議:統一思想。目的:維護封建王朝的中央專制集權統治。
13、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對兩極世界形成的內容所提出的要求是:“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蹦辰處煂Α皟蓸O世界形成”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表述如下:①通過對對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聯系和理解。②通過對戰后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對比變化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冷戰”的實質。③掌握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等主要內容,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措施。④通過情景再現、史料研習等方式.認識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激化對世界和平及國際關系造成的深刻影響。(1)指出上述陳述存在的問題。(8分)(2)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為本課設計兩個“過程與方法”的目標。(8分)
【答案】:(1)材料中的①三維目標的主體出現錯誤,應以學生為表述主體。②、③將三維目標中的知識與能力同過程與方法概念混淆。(2)目標一:通過對對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養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聯系和理解。目標二:通過小組討論、史料研習、情景再現等方式,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培養史料分析歸納能力,樹立論從史出的歷史唯物主義觀。
14、材料一:中國資本家在寧波組織了一個公司,使用外國機器軋花,以資本五萬元開始營業……業務難以為繼.此廠已瀕于停業。——摘編自《海關十年報告》(1882--1891年)材料二:據估計,到1913年,中國產業資本約為3億多元,其中清政府和民國北京政府的國家資本約為1.49億元.私人資本約為1.55億元。"時中外產業資本中,外國資本占80.3%?!R耀敏《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問題:(1)根據材料一概括這家中國公司的基本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狀況及其主要原因。
【答案】:(1)在設備、技術等方面依賴于外國;規模小,資金少,經營管理困難。(2)發展狀況:商辦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棉紡織業作為傳統工業部門,發展尤為迅速:由沿海向內地擴展。原因:甲午戰爭后列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客觀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社會上興起實業救國熱潮和人民掀起的收回權利運動的推動。
15、閱讀下面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軍最杰出的領袖。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建元永昌?!r民軍以疾風暴雨之勢,從陜西經山西直搗北京。三月十七日,農民軍已至北京城下?!湃粘浚绲澋墼诿荷阶钥O而死。農民軍勝利地開進北京。——摘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材料二: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叛亂……李自成也乘時猖獗,于十四年(1641年)攻陷河南……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陷襄陽,僭號“新順王”。次年,李自成建國,號日大順,改元永昌……這時洪承疇早為清軍所俘,山海關之地全部淪陷,而流寇的勢力已非明朝所能抵御。就在這一年,流寇攻陷北京,清軍也接著入關?!愿禈烦伞吨袊ㄊ贰穯栴}:(1)對同一史事的敘述,材料一與材料二有何不同?(8分)(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不同敘述的原因。(8分)
【答案】:(1)材料一主要從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的視角對史事進行敘述,對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持肯定的態度。材料二是從封建正統的視角對史事進行敘述,認為明朝的滅亡是由于農民軍攻陷北京和清軍入關造成的,將農民軍稱為“流寇”,對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持反對的態度。(2)出現這種不同敘述的原因如下。①材料一選自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該書的出版時間是20世紀60年代,作者深受階級史觀(革命史觀)的影響,對我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持正面積極的態度,因此站在李自成和農民起義軍的視角敘述明朝滅亡這段歷史。②材料二選自傅樂成的《中國通史》,該書于20世紀60年代在臺灣地區出版。作者由于身處臺灣,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受當時政治局勢的影響,對農民起義持否定的觀點,認為明朝的滅亡是由于農民軍攻陷北京和清軍入關造成的,從封建正統的視角敘述明朝滅亡這段歷史。上述兩種不同的歷史敘述是由于作者具有不同的史觀、身處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當時的時代背景造成的。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應星(1587一約1666年)青年時曾考取舉人,后來連續六次赴京參加進士考試,均名落孫山。45歲以后,面對明末流民遍地的現實,宋應星不再追求科舉功名,轉而探求“致富”之術。他全面搜集整理傳統農業、手工業技術,撰成《天工開物》一書,書名取“天工人其代之”“開物成務”之義。正如宋應星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是書與科舉功名毫無關系”,當時士大夫對這部書不屑一顧。后來乾隆時編《四庫全書》,不予收錄,民間因此更不敢印行。這部書在19世紀傳入歐洲后,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是我們今天探討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獻?!幾耘思恰端螒窃u傳》等材料二牛頓(1643—1722年)自幼喜歡鉆研科學。1687年,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闡述了其后被視作真理的物體運動三大定律。該書受到學術界的贊頌,很快銷售一空。同年,牛頓被選為國會議員,后被封為爵士,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和法國皇家學會會員。當時他被公認為活著的最偉大的科學家。英國有學識的人都把牛頓“奉為494f1的首領,承認他是他們的主帥和大師”。伏爾泰全面接受了牛頓的自然哲學,并與人合作發表一本關于牛頓力學體系的通俗著作。18世紀中期,牛頓的理論體系在歐洲各國得到廣泛的認可,對整個歐洲和世界的科學與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幾哉材匪梗窭卓恕杜nD傳》等(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宋應星、牛頓二人科技成果的特點及它們出現的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運不同的原因。
【答案】:
【知識點】
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國的經濟——小農經濟;古代手工業的發展;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科舉制(八股取士);經典力學;近代科學技術。(1)特點:傳統科技的集大成;多總結,少創造。長期實驗基礎上的理性探討;突破性的科學成果。背景:中國傳統農業、手工業技術發達;科舉失利后的發憤之作??茖W沖破了中世紀神學的束縛:近代科學研究方法形成;長期從事科學研究。(2)原因:士大夫熱衷于科舉功名、輕視農業手工業活動;生產方式沒有質的變化;文化專制,重視科學的社會氛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方法。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全球化是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下,把分散割據的世界連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大市場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初始階段,即16世紀前后“地理大發現”時代。材料二?火車、輪船、電報等交通工具和電訊器材的出現,把世界各地生產、流通和消費聯結在一起……跨州鐵路的修筑,加強了洲際聯系。有線電報、電話和無線電報普及,世界通訊網得以形成。(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觀點?(2)指出推動15—19世紀經濟全球化的主因。
【答案】:(1)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2)15世紀,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各個文明區域間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在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逐漸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工業革命后,產業和技術革命的發展,全球化開始出現。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方式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手段。
18、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們于本年1月在莫斯科舉行了經濟會議。會議指出,上述國家間在經濟關系的發展方面有出色的成就……為了實現人民民主國家和蘇聯更廣泛的經濟合作,會議認為必須由參加會議的各國代表們建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在平等的代表權的基礎上,以交流經驗、相互給予技術上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糧食、機器、裝備等方面提供協助為其任務?!?949年1月25日《關于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公報》問題:(1)材料中說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是“為了實現人民民主國家和蘇聯更廣泛的經濟合作”,而實際上的目的是什么(8分)(2)“經濟互助委員會”成立的影響是什么(8分)
【答案】:(1)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蘇聯和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冷戰”爆發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經濟封鎖和遏制政策使東歐國家的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為了共同克服經濟困難、鞏固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蘇聯及東歐國家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2)積極影響:經互會成立以來,對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各成員國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對經互會成員國之間的經濟交流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消極影響:經互會的經濟體制實際上是蘇聯經濟模式的擴大,在蘇聯的控制之下,實行“全面的經濟合作”和“專業化與協作”,大力推行“經濟一體化,使其他各成員國的經濟不能獨立自主的發展,而同蘇聯的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觀上加強了蘇聯對其他成員國的經濟控制,削弱了其社會主義成員國的經濟獨立性。
19、材料:某初中歷史教師劉某為新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準備教學設計。他的教學設計流程大體如下:首先.教師通過一段經過剪輯整理的視頻課件,介紹先秦時期的文字演變和當時人們對吞文現象的記錄.以此作為整節課的內容導入。其次。教師在學生閱讀有關內容的基礎上,延續導課時對古代文字的介紹,以模塊的形式對秦朝之前的文字演變、天文、歷法、醫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屈原的《離騷》與當時流行的鐘鼓音樂進行詳細講授。再次,教師要求全體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以本節課的一部分內容為題材準備課堂‘‘表演”,可以是對本節課內容的“情景再現”,也可以是對該部分內容的拓展。最后.通過課后練習題鞏固學生對本堂課內容中重點內容的記憶,同時布置下堂課的預習。問題:(1)你認為這位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恰當請說出你的理由。(2)結合本課內容,教師對學生進行…隋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時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答案】:(1)該教師的教學設計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該教師在導課環節所選用的材料不夠全面.應該盡量覆蓋到本節課所要講述全部內容,使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對本節課的知識概況有所了解。其次,該教師缺乏對課堂教學情境的靈活掌握和角色轉換。課程知識的講授不應局限于教師所設定的“按部就班”.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對于課程標準所要求掌握的內容務必講精講足.其他部分可以適當地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學習。最后,教師在重要內容的教授環節,忽視學生的參與和其他教學手段的介入。(2)通過對先秦時期各項文化科技成就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燦爛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立志為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而努力學習。
20、據統計,公民大會每隔八九天便召開一次,討論國家安全、對外政策、糧食供應、國家債務、官員審核、懲罰和罷免;執政官抽簽和十將軍選舉也在公民大會上進行……當此民主政治鼎盛之際,雅典城邦任何公職人員,無論地位多高,皆不能離開公民大會而擅自決定任何政務大事。他們都處于公民大會和五百人會議的經常督察監視之下,若公民大會認為他有失職守。則無論其功勛威信多高,皆依法懲處,從罷官放逐直至處死?!獏怯阝邸R世榮《世界古代史》上卷(1)依據材料概括雅典政治制度的特點。(8分)(2)結合所學從政治文明演進的角度對該制度進行全面評價。(8分)
【答案】:特點: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大事。評價:其差額選舉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為后世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但雅典民主是本城邦男性公民的民主,具有歷史局限性;用抽簽的辦法任免公職人員也存在很大弊端,其忽視參政人員政治素養問題。
21、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1933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農業調整法》,一方面控制農產品產量,從而提高農產品價格;另一方面,政府對縮減耕地、縮減產量的農民提供補貼。不久,國會又通過《農業調整法》的修正案,允許政府采用減少美元含金量等辦法,增加全國貨幣流通量和信用貸款數量。1933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提高工人工資和工業品價格。在《國家工業復興法》的影響下,物價很快上漲。價格上升吸收了投放到市場的貨幣,增加了貨幣存量。貨幣存量的增加,導致名義收入的增加和就業人口的增加。這一增加,又進一步提高了物價。?——李世安《美國金融改革及其影響》?問題:(1)根據材料,概述這兩項法案所采取的相同的金融貨幣手段。(6分)(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說明上述兩項法案頒布的背景與影響。(10分)
【答案】:(1)金融貨幣手段:實行貨幣擴張政策,增加貨幣發行量,實行貨幣貶值;加強國家對金融的干預;國家通過政策提高工人和農民的收入,提高工農業產品的價格。(2)背景:美國處于經濟大危機時期,企業破產,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市場蕭條;工農產品生產過剩,物價下跌,城鎮居民和農民收入銳減。影響:促進了美國經濟的逐步恢復,確保社會穩定發展;農民和工人的基本權益得到保障,鞏固美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避免走上法西斯極權和對外擴張道路;美國廢除了金本位制度,拋棄了貨幣緊縮政策,實施貨幣擴張性政策,加速了舊的自由放任主義經濟政策的衰落,逐步確立了國家適度干預的經濟政策。
22、材料一中國代表團的顧維鈞指出,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應直接歸還中國。中日關于山東的換文系因歐戰爆發所致,此次和會理應予以變更。當日本代表強調它所獲得的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公平合理”時,顧維鈞當即反駁,“二十一條”是日本以武力威脅迫使袁世凱簽署的,這不能成為依據。日本侵略山東不僅違反國際法,更會危害亞洲和世界安全,這不是巴黎和會的本意。?——摘自王蕓生《六十年的中國與日本》?材料二(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連電告代表團:國內局勢緊張,人民要求拒簽,政府壓力極大,簽字一事請中國代表團自行決定。?——摘自《顧維鈞回憶錄》?問題:(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要求和理由。(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拒簽和約的原因。(4分)
【答案】:(1)要求:收回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廢除中日兩國之前簽署的“二十一條”。理由:山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理應獲得合法權益;“二十一條”是日本借助武力脅迫袁世凱簽署的,違背條約簽訂應遵循的雙方自愿原則;日本侵略山東不僅違反國際法,而且威脅亞洲和世界安全。(2)原因:中國提出的合理要求遭到無理拒絕;國內爆發五四運動,強烈要求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這是社會民意的要求;出于民族道義和歷史責任,中國代表團堅決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捍衛民族尊嚴。
23、材料一:與分封制相適應,商周的官員選拔采用“世卿世祿制”。三代(夏商周)時期治理國家的統治者是貴族,……從諸侯到士,根據出身的高低貴賤來兼任政府職務,世代為官……春秋時期,隨著兼并戰爭的進行,秦、楚等國都在新占領的地方上設立縣和郡,作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縣在中心區域,郡在邊遠地區??たh的長官,不再是世襲領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員直接管理??たh長官由君主任免,對君主負責,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取代貴族領主的職業官僚。?——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北宋規定郡長官由文臣擔任,長官之外另設“通判”使其互相牽制……除安撫使用武人,其余都由文臣擔任。?——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問題:(1)根據材料一,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在任用管理人員上的區別。(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現的特點及對北宋產生的影響。(12分)
【答案】:(1)分封制在任用管理人員上采用“世卿世祿制”,職位世襲??たh制的管理人員郡守、縣令或縣長由皇帝任免,對皇帝負責,不得世襲。(2)特點:地方官員多由文官擔任,重文輕武;地方軍權收歸中央;設知州、通判,彼此牽制;官員設置冗余。影響:一方面改變了唐末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也使得官僚機構臃腫,形成了冗官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24、(一)每一(簽字國)政府各自保證對與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協約。——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1)這個宣言是在什么地方簽署的宣言中的三國同盟成員國指的是哪三個國家(6分)(2)這一宣言的簽署有哪些重要的意義(10分)
【答案】:(1)簽訂地點為華盛頓,三國同盟成員為德國、意大利和日本。(2)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盟國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作戰的第一個共同綱領性文件?!堵摵蠂倚浴返陌l表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為創建聯合國組織奠定了基礎。
25、梭倫改革的重要著力點之一是調節各階層的政治權利。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貴族的寡頭專政,平民不僅無權議政,而且處于債務奴役的狀態。改革以后,貴族階級固然還是當政的階級,然而……從前實際上并無公民權利的平民,現在在公民大會中也聽得到他們的聲音了?!櫆省断ED城邦制度》材料二梭倫還必須面對雄心勃勃的新貴——那些人來自平民家族,對所謂“好父親”集團的世襲貴族壟斷特權耿耿于懷?!?美)波默羅伊等《古希臘政治、社會和文化史》材料三(梭倫)仍然把保衛法律的職責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議會(長老會議),這個議會仍舊是憲法的監察人。它監督最大多數的和最重要的國家大事,懲處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權力,無論是罰金或是判刑?!獊喞锸慷嗟隆堆诺湔啤?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梭倫為實現“在公民大會中也聽得到他們的聲音”所采取的措施.(4分)(2)材料二中的“新貴”指的是哪個階層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從權利分享和轉移的角度,指出梭倫是如何緩釋他們的“耿耿于懷”的。(6分)(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權利分配的角度,說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擁護者和反對者都擁戴梭倫為鼻祖”的理由。
【答案】:(1)措施:廢除債務奴隸制,讓這部分平民獲得人身自由;使他們能夠參加公民大會,獲得議政的權力:賦予他們選舉權(或表決權)。(2)階層: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階層。梭倫“緩釋”他們的“耿耿于懷”的措施:確立財產等級制度;設立四百人會議;部分司法權轉移到陪審法庭:最高決策權轉移到公民大會和四百人會議。(3)理由:擁護者:梭倫改革打破貴族對政權的壟斷,使平民獲得參與國家政權的權利(或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反對者:梭倫改革保留了貴族的一些特權(或貴族政治沒有徹底改變)。
26、材料:某中學歷史教師在講授“洋務運動”一課時列出了三維目標,具體內容如下:知識與能力:了解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分析理解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動和晚清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過程與方法:充分運用所給材料,挖掘其價值內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歷史地、辯證地、多維地評價和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和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洋務運動過程的描述,讓學生體會洋務運動起步和發展的艱難性;通過對甲午戰爭后洋務企業歸宿的介紹,讓學生明白洋務運動并沒有因為甲午戰爭的失敗而中止,而是不斷地深化;體會洋務運動時期中國的時代精英的遠見和局限.認識時代環境和歷史傳統對改革和創新的阻礙,認識歷史人物在理想和實踐中的雙重性.問題:根據材料內容,請對該歷史教師設計的三維目標內容予以評價。
【答案】:材料中的三維目標包含的內容很多.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有洋務運動的背景、內容和影響,在過程與方法層面提出了史料分析、情境理解、人物評價等多項歷史學科核心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既有對歷史的理解.又有對歷史規律的認識等,可以說是一個“萬花筒”式的課時教學目標。由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課時的限制,“大而全”的三維目標不一定會在授課過程中完全實現。具體到材料內容可以看出,該歷史教師設計的三維目標存在不足,具體內容如下:(1)教學目標不精練,未能突出《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該部分內容的具體要求,顯得雜亂無序。(2)設計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操作性上還有待提高,如“充分運用所給材料,挖掘其價值內涵”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操作性不強,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3)對在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表述中未能指出學生在教學活動會運用哪種能力,屬于表述遺漏。(4)在書寫格式上,該教師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出現了多次“引導學生…‘讓學生”等語句。
27、閱讀下列歷史教科書的教學內容,回答問題。西晉末年到十六國時期,中原地區的世家大族多修筑塢壁,擁有家兵、役使眾多的佃客、部曲,這些佃客、部曲沒有戶籍,是地主的“包蔭戶”,地主則被稱作“包蔭戶”的宗主,地主既是宗族的宗主,也是土地的主人。北魏初期,就承認了宗主對于包蔭戶的統治權,于是就形成“宗主督護制”。當時實行的賦稅制度又叫作九品混通法。即根據貧富,將民戶分成9等征收,正稅為每戶平均納調帛2匹,絮2斤、絲1斤、粟20斤。此外另有附加稅.每戶平均納帛1匹2丈。作為調外之費??墒牵聦嵣显谡魇罩?,官吏與大族豪門相勾結,向廣大農民轉嫁負擔。同時,徭役頻繁,兇年國民無法生活。北魏前期,吏治混亂,地方守宰不論政績優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沒有俸祿。官吏到任后,任意搜刮。改革后規定:地方守宰的任期按政績好壞為準,不拘年限,制定俸祿制度,嚴懲貪贓枉法者。為了穩定社會制度,制止大量人口流動,保證賦稅征收。規定丁男(15歲以上的男子)授露田40畝,桑田20畝;婦女20畝露田加倍或加2倍以備休耕,年滿70歲還田于官府。桑田為世業,不需還官。按照規定,桑田需種植一定數量的桑、榆、棗樹等,不宜桑田的地區,改授麻田,男子10畝,婦人5畝。廢除宗主督護制度,規定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其職責是檢查戶口、田畝,以便征收租調和征發徭役。廢除九品混通制,規定一夫一婦,納戶調帛一匹,田租粟二石,未婚男女4人,從事耕織勞動的奴婢8人,耕牛20頭,每租調分別相當于一夫一婦之家的數量。494年,遷都洛陽,凡遷都洛陽的鮮卑人即洛陽為籍貫,不得歸葬平城。下令改革鮮卑族的習俗。定姓族,確認漢人士族的合法地位,同時改變鮮卑族原來的姓氏為漢姓,鼓勵鮮卑皇族和貴族與漢人士族通婚,禁止鮮卑人穿胡服,改穿漢服,禁止在朝廷中講鮮卑語,改為漢語,如有違反,加以降黜。改革曾遭到鮮卑族保守勢力的反對,但力量甚微,很快被平息下去。(1)概述上述教學內容的主題。(2分)(2)請為該材料撰寫一份教學提綱。(9分)(3)如果講授上述教學內容,你打算采取哪些方式呈現(5分)
【答案】:(1)主題:孝文帝改革。(2)教學提綱: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孝文帝改革前的背景二、改革的具體措施1.建新制:均田制、三長制2.漢化措施三、影響(3)采用情景教學法和活動教學法相結合呈現。
28、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家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分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同立法權合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二為一.法官便握有壓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訴權,則一切便都完了?!系滤锅F《論法的精神》(1)這段材料可以體現出什么思想(8分)(2)如果將這段材料應用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一節的教學,可以說明什么問題(8分)
【答案】:(1)體現三權分立的思想。(2)這段材料的采用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孫中山民主共和的思想主要來自法國啟蒙思想,《臨時約法》所規定的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代議制內閣無不是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價值觀的體現。
29、材料:19世紀末.維新志士首選近代報刊作為思想傳播工具,近代報業突飛猛進,形成國人辦報的第一次高潮,于短短幾十年間,至一百五十余種。20世紀初,近代報刊又以其復制方便、快捷的優勢,受到登上政治舞臺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青睞,迅速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沒有近代報刊這一文化新工具,就沒有晚清筆名文化的繁花似錦。晚清報人之所以習用筆名,是源于清政府的文化專制……在如此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辦報論政,所承擔的風險實在太大。因此報人發表文章時往往采用筆名,以避免因使用本名而引來的種種禍患。當然,晚清報人筆名興盛更為深刻的社會根源,在于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變革力量的崛起……社會變革力量越強大,富有政治內涵的筆名就越多;反之,離經叛道的筆名越多,就越襯托晚清專制統治的日漸松弛與無奈。報人筆名的勃興……正是近代報刊特點和晚清時勢合力的結果……民治、民意、民偉等筆名也紛紛涌現。——摘編自《筆名與時代——晚清報人筆名》問題:(1)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說明晚清報人筆名興盛的原因。(2)材料中所列舉的筆名分別反映了怎樣的思想
【答案】:(1)①近代報業發展突飛猛進,具有復制方便、快捷的優勢,為晚清筆名興盛提供了物質基礎。②清政府實行極為嚴酷的文化專制政策,報人為避免使用本名而引來的種種禍患,故使用筆名。③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變革力量的崛起,使得更多有識之士使用筆名,參與政治活動。(2)“民治”反映了人們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實行民主共和、渴望民主的思想?!懊褚狻狈从沉巳藗冏杂杀磉_政治訴求、獲得民主權利的思想。“民偉”反映了人民是推動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的思想。
30、材料一中國代表團的顧維鈞指出,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應直接歸還中國。中日關于山東的換文系因歐戰爆發所致,此次和會理應予以變更。當日本代表強調它所獲得的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公平合理”時,顧維鈞當即反駁,“二十一條”是日本以武力威脅迫使袁世凱簽署的,這不能成為依據。日本侵略山東不僅違反國際法,更會危害亞洲和世界安全,這不是巴黎和會的本意。?——摘自王蕓生《六十年的中國與日本》?材料二(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連電告代表團:國內局勢緊張,人民要求拒簽,政府壓力極大,簽字一事請中國代表團自行決定。?——摘自《顧維鈞回憶錄》?問題:(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要求和理由。(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拒簽和約的原因。(4分)
【答案】:(1)要求:收回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廢除中日兩國之前簽署的“二十一條”。理由:山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理應獲得合法權益;“二十一條”是日本借助武力脅迫袁世凱簽署的,違背條約簽訂應遵循的雙方自愿原則;日本侵略山東不僅違反國際法,而且威脅亞洲和世界安全。(2)原因:中國提出的合理要求遭到無理拒絕;國內爆發五四運動,強烈要求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這是社會民意的要求;出于民族道義和歷史責任,中國代表團堅決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捍衛民族尊嚴。
3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某位教師在講授“辛亥革命”時,以孫中山為主線展開,首先出示了“時尚的中山裝”,接著出示“中山裝”的設計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前襟的五粒紐扣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1)結合材料分析這位教師的做法是否得當。(8分)(2)根據材料,談談如何使歷史與生活聯系起來。(8分)
【答案】:(1)這位教師以“中山裝”為切人點來講解辛亥革命,既突破了以往授課過程中關于歷史人物過于死板的講解方式.又把辛亥革命中重要的思想形象地表述出來了,非常有新意,值得肯定與借鑒。(2)①增加趣味性。講課過程中多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這樣既能提升學生興趣又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②與時事聯系。在講解歷史過程中,在事件與時間方面多與時事聯系,貫通古今。③比較式學習。在講述學生難以理解的歷史知識時,多與學生熟知的、形象的事物進行比較說明,便于學生形成直觀認識。
3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歷史必修1中對辛亥革命的教學要求是:“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毕旅媸悄辰處熤v授《辛亥革命》一課的教學片段:教師:1911年底.孫中山從海外回到國內。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會,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這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從此結束。孫中山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偉人。下面,請同學們分組進行討論,談談孫中山在20世紀中國社會的巨變中所起的歷史作用。學生分小組討論5分鐘,各組代表發言5分鐘。最后,教師對討論進行總結。問題:(1)你認為在《辛亥革命》一課中安排這樣的討論主題是否得當請結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和課程內容體系說明理由。(10分)(2)教師擬定課堂討論的主題應考慮哪些主要因素(6分)
【答案】:(1)不得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對本課的要求是:“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痹摻處煹挠懻撝黝}“談談孫中山在20世紀中國社會的巨變中所起的歷史作用”是圍繞孫中山個人的影響進行的小組討論。不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從課程內容體系來看,孫中山個人的歷史作用并非該課內容的重難點部分。不應該選為討論主題。(2)從主題自身的內容考慮:①注意主題內容的綜合性;②加強主題知識的橫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