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事跡報告_第1頁
抗震救災事跡報告_第2頁
抗震救災事跡報告_第3頁
抗震救災事跡報告_第4頁
抗震救災事跡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會發言實錄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泉

靈:汶川向世界報道發表日期:2008年6月12日出處: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編輯錄入:zzb】各位領導、同志們:我是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泉靈。5月12號,在珠峰呆了一個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薩,還沉浸在奧運火炬珠峰傳遞報道成功的喜悅中,大地震發生了。北京、臺灣、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應是:唐山大地震影響到了14個省,這可能是比32年前更大的一次災難,而前方災情不明!情況不明的時候是最需要記者的時候!我得去現場!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則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滿兩歲的兒子。但是這時候到一線去,不是我個人的選擇而是一種職業的天性。經批準,5月13號,我擠上了震后拉薩飛往成都的第一班飛機。幫助外面的人搞清災區的情況是這個時候記者的第一責任。太多太多災區的情況,搶險救災的人要知道,受災的群眾要知道,黨中央要知道。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從未有過的沉重。到達四川的當天下午,我們報道組立即動身前往受災最嚴重的北川。交通斷了,通訊斷了,余震不斷。盡管做了心理準備,災難還是擊碎了我的想象。要快,要讓外面盡快了解災區的情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雨中發回了我在災區的第一條報道。路,是生命線,也是搶險救災的關鍵。奔向震中的途中我不停地問自己:災區的路到底怎么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為什么還不能打通?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把鏡頭對準這條路,去引導人們的視線。5月14號,我沿著汶川方向,奔向213國道,踏進了打通道路的現場。觀眾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幾乎半座山塌下來,路不見了。而這條路原本只有7、8米寬,一邊在塌方,一邊是臨著岷江的懸崖。工作人員上得去,但是展不開。這條報道,也許不那么驚心動魄,但是它把大家的疑問解開了,責難不見了,人們焦急的心情也冷靜下來,開始積極地幫著出主意,怎樣才能使修路的進展快一些。在災區的人民處在驚恐與悲傷中的時候,特別需要鼓起勇氣,在廢墟上沒有比活著把人救出來更讓人振奮的了。5月14號,都江堰的幸福小區發現了幸存者,救援者開始與死神搏斗。我想雖然壓在廢墟下的人我們連姓名都不知道,但電視機前有無數的人關心著她注視著她。我想讓他們看到:堅持,奮斗,我們就一定能獲得重生!我向現場的領導建議直播救援過程。那天晚上,我知道很多人都守在電視機前,他們的心通過我們的直播與災區緊緊地連在了一起。那一片廢墟有三層樓高,里面充滿了空洞和尖利的鋼筋,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整個直播過程中,我被指定站在一個巴掌大的位置,只能說不能動。四川臺的攝像張業偉在黑暗中拍攝一刻也不能停止,他要緊盯著尋像器里的畫面,余光還要觀察周圍的情況,根本顧不上腳底下。在起吊一塊水泥板時,我們腳下的斷梁被拉動了,原本安全的地方變得很危險。但消防官兵繼續救人,我們也繼續報道,沒有人離開。戰士們緊張有序又小心翼翼,我們的鏡頭盡量地靠近跟隨。幾個小時后,受困者終于被抬出來了,她活著!現場一片歡呼聲,我的耳機里也傳來北京演播室里的歡呼聲。我知道,電視機前守候的人們也會歡呼。我在現場用最大的力氣喊著:“這歡呼是對生命的禮贊!”外面的人不拋棄,里面的人不放棄!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樣是英雄!這,就是我們一線記者要傳遞的精神■-以人為本。5月15號,我們跟著部隊徒步奔向震中,因為兩件事情要讓觀眾搞明白:第一,震中的鄉親們情況到底怎么樣?他們最需要什么?第二,進去救援的戰士們要面臨什么樣的困難?怎么解決這些困難?行進的路,有時候我覺得比在珠峰還難。那不是一條安靜地等你踏上去的路,不斷的余震、松軟的塌方層、滾落的石塊,危險無處不在。一個滾石區,我們剛通過不久就再次塌方,半個山體撲下來,覆蓋了我們經過的道路。我們沒停下腳步,邊走邊拍。經過不停頓的9個小時,我們緊隨部隊到達漩口鎮,那已經是5月16號的凌晨一點。緊張、饑餓、勞累,我真的想躺下什么也不做,但一想那么多人等著里面的消息,我們立即投入采訪工作。天蒙蒙亮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幾根從廢墟里撿來的木頭蒙上一塊塑料布就是帳篷了,外面整整齊齊放著三塊牌子:漩口鎮黨委、漩口鎮人大、漩口鎮政府。旁邊,戰士們已經展開了救援,當地的鄉親們給部隊送來了他們僅有的蔬菜。那場景,在我的頭腦中定格了,那畫面讓我震撼:災難降臨了,但我們有黨在、有政府在、有人民軍隊在,老百姓就有信心在!于是,我們用了一個長長的鏡頭。我要用這個畫面把這樣的信心傳遞給全世界。5月17號,我們進入汶川亟待救援的“孤島”耿達鄉。面對滿目瘡痍,無論誰到現場都會有一種揪心的痛。可當問到受災群眾缺什么,需要什么幫助的時候,有一位受災的群眾對我說:“給我們送點玉米種子來吧,趕著現在種下去,秋天我們就有吃的了?!蹦遣皇且痪洚敃r就會讓人熱淚盈眶的話,卻讓我心里反復回味。這就是我們最質樸的鄉親,遭受了那么大的災害,失去了那么多親人,但他們想要的卻是種子!種子不就是希望嗎?這就是我們那么多人奔赴災區的原因啊!我就是要把這希望的聲音傳遞出去,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人民的偉大與堅強!觀眾打電話給我,說:你真棒,在鏡頭里總是那么冷靜。其實我也哭過,面對那樣的災情,面對受災的鄉親,面對滿目的英雄,淚水有時是控制不了的。5月20號我到都江堰去拍攝尋找處理遺體的情況,雖然救援人員很早就知道遺體在哪里,但是為了死者的尊嚴,戰士們都是用手扒手挖。當聽說遇難者是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母親在災難來臨時跪著用身體保護孩子,我完全失控了,轉身躲進一個帳篷里放縱淚水噴涌而出,我要把我心里的痛哭出去,我要把所有的積郁都哭出去,擦干了眼淚,我才走出帳篷。在鏡頭面前我努力保持著堅強和理性。不哭,在心里,我始終這樣提醒自己,災區不需要眼淚,災區需要我們的堅強去支撐,需要我們的關愛去撫慰,需要我們去盡記者的天職。在災區可能有數千名記者,中央電視臺先后有數百名記者前往一線,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員。和我一起強行軍9小時的攝像張春喜已經51歲了。為了多帶設備,他必須少帶水和食物。戰士走,他邊走邊拍,戰士停下休息他還在拍。進入震中因為胸悶他一直不敢躺下,他有心臟病,還是平足!我的同事冀惠彥大校,55歲了,從戰場到各種搶險救災都沖在前面。他在災區是靠著臨時從辦公桌上抓來的一把降壓藥支撐著。在從水上沖擊映秀時,滾石的涌浪打翻了沖鋒舟,落水后他始終沒有放掉手里的攝像機,死里逃生,一上岸就去發消息,為的是讓觀眾和受災群眾看到:又一條生命線打通了!我的4個進行航拍的同事曾經被困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兩天多的時間,靠吃野果堅持著。天氣多變,地形復雜,山谷里各種切變風對他們簡單的飛行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為搶險救災進行航空拍攝!一份幫助,乘以13億就能幫災區度過難關!一份關愛,乘以13億就會變成愛的海洋!一份信心,乘以13億就是中國人的脊梁!而在災區奮戰的記者,就是要用手中的筆、手中的話筒、手中的鏡頭去做好這個乘法!大災難中,我們用最快的速度,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一個古老而又新生的民族,萬眾一心,共赴國難!大災難中,我們用最人性的方式,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一個國家的堅韌與大愛!這就是最真實的中國,我的祖國!謝謝大家!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會發言實錄都江堰市向峨鄉黨委書記羅鴻亮:震不垮的戰斗堡壘發表日期:2008年6月12日出處: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編輯錄入:zzb】各位領導、同志們:我是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鄉黨委書記羅鴻亮。5月12號下午,我正在蓮花湖畔的蓮月村主持一個村道建設工作會。突然,地動山搖,蓮花湖像開水一樣翻滾。有人大聲喊:“地震了!”我和大家趕緊跑出會議室,爬上湖邊的巖石,朝鄉政府方向望去,那邊已是滿天黃煙,什么都看不清。不好,得馬上趕回去!我和同事們急忙往鄉政府跑。一路上,周圍的農房幾乎都垮了,水泥路面到處坍塌開裂。鄉政府和周邊的情況比我想象的更嚴重:成片的房屋只剩下幾棟孤零零地立在廢墟中,整個街道變成了一片磚瓦堆!“羅書記,鄉政府大樓垮了,好多鄉干部都埋在了底下!”“羅書記,愛蓮社區的房子垮了!”幾個村民跑過來對我說:“中學的教學樓垮了!”我心里一驚,中學垮了?!這可是上課時間,幾百個學生??!我火速把在場的鄉干部叫過來,主持召開了向峨歷史上最短的一次黨委會,大家作出了一個生死抉擇:先救學生!鄉長付岷濤立即帶著一群干部拼命向學校奔去,邊跑邊對驚恐的人群喊:“快去學校,快去救娃娃!”地震把中學的教學樓全部震垮,廢墟中不時傳出孩子的哭聲、呼救聲。已經趕到學校的家長哭喊著,撲在廢墟上瘋狂地刨找著自家的娃娃。慌亂中,有群眾問:“鄉干部都到哪兒去了?!”民政干部羅代強跳上乒乓球桌,大聲說:“哪個說鄉干部不在,我就是鄉干部!男人們都站過來!”慌亂的人群一下子安靜了許多。付岷濤嘶啞著嗓子對大家說:“現在只顧自己,誰家的娃娃都救不出來。都到那邊去,到呼救聲最多的地方去,救一個算一個!”男人們過來了,女人們也過來了。身強力壯的男人站到了廢墟的最上面,其余的人排成兩行,把磚頭和水泥塊不斷往后傳!10多分鐘后,廢墟里救出了一個活著的娃娃!但是由于沒有大型機械,救援進展十分緩慢!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廢墟中,孩子們的呼救聲越來越稀少,越來越微弱,我的心也越來越沉怎么辦?必須找到救援機械!我們馬上派人四處尋找。15分鐘后,東林村村主任袁鳳群帶著自家的兩臺挖掘機趕了過來!挖掘機進場后,迅速清除了廢墟旁的路障,并打通了操場連接校外的通道。怕挖掘機傷到娃娃,木匠任隆富帶著幾個人,拆掉倒在操場上的籃球架,土法上馬,硬是把挖掘機改裝成了簡易吊車!這兩臺臨時改裝的吊車,在最危急的時刻發揮了巨大作用!任木匠指揮吊車,吊開水泥板,干部群眾立刻跟進搶救。自救中,我們用手刨、用肩扛、用自制的吊車救出了30名學生;當天晚上,1000多名解放軍、武警和消防官兵陸續趕到向峨救援。最后,從廢墟中一共救出了68名學生!前面提到的羅代強,在組織救援前已經看到了埋在廢墟里的兒子。當時兒子露出了一只腳,老羅一眼就認出了兒子腳上穿的那再也熟悉不過的鞋和襪子。但為了不打亂救援安排,老羅從來沒有向救援隊伍表露過自己的孩子還埋在廢墟下。3天后,孩子的遺體從廢墟中抬了出來。兒子留給老羅最后的記憶,就是廢墟里露出的那只腳。他后來告訴我,晚上睡覺就不敢閉眼,一閉眼,兒子的鞋和襪就在眼前晃……16號清晨,學校救援基本結束后,一部分機械和力量隨即轉到鄉政府增援。但是,太晚了!直到5月17號凌晨,地震發生后的第5天,鄉政府廢墟中才清理出最后一名干部的遺體,包括鄉長助理易大東在內,8人遇難……32歲的易大東,去年9月從都江堰市下派到鄉里掛職。當時,幾塊水泥板死死地壓在他身上。救援的同事鼓勵他要挺住,一有機械和人手馬上就來救他,他卻用微弱的聲音說:“不要管我,你們先去救學生……”大東結婚多年,忙于事業,把要孩子的時間一推再推。大東走了,留下了永遠的遺憾,但從得救孩子的笑容里,我仿佛能看到大東生命的延續……鄉干部李明,在鄉政府大樓完全垮塌的一瞬間,用力把一名來鄉里鍛煉的女大學生推出了死亡地帶,自己卻被深深地埋在了廢墟里。后來,解放軍戰士進村入戶幫助群眾清運財產,來到李明家,問李明的妻子有什么貴重物品需要清理。她說:“其他的都不需要了,我只希望能找到丈夫的'優秀共產黨員’證書。我要讓女兒知道,爸爸是一名鐵骨錚錚的共產黨員!”地震后的這些日子,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腦海里總會閃過這幾個朝夕相處的同事的身影,浮現出他們的音容笑貌。如果早給他們幾個小時,或許他們就能活下來。但生死關頭,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把生的希望留給群眾!這幾天到我鄉愛蓮社區的人,都會看到一塊愛蓮社區黨支部的牌子立在廢墟旁的受災群眾安置點。立牌子的人是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婉民。地震那天,她的母親遇難了,她流著淚朝掩埋母親的廢墟鞠了三個躬,說:“媽,女兒不孝,顧不到您了……”說完就匆匆趕去疏散群眾。第二天,當她再次跑過家門時,家里人已經把母親的遺體收拾停當。作為女兒,她能做的,只能是最后一次幫母親換上一雙新鞋。5月16號下午,受災群眾基本安置妥當。王婉民帶著支部幾個人回到原來的辦公地點,從廢墟里刨出了“向峨鄉愛蓮社區黨支部”的牌子。她把這塊牌子再次豎起來,她要讓社區的群眾都知道,地震沒有震垮他們的黨支部!5月17號,胡錦濤總書記到成都察看災情,指導抗震救災工作,得知我們向峨鄉的情況后,高度評價了向峨鄉黨員干部危難時刻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做法??倳浀年P懷和激勵迅速傳遍了向峨的每個角落。在鄉、村和社區黨組織的帶領下,受災群眾正在走出地震的傷痛,振奮精神、團結一致、共渡難關?,F在,16個受災群眾安置點都插上了鮮紅的黨旗,全鄉24個黨支部已全面恢復工作,545名佩戴黨徽的共產黨員奮戰在災后重建、恢復生產的第一線。545個黨員就是545顆種子。這些種子播撒在全鄉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向峨人民就一定能夠重建家園、創造美好的新生活!謝謝大家!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會發言實錄成都軍區某陸航團政委張曉峰:為災區人民架起空中生命通道發表日期:2008年6月12日出處: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編輯錄入:zzb】各位領導、同志們:我叫張曉峰,是成都軍區某陸航團政委。震后1小時,我團4架直升機奉命升空,第一時間飛赴災區勘察災情,拍攝大量圖片影像資料,為抗震救災指揮部決策提供了依據。隨即,出動18架直升機,滿載食物、藥品等急需物資,飛往災區展開救援。一批批危重傷員快速運出,大量救災物資快速送達災區,迅速穩定了受災群眾的情緒。我們一直試圖向震中汶川實施空中救援,從12日到13日,先后6次派出24架直升機向汶川突進,都因氣候惡劣沒能成功。汶川縣城地處“V”字形狹長山谷中,河谷與山頂高差懸殊達3000多米,地形復雜,加上連日陰雨,云層很低,濃霧密布,能見度不足200米,根本無法進入。由于通往汶川的道路被阻斷,地面救援無法實施。時間在一分一秒過去,汶川的災情,黨中央揪心,全國人民著急,我們也心急如焚。團指揮組緊盯衛星云圖點滴變化,飛行員進入機艙隨時準備起飛。5月14日一大早,天氣略有好轉,我們立即派出3架直升機在峽谷入口處盤旋,伺機強突汶川。機組抓住云層變化的瞬間穿過云洞,突入峽谷。直升機一進入峽谷,變幻不定的氣流使直升機劇烈顛簸、難以控制。此時,機組人員只有一個念頭,只要有一絲可能,冒死也要進入汶川!經過1個多小時的艱難飛行,終于飛臨汶川上空。飛進汶川難,降落更難。縣城僅有的一個適合直升機起降的體育場,已布滿了受災群眾搭建的帳篷。為了找到一個新的起降點,機組在山谷間一圈一圈盤旋,整整搜索了50分鐘,才發現一塊不足50平方米的河灘勉強可以降落。但上空有三層高壓線,由于震后塔架傾斜,電線雜亂交錯,切割著空間,加上場地臨山,直升機回旋的余地非常小,稍有偏差都可能機毀人亡。機長楊磊臨危不亂,憑著平時練就的過硬飛行技術,緊握操縱桿,一點一點修正航向,一米一米向下降落,幾乎是擦著高壓線成功著陸。此時的汶川,已被困40多個小時??吹浇德涞闹鄙龣C,幸存的群眾揮舞著雙手,不顧一切地從四周跑來,有的抱住機組人員失聲痛哭,有的對著直升機跪倒在地??粗装l蒼蒼的老人木然中露出的驚喜,望著天真可愛孩子渴盼的眼神,機組人員既心情沉重又倍感責任重大。大家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發揮最大潛能,盡可能多飛快運,讓災區群眾少一分死的威脅,多一分生的希望。盡管許多同志每天超負荷飛行10小時以上,但一有任務,大家都說自己還有潛力,還可以多飛。最緊張的一天,全團飛行了141架次。特別是高山峽谷、氣候瞬時萬變,這樣的飛行,是對直升機性能和飛行員體能技能極限的挑戰,每次飛行都是一次生死穿越。在人民群眾遇到危難的時刻,我們就要像在戰場上沖鋒陷陣那樣,豁出命來也要飛行。飛行員的家屬深深為他們的安全擔憂,每天站在機場出口守望,有的從第一架起飛到最后一架安全降落,一架一架數著,一守就是一整天。5月17日18時45分,我們突然接到命令,緊急轉運安縣茶坪鄉12名危重傷員。這時,大家都已飛行了一整天,十分疲憊。團長余志榮也已飛了9個多小時,他當即決定親自駕機前往營救。我們團長是羌族漢子,老家就在汶川。地震當天與家人失去聯系,父母和5個弟妹生死不明。他每次駕機從家鄉上空飛過,都不忍也不敢往下看,他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緊張的指揮和飛行中去,表現出的堅強、鎮定和從容,全團同志都為之感動。當晚,團長完成任務返回時,我在機場接他,看著他疲憊憔悴的臉和紅紅的眼圈,心里很不是滋味。共事9年來,我們第一次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我感到他的身體在顫抖。從成都到理縣的空中航線,被飛行員們稱為“死亡航線”。在這條航線上,盡管我們一次次化險為夷,把“死亡航線”變成了“生命通道”,但不幸還是發生了。5月31日下午,邱光華機組奉命到理縣運送地震中受傷的群眾,在汶川縣映秀附近,突遇低云大霧和強氣流,于14點56分不幸失事。機長邱光華、副駕駛李月、機械師王懷遠、陳林、士官張鵬5人和14名搭乘人員失蹤。其實,當天上午邱光華機組已飛了兩個架次,接到運送受傷群眾的任務時,正值午飯時間,邱光華和機組人員匆匆吃了兩口飯,就駕機起飛。這是他們執行的第64次救災任務。從理縣返航約半小時后,直升機進入銀杏至映秀上空。這里山高谷深,有的地方兩山間的空隙還不到300米。高山峽谷局部氣候瞬時變化,直升機進入山谷不久,突然間,大片的濃云密霧一下遮蔽了這個狹窄的通道。“不要動,看下航向!”這是邱光華留下的最后聲音,接著就從通信信號中消失了,從戰友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得知直升機失事的消息,全團官兵都不愿意相信這是真的,我們都默默祈禱著他們能平安回來。但我知道,失事地域陡峭的高山峽谷,連一個人站立都非常困難;湍急的岷江,更難尋覓一塊能夠托起生命的平臺;直升機沒有任何逃生設備,從離地起飛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注定和直升機共命運了。機長邱光華,是我軍第一代少數民族飛行員,今年51歲,是我團資歷最老、經驗最豐富的特級飛行員,已安全飛行5800多小時。這次救災,團里本安排他負責地面指揮,但他主動請戰,堅決要求參加飛行,此時離停飛待退只有半年時間了。王懷遠,是團里最出色的空中機械師,大家都喜歡和他搭檔飛行,不久前還承諾救災任務完成后,要接腿有殘疾的弟弟到成都治療。陳林和李月今年都不滿30歲,陳林的女兒剛過完一歲生日,因參加救災沒能在女兒的第一個生日送個蛋糕。李月今年春節才結婚,新婚的愛人在救災的每一天,都在等著他平安的短信。士官張鵬在救災期間,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執行任務前他給媽媽打電話,讓家里人別為他擔心。6月10日上午,經全力搜尋,在邱光華機組執行任務航線附近的深山密林中,找到了失事直升機殘骸,機上人員全部遇難。中央軍委胡錦濤主席得知這一消息,立即作出批示,向遇難機組人員和機上群眾表示沉痛悼念,向遇難人員親屬表示親切慰問。胡主席高度評價陸航團和機組同志,急中央之所急,辦受災群眾之所需,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頑強奮斗,為抗震救災作出了突出貢獻。胡主席的重要批示,是對犧牲戰友的最高褒獎,也是對全團官兵的極大激勵。5名戰友雖然離去了,但他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正激勵著全團官兵,全力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截止6月10日,我們緊急飛行1950架次,成功搶運傷員1126人,運送急需物資638噸,轉運被困群眾2171人,保障中央和軍委首長視察災區16架次。其中,超常規、超氣象飛行達1341架次,創造了我軍陸航史上的紀錄。我們決心以英勇無畏的戰友為榜樣,不負黨和人民重托,不負災區人民厚望,為奪取抗震救災全面勝利,繼續用生命飛翔!謝謝大家!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會發言實錄成都公安消防支隊支隊長孫國利:不放過每一個角落不放棄每一個生命發表日期:2008年6月12日出處: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編輯錄入:zzb】各位領導、同志們:我叫孫國利,是四川公安消防總隊成都支隊支隊長。5月12號地震發生時,我正在支隊辦公室。職業敏感使我和我的戰友們以最快速度沖到樓下。省公安消防總隊和市政府同時向我們下達了緊急指令。在消防車前,我召集了不到1分鐘的緊急黨委會,決議只有8個字---“一級戰備,全力救人!”在余震的強烈顛簸中,我支隊800名官兵,不到1小時,就趕到了80公里以外的重災區---都江堰。往日美麗的都江堰,這時已經滿目瘡痍。我當了20多年的消防兵,見過無數慘烈的災難現場,但給我的震撼都不及這次的萬分之一,哭聲、喊聲、求救聲響成一片---“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媽媽”……我果斷下令:“把兵力撒下去,盡快救人,救更多的人!”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立即成立,一個個救援小組,火速趕往中醫院、新建小學、聚源中學等數十個受災最嚴重的地點。云梯車、大吊車高高升起,切割機、沖擊鎬飛速運轉,一場生死大營救迅速展開。警燈閃爍的紅色戰車,給處在絕望和混亂中的人們帶去了希望。地震當天,我們就救出了218名被廢墟埋壓的幸存者!我支隊有個老兵叫肖和,他的任務是現場照明。一架好照明車,他卻一頭沖上前去救人。他緊緊握住廢墟下一名小男孩的手說:“小朋友別怕,叔叔一定會把你救出去!”小男孩的身體被一塊水泥板壓在下面,上面是一層又一層的樓板、石塊,還有巨大的橫梁。這時候雨越下越大,怕雨水嗆著孩子,肖和找來一床棉被,撐起一個小帳篷;怕傷著孩子,快接近孩子時,肖和就用手刨挖石塊;怕孩子睡著,他一邊搬石頭,一邊不停地和孩子說話。他用大嗓門拒絕戰友替換,目的是為孩子打氣,他說:“我答應了小朋友,就一定要把他救出去!”就是我們這個肖和,連續3天3夜沒合眼,在戰友配合下,從廢墟下救出了45名生還者。就在我們爭分奪秒,恨不得一個人分成10個人、一臺裝備變成10臺裝備的時候,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公安部緊急調集全國8934名公安消防特勤,攜帶生命探測儀、搜救犬等專業救援裝備趕赴災區一線增援四川。13號上午9點,一位年輕婦女跌跌撞撞跑到指揮部求救,她懷孕8個月的姐姐,被埋在一座坍塌的樓房里。現場情況讓我倒吸一口涼氣。這是一幢6層的居民樓,一半已經完全坍塌;剩下的一半也支離破碎,嚴重傾斜,搖搖欲墜。余震中,還吊在空中的水泥板蕩來蕩去,隨時在掉落。整個2層樓坍塌得不到一米高,勉強支撐著上邊3層、4層、5層、6層樓的全部重量。這位叫張小燕的孕婦,就被困在這不到1米高的2樓廢墟之中……我是現場指揮員,也是一個母親?!吧?!”我毫不猶豫地下了命令。我們的公安消防戰士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