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解讀課件_第1頁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解讀課件_第2頁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解讀課件_第3頁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解讀課件_第4頁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解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解讀制作人:趙揚揚日期:2013年1月4日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講解內容一、高新技術企業政策簡介二、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帶來的優勢(好處)三、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所需條件四、認定條件解讀五、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流程及復審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所需資料及裝訂順序七、常見問題2022/12/25講解內容一、高新技術企業政策簡介2022/12/20一、高新技術企業政策簡介(一)稅收政策規定(二)政策變化點2022/12/25一、高新技術企業政策簡介(一)稅收政策規定2022/12/2(一)稅收政策規定1、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

①“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②對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2022/12/25(一)稅收政策規定1、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2022/12/

形成無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③個人所得稅:對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由市政府授予榮譽稱號并安排專項資金給予獎勵,對所獲獎金免征個人所得稅。④增值稅: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產的軟件產品,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稅率征收增值稅,對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即征即退。

⑤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產的集成電路產品(含單晶硅片),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稅率征收增值稅,對實際稅負超過6%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業用于研究開發新的集成電路和擴大再生產。2022/12/25形成無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20湖北省對高新企業的優惠政策2022/12/25湖北省對高新企業的優惠政策2022/12/202022/12/252022/12/202、目前的主要稅收政策依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國科發火〔2008〕172號)(內含《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國科火發[2008]362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203號)2022/12/252、目前的主要稅收政策依據:2022/12/202022/12/259

3、高新技術企業政策解讀強調了以企業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來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鼓勵領域內,具有持續的自主研究開發能力,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主營業務必須與自身的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活動密切相關。沒有開展研究開發活動,單純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加工的企業,不能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2022/12/2093、高新技術企業政策解讀(二)政策變化點1、政策前后變化新法前,只針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的企業;新法后,取消了區域限制,但認定標準比以前更高、更嚴格。2022/12/25(二)政策變化點1、政策前后變化2022/12/203、后期管理的變化新法前,后期管理偏弱;新法后,有效期三年,三年后復審,六年后重新認定;稅務部門納入備案管理,每年復審資格。2022/12/25

2、申請程序的變化新法前,科技部門一家審批,稅務部門憑證書落實優惠政策;新法后,科技、財政、國稅、地稅四家聯合審批。3、后期管理的變化2022/12/20二、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優勢

A、凡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所得稅稅率由原來的25%降為15%,相當于在原來基礎上降低了40%(詳見08年1月起實行的《企業所得稅法》二十八條),連續三年,三年期滿之后可以申請復審,復審通過繼續享受三年稅收優惠,一共是6年。(如年納稅100萬,申報通過當年,即可享受減免40萬的優惠,三年就可減免120萬稅收,六年則減免240萬);

B、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可憑批準文件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證書》辦理享受國家、省、市有關優惠政策,更容易獲得國家、省、市各級的科研經費支持和財政撥款;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將會是眾多政策性如資金扶持等的一個基本門檻。2022/12/25二、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優勢

A、凡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優勢C、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將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科技研發管理水平,重視科技研發,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能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提供有力的資質,極大地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無論是廣告宣傳還是產品招投標工程,都將有非常大的幫助。

D、高新技術企業不僅能減免企業所得稅,無論對于何種企業都是一個難得的國家級的資質認證,對依靠科技立身的企業更是不可或缺的硬招牌,其品牌影響力僅次于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

2022/12/25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優勢C、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將有二、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三、企業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一、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注冊的企業,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并購等方式,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對其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認定條件三、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所需條件二、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四、企業從事了上述研究開發活動且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認定條件最近一年銷售收入規模小于5,000萬元5,000萬元至20,000萬元20,000萬元以上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不低于4%不低于3%四、企業從事了上述研究開發活動且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

五、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應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六、企業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自主知識產權數量、銷售與總資產成長性等指標要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認定條件認定條件問題考察:問題考察:2022/12/25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解讀高新技術范圍解讀科技研發人員的解讀研發投入解讀高新技術產收入的定義相關權重解懲罰四、認定條件解讀2022/12/20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解讀四、認定條件解讀2022/12/25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指企業作為權利人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注冊的,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并購等方式獲得,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擁有,對企業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發揮支持作用的自主知識產權。包括內容:發明、實用新型、以及非簡單改變產品圖案和形狀的外觀設計(主要是指:運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方法,經過研究與開發過程得到的外觀設計)、軟件著作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核心自主知識產權須在我國知識產權法律的有效保護期內。

認定條件解讀1、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解讀2022/12/20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指企業作為權利人在中國2022/12/25整合原有的十一項領域,規定國家重點支持的八大高新領域電子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

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技術服務業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認定條件解讀2、高新技術范圍解讀2022/12/20整合原有的十一項領域,規定國家重點支持的軟件1、系統軟件2、支撐軟件3、中間件軟件4、嵌入式軟件5、計算機輔助工程管理軟件6、中文及多語種處理軟件7、圖形和圖像軟件8、金融信息化軟件9、地理信息系統10、電子商務軟件11、電子政務軟件12、企業管理軟件微電子技術1、集成電路設計技術2、集成電路產品設計技術3、集成電路封裝技術4、集成電路測試技術5、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技術6、集成光電子器件技術計算機及網絡技術1、計算機及終端技術2、各類計算機外圍設備技術3、網絡技術4、空間信息獲取及綜合應用集成系統5、面向行業及企業信息化的應用系統6、傳感器網絡節點、軟件和系統*采用OEM或CKD方式的集成生產項目除外。通信技術1、光傳輸技術2、小型接入設備技術3、無線接入技術4、移動通信系統的配套技術5、軟交換和VoIP系統6、業務運營支撐管理系統7、電信網絡增值業務應用系統廣播電視技術1、演播室設備技術2、交互信息處理系統3、信息保護系統4、數字地面電視技術5、地面無線數字廣播電視技術6、專業音視頻信息處理系統7、光發射、接收技術8、電臺、電視臺自動化技術9、網絡運營綜合管理系統10、IPTV技術11、高端個人媒體信息服務平臺*采用OEM或CKD方式的集成生產項目除外。

新型電子元器件1、半導體發光技術2、片式和集成無源元件技術3、片式半導體器件技術4、中高檔機電組件技術信息安全技術1、安全測評類、安全管理類3、安全應用類4、安全基礎類5、網絡安全類6、專用安全類*市場前景不明朗、低水平重復,以及簡單的技術引進類信息安全軟件及其相關產品除外。智能交通技術1、先進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技術2、交通基礎信息采集、處理設備及相關軟件技術3、先進的公共交通管理設備和系統技術4、車載電子設備和系統技術一、電子信息技術軟件1、系統軟件2、支撐軟件3、中間件軟件4醫藥生物技術1、新型疫苗2、基因工程藥物3、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療4、單克隆抗體系列產品與檢測試劑5、蛋白質/多肽/核酸類藥物6、生物芯片7、生物技術加工天然藥物8、生物分離、裝置、試劑及相關檢測試劑9、新生物技術中藥、天然藥物1、創新藥物2、中藥新品種的開發3、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化學藥1、創新藥物2、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藥物3、抗腫瘤藥物4、抗感染藥物(包括抗細菌、抗真菌、抗原蟲藥等)5、老年病治療藥物6、精神神經系統藥物7、計劃生育藥物8、重大傳染病治療藥物9、治療代謝綜合癥的藥物10、罕見病用藥(OrphanDrugs)及診斷用藥11、手性藥物和重大工藝創新的藥物及藥物中間體*簡單的改變制備工藝的品種除外。新劑型及制劑技術1、緩、控、速釋制劑技術——固體、液體及復方2、靶向給藥系統3、給藥新技術及藥物新劑型4、制劑新輔料*簡單改變劑型和給藥途徑的技術除外。醫療儀器技術、設備與醫學專用軟件1、醫學影像技術2、治療、急救及康復技術3、電生理檢測、監護技術4、醫學檢驗技術5、醫學專用網絡環境下的軟件*機理不清、治療效果不確定的產品除外。輕工和化工生物技術1、生物催化技術2、微生物發酵新技術3、新型、高效工業酶制劑4、天然產物有效成份的分離提取技術5、生物反應及分離技術6、功能性食品及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現代農業技術1、農林植物優良新品種與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2、畜禽水產優良新品種與健康養殖技術3、重大農林植物災害與動物疫病防控技術4、農產品精深加工與現代儲運5、現代農業裝備與信息化技術6、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節水農業7、農業生物技術二、生物與新醫藥技術醫藥生物技術1、新型疫苗2、基因工程藥物3、重大疾病1、民用飛機技術*無動力運動滑翔機、教練機等除外。2、空中管制系統3、新一代民用航空運行保障系統*通用獨立的機場運行保障信息顯示、控制設備及儀器除外。4、衛星通信應用系統*3位半以下便攜式通用測試儀表等除外。5、衛星導航應用服務系統三、航空航天技術1、民用飛機技術2、空中管制系統3、新一代民用航空運行保障系金屬材料

1、鋁、鎂、鈦輕合金材料深加工技術

*高污染高能耗皮江法生產金屬鎂及鎂合金、常規鋁合金、仿不銹鋼鋁建材和一般民用鋁制品除外。

2、高性能金屬材料及特殊合金材料生產技術

*高能耗、高污染的“地條鋼”和一般建筑用鋼、常規鑄造、常規機加工項目除外。

3、超細及納米粉體及粉末冶金新材料工藝技術

*超細鎢粉及碳化鎢粉和傳統工藝生產常規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除外。

4、低成本、高性能金屬復合材料加工成型技術

*鋁塑復合管材、鋼(鋁)塑門窗等一般民用產品除外。

5、電子元器件用金屬功能材料制造技術

*常規電力電工用金屬電線、電纜及漆包線材料,貴金屬漿料及陰極、陽極鋁箔等除外。

6、半導體材料生產技術7、低成本超導材料實用化技術8、特殊功能有色金屬材料及應用技術

9、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應用技術

*性能為N45以下和磁能積加內稟矯頑力之和小于60的常規燒結NdFeB永磁體,燈用三基色熒光粉、綠黃色長余輝稀土發光粉和普通CRT熒光粉除外。

10、金屬及非金屬材料先進制備、加工和成型技術

*常規鑄造、常規機加工項目,電弧噴涂、鍍鋅磷化、電鍍硬鉻(銅)、火焰噴涂、噴焊、滲氮滲碳等中低檔表面工程技術用以修復部件的項目除外。無機非金屬材料

1、高性能結構陶瓷強化增韌技術2、高性能功能陶瓷制造技術

3、人工晶體生長技術*鉭酸鋰、鈮酸鋰、釩酸釔、六面頂金剛石、藍寶石和石英晶體除外。

4、功能玻璃制造技術5、節能與環保用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制造技術四、新材料技術金屬材料1、鋁、鎂、鈦輕合金材料深加工技術無機非金1、1、共性技術2、現代物流3、集成電路*雙列直插(DIP)、金屬封裝、陶瓷封裝技術除外。4、業務流程外包(BPO)5、文化創意產業支撐技術*僅僅對國外創意進行簡單外包、簡單模仿或簡單離岸制造,既無知識產權,也無核心競爭力,產品內容涉及色情、暴力、意識形態、造成文化侵蝕、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除外。6、公共服務7、技術咨詢服務8、精密復雜模具設計9、生物醫藥技術10、工業設計五、高技術服務業1、共性技術五、高技術服務業可再生清潔能源技術1、太陽能(1)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簡單重復生產的產品除外。(2)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簡單太陽電池組件的封裝和低水平的重復性生產除外(3)太陽能熱發電技術2、風能(1)1.5MW以上風力發電技術(2)風電場配套技術3、生物質能(1)生物質發電關鍵技術及發電原料預處理技術(2)生物質固體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術(3)生物質固體燃料高效燃燒技術(4)生物質氣化和液化技術(5)非糧生物液體燃料生產技術(6)大中型生物質能利用技術4、地熱能利用核能及氫能1、核能技術2、氫能技術新型高效能量轉換與儲存技術1、新型動力電池(組)、高性能電池(組)2、燃料電池、熱電轉換技術高效節能技術1、鋼鐵企業低熱值煤氣發電技術2、蓄熱式燃燒技術3、低溫余熱發電技術4、廢棄燃氣發電技術*高熱值燃氣發電技術及產品除外。5、蒸汽余壓、余熱、余能回收利用技術6、輸配電系統優化技術7、高泵熱泵技術8、蓄冷蓄熱技術9、能源系統管理、優化與控制技術10、節能監測技術11、節能量檢測與節能效果確認技術六、新能源及節能技術可再生清潔1、太陽能2、風能(1)1.5MW以上風力發電技水污染控制技術1、城鎮污水處理技術2、工業廢水處理技術3、城市和工業節水和廢水資源化技術4、面源水污染的控制技術5、雨水、海水、苦咸水利用技術6、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大氣污染控制技術1、煤燃燒污染防治技術2、機動車排放控制技術3、工業可揮發性有機污染物防治技術4、局部環境空氣質量提高與污染防治技術5、其他重污染行業空氣污染防治技術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1、危險固體廢棄物的處置技術2、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3、有機固體廢物的處理和資源化技術環境監測技術1、在線連續自動監測技術2、應急監測技術3、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技術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技術1、重點行業污染減排和“零排放”關鍵技術2、污水和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技術3、清潔生產關鍵技術4、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資源高效開發與綜合利用技術1、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的采礦、選礦技術2、共、伴生礦產的分選提取技術3、極低品位資源和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一些常規的污染控制技術除外:(1)常規工藝技術裝備組合的水處理技術;(2)城市混合垃圾和畜禽糞便制肥技術;(3)20噸以下鍋爐脫硫除塵技術;(4)油煙凈化技術(吸附、靜電、噴淋);(5)技術含量低的用工業廢物制造建材項目;(6)一次性餐具及相關材料技術;(7)未經安全評價的用于治理環境污染的生物菌劑技術;(8)室內空氣凈化空氣清新劑及常規消毒技術。七、資源與環境技術水污染控制技術1、城鎮污水處理技術2、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工業生產過程控制系統1、現場總線及工業以太網技術2、可編程序控制器(PLC)*以OEM方式集成的PLC產品除外。3、基于PC的控制系統4、新一代的工業控制計算機高性能、智能化儀器儀表1、新型自動化儀表技術*一般傳統的流量、溫度、物位、壓力計或變送器除外。2、面向行業的傳感器技術3、精確制造中的測控儀器技術4、新型傳感器技術*采用傳統工藝且性能沒有顯著提高的傳感器(包括:熱電偶、熱電阻、電位器、電容、電感、差動變壓器、電渦流、應變、壓電、磁電等原理的傳感器)除外。

5、科學分析儀器、檢測儀器技術*傳統的氣相色譜儀除外。先進制造技術1、先進制造系統及數控加工技術*低附加值的和低技術含量的零部件加工技術除外。2、機器人技術*性能和結構一般的沒有知識產權的普通機器人除外。3、激光加工技術4、電力電子技術*性能一般的電源變換產品除外。5、紡織及輕工行業專用設備技術*性能一般的普通紡織機械、性能一般的包裝機械及柔性版印刷機、卷筒進料多色凹版印刷機、不干膠商標印刷機除外。新型機械1、機械基礎件及模具技術*常規通用工藝技術,性能、結構、精度、壽命一般的普通機械基礎件、普通塑料模具和冷沖壓模具除外。2、通用機械和新型機械*性能一般的各類普通泵和閥門除外。電力系統信息化與自動化技術1、采用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電力自動化裝置2、采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提高設備性能及自動化水平的技術3、電力系統應用軟件4、用于輸配電系統和企業的新型節電裝置*傳統的高、低壓開關設備,常規的發、供、配電設備除外。汽車行業相關技術1、汽車發動機零部件技術2、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3、汽車電子技術4、汽車零部件前端技術八、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工業生產過程1、現場總線及工業以太網技術高性能、智能化儀器儀相關補充:相關補充:2022/12/25企業科技人員:直接從事科技活動、以及專門從事科技活動管理和提供服務的,累計實際工作時間在183天以上的人員。具體包括:直接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以及為科技活動提供輔助服務的人員。企業研究開發人員:包括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輔助人員三類,應根據企業的技術研發過程確認技術、研究人員身份,確定是否應納入統計范圍。研究開發人數的統計:結合具體人數和全時工作當量來計量。主要統計企業的全時工作人員,可以通過企業簽訂的勞動合同來鑒別。對于兼職或臨時聘用人員,全年須在企業工作或在職183天以上的人員方可計入。

認定條件解讀3、企業科技研發人員的解讀:2022/12/20企業科技人員:直接從事科技活動、以及專門2022/12/25第十條(四)款認定條件解讀4、研發投入解讀企業近三年的研究開發活動費用支出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億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于3%。同時,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活動費用支出占全部研究開發費用支出的比例不低于60%。2022/12/20第十條(四)款認定條件解讀4、研發投入解2022/12/252022/12/205、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的定義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是指: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開展研發活動,形成符合《重點領域》要求的產品(服務)收入與技術性收入(服務)的總和。2022/12/25認定條件解讀5、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的定義2022/12/20認定條2022/12/25認定條件解讀6、相關權重解讀 企業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自主知識產權數量、銷售與總資產成長性等指標要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引》的要求。

序號指標

賦值1核心自主知識產權302科技成果轉化能力303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204成長性指標20合計1002022/12/20認定條件解讀6、相關權重解讀 企業研究開1、指標計算與賦值說明

1.四項指標賦予不同的數值(簡稱“賦值”);企業不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賦值為零。2.每項指標分數比例分為六個檔次(A,B,C,D,E,F),分別是:0.80-1.0、0.60-0.79、0.40-0.59、0.20-0.39、0.01-0.19、0;3.各項指標實際得分=本指標賦值分數比例;[例]某指標賦值20,指標評價檔次為“B”,分數比例評為0.7,則:實際得分=20分×0.7=14分4.評價指標以申報之日前3個年度的數據為準。如企業創辦期不足3年,以實際經營年限為準。5.各項指標的選擇均為單選。1、指標計算與賦值說明1.四項指標賦予不同2.企業增長性2.企業增長性說明:在計算會計年度內企業未生產銷售收入或成長性指標為負的按0計算;第一年銷售收入為零的,按兩年計算;第二年銷售收入為零的,都按零計算。說明:科技成果的轉換能力的展現(11個方面)1.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的轉化情況表:2022/12/25科技成果名稱

轉化結果轉化時間證明材料

*****現實批量銷售/實用性專利****檢驗報告/銷售發票/專利證書2.實驗報告和檢測報告試驗報告:科技成果的轉換能力的展現(11個方面)1.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2022/12/25檢測報告:2022/12/20檢測報告:2022/12/253、科技查新報告(專利方面):4、項目獲獎證書:2022/12/203、科技查新報告(專利方面):4、項目獲2022/12/255、近三年的公司科研項目立項、驗收通知6、近三年的公司科研立項報告(及驗收評審單)2022/12/205、近三年的公司科研項目立項、驗收通知62022/12/257、近三年公司科研項目驗收證明材料8、近三年公司科研項目的獎勵通知9、“產學研”的證明材料10、產品銷售合同和發票11、產品圖片2022/12/207、近三年公司科研項目驗收證明材料8、近研究開發管理水平:1、科研機構證明材料產品工藝部分文件科研人員一覽表研發設備清單及圖片2、科研管理制度證明材料科研項目管理制度研發費用核算及管理制度研究人員效績考核管理制度新產品樣品裝配工作指導書項目策劃工作操作指導書產品先期策劃控制程序2022/12/25研究開發管理水平:1、科研機構證明材料2、科研管理制度證明材2022/12/25

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下述情況之一的,應取消其資格:(一)在申請認定過程中提供虛假信息的;(二)有偷、騙稅等行為的;(三)發生重大安全、質量事故的;(四)有環境等違法、違規行為,受到有關部門處罰的。

被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企業,認定機構在5年內不再受理該企業的認定申請。7、懲罰2022/12/20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下述情況之解答:不可以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根據第十條,第一款規定,企業對其生產的高新產品要有核心的自主知識產權。第六款規定,高新技術產品的收入要占企業總收入的60%以上。企業生產的其他高新產品雖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可是這些高新產品的收入只有30%,所以不能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解答:2022/12/25五、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流程及復審1.認定流程2.復審2022/12/20五、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流程及復審1.認2022/12/251、自我評價3、準備并提交材料認定流程圖2、網上注冊登記4、審查認定核實處理有異議備案、公告、頒發證書無異議5、公示6、申請享受稅收優惠政策2022/12/201、自我評價3、準備并提交材料認定流復審:對已獲得認定證書的企業,每三年進行一次復審。

1.高新技術企業資格期滿前三個月企業應提出復審申請,不提出復審申請或復審不合格的,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到期自動失效。

2.高新技術企業復審須提交近三個會計年度開展研究開發等技術創新活動的報告,經中介機構出具的近三個會計年度企業研究與開發費用等專項審計報告。復審時應重點對照《認定辦法》第十條(四)款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按照第十一條(四)款進行公示與備案,并由認定機構頒發“高新技術企業證書”。通過復審的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自頒發“高新技術企業證書”之日起有效期為三年。有效期滿后,企業再次提出認定申請的,按初次申請辦理。2022/12/25復審:對已獲得認定證書的企業,每三年進行一次復審。2022/2022/12/25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所需資料及裝訂順序(一)總目錄(二)企業承諾書(三)《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書》1、企業基本信息表2、企業研發項目情況表(RD)3、上年度高新技術產品情況表(PS)

如:與同類產品的競爭優勢,產品獲得的知識產權情況4、近三年獲得的知識產權匯總表5、企業年度研發費用結構明細表(近三年)

6、附件清單

2022/12/20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所需資料及裝訂順序(2022/12/25(四)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書(五)三年度企業獲得知識產權明細表(六)三年度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明細表(七)企業人員比例說明及大專以上科技人員匯總表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所需資料及裝訂順序2022/12/20(四)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書申報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所需資料及裝訂順序(八)中介機構鑒證的三年度研究開發費用、最近一年度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專項審計報告原件(九)中介機構鑒證的三年度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原件或彩色掃描打印件。(十)企業三年度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及其附表(十一)其他技術創新活動證明材料。2022/12/25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所需資料及裝訂順序2022/12/20七、常見問題(一)知識產權問題評審中存在的問題:部分企業對其主營業務產品沒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數量較少,影響綜合評分;部分企業提供的知識產權已經過期或失效;個別企業提供的知識產權不真實。重點注意:1.企業必須對其主要產品(服務)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特別是非自主研發的知識產權,須同企業主營業務緊密關聯,確實在企業應用和轉化。2.企業自評時,須注意自主知識產權的數量要達到評分標準,一般一項以上發明專利或四項以上其它形式的知識產權較為穩妥。2022/12/25七、常見問題(一)知識產權問題2022/12/20(二)企業科技人員、研發人員比例問題評審中存在的問題:部分企業將行政辦公人員歸集至研發人員;部分企業申報職工總人數同納稅申報表中職工人數有較大出入;部分企業研發人員申報數同財務報表中研發人員工資不匹配。重點注意:1.企業歸集科技人員和研發人員時應按照《申報通知》中“大專以上科技人員匯總表”進行歸集并將表內各信息填寫完整,要嚴格按照前面對科技人員和研發人員的定義進行歸集。2.企業人員統計年度均按照2010年度人員進行統計。統計時要注意同納稅申報表中企業人員數、人員工資等數據的邏輯關系。不能虛假湊數,地市初審時要進行審查。2022/12/25(二)企業科技人員、研發人員比例問題2022/12/20(三)研發費用歸集問題評審中存在的問題:部分企業存在虛假列支研發費的現象;部分企業未能正確歸集研發費,導致研發費和審計報告中管理費用邏輯關系不匹配。重點注意:1.根據財政部財企〔2007〕194號,國稅發〔2008〕116號規定,企業須對研究開發費用實行專賬管理,單獨核算,研發費用和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分開核算,不能混淆。按會計制度的規定,研發費用歸集在管理費用中,按新會計準則規定,費用化的研發費歸集在管理費用中,資本化的研發費通過研發支出核算。中介機構出具的專項審計報告中應對企業研發費用的核算方式是否符合規定進行鑒定并明確描述。2022/12/25(三)研發費用歸集問題2022/12/20(四)成果轉化歸集問題重點注意:2.成果體現形式:包括已授權或正在申請的專利等知識產權、經過鑒定的科技成果、技術使用許可證、標準、新藥證書、農作物審定證書、價值較大的技術訣竅等等。3.轉化體現形式:各類技術成果形成了產品、服務、樣品、樣機等。證明材料包括購銷合同、用戶使用意見、檢測檢驗報告、產品樣品圖片等等。2022/12/25(四)成果轉化歸集問題2022/12/20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解讀制作人:趙揚揚日期:2013年1月4日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講解內容一、高新技術企業政策簡介二、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帶來的優勢(好處)三、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所需條件四、認定條件解讀五、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流程及復審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所需資料及裝訂順序七、常見問題2022/12/25講解內容一、高新技術企業政策簡介2022/12/20一、高新技術企業政策簡介(一)稅收政策規定(二)政策變化點2022/12/25一、高新技術企業政策簡介(一)稅收政策規定2022/12/2(一)稅收政策規定1、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

①“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②對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2022/12/25(一)稅收政策規定1、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2022/12/

形成無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③個人所得稅:對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由市政府授予榮譽稱號并安排專項資金給予獎勵,對所獲獎金免征個人所得稅。④增值稅: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產的軟件產品,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稅率征收增值稅,對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即征即退。

⑤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產的集成電路產品(含單晶硅片),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稅率征收增值稅,對實際稅負超過6%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業用于研究開發新的集成電路和擴大再生產。2022/12/25形成無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20湖北省對高新企業的優惠政策2022/12/25湖北省對高新企業的優惠政策2022/12/202022/12/252022/12/202、目前的主要稅收政策依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國科發火〔2008〕172號)(內含《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國科火發[2008]362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203號)2022/12/252、目前的主要稅收政策依據:2022/12/202022/12/2564

3、高新技術企業政策解讀強調了以企業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來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鼓勵領域內,具有持續的自主研究開發能力,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主營業務必須與自身的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活動密切相關。沒有開展研究開發活動,單純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加工的企業,不能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2022/12/2093、高新技術企業政策解讀(二)政策變化點1、政策前后變化新法前,只針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的企業;新法后,取消了區域限制,但認定標準比以前更高、更嚴格。2022/12/25(二)政策變化點1、政策前后變化2022/12/203、后期管理的變化新法前,后期管理偏弱;新法后,有效期三年,三年后復審,六年后重新認定;稅務部門納入備案管理,每年復審資格。2022/12/25

2、申請程序的變化新法前,科技部門一家審批,稅務部門憑證書落實優惠政策;新法后,科技、財政、國稅、地稅四家聯合審批。3、后期管理的變化2022/12/20二、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優勢

A、凡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所得稅稅率由原來的25%降為15%,相當于在原來基礎上降低了40%(詳見08年1月起實行的《企業所得稅法》二十八條),連續三年,三年期滿之后可以申請復審,復審通過繼續享受三年稅收優惠,一共是6年。(如年納稅100萬,申報通過當年,即可享受減免40萬的優惠,三年就可減免120萬稅收,六年則減免240萬);

B、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可憑批準文件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證書》辦理享受國家、省、市有關優惠政策,更容易獲得國家、省、市各級的科研經費支持和財政撥款;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將會是眾多政策性如資金扶持等的一個基本門檻。2022/12/25二、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優勢

A、凡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優勢C、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將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科技研發管理水平,重視科技研發,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能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提供有力的資質,極大地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無論是廣告宣傳還是產品招投標工程,都將有非常大的幫助。

D、高新技術企業不僅能減免企業所得稅,無論對于何種企業都是一個難得的國家級的資質認證,對依靠科技立身的企業更是不可或缺的硬招牌,其品牌影響力僅次于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

2022/12/25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優勢C、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將有二、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三、企業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一、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注冊的企業,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并購等方式,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對其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認定條件三、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所需條件二、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四、企業從事了上述研究開發活動且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認定條件最近一年銷售收入規模小于5,000萬元5,000萬元至20,000萬元20,000萬元以上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不低于4%不低于3%四、企業從事了上述研究開發活動且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

五、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應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六、企業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自主知識產權數量、銷售與總資產成長性等指標要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認定條件認定條件問題考察:問題考察:2022/12/25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解讀高新技術范圍解讀科技研發人員的解讀研發投入解讀高新技術產收入的定義相關權重解懲罰四、認定條件解讀2022/12/20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解讀四、認定條件解讀2022/12/25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指企業作為權利人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注冊的,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并購等方式獲得,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擁有,對企業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發揮支持作用的自主知識產權。包括內容:發明、實用新型、以及非簡單改變產品圖案和形狀的外觀設計(主要是指:運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方法,經過研究與開發過程得到的外觀設計)、軟件著作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核心自主知識產權須在我國知識產權法律的有效保護期內。

認定條件解讀1、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解讀2022/12/20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指企業作為權利人在中國2022/12/25整合原有的十一項領域,規定國家重點支持的八大高新領域電子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

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技術服務業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認定條件解讀2、高新技術范圍解讀2022/12/20整合原有的十一項領域,規定國家重點支持的軟件1、系統軟件2、支撐軟件3、中間件軟件4、嵌入式軟件5、計算機輔助工程管理軟件6、中文及多語種處理軟件7、圖形和圖像軟件8、金融信息化軟件9、地理信息系統10、電子商務軟件11、電子政務軟件12、企業管理軟件微電子技術1、集成電路設計技術2、集成電路產品設計技術3、集成電路封裝技術4、集成電路測試技術5、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技術6、集成光電子器件技術計算機及網絡技術1、計算機及終端技術2、各類計算機外圍設備技術3、網絡技術4、空間信息獲取及綜合應用集成系統5、面向行業及企業信息化的應用系統6、傳感器網絡節點、軟件和系統*采用OEM或CKD方式的集成生產項目除外。通信技術1、光傳輸技術2、小型接入設備技術3、無線接入技術4、移動通信系統的配套技術5、軟交換和VoIP系統6、業務運營支撐管理系統7、電信網絡增值業務應用系統廣播電視技術1、演播室設備技術2、交互信息處理系統3、信息保護系統4、數字地面電視技術5、地面無線數字廣播電視技術6、專業音視頻信息處理系統7、光發射、接收技術8、電臺、電視臺自動化技術9、網絡運營綜合管理系統10、IPTV技術11、高端個人媒體信息服務平臺*采用OEM或CKD方式的集成生產項目除外。

新型電子元器件1、半導體發光技術2、片式和集成無源元件技術3、片式半導體器件技術4、中高檔機電組件技術信息安全技術1、安全測評類、安全管理類3、安全應用類4、安全基礎類5、網絡安全類6、專用安全類*市場前景不明朗、低水平重復,以及簡單的技術引進類信息安全軟件及其相關產品除外。智能交通技術1、先進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技術2、交通基礎信息采集、處理設備及相關軟件技術3、先進的公共交通管理設備和系統技術4、車載電子設備和系統技術一、電子信息技術軟件1、系統軟件2、支撐軟件3、中間件軟件4醫藥生物技術1、新型疫苗2、基因工程藥物3、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療4、單克隆抗體系列產品與檢測試劑5、蛋白質/多肽/核酸類藥物6、生物芯片7、生物技術加工天然藥物8、生物分離、裝置、試劑及相關檢測試劑9、新生物技術中藥、天然藥物1、創新藥物2、中藥新品種的開發3、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化學藥1、創新藥物2、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藥物3、抗腫瘤藥物4、抗感染藥物(包括抗細菌、抗真菌、抗原蟲藥等)5、老年病治療藥物6、精神神經系統藥物7、計劃生育藥物8、重大傳染病治療藥物9、治療代謝綜合癥的藥物10、罕見病用藥(OrphanDrugs)及診斷用藥11、手性藥物和重大工藝創新的藥物及藥物中間體*簡單的改變制備工藝的品種除外。新劑型及制劑技術1、緩、控、速釋制劑技術——固體、液體及復方2、靶向給藥系統3、給藥新技術及藥物新劑型4、制劑新輔料*簡單改變劑型和給藥途徑的技術除外。醫療儀器技術、設備與醫學專用軟件1、醫學影像技術2、治療、急救及康復技術3、電生理檢測、監護技術4、醫學檢驗技術5、醫學專用網絡環境下的軟件*機理不清、治療效果不確定的產品除外。輕工和化工生物技術1、生物催化技術2、微生物發酵新技術3、新型、高效工業酶制劑4、天然產物有效成份的分離提取技術5、生物反應及分離技術6、功能性食品及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現代農業技術1、農林植物優良新品種與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2、畜禽水產優良新品種與健康養殖技術3、重大農林植物災害與動物疫病防控技術4、農產品精深加工與現代儲運5、現代農業裝備與信息化技術6、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節水農業7、農業生物技術二、生物與新醫藥技術醫藥生物技術1、新型疫苗2、基因工程藥物3、重大疾病1、民用飛機技術*無動力運動滑翔機、教練機等除外。2、空中管制系統3、新一代民用航空運行保障系統*通用獨立的機場運行保障信息顯示、控制設備及儀器除外。4、衛星通信應用系統*3位半以下便攜式通用測試儀表等除外。5、衛星導航應用服務系統三、航空航天技術1、民用飛機技術2、空中管制系統3、新一代民用航空運行保障系金屬材料

1、鋁、鎂、鈦輕合金材料深加工技術

*高污染高能耗皮江法生產金屬鎂及鎂合金、常規鋁合金、仿不銹鋼鋁建材和一般民用鋁制品除外。

2、高性能金屬材料及特殊合金材料生產技術

*高能耗、高污染的“地條鋼”和一般建筑用鋼、常規鑄造、常規機加工項目除外。

3、超細及納米粉體及粉末冶金新材料工藝技術

*超細鎢粉及碳化鎢粉和傳統工藝生產常規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除外。

4、低成本、高性能金屬復合材料加工成型技術

*鋁塑復合管材、鋼(鋁)塑門窗等一般民用產品除外。

5、電子元器件用金屬功能材料制造技術

*常規電力電工用金屬電線、電纜及漆包線材料,貴金屬漿料及陰極、陽極鋁箔等除外。

6、半導體材料生產技術7、低成本超導材料實用化技術8、特殊功能有色金屬材料及應用技術

9、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應用技術

*性能為N45以下和磁能積加內稟矯頑力之和小于60的常規燒結NdFeB永磁體,燈用三基色熒光粉、綠黃色長余輝稀土發光粉和普通CRT熒光粉除外。

10、金屬及非金屬材料先進制備、加工和成型技術

*常規鑄造、常規機加工項目,電弧噴涂、鍍鋅磷化、電鍍硬鉻(銅)、火焰噴涂、噴焊、滲氮滲碳等中低檔表面工程技術用以修復部件的項目除外。無機非金屬材料

1、高性能結構陶瓷強化增韌技術2、高性能功能陶瓷制造技術

3、人工晶體生長技術*鉭酸鋰、鈮酸鋰、釩酸釔、六面頂金剛石、藍寶石和石英晶體除外。

4、功能玻璃制造技術5、節能與環保用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制造技術四、新材料技術金屬材料1、鋁、鎂、鈦輕合金材料深加工技術無機非金1、1、共性技術2、現代物流3、集成電路*雙列直插(DIP)、金屬封裝、陶瓷封裝技術除外。4、業務流程外包(BPO)5、文化創意產業支撐技術*僅僅對國外創意進行簡單外包、簡單模仿或簡單離岸制造,既無知識產權,也無核心競爭力,產品內容涉及色情、暴力、意識形態、造成文化侵蝕、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除外。6、公共服務7、技術咨詢服務8、精密復雜模具設計9、生物醫藥技術10、工業設計五、高技術服務業1、共性技術五、高技術服務業可再生清潔能源技術1、太陽能(1)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簡單重復生產的產品除外。(2)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簡單太陽電池組件的封裝和低水平的重復性生產除外(3)太陽能熱發電技術2、風能(1)1.5MW以上風力發電技術(2)風電場配套技術3、生物質能(1)生物質發電關鍵技術及發電原料預處理技術(2)生物質固體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術(3)生物質固體燃料高效燃燒技術(4)生物質氣化和液化技術(5)非糧生物液體燃料生產技術(6)大中型生物質能利用技術4、地熱能利用核能及氫能1、核能技術2、氫能技術新型高效能量轉換與儲存技術1、新型動力電池(組)、高性能電池(組)2、燃料電池、熱電轉換技術高效節能技術1、鋼鐵企業低熱值煤氣發電技術2、蓄熱式燃燒技術3、低溫余熱發電技術4、廢棄燃氣發電技術*高熱值燃氣發電技術及產品除外。5、蒸汽余壓、余熱、余能回收利用技術6、輸配電系統優化技術7、高泵熱泵技術8、蓄冷蓄熱技術9、能源系統管理、優化與控制技術10、節能監測技術11、節能量檢測與節能效果確認技術六、新能源及節能技術可再生清潔1、太陽能2、風能(1)1.5MW以上風力發電技水污染控制技術1、城鎮污水處理技術2、工業廢水處理技術3、城市和工業節水和廢水資源化技術4、面源水污染的控制技術5、雨水、海水、苦咸水利用技術6、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大氣污染控制技術1、煤燃燒污染防治技術2、機動車排放控制技術3、工業可揮發性有機污染物防治技術4、局部環境空氣質量提高與污染防治技術5、其他重污染行業空氣污染防治技術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1、危險固體廢棄物的處置技術2、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3、有機固體廢物的處理和資源化技術環境監測技術1、在線連續自動監測技術2、應急監測技術3、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技術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技術1、重點行業污染減排和“零排放”關鍵技術2、污水和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技術3、清潔生產關鍵技術4、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資源高效開發與綜合利用技術1、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的采礦、選礦技術2、共、伴生礦產的分選提取技術3、極低品位資源和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一些常規的污染控制技術除外:(1)常規工藝技術裝備組合的水處理技術;(2)城市混合垃圾和畜禽糞便制肥技術;(3)20噸以下鍋爐脫硫除塵技術;(4)油煙凈化技術(吸附、靜電、噴淋);(5)技術含量低的用工業廢物制造建材項目;(6)一次性餐具及相關材料技術;(7)未經安全評價的用于治理環境污染的生物菌劑技術;(8)室內空氣凈化空氣清新劑及常規消毒技術。七、資源與環境技術水污染控制技術1、城鎮污水處理技術2、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工業生產過程控制系統1、現場總線及工業以太網技術2、可編程序控制器(PLC)*以OEM方式集成的PLC產品除外。3、基于PC的控制系統4、新一代的工業控制計算機高性能、智能化儀器儀表1、新型自動化儀表技術*一般傳統的流量、溫度、物位、壓力計或變送器除外。2、面向行業的傳感器技術3、精確制造中的測控儀器技術4、新型傳感器技術*采用傳統工藝且性能沒有顯著提高的傳感器(包括:熱電偶、熱電阻、電位器、電容、電感、差動變壓器、電渦流、應變、壓電、磁電等原理的傳感器)除外。

5、科學分析儀器、檢測儀器技術*傳統的氣相色譜儀除外。先進制造技術1、先進制造系統及數控加工技術*低附加值的和低技術含量的零部件加工技術除外。2、機器人技術*性能和結構一般的沒有知識產權的普通機器人除外。3、激光加工技術4、電力電子技術*性能一般的電源變換產品除外。5、紡織及輕工行業專用設備技術*性能一般的普通紡織機械、性能一般的包裝機械及柔性版印刷機、卷筒進料多色凹版印刷機、不干膠商標印刷機除外。新型機械1、機械基礎件及模具技術*常規通用工藝技術,性能、結構、精度、壽命一般的普通機械基礎件、普通塑料模具和冷沖壓模具除外。2、通用機械和新型機械*性能一般的各類普通泵和閥門除外。電力系統信息化與自動化技術1、采用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電力自動化裝置2、采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提高設備性能及自動化水平的技術3、電力系統應用軟件4、用于輸配電系統和企業的新型節電裝置*傳統的高、低壓開關設備,常規的發、供、配電設備除外。汽車行業相關技術1、汽車發動機零部件技術2、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3、汽車電子技術4、汽車零部件前端技術八、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工業生產過程1、現場總線及工業以太網技術高性能、智能化儀器儀相關補充:相關補充:2022/12/25企業科技人員:直接從事科技活動、以及專門從事科技活動管理和提供服務的,累計實際工作時間在183天以上的人員。具體包括:直接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以及為科技活動提供輔助服務的人員。企業研究開發人員:包括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輔助人員三類,應根據企業的技術研發過程確認技術、研究人員身份,確定是否應納入統計范圍。研究開發人數的統計:結合具體人數和全時工作當量來計量。主要統計企業的全時工作人員,可以通過企業簽訂的勞動合同來鑒別。對于兼職或臨時聘用人員,全年須在企業工作或在職183天以上的人員方可計入。

認定條件解讀3、企業科技研發人員的解讀:2022/12/20企業科技人員:直接從事科技活動、以及專門2022/12/25第十條(四)款認定條件解讀4、研發投入解讀企業近三年的研究開發活動費用支出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億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于3%。同時,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活動費用支出占全部研究開發費用支出的比例不低于60%。2022/12/20第十條(四)款認定條件解讀4、研發投入解2022/12/252022/12/205、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的定義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是指: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開展研發活動,形成符合《重點領域》要求的產品(服務)收入與技術性收入(服務)的總和。2022/12/25認定條件解讀5、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的定義2022/12/20認定條2022/12/25認定條件解讀6、相關權重解讀 企業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自主知識產權數量、銷售與總資產成長性等指標要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引》的要求。

序號指標

賦值1核心自主知識產權302科技成果轉化能力303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204成長性指標20合計1002022/12/20認定條件解讀6、相關權重解讀 企業研究開1、指標計算與賦值說明

1.四項指標賦予不同的數值(簡稱“賦值”);企業不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賦值為零。2.每項指標分數比例分為六個檔次(A,B,C,D,E,F),分別是:0.80-1.0、0.60-0.79、0.40-0.59、0.20-0.39、0.01-0.19、0;3.各項指標實際得分=本指標賦值分數比例;[例]某指標賦值20,指標評價檔次為“B”,分數比例評為0.7,則:實際得分=20分×0.7=14分4.評價指標以申報之日前3個年度的數據為準。如企業創辦期不足3年,以實際經營年限為準。5.各項指標的選擇均為單選。1、指標計算與賦值說明1.四項指標賦予不同2.企業增長性2.企業增長性說明:在計算會計年度內企業未生產銷售收入或成長性指標為負的按0計算;第一年銷售收入為零的,按兩年計算;第二年銷售收入為零的,都按零計算。說明:科技成果的轉換能力的展現(11個方面)1.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的轉化情況表:2022/12/25科技成果名稱

轉化結果轉化時間證明材料

*****現實批量銷售/實用性專利****檢驗報告/銷售發票/專利證書2.實驗報告和檢測報告試驗報告:科技成果的轉換能力的展現(11個方面)1.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2022/12/25檢測報告:2022/12/20檢測報告:2022/12/253、科技查新報告(專利方面):4、項目獲獎證書:2022/12/203、科技查新報告(專利方面):4、項目獲2022/12/255、近三年的公司科研項目立項、驗收通知6、近三年的公司科研立項報告(及驗收評審單)2022/12/205、近三年的公司科研項目立項、驗收通知62022/12/257、近三年公司科研項目驗收證明材料8、近三年公司科研項目的獎勵通知9、“產學研”的證明材料10、產品銷售合同和發票11、產品圖片2022/12/207、近三年公司科研項目驗收證明材料8、近研究開發管理水平:1、科研機構證明材料產品工藝部分文件科研人員一覽表研發設備清單及圖片2、科研管理制度證明材料科研項目管理制度研發費用核算及管理制度研究人員效績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