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_第1頁
2021年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_第2頁
2021年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農村轉移勞動力已超過農村勞動力總量的三分之一,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有所放慢。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基本情況(一)2003年末已轉移農村勞動力約1.7億人。據對全國31個省(區、市)6.8萬個農村住戶和7100個行政村的抽樣調查,2003年末,農村轉移勞動力達16950萬人(約1.7億),比上年增加490萬人,增長3%。轉移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34.9%,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二)1997年以來農村轉移勞動力年均增長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經歷了兩個高潮期:一是1984-1988年,轉移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平均每年達到1100萬人,年均增長23%;二是1992~1996年,平均每年轉移農村勞動力趟過800萬人,年均增長8%。1997年以來,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的增長速度呈逐年下降趨勢,1997~2003年年均轉移500萬人左右,年均增長約4%,但2003年僅增加490萬人,增長3%,低于近年平均水平。(三)縣域經濟是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主體。在轉移勞動力中,縣域經濟吸納了11050萬人,占65%;地級以上大中城市吸納了5900萬人,占35%。在縣域經濟吸納的轉移勞動力中,縣級市吸納的勞動力1370萬人,占12.4%;建制鎮吸納730萬人,占6.6%,鄉鎮地域內非農企業吸納8950萬人,占91%。在轉移到地級以上大中城市的勞動力中,轉移到直轄市的勞動力約1000萬人,占17%;轉移到省會城市的勞動力約2000萬人,占34%;轉移到地市級城市的勞動力約2900萬人,占49%。(四)第三產業吸納了60%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在農村轉移勞動力中,轉移到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占40%,轉移到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占60%。在轉移到第二產業的勞動力中,轉移到制造業的勞動力占67%,轉移到建筑業的勞動力占22%,轉移到采掘業的勞動力占8%。在轉移到第三產業的勞動力中,轉移到批發與零售貿易業的勞動力占17%,轉移到居民服務業的勞動力占15%,轉移到交通運輸業的勞動力占12%,轉移到包括住宿、餐飲、娛樂、文化、教育、體育等其他行業的勞動力占56%。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主要問題(一)縣域經濟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能力減弱。近年來,縣域經濟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能力有所減弱,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近年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以進城務工為主。在2003年新增的轉移勞動力中,靠進城務工實現轉移的勞動力約340萬,占新增轉移勞動力的70%。二是從縣域經濟返回農業的勞動力逐年增多。從返回勞動力情況看,2003年,縣域經濟吸納的勞動力返回農業的人數占全部返回農業勞動力的51.3%,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從縣級市返回農業的勞動力占22.5%,從建制鎮返回的勞動力占14.9%,從鄉鎮地域內非農企業返回的勞動力占13.9%??h域經濟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能力減弱,使長期以來農村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的轉移模式發生轉變,“離土離鄉”的農民逐年增多。這一轉變不僅催生了我國每年春節波瀾壯闊的人口大遷移浪潮,使得我國的運輸系統不堪重負,而且,也加大了農村勞動力自身的轉移成本。(二)農村轉移勞動力素質較低。從文化素質看,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僅有20%左右具備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勞動力占1.5%,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16.5%,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61.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6%,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7%。而且,這些勞動力中85%以上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由于文化素質低,又不具備專業技能,使得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就業空間狹小,只能選擇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造成這些崗位就業競爭激烈,工資水平低下。從2003年調查的情況看,因找不到工作而返回農業的勞動力占返回農業勞動力的16%。(三)農村城鎮化發展滯后。農村城鎮化發展滯后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小城鎮發展滯后??h域經濟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主要靠鄉鎮地域內的非農企業,在縣域經濟吸納的農村轉移勞動力中,縣級市吸納勞動力1370萬人,占12.4%;建制鎮吸納勞動力730萬人,占6.6%,鄉鎮地域內非農企業吸納勞動力8940萬人,占81%。二是城鎮化進程慢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下降了25個百分點,而城鎮人口比重只上升了20個百分點。農村城鎮化發展滯后,造成農村第三產業不能隨農村工業化的推進而發展,使農村非農產業結構升級緩慢,延緩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步伐。(四)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滯后。東部地區轉移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41.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8個百分點;中部地區轉移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29.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4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低12.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轉移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26.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4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低15.2個百分點,比中部地區低3個百分點。(五)部分地區出現農業勞動力不足現象。農村轉移勞動力以青壯年勞力為主。在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未滿18歲的勞動力占3.5%,18~40歲的勞動力占81%,40歲以上的勞動力占15.5%。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式是以進城務工為主,由于青壯年勞力大量轉移,家庭農業生產經營勞力不足。三、對策建議(一)促進二三產業發展,壯大縣域經濟??h域經濟是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主體,縣域經濟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能力減弱,一方面是鄉鎮企業吸納能力減弱,另一方面是縣城和鎮的吸納能力不強。提高縣域經濟的吸納能力,首先是要加強縣城和中心鎮建設,充分發揮其產業聚集和經濟帶動的功能,培育和發展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鎮,提高縣城和中心鎮的吸納能力;其次是要推進鄉鎮企業的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使鄉鎮企業適應新階段農村經濟發展新的環境,再造輝煌;再次是要大力發展私營經濟。(二)給農民平等就業機會,提高大中城市的吸納能力。在當前縣域經濟吸納能力減弱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的方式發生變化,“離土離鄉”成為了近年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式。在當前形勢下,要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必須提高大中城市的吸納能力。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目前還存在許多政策性、制度性的障礙因素,根本的是沒有給農村勞動力平等的就業機會。因此,要盡快消除這些不平等因素,培育和發展城鄉統一的勞動力要素市場。(三)加快農業發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在一定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條件下,農業勞動力剩余是有限的,農業勞動力轉移要以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基礎上的農業剩余產品不斷增加為前提。因此,只有加快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可持續,才能使已轉移的農業勞動力不重返農業。(四)加快中西部地區農村非農產業發展。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滯后,主要原因是農村非農產業發展滯后,城市化水平低。中西部地區農村非農產業要實現加快發展,要抓住兩個機遇:一是抓住國家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投入,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趨勢的政策性機遇;二是要抓住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經濟發展機遇,引導東部已失去競爭力的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五)著力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