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語言積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_第1頁
正確認識語言積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_第2頁
正確認識語言積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_第3頁
正確認識語言積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_第4頁
正確認識語言積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正確認識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內容提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和實施,更加注重語言的積累,順應了學生語言發展的規律。本文試從三年來新教材教學體會出發,談談語文素養與語言積累的關系及認識,以及在教學實踐中所采用的具體做法,對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策略探討,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關鍵詞:語言積累前言積累是人生的永恒課題之一。自古便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警言告誡著我們。積累是“量變”,它是實現“質量”的前提;積累是“儲蓄”,它會給我們以贏利匯報;積累是“采花”,它使我們采得百花成蜜后陶醉其中;積累讓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再白手起家;積累讓我們的學習更加充實,更加輕松。當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寫過一句詩:“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這句詩也道出了積累對于語言表達的重要意義。語言積累的意義,對學生首先改變著語文學習的觀念,培養著語文學習的習慣。語文學習不是單靠看看書,做做練習所能完成的。“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要邊看書邊摘錄,自覺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其次,積累為學生今后的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一是動手能力基礎,二是材料積累基礎。最后,讓學習語文跟積累材料形成良性循環。《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積累”,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總目標”中又提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每一個階段目標都規定了要誦讀兒歌、古詩、優秀詩文等,并在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到“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在第二階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到“積累課文中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第三學段的“階段目標”提到“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可見,重視語言的積累,這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每位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老師,都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重視語言的積累。一、正確認識語言積累1、積累是量化的過程,更是質的提升的必經途徑。積累不是把好句佳篇熟讀成誦,背出來就叫積累。而是把背誦的內容經過內化以后能在需要的時候復現出來,從頭腦中提取出來加以運用。所以,以識字為例,在能讀、會寫、會默的基礎上還應該學會在新的語言環境中運用,學會一些識字的技巧,能舉一反三。以閱讀為例,在增加閱讀量的情況下,積累的內容便不只在積累詞匯,甚至死摳段落大意,而更應重視整體綜合感知,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和體驗,避免瑣碎,機械的解析與練習。以作文為例,則要密切寫作與生活的聯系,提倡自由作文,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注意想象與創新意識的培養。2、積累是一個有眾多心理因素參與的復雜心理過程。積累不是知識,也不是技能,而是一個有眾多心理因素參與的復雜心理過程。就其中的語言積累而言,它不止是對語言博聞強記,它一般要經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理解、感悟、鑒賞是積累的基本條件,從理解到記憶,積累往往需要循環往復多次,不是一次完成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積累就是抄抄寫寫,是死背詞語,語段,篇章。在教學中,我們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方法研究,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來積累語言,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例如在教完文本后,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寫話小練習,根據課文排練一個課本劇,利用課文開展小小辯論賽,組織一些有趣的語文興趣活動(成語擂臺賽、古詩朗誦賽、小小故事會、新聞發布會等)學習語文要有輸入,更要有輸出,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3、語言的積累是一種綜合性的積累。積累是一個用得非常廣泛的詞語,涵蓋面很大,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聚集生活經驗,學校教育中有意識地聚集文化知識,都是積累。各科教學,以廣義上說,都是積累的過程--積累知識、積累文化、積累語言,積累生活經驗。而語文課主要擔負著積累語言的任務,其中包括語言材料、語言范例、語言知識的積累。語言材料主要是指漢字和詞語;語言范例是指好詞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語言知識是指同語言材料、語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關的字詞句篇、語言修辭邏輯等知識。語言范例中包含著豐富的語言材料、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因此,當我們打開每一冊新教材,走進每一個單元,便會發現教材中對語言積累這一要求是體現得相當明確的。例如:一二年級《識字》韻文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對一些基本詞匯、反義詞、近義詞、諺語、童謠的積累,通過各《語文園地》的學習,引導學生對詞語的積累,對句子的積累,對段落的積累,還有對相關內容課外知識的積累,到了三年級,教材中還出現了成語歸類、三字經、歇后語、故事、古詩、童謠、對聯等各種形式;但是積累的方式又各不相同:說中積累、讀中積累、學中積累、課外閱讀中的積累等。只要調動起學生的一切認知因素,就可在無形中讓學生積累到非常豐富的內容。二、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語言積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讀中積累、學中積累、說中積累、用中積累、課外閱讀中的積累等。下面就三年來在新教材教學實踐中如何開辟語言積累途徑、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談幾點粗淺的體會。1、朗讀中豐富積累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讀稱為“美讀”,并指出,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在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因而,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在朗讀中動情、生情,主動積極地積累語言。《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美的筆觸,描寫了西沙群島的絢麗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師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可讓學生觀看西沙群島的相關圖片,激發學生對西沙群島的熱愛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西沙群島的特點,在讀中想象西沙群島的美景,在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己融入優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有二:一是讀的少,二是記住的少。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巴金先生也曾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的積累。2、品析中深化積累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可在品析中積累。我們強調在品析鑒賞中積累語言,就是要學生不能淺嘗輒止,而應在好詞佳句的鑒賞中,深化認識融會貫通,把握實質將課文中的語句化為己有。如《燕子》一課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在微風中,在陽光中,燕子帶著它剪刀似的尾巴,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的一聲,已經有這邊的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下。”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燕子的靈敏、輕巧,同時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這樣,學生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倉庫儲備”,為習作做好了準備。學生在模仿寫作中,寫到“在微風中,在陽光下,西湖邊的柳樹悄悄地舒展著她的長發,斜著身子在湖面上輕輕地照下了美麗的身影。呀!多美的春天呀。”3、說話中沉淀積累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合理時機,設計靈活形式,讓學生練習說話,使學生把學到的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并沉淀積累。如教學《風箏》一文時,讓學生把文章中描寫放風箏的一段找出來,并把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摘錄到摘抄本上,然后鼓勵學生反復誦讀。在理解的基礎上,把自己生活中放風箏的經歷和課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向同學介紹自己怎樣放風箏的。說話前讓學生把說的內容按照自己活動的順序整理好,介紹時盡量用上自己摘錄到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使學生在說中積累。另外,復述是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學中,以故事描述、導游介紹、即興表演、等形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在說話中沉淀積累。4、運用中深化積累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語言積累的有效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運用遷移的練習點,指導學生有機積累語言,沉淀語言素材。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學段目標中也都提到:“在寫話習作中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學生有意識地在運用中已有的積累語言,是深化積累的最佳方法。如獨立閱讀課文《可貴的沉默》一課,文中由四個字組成的詞語很多,如“左顧右盼”,作業中可以安排學生抄寫這些詞語,并選擇其中的兩個造句。進行這類訓練,我先讓學生抄寫詞語,理解詞語,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靈活運用。學生寫句時,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摘錄本上分類整理的詞語,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學生在不斷的、反復的語言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了自身語言,達到語言的再積累。在習題評析時,對選材新穎、用詞準確、詞匯豐富的學生進行及時表揚,調動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內動力。5、課外勤于積累葉圣陶先生曾說:“惟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社會所得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積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見深切。”這句話,道出了生活實踐對語言積累的深刻影響。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樂于記錄生活的好習慣,幫助學生在腦海中不斷積累多種表象。要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積累常用的諺語、歇后語,留意周圍的標語、廣告詞,并隨時記錄到自己的生活筆記中去。學會了品味生活,才會使生活的語言富有靈性。還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了,便會自然產生聯想,將頭腦中已有的語言材料選擇重組,積累內化為自身的語言,得到永久儲存。魯迅先生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在語言積累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廣泛地觀察,大量地閱讀主動地積累,養成“采蜜”的好習慣。教師要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使他們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倉庫。指導他們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語格言、優美詩詞等,把生活學習、電影戲劇、報刊書籍、宣傳標語、電視廣播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記錄下來,廣擷博采課外語言,并在同學中進行傳閱交流,互相觀摩。這樣直接、間接的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寫文章就會語言豐富,表情達意就能揮灑自如。總之,學習語言重在積累,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才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真情實感。在二年級課文《假如……》,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后,以課文為范例,寫道:假如我有一根仙女的星棒,我要給貧困山區的孩子畫一座美麗的學校,他們不會在寒風中流浪而是在學校里快樂地學習成長。假如我有一根仙女的星棒,我要給福利院的孩子畫許多爸爸媽媽,他們再也不會孤獨,沒有牽掛,而是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假如我有一根仙女的星棒,我一定給沒有家的小鳥畫許許多多的大樹,它們再也不會因為沒有家而傷心,讓他們在森林中快樂地歌唱。假如我有一根仙女的星棒,我要畫出我心中所有的夢想……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情感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也就提高了,自然也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數量的要求和積累語言材料,加強背誦、誦讀的要求。三、語言積累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進的策略《語文課程標準》充分重視學生的積累,這是語文課程新觀念的折射,切實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積累,是當前語文教學有待落實的目標。然而,目前在教學中教師對語文積累與語言積累的理解有時過于片面,視野不寬;或指導策略不當,針對性不強;或只重視積累,而忽視實際的運用等等。如何真正有效地創設教學環境,指導學生科學高效地積累,還需要做許多工作。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我們應該有這樣一些觀點:一是從課程結構上把握語文積累。人們都在強調積累重要,但究竟該進行哪些方面的積累呢我們不能局限在語言層面,還應考慮文化積累、生活積累。要跳出“小語文”的習慣思維,如果僅僅把“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視野當然就很難拓展開來,“語文”豐富的文化內涵就不會受到重視,“語文”本應有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關注就會被忽略。這樣的語文積累只能造就出唯書唯上、缺乏靈性的“書呆子”,卻很難培養出富有個性、充滿創造欲望的現代公民。一旦視野被蒙蔽,在語言積累方面,要么只強調語言材料的積累,似乎只要記住一些好詞、好句,語文積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強調語言典范的積累,似乎只要多記誦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至于語言規律的積累,因為怕別人說是在作繁瑣分析,就不敢涉獵。這些都是對語言積累的片面理解。二是要科學地把握語言積累的內涵和外延。首先,語言積累是個過程,它不是機械地抄抄寫寫,也不是死背詞語解釋、語段、篇章。當前指導學生科學高效地積累過程中,還需注意糾正以下傾向并加以改進:1、忽視語言積累的記憶與理解、感悟、鑒賞等環節的聯系,把積累變成孤立、機械的記憶活動。積累是新的認知結構的積極重建,不是知識的機械累加。理解文本的具體意義,識別內容的具體特征,了解內容之間、內容與原經驗結構之間的具體聯系,是有效積累的前提。把學習者的理解、感悟、體驗逐出積累的領域,一味強調記誦,只能是事倍功半。許多人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等“重復讀、反復讀”傳統為理由,為不求甚解的讀書辯護,殊不知古人重“多讀”,更重“自悟”,沒有“悟”的“多讀多背”與死記硬背并無區別。語言積累確實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某些內容的理解、感悟、鑒賞很難一次完成,往往要隨著生活經驗、閱歷的增加多次反復。利用最佳年齡時期多記誦一些優秀作品能夠終身受益,但最初的記誦吸收是以理解感悟為前提的,“悟”得越多,記誦的效果也會越好。2、缺乏一種真正的教學對話。現代課程論的觀點是,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溝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擁有不同文化和溝通文化的兩代人,在溝通中進行心靈碰撞,從而提供發現世界、發現自我、相互發現的契機。如果以教師的好惡代替學生的自主選擇,把積累變成硬性灌輸的過程,必然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為積累的對象所吸引,產生讀、背的需要和欲望,積累才會有內驅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語言積累需要教師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術手段和方法策略。3、語言積累指導偏重于知識的擴充,忽視自主積累的意識、能力與習慣的培養。培養自主意識、能力與習慣比增加積累知識更重要,有了自覺積累的意識,學會了積累的方法,養成了注意積累、善于積累的習慣,學生才能自能讀書。4、在文化積累方面,過分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鼓勵批判創新明顯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鮮活的、具有時代色彩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