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勘察專業作業指導規程_第1頁
地質勘察專業作業指導規程_第2頁
地質勘察專業作業指導規程_第3頁
地質勘察專業作業指導規程_第4頁
地質勘察專業作業指導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地質勘察作業指導規程目錄TOC\o"1-2"\h\u569第一章地質勘查設計 331724第二章實測地質剖面 9811第一節位置的選擇 928046第二節測制方法 1025841第三節剖面圖繪制 1030289第四節剖面地質研究 1011281第三章礦區地質測量 2120568第一節準備工作 217825第二節野外地質測量的一般方法 2129741地質測量(地質觀察點和觀測線)定額表 227732第三節地質測量資料的整理 227294第四節、地質測量的基本要求 2321088第四章原始地質編錄工作 265680第一節原始地質編錄工作總則 2617674第二節槽探工程原始地質編錄 2929127第三節探井工程原始地質編錄 348203第五章化學分析采樣 8818574第一節采樣目的 8824190第二節采樣原則 8819381第三節山地工程采樣 897854第四節鉆探工程采樣 917897第六章試樣加工 976209第一節加工程序 9720159第二節試樣的保管和提取 9820953第七章化學成份的檢驗 9826812第一節普通分析(基本分析、單項分析) 9818347第二節組合分析 9829579第三節多元素分析 10015249第四節合理分析(物相分析) 10020347第五節全分析 1018957第六節單礦物分析 10116682第七節人工重砂采樣和分析 1022359第八節巖(礦)同位素測定及采樣 10217217第九節內、外驗證工作 10421758第八章礦石加工技術試驗采樣 1141729第一節采樣目的 11413565第二節試驗種類 1147214第三節各類試驗的目的、任務和要求 1147075第四節加工技術試驗采樣 1157710第五節樣品包裝及送運 11729773第九章巖礦石物理力學性能試驗 11830797第一節試驗目的及一般要求 11814936第二節體重 1189480第三節濕度 11916816第四節孔隙度 11918428第五節松散系數、塊度和自然安息角 1202305第六節力學試驗 12020521第十章巖礦鑒定采樣 1212623第一節巖礦鑒定目的 12125279第二節巖礦鑒定采樣 1217615第十一章綜合圖件編制 12621321第一節一般原則 12630846第二節實際材料圖 12715896第三節地質工作研究程度圖 12831114第四節礦床地形地質圖 12924226第五節探礦工程分布平面圖 13029829第六節采樣平面圖及中段資源儲量估算圖 131264第七節勘探線及資源儲量估算剖面圖 13222504第八節縱剖面圖 13326941第九節坑道(中段)地質平面圖 1344559第十節水平切(或斷)面圖 13526390第十一節垂直(或縱)投影圖 1363135第十二節水平投影圖 13714333第十二章資源儲量估算 1381156第一節礦床工業指標 1382903第二節礦體的圈定 14024219第三節主要參數的測定 14026313第四節礦產資源儲量分類 14123744第五節資源儲量估算方法 14221000第六節伴生組分的資源儲量估算 1449368第七節需要注意的其它問題 144第一章地質勘查設計第一節總體要求1、目的地質勘查設計是為完成勘查任務而編制的“作戰方案”,也是實施單位(地質隊)施工的依據,必須認真編寫,及時審批,嚴格執行。2、設計種類2.1按任務要求的不同,可分為總體設計、年度設計及單項設計;按地質勘查階段的不同,可分為預查設計、普查設計、詳查設計、勘探設計。2.2總體設計:由于工作范圍或礦區規模較大,勘查周期長,根據上級機關下達的任務的要求,就完成該工作區的整個工作而編制的設計。2.3年度設計:根據總體設計的安排或上級機關下達的任務,結合上年度工作成果逐年編制的當年工作設計。2.4單項設計:針對某一單項或工作方法編制的設計,如地形測量、地質測圖、鉆探、坑探或物探、化探,水文地質等的專業設計,多用于指導施工。3、工作程序設計編寫的工作程序,包括確定任務、資料收集、現場踏勘、設計編制。3.1確定任務項目實施單位根據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任務書》,認真研究該項目的目標任務,落實設計編寫的具體方案,并做好設計編寫前的準備工作。3.2收集資料和現場踏勘設計編制前要系統收集工作區內已有的相關資料并研究,根據編寫設計的需要,必要時需進行現場踏勘。3.3設計編寫設計編寫時,項目負責人必須依據有關規范、技術標準的規定,編制詳細的設計提綱,報項目實施單位審批。項目負責人按批準的提綱,及時組織設計編寫人員,按時保質完成設計圖表的編制和文稿編寫工作。3.4設計的初審設計初稿完成后,項目實施單位應組織初審,初審的重點是設計書的內容是否真實可靠,是否能滿足任務書的要求。根據專家審查意見進行修改,完成設計書送審稿。4、基本要求4.1設計必須體現依靠科技進步,運用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提高設計水平。4.2必須充分收集工作區前人資料,并進行綜合研究,使設計有充分的依據和可操作性。4.3設計要充分體現地質勘查項目工作階段和工作性質,按不同的階段和性質編制設計。對于跨年度項目可編制總體設計和年度設計。4.4設計書要符合有關規范、規定和要求,要求內容完整、文字精煉、重點突出,附圖、附表齊全。4.5設計編寫要充分發揚技術民主,集思廣益。必須進行設計方案論證,力爭用較少的工作量,取得較好的成果。4.6地質調查項目設計都應講求經濟效益。按有關要求編制設計預算,并提出各項目預算編制說明;還應根據定額或標準,提出工種人員合理配制及組織計劃。4.7項目設計必須符合所下達任務書的要求,如有較大變更應報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按所批準任務書編寫設計。4.8設計編寫應按照各行業專業技術要求執行,凡未列出的專業類別的設計書的編寫可參照相關專業的編寫要求。4.9不同專業的設計書應突出本專業的特點。第二節設計書內容地質預查、普查、詳查、勘探設計書或總體設計書的內容包括說明書和圖紙兩部分。1、說明書1.1內容:包括設計指導思想、目的任務、設計依據、工作部署(包括各項工作的安排、技術要求與質量標準)、設計工作量、預期成果、經濟預算等。1.2具體要求:由于工作任務、工作性質(地質勘查階段)和地質背景不同,因此不同設計的具體要求也不一樣,應針對不同情況擬定合適的綱目和文字內容。1.3設計依據:即工作區的地質特征,是設計書的重點,特別是與設計目的任務密切相關的地層、構造、巖漿巖、礦化、蝕變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等特征,應重點突出敘述,同時要避免羅列資料和敘述一些不必要的內容。1.4工作部署:也是設計的重點,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根據工作區的地質條件,全面安排,合理部署;同時要遵循地質工作程序:按由不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則,正確部署各項工作。1.5工作方法:應根據工作區具體條件和不同勘查階段的任務要求,選擇適合本地區特點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并按工作目的任務的需要,合理確定各種方法、手段的工作量和工作順序。1.6工作質量:對于設計的工作方法和找礦手段的質量,都應根據國家頒布的規范或規定,結合工作區地質條件提出保證工作質量的具體要求和措施。1.7綜合研究:要貫穿地質工作的始終,設計中不僅要提出綜合研究的專題和具體任務,還要安排綜合研究人員和工作量,以防流于形式。1.8要強調科學管理,嚴格做好經濟預算,在保證完成地質找礦任務和工作質量的前提下,力求用較少的工作量取得更多更好的地質找礦成果。同時,應防止虛報工作量,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讓有限的資金用到需要的勘查工程上。1.9組織管理:組織機構要與設計任務、工作方法、工作量的分解相一致,還要做到人員配置合理,分工任務明確,協作主動有序。還要建立貫穿設計全過程的全面質量管理制度和安全、勞動保護制度。1.10預期成果:除了按各地質階段的任務提交相應的報告和圖紙外;有時根據設計任務的要求還需提交“預期可提交的資源儲量”。如有可能收集到有關資料或估算參數,則可進行簡單的資源儲量估算;如無資料,則大致估計或不做估算。2、附圖2.1一般附圖1)交通位置圖(可附插圖);2)區域地質研究工作程度圖;3)勘查開發登記范圍圖;4)區域地質圖;一般1﹕5萬~1﹕1萬。還應附綜合地層柱狀圖和地質剖面圖;5)礦區地質圖(附設計工程布置);6)礦區物化探異常圖;7)設計地質剖面圖。2.2注意問題2.2.1由于工作任務、性質的不同,設計附圖的種類、內容也會不同,如勘探設計,水、工、環地質調查設計,其附圖數量、內容都會有所增減;2.2.2部分附圖可根據實際情況合并或作為插圖;2.2.3設計剖面圖中,如有竣工鉆孔,并有取樣分析成果的,均應附上“取樣分析成果表”;2.2.4礦區地質圖應盡可能附上相同比例尺的地形線。第三節普查設計書編寫提綱附“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設計編寫總體要求”中的“普查評價設計書編寫提綱”供參考。第一章前言1.目的任務:主要包括任務來源、任務書的主要內容、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時間等。2.工作區范圍和地理條件:主要包括工作區的地理位置、坐標范圍、涉及圖幅及編號、行政區劃、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概況、交通條件、供水、供電情況以及社會經濟概況等。上述內容,凡與調查無關或關系不大者不寫或少寫。3.礦權登記情況:包括調查區內探礦權登記范圍、面積等,視情況附區塊圖,必要時還需表述區內采礦權登記的范圍及有關情況。第二章以往地質工作程度1.以往區域工作情況:主要是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區域化探、區域物探(包括區域重力、磁法、航空電法、航空能譜測量等)、遙感地質等,并對其成果作簡要敘述。2.以往礦產地質工作:已進行礦產勘查地區的工作性質、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實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與本次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有關的礦區,應附已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圖。對已提交的成果應確切地予以表達。對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予以詳述。3.對已經涉及本次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的科研工作,要重點說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結論(如對成因認識的改變并涉及對礦床遠景評價的應扼要地予以敘述)。4.對已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影響區內找礦突破的關鍵性地質問題和可能的解決途徑,應結合本次工作的目標任務加以詳述。第三章區域地質背景及成礦條件分析主要從地質構造背景和成礦條件分析說明工作部署的依據。1.區域成礦條件:重點闡明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場特征、遙感地質特征、區域礦產分布及成礦規律。本節要避免泛泛羅列地質資料,力求文字精煉。2.礦區地質特征:重點放在與成礦有關的地層、構造、巖漿作用和變質作用等地質特征上。若為沉積礦床,應將重點放在與沉積作用有關的沉積類型、沉積建造、相模式及沉積成礦作用;如礦床主要受構造控制,應重點分析控礦構造類型及性質特點,如韌、脆性變形的特征、規模、產狀、構造剝離面或拆離面、不整合及構造對礦床的破壞情況若為巖漿型礦床,要從巖漿巖的巖性、巖相分帶、侵入特征、侵入模式等方面進行敘述;對成礦條件較復雜的礦床,要分別敘述其主要成礦特征。同時,闡述普查區內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異常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3.礦體地質特征:包括礦體的形態、規模、產狀、空間位置、分布特征,礦物共生組合,礦石品位、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圍巖蝕變等特征。4.礦石的選冶情況及經濟技術評價。第四章工作部署1.工作部署原則根據任務書的要求,有針對性的總體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則,說明各項工作間的銜接及施工順序。2.總體工作部署根據項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則,對不同層次及各類地區工作作出總體部署;并視具體情況分年度做出各工作階段的主要任務,并附相應的工作部署圖。3.年度工作安排說明各年度工作安排的主要工作內容和工作量,尤其是當年的工作應詳細安排。第五章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1.測量工作普查階段的測量工作是地質填圖、物探、化探等工作的基礎,底圖比例盡應滿足上述工作的要求。要充分利用GPS定位及航測資料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2.地質填圖通過地質填圖,大致查明礦區內地層、構造、巖石與各類物化探異常、礦化帶及礦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圍巖蝕變及分布等主要控礦因素。研究地表礦體的產狀及其變化。視普查區大小和礦床的復雜程度來確定礦區填圖類型(大部分礦區搞草測,個別情況較復雜的搞簡測)及比例尺,說明填圖范圍、面積、剖面測制地點的確定、填圖精度的要求及方法的選擇。要說明和礦化帶、含礦層、與礦體有關的巖石、圍巖蝕變、含礦構造帶及其它地質現象的觀察內容,圖示方法。3.槽井探工作槽井探工作主要用于系統揭露圈定地表礦體、構造、重要地質界線及各類異常。重點說明各類槽井探工程布置原則、工程間距、規格、工作量、施工順序、質量要求。4.鉆探工作普查階段布置的鉆探工程主要用于控制礦體,了解礦帶的深部延伸。要說明鉆探工程布置原則,工程間距,工作量,施工順序及質量要求。5.坑探工程普查階段一般不使用坑探工程,確因條件限制不宜布置鉆探工程的,可布設坑探工程。設計中應說明坑探工程的技術質量要求及施工目的。6.物探工作物探工作應根據已有物探資料、普查礦種及圍巖的物性特征布署,比例尺按普查面積及礦床大小選擇。7.化探工作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及取樣分析方法,要根據普查區特點進行選擇。物化探工作部署要有的放矢,按有關規范要求執行,并編制專業設計。物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應盡可能與地質填圖比例尺一致,并確定有效的成圖方法,做好物化探資料的綜合解釋。8.取樣化驗工作應詳細說明擬采集的巖礦樣、化學樣、光譜樣、選礦試驗樣和同位素樣等各類樣品的采集目的、采樣原則、數量、分析測試項目等。9.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說明在普查工作中應進行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10.礦石選(冶)性能試驗與評價說明普查中對礦石可選性資料獲取方法。對于組分復雜,礦物顆粒較細,在國內尚無工業利用成熟經驗的礦產,應進行可選(冶)性試驗或實驗室流程試驗。11.礦床可行性評價在普查評價過程中應做可行性評價的概略研究。12.編錄、室內整理工作說明野外工作階段及室內整理工作的內容和要求(執行DZ/T0078—93和DZ/T0079—93),說明對經過普查工作,估算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和經工程驗證的預測資源量(3341)可能采用的方法。13.專題研究說明結合普查工作所確定的科研課題、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科研必須與普查工作密切結合,解決普查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命題。第六章實物工作量列表說明總體工作部署和年度各類實物工作量。第七章經費預算按《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預算編制暫行辦法》編寫。第八章組織管理和項目組人員設置1.組織管理;2.項目人員組成及分工。第九章技術措施1.保障任務完成,提高工作質量的具體措施。含技術措施,各種新技術方法的應用,提高工作人員水平所采用的技術培訓措施等。2.安全及勞動保護措施。3.項目全面質量管理辦法及措施。第十章預期提交成果1.普查工作報告及相關圖件、附表普查報告提交的資源量,主要是按照GB/T17766—1999規定的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和經驗證的預測資源量(334),要求333級別以上資源量所占資源量的比例在70%以上。重點是通過普查評價,確定可否轉入下一階段地質工作。2.提交成果時間。第十一章設計附圖1.交通位置圖(可附插圖)2.以往地質研究程度圖3.勘查開發登記范圍圖(如圖面允許可與其他圖件合并)4.1﹕20萬—1﹕5萬區域地質圖5.1﹕20萬—1﹕5千物化探異常圖6.1﹕1萬—1﹕2千礦區地質圖7.大比例尺典型剖面圖8.總體工作部署圖及其分圖說明:以上提綱僅供編寫項目設計時參考,可根據項目不同情況作適當調整。專業另有規范規定要求的,要統一按專業要求執行。第二章實測地質剖面第一節位置的選擇要求:掌握工作區的地質特征。要點:剖面方向應垂直地層總體走向。注意:剖面線平移時巖層層位銜接。1、實測地質剖面的比例尺應根據礦區地質圖比例尺確定。礦區地質圖實測地質剖面圖1:250001:2000~1:10001:100001:1000~1:5001:50001:500~1:2001:20001:200~1:1001:10001:1002、在前人資料基礎上,全面踏勘了解工作區地層出露分布情況,研究區內基本構造格架和構造形態發育分布情況,研究標志層。3、選擇巖層、巖相出露較完整、標志層發育、構造清楚的地段為實測地質剖面位置。4、沿剖面線方向實地檢查巖層露頭分布情況,若重要地段出露不好,則要布置輕型山地工程進行揭露。5、實測地質剖面應在地質填圖之前進行,一般要測制1-3條完整的地質剖面。第二節測制方法1、根據實測地質剖面的位置,確定剖面的起點。2、基點、剖面起止點、地質觀察點在實地用木樁或用油漆在巖石上標志,并用GPS定位。3、按導線順序,測量各種數據并記錄于實測地質剖面記錄本或筆記本電腦中,同時繪制路線地質平面圖和地質剖面草圖。,4、如剖面前方地形不利或露頭不佳時,沿巖層走向可左右平移實測剖面位置,左右平移距離不大于100米,剖面平移時巖層層位必須銜接。5、逐層詳細觀察巖性,按巖性劃分層位,確定分層位置,并進行巖性描述,主要內容為:巖石名稱、巖石特征(顏色、風化特征、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古生物化石;蝕變及礦化現象。野外層號采用統一編號,每一層一個號碼。在圖上要注明野外層號。6、測量并記錄地質體及地質構造(褶曲、斷裂、破碎帶等)的產狀、接觸關系、垂直及水平方向的變化等。7、逐層采集巖礦、光薄片、化石標本及設計中要求的其它各類樣品,將其分類編號并記錄采樣位置。8、重要的居民點、地物、河流、公路、制高點等,應在剖面圖及平面圖有關位置,加以注明。9、當天工作應當天整理完。內容包括整理文字記錄,標本,照片等。發現錯誤時,應次日去野外校對,不得搞“回憶錄”。第三節剖面圖繪制要求:采用垂直投影法。要點:剖面投影基準線方位的選定。注意:地層、構造線的傾角,在剖面圖上是假(視)傾角。1、剖面導線、測點高程及平距計算。2、垂直地層總體走向,選定平面基準方位和高程基準線。3、根據計算后的導線長度、方位在圖紙上方繪制導線平面圖。4、在導線平面圖上,按順序劃出各地層分界線,注上層號,并標上各種地質產狀要素。5、利用導線中各端點的高程,在圖紙下方展繪地形剖面線。6、將導線上各測點的地質要素垂直投影到地形剖面上,繪制地質剖面圖。第四節剖面地質研究要求:劃分填圖單位,統一巖(礦)石命名。要點:正確劃分礦區填圖單位。1、實測剖面結束后,編制綜合地層柱狀圖。2、在對各剖面進行對比的基礎上,依據填圖比例尺確定礦區填圖單位。3、統一礦區巖(礦)石命名。4、地層厚度計算。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cosγ)D—巖層真厚度L—斜距α—巖層真傾角β—地形坡度角γ—剖面方位與地層走向之夾角地形坡向與巖層傾向相反(+)地形坡向與巖層傾向相同(-)PAGE表2-1華東有色地質勘查局隊實測剖面地質記錄簿剖面名稱及編號:礦(測)區名稱:項目類別(代碼):測制人員:,測制日期:項目實施單位:,技術負責:實測剖面基點、基線記錄表表2-2剖面名稱及編號:比例尺:第頁(共頁)基點(剖面端點、剖控點、工程點)坐標(m)實測基線參數基點、基線在剖面圖上投影歸算成果(m)(投影方位)基點編號XYH備注基線編號長度(m)方位角(°)坡度±(°)沿剖面線方向偏離剖面線方向鉛垂方向端點高程值水平距累計水平距偏線距累計偏線距高差累計高差測量:計算:檢查:日期:

實測剖面地質記錄表(1)表2-3剖面名稱及編號:剖面線方位:第頁(共頁)層號分層位置(m)巖礦石名稱花紋代碼層位/期次地質描述(1顏色;2結構構造;3礦物成分;4礦化蝕變類型;5產出形態,6。變形變質特點;7其他特征)接觸關系標志面產狀自止斜厚真厚基線編號位置(m)名稱產狀基線編號位置基線編號位置

實測剖面地質記錄表(2)表2-4第頁(共頁)采樣記錄(m)主要元素分析成果標本鑒定檢索項樣品編號采樣方法起止樣品長度采樣線產狀樣品代表厚度標本編號采集位置(m)鑒定結果基線編號位置基線編號位置方位坡度(±)基線編號位置

實測剖面地質小結表2-5圖1剖面地層柱狀圖礦區名稱(代碼)剖面名稱及編號層號地層柱(花紋)厚度(M)巖性名稱(-接觸關系-)測制目的及觀察效果沿剖面線地層、構造、變質作用及礦化蝕變情況簡介地質新發現、新認識存在問題及下步工作建議編錄人:審核人:日期:圖2剖面地質構造示意圖實測剖面地層真厚度計算表表2-6礦區剖面編號剖面位置第頁導線號導線編號斜距(L)巖層傾角(α)坡度角β巖層走向與剖面線夾角(γ)Y=sinα·cosβ·cosγ±sinα·sinβ地形累計高差h=L·sinβ平距M=L·cosβ真厚度D=L·y分層代號分層累計厚度備注sinαcosβcosγ積±cosαsinβY值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組長:計算:檢查:第三章礦區地質測量第一節準備工作要求:掌握礦區地質特征,明確設計任務要求。要點:分析研究已有資料。1、地形底圖:應收集最新地形圖作底圖,其比例尺應較填圖比例尺大一倍或相等。一般需準備三套地形圖(野外用圖,室內清圖,地質成圖)。2、展繪礦區已有探礦工程、實測地質剖面位置。3、按設計要求,明確工作任務要求。4、全區踏勘,結合已有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掌握礦區內填圖工作尚待解決的重要地質問題。5、儀器準備,根據填圖比例尺及勘查的不同階段而確定使用測繪儀器定位。普查階段地質填圖時(比例尺為1:25000、1:10000的地質圖)地質觀察點及地質界線均可使用GPS儀定位;大型沉積礦床的地質圖及比例尺為1:5000、1:2000、1:1000的礦區地質圖需用測繪儀器測定地質點和地質界線。第二節野外地質測量的一般方法要求:根據比例尺和規范合理布置地質觀察點觀察路線。要點:正確圈連地質界線,考慮V字形法則。注意:對一般地質體分布區不應片面強調地質觀察點線密度。1、填圖方法:一般可分四種:露頭圈定法、剖面穿越法、地質界線追索法及導線法。采用何種方法,應根據比例尺大小確定。詳查、勘探階段大比例尺地質填圖中,如露頭少,覆蓋面積大時,多采用圈定法;如露頭較發育或地質條件簡單時,則以追索法為主,結合穿越法,其它地質填圖以穿越法為主,對礦化蝕變帶及重要構造帶主要采用地質界線追索法進行追索控制。2、地質觀察路線的布置一般垂直地層走向,其密度原則上填圖圖面中每隔1~1.5cm有一條觀察路線通過。觀察點應盡量布置在地質界線上或界線拐彎處,原則上填圖圖面中寬度大于1mm的地質體,均應有觀察點控制圈定。對重要標志層、礦化蝕變帶圖面上雖不足1mm應放大表示。必要時附素描圖或照片資料。3、各種地質體界線、產狀、相互關系的圈定或確認,必須有3-5個觀察點控制。4、重要地質構造產狀、性質的圈定或確認,必須有3-5個以上觀察點控制。5、地質觀察描述記錄于地質觀察點路線記錄表中,格式詳見地質觀察點記錄表。6、礦區覆蓋面積大,僅有零星露頭時,要填露頭分布圖,露頭邊界實地圈定,實地連接成圖。如露頭很小,可適當放大填在圖上。7、填圖時應注意采集反映重要地質現象的標本、樣品。礦區已有實測地質剖面采集的統一標本時,一般標本可以不采。8、地質圖上的界線及斷裂必須在野外實地勾連,并明確標示實測和推測界線。9、地質測量的質量標準9.1各種比例尺地質測量的地質觀察點和觀測線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定額)可參照下表。地質測量(地質觀察點和觀測線)定額表地質測量比例尺地質簡單區地質中常區地質復雜區觀察點數觀測線長度(千米)觀察點數觀測線長度(千米)觀察點數觀測線長度(千米)1:5萬21.63-42.05-62.41:1萬40105012.5>60151:5千80-10020100-12025150301:2千500/600/700/1:1千1200/1400/1600/9.2地質測量中的工程控制:工程控制主要是針對礦體和礦化帶而言。圍巖部分除掩蓋部分太大而又必要時才使用少量人工揭露,一般以能控制圍巖分層及礦床構造為準。9.3地質體位置的精確度:一般在儀器法定點時,對于其附近的解析圖根點,地質點的平面位置中誤差不應超過圖上距離0.6毫米。在森林蔭蔽地區,按上述誤差放寬1.5倍。大比例尺圖按物、化探測網測定地質觀察點者,點位精度高,研究程度應相對提高。第三節地質測量資料的整理要求:礦區地質測量工作貫穿地質勘查的全過程。要點:根據勘查工作進展,不斷進行綜合分析研究。1、地質測量應逐日整理原始的現場編錄資料(包括標本、樣品和聲像資料),補正文字記錄。2、整理分析路線剖面圖、素描圖,野外用圖清繪著墨,對各種地質現象進行綜合研究。如發現問題,應及時去野外檢查校正。3、根據野外地質草圖,在地質底圖上注明觀察點、觀察路線、各類標本、試樣、素描、照相的采取(拍攝)地點及編號,編制實際材料圖。4、階段性綜合整理:根據已取得的地表填圖資料結合礦區各類探礦工程取得的資料,對礦體產狀、形態及構造特征進行研究。檢查填圖工作方法、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并編制階段性填圖工作小結,對存在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制定下階段填圖工作計劃和資料整理、綜合研究的內容。5、礦區地質填圖野外工作結束后進行資料的系統整理,野外手圖轉繪成室內清圖。第四節、地質測量的基本要求對工作區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側重的哪些方面,將隨比例尺的不同及普查工作的目的與具體任務的差別而有所不同:1、沉積巖分布區進行地質測量的基本要求1.1全面研究沉積巖的物質成份、結構、構造、形狀、產狀、厚度及其變化規律,建立沉積巖層的層序,確定沉積間斷的存在、大小及其性質,通過對巖層層序、厚度、韻律構造及沉積間斷的研究,劃分沉積旋回,研究沉積作用及其和其他地質作用(特別是區域構造作用)的關系,通過這些研究并通過不同剖面的對比,確定沉積建造的類型。當確定地層層序很困難時,應通過全面綜合的辦法,包括構造類型、小構造形態及產狀、沉積巖本身的構造及結構、沉積旋回、單礦物及微量元素的綜合分析等予以推測。1.2根據古生物資料,確定沉積巖層的時代。未找到化石前,應通過全面綜合的辦法予以推測,包括沉積層序與其他在相同大地構造單元中的己知建造的對比、同位素年令資料及其他資料的比較研究方法.。1.3綜合上述研究成果,根據區域構造運動的發展,地層層序、沉積旋回、沉積建造類型的變化、沉積與剝蝕作用的改變,古生物群的改變,結合古地理的變遷和變質作用或巖漿活動的表現,確定關于地質年代的、地層學的、巖石學的和古生物的層位概念,劃分地層單元,結合比例尺的大小、地層單元劃分的研究程度、地層單元的厚度及地質測量的目的,確定應表達在圖上的地層單元。1.4確定地層單元在空間上的分布規律,確定沉積巖層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規律。1.5在填圖面積較大的地區,根據沉積建造特征、生物特征及沉積形成環境的總和,建立和區分不同的沉積巖相。利用巖相分析方法,結合沉積建造的厚度,再造某些特定時期的古地理環境,闡明海浸、海退的界限。有條件時,闡明海浸、海退變遷及其規律性。在填圖面積較小的礦區范圍內,還需要利用大批實測剖面、工程編錄及鉆孔剖面資料,充分利用沉積物類型、厚度、化石及地球化學等資料揭示古地貌特征。1.6從區內己知沉積礦產的圍巖選擇性、沉積分異作用與古地理的研究,揭示沉積礦產的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查明區內主要的沉積礦帶的屬性(風化殼及其鄰近地帶、濱海平原及其鄰接的瀉湖、近岸淺海盆地),查明決定礦產生成的主要古地理因素及由于古地理狀況的變化所引起的次生變化,總結成礦規律,為礦床預測提供資料。2、對侵入巖分布區進行地質測量的基本要求2.1查明巖漿巖的分布、控制巖漿活動的主要構造、侵入巖的圍巖及其與圍巖的關系、圍巖的構造特征及其與巖體形態、構造的關系。2.2全面研究侵入巖的礦物、化學成份,結構、構造,侵入巖體的形態、規模、構造、產狀,確定巖漿巖建造類型及其含礦性;根據比例尺的大小,巖體的大小,巖體的含礦性及地質測量的目的,選擇研究的重點,查明巖體內部原生構造、劃分巖相帶,特別應注意劃分含礦巖相。2.3推定巖體剝蝕的深度:推定的依據是巖漿巖相及分布特征、巖體變質程度、巖石構造和結構特征、混染同化現象、捕虜體、頂垂體、原生構造的分布特征、巖石的構造巖相、接觸面的產狀、圍巖構造特征、巖體的相對大小、地形、地貌特點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進行綜合分析。2.4推定巖體侵入的深度:主要根據巖石的結構、構造、主要礦物形成的溫度壓力條件(如石英、斜長石、鉀長石的結晶學的或光學的特征,微斜長石的有無或微斜長石格子雙晶的發育情況)、偉晶巖脈的有無、混染同化強度以及結合水的含量等進行綜合分析。如果己推定巖體剝蝕的深度,查明了巖體侵入的時間,也可推測侵入當時上復巖層的厚度,己知礦床的分布也可作為參考資料。2.5通過上述研究綜合分析,推定巖體的構造類型,結合巖石的變質或蝕變作用的表現,礦物——化學成份的變異、內生礦化圍巖選擇性及物、化探,重砂資料等,預測成礦有利地段。2.6對于小侵入巖及小巖體群尤應特別注意,除上述任務外,還要研究其延長或排列方向、排列方式,推定隱伏巖體的范圍;推定隱伏巖體的依據是:控制巖體侵入的構造特征、巖體分布規律、變質或蝕變現象、地貌特點、巖體頂部圍巖的構造特征(頂部節理、邊緣節理、平行對稱的逆斷層及其他)、巖脈或單礦物脈特別是成群的脈體以及物、化探資料等的綜合分析;有條件時,推定其隱伏深度。2.7盡可能查明侵入巖的時代:根據侵入和上復巖層的時代、絕對年齡資料,綜合某些單礦物的特征(如黑云母的多色暈、鋯石的晶形及透明度等)的對比資料等進行綜合分析,查明巖漿雜巖在構造巖漿旋回中的地質位置,巖漿雜巖的組成成份及成礦作用在巖漿雜巖中的地質位置,進而查明成礦作用在不同地質發展階段的構造巖漿旋回中的地質位置,為區域成礦規律和礦產予測提供資料。3、對火山巖分布地區進行地質測量的基本要求3.1查明火山巖的分布、火山活動的大地構造條件及其在構造巖漿旋回中的地質位置,查明火山活動的地質時代。3.2全面研究火山巖的礦物、化學成份、結構、構造、形態,產狀,厚度及其變化規律,查明火山巖的分異程度,建立火山巖系列;用與研究沉積巖類似的要求,建立火山一沉積巖的層序,明確火山噴發間歇期,劃分噴發旋回,查明火山一沉積組合特征,確定在圖上應表達的火山巖地層單元,對于海底火山噴發要劃分噴發沉積類型(火山熔巖一碎屑巖類型或硅質巖類型)。3.3詳細研究火山角礫巖分布特征、熔巖厚度及其分布情況、與火山活動有關的次火山巖或小侵入體的形態,構造,產狀、規模及其分布規律,對于大陸火山噴發,查明噴發型式及噴發源;對于海底火山噴發,推測火山源的分布范圍(往往有困難),必要時,結合礦物一地球化學特征的研究,力爭再造噴發沉積構造特征,查明火山口、火山'錐、火山穹窿、邊坡、邊緣洼地等構造的特征及其分布情況,火山碎屑沉積巖形成地段的分布情況。3.4研究變質作用和蝕變作用、含礦建造的特征和分布規律、構造或斷裂與蝕變作用和成礦作用的關系、成礦作用在火山一沉積旋回中的地質位置。3.5綜合上述各點,結合物、化探、重砂資料,總結成礦規律,預測成礦有利地段。4、對變質巖分布區進行地質測量的基本要求4.1查明變質巖的分布,全面研究變質巖的物質成份、結構、構造、形態、產狀、接觸關系、厚度或規模;區分不同變質巖系和巖體,確定其層位及相互關系,并進行詳細劃分,應盡可能恢復原巖的地層層序和巖相分帶,以建立地質填圖工作中的地層層序和填圖單位,同時推定或確定其時代,這包括了不同雜巖、群、組、段或系、統、階及不同巖體的劃分。4.2研究巖系(巖體)內部構造,應特別注意從現在觀察到的不同時期的復合構造現象中,去探索恢復早期的和原始的構造,在此基礎上再研究不同巖系(巖體)的構造關系并進行分析對比。4.3推斷并確定變質巖原巖、原始建造的特點及其生成條件。當恢復有困難時,應利用全面綜合的辦法,包括區域地質構造一建造條件、變質巖的產狀、接觸關系、共生組合、變余結構和構造以及礦物一巖石化學分析資料的各種比較研究與圖解分析的辦法進行綜合研究。4.4研究和查明變質作用所造成的變質巖相變化,劃分變質帶(包括混合巖化帶)或變質相,并探求變質作用的過程及其特征。為此,必須研究和闡明變質帶、變質相和巖漿活動(包括某些花崗質流體的活動)、構造運動以及區域大地構造的關系,并在這個基礎上推求全區的地質發展史。4.5了解或搞清變質巖地區的含礦層位和含礦建造,指出找礦前提或標志,查明礦產分布規律,為進行礦產予測指出方向;這就需要研究成礦作用和不同巖石類型(建造).變質作用、變質前的沉積作用以及不同時代巖漿作用(包括混合巖化作用)與構造活動的關系等等。4.6當能恢復原巖時,根據對原巖的地質測量要求,作必要的工作。地質點記錄表表3-1地質點號位置日期坐標地理東經北緯產狀直角XYH標本號巖石名稱描述:點號平均第四章原始地質編錄工作第一節原始地質編錄工作總則1、原始地質編錄工作的基本定義和內容1.1原始地質編錄是觀察研究地質現象(宏觀和微觀的自然地質信息)的現場記錄和觀察研究手段的記錄,是用文字、數字、圖表、圖象、磁帶、磁盤(光盤)等形式,對天然露頭或探礦工程所揭示的地質現象進行地質觀察、記錄、素描、采樣、拍照或攝像,是研究工作區內地質礦產情況和評價礦床的基礎地質資料,也是礦區勘探和提交儲量報告的資料依據。1.2原始地質編錄工作包括現場編錄和室內整理兩個方面。現場編錄時,要認真地觀察研究地質現象,采集標本、樣品,測量地質體的位置、產狀、形態等數據,并用適當的記錄手段和方法進行編錄。室內整理是根據各種測量成果和對標本、樣品的鑒定、測試成果對現場編錄進行修正、補充和歸納、整理,編制必要的圖表,并按規定格式整飾;采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原始編錄時,還應及時將原始數據按規定格式存盤入庫。2、原始地質編錄工作的基本要求2.1原始地質編錄必須真實、客觀。對地質現象要認真、細致、全面地觀察研究,聯系認識,準確地判斷和記錄,記錄必須用鉛筆,不能用電子文檔代替原始編錄。編錄中應明確區別開實際觀測資料與推斷解釋資料。2.2原始地質編錄應及時進行。一般槽井探工程竣工后3天內必須完成編錄工作,并及時進行系統整理,裝訂成冊。標本、樣品要清點、整理、造冊、裝箱。鉆探巖心編錄不超過2天,鉆孔竣工后7~10天內對鉆孔原始地質資料和工程質量資料(鉆孔巖心柱狀圖及小結、開孔、閉孔通知書,鉆孔測斜、井深驗證等)應整理完畢,裝入資料袋內。2.3原始地質編錄必須在現場進行和完成。嚴禁在野外只收集數據或做示意圖,再到室內回憶記錄描述或編繪圖件。2.4原始地質編錄要全面準確地進行地質觀測和編錄。做到定性、定量、定位。定性:正確確定各種地質現象的性質。如巖石命名、接觸關系、構造性質、蝕變礦化的種類和性質等。定量:正確確定各種地質體的數量。地質體的規模大小(長度、厚度、深度);巖脈、礦化、礦體的條(個)數;地層、斷層的位移距離;巖石或礦石中礦物種類,顆粒大小及含量多少,通過化學分析確定其有益、有害元素或組分的種類和含量等。定位:正確確定各種地質體的空間位置。地層上下層序;侵入體的先后關系;地質體或勘探工程的地理位置或坐標數值等。2.5原始地質編錄的圖、表、文字說明必須互相吻合一致,做到整潔、美觀、規整、規范。2.6原始地質編錄應在勘探隊總工程師領導下,制定全隊或各個礦區的統一編錄標準。要求做到:①統一巖石命名;②統一地層劃分、填圖單位;③統一圖式、表式和圖例;④統一工程、地質點和采樣的編號;⑤統一文字描述順序及內容;⑥統一有關編錄操作方法。上述問題一經確定,未經總工程師批準不得任意修改、增減,確保編錄的統一。2.7原始地質編錄文字記錄的內容及順序為:2.7.1首先記錄編錄時間、工程編號及參加人員。2.7.2坑探工程要記錄基點(或導線點)編號及基點與基點間的導線長度、方位角及坡度角。2.7.3劃分地質界線,分層進行地質描述。文字描述順序及內容為:巖石(或地質體)名稱、顏色(包括新鮮面和風化面)、巖石的結構和構造、礦物(主要和次要)成分及含量、礦化和圍巖蝕變的種類和強度;礦(層)體的厚度、形態、目估品位;構造帶的性質、特征;巖(脈)體的產出形態、接觸關系等。2.7.4地層、礦(化)體、巖體、構造帶的產狀及地層時代。2.7.5樣品種類、數量、編號、長度、位置及巖性等。2.7.6原始地質編錄的文字記錄既可與素描圖合并,也可單獨記錄于地質記錄表上,同一礦區應統一規定。一般探槽編錄文字與素描圖合并,坑道編錄文字記錄在地質記錄表中。2.8原始地質編錄要有各種必要的質量符合要求的測量、繪圖工具和量具。計算工具必須按有關國家標準定期檢驗,檢驗結果隨原始地質編錄上交。2.9原始地質編錄要使用規定采用的記錄設備和材料。載質應采用優良材料,圖表用80克以上的紙張繪、印,幅面尺寸為185×260mm或其2n倍(n=0,1,2,3,4…)。現場記錄時,記錄文字及繪圖應使用防水墨水或2H繪圖鉛筆,對鉛筆記錄部分,整理時要用防水墨水將圖線及重要數據著墨。2.10原始地質編錄應采用《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定DZ/T0078-93》的方法和表格(見坑探和鉆探工程原始地質編錄附表)。所使用的術語和代號、編碼應符合GB9649的規定。圖例也應符合有關標準,但可根據礦區或地區特點簡化、合并或增補,并在大隊的原始地質編錄細則中做出規定,在上交礦區原始地質編錄資料時,應附有所使用的全部圖例。2.11原始地質編錄一般用漢字或規定的代碼進行。文字說明應簡明扼要,重點突出,用語準確,層次分明。2.12所有原始地質資料編錄的作者、檢查者應按規定簽名,以示負責,并注明編錄和檢查的日期。提交地質報告后,原始地質編錄資料應按要求歸檔保存。3、原始地質編錄中的手圖與清圖在野外現場用手工方式進行原始地質編錄時的用圖可看成是野外手圖。手圖上可簡化某些要素,用臨時線條、粗略素描、簡單注記等方法將分層界線、礦體、巖脈產狀、形態、構造位置、采樣方法、部位等作簡單表示,然后回到室內再根據文字記錄、有關圖例及本作業指導書的要求,對野外手圖進行清潔、補充、完善和整飾,從而變成圖式統一、內容完整的清圖,清圖即作為原始資料保存。4、礦區工程代號及編號方法4.1礦區代號:礦區、礦段或分隊(項目、課題)代號由大隊在原始地質編錄實施細則中規定,一般用漢語拼音字母或數碼。4.2工程代號:工程代號在《DZ/T0078-93》標準中表1中有詳細規定,比較常見的如下:探槽TC沿脈YM小圓井YJ穿脈CM淺井QJ采坑CK豎井SJ鉆孔ZK平坑(硐)PD水文鉆探SHK4.3探礦工程編號方法4.3.1探礦工程號由礦區代號、工程代號、勘探線號及勘探線上該類工程的順序號依次連接而成。勘探線號及工程順序號均為二位數字。勘探線號按勘探階段最密的間隔等距離順序編號:中央為00線,向圖的左方(正西、北西和南西)及正南方向為奇數,向圖的右方(正東、北東和南東)及正北方向為偶數;或以礦段近礦區中心的一端為00線,向外按勘探階段最密間隔等距離順序編號。例如:AHZK0014為A礦區H礦段00線上的第14號鉆孔。4.3.2在新礦區,勘查程度很低,尚無法確定勘探線;或小礦區,工程少;以及由于其他原因不能用上述方法編號時,可按施工順序統一按順序編號。例如AZK05為A礦區05號鉆孔。但需在設計中規定。4.3.3對不在勘探線上及不在勘探線近旁的采場、采坑、石門、豎井、隧道和老硐等可編全礦區順序號。第二節槽探工程原始地質編錄1、探槽工程布置要求:根據地質設計,明確施工目的和任務,及時組織施工。要點:位置要準確。1.1根據地質設計,從設計圖中量出探槽起點的坐標、探槽方位和長度。然后由地質技術人員匯同施工員到現場布置。探槽兩端打木樁標記,并編上工程號。1.2探槽起點的確定:普查階段布置的探槽用羅盤交會法確定,并根據地形地物核定位置;詳細勘探階段布置在勘查線上的探槽,起點坐標用儀器測量定位。1.3從探槽起始點,根據設計方向、長度布設探槽。露頭出露良好的地段可不施工,覆蓋太厚,用探槽達不到目的的地段也暫不施工。2、探槽施工要求:槽幫、槽底要求平直。要點:地質界線、地層產狀要挖清楚。注意:探槽深度超過3米,應采取安全措施,必要時改用淺井接觸。2.1探槽開挖前,先在起點與終點之間拉一條直線,根據覆蓋層厚度確定探槽開口寬度。槽壁坡角應在80°~85°,槽底寬度一般不小于0.8米。探槽挖掘至基巖以下0.5米至1.0米,對礦化帶、斷裂破碎帶可適當加深。2.2探槽施工挖出的土、石必須堆放于槽口一米以外;雨天施工要開挖排水溝,防止槽壁坍塌或槽底積水。2.3巖層接觸關系、地層產狀、礦化蝕變帶都要揭露清楚,槽壁、槽底要清理平整。3.探槽野外地質編錄要求:編錄必須現場進行。要點:詳細分層描述,并布、采樣品。注意:素描壁盡量與勘探線方位一致。3.1探槽編錄通常素描一壁一底。當地質情況復雜,兩壁相差較大時則要求素描兩壁一底。槽壁按實際形態繪制。槽底一般用水平投影法取平均寬度繪制成規則的幾何圖形,也可按實際形態水平投影繪制。3.2東西方向的探槽素描北壁,南北方向的探槽素描東壁,對此礦區應有統一規定。若上述規定的槽壁揭露不好,可以改繪對壁。在展開圖中,槽壁圖位于上方,槽底圖位于下方。3.3探槽素描圖的展開方法3.3.1槽底水平,方位一致時用平行展開法(見附圖1)。3.3.2槽底水平,方位不一致時分兩種方法展開:3.3.2.1拐彎方位角差值不大于15°時,槽壁和槽底均連續素描,拐彎處加注方位角(見附圖2)。3.3.2.2拐彎方位角差值大于15°時,如選用外側槽壁(相對較長的槽壁)則連續素描(見附圖3);如選用內側槽壁(相對較短的槽壁)則需斷開素描(見附圖4)。而槽底均要留缺口。3.3.3槽底有坡度時,用坡度展開法:槽壁按實際形態繪制,而槽底畫水平投影圖(見附圖5)。若槽底有坡度,方位又有變化時則參照3.3.2.2條處理。3.4槽探素描的方法及步驟:3.4.1首先對整個槽探的地質情況進行全面觀察,初步確定地質界線和各種樣品及標本的采集位置。3.4.2確定作圖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100同一礦區采用相同比例尺。對特殊的、重要的地質現象可放大比例尺另作素描或照相。3.4.3測量或交會探槽起點位置,但重要工程(圈定儲量的工程)必須用經緯儀測量起點及礦層底板座標。3.4.4選定素描槽壁,確定探槽起點位置,布設基點和基線(或稱導線),用皮尺自起點至終點拉一條直線,量出基線的長度、坡度和方位角。如探槽較長,可根據地形變化分段布設基線和基點(拐點),并順序編號,分別量出每一段基線的長度、坡角和方位角。與地質剖面平行的探槽應盡量使用剖面線方位。3.4.5以基線為準,用鋼卷尺從基線的零米開始,以垂直投影的方法丈量和勾繪出槽壁與槽底的輪廓,同時將植物生長層、殘坡積層等按實際分布情況丈量并勾繪在圖上。完成輪廓圖之后,再從基線零米一端開始,依次丈量和繪制出各種地質體、礦體、構造等界線以及采樣位置、標本采集地點、產狀位置等。丈量槽形和地質界線的方法一般用鉛垂法,如探槽坡度很大時應采用垂直基線法。探槽素描一般需要三人操作,一人丈量距離并協助觀察和采樣,一人畫圖,一人作觀察和文字記錄。3.4.6標尺的畫法:槽探素描圖有三種標尺:地形標尺(即“基線”)、水平標尺和垂直標尺,一般素描圖中畫有地形標尺和水平標尺,這樣不僅能保持原始記錄與素描圖的距離數值一致,同時能直接從素描圖上讀出地質體的水平距離。如探槽地形起伏較大,礦體產狀較平緩,需要時可再畫上垂直標尺。地形標尺(基線)一般放置在被素描槽壁的頂部,與地形大致平行分段設置。當探槽深度很大時,亦可放置在槽壁中部。4.探槽編錄的格式及內容4.1探槽編錄包含素描圖和文字描述,可以圖文合并在一張圖上,也可將文字描述單獨記錄于地質記錄表上,同一礦區應做出規定。素描圖用2H鉛筆繪制在計算紙上,文字記錄野外可用鉛筆,室內整理應用墨筆。圖幅大小按“原始地質編錄工作總則”中的“2.9”執行。同一礦區圖幅大小應盡量一致,以便于裝訂成冊。4.2槽探工程代號為“TC”,素描圖展開方向:0°~180°方向應放在圖的右側,正南北方向左右均可。4.3如果圖文合并,則主圖包括槽壁和槽底素描圖一般放置于圖幅左部;文字描述置于圖之下;分析結果表一般畫在圖幅右部,圖簽、責任表位于右下角。4.4槽壁素描圖的最低點與槽底素描圖之間應留不小于一厘米的間隔,以便于注記產狀、標本號等。4.5如探槽較長,且坡度很陡時,槽壁可分段垂直位移進行素描,并附小比例尺示意圖,以概全貌(見附圖6)。4.6根據測試結果經室內整飾和修正補充著墨后的探槽素描圖清圖應包含如下內容:圖名、比例尺、端點座標、導線點號、傾角及方位角、圖例、巖石花紋及產狀、水平和垂直標尺、各種樣品和標本采樣位置及編號、樣品分析結果表、圖簽。探槽編錄素描圖格式詳見附圖7第三節探井工程原始地質編錄1.施工準備要求:根據設計要求,及時組織安排施工。要點:準確定位。1.1探井包括淺井、豎井、小圓井、天井及大于45o的斜井(坑)。1.2根據地質設計書要求,明確施工目的、任務,與施工單位簽訂施工合同。1.3根據地質設計平面圖、剖面圖,計算出探井工程的起點坐標。1.4下達定位測量通知書,實地測量定位,測量定位坐標即為井口中心點坐標。探井的長壁一般與勘探線方向一致;斜井應測定方位樁。1.5下達探井施工通知書,并提交設計平面圖和剖面圖。2、工程施工及地質編錄要求:及時編錄采樣,并及時現場核查分層位置及采樣分樣的正確性。要點:進行地質分層觀察、記錄和繪制素描圖。注意:文、圖、表內容要一致。2.1探井施工中嚴格按設計要求的規格施工,井壁要平整,揭露的地質界線要清楚。2.2小圓井、淺井(深度小于20米)一般不需通風;豎井、天井均需通風。2.3淺井、豎井、天井和斜井要根據地質條件確定是否支護及用什么方法支護。2.4井口渣土必須堆放于1.0米之外,并防止有重物墜落,確保安全。2.5隨探井工程進度要及時地進行地質編錄和采樣。小圓井可在施工結束后,進行地質編錄和采樣。2.6探井的素描圖一般素描兩壁一底(含等距或不等距的井底掌子面)。若地質情況復雜,可局部或全部繪制四壁一底。探井四壁(或兩壁)可按工程規格垂直繪制,也可按實際寬度繪制。素描圖比例尺一般用1:100~1:200,見礦工程用1:100比例尺,必要時可放大到1:50。2.7素描方法:基點布置在第一壁的左上角,基線自基點鉛直布設。大于45o的斜井(坑)為自基點沿勘查線方向或平均的長邊方向布設。第一壁首選正北壁、北西壁、北東壁或正東壁,礦區應有統一規定。鄰壁按逆時針方向展開。在第一壁上端標出方位角,在井壁一側畫出垂直標尺。繪制時,先丈量井口規格,把皮尺掛在各個井壁的角上,丈量各壁的深度,井壁底部的寬度,按比例尺縮放在素描圖上。井壁底線用水平線表示。記錄描述以基線讀數為準,在丈量井壁同時,從上而下丈量各壁上地質界線的位置(地質界線應沿地質走向投繪到包含基線的長壁的鉛直面上,鉛直面與勘查線方向的夾角小于15o時,用勘查線方向,否則用平均方向)縮放在展開圖上,并按自然形態聯繪。井底按正投影繪制。井下開岔坑時,岔坑按坑道方法編錄,在圖上應連成一體,坑道基線應與探井基線相連接。如坑道或探井深度較大,可在明確標明基點、基線和深度的情況下,截成幾段,同時附有小比例尺的復原圖。小圓井基點設在勘查線與圓井輪廓交線的正北、北西、北東或正東端。基線自基點鉛直布設。取定值直徑或平均直徑基線作逆時針展開,圖上應標出過基線直徑另一端的位置。底繪正投影圖。探井圖式見附圖8。2.8探井施工過程中若需支護,地質素描編錄應在支護前完成。并及時布樣進行刻槽采樣。同時素描底(掌子面),掌子面圖附于探井素描圖旁側,并于探井素描圖上標注掌子面位置及編號。2.9詳細逐層觀察、描述、記錄整理到坑探工程原始地質記錄表上,描述內容及順序見本作業指導書原始地質編錄工作總則第2.7。2.10采集各類樣品、刻槽化學分析樣布置在素描壁上,小圓井刻槽樣應盡可能沿基線布置。采樣要求詳見采樣作業指導書。3、資料整理要求:內容齊全、真實。要點:整飾圖件、校核文圖表。3.1核對原始地質記錄表與圖件、采樣記錄與圖上的采樣位置,記錄的地層產狀與圖上的地層產狀的一致性。3.2圖面整飾:圖名、比例尺、垂直標尺、樣品位置及編號、圖例和巖石花紋、基點坐標表、樣品成果表、編錄人和檢查人員的簽名和日期(或圖簽)。3.3根據巖礦鑒定結果、化學分析結果,對原始地質記錄表和素描圖進行修正和補充,能圈定礦體的則圈定礦體。3.4圖件和文字著墨。華東有色地質勘查局表4-1-1隊井探工程地質記錄簿探井編號:井口坐標:X=Y=Z=礦(地)區名稱:項目類別及代碼:開工日期:竣工日期:地質編錄人員:編錄日期:項目實施單位:技術負責:

井探工程地質記錄表(1)表4-1-2工程名稱及編號:第頁(共頁)深度及分層位置(m)巖礦石名稱花紋代碼層位/期次地質描述(1顏色;2結構構造;3礦物成分;4礦化蝕變類型;5構造形態,6接觸關系;7其他特征)標志面產狀自止計名稱位置(m)傾向∠傾角井探工程地質記錄表(2)表4-1-3第頁(共頁)化學采樣分析成果標本鑒定檢索項方法/規格樣品編號位置(m)采樣線產狀樣品真厚度(m)標本編號采集位置(m)鑒定結果起止樣品長度方位角(°)坡度±(°)

單項工程地質小結表4-1-4礦區名稱(代碼):工程名稱及編號:施工目的及工作量完成情況主要工程質量指標及監測、檢驗結果工程揭露的地質礦化(蝕變)情況或水文地質簡介編錄者的新認識、新發現及下步工作建議有關問題或資料的特別說明編錄人:審核人:日期:第四節坑道工程原始地質編錄1、施工準備要求:根據設計要求,積極組織施工。要點:正確定位1.1坑道包括:穿脈、沿脈、平硐、石門及坡度角小于45°的各類斜坑等。1.2根據設計書要求,明確施工目的、任務,與施工單位簽訂合同。1.3根據設計平面圖、剖面圖,計算坑道口位置坐標。1.4下達定位測量通知書,實地測量定位,并測定方位樁。1.5下達坑道施工任務通知書,并提交預想平面圖、剖面圖。2、坑道施工及地質編錄要求:及時編錄、采樣,并及時現場核查分層位置及采樣分樣的正確性。要點:進行地質分層和地質現象的觀察描述及素描圖的繪制。注意:文、圖、表要吻合。2.1坑道施工中嚴格按設計規格、方位施工,坑道頂、壁要求平整。2.2坑道施工應根據地質條件確定是否支護及如何支護。2.3隨坑道掘進要及時進行地質編錄、采樣,地質編錄前應檢查坑內安全,對坑道進行全面的觀察,了解坑道內的總體地質情況,并用記號筆在坑道壁及頂板上劃出巖層界線、礦體界線和構造線,以便于繪制素描圖,必要時需清洗坑道壁,以使地質現象顯露清楚。2.4坑道素描圖一般繪一壁及頂,當坑道兩壁地質現象相差較大時,則繪兩壁及頂。比例尺一般為1∶100~1∶200,對重要而微小的地質現象應放大到1∶50或大于1∶50的素描圖或照片、錄像記錄。探礦坑道還應等間距或不等間距地繪掌子面素描圖。掌子面素描圖放置于坑道素描圖旁側,并于坑道素描圖上標明其位置及編號。2.5坑道素描方法:坑道素描圖用壓平法展開,即兩壁內倒、頂下榻,把坑道壓平。基點及基線布在坑道頂的中線上。繪圖壁首選正南壁、南西壁、南東壁或正西壁,礦區應有統一規定。坑道輪廓有兩種方法表示:一是按坑道的自然形態表示,方法是沿著坑道測量導線,按1~2米間距或在坑道變化處用皮尺垂直導線丈量各點頂板寬度和兩壁高度,縮放在圖上的相應位置。再根據坑道形態聯結各點,即為坑道展開輪廓。兩壁底板線用直線表示,方法是在平行導線兩側的一定間距,劃出兩條平行線,即為兩壁的底板線,圖上的坑道頂板與兩壁間的間距一般保持在1公分左右,圖式見附圖9;二是簡化坑道輪廓,按照坑道規格設計值或平均值用直線縮放在圖上,圖上坑道頂板與兩壁上端連接繪制,不必分開,圖式見附圖10。坑道地質素描圖的測制方法是:用坑道展開圖為底圖,沿坑道掘進方向進行地質觀察和編錄。在地質觀察時,可用記號筆在坑道壁及頂上劃出各種主要地質界線,然后以測量導線為基準,丈量頂板和兩壁的各種地質界線。坑道頂的地質界線,按地質產狀投到包含基線的頂面上,按正投影繪制。由于坑道頂板凹凸不平或呈穹形,制圖時應將地質界線投影到一個平面上,以便得出真實圖形,正確反映出地質實際情況。坑道壁斜度大于75°時,按鉛直面繪制,否則應在備注中注明其斜度。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