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合作探究型導學案_第1頁
《宋明理學》合作探究型導學案_第2頁
《宋明理學》合作探究型導學案_第3頁
《宋明理學》合作探究型導學案_第4頁
《宋明理學》合作探究型導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2《宋明理學》合作探究型導學案【課程標準】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教學重點】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教學難點】正確評價理學與心學的歷史地位并批判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點一:三教合一【學前預習】1.西漢:漢武帝以后,①________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2.②時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3.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③“”。4.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④_____率先提出復興儒學。【合作探究1】為什么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佛教要點提示:統治階級的支持是根本原因;社會矛盾尖銳;戰爭頻繁,人民苦難,欲尋求寄托和安慰;佛教本身的欺騙性。【合作探究2】試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受到挑戰的原因要點提示: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儒學本身的缺陷和問題(如理論上的缺陷)【難點突破1】如何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有了新發展要點提示:①從內容上看,儒學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②從傳播的范圍看,北方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大力崇儒興教;③從影響上看,儒學不僅成為漢族的正統思想,也成為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知識點二:程朱理學【學前預習】1.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①。2.主要思想:(1)程顥、程頤認為②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人心,私欲也,危而不安;道心,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2)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③。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強調“④”。3.方法論:(1)“二程”提出⑤“”的認識論。認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2)朱熹則認為,“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⑥_________,而不是求科學之真。4.評價: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⑦_____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⑧,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合作探究3】什么是“理學”要點提示:“理學”是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它產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后逐漸衰落。北宋時期,儒家學者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從而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其中“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當然原則,它適用于自然、社會和一切具體事物。【合作探究4】“理學”為什么在宋代興起(當時具備哪些社會條件)⑴宋代為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倡導尊儒讀經;⑵宋代農業、手工業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理學對自然及社會規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發展的結果;⑶從魏晉至唐,儒、佛、道三教長期論爭和融合奠定了基礎。【合作探究5】試比較“二程”理學和朱子理學的異同點代表程顥、程頤朱熹(集大成者)理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先理后物;“人倫者,天理也”理之源在于天理;“存天理,滅人欲”認識論:“格物致知”“進學則在致知”,“窮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學之真客觀唯心主義【合作探究6】“程朱理學”在當時產生了什么影響(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南宋以后成為官方哲學。(2)《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3)學術思想流傳海外,在日韓形成“朱子學”。(4)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知識點三:陸王心學【學前預習】1.陸九淵:南宋時期理學家,把①“__”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②_____就可得到天理。2.王陽明:認為明中期以后社會動亂的原因是③_____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所以,這一學派也被稱為④“_______”。在認識論上,他提出⑤“_”和“知行合一”的學說。3.評價: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合作探究7】試比較王陽明“心學”與陸九淵“心學”的異同人物陸九淵王陽明心“心”是萬物的本原,“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外無物、心外無理認識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主觀唯心主義【合作探究8】試比較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同:①程朱理學和王的心學都承認“理”的存在;②都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③兩者的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異:①認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學認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理在心中;②認識“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體驗“天理”的存在,最終貫通明“理”,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心學認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是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合作探究9】和之前的儒學比較,宋明理學有哪些新特點(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2)更加強調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3)吸收了更多的佛、道思想,進一步佛學化。【難點突破2】我們應如何評價宋明理學(1)理學家們注重民族氣節和做人品德,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以天下為己任,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2)理學家們致力于社會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規范的社會生活秩序,諸如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等級倫理,憐貧恤寡、扶助鄉里的社會道德,勤儉節約,恪守本分的個人品格。(3)程朱的道德理論,強化了小農經濟的封建秩序,應當批判;三綱五常在理學推動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天經地義的倫理道德與行為規范,壓抑、扼殺了人們的自然欲求,不利于向近代化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4)對宋明理學應采取的態度:批判糟粕、繼承精華、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知識鞏固】1.魏晉隋唐時期,關于佛教、道教、儒學的表述正確的是()A.儒學受到佛教、道教的壓制,無從發展B.佛教與儒學完全對立C.道教在民間廣泛傳播,主張“排儒”D.儒學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華2.儒家學派產生后,通過不斷吸收其他學說的養分,在后世得以不斷發展、更新。儒學曾經向哪些思想派別學習()①法家②陰陽五行家③道教④佛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長于先生。”這是中國對聯藝術中非常典型的雙關聯。對“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釋是()A.朱熹建立了系統的心學理論B.朱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C.朱熹對儒家學說的貢獻比孔子大D.朱熹的學說更科學4.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強權面前,正氣浩然,風骨錚錚,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他的這種氣節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想主流是()A.黃老之學B.佛學C.程朱理學D.陸王心學5.一個書生攜帶了《四書章句集注》、《五經正義》等一大箱書籍進京趕考,這種情景最早會出現于()A.西漢 B.北宋 C.南宋D.明清6.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為重要的是《四書章句集注》。這里的“四書”指的是()A.《大學》《中庸》《論語》《孟子》B.《詩》《書》《禮》《春秋》C.《大學》《春秋》《論語》《孟子》D.《孟子》《中庸》《書》《春秋》7.元末明初小說《三國演義》深受宋明儒學的影響。下列小說中人物的言論與宋明儒學思想相符的是()=1\*GB3①張飛:“忠臣寧死而不辱。大丈夫豈有事二主之理!”=2\*GB3②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3\*GB3③李恢(投降劉備時說):“良臣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4\*GB3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A.=1\*GB3①=2\*GB3②=3\*GB3③B.=1\*GB3①=4\*GB3④C.=1\*GB3①=3\*GB3③=4\*GB3④ D.=3\*GB3③=4\*GB3④8.《宋史》中出現的以下人物名字:焦守節、李克讓、陳從信、趙安仁、錢端禮、張忠恕等,可以推測他們深受當時哪種思潮的影響A.佛學B.道學C.程朱理學D.陸王心學9.清朝有一位叫秦間的才子,于清朝乾隆年間考中狀元,在游杭州西湖到岳王廟岳飛墓前,因自己姓秦,慚愧地寫下了“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兩句墓聯。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想主流是()A.道學B.佛學C.理學D.民族主義10.“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唐朝禪宗大師慧能的佛偈,其修煉的意境與下列哪種哲學吻合()A.孔孟之學B.老莊哲學 C.程朱理學 D.陸王心學11.在今天的臺北有一風景區—陽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蔣介石到臺灣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所以改名陽明山。王陽明是()A.理學的集大成者 B.心學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統思想發起挑戰者 12.2022年12月l0日,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時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學家的一段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段話()A.否定了傳統儒學B.創立了心學C.闡明了理學的綱常倫理D.說明了理學有一定的現實意義13.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材料二(董)仲舒復對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古今適用的道理)。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材料三萬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雖小,皆有是理。——《二程遺書》卷十五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一物道理。——朱熹材料四正因為二千年吃人的禮教法制都掛著孔丘的招牌,故這塊孔丘的招牌——無論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來,捶碎,燒去!——胡適《吳虞文錄序》請回答:(1)從材料一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主張不得摘抄原文(2)根據材料二,漢武帝推行什么政策這一政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