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1 史料實證 2021年高考歷史復習核心素養重點突破課件_第1頁
專題01 史料實證 2021年高考歷史復習核心素養重點突破課件_第2頁
專題01 史料實證 2021年高考歷史復習核心素養重點突破課件_第3頁
專題01 史料實證 2021年高考歷史復習核心素養重點突破課件_第4頁
專題01 史料實證 2021年高考歷史復習核心素養重點突破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2021歷史核心素養:史料實證備戰2021課程標準: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課程標準:史料實證與其他四大核心素養史料實證與其他四大核心素養目錄CONTENTS史料實證:新課程標準導航2020年高考史料實證真題舉例010304歷年高考史料實證真題回顧05史料實證專題做題方法指導06鞏固練習關于史料與史料研習02目錄CONTENTS史料實證:新課程標準導航2020年高考史《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導航0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導航0課程目標知道史料是通過歷史認識的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實證意識;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課程目標知道史料是通過歷史認識的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學業質量水平要求學業質量水平要求課標舉例課標舉例課標舉例課標舉例課標舉例課標舉例史料與史料研習02史料與史料研習02(一)按表現形式又可以分為四類:史料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按表現形式,二是按史料價值。1.文獻資料: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①以紙張為載體的。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書籍、報刊、雜志、信件等。②以電子媒介為載體的。如:電子郵件、BBS跟帖等。2.實物史料: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3.口述資料: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來的資料。如:神話傳說、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等。4.音像資料:是音像手段與歷史資料的有機融合,反映歷史活動的聲像記錄。史料的分類(一)按表現形式又可以分為四類:史料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二十四史(注:不包括清史)睡虎地秦簡1975年湖北云夢牛郎織女的傳說(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史料的分類以上史料屬于上述分類的哪種分類?二十四史睡虎地秦簡牛郎織女的傳說史料的分類以上史料屬于上述分(一)按史料價值又可以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材料兩大類:1.第一手史料:原始資料。

即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發生的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材料,特別是當事人和目擊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對象的情況。2.第二手材料:間接資料。兩種史料之間的關系:①實物史料一般都是第-手的;②文獻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輾轉相傳,更需要仔細甄別。距離那個時代較遠的記錄、轉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間接反映了研究對象的情況。(一)按史料價值又可以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材料兩大類:1.二十四史(注:不包括清史)睡虎地秦簡1975年湖北云夢牛郎織女的傳說(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史料的分類以上史料屬于上述分類的哪種分類?二十四史睡虎地秦簡牛郎織女的傳說史料的分類以上史料屬于上述分選取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一定的原則。1.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盡量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2.特定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3.盡量選取已經證實過或者專家已有定論的史料。4.對史料要合理利用,盡量做到史論結合、論由史出。5.搜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堅持孤證不立的原則,盡量做到使用二重證據法,即考古與文獻相結合。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利用自然科學提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料選取的原則選取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一定的原則1.史料研讀需要遵守四種方法:①多學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如計量史學、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②孤證不立:只有一個例子不能證明某件事情成立。③二重證據法:即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研究方法。④讀史征信:閱讀相關史料,發現歷史的真實。2.史料研讀還要做實四個步驟:問題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一歷史解釋。史料研讀的方法與步驟1.史料研讀需要遵守四種方法:①多學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學科綜2020年高考實例032020年高考實例032020年江蘇卷【2020年江蘇卷】光緒帝之死,歷來眾說紛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光緒生前診病的脈案非常詳細,從中可以斷定光緒因病死亡。又據《清宮檔案揭秘》記載,1980年通過化驗光緒的頸椎和頭發,發現無中毒現象。現在高科技手段則檢測出光緒體內有砷中毒現象。據此可以得出()A.原始檔案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事實 B.歷史研究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探尋真相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 D.綜合多種歷史記錄即可確認客觀事實2020年江蘇卷【2020年江蘇卷】光緒帝之死,歷來眾說紛紜2020年江蘇卷【答案】B【解析】根據原始檔案光緒帝因病而亡,沒有中毒現象,但現代高科技手段卻檢測出有中毒現象,這表明采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堅持孤證不立的原則,才能進一步探尋歷史真相,故選擇B項;原始檔案由于受階級和個人主觀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觀色彩,需要對史料進行考證和辨偽,排除A項;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是我們研究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C項;文獻史料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記錄者的個人主觀的限制,排除D項。2020年江蘇卷【答案】B2020年北京卷2020年北京卷2020年北京卷2020年北京卷2020年山東卷2020年山東卷2020年山東卷2020年山東卷2020年北京適應卷2020年北京適應卷2020年北京適應卷2020年北京適應卷歷年高考回顧04歷年高考回顧042018年全國卷1【2018年全國卷1】傳統觀點認為,英國成為工業革命發源地,是因為英國最早具備了技術、市場等經濟條件;后來有研究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又有學者提出,煤鐵資源豐富、易于開采等自然條件是其重要因素。據此可知,關于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認識A.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B.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C.缺少對歐洲其他國家的觀察D.后期學者研究比傳統觀點可信2018年全國卷1【2018年全國卷1】傳統觀點認為,英國成2010年新課標【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有關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研究視角有:經濟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這說明對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認識越來越多元,故B項正確;歷史研究沒有唯一正確的觀點,研究角度不同,觀點也就不同,故A項錯誤;材料中的英國最早具備經濟條件、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英國自然條件優越等,這些視角都是基于對英國與其他國家的比較而得來的,故C項錯誤;后期的研究未必比傳統觀點更為可信,故D項錯誤。2010年新課標【答案】B2017年全國卷1【2017年全國卷1】表2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B.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役失敗2017年全國卷1【2017年全國卷1】表2為不同史籍關于唐2010年新課標【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唐武德元年”可知李世民不是皇帝,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新唐書·高祖本紀》記載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故可知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的說法錯誤,排除B。上述四則史料都提到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故C項正確。只有《新唐書·太宗本紀》提到太宗有疾,其他沒有提到,孤證不立,故D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選C。2010年新課標【答案】C2017年全國卷2【2017年全國卷2】20世紀70年代至今,《赫魯曉夫回憶錄》多次出版,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因其內容的復雜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內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憶錄作為一種史料A.能夠準確記述作者的事跡B.比相關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歷史真相D.反映出時代對歷史敘述的影響2017年全國卷2【2017年全國卷2】20世紀70年代至今2010年新課標【答案】C【詳解】不同“年代”版本的內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證明回憶錄是受時代的影響的,即材料反映出時代對歷史敘述是有影響的,C正確;內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證明回憶錄并不能準確記述作者的事跡,排除A;回憶錄有回憶者主觀因素影響,不一定比相關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排除B;版本越新也不一定越接近歷史真相,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聯系,排除D。2010年新課標【答案】C2017年全國卷2【2017年全國卷2】《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A.記載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2017年全國卷2【2017年全國卷2】《史記》《漢書》均為2010年新課標【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史書由私家撰著到官修甚至皇帝親自參與,這有利于封建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使修史成為官方有意識掌控民間輿論的政治手段,這反映了官修史書修撰的政治性,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官修史書具有政治目的,不一定公正的評價歷史;B選項錯誤,官修史書同樣存在隱諱歷史事實的現象,不一定真實記載歷史;C選項錯誤,官修史書受到統治者的影響,解釋歷史并不具有客觀性。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2010年新課標【答案】D2017年全國卷3【2017年全國卷3】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這反映出A.歷史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B.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C.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D.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2017年全國卷3【2017年全國卷3】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2010年新課標【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可知體現的是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C選項符合題意。歷史事實也可以通過考古進行推測出來,A選項排除。歷史敘述是可以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的,B選項排除。歷史事實的考證需要多方面的論證,D選項排除。2010年新課標【答案】C2016年全國卷1【2016年全國卷1】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2016年全國卷1【2016年全國卷1】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2010年新課標【答案】A【詳解】試題分析:A項,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悶悶不樂,是因為“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此一點,也正體現了宋太祖重視史書的記載、重視后人的評說,故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符合題意。故A項正確。B項,由于史書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過程中難免存在個人主觀色彩以及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故全部真實可信表述錯誤。故B項錯誤。C項,材料主要闡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視史書記載而悶悶不樂的狀況,對于史官與君主之間存在尖銳矛盾并沒有展開論述。故C項錯誤。D項,材料中宋太祖悶悶不樂的原因是“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表達的是宋太祖對史書記載的懼憚,而非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故D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A。2010年新課標【答案】A2013年全國卷2【2013年全國卷2】司馬遷著《史記》時,文獻關于黃帝的記述內容不一甚至荒誕,有人據以否寧黃帝的真實性。司馬遷游歷各地,常常遇到人們傳頌黃帝的事跡。有鑒于此,他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編成黃帝的事跡列于本紀之首。這一撰述過程表明

A.《史記》關于黃帝的記錄準確可信

B.傳說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真實

C.歷史文獻記錄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

D.最完整的歷史文本記錄的歷史最真實2013年全國卷2【2013年全國卷2】司馬遷著《史記》時,2010年新課標【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記述內容不一”,“常遇人傳頌黃帝事跡”,“擇其言尤雅者”,說明傳說也能反映歷史,B正確;A項與題干“記述不一甚至荒誕”矛盾;史學著作、歷史文獻記錄沒有要求說“一定”(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排除C項;歷史文本記錄具有主觀性,排除D項。考點:文史常識·歷史研究方法·史料研究。2010年新課標【答案】B2010年新課標【2010年新課標】中日雙方對1894年7月25日發生的豐島海戰記述各異。中方《濟遠航海日志》記載:“7點45分,倭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后來,日本出版的海戰史對此的研究結果是:“7點52分,彼我相距約3000米之距離。濟遠首先向我發炮。旗艦吉野立即迎戰,以左舷炮向濟遠轟擊。”思考這一事例可以認識到A.中方記載比日方敘述更具有史料價值B.某些歷史真相因史料雜亂而無法說清C.辨析史料真偽是接近歷史真相的前提D.原始記錄和研究文獻是史料全部來源2010年新課標【2010年新課標】中日雙方對1894年7月2010年新課標【答案】C【解析】對于豐島海戰中日雙方記述各異,說明雙方的史料記述中必然有不實之處,所以辨析史料真偽是接近歷史真相的前提,故選C項;中方日志是一手資料,日方出版物是二手資料,相對來說更具有史料價值,A項較為客觀,但不是最佳選項;某些歷史真相雖然因不同記載難以說清,但可以通過辨偽存真,來接近歷史真相,B項分析欠佳;史料還包括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D排除。故選C。2010年新課標【答案】C史料實證專題做題方法指導05史料實證專題做題方法指導05解題方法指導史料分類及其價值1、一手史料價值高于二手史料,但不能因為一手史料完全否定二手史料2、文獻史料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記錄者的個人主觀的限制3、中國古代史書編纂歷來有秉筆直書的傳統,官修史書史料價值較高;官修史書修撰的政治性,一定真實記載歷史;正史多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往往代表著政治斗爭中獲勝一方的立場4、新聞報道,相對較為真實,史料價值較高5、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但有藝術加工成分,使用時應與其他史料印證。真題舉例:【2015年山東卷】新聞報道與《家》【2020年北京卷】司馬光修史【2020北京適應卷】“玄武門之變”【2017年全國卷2】官修史書的政治性【2016年全國卷1】中國古代的重史傳統解題方法指導史料分類及其價值解題方法指導孤證不立1、只有一個例子不能證明某歷史事實成立2、同一歷史事實可能會有不同歷史記載3、某些歷史真相雖然因不同記載難以說清,但可以通過辨偽存真,來接近歷史真相4、搜集更多史料進行相互印證,從而得出結論真題舉例:【2020年江蘇卷】光緒帝之死【2017年全國卷1】唐軍與薛舉作戰失敗【2017年全國卷3】宋太祖駕崩與宋太宗【2020北京適應卷】“玄武門之變”解題方法指導孤證不立鞏固練習06鞏固練習06鞏固練習1.關于歷史上“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史記·夏本紀》寫到:“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這說明A.史書記載不能作為考查歷史真相的依據 B.歷史史料之間可以相互印證C.因立場的不同難以得出合理結論 D.史書記載具有較大的主觀性鞏固練習1.關于歷史上“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史鞏固練習【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歷史上“啟的繼位”不同的記載,《史記》記載益主動讓位給啟;《戰國策》記載啟用武力奪取了益的王位;這說明了史書記載具有較大的主觀性,故D符合題意;史書記載不能作為考查歷史真相的依據,說法錯誤,故排除A;材料體現的是史料相左,而不是相互印證,故排除B;材料反映了不同立場得出不同的結論,而不是難以得出合理結論,故排除C。鞏固練習【答案】D鞏固練習2.關于秦朝設郡的數目,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國維《秦郡考》考證共有48郡,譚其驤《秦郡新考》推定為46郡。某同學在考證秦朝設置郡的具體數目時,收集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其中最可信的應該是A.《史記》的記載 B.《漢書》的記載C.史家的研究論文 D.秦簡的記載鞏固練習2.關于秦朝設郡的數目,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國維鞏固練習【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最可信的史料,秦簡的記載屬于第一手史料,故選D;A、B、C都不是第一手史料,不是最可信的史料,排除。鞏固練習【答案】D鞏固練習3.考古發現,江蘇寧鎮地區早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以“骨耜”“石斧”為組合的簡易農具,如砍伐器、石斧、石錛、磨盤、磨棒等的出現,標志著寧鎮地區史前農業進入“耜耕階段”。據此可知A.考古發現能完整還原歷史真相 B.歷史史實是考古論證的主要手段C.實物發掘是對史實的唯一補充 D.考古成果是史學研究的重要依據鞏固練習3.考古發現,江蘇寧鎮地區早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以鞏固練習【答案】D【詳解】通過考古的發現能夠證明寧鎮地區史前農業進入“耜耕階段”,說明考古成果是史學研究的重要依據,D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考古發現的文物才是考古論證的主要手段,排除B;C項太絕對,排除C。鞏固練習【答案】D鞏固練習4.睡虎地秦簡記載:“御中發徵(徭役),……其得殹(也)及詣水雨,除(免除)。”而《史記》記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這種差異最能說明A.《史記》貶抑秦始皇 B.年代久遠導致莫衷一是C.史料的運用需要甄別 D.竹簡與文獻形成證據鏈鞏固練習4.睡虎地秦簡記載:“御中發徵(徭役),……其得殹(鞏固練習【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出對于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記載存在著差異,說明史料的運用需要甄別,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貶抑秦始皇的意思,排除A;BD項表述錯誤。鞏固練習【答案】C鞏固練習5.《史記》記載,秦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項羽進入咸陽后“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當代考古學者只在相當于《史記》所記阿房宮前殿的位置,發現了夯筑過的地基和圍墻,卻根本找不到此處曾被大火焚燒的痕跡。這反映出A.凡是史學大家司馬遷的作品均值得信任 B.歷史現象必須經過考古印證C.雙重證據法是史學考證的重要方法之一 D.考古太費勁,找到原始記錄即可信鞏固練習5.《史記》記載,秦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鞏固練習【答案】C【詳解】孤證不立,故史書記載與考古發現等相結合,雙重證據是史學重要研究方法,故C項正確;司馬遷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不是全部,故A項錯誤;并非所有的歷史現象必經過考古印證,太絕對了,故B項錯誤;歷史記錄存在主觀性,不能完全作為歷史事實依據,故D項錯誤。鞏固練習【答案】C鞏固練習6.對于回紇出兵助唐平安史之亂問題,《舊唐書》中記載是肅宗遣使到回紇求援,而《新唐書》中的記載則是回紇主動派使者前來請求出兵助唐平叛。對史書的這種現象的理解,正確的是()A.早期的文獻更加接近歷史真相 B.后期的文獻更加接近歷史真相C.多方搜集史料才能接近歷史真相 D.久遠的歷史事件無法獲取真相鞏固練習6.對于回紇出兵助唐平安史之亂問題,《舊唐書》中記載鞏固練習【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出題者意在說明不同的立場,對同一事件會有截然不同的解釋,所以需要多方搜集史料才能接近歷史真相,故C選項正確;無論早期的文獻還是后期的文獻,只有考古挖掘與文獻記載互相印證才更能接近歷史真相,故AB選項錯誤;對于回紇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這一事件,《舊唐書》與《新唐書》都是清楚記錄的,并沒有模糊不清,不存在久遠的歷史事件無法獲取真相的問題,故D選項錯誤。鞏固練習【答案】C鞏固練習7.宋話本《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載:“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王安石來!’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宅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對該材料的解讀正確的是A.反映了王安石變法沒有取得積極作用,引起民間的不滿B.宋話本屬口述歷史,能全面反映變法的實際,可以采信C.宋話本可以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D.宋話本屬于文學藝術作品,有虛擬加工成分,不可采信鞏固練習7.宋話本《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載:“王安石微服赴鞏固練習【答案】C【詳解】根據“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可知宋話本反映了老嫗對王安石變法的態度,說明宋話本可以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故選C;王安石也取得了一定的積極作用,A說法錯誤,排除;宋話本屬于加工創作的文學作品,可以借鑒,但不能不加甄別的予以采信,排除BD。鞏固練習【答案】C鞏固練習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王國維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學者,主要貢獻在于運用甲骨文重新考釋(考證、解釋)商代歷史,解決了商代歷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傳世文獻中關于商代世系的記載主要在《史記·殷本紀》中,王國維將甲骨文與《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等互證,說明《史記》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經》之類不雅馴之作,其內容也不是毫無依據的。王國維運用甲骨文中出現的商代先公先王與《史記·殷本紀》作比較,以甲骨文為標準,糾正了《史記·殷本紀》中的一些錯誤。——摘編自徐子黎《王國維甲骨文研究得失論》依據材料,指出王國維的史學研究方法。簡要分析他所依據的兩類史料的價值。鞏固練習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鞏固練習【答案】史學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考古史料與文獻史料相結合)。價值:考古史料通過對古代遺跡、遺物的發掘,可以從這些方面探索當時社會、經濟和生活方面的情況,是實物史料的一種,可以解釋說明文獻史料,對其進行補充。(補證)考古史料可以作為文獻史料的佐證,證明文獻史料的真偽。如甲骨文證明了《史記》是信史,同時也糾正了《史記》中的一些錯誤。(證實、證偽)考古史料的真實性更高,史學價值更大。文獻史料因受到時代、作者主觀意圖、資料來源等的影響,所記述的歷史并非完全真實,需加以甄別。鞏固練習【答案】鞏固練習鞏固練習鞏固練習【答案】(1)示例一:信息: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銖錢、馬蹄金。歷史現象:漢代統治階級集中了大量的財富,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示例二:信息: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屏風和大量的儒家經典簡書。歷史現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獨尊地位確立,社會上尊孔崇儒之風盛行。示例三:信息:權臣霍光扶植劉賀從昌邑王到帝王,即位二十七日被即被廢黜。歷史現象:權臣霍光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外戚干政),說明皇權受到威脅。示例四:信息:揚州刺史監督海昏侯劉賀的言行。歷史現象:漢武帝時在地方上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地方郡國。鞏固練習【答案】(1)示例一:信息: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銖錢、鞏固練習(2)【答案一】觀點:應該依據墓葬出土的文物史料重新評價劉賀。理由:出土文物是實物史料,從出土的文物可推斷,劉賀生前重視禮樂、尊孔崇儒,劉賀的形象是他在權力斗爭失敗后、權臣霍光刻意詆毀的結果。【答案二】觀點:應該依據眾多文獻資料的記載,維持對劉賀的評價。理由:中國古代史書編纂歷來有秉筆直書的傳統;眾多史料都記載了劉賀的行為;劉賀的墓葬中不可能陪葬有自我詆毀之物,很多物件可能出于附庸風雅的目的;出土文物無法改變對他的評價。【答案三】觀點:應該綜合運用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的相互驗證,謹慎進行評價。理由:中國古代,正史多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往往代表著政治斗爭中獲勝一方的立場;出土文物雖是實物史料,但不能簡單用來直接解釋歷史人物和歷史活動。應該將兩者進行結合,并搜集更多史料進行相互印證,從而得出結論。鞏固練習(2)【答案一】觀點:應該依據墓葬出土的文物史料重新謝謝觀看

謝謝觀看備戰2021歷史核心素養:史料實證備戰2021課程標準: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課程標準:史料實證與其他四大核心素養史料實證與其他四大核心素養目錄CONTENTS史料實證:新課程標準導航2020年高考史料實證真題舉例010304歷年高考史料實證真題回顧05史料實證專題做題方法指導06鞏固練習關于史料與史料研習02目錄CONTENTS史料實證:新課程標準導航2020年高考史《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導航0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導航0課程目標知道史料是通過歷史認識的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實證意識;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課程目標知道史料是通過歷史認識的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學業質量水平要求學業質量水平要求課標舉例課標舉例課標舉例課標舉例課標舉例課標舉例史料與史料研習02史料與史料研習02(一)按表現形式又可以分為四類:史料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按表現形式,二是按史料價值。1.文獻資料: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①以紙張為載體的。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書籍、報刊、雜志、信件等。②以電子媒介為載體的。如:電子郵件、BBS跟帖等。2.實物史料: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3.口述資料: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來的資料。如:神話傳說、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等。4.音像資料:是音像手段與歷史資料的有機融合,反映歷史活動的聲像記錄。史料的分類(一)按表現形式又可以分為四類:史料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二十四史(注:不包括清史)睡虎地秦簡1975年湖北云夢牛郎織女的傳說(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史料的分類以上史料屬于上述分類的哪種分類?二十四史睡虎地秦簡牛郎織女的傳說史料的分類以上史料屬于上述分(一)按史料價值又可以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材料兩大類:1.第一手史料:原始資料。

即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發生的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材料,特別是當事人和目擊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對象的情況。2.第二手材料:間接資料。兩種史料之間的關系:①實物史料一般都是第-手的;②文獻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輾轉相傳,更需要仔細甄別。距離那個時代較遠的記錄、轉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間接反映了研究對象的情況。(一)按史料價值又可以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材料兩大類:1.二十四史(注:不包括清史)睡虎地秦簡1975年湖北云夢牛郎織女的傳說(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史料的分類以上史料屬于上述分類的哪種分類?二十四史睡虎地秦簡牛郎織女的傳說史料的分類以上史料屬于上述分選取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一定的原則。1.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盡量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2.特定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3.盡量選取已經證實過或者專家已有定論的史料。4.對史料要合理利用,盡量做到史論結合、論由史出。5.搜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堅持孤證不立的原則,盡量做到使用二重證據法,即考古與文獻相結合。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利用自然科學提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料選取的原則選取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一定的原則1.史料研讀需要遵守四種方法:①多學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如計量史學、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②孤證不立:只有一個例子不能證明某件事情成立。③二重證據法:即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研究方法。④讀史征信:閱讀相關史料,發現歷史的真實。2.史料研讀還要做實四個步驟:問題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一歷史解釋。史料研讀的方法與步驟1.史料研讀需要遵守四種方法:①多學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學科綜2020年高考實例032020年高考實例032020年江蘇卷【2020年江蘇卷】光緒帝之死,歷來眾說紛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光緒生前診病的脈案非常詳細,從中可以斷定光緒因病死亡。又據《清宮檔案揭秘》記載,1980年通過化驗光緒的頸椎和頭發,發現無中毒現象。現在高科技手段則檢測出光緒體內有砷中毒現象。據此可以得出()A.原始檔案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事實 B.歷史研究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探尋真相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 D.綜合多種歷史記錄即可確認客觀事實2020年江蘇卷【2020年江蘇卷】光緒帝之死,歷來眾說紛紜2020年江蘇卷【答案】B【解析】根據原始檔案光緒帝因病而亡,沒有中毒現象,但現代高科技手段卻檢測出有中毒現象,這表明采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堅持孤證不立的原則,才能進一步探尋歷史真相,故選擇B項;原始檔案由于受階級和個人主觀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觀色彩,需要對史料進行考證和辨偽,排除A項;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是我們研究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C項;文獻史料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記錄者的個人主觀的限制,排除D項。2020年江蘇卷【答案】B2020年北京卷2020年北京卷2020年北京卷2020年北京卷2020年山東卷2020年山東卷2020年山東卷2020年山東卷2020年北京適應卷2020年北京適應卷2020年北京適應卷2020年北京適應卷歷年高考回顧04歷年高考回顧042018年全國卷1【2018年全國卷1】傳統觀點認為,英國成為工業革命發源地,是因為英國最早具備了技術、市場等經濟條件;后來有研究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又有學者提出,煤鐵資源豐富、易于開采等自然條件是其重要因素。據此可知,關于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認識A.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B.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C.缺少對歐洲其他國家的觀察D.后期學者研究比傳統觀點可信2018年全國卷1【2018年全國卷1】傳統觀點認為,英國成2010年新課標【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有關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研究視角有:經濟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這說明對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認識越來越多元,故B項正確;歷史研究沒有唯一正確的觀點,研究角度不同,觀點也就不同,故A項錯誤;材料中的英國最早具備經濟條件、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英國自然條件優越等,這些視角都是基于對英國與其他國家的比較而得來的,故C項錯誤;后期的研究未必比傳統觀點更為可信,故D項錯誤。2010年新課標【答案】B2017年全國卷1【2017年全國卷1】表2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B.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役失敗2017年全國卷1【2017年全國卷1】表2為不同史籍關于唐2010年新課標【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唐武德元年”可知李世民不是皇帝,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新唐書·高祖本紀》記載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故可知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的說法錯誤,排除B。上述四則史料都提到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故C項正確。只有《新唐書·太宗本紀》提到太宗有疾,其他沒有提到,孤證不立,故D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選C。2010年新課標【答案】C2017年全國卷2【2017年全國卷2】20世紀70年代至今,《赫魯曉夫回憶錄》多次出版,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因其內容的復雜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內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憶錄作為一種史料A.能夠準確記述作者的事跡B.比相關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歷史真相D.反映出時代對歷史敘述的影響2017年全國卷2【2017年全國卷2】20世紀70年代至今2010年新課標【答案】C【詳解】不同“年代”版本的內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證明回憶錄是受時代的影響的,即材料反映出時代對歷史敘述是有影響的,C正確;內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證明回憶錄并不能準確記述作者的事跡,排除A;回憶錄有回憶者主觀因素影響,不一定比相關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排除B;版本越新也不一定越接近歷史真相,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聯系,排除D。2010年新課標【答案】C2017年全國卷2【2017年全國卷2】《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A.記載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2017年全國卷2【2017年全國卷2】《史記》《漢書》均為2010年新課標【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史書由私家撰著到官修甚至皇帝親自參與,這有利于封建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使修史成為官方有意識掌控民間輿論的政治手段,這反映了官修史書修撰的政治性,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官修史書具有政治目的,不一定公正的評價歷史;B選項錯誤,官修史書同樣存在隱諱歷史事實的現象,不一定真實記載歷史;C選項錯誤,官修史書受到統治者的影響,解釋歷史并不具有客觀性。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2010年新課標【答案】D2017年全國卷3【2017年全國卷3】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這反映出A.歷史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B.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C.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D.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2017年全國卷3【2017年全國卷3】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2010年新課標【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可知體現的是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C選項符合題意。歷史事實也可以通過考古進行推測出來,A選項排除。歷史敘述是可以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的,B選項排除。歷史事實的考證需要多方面的論證,D選項排除。2010年新課標【答案】C2016年全國卷1【2016年全國卷1】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2016年全國卷1【2016年全國卷1】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2010年新課標【答案】A【詳解】試題分析:A項,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悶悶不樂,是因為“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此一點,也正體現了宋太祖重視史書的記載、重視后人的評說,故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符合題意。故A項正確。B項,由于史書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過程中難免存在個人主觀色彩以及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故全部真實可信表述錯誤。故B項錯誤。C項,材料主要闡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視史書記載而悶悶不樂的狀況,對于史官與君主之間存在尖銳矛盾并沒有展開論述。故C項錯誤。D項,材料中宋太祖悶悶不樂的原因是“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表達的是宋太祖對史書記載的懼憚,而非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故D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A。2010年新課標【答案】A2013年全國卷2【2013年全國卷2】司馬遷著《史記》時,文獻關于黃帝的記述內容不一甚至荒誕,有人據以否寧黃帝的真實性。司馬遷游歷各地,常常遇到人們傳頌黃帝的事跡。有鑒于此,他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編成黃帝的事跡列于本紀之首。這一撰述過程表明

A.《史記》關于黃帝的記錄準確可信

B.傳說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真實

C.歷史文獻記錄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

D.最完整的歷史文本記錄的歷史最真實2013年全國卷2【2013年全國卷2】司馬遷著《史記》時,2010年新課標【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記述內容不一”,“常遇人傳頌黃帝事跡”,“擇其言尤雅者”,說明傳說也能反映歷史,B正確;A項與題干“記述不一甚至荒誕”矛盾;史學著作、歷史文獻記錄沒有要求說“一定”(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排除C項;歷史文本記錄具有主觀性,排除D項。考點:文史常識·歷史研究方法·史料研究。2010年新課標【答案】B2010年新課標【2010年新課標】中日雙方對1894年7月25日發生的豐島海戰記述各異。中方《濟遠航海日志》記載:“7點45分,倭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后來,日本出版的海戰史對此的研究結果是:“7點52分,彼我相距約3000米之距離。濟遠首先向我發炮。旗艦吉野立即迎戰,以左舷炮向濟遠轟擊。”思考這一事例可以認識到A.中方記載比日方敘述更具有史料價值B.某些歷史真相因史料雜亂而無法說清C.辨析史料真偽是接近歷史真相的前提D.原始記錄和研究文獻是史料全部來源2010年新課標【2010年新課標】中日雙方對1894年7月2010年新課標【答案】C【解析】對于豐島海戰中日雙方記述各異,說明雙方的史料記述中必然有不實之處,所以辨析史料真偽是接近歷史真相的前提,故選C項;中方日志是一手資料,日方出版物是二手資料,相對來說更具有史料價值,A項較為客觀,但不是最佳選項;某些歷史真相雖然因不同記載難以說清,但可以通過辨偽存真,來接近歷史真相,B項分析欠佳;史料還包括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D排除。故選C。2010年新課標【答案】C史料實證專題做題方法指導05史料實證專題做題方法指導05解題方法指導史料分類及其價值1、一手史料價值高于二手史料,但不能因為一手史料完全否定二手史料2、文獻史料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記錄者的個人主觀的限制3、中國古代史書編纂歷來有秉筆直書的傳統,官修史書史料價值較高;官修史書修撰的政治性,一定真實記載歷史;正史多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往往代表著政治斗爭中獲勝一方的立場4、新聞報道,相對較為真實,史料價值較高5、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但有藝術加工成分,使用時應與其他史料印證。真題舉例:【2015年山東卷】新聞報道與《家》【2020年北京卷】司馬光修史【2020北京適應卷】“玄武門之變”【2017年全國卷2】官修史書的政治性【2016年全國卷1】中國古代的重史傳統解題方法指導史料分類及其價值解題方法指導孤證不立1、只有一個例子不能證明某歷史事實成立2、同一歷史事實可能會有不同歷史記載3、某些歷史真相雖然因不同記載難以說清,但可以通過辨偽存真,來接近歷史真相4、搜集更多史料進行相互印證,從而得出結論真題舉例:【2020年江蘇卷】光緒帝之死【2017年全國卷1】唐軍與薛舉作戰失敗【2017年全國卷3】宋太祖駕崩與宋太宗【2020北京適應卷】“玄武門之變”解題方法指導孤證不立鞏固練習06鞏固練習06鞏固練習1.關于歷史上“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史記·夏本紀》寫到:“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這說明A.史書記載不能作為考查歷史真相的依據 B.歷史史料之間可以相互印證C.因立場的不同難以得出合理結論 D.史書記載具有較大的主觀性鞏固練習1.關于歷史上“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史鞏固練習【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歷史上“啟的繼位”不同的記載,《史記》記載益主動讓位給啟;《戰國策》記載啟用武力奪取了益的王位;這說明了史書記載具有較大的主觀性,故D符合題意;史書記載不能作為考查歷史真相的依據,說法錯誤,故排除A;材料體現的是史料相左,而不是相互印證,故排除B;材料反映了不同立場得出不同的結論,而不是難以得出合理結論,故排除C。鞏固練習【答案】D鞏固練習2.關于秦朝設郡的數目,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國維《秦郡考》考證共有48郡,譚其驤《秦郡新考》推定為46郡。某同學在考證秦朝設置郡的具體數目時,收集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其中最可信的應該是A.《史記》的記載 B.《漢書》的記載C.史家的研究論文 D.秦簡的記載鞏固練習2.關于秦朝設郡的數目,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國維鞏固練習【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最可信的史料,秦簡的記載屬于第一手史料,故選D;A、B、C都不是第一手史料,不是最可信的史料,排除。鞏固練習【答案】D鞏固練習3.考古發現,江蘇寧鎮地區早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以“骨耜”“石斧”為組合的簡易農具,如砍伐器、石斧、石錛、磨盤、磨棒等的出現,標志著寧鎮地區史前農業進入“耜耕階段”。據此可知A.考古發現能完整還原歷史真相 B.歷史史實是考古論證的主要手段C.實物發掘是對史實的唯一補充 D.考古成果是史學研究的重要依據鞏固練習3.考古發現,江蘇寧鎮地區早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以鞏固練習【答案】D【詳解】通過考古的發現能夠證明寧鎮地區史前農業進入“耜耕階段”,說明考古成果是史學研究的重要依據,D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考古發現的文物才是考古論證的主要手段,排除B;C項太絕對,排除C。鞏固練習【答案】D鞏固練習4.睡虎地秦簡記載:“御中發徵(徭役),……其得殹(也)及詣水雨,除(免除)。”而《史記》記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這種差異最能說明A.《史記》貶抑秦始皇 B.年代久遠導致莫衷一是C.史料的運用需要甄別 D.竹簡與文獻形成證據鏈鞏固練習4.睡虎地秦簡記載:“御中發徵(徭役),……其得殹(鞏固練習【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出對于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記載存在著差異,說明史料的運用需要甄別,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貶抑秦始皇的意思,排除A;BD項表述錯誤。鞏固練習【答案】C鞏固練習5.《史記》記載,秦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項羽進入咸陽后“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當代考古學者只在相當于《史記》所記阿房宮前殿的位置,發現了夯筑過的地基和圍墻,卻根本找不到此處曾被大火焚燒的痕跡。這反映出A.凡是史學大家司馬遷的作品均值得信任 B.歷史現象必須經過考古印證C.雙重證據法是史學考證的重要方法之一 D.考古太費勁,找到原始記錄即可信鞏固練習5.《史記》記載,秦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鞏固練習【答案】C【詳解】孤證不立,故史書記載與考古發現等相結合,雙重證據是史學重要研究方法,故C項正確;司馬遷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不是全部,故A項錯誤;并非所有的歷史現象必經過考古印證,太絕對了,故B項錯誤;歷史記錄存在主觀性,不能完全作為歷史事實依據,故D項錯誤。鞏固練習【答案】C鞏固練習6.對于回紇出兵助唐平安史之亂問題,《舊唐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